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分析初中語文教材

如何分析初中語文教材

發布時間:2022-07-09 00:07:14

A. 如何點評初中語文課

1教師語言風格 2教學質量 3學生聽課程度 4作業量 5是否新穎 6個人感覺得分 就這6點了

B. 如何理解語文課本既是教本也是學本和練本



語文是學生最早接觸的學科之一,從咿呀學語、識字認字起,語文就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為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以致大家有時會忽視它的存在。

之前我們刊發了溫儒敏教授在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上的報告()獲得了極大的關注。

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今天我們繼續為您分享浙江師范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資深編審、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顧之川先生關於語文學習的認識,仍然非常具有啟發性,推薦給老師和家長。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老師也好、教研員也好,大家都在研究語文教育、關心語文教育。為什麼要學語文呢?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幾個話題。

01

為什麼要學語文

北大的陸儉明教授曾經告訴我,有一次北京一個中學請他去做講座,一個校長告訴他:我們發動全校的老師來討論一個話題。討論什麼話題呢——「如何提高我們學校的高考成績」,校長就給老師們出這么一個題目。結果討論來討論去,最後物理老師、數學老師提出:應該給語文增加課時。

為什麼呢?他們說:我們數學佔分最多的題目也是這樣,往往是學生閱讀能力太差,就是抓不住其中的要點,不知道怎麼答,在這個題目上失分太多,就是因為他們的閱讀能力上不去。

從個人來說,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精神發育和心靈成長,他所有的學習能力、實踐素養,甚至是習慣、興趣、事業等等,無不是從讀書開始的,而讀書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所以,小學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養成習慣、提高素養的起步階段,小學語文具有為人生奠基的作用。

從社會來說,小學是教育的源頭,而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勞動者的任務,為社會健康發展和良性運作提供人力資源,決定著未來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和精神面貌。

學生為什麼上學要先學一門語文課呢?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種工具。語文基礎扎實、語文水平高,不僅有利於學習別的項目,也能提高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精神品質。

那麼語文是一門什麼課呢?我們可以從課程標准來看。目前正在使用的2011版課標,對語文課是這么定位的: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

第一是祖國,也就是說漢語不僅是漢族的母語,還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要學好中國文。

第二是語言文字,學語言是語文課的首要任務。這些年來在知識界和理論界,很多老師對人文性、工具性這個問題有困惑,其實從課標的這個定義來看,學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說,語文課不是教孩子背什麼叫名詞、什麼叫比喻、李白是哪裡人、魯迅的代表作是什麼,不是背這些,而是主要學如何運用語言文字。

第三是綜合性,雖然學語言是主要的任務,但是關乎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和文學有關,和文化有關,和思維訓練也有關系。

第四是實踐性,也就是說,學好語文主要靠實踐。什麼意思呢?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不是靠老師一篇一篇課文分析出來的,而主要靠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

▎語文是什麼?

語文是工具,運用於人們的交際交流、學習發展,同時語文也是橋梁,溝通古今中外文化,傳承精神血脈。語文還是個載體,承載著公民的人文素養,提供審美體驗。

語文是基礎語文基礎打不好,數理化肯定也學不好。所以,語文聽說讀寫是基本功,重點是讀寫。學生在家庭里會時刻進行口語練習,除了口語還有一些需要訓練的要素,重點是閱讀和寫作。

語文是載體,從文學文化的熏陶來說,語文溝通古今、溝通中外,裡面有對秦磚漢瓦的嚮往、對唐詩宋詞的熱愛、對《紅樓夢》的痴情、對《西遊記》的迷戀,語文里有大江東去的氣勢、有怒發沖冠的激情、有大漠孤煙的雄渾、有小橋流水的婉約,還有我們現在對外「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道之行,語言為先。因為它是載體,從語言來說,「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都是語文課的內容。語文能讓我們與精英對話、與先賢對話。

02

學語文有什麼用

學語文有什麼用?剛才說漢語言文字重點學語言,但是它是事實、是情感、是思想,表現的是勇氣、是人品、是境界。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先是國外支援中國,後來是中國支援國外抗疫。從援助物資的標語可以看出語文學習的重要,有的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有的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有的寫「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有的只能寫「武漢不哭,武漢加油」。在網上還有「熱烈歡送援漢醫療隊勝利凱旋」標語的圖片,他不知道凱旋本身就是勝利,不勝利怎麼凱旋啊。

鍾南山是今年的抗疫英雄、功勛人物,他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特別講到語文,他說:「我經過了至少七十幾年的學習,最大的體會就是要學好基本功,只有具備了最基本的知識以後,你才能夠往上走。學好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學好語文,這樣才懂得如何對事情進行分析總結。」

北大自主招生有一年面試的題目是「母語和外語學習關系」。母語對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有關嗎?一個母語很差的人他學外語能夠精通嗎?學語文也就是學做人,對於個人來說,語文學習關繫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作為一個國家來說,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繫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

我曾經看到過民國時期的小學語文課本,叫《新國文》。有這么一課挺有意思:學生入校,先生問:「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飛禽走獸,飢知食,渴知飲,又能營巢穴為休息之所。其奇異者,能為人言。唯不讀書,故終不如人。人不讀書,與禽獸何異?」

那個時候還是文言文的課文。學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學做人,國家把教育的根本任務定位在「立德樹人」,閱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從中尋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寫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表現人生。

03

怎樣學好語文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我把它歸納為這樣四個方面:

▎上好語文課

上好語文課,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書要仔仔細細地讀,作業、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這幾句話曾經寫在新課改以前的《語文教學大綱》裡面。

寫字。現在的課標對小學寫字的要求:能夠獨立識字,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字體端正,有良好的書寫習慣,能體會漢字的優美。初中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字左右,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高考要求卷面整潔,不寫錯別字。

閱讀。閱讀有默讀、速讀、精讀、略讀、瀏覽,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過渡,這是中小學生學語文的一個基本目的。課標的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盡可能多練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也是一個傳統的做法。

識記。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積累離不開識記,識記是最基本的能力。高考考試大綱是講識別和記憶,背誦是訓練識記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寫作的基本途徑。高考有五個能力層級,第一個能力層級就是識記,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

練習。聽說訓練要精於思想、富於情感,包括發言、提問、討論、研究、辯論以及綜合實踐活動。

寫作。寫作實際上考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有人說:「要想知道一個人頭腦里是不是有貨,讓他寫十句話就夠了,從這十句話的內容、行文流暢程度、邏輯、主謂賓結構、斷句的方式,甚至『的、地、得』的使用和標點符號,別人馬上就能知道這人到底有幾斤幾兩。」葉老有個說法:作文就是用筆來說話,所以要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說空話。

▎多讀課外書

呂叔湘先生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曾經擔任全國小語會的會長、全國中語會的會長。他說:「要大量閱讀,有精讀、有略讀,二者的界限也不必劃得太清。一學期讀它80萬到100萬字不為多,這裡面當然包括語文課本。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70%得之於課外閱讀。」

所以這一輪新課改強調學生閱讀,讓學生在課本內學習之外,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現在語文水平高的學生,要問他怎麼學的?多半回答:「主要不是從課堂學來的,而是靠課外閱讀。」

▎聽說讀寫並重

閱讀和寫作是重點,中考高考都要考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新高考增加了一個綜合能力測試,有面試環節,面試就是考口語表達,有的孩子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一到這樣的場合就表達不出來。語言文字必須隨時學習、隨時運用,漸漸成為生活當中的習慣,才能夠溝通。

寫作是基本技能,寫一個什麼樣的主題、如何布局謀篇、如何選詞用句,最後寫成一篇清晰有效的表達信息的文章。哈佛大學所有的學生都有一門寫作必修課,清華大學也把寫作與溝通列為必修課。在目前的考試機制下,這也是一個拉分大項,一篇作文少則拉開一二十分,多則拉開二三十分。

▎注重社會實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下一步2035年的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到2035年的時候正是青壯年時期,他們能否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我們國家能不能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靠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

社會生活實踐形式多樣,不一定都要帶著孩子去打掃衛生,也包括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有些學校搞文學社團、演講辯論、戲劇表演等等,這些都是社會實踐活動。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這個道理。

04

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

從老師的角度看,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我把它歸納為三點:第一,研究兒童特點。第二,培養學習興趣。第三,養成良好習慣。

▎研究兒童特點

葉聖陶先生有一篇文章《如果我當教師》,他說:「我如果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

兒童和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精力旺盛,頭腦靈活,反應非常快,具有超強的模仿力、理解力、聯想力、想像力和學習能力。兒童學東西快,好習慣、好品格的養成也相對容易,但是一旦染上壞毛病,雖然也可能是改過自新、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糾正起來相對比較麻煩,也會增加兒童成長的社會成本。

培養學習興趣

在識字關過了之後,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是語文課的一個首要任務,因為語文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學科,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每一篇優秀的課文都對他們有強烈的吸引力。中小學生讀書也並不是越簡單越好,而是越詳細、歷史情節越多越好。

我的建議是對小孩子要少一點條條框框,因為他們模仿成人、觀察社會、認識世界多數來自於文學藝術,來自於繪本、漫畫,來自於小說、戲劇,來自於感觸、感染和感悟。作文教學要鼓勵孩子,先不管立意高不高、中心突出不突出,先寫起來再說,寫著寫著他就會了。所以少一些清規戒律、少一點條條框框,不要怕他們寫不好。正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一樣,可能上去就摔下來了,只要願意練習就可以,關鍵是要讓他敢於嘗試。

還有,中小學生一般不喜歡聽大道理,不喜歡說教。所以對小孩子要以鼓勵為主,充分相信學生,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求知慾強、富有理想,在他們看來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認為最主要的習慣是這四種習慣:享受閱讀的習慣,善於思考的習慣,樂於表達的習慣,自主學習的習慣。

第一,享受閱讀的習慣。葉老說:「我當然要教小朋友識字讀書,可是我不把教識字、教讀書認作終極的目的。我要從這方面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我決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經一樣,把各科課文齊聲合唱。這樣唱的時候,完全失掉語言之自然,只成為發聲部分的機械運動,與理解和感受很少關系。既與理解和感受很少關系,那麼,隨口唱熟一些文句,又有什麼意思?」

愛讀比讀什麼更重要。讀書如同穿衣吃飯一樣,因人而異,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化書單,有些孩子喜歡網路小說也沒有關系。

對於語文這個學科來說,分數高的人素養不一定高,但有較高語文素養的學生分數一定不會差,因為他有著足夠的積累去揮灑任何一張語文試卷。無論對於學生的未來還是學校的未來,素養教育永遠比單純的分數訓練要可靠得多。

第二,善於思考的習慣。生在當代,好學生不再是把已有的知識爛熟於心的學生,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敢於質疑,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生。尤其是探究精神的培養,不能局限於標准答案。只要意思答對即可,只要自圓其說就可以。

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對於學生來說沒有什麼問題是不可以問的。不懂就問不是可恥的事情,提問也不是愛出風頭,不懂就問,正說明他有求知慾、有好奇心。所以,高明的老師一定是鼓勵學生多提問,哪怕自己回答不了。最可怕的是一些老師說你不該問、你不準問、你提的問題很可笑,這樣孩子提問的積極性肯定會受到打擊。

第三,樂於表達的習慣。每個孩子都有表達的慾望,教師要善於幫助學生養成樂於表達、善於表達的習慣。寫作的樂趣全在於寫作過程的積累,寫比寫得完美更重要,只有寫他才會寫。除了作文以外,日記、筆記、隨語、漫畫都是寫作。

誰需要寫?有人說:「我不想當作家,也不想當記者,我也不想將來學文科。」每一個人都需要,正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運動,但不一定當運動員一樣。凡是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

寫不出怎麼辦?不要把作文當作特殊的事情,要寫就寫,跟要說就說一樣,自己有想法,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寫出來告訴別人。寫不出的時候不要硬寫,否則就像在無話可說的時候勉強說幾句,也沒什麼意思。寫作沒有捷徑或者秘密,全在於多讀多練、熟能生巧。當然有些技巧性的東西,需要老師們點撥,主要還是表達和實踐。

第四,自主學習的習慣。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語文我做主。主動地學習,要讓學生明白他學習是為自己的明天而學,不是為老師學、也不是為家長學習。所以,要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本領和習慣,能夠自主閱讀、自主寫作、自主選擇,愛讀什麼就讀什麼,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不要學得太死,也不要太功利。初中語文教材裡面的名著導讀往往不是指一本,關鍵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掌握閱讀的方法、養成閱讀的習慣。

新時代的語文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培養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讓他們具有遠大的理想、寬闊的知識面、敏銳的觀察力和較強的創新能力。

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怎樣讓中小學生學語文。謝謝各位!

C. 中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摘要:語文教材是中學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的文本。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創獲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教師、學生)通過觀照客體(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由於主體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就是千差萬別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
關鍵詞:感知、理解、評價、創獲文本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所謂獨特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閱讀文本過程中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文本構建的意義。由於學生各自的家庭背景、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的差異,必然對學生的閱讀活動產生影響,因而所構建的意義極具個性色彩。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注重了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但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處在未成熟時期,他們的獨特體驗、多元化表達不一定正確。有時甚至會與時代和民族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相矛盾,如果老師眼裡只盯著多元、獨特,一點啟發引導的意識都沒有,那麼有些體驗雖然是獨特、新奇,課堂雖然是民主、開放,但已背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西諺有雲: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文本解讀的角度來看待這句諺語,它至少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文本解讀的主體(即讀者)是眾多的,文本解讀的空間是廣闊的。在廣大的解讀群體中,語文教師是比較獨特的一群。一般的讀者,他面對的對象只是文本,他閱讀文本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消遣或獲得愉悅體驗或獲取某種知識,有的甚至可能是無目的的。語文教師則不然,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他既面對文本,又面向學生,他以課堂教學為媒介,以師生解讀、對話生成為材質,將此端文本中呈現的世界景觀和彼端學生的解讀水平及個體解讀差異聯系起來,架起一座往來通衢。因此,語文教師就很難像一般讀者那樣可以閑庭信步、漫不經心。
語文教材是中學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的文本。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創獲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教師、學生)通過觀照客體(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由於主體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就是千差萬別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存在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一是作為靜態文本的教材編選政治化。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涉及的主題大多是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制度、黨國權威、領導人物的風范、黑暗社會里的勞動人民的艱辛、五六十年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樸素等,選材范圍比較狹窄,主題比較單一。整套教科書似乎很少關注現實生活中與學生切己有關的情感世界,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歡樂、痛苦、興奮、惆悵、得意、沮喪,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情,人對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感、權利感及人道主義情懷,以及人在當今現實社會生活中對民主、法制的思考,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情感體驗等。在教科書所設定的情感氛圍的長年熏陶下,學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於其中呢?二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概念化。《我的信念》中主人居里夫人的形象意義是什麼?很多學生通過閱讀,都能夠體會到居里夫人這種對工作的一絲不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關鍵的是,我們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如何把這種精神賦予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荷塘月色》抒發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敗以後知識分子的苦悶。《春》所表現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為是對蓬勃開展的春天的贊美。中學語文的文本解讀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頑固的、強大的解釋體系。它刻板、教條、貧乏、單一、概念化,它把學生與文本的聯系隔開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們這個精神已經極度貧乏的社會里發揮著使其更為匱乏的作用。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必須改革。除了作為靜態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讀中起主導作用的中學語文教師也應該承擔起改革的重任。中學語文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呢?尊重學生,注重解讀過程社會生活是文本I,作者據此創造出作品,這是文本II。文本II被選入教材,提供給教師、學生解讀,形成老師頭腦里的文本III和學生頭腦里的文本III。這兩個文本III是不同的,因為產生兩個文本III的主體,他們對文本I的解讀、體驗是不同的。一個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頭腦里的文本III,這實際上是對人的尊重。教師不要老是執著於自己的文本III,擰住學生的耳朵把它強制灌輸給學生,試圖去矯正學生頭腦里的文本III。教師應該注重兩個解讀過程,特別要注重學生形成文本III的過程,明確學生形成文本III與教師形成文本III的過程有什麼不同,以便讓教師文本III的形成過程去影響學生文本III的形成過程。教師可以講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鑒別,在這一過程中去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從結論上去提高學生的能力。這裡面,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和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多種文本解讀的理論及方法這是時代的要求。今天,科學技術正以人們不可想像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廣泛的變化。文本創作活動在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載體、文本傳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徑與方式、文本的形態、類別和樣式等,都已經發生變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讀將從多元分化的趨勢走向多元中的互諧。
這是社會的要求。現代社會里人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頻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快和增大。在一個國家之內,讓所有的人都接受和運用單一的文本解讀理論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讀的多元化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結果,也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標志。
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創作活動及其成果、讀者對文本的解讀,都是和主體的個性緊密相連的,現代人日益重視和珍惜個性,強調人文精神,強調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現代化,就必須培養人的現代化,讓教育充滿人文精神。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允許教材解讀的多元互諧。這就要求中學語文教師以多元文本解讀理論和方法武裝自己,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餘地發揮其主導作用。
教師解讀文學文本必須運用藝術思維方式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她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教師只有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藝術,也只有用空靈蘊藉的語言才能傳達作品的審美蘊涵。由於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是不能用純粹客觀的詞語來描繪的,教師就往往要通過模糊的具有詩意的彈性語言進行富於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學生自己去欣賞玩味的興趣。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只是藝術王國的一個導游,文學的美景主要靠學生自己去領略。教師採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地傳達教師意識和作家意識相遇、相認、相融合時的初始經驗,同時也容易誘發學生的想像,對文本的審美韻味產生創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科教師,更應該注重人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要讓學生明白,一切科學理論都只是猜測和假說,它們最終不會被證實,卻會隨時被證偽。科學的精神不是昭示無法反駁的真理,而是在堅持不懈的批判過程中尋找真理。科學的特徵在於批判思維,不迷信、不盲從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學的精髓。

D.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E. 你認為理想的初中語文教材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十多年,從事高中語文教研員工作多年,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益問題始終纏繞著我。為什麼學生們對語文不感興趣,為什麼語文教學的現狀總是改變不了,為什麼教師的種種努力到了學生那裡總是白費。為什麼有些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學生們總是難以弄明白——是真的難以弄明白呢,還是學生們壓根就不想弄明白。我總覺得高中語文的很多問題讓人頗難琢磨,有時候付出越多,越是讓人心酸。一般人對語文固有的那份期待,與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落差是那麼的大。也有學生讀語文愛語文的,但這些學生中的多數是由於感動於語文教師的那樣一份執著,而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對語文的付出真的能回報多少教益,這就讓語文蒙上一層悲壯的色彩。新課程改革之後,教師們拿著新的課本,卻根本無法依據這個新的課本建構新的課堂。學生依然,教師依然,課堂依然,按照這樣改下去,將來的考試也依然,將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依然,那麼,這么一場轟轟烈烈新的課改,改變語文教學的一個這么好的歷史機遇,就這樣流逝嗎?而且,由於新課改的有些理念倡導缺乏務實的精神,導致有些教師花費在無效學習上的時間更多了,鑽研學問,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上的時間更少了。到處開教研會,到處上示範課,人人學會一點搞花架子的招數,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多數所謂的教學研究成果,都是一些不以具體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空中樓閣,省市優質課年輕化、倩女化,優秀研究成果口號化,課程改革演化成一場不講底蘊、沒有學生的躁動。我認為,教學應該是務實的東西,一個真正有成就的教師,應該以展示他的學生為起點,然後學習他在教學上的做法與風范。現在這股風氣,只是顯示了語文教學的高度職業化而不是事業化。

F.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

1、「文體學習」成為閱讀和寫作的主線

七年級教科書不強調文體,試圖讓學生廣泛接觸各類詩文,對不同的文體都能嘗鼎一臠。八年級教科書閱讀單元的語文要素以各類文體閱讀為核心,包含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兩方面,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性文章以及實用類文本的能力;活動探究單元更是要深入研究與文體有關的各種過程性、實踐性問題。

在課外古詩詞誦讀部分,文體的特點也較為突出。以八上教科書為例,第三單元後的課外古詩詞誦讀均為漢魏古詩,與課文《唐詩五首》(均為律詩)形成呼應;第六單元後的課外古詩詞誦讀均為宋詞,且均為小令,使學生通過誦讀了解小令的特徵,為後面學習篇幅較長的中調做准備。

八年級教科書的寫作部分也突出了文體寫作的重點,除「語言要連貫」 「表達要得體」這兩個培養一般寫作能力的專題和「學習仿寫」這個改編式寫作專題外,其他寫作專題(包括活動探究單元的寫作部分)均為文體寫作。一般寫作能力專題中的「表達要得體」,也基本上圍繞著實用類文體展開。

2、活動探究單元改變教科書的單元組織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

活動探究單元改變了傳統意義上以課文為中心的單元組織方式,它以活動任務為軸心,以閱讀為基礎,以探究為內核,以寫作為落腳點,整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一個綜合實踐系統,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到課外,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活動探究單元也試圖改變學生以課文學習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在這里,學習課文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某一文體的基本特點,把握其閱讀策略,為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實踐活動,則引導學生從課內拓展開去,或實施采訪,或模擬演講,或朗誦鑒賞,或揣摩台詞、排演戲劇。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利用課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並自主搜集、整理、建構相關知識。

3、口語交際專題為「說」的教學提供了抓手

統編教材口語交際教學內容呈現出階段性安排的特點。七年級教科書主要將口語交際的內容融合在綜合性學習中,培養一般的口語交際能力,如「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等。

八、九年級教科書則以口語交際專題的形式對包括講述、復述、轉述、應對、即席講話、討論、辯論等常見的口語交際類別進行分項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活動探究單元中也包含了相對獨立的口語交際專題,如八上第一單元的「新聞采訪」、八下第四單元的「舉辦演講比賽」等。

之所以設計專門的口語交際專題,是因為目前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教學比較薄弱,缺乏專門的、適用的口語交際教材。從技能訓練出發培養口語能力,也是一線教學的成功經驗。教材的設計力求使訓練序列更明晰,重點更突出。

4、文言文單元呼喚相關教學方法的改革

從八年級教科書開始,文言詩文開始成單元出現,其組合依據是內容與文體。如八上第三單元均為寫景短文,八下第三單元均為「記」。集中編排的文言詩文更需要教師把它們當成詩文而不是文言語料來教,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文言詩文的積極性,要改變那種將文言文教學窄化為文言教學,又將文言教學固化為文言字詞語法背記教學的做法。

文言文單元的課後練習暗含著以下兩種教學理念:第一,要利用好文言與白話的「異」,讓學生通過誦讀、比較來體會文言的獨特魅力,而不只是急於用「翻譯」跨越或消弭這種差異。第二,要通過學習文言詩文,發現古人與今人在審美、思想等方面的「同」與「通」,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5、對學生自讀的要求有所提高

經過了七年級的學習,學生理應熟悉了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設計,自主閱讀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八年級教科書對學生自讀的要求有所提高。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自讀課文的比例有所提高,每個閱讀單元都安排兩篇自讀課文(七年級多為一篇),活動探究單元的課文則都設計為自讀課文。

第二,兩篇自讀課文中有一篇不設旁批,只有閱讀提示,更需要學生在閱讀中依靠自己的力量。

第三,課後練習、閱讀提示中推薦的閱讀篇目數量有所增加(文言文課文也有推薦閱讀篇目),類型也更豐富,除了課文的出處、同類型作品、同作者作品外,還有像《〈清明上河圖〉的故事》這樣的淺易研究著作。

6、課後練習的探究色彩有所增強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閱讀教學中的課後練習也需要有所變化,以適應學生的發展,不斷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7、新開發了一批課文

統編語文教科書選文以經典為主,旨在使學生多接觸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選文強調時代感,下大力度開發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又有一定經典性的新課文。有的單元甚至全由新課文組成,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6)如何分析初中語文教材擴展閱讀: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寫原則:

1.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按照「整體規劃,有機滲透」的基本思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最終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為,發揮語文教科書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獨特價值。

2.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

統籌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等內容,體現循序漸進、浸潤滲透的編寫原則,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3. 遵循語文教育基本規律

遵循語文教育基本規律,突出語文素養的理念,合理有序地安排學習內容,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勤練筆,在語文實踐中體會、發現語文規律,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

4. 堅持選文文質兼美

選文堅持文質兼美、適合學習的原則,強調選文的典範性和高品位,同時注重選文的時代性,力求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成果,貼近學生生活,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G. 初中語文新教材中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一堂可亟待完成的任務,也可說是一堂課的上課目的。根據三個目標維度系統,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每項的目標中,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加於制定,用上這樣的一些動詞:感受、理清、揣摩、了解、領 悟、培養、理解、體會、體味、學習、品味、積累、把握、引導、激發、認識、感悟、感知、熟讀、體驗、識記、表現等詞語。
這些詞語也可以作如下分類:
字詞方面:識記重點詞語、重點字詞、品位關鍵詞語、積累文言詞語。
句子方面: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揣摩體味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品清新朴實的語言、積累有關詩詞、品味揣摩抒情性語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精彩語言、品味文中平淡自然而又具韻味的語言特色、品味京味語言。
整篇的方面:1、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理清思路和線索、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復述課文內容、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感受並理解文章的觀點、理解文章內容。2、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崇高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體會愛心獻給他人的美好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豐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美好理想和敢於同困難作斗爭、勇於拼搏的精神、培養樂觀精神、培養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思想、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理解文中深刻哲理、增強愛護自然的意識、感悟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關愛動物的感情、探尋並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體味民族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激發熱愛祖國博大文化的感情,促使他們自覺地注意周圍的藝術文化、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的啟迪、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憤讀書,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和意境美、感受中華詩詞文化的輝煌燦爛,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會母親的寬容、善良、溫順、剛氣的品格、感悟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能力方面:1、聽。培養學生聽的能力、養成良好地傾聽習慣、並能聽出人家畫中有話的"言外之意"等;2、說。培養學生復述故事內容的能力、能根據老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的能力、能口齒清楚普通話流利地說話等;3、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研讀、熟讀課文、通過多種形式反復誦讀、速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深情地朗讀文章、配樂朗讀、默讀課文、熟練地背誦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反復誦讀、比較閱讀、復述課文的大意、談談自己對事情的理解等;4、寫。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學習細膩描述人物言行的寫法、學習細節描寫的手法、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學習象徵手法、理解象徵、烘托、對比手法在課文中的運用、通過模仿寫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了解對比反問的作用、學習對比和運用數據的說明方法,體會他們的作用、比較說明文的寫作方法、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領悟作者高超的組織材料的寫作思路,能將內容較多的東西有序地組織、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了解傳記與自傳的基本特點、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能用白描手法藉助修辭手法來表現等;
以上就是體現新課標三個維度的體現,每一點均可以從屬於這三點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把握
一般來說主要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題,也就提綱挈領地把握了重點與難點了,一般是這樣的文章的內容、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諸多領域。
具體有以下的這些目標確定為重、難點:1、小說部分(敘事性散文):(無非體現在內容,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和表現手法、個性化的小說語言等幾個領域)認識和分析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仔細品味小說的語言特色;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細膩的心理描寫;探索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的性格,學會賞析心理描寫及映襯手法;通過分析了解肖像描寫、動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揣摩小說獨特的語言魅力;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探究小說的思想意義,理解課文的主題,揣摩小說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和細節描寫的作用;感受小說主人公頑強的求生意識和鋼鐵般的意志;體會小說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體會小說濃厚的象徵意味;通過概述內容和分析人物形象,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深入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感悟舊社會勞動婦女身上所折射出的樸素的人性美;賞析課文,體會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寫;領會文章中運用鋪墊烘托來凸現中心事件的寫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H. 初中語文教材解讀有哪些依據

專業人士解讀。
每本教材解析的介紹頁可以看到參與編制的人員,每個人都是可以在網上搜到他的學歷以及榮譽,所以可以放心使用。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分析初中語文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