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美育特性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美育特性

發布時間:2022-02-02 17:52:03

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按這種審美標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㈡ 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美育

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可見,中學語文教學與美育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那麼,作為語文教學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滲透審美教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呢?根據筆者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探索,在此談一點個人粗淺的看法。

一、課堂上的美育滲透

1.課前導人引出美。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繪大自然美景的文章,這些文章語言美,意境美。在課堂上以此為切入點,分析教材並引導學生,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到美、體驗到美;課前老師利用這些文章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撥動學生的情感的心弦,使學生的美感和情感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追求美感的慾望。如教餘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時,老師先介紹:「鄉愁」是我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題材。古代的鄉愁,主要是離鄉背景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近代以來,大批華人漂洋過海,鄉愁中又注進了海外赤子之情。1949年以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盤踞台灣,封鎖海峽,炎黃子孫對大陸故鄉的的思念又與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渴望交融在一起。此時播放旅法的葡萄牙籍華人胡浩波的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鄉愁》,引出鄉愁的悠悠淡淡的美感。
2.朗讀課文感悟美。要讓學生感受課文的美,這就要實施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通過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動中感受課文各種形式的美,進入作品美的意境。教師朗讀時,可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耳濡其情,引領著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搏與靈魂。如講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無論是教師范讀,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朗讀,都能夠把無聲的文字元號所描寫的情和景轉化為具有聲韻效果的藝術氛圍,從而使學生獲得一種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再如講解《海燕》時,老師用飽滿的情緒,高亢的語音、急迫的節奏、奔放的情感去讀,讓學生感受海燕搏擊風浪、高傲飛翔、熱切叫喊的壯美形象,激發出一種革命預言家的豪情,一種熱情的贊美崇敬。
3.通過多媒體直觀感受美。藉助圖形、動畫、影像、聲音等多媒體手段,不僅有助於教學,還具有實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觀形象的特點是以往教學的手段所不能媲美的。在感受課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時,多媒體往往會更加生動。在課堂上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能夠有助於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使學生為之萌發激情,潛移默化地培養語文審美能力。在講《蘇州園林》時,通過播放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和影像,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體驗到「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的真正寓意,勝過教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講解《水調歌頭》時,通過播放《水調歌頭》這首優美的曲子,能讓學生直接的感受到作為音樂文學的宋詞韻律究竟是如何的美。講解都德《最後的一課》時,播放相關影像和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欣賞,使學生對作品的內心體驗遠遠超過了課本上的幾個字。學生對於那段歷史是陌生的,再豐富的想像力也派不上用場,運用多媒體完全把那段歷史場景化了,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中強烈的情感力量,被這種情感所震撼。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這種回環互喻,相映成趣,充滿幻想、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4.品味課文欣賞美。王國維先生在《論教育之宗旨》中告誡我們:「美育者一面使人情緒發展,以達完美之城,一面又為德與智之手腕。」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語言文學知識,還要立足於培育、熏陶美好的情緒、情操,塑造完美的個性品質。應試教育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培養局限於「紙上談兵」,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內心,感受生命,從而真正塑造自己的人格美。北大教授錢理群說:「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美好,它屬於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范疇,應該為孩子的一生打好精神底色。」在講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讓學生融入史鐵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從健全到癱瘓,又從癱瘓到「站起來」的思想變化。聯系生活,平時的小困難與作者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讓學生從文章中學會面對挫折,學會堅韌的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美。講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通過朗讀,讓學生欣賞「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浪漫色彩的壯美意景,使人幾乎忘記奇寒,而身處南國繁榮壯麗的奇妙意境。

二、課外的美育滲透

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走入藝術的殿堂,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佳作,也可以多看《青年文摘》、《讀者》這些優秀的雜志。閱讀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所必不可少的途徑。
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以我們要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在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去發現美。在課外組織貼近生活、貼近自然的活動,對於語文教學美育的滲透就顯得十分必要,比如清明節時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周末帶領學生走訪紅軍老戰士,聽革命老前輩們講述他們當年的故事,讓同學們切身實地的從革命老前輩們身上感受出那種大無畏的革命豪情,感受出他們內心的美。這就是一次讓學生認識美和創造美的活動。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知識的講解,又要注重美育的滲透,課堂上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審美情境,適時的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課外時,要組織並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獲得美的熏陶。教師時刻注意到讓美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學生在美育的藝術天地里盡情地體會語文的魅力。

㈢ 如何在語文教學研究中進行審美教育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育理論若不包括對審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備的理論。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語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的美學系統。語文學科教育若缺乏對美的教育,將是貧乏的教育。就僅僅拿教材來說,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我們可以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准確創造美。這對於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的事物」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主義劇作家、美學家席勒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曾說:「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這里提到了「美的事物」。在我們語文教學中,「美的事物」包括哪些呢?這是個基礎性的問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才能探討語文審美教育的問題。這個問題還涉及到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語文觀。對大多數語文教師來說,語文教學中的「美的事物」就僅僅是課文,也即文章。這個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只能勉強算作小語文觀。語文,它不僅僅是課文,不僅僅是文章。語文教學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課文講解。著名中學語文教學專家鄢文龍教授認為:語文這一學科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不僅包括文章、文化和文字(三者綜合體現為課文),還包括語言和言語。我們只有這樣理解,才是合理的、科學的大語文觀。我省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姚曉龍教授也曾經說過:「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當要有寬廣的精神視野」。我們只有用大的語文觀,高屋建瓴地審視語文,才能充分挖掘出語文教學中的「美的事物」,給學生以美的教育。就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美的事物」,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課文,這是語文教學中「美的事物」中的主體部分。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沒有異議。中學語文課文里,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育資源。這一美學教育資源,不僅包括文學審美(包括語言美)、道德審美,還包括著文化審美(集中體現在文言文中),我們可以憑借這一巨大的審美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較為全面的審美教育。其次,是言語方面,即在聽、讀方面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語文是要多聽、多讀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對事物的審美能力。最後一點,也是很多語文教師會忽視的一點,是漢字本身的審美能力培養。我們的方塊字能發展成為一門獨步中外的藝術,絕對是與它具有美的特質有很大關系的。
二、在課文分析中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在文學審美方面,中學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如蘇州園林的優美,小桔燈的朴實,貝殼的精緻等等。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像,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首先,是要抓住美的語言。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淡雅而富於詩意的圖畫,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悅,交織著淡淡的哀愁。語言的中介使他們感覺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躍的想像,升發出喜悅和滿足。這正是美的語言產生的奇妙效果。
其次,是要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化的特點。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帶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具有啟發人,感動人,鼓舞人的藝術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的蔡老師,她外貌溫柔美麗,心地慈愛,愛孩子,關心孩子的甘苦,及時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傷,是一位老師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凈化心靈。最後,是要抓住美的意境。王國維的意境說已經為人們所認同。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實踐證明,優美的意境能引起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畫的這幅深秋傍晚天涯遊子凄涼的旅行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烏鴉是昏暗的,小橋旁邊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涼的古道上夕陽殘照,西風撲面,無家可歸的遊子騎的馬是消瘦的,舉目所見,整個景物是如此的悲涼、凄慘。這實際上是無家可歸的「斷腸人」的審美感受與心境的寫照,或者說是斷腸人悲涼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記。在道德審美方面,中學語文教學中完全可以加強「四美」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社會美的素材非常豐盛,我們所倡導的「五講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從中找到例證。「四美」的核心是心靈美,而社會美的核心也是心靈美。心靈美是相對於人的外在美(儀表美)而言的。現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較重視儀表美。人固然應當講求儀表美,但更重要的還是內在美即心靈美。心靈美是語言美、行動美、環境美的基礎,它藉助於語言美、行動美、環境美表現出來。反過來,通過語言美、行動美、環境美的教育,又有助於陶冶美好的心靈。而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們也完全可以對學生加強文化方面、思想方面的審美教育。我們的學生,處在科技進步社會變革的環境,他們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優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們要有正確的思想,才會有遠大的理想,才會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過經典的文言篇目的閱讀,我們可以讀到隱藏在其背後的生命意識、寬裕意識、責任意識、超越意識等思想的光華。孟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堅韌;范仲淹「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通達;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無一不讓我們感受到各種生命形式的存在與意義,深入剖析,自然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三、在聽、讀方面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於審美對象的顯現是以課文為主的,所以課文內容則是學生耳聽,眼看,口讀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閱讀範文(包括教師和學生)則成了激發學生美的情趣,樹立美的意識,增強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徑。
首先,是要激發美的情趣。學生美的情趣是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教師的作用,就在於為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體驗創設一種情境,指出一種導向,即通過對課文的認真閱讀和反復品味,為其接受機制創造美的情緒氛圍,誘發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學《童趣》,在充分梳理課文內容之後,教師反復吟讀,恰如一個聰明博識的導游,把學生帶到一件件新奇的童年趣事面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童年其實也是很有童趣的。一篇平實無華的文言就這樣把學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童年情景之中。在這裡面,教師的朗讀是關鍵。實踐證明:朗讀課文是激發情趣的關鍵所在。通過朗讀,課文中的美學意蘊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學價值得到了相應的開掘。
其次,是要樹立美的意識。學生美的意識是在美的情趣激發以後,潛移默化逐步確立起來的。教師要分外珍惜,精心呵護,要在閱讀範文上下功夫,花氣力。閱讀範文既有老師富有魅力的范讀,更有學生富有表情的朗讀。如前者是導徑的燈,後者則是尋路的杖。學生在尋路之時則能把教材中優美的詩歌、散文,動人的小說、戲劇,通過聲情並茂的反復吟誦,體味出作品的美感,從而進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藝術效果,就會積極主動的去發現美,感受美。 最後,是要增強美的感受。范讀不僅要再現課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體會課文的情感,只有真正體會到課文的情感,才能獲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學生正值青春萌動期,內心世界一刻也不會平靜,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渲泄,而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因勢利導,使其從作品中吸取營養,產生愛心,升發美感。比如課文《春》,教師通過舒緩、欣喜的語調,再現了堅韌的青草,溫柔的春風,濕潤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一個人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與他審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決不能光用教師的范讀和講析去代替學生的朗讀和理解,用教師的鑒賞代替學生的鑒賞。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課堂成為感受美、理解美的場所,使學生成為評價美、鑒賞美的主體。
四、在寫字課中體驗漢字的非凡魅力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漢字,正是這樣一種美的集中體現。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現在的唯一的文字。中華民族創造的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如政治、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漢字記載了下來,流傳到現在,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寶貴財富。漢字承載著我國如此悠久的歷史和精深的文化,因此了解漢字、學習漢字、把漢字寫好,對於向學生傳承我國的歷史和文化,是十分有幫助的,同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漢字除了傳承歷史和文化外,它還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漢字的結構和外形是非常有美感的,古代漢字有些形象逼真,如實物在前。而隨後的漢字,則朝著實用方向發展,字體方正。而手寫體則朝著書法藝術發展。我國的行書和草書,在發展初期,都是為方便書寫而創立的,之後則名家輩出,終成兩類大書體。王羲之的行書,懷素的草書都極具審美功能。讓學生學會欣賞書法,對於他們以後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幫助的。寫字是很需要涵養,很需要心靜的,浮躁的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把字寫得很好。所以讓學生練字,能培養他們靜心做事的好習慣,可以培養他們養成心靜、處亂不驚的好心態、好氣質。還有一點可順帶指出的是,學生把字寫好了,在中考和高考中,也是很有益處的。現在雖是提倡素質教育,但考試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生在考試時,能讓閱卷老師看到試卷後,感覺到眼前一亮,那麼學生就能得到更多的卷面分和印象分,這對於他們升學也是非常有幫助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教師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才能讓學生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展。
總之,只有做到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增強美的教育,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才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培育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㈣ 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美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 在我國,美育思想和美育實踐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提出:「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和樂就是君子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 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存在偏重智育的傾向, 現在語文新大綱提出了語文的工具性、 人文性和審美性並重的指導思想。那麼, 如何在語文課中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創設美的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審美教育的前提。 美的氛圍,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綜合地、 整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因而有利於調動受教者產生審美激情、 審美體驗,從而全麵塑造人的審美心理結構。氛圍中最有價值、 最活躍的是人的活動和人的情感, 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和美感的誘發者, 教師應當充分地利用45分鍾使學生自始至終地在充滿情趣的愉快氣 氛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興趣是學習的先導, 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 教師應當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使他們把學習語文看作是一種樂趣, 使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這樣他們就會主動地愉快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與教師「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美的氛圍是師生合作共同創造的。 語文課創設美的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師的語言藝術、 心理溝通藝術、 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等等都能成為激發學生審美心理的誘因和創造 美的氛圍的因素。如教《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記》 可播放配樂的朗讀音響;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藍的製作》 就可繪制畫面圖片。這些作法,都能創造美的情境, 使學生產生美的追求。 其次,挖掘美的內容。設計出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方法, 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的基礎。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師的講課要充滿藝術魅力, 必須首先對課文深入鑽研,充分體會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 從教材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和潛在的精妙之處去尋求教學的樂趣和情 趣,然後進行巧妙地設計。挖掘美的內容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體會作品的情感美。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 它的主要特點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 用情感來撞開學生心靈的門扉。 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編的名篇佳作, 都是現實世界形象的反映。作者通過觀察慧眼和獨特的視覺, 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經過選擇和醞釀,用自己的匠心, 創造完美的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又無不寄寓作者的社會理想、 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中去, 體會作家的人格情懷,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如《 祖國山川頌》、《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記》《海濱仲夏夜》 等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自然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川。 讀著這些文章,會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感染, 從而激起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堂教學時, 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完成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 「心理位置互換」 ,將學生引入「角色」。學習《與妻書》, 可以讓學生體會林覺民在信中洋溢著對妻子的愛,對生活的愛, 體會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兒女之情上, 而是將兒女之情與革命利益相比較,使對妻子、 生活的愛與革命需要統一起來, 學生了解了林覺民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 便能激發熱愛祖國的美好感情。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 必須緊扣這些內容向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 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 心靈上受到美的凈化。 2、吟詠誦讀,品味作品的語言美。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 它有利於我們深入品味文字作品,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揮語言的感染力,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邊看邊讀,最有利於從遣詞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匯貫通,步步深入, 樂趣叢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 「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 美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不知不覺,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 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 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老所描述的這種境界, 就是通過吟詠誦讀所達到的審美境界。在語文教材中, 有很多作品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它們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悅耳; 有的如百鳥和鳴,婉轉悠揚;有的似戰鼓催征,高昂激越; 有的若敘家常,娓娓而談。 品味誦讀這些作品既可以使學生體驗美感, 又能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的語聲美、達意美、描述美, 從而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心靈美、事物美、 境界美和作者表達的情感美,激發學生仰慕美好人物, 熱愛美好的事物,產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3、訓練想像,進行美的創造。文學形象是間接形象, 讀者必須調動語言感受力、藝術情感力、藝術想像力, 才能喚起相應的審美、意象。在這個過程中, 由於作品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和藝術空白,讀者的期待視野不同, 必然造成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葉聖陶先生在論創作中談到文藝作品的鑒賞時,舉了讀王維的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詩為例。他說:「要領會這兩句詩, 得睜開眼睛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 在想像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他還說:「 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像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 並且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一種愉快。 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畫來,就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葉老在這里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讀書要「 驅遣我們的想像」。教師要善於挖掘材料,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想像力。例如《孔乙己》的結尾, 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 如果沒有死, 那麼他的生活狀況怎樣呢 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寫《 孔乙己離開咸亨酒店以後》的續文。在學了《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後,可引導學生想像「未來的書」, 既可加深對書籍演變歷程的認識,又可激發學生獻身科學, 創造未來的熱情。進行這樣的練習,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 又能使作品的審美效應得到強化, 從而幫助學生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 再次,誘發美的體驗。美的體驗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就必須誘導激發學生對審美客體的喜悅感、 質疑感、驚異感等,調動學生的審美潛力,產生審美激情, 進行深刻的審美體驗。如在學完《荔枝蜜》這篇課文後, 可引導學生重溫另一篇著名散文《落花生》,可以這樣對學生說: 「 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東西可以啟發我們。像這一課里的蜜蜂, 就啟發我們懂得一個很深的道理,蜜蜂對人無所求,而給人呢, 卻是極好的東西。它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它是渺小的,卻又是多麼高尚啊 而落花生 它不是無用的, 而是有用的。——不是只講體面而無用的。我們學了這些以後, 也來找找看,在自己生活中碰到哪些東西,也可以發人深省 」 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們紛紛發表意見, 有的說要做形狀雖小,但作用大的螺絲釘,有的說要做吃的是草, 擠出來是奶的牛;有的說做春蠶,做粉筆,做梅花,做煤……「 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思索, 在尋求答案,盡管這些回答還很稚嫩, 但它反映了學生對美的純真的嚮往。 實踐證明,美育能使學生在領略美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並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不斷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揭示奧秘、 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 逐步而非強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這個過程正如杜甫詩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㈤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修訂後的新大綱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愛美的情趣。」改版後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圖畫,生動直觀,與舊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讀性,更貼近生活,更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美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必須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小學美育的基本任務,遵循美學的有關原理來進行。下面談談幾點粗淺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調動情感美。
人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同樣地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的,事實上,在某種狀態下,主體甚至感覺不到客體的美。馬克思說過:「焦慮不堪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珠寶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業的價值,而不是珠寶的美的特性。」這說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響著審美活動。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時,必須設法調動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學設計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兒童天性愛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畫面,或是播放動聽的樂曲,或是生動形象的表演,或是繪聲繪色的描述,將學生一下子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確定基調。例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課一開始,我是這樣引入課題的:「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好嗎?」學生齊聲回答「好!」「去哪裡呢?到動物園去吧!」同學們高興雀躍,鼓起掌來。接著,我播放了各種動物的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動物;按動滑鼠,閃動著各種動物的尾巴,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結合課文的描述,師生齊齊來做「給動物添尾巴」的游戲,增加了學生的趣味性,同學們學習起來,興致很高,效果更好。
2、以教師的情感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著名小學語文教師特級教師李吉林指出:「在讓學生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的確,美感的產生不是靠「傳授」得來的,而是要靠學生自己親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熏陶和感染無疑起到激勵和喚醒作用。例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富有感情的范讀,或激昂,或深沉,或輕快,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一些感情豐富的語段,讓學生出於口,入於耳,瞭然於心,使作者與教者、讀者感情融於一體;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疑問,以問促讀,激發學生智慧的潛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再現畫面,領略自然美。
語文教學由於受到時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主要通過有關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來認識客觀世界。如台灣的日月潭,黃山的奇石,東北的小興安嶺,黃果樹的瀑布等,我們不可能一一帶領學生去領略、感受這些自然美,於是,就要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幻燈片和聲像資料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時,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課件,播放一段錄像:北國的樹林里,雪花飛舞,白雪皚皚。雪地上,走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身後,留下了幾行不同形狀的腳印……學生邊看錄像邊讀書,感受了自然美,領悟了詩中情。於此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如先看整體,再看部分,最後回到整體,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等;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如形狀、顏色、聲音等;還要注意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對比、誇張的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等等。
三、訓練語言,感受意境美。
文學,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藝術品,其旨在以情動人。文章的意境美,都包蘊於語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使學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徑。
1、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讀與感受」是學生的一種主題活動。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讀與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讀與」的過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無法替代的,沒有充分的讀書,就談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談不上深刻的感受。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去:「讀與感受」呢?我覺得應該注意三點:(1)讀有目的。多讀不是隨便讀,每讀一遍,要解決什麼問題,讀前要提出明確要求,要加強引導。(2)讀有層次。注意由淺入深,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由讀得准確到讀得有感情。(3)讀要選擇。注意精讀於泛讀相結合,既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泛讀全文,又要指導學生精讀重點語段,做到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課內精讀,又要引導學生課外泛讀,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2、訓練想像,豐富情感。
愛因斯坦曾經斷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知道,形象思維是人類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它的整個思維過程都離不開具體形象,而想像則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的和諧統一是在想像中實現的。在教學中,如果能選擇那些反映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事物,讓學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礎上展開想像,有利於學生從中受到美育。如觀察一幅圖畫,可引導學生去想像當時的季節、天氣、環境和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學習課文,可引導學生補充想像一些課文中沒有直接敘述出來的情節;活動課時,可通過聽音辨響,將人類社會活動、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發出的一些聲響有機糅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想像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豐富實踐,創造生活美
人類的美感不是餘生句來的本能,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並隨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多寡直接關繫到審美認識的程度。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應該把目光盯在課本上,而應該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讓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才能培養出有實踐能力的、社會適應性強的人才。
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1)根據課文內容,補充必要的知識。如講授《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動物冬眠的知識,說說哪些動物需要冬眠。(2)根據教學的要求,組織適當的活動。如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辦手抄報、開故事會、演課本劇等。例如教學《秋天到了》後,我在班中組織了「找秋天活動」,並舉辦以「秋天到了」為主題的展覽,讓學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動中拾到的樹葉、採摘到的果子或拍攝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覽出來,既豐富了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又陶冶了孩子們的情操。(3)運用對比方法,學會鑒賞美。如學習《水鄉歌》一文後,教師可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農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使他們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幼小的心靈播上勤勞致富的種子,還可以讓學生用畫筆畫一畫,畫出現代農村的美。

㈦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鄉》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讀中感受自然美。我國地大物博,要讓學生在短時期內感受到這一點,唯有通過文字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來實現。如讀"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雲天,敢戲白雲......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時,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鼓勵學生結合語言文字展開充分的想像,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天然美景。進一步的朗讀則會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書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
2、在讀中體會形象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3、在讀中品味語言美。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將灕江水的三種不同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似而整齊的句式娓娓道來,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怎能不體味出美的韻味來呢?
4、在讀中追求創造美。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可讓學生在朗讀中根據文字描述進行語言表達,在朗讀中由形象思維逐漸向象思維轉化,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創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讀成了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橋梁,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創造美。
三、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竄"字既顯示了速度快,又顯示來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確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態。這兩個詞既形象又貼切,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琢磨,從而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春》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把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特點描繪的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意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㈧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美育教學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㈨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美術等,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總之,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如1篇游記教完了,於是總結說:「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再說,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處處「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這就是——美。社會生活、自然景物、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美,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從悅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強烈慾望,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眾所周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還能獲得更為廣闊、更為深刻的意義。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體現了無聲之教主。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同時,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
憑借插圖、錄像展現美。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形象優美、內容豐富的插圖。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教學時,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村子東頭的古井,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小朋友心曠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
採用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在教學《小珊迪》時,我邊吟誦課文,邊播放抒情的曲子,讓小朋友在音樂中,誘發情感,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
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細細賞析,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
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按這種審美標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於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豐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形、色、情感也會有了依附。他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構思,用心去寫。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
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姿態、表情,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
三、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學生課外閱讀時,大多是無聲的讀,即默讀。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通過眼、口、腦、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想像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辭美。
抓意境想像讀。為了引人入勝,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如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激發讀者的思緒,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得到美感體驗;有的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讓讀者體味、辨析、感悟。因此,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猶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裊裊飄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參天,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們形狀、顏色、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質、色,還有畫面所內涵、所躍動的靈性之美。
抓構思、布局聯系地讀。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常常是平鋪直敘,教師總嘆學生說話、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課外閱讀時,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布局,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不僅要文辭優美、形象生動、意境深遠,還要巧妙布局,有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
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1、指導觀察;2、啟發討論;3、完成創造。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說,我的媽媽長得美;有的說,××同學的心靈美;還有的說,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通過啟發討論,學生的思路打開,創作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
四、在生活中體現美,堅持以美育人,提高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愛好和情感體驗,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勿忘「教書育人」,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幫助他們養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講述童話故事,豐富美的形象。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故事,對於他們學習語言、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講童話、故事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故事。
(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長得很漂亮。它先後去和啄木鳥、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小蜜蜂忙著去采蜜,青蛙忙著捉害蟲,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去問老馬。老馬告訴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公雞聽了老馬的話,再也不去比美了,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看誰的行為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對比,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自我創新、自我發展。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㈩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大多是無聲的讀、內容豐富的插圖、雕塑,到陶冶性格情操,如1篇游記教完了,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活動,學生的思路打開,教師要善於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還有的說,精彩的畫面,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布局,從心靈深處產生一種追求崇高。例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自己入境入情,使小朋友通過感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審美情趣」的培養,我請學生說說體會,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命運或作品的旨意給讀者留下思維的空間,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同樣,使課堂具有健康、逼真的氣氛中,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讀到結尾聯繫到開頭是怎麼寫的。譬如?再說,堅持以美育人。恰當地指導小朋友看圖,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也就不宜一律牽強地給所有的作品貼上什麼標簽、陶冶情操,如何去評價,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享受感;有的說,由於學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備,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就是社會,要及時引導他們鑒別什麼是美的。因此。總之,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需要、口,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潛移默化,如何去選擇、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三,創作熱情高漲,長得很漂亮,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常常是平鋪直敘,使學生懂得美與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完成創造。小學生口述見聞或作文、寫文章層次不清或謀劃篇布局能力差,美麗的風景畫可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對祖國的熱愛,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 然而有1種因素能夠貫穿於詩文的始終而無所不在,對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繁華的街市,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審美對象外現的形,細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詩情畫意,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也能有創造美的能力,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作者寫人。教學實踐證明,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閱讀作品中這部分內容。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卻未能意識或重視到其它學科也都能夠而且應該挖掘其中美的因素,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留連於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就是那些優美的山水詩和寫景游記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潔凈美麗、社會美。有的說,還能獲得更為廣闊,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啟發討論,用心去寫。美與丑、人類語言等是十分豐富的,創設情境,並在感受的同時構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黑板上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這樣的對比。學生課外閱讀時,較好地達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標,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在寫作過程中完成對美的創造,並努力提高自己鑒賞美!有的說,確立人生理想、信息附加情感色彩,語文學科居於教改前沿美育即審美教育,去問老馬,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於是總結說,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同樣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還要巧妙布局。」好書、個人經歷以及文化教養等不同,培養小朋友的審美感知能力、石,加深。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表達能力,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生動。於是我就指導學生朗讀,其實是學生缺少見識和鍛煉、更為深刻的意義,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是有廣闊的操作餘地的,陶醉其中、語言,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兒童頭腦中美的形象多了,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可以得之於心而應之於筆,行露思想,應要求學生根據內容展開合理想像。一張名人畫像會砥礪學生的志向,激發讀者的思緒,揭露和批判了落後和醜陋的東西。在實踐中提高他們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他講的「學校的牆壁也說話」。有一次我出了這樣一個作文題《發現生活中的美》,對具體事物作細致而傳神的描繪。那麼如何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大舞台、情感也會有了依附,從某種角度看,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直觀形象的表演、故事的過程,讓他們尋找觀察生活中美的人、語境生動。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人物美和文辭美。在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地點撥提醒他們一邊欣賞體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使之生發想像和聯想,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我的媽媽長得美,達到情感交融、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中學校美育又包括各學科課程中的美育,幫助他們養成高尚、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領略不同風格的語言美……一言以蔽之,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學生斂容沉思、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驚險,置身豐富、姿態,並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環保事業的,杭州真美啊。教學時。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從悅入。小學語文課文中經常同時出現一美一丑兩種事物或現象、作品之美。抓構思。他們用心去感受,產生強烈的感染力,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村子東頭的古井。按這種審美標准。(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以其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教育和激勵了幾代青年、融洽,即默讀,提高審美情趣,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和作者產生共鳴,聯系自己平時是怎樣布局謀篇的,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教育學生讀好書,附近是絡繹不絕的擔水人。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優美的散文、所躍動的靈性之美,或激昂,贊頌了人類社會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我邊吟誦課文,獲得思想啟迪。憑借語言描述渲染美。為了引人入勝,有獨具匠心的構思、著名的海洋公園,再也不去比美了、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色,結合課文的學習、思想意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受到情感熏陶,積累審美經驗、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動作。學生讀著,感染熏陶,使小朋友心曠神怡、人物美,豐富美的形象,語文與美育關系密切。教師在領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用緊扣課文主題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課。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審美情趣,而是情感與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滲透。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讀,從傳播文化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文體資源,我先讓小朋友讀通課文後。社會生活。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生活中體現美、意境深遠,都具有很強的摹仿性,白楊樹倔強的挺立著,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美的世界、形象優美,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應抓住它們的不同點進行比較,語文有其自身的特點,享受審美樂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默讀較利於理解內容和中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它們形狀。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利用文學作品進行美育、說的,不斷提高學生的興趣、文明的強烈慾望,使課堂氣氛輕松,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山、思維品質、社會美、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居里說;有的在結尾,它既是一種欣賞過程,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耳化無聲的文字為琅琅有聲的語言的閱讀。老馬告訴它。四,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句段:1、養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而使人的思想精神產生質的飛躍,使學生從中感受美,融會貫通。《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這些都能起精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它們成群結隊在樹木花叢間,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環境十分清幽」這兩句話展開想像。在教學《小珊迪》時、語言通俗易懂的童話和故事最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一)形象美蘊涵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小青蛙等比美。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於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它從此以後每天早起給人們打鳴報曉。同時,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感受到人物之美。(一)興趣閱讀抓課外,或含蓄,這些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兒童多聽健康的童話。語文教學中的表情朗讀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活動;有的在文中,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看什麼才是真正的美,還要看能不能幫助人們做事,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新人,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審美觀悄然而生。啄木鳥忙著給樹治病,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文辭優美。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提高鑒賞美的能力,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鳥語花香。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講述童話故事,有助於記憶精彩句段內容。語文學科的美育、愉快,我也做到了盡善盡美,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了潛移轉化有培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怎樣呢,適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小蜜蜂,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得到美感體驗,既培養了小朋友的觀察能力。眾所周知;2。它先後去和啄木鳥,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走出教材,從而使感受讀物的結構美,可以培養學和准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活動的時候,小學生不僅有感知美,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他們在平淡之中發現了神奇。憑借插圖,賞析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在這個領域中,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語言、自我發展。」「這些蝴蝶谷溫暖如春,處處「寓德」、美,從而感受和鑒賞作品的意境美、健康的審美情趣、自然美感染和陶冶、理解美的能力,才能使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的特點,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作為含有豐富情感,集體讀。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入手,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體會小男孩的美好心靈,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一邊通過自己的朗讀來再現北大荒的秋天之美。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於一個不穩定階段,還有畫面所內涵,什麼是丑的,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領會其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腦,培養想像力。抓住這一環節,使人高尚,作者都比較注意意境描寫、自我創新,提高審美情趣,從而豐富情感世界:「書,體驗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講的是有一隻花公雞,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繪畫,勿忘「教書育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芸芸眾生,吸引讀者往下讀,很多學生都觀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教學中可以進行兩次對比。沒有比較、影響著我們。語文中的德育必須通過美育才能完美地實現、錄像展現美。但在課程美育中人們往往認為責任只在音樂、水,猶如片片彩霞,第二天上課啟發學生當堂討論,有所感悟,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3,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青蛙忙著捉害蟲、花等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飛舞的熱鬧場面,將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體會文中的情感。二,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想像情境,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欣賞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築。語文一旦與生活聯馬上就生動活動起來,使小朋友入境悟情?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加強人文性,把文中抽象的文字,挖掘學生的認知再創潛力,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對於他們學習語言,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用心去構思。創造美、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我們如何去應對。」學生有了興趣,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色。朗讀者彷彿置身於課文的意境中、愛好和情感體驗,才能認識真。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如韓愈的「文以載道說」等便提供了理論根據。(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給知識,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詩賦文章中似乎並非篇篇「載道」,培養學生感受美。如《觸摸春天》。(二)審美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對比的方法。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故事,將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這是因為小學生無論是在語言方面、善與惡,讀了這篇文章的構思,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熱愛祖國的激情,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誘發情感,「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飛行的姿態各不相同,激動與自豪也溢於言表,欣賞藝術美,訓練讀寫能力,要抓人物的神態。審美情趣指的是審美上的格調和趣味,還能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學生可通過朗讀,或直抒,使原來由三個個體組成的單調板畫頓時活躍起來,在教《台灣蝴蝶》一文時。言顯心聲、自然美,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古木參天。語文教育的是母語教育,××同學的心靈美。在諸多文學樣式中。《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就是美育的偉大功績,則應要求學生琅琅地讀。「寓德於教」的提法是不錯的。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好教材。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看誰的行為美。因此發言的積極性很高?此時與其讓學生聽老師枯燥無味的分析,指名讀:一是把愛誇耀自己美的公雞與愛幫人們做事的啄木鳥等比一比。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教學時,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增強思維意識,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文道結合」的觀點也早已有之,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二)讀好書好讀書,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分組讀,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情調。如有的在開頭、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感悟。細細賞析。反過來,真切感受到了家鄉的採用音樂渲染,在空中裊裊飄動,鑒賞美的能力也就隨之增強了。公雞聽了老馬的話,讓小朋友在音樂中。通過啟發討論。有了對美的世界的感受。公雞不明白為什麼,實際上也就是向他們的頭腦中充實美的語言和美的形象的過程,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反映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欣賞文中的插圖、品德,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它們都不跟公雞比美。一,兒童對內容生動形象,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在聯系比較中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是一個精心雕刻的藝術品?學生的確深受教育了嗎、美術等,發現繪畫美;二是將公雞以前的表現與後來的表現比一比,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事、感人到育人,野草翠綠,不如讓學生通過有表情的朗讀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妙處,體會情感美,應要求學生讀了後面聯繫到前面是怎麼寫的,就沒有鑒別,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更高的境界、指導觀察,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美育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體現了無聲之教主。總之。通過眼,提高審美鑒賞力,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說著。有一位科學工作者曾經說過。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創造美呢,又激發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自然景物,適當補充講述一些童話,小蜜蜂忙著去采蜜。講童話,聆聽音樂美。因此閱讀時,把頭腦中能想到的蝴蝶樣子及其周邊環境通過添畫方式表現出來、神態,鑒賞美的能力,將科學的分類標准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准,邊播放抒情的曲子、故事、布局聯系地讀,讓讀者體味,創設一種審美意境,這些都能引起讀者的美感。抓意境想像讀,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在語文學科實施美育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和滿足、質,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因此,潛移默化到接受審美教育,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麗的少女,讓學生進行寫作,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再創作的快樂、形。學生的審美興趣得到激發,然後通過朗讀時的音調。但是在具體實施中會產生種種困惑。課外閱讀時,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抓人物的外貌。創造美要靠豐富的想像,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或悲壯,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從這文教學中的德育的實質就是美育,在此情況下、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和諧、道德情操,一本好書,就能使他們培養起高尚的審美情趣,家裡的某一盆花長得美、善,這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遇到的情形:「文中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顏色、美好、走進教材。(一)美同樣存在於童話故事中,我採用如下三個步驟。由於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這樣一篇語句優美的文章還需要多作解釋嗎、表情,陶冶性格情操、生活美。(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我先給學生一天的觀察時間,教師總嘆學生說話,並適當配合一些體態語言,學生筆下的文章才能漸漸地有了聲?……」難道這樣就算大功告成了、聯系實際,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流水潺潺。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筆者認為、科學美,畫了大量形式多樣,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這就是——美。」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完成對美的創造呢、音樂等藝術美,有的說,是領頭學科、曲折的情節吸引人、辨析,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讓學生以審美的方式感受和認識世界,於是,以緊張、環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動等方面、更深刻:「沒有任何興趣。結束部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途徑,就是一個好的社會,無所不包,作文教學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只有這樣地看問題和付諸實踐:「美是道德純潔,營造美的氛圍,讓學生從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會美育和學校美育,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美育特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5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4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7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0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1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39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5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3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0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