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怎麼讀懂語文古詩

怎麼讀懂語文古詩

發布時間:2022-07-12 04:43:34

① 如何讀懂古詩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
中文名
古詩
別名
古代詩歌
代表詩人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
代表作
《離騷》《蜀道難》《登高》等
快速
導航
形式特點名家名作
概念范圍
古詩,即中國古代的詩歌,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從廣義上說,中國古代詩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詩、詞、散曲等;從狹義上說,古詩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體詩、近體詩。[1]
1、古體詩。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2、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詞。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 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4、散曲。一種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行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

② 要怎麼才能讀懂古詩詞呢

平說詩詞下:讀懂詩人才懂詩 唐詩宋詞 MP3音頻 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XLeJwOCV4eRJ6oyuvHoCPA

提取碼: b9as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③ 讀懂古詩詞的方法

多朗讀,熟讀成誦。詩歌要反復朗讀,要注意古詩節奏的劃分。古詩朗讀節奏的劃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意義劃分,常見的五言為「二 三」式,七言為「四三」式。二是按音節劃分,五言一般為「二 二一」式或「二一二」式,如「結廬/在/人境」「悠然/見/南山「「客路/青山/外」「山氣/日夕/佳」。七言為「二 二一二」式或「二 二 二一」式,以不讀破為准,如「天街/小雨/潤/如酥」「提攜/玉龍/為君/死」。至於背誦,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弄清每首詩字與字、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抓住關鍵的字眼,反復多次朗讀以至成誦。
整體感知詩意。「整體感知」就是能夠結合注釋大致知道詩歌的意思,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觀點、感情,形成整體感。讀每一首詩的時候,可以自己設問。如《次北固山下》可以這樣設問:①寫的是什麼景,抒的是什麼情?②哪些詩句寫得最精彩?③全詩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品味詩歌語言。一般說來,品味詩歌語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詩句的含義,分析遣詞造句的妙處,品味語言特色。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詩,可以這樣去思考: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哪些詞用得好?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詩歌語言的妙處:①表達詩人的感情;②准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某種情境;③突出所寫之物的特徵;④渲染一種氛圍;⑤突出詩題;⑥形式、音韻美等。
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意境。詩的意境包括詩象(詩的形象),詩意(詩的意境),詩情(詩的感情)等幾個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要善於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沒有想像就沒有詩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讀到這句詩時,我們自然會在腦海里想像到初春時春雨綿綿,小草剛剛發芽的一幅圖畫,還會聯想到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開始下地勞作,企求一年豐收的心願。
第二,抓住意象,並反復揣摩意象。
《天凈沙·秋思》中連用九個名詞(意象),描寫了富有特徵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並以巧妙的藝術構思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烘托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時彷徨悲苦的情懷。
第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詩的理解、分析都離不開對詩人感情的把握。把握詩人感情是我們鑒賞詩歌的根本。

④ 怎樣才能讓學生讀懂古詩

先要讓學生明白,「懂」是相對的,作為中學生完全可以讀懂詩,只不過懂的程度、角度不同罷了。古人說「詩無達詁」,一是因詩的語言含蓄精練,需要讀者揣摩領悟;二是由於讀者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的不同,對詩的內容與形式有知有不知,知又有深有淺,有透有隔……所以自然有仁智之分了。古人還說「以意逆志」,即以讀者之「意」(領悟)去「逆」(追溯迎接)詩人的「志」(本懷)。古人早已懂得讀者與作者之間這種彼此的交會才是詩乃至一切文學藝術能夠成立的關鍵。現代閱讀理念的基礎——對話理論其實也是這個意思,強調讀者與作者的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因此,所謂「懂」,就是讀者對作品有了自己的感受、領悟、發現,就是讀者與作者有了心靈的交會。如感受韋應物《聞雁》中「歸思」之情,領悟杜牧《赤壁》中歷史興亡感,學生是可以做到的,這就是「懂」,當然是基本的。 請採納......

⑤ 如何讀懂古詩詞

一、注意詩的題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這首詩「寫的是什麼?」不要急於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杜甫的《月夜》詩題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作內容沒有離開夜,而且這是一個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綿綿細雨也罷,這一夜詩人無法入眠要給遠方的親人或是友人寄去綿綿情思;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勢必要描述洞庭風光,而題目還告訴我們這首詩要呈給張丞相,一個「上」字,又向我們透露出張丞相的身份、地位顯然是高於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順被貶到通州得了一場大病,險些要了他的命,這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觸動?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借某一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上講,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如北宋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一詩,從題目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春天登樓遠眺所見之景,抒的是懷念家鄉之情。「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這首詩出現在2005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中,要求結合全詩分析詩人從「聊」到「驚」的感情變化。如果我們注意了詩的題目,就能不難分析出這是眼前之景觸動(驚)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答題就不會有偏差。
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題目中就透露了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從題材上可以判斷,這是一首懷古詩;二是懷古的地點,在京口北固亭。順著這個思路下去,結合詩歌的背景,我們就能迅速地讀懂這首詩了。
又如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題目中包含了時令、地點、人物等因素,結合詩句中的「冷」、「獨」、「空」等字眼,我們就不難體會到作者在寒食節,思念京師諸弟時流露出的孤獨、寂寞、凄涼之情。
再如唐代詩人張旭的《山中留客》,詩題點明了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詩,詩的內容,便是詩人留客的話:「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詩中最後兩句描寫高山雲深,景色奇妙,表達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如果不注意詩歌題目,就可能誤解成只是詩人自己對美景的留戀之情。
還有一些詩歌,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其體裁。如漢代以後的詩人用古樂府詩的題目寫詩,有塞上曲、塞下曲、從軍行、隴西行、長干行、子夜吳歌等,其體裁還是樂府體。唐詩人崔顥《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由題目可以斷定這是樂府詩。
二、抓住關鍵詞(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作於貶謫黃州後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於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贊美「紅於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准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於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註,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如南宋詩人戴復古的《江陰浮遠堂》:「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考題中加了註:「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這一關於詩人所處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讀這首詩的鑰匙。南宋後期,國家衰亡已無可挽回,這讓許多愛國詩人傷痛之極。詩人登高遠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淪喪,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擋住視線。這種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將詩人因國家敗亡而生的無盡傷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在擔任宰相期間,力主改革,但最終因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堅持自己的改革主張,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態度。不管處境如何,寒冷且無花為伴,梅花依然會開放,並逸香於世。
又如王維是一個亦官亦隱的詩人,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再來讀他的《竹里館》,就很容易把握了。「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都寫進這美妙無比的景色中了。
四、注意詩的語言特點。
詩歌的語言與散文的語言不同。
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同樣一件事用散文的語言來寫,會是很長的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而詩歌卻只用幾個字。如「高樓聊眺望」,若是寫散文,會先交代某年月日,在某地登上一座怎樣的高樓,然後再寫極目眺望遠處的情景,而詩句只有5個字。
詩歌語言也富於跳躍性,在句與句之間留下很多空白,需要讀者通過想像作補充,還原詩歌的場景。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尋訪者與童子的三番問答,至少要用六句話來寫,但詩人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四句二十個字。這就在句與句之間留下了空白,要我們讀者去想像補充。
此外,由於詩歌不僅講究凝練,還要講究韻律,因此,詩的語言往往會打破語法規則,出現倒裝,出現倒裝的原因:
第一、是聲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為了符合聲律的要求,詩人便不得不在詞序安排上作些變通。上舉晁無咎《臨江仙》詞「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本是套用王維《終南別業》詩的成句。王詩正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二、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聯時說:「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原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那麼畫面中心就歸結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是動作過程的終點。由於動作至此終結,畫面也便歸於靜止。」現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於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
第三、聲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齡《從軍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語「孤城」挪前而「錦官城」移後,除了為符合七絕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還在於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處孤立突兀的地勢以及春雨後詩人想像中繁花墜落的景象
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直接將名詞並列成句,既不用動詞,也不用連詞。再如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典型的語序倒置。此例按正常語序應是:鸚鵡啄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當然語序正常了,詩的節拍便失去了,也完全不符合原詩韻律的要求了。
詩歌中常出現倒裝:
①主語後置
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②.賓語前置
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像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蒙霧氣彷彿沾濕了她的頭發,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里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麼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卧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後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③主、賓換位
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④.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片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游《晝卧》詩:「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帳里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b.定語挪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片語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彷彿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
⑤.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片語,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於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白發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
⑥其他:
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笑我多情。)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更為典型的、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亦能很快重排為「欲目窮千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因為詩在語言上有其特殊性,所以詩歌的解讀首先就要在文句上讀懂它。這方面可以做些翻譯古詩的練習,將詩的語言變成散文的語言。比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泉壑帶茅茨,雲霞生薜帷。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家童掃蘿徑,昨與故人期。」
(此詩描寫詩人閑居的山間小屋清新幽靜的美景,表現了閑居生活的恬淡自適,抒發了期待著與老朋友見面的喜悅心情。首聯中的「帶」與「生」是富於想像力的用詞,閱讀時要通過想像再現其景象。詩中頷聯的兩句與頸聯的出句都是語序倒置的。頷聯按正常語序應為:憐新雨後竹,愛夕陽時山。倒置後,將竹與山置於句首,突出了詩人茅屋所處的幽僻之境——坐落於竹林邊、山腳下。頸聯的出句按正常語序應為:閑鷺常早棲。這一倒置主要是格律上的原因。對句中的遲是韻腳,只能放在句尾,這就使得出句要通過倒置來與對句構成對仗。全詩詩意為:山泉溝壑像飄帶縈繞著茅屋書齋,牆頭長著幔帷一般的薜荔,雲霞就像是從薜荔中升騰起來的一樣。剛下過雨的竹林和夕陽映照下的山巒多麼叫人喜愛。悠閑的白鷺常早早回巢棲宿,秋花飽含生機比別處落得更遲。家童正在打掃爬上滕蘿的小徑,我昨天與老朋友預約了會面的日期)。
詩歌的解讀需要想像與聯想,這實際上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這也使得詩意呈現多義性。讀詩時的想像,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是合乎情理。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內之人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五、注意詩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藉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於「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復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
常見意象一般具有的約定性的涵義。但這些常見意象有時在詩人筆下還會有非約定性的涵義,同時,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即興描繪的意象,其涵義也不具有約定性,這些都需要從具體作品中去感受把握。
六、注意詩的最後兩句。
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杜甫有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了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
再如劉禹錫的《秋風引》詩:「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此詩前兩句寫秋風雁群,已通過意象含蓄地表達了遊子思鄉之情。而後兩句直接寫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聽到了吹動庭樹的蕭蕭秋風,將全詩的主旨點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適之的《罷相作》。李適之曾於唐天寶元年任左相,至天寶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擠罷相。為此他寫下這首詩:「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詩中的避賢是讓賢的意思,樂聖是愛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國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此詩末兩句,直接寫出世態的炎涼。昔日座中客,現在怕牽連而不敢再上門了。詩人對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兩句而點明。
七、詩歌中常用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用起來不露痕跡,要注意識別
暗喻與明喻不同,其表現形式是比與被比的對象它們之間沒有比喻詞,而是用「是」、「為」、「當」、「化」等詞連接。如《孔雀東南飛》中「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以「磐石」和「蒲葦」作比,表達一種對愛情的堅貞之心,就是典型的例子。借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跡,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
或者沒有連接詞。譬如「花間鼻祖」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一個貴婦遲起床後,梳妝打扮時的嬌懶神態,辭藻濃艷綺麗,用比處形象生動。鬢如雲舒,腮似雪白,眉若蛾秀,面象花美⋯⋯貴婦懶起梳妝形象通過比喻,栩栩如生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
魏慶之在《詩人玉屑》所謂:「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詩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
李賀《秦王飲酒》有「洞庭雨腳來吹笙」。詩人是用洞庭湖上下雨的聲音來比擬笙的聲音。
更有人一連用三個比來喻愁情的,如賀鑄的《青玉案》詞:「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雨時。」三個比喻,以景烘情,喻愁思之多,愁情之重,既是博喻,
總之,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即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誠然,特殊的語言結構是詩歌創作的必需,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所以,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這種語言結構,並以此為突破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詩的意境,對問題的解答也才能更得心應手

⑥ 怎樣讀懂古詩

一是"懂"的程度。也就是懂到什麼程度算是"讀懂"了。"讀懂"有什麼檔次劃分?在明確了"讀懂"的程度,檔次後,然後就是相關的第二個問題,如何"讀懂"古詩詞。

我認為讀懂古詩詞中,懂的程度大 體可以劃分如下檔次。

1,基本檔次。理解古詩詞表達的意思,作者的寫作背景,主題思想。意境以及詩詞中的典故等。

2,中級檔次。在基本檔次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借喻,比興,語序,修辭,隱喻等。

3,較高檔次,掌握近體詩的要求,詞牌的規則。能夠結合律詩,律絕,詞牌來欣賞古詩詞。

4,高檔次。能夠對古詩詞作者的寫作風格,對詩詞文體發展影響,抑或政治影響進行研究,並對詩中的一些問題展開分析論述。

以上是讀懂古詩詞的四個檔次。那麼如何讀懂古詩詞呢?

1,按照"讀懂"的四個檔次由淺入深的去學習。如在沒有掌握近體詩,詞牌的前提下,應該以學習古風詩起步。逐步學習近體詩。詞牌。

2.,學會利用網路學習古詩詞。每首古詩詞都可以在網路上檢索到。一般有:釋義,注釋,背景,欣賞等。可以說詩詞的基本應知應會都概括了。但,有的介紹,內容比較簡略。特別是詩詞中的典故。這樣,你要單獨輸入某某典故,如"聞笛賦"。你就可以看到該典故的詳細解答。就會加深對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的理解。

3,要在學習中加強對古詩詞語法的學習和理解。古詩詞為了押韻,平仄,詞句簡練,音韻美等,經常採用省略主語,謂語,介詞等;補語狀語倒置,語序調整等手法。筆者在此不展開敘述。網友可以在網上輸入《古詩詞的語法特點》就會檢索到許多這方面的文章。了解了古詩詞語法特點後,就可以更好的讀懂古詩詞。

4,要積極參與有些古詩詞問題的討論。這對於進一步理解古詩詞,提高自己是十分有益的。如筆者就參與了《悟空問答》《(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是病句,房間里怎麼會有霜?》的回答。以及《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是病句嗎?的《悟空問答》。(可以參看看我的《悟空問答》)。

5.,多讀古詩詞,文言文,以及詩詞格律,詞牌的講解。每天學習一點,進步一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要持之以恆就一定會讀懂學好古詩詞!

⑦ 怎樣讓中學生讀懂古詩

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筆者想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來談談個人的做法。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於學習而言,興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探求思索,促進學習成功。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筆者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探討。
1.導語激趣。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穎、扣人心弦的導語,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引人入勝。
2.誦讀激趣。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根據《課程標准》的要求,初中學生要能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具有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誦讀是進入詩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過教師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示範,挑起學生的朗讀願望,然後通過領讀、分組讀、交叉讀、誦讀等形式,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到詩詞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詩詞的韻味。
3.競爭激趣。初中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慾強,有競爭意識。基於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參與競爭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重要舉措。筆者在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更主動自覺地學習,常有意識為學生創造一些競爭條件。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古詩詞誦讀比賽,愛國愛家鄉詩詞誦讀比賽,詠月詩詞競賽,通過各種競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4.想像激趣。課要上得有趣,引導學生想像課文內容也是一種辦法。即力求把單調的文字元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或引導學生通過想像走進課文,面對面與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對話,在空間和時間上縮短讀者與作者及主人公之間的距離,使遠古的畫面走進學生腦海,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理解古詩詞,積累古詩詞
情境教學是指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吸引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某個具體的情境中憑借著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理解教學內容,並受到道德品質和審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師所創設的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學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文學修養。
1.變身詩人,感同身受。優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想要真正徹底地讀懂一首古詩詞,就必須了解它的作者。
拉近學生和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和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讓學生變身詩人,設身處地地去讀懂這首詩詞的內涵。比如在教學《行路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了解李白在創作這一組詩歌時的背景。在開元盛世的大社會背景下,詩人李白空有滿腹才華、滿腔抱負,卻只是皇帝的弄臣。詩人恃才傲物之際,得罪權貴,被賜金還山。然後教師讓學生來扮演詩人的角色,根據詩的內容設計符合人物性格和具體環境的對話,想像人物的動作神態,那「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的苦悶,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吶喊,那「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邁,在學生的表演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一刻,學生即詩人,李白強烈的感情變化被學生准確地把握住了。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詩詞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縱情誦讀,情意皆通。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內涵蘊藏在凝練的語言中,不反復誦讀,又如何體會得出?只有反復吟誦,才有可能把握詩詞的感情脈搏,理解詩詞要表達的中心。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是簡單地讀出聲音,讀懂節奏,在平仄里享受那種原始的樂感,而是用心去讀,在讀的過程中調動自己的感覺,仔細體會詩中內在的感情旋律,一邊吟誦一邊再造想像,在頭腦中創造性地再現詩中意境。例如,李煜的《相見歡》是表現作者由皇帝淪落為階下囚的痛苦和對故國的離愁,誦讀時教師指引學生注重其音節、節奏的變化:「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通過直接感受句法、音節的錯落,緩慢而深沉地朗讀,學生不自覺地進入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境界中,體味到一個亡國之君的孤獨形象,從而為准確理解詩歌奠定基礎。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詩詞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事物,許多意象經過人們感情的長期積淀,有著獨特的情感內涵。如「圓月」、「明月」,往往成為人們盼望親友團聚,表達美好祝願,嚮往美好生活的寄託。王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蘇軾於中秋許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而「殘月」則更多的是別離的象徵,李煜的「月如鉤」,勾起的便是深深的離愁。類似的還有「柳」象徵了送別,「落日」象徵的思鄉之情等等。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整合相關意象的詩詞句,創造出該意象的一個濃重的學習氛圍和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把個體的意象轉化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將有助於理解詩詞的意境。
4.巧用媒介,身臨其境。古典詩詞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對古典詩歌的整個審美感受中,視覺、聽覺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古詩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應是根據所教詩歌的內容和特點,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設置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以豐富他們對古典詩歌形象的感受,從而准確把握好詩歌的意境。如教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陽關三疊》,深情吟誦悠遠雋永的送別情;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沙場征戰,壯志凌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與許多古詩詞的意境也能達到意外的契合,教師也可從中選擇適合的曲子。
三、抓住詩詞眼,鑒賞古詩詞
古人寫詩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力求一字傳神,一語驚人。而一首詩中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詩人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字,但終覺不如「綠」字來得好。原因是:用「綠」字詩意就更顯深沉,情思浩盪,不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詩人當時奉詔入京的喜悅,還有經歷罷相之後被徵召回朝的重重憂慮,一個「綠」字高度概括出詩人的喜悅、彷徨等豐富的內心世界,著實讓人稱道。
四、聯系生活,運用古詩詞
古詩詞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遊,登上了高山之巔,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有學生考試失意時,可以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古人寫詩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意境的創造要經過艱苦的過程,具有深遠、含蓄的特點。同時因詩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學樣式,它往往以極簡潔而形象的語言創造出完美的意境,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主觀情感,因此學生在對其進行把握時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准確地對詩歌的意境進行理解和把握,在詩歌教學與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像,對詩歌的意境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讓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
古詩詞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我們炎黃子孫,應當繼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大廈。通過對古詩詞的教學欣賞,學生更能體會中國古代詩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從而促進人格的完善。

⑧ 怎麼讀懂古詩

頂用,起碼需要知到一些古代語法,語氣,投入到那種語法中才好理解。用現在的語法來理解是不行的。什麼副詞名詞不適合,古詩文比起現代文是壓縮文,有的甚至用現代文解釋不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里邊還有意會的東西,就是憑各人理解,常看常讀慢慢就會投入。

閱讀全文

與怎麼讀懂語文古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