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基礎性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基礎性

發布時間:2022-02-04 00:17:49

㈠ 舉例說明,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課標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實現的目標。(課標語)

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立足於文本的教學,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諧統一,達到潤物無聲、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標》」)開篇就提出了語文學科性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語文學科性質的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外,還應包括是收集、處理信息的工具,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甚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其具體的范疇。應是「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語文雙基」。這一「工具性」可以說是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基本屬性.是語文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根本特點。因此,《語文課標》傳承了一切《語文大綱》的提法。至於其中的「人文性」,則是在原有《大綱》「很強的思想性」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它除含有原來「思想性」的內容之外。還點明了含有人類文明的種種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就是語文。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只是「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而語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順序排列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語文」就具有了「人文性」。這個不說大家也明白。如果學習字典、詞典能掌握母語,那就沒有「文道」之爭,也就沒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回事了。(於永正)
所謂「人文」,顧名思義:一是「人」,「人性」;二是「文」,「文化」;將「人」與「文」的合提,就是說「人性」與「文化」是辯證統一的,是有機的整合。這並不是人為的、牽強附會的糅合,而是一種客觀存在,一種規律性。這種事實就是:人類的進化發展是一種「人為文之根,文為人之本」的過程,即人創造了文化,傳承了文化,豐富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引導了人,滋養了人,成就了人,人與文化是互生互動的,社會形態的人與文化互動的即時狀態,是互動的空間存在形式;而歷史進程是人與文化互動的歷時狀態,是互動的時間存在形式。
——林宣龍《走向人文: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那麼,到底什麼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呢?我說的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文性。…………如果我們把眼光定得實際一點,讓最普通的老師都能理解、接受,並在教學中能夠加以體現,我以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主要體現為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美好、豐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語文,只有語文的分數,還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發展,人的精神的成長。
——黃厚江《「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樣統一?》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目前也有兩種偏向:
一是比較嚴重地存在著脫離語文而進入人文的現象。隨著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在以「教課文」為主導意念的語文教學中,似乎有越來越遠離「文」的趨勢,許多設計意圖不明的課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講述的那「東西」,脫離語文而講人文,與過去的脫離語文而講「思想」,講「政治」,其實是同一個路子。人文性不是語文外加的東西,它熔鑄在目標中,體現在目標所蘊涵、指引的知識和技能里。換句話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知識本身所黏附的,「過程和方法」本來就與技能的學習相伴相隨。
另一種偏向,是有的教師仍停留在單純「工具」的認識上,對知識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識和人文關懷。我們應該認識到,作為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個人生命意識的具體表現,在聽、說、讀、寫的活動和學習過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時也在形成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學習的同時學生實際上也學習著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
———王榮生《語文課程改革與「雙基」訓練》?

以上是所搜集的一些專家、學者對「工具性」、「人文性」的闡述。人文性談得多一些,因為一線教師比較陌生。工具性談得少一些,因為「語文是一種工具」的認識由來已久,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對語言文字〔字、詞、句、段、篇 〕進行扎實實的訓練。下面是我搜集的兩個案例,配上我個人的一點思考用來加深對工具性、人文性的認識。

j、q、x與ue相拼的教學
案例一
師:請小朋友看老師板書,比一比誰看得仔細。〔師板書:j—ue—jue q—ue—que x—ue—xue〕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ue到了jue 、que 、xue裡面u上兩點沒有了。
師:你真聰明,說得對。小朋友們請注意:j、q、x與ue相拼u上兩點要省去。請大家跟老師後面讀,加深印象。
〔師領讀〕
思考:這一案例,教者只關注了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掌握j、q、x與ue相拼的規則。因此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很簡單,基本處於「告知」的狀態,根本不關心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案例二
老師請小朋友欣賞一組動畫。多媒體演示,j慢慢地走過去,在和ue挨著的時候ue上兩點去掉,手拉手走,停止後變成jue ,q、x同樣如此。伴隨著畫面,老師這樣說道:「小u見到j、q、x,脫下帽子敬個禮。你看,小u多有禮貌呀!」學生在文明、友好的氛圍中不僅學得j、q、x與ue相拼的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禮貌教育。
思考:這位老師不僅關注到「工具性」,更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採用了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豐富,鍛煉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於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健康構建和人格的健康發展。這一案例較好地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新課程理念。
當然,還有一個最形象的比喻:刀——殺豬時「工具」,救人時「人文」。可見,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正所謂「文以載道」。

㈡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與人文的統一

工具性不能脫離人文性,我們知道,要做到對語言文字的准確理解是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的,同樣要正確地掌握其內容,也不能脫離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脫離工具性,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脫離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教學,即不能脫離文本來抽象、孤立地進行人文性教育,而應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閱讀來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義,通過感悟、熏陶來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產生影響。

拋開工具性的人文性,往往只注重追求意趣、感悟境界,而忘卻了語文工具的掌握和運用。而拋開了人文性來理解工具性,往往會使語言抽象枯燥。語文教學,不能走工具性的極端,或者是人文性的極端,而應是兩者有機地融合。語文教材中涉及了大量豐富多彩的人文性內容,文本的表達方式也多種多樣。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了解並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等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能正確地理解、表達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且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和創造性的思維。

㈢ 為什麼說小學語文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就是讓語文課運用到社會實踐中,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什麼?「語」,大家都認為是指語言;「文」,有人說是指文字,有人說是指文章,有人說是文學,有人說是文化.也有人考證這門課程定名的由來,認為「語文」是指「口頭語」和「書面語」.我們說,「語文」應該包括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文字以及有語言文字構成的作品都屬於文化. 關於語文課程性質,多年來人們提到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這里的「工具」是 一種比喻的說法.「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結合在一起的,語文課程要同時實現這兩方面的目標是並不矛盾的.當然,要實現兩方面目標的高度結合,必須在目標和內容的設計上、在實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認識上下工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二、語文課程的地位語文課程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語文課程是基礎性課程.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能夠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才能順利地學習其他課程.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應的發展,這些也有住於學好其他功課.因為語文課程是豐富的,語文素養也是綜合性的,所以,語文素養在德、智、體、美諸多素質中也就處於基礎的地位.因而,人的語文素養又是全面發展的基礎.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在內的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是人的語文基本能力,也是構成人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語文素養也是人終生發展的基礎.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標准》這樣說:「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在過去的社會是這樣,在未來的社會也是這樣.性質決定地位.語文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承擔的重要責任,決定了語文課程在學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地位.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拼音是單調枯燥乏味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又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總是刻板單一地進行灌輸,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把漢語拼音教學與童話、游戲結合起來,學生便全會學得有趣、主動. (一)在童話的王國里學拼音兒童都喜愛童話,因此,用童話的形式進行拼音教學,符合兒童年齡特點,極易被兒童接受. 1、使用童話語言.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使用童話語言能使他們感到親切,如教學標點規則時,我編了這樣一首童謠:a老大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a、o不在我最大,i、u雙胞胎,誰在後誰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們的小弟弟.這樣教學生興趣濃,他們很快就學會了標調. 2、編童話故事,利用編童話故事進行拼音教學,能是學生把知識記得更牢. (1)記拼音規則時,一位執教教師編了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ü)見到好朋友jqx,他高興極了,趕忙伸出手,可是轉念一想,不行我戴著墨鏡和別人拉手是不禮貌的,於是小熊趕忙摘下了墨鏡,先和j拉拉手(板書j——ü——ju),再和q拉拉手(板書q——ü——qu),最後和x拉拉手(板書x——ü——xu).通過這樣富有情趣的教學,學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與ü相拼時,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 (2)整體認讀音節中編童話故事.漢語拼音的整體認讀音節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編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天,i、u、ü三個小朋友要出去玩,可是他們年紀小,又不認識路,怎麼辦呢?他們就請大y大w來帶路,大y帶著小i一塊兒走(板書:yi),大w帶著小u一塊兒走(板書:wu).可是小ü沒有人帶,急得哭了.兩滴眼淚流出來了.大y看見了,說:「小ü妹妹,別哭了,我來帶你吧,不過,你的把眼淚擦掉.」小ü高興地把眼淚擦的乾乾凈凈,拉著大y姐姐一塊兒走[板書:yu].於是,大y帶著小i和小ü大w帶著小u高高興興地去玩了.這些強迫學生死記硬背的要好多. (二)、在游戲世界力學拼音游戲對兒童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它符合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當上到後半節課時,學生往往感到疲勞,若鞏固練習與游戲結合起來,便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精神振奮. 1.找朋友游戲.復習鞏固聲母時,我把打亂的卡片放在講台桌上,請一個學生上講台「找朋友」.教師說,聲母d,ddd.眾學生也有節奏地拍著說,聲母d,ddd.講台上的這個學生取出d的卡片說,d是我們的好朋友.眾學生說,對對對.d是我們的好朋友.用這種方法復習聲母,收到了好的效果. 2.分水果游戲.教完聲母和韻母,將拼音寫在紙做的「蘋果」上,房在一個大盤子里.教師把盤子里的「蘋果」逐個出示.學生誰讀的正確,就把「蘋果」拿去.看誰的本領大,拿的「蘋果」最多. 3.拍手游戲.教完16個整體認讀音節,引導學生背誦時,可讓同桌兩面對面互相擊掌.每擊一次掌各人說一個字母,誰接不下去或說錯了,就算輸了.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一定會促使他們積極讀書.每在復習韻母聲母時也可採用著一游戲讓學生背誦. 三、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為一個時髦的語詞,被人們廣泛應用.那麼,究竟和為理念?筆者理解,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指觀念和思想;其次,它還是一種信念、一種追求、一種精神.例如,「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定義了四個方面:1、全面提高語文素養;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個定義就比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育觀念具有更豐富的含義:它既包括了怎樣教、怎樣學、學什麽,又包括了語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語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它實際上是實施語文教育的「總綱領」.由此可見,我們平常所說的「升華教育理念」,就不單單包括更新教學的觀念,還應包括我們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們對於教育的基本信念. (一)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宜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與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課程目標還必須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質的內涵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裡面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語文素養: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標准》所提出的「語文素養」包括了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觀念等內容.「語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工具生」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後加強工具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地位.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的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表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里體現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綜合素養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關於語文教育的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生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特創新的理解.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3、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本來都存在一定的理據,漢字豐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長期以來,漢語和漢字對中華相互影響,也相互適應,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對語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語文課程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向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精神. 要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的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自主學習,鼓勵想像、質疑和創新;(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省略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㈣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多年來,語文教學曾經一度淪為政治的附庸,語文課上成政治說教課,淡化了基礎知識學習和語文 能力的培養;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也曾一度冷落了語文課本身具有

㈤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四個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謂「語文素養」,是指在語文知識、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確的情感態度。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兩點:第一,要面向全體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是為全體學生設計的,語文教育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他們能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第二,要弄清語文素養所包含的具體內容。這些內容主要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豐富的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培養語感,提升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三點:第一,要正確處理好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體驗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認真讀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多向對話,闡談自己獨特的體驗,在對話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提升自己的認識。通過文本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上來。第二,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過去,我們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過分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與學、考與評都框定在課本與教參的范疇,結果是教師教得死,學生也學得死。實踐證明,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在他們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形成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課堂上的聽、說、讀、寫、演等活動,還包括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第三,要正確把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漢語言文字的基本特點是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感情色彩強烈。因此,我們在語文教育中,要走出「先系統講解語文知識,再安排相應練習」理性化教學設計的誤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程情感熏陶的功能。由此看來,只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才能使學生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基本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要將過去那種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自主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是不完美的。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學習夥伴和學習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保護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每一個學生做到樂學,會學。其次,現代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集體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認個人的差異性,並視這種差異性為學習資源為前提的。在個體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探究性的活動。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如果只是接受,缺乏探究,那麼,語文學習就談不上創新和發展。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探究過程,是獲取知識、方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的探究樂趣,比探究獲取的結果更為重要。由此看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在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可靠保障。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四點:第一,從課程目標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僅局限於語文知識的學習,而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設計,使之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第二,從課程時空上看,要走出傳統語文課程「課本是世界」的誤區,確立「世界是課本」的新的語文課程時空觀。這個世界不僅包括實存的物理世界和虛擬的網路世界,而且包括師生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從課程功能上看,語文課程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第四,從課程類型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語文學科課程,還包括語文活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學語文,會學語文,才能使語文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㈥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

與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相聯系,語文素養代替語文知識和能力成為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素養」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修習培養)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基本的語文素養內涵是豐富的,它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這里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某一個方面。

㈦ 如何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還具有實踐性、教育性、綜合性、科學性、審美性等等。《語文課程標准》避開了這些難進其言的敘述,而著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標准》強調「統一」,而不是「結合」,頗有深意。即人文性蘊含於工具性之中,或者說,語文的工具性中本來就具有人文性。語文不是「純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交流、傳承、積累文化的工具。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在傳承文明、積累文化的過程中顯現人文精神,體現人文情懷。

㈧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它是決定語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我們只有認清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才能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科學闡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性質問題上存在的文與道、思想性與工具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之爭。事實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必須弄清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二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語文課程是認知的工具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凡是以言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學習成績與語言學科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
那麼,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認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這種認知工具具有再認知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密不可分,又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和思維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獲取自學方法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了自學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2.語文課程是表情達意的工具
語文和數學都是屬於工具性課程,那麼,這兩門課程在體現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是通過對數與形的計算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的知識,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認識,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樣,學生通過習作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個性得到彰顯,人格得到培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上。
二、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於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提升人文素養,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那種圍繞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
2.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來看待,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喚醒;學生是有個性有過失的,教師要學會保護和寬容。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人文教育所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體驗時,要喚醒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顯露思維的「原生態」。再次,在目標價值的導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
三、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是語文課程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與日俱進。那麼,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1、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後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呢?從語言的性質來看,語言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內容是一個統一體,語言形式離開語言內容,將不復存在,語言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語言形式的教學與語言內容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力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力解決「為什麼而學、將會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具備的要素。如果只解決前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迷失方向,並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只解決後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失去邏輯前提。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這四個問題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工具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協調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雖然涉及歷史、地理、社會、自然等學科方面的語言內容,但是,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的教學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課文課程的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㈨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語文素養是整個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整個課標的文眼,在語文課改實驗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課標強調的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應做好:發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語文,加強對語言的感性把握,根據漢語、漢字自身特點進行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過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㈩ 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請舉例說明。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實現的目標。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

學習語文的目的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只是「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而語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順序排列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語文」就具有了「人文性」。這個不說大家也明白。如果學習字典、詞典能掌握母語,那就沒有「文道」之爭,也就沒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回事了。

所謂「人文」,顧名思義:一是「人",「人性";二是「文」,「文化";將「人」與「文」的合提,就是說「人性」與「文化」是辯證統一的,是有機的整合。這並不是人為的、牽強附會的糅合,而是一種客觀存在,一種規律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基礎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