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程綱領性文件是什麼文件

語文課程綱領性文件是什麼文件

發布時間:2022-07-13 09:38:09

A. 1950年教育部頒布了語文什麼大綱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學校各門學科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的指導性文件。它體現了國家對各科教材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估教學的重要標准。就小學語文學科來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了五個教學大綱。它們是:原教育部1956年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1963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1978年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國家教育委員會1987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1988年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

上述五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產生於建國以後的不同時期,有著各自的特點,但對於明確學科性質、教學目的要求,指導教材編寫,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今天,將這五個大綱加以比較,研究其利弊得失,既能總結歷史經驗,又能找到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一些規律,使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和今後的教材編寫及教學工作,建立在更加自覺、更加科學的基礎之上,因此,這項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建國以來我國頒布的五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折射出每個大綱產生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背景,記載了小學語文教學和改革曲折前進的發展道路。回顧一下每個大綱產生的背景,了解一下教學大綱如何一步一步演變至今,是理解每個大綱精神實質的重要前提。

在制訂1956年大綱之前,於1952年,教育部曾擬訂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修正草案)》。這是1956年大綱的前身。講大綱,還要從這個課程暫行標准說起。

(一)1952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修正草案)》

新中國成立,我國歷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教育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教育的指導方針是什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我國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要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個指導方針是非常正確的。由於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剛剛推倒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思想影響將長期存在,因此,「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的首要問題,這不僅是建設祖國的需要,而且是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由於建國後立即著手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迫切需要各級各類人才,因此,「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以滿足恢復國民經濟和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以上是擬訂《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的大背景。

此外,在政治方面,建國不久,開展了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運動,為了配合上述運動,各級學校在1951年廣泛開展了新愛國主義教育。這對當時的學校教育如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各科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也有直接的影響。

在教育方面,建國初期有兩件事情和小學語文教學有直接關系。一件是小學「國語」改稱「語文」。對此,當時主持教材工作的葉聖陶先生有個很好的說明:「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成效亦將減損。」(見《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30頁,教育科學出版社版)葉老的這段話有兩個重要思想:「文本於語」和「『聽』『說』『讀』『寫』宜並重」。「文本於語」,既指閱讀的「文」本於語,是典範的、讀起來琅琅上口的課文;又指寫作的「文」本於語,是規范的、「我手寫我口」的作文。這對於教材的選文和作文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聽』『說』『讀』『寫』宜並重」,擊中了傳統語文教學的要害:「忽於聽說」,只抓讀寫。葉老認為,聽、說、讀、寫是四項並重的語文基本功,都應注重訓練;不注意訓練聽、說、讀、寫,訓練的效果也不會好。可惜的是,葉老1949年力主將「國語」改稱「語文」的良苦用心,至今仍未完全理解,仍未在教學中完全得到體現。

另一件是學制改革。小學學制原為六年。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規定「小學的修業年限為五年,實行一貫制,取消初、高兩級的分段制。」實行五年一貫制,是為了有利於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農民子女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它對於推進人民教育事業、提高我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培養建設事業需要的人才,無疑是有益的。這個新學制從1952年起,在全國各地有計劃、有重點地推行。但是,由於師資、教材等條件准備不足,各地推行新學制遇到一些困難,政務院指示,從1953年秋季起,新學制暫緩推行。

在上述形勢下,教育部為推行五年一貫制擬定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修正草案)》。這個課程標准,是在批判繼承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在1950年公布供研究討論的《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草案)》的基礎上擬訂的。該課程標準的框架是:第一,目標。除了提出閱讀、聽、說、作文、寫字等項目標准,還要求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具有為祖國效忠、為人民服務的新道德和新思想。」第二,教學大綱。包括閱讀方面、寫話(聽、說、寫作)方面、寫字方面等各個年級應達到的具體標准,以及每周閱讀、寫話、寫字等教學節數的安排。第三,教學要則。包括教材編選要點和教學方法要點。這個課程標准,除了包括教學大綱應有的內容外,還含有教學計劃的部分內容(如課時安排)。它既是建國初期指導小學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又是後來編制教學計劃、制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重要參考資料。

B. 什麼是綱領性的文件

綱領

添加摘要

《現代漢語詞典》:1、政府、政黨、社團根據自己在一定時期內的任務而規定的奮斗目標和行動步驟。2、泛指起指導作用的原則。

《詞源》:大綱和要領。

《古今漢語大字典》:總綱、要領。

按:漁網上有一條粗繩子,收網時,漁民拉住繩子把網慢慢收攏,這條繩子就是「綱」。領,本指衣服的領子。抓住綱和領子,網和衣服就把握住了,所以用「綱領」來表示總的方面。

知道了綱領的意思,綱領性文件的意思就是總的原則和總則的文件

C. 語文課程標準的性質和作用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或語文教學大綱,是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頒發的,用綱要形式規范語文課程的指導性文件;作用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設計思路

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D. 什麼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
----------------------------------------------------------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E. 初中語文新課標究竟是什麼要最原始的文件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本次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編輯本段]課程改革的目標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一、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第一,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二、發展觀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應該看到,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准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三、知識觀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系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范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系、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程觀
課程是一個歷史的范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里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系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F. 中學語文課程綱領性文件是哪些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的依據

要讓它成為我們的驕傲.
擇一顆熾熱的心,可廣交天下之友;擇一顆平和的心,可以享受「採菊東籬下」的悠閑;擇一顆博愛的心,可挑起萬家憂樂的重任;擇一顆不凡的心,可以作出驚世的創舉.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選擇了歸園田居,享受著「飛鳥相與還」的樂趣;孟子面對生與義,主張「捨生取義」,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正義觀.今天不少的大學畢業生,一走出校門便選擇了落後的西北地區,這是他們的有價值的選擇,是無悔的青春心!
雄鷹搏擊藍天,海燕喝退驚雷,只要放飛自己,無愧於心地選擇,我們就是雄鷹,我們就是海燕.
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G. 語文課程綱領性文件是什麼文件

沒那個事,自我感覺良好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程綱領性文件是什麼文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