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怎麼學語文古文

怎麼學語文古文

發布時間:2022-07-15 01:09:55

①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文言文

學好初中語文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要盡可能的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以及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和作者寫作的意圖。這就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盡可能去積累文學常識乃至於歷史知識。不論是課內學習的篇目,還是課外文言文,多是古代名人名家所寫或是講述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春秋五霸、竹林七賢等等,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時,經常碰到的。大家在平時可以多去了解這些人物的生平、典故、代表作品及思想追求,在了解了他們之後,再理解和分析他們的作品,無疑會簡單許多。

這里列舉我在教學中的一個例子。一次,做課外文言文《宋太祖怕史官》時,最後一題選擇題,分析宋太祖的性格特點,大部分學生選了「是個貪玩又專制霸道的昏君」這個選項,但是在我對宋太祖趙匡胤做了一番介紹後,學生們一下子就明白自己選擇錯誤。這篇文章當中的宋太祖,貪玩、專制確實有所體現,但是最後他改過了,再結合歷史上對其較高的評價,就知道這一對其完全否定的說法不可取。

第二,要充分去朗讀和標注。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把文章讀通順了、熟悉了,理解文章的內容也就容易一些。要准確理解文言文的內容,除了弄清字詞的含義、掌握古今詞義的異同、通假字之外,准確把握文言文朗讀節奏也是重要的一環。「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確劃分朗讀節奏,會直接影響對文句、文篇內容的理解。而且在自主招生考試中,也會考察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復旦附中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試中就涉及這一題型。
在朗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作好圈點批註的工作,對文章中不會讀的字、詞、不懂的句子和詞語都要一一地作好標注,在老師范讀時及時校正讀音,在老師分析講解時注意理解不懂的詞語、句子,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能夠靈活地進行知識遷移。其實考試中的課外文言文篇目,生僻的字詞並不多,多半是課內學過的。但是學生們並不能做到「搬過來」。例如,一次上課時,在文段中出現了「植」,做動詞,我請學生解釋,但竟然沒有同學能回答出來。我只好繼續引導:「同學們,其實我們課內有學過這個字,回想一下《愛蓮說》!」說完這句話之後,就有同學回答「立」。看來,你不會,不是因為你沒學過,只是你不會用。

如何做到知識遷移呢?我認為你要做到一點——整理文言字詞。我們一定要一段時間就把學過的文言詞彙,特別是不在150個文言實詞范圍內的,加以整理,並復習、鞏固,這樣才能牢記,等下次遇到時,你自然就能准確地解釋。

最後,選擇自己喜歡的古文背誦。除了課內要求背誦的課文之外,同學們完全可以嘗試背誦更多的古文,特別是自己喜歡的。背誦,可以加深對文言字詞的印象和對文章的理解;長期堅持下去,還能培養對於文言文的語感;一些經典的句子,還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好處多多,何樂而不為呢

② 初中如何學好語文文言

一、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

2、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藉助注釋,粗讀課文。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4、鑒賞評價,熟讀課文。

③ 如何學好語文特別是文言文

學好語文關鍵在於積累。
語文融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學好語文就得把它與生活緊密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們的生活五彩斑斕,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總能從中發現和獲得無限精彩的知識和素材,並且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時代感的。一位外國著名作家有一次請朋友吃飯,他看見菜單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記錄起來,卻忘記了朋友的存在。其實許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隨身帶個本子的習慣。記些什麼?可以記下交談中的連珠妙語,可以記下突發的思維靈感,可以記下獨特的事件等。我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起碼應養成一個善於觀察生活,勤於思考生活,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良好習慣。
第二個積累的途徑是聽課和練習。老師的授課是相當關鍵的,她給予我們的是經過篩選後的精華,並且有著很強的指導和啟發意義。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要有一定的量。我們要通過聽課和一系列同步練習或專題練習,將基礎知識和基本閱讀及寫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個積累的途徑是看書讀報。只要你肯鑽進書的海洋游歷一番,一段較長時間後,你可能發現曾結結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覽群書確實能快捷有效地積累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能力。一般來說,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書也有方法可言。首先應選擇好一些優秀的讀物;在看書時,應注意運用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去看;看後亦不妨做些讀書筆記,摘錄精彩的詞句、語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個積累的途徑是習作。有時會讀書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只有通過自己實踐練習,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獲得了知識,知識積累的過程才算完成。而習作形式可以是日記、周記、讀後感、命題作文、隨筆等。


關於學習文言文

學習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掌握規律、循次漸進,是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中學文言文學習的終極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要達到這個目標,先要明確這里所說的文言的含義。它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先秦兩漢時的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具體學法如下:

一、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是學習文言的重要基礎

學習現代文,是從認字開始,學文言亦然。所謂「能識二千字,乃可讀書」,就是這個意思。中學生學習文言,大都從中學課本上出現的文言開始,這些文言文,都是從大量古籍中精選出來的,無論從語言到內容、到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學習這些文章,從初讀第一篇開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個文言實詞與虛詞的含義,萬不能只滿足於對所學文段內容的大體了解,不能如講故事一般將其內容概述下來即釋為翻譯。另外,在實詞與虛詞兩者間,大量的、難於掌握的是實詞。下面就先談一談關於實詞的掌握。

文言文中出現的實詞有幾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有些與現代漢語使用的詞彙沒什麼差異,如「人、馬、山、石、大、小、上、下」等,這給我們學習文言帶來很大方便,沒有初學外語滿眼茫然的。這類詞,我們便可視作現代詞去理解。一種情況是與現代使用的詞彙完全不同,甚至從現代漢語中根本找不出與之相對應的詞彙來。如「宦官」,是古代以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宮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員。古文中與之同一概念的詞彙還有「寺人」、「閹奄)人、」「閹宦」、「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太監」、「內監」、等等,由於時代的發展,宦官已經消失,那麼表達這一概念的一系列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還有一義項是「仕宦之通稱」(如《孔雀東南飛》:「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但現代各級政府官員也不有此稱呼了。再如「宗廟」(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處所,後作王室的代稱)、「章甫」(古代一種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見了。而「曰」、「叟」、「須臾」等詞,已被「說」、「老頭」、「一會兒」等詞彙代替。這類實詞,雖難記些,但不會同現代漢語混淆,可把它們當作生詞去記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許多古今都使用的詞,但其意義卻與今義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況復雜,難於掌握。這些詞彙,又常常被列為考查重點,是需要下大力氣掌握的。應把學習重點放在這類詞彙上。

對這類情況復雜、難於掌握的實詞,要結合課本中關於古今詞義變化的知識,勤翻字典,多作比較,防止錯誤地用今去釋古義。同時,還要特別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看似與現代漢語相同的雙音詞語,在古漢語中實則兩個單音詞,其意義也常常與現代漢語大相徑庭。

要弄清文言實詞的意義,除了要了解上面所述古今異義現象外,還應掌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通假現象等知識。

一詞多義在現代漢語中普遍存在,古漢語中亦然,這種現象是語言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情況比較復雜,如果做些研究,會發現其規律的(或通過引申,或通過比喻、借代,或通過假借等等),因為情況復雜,難於掌握,也無需一一弄清每個多義詞詞義的來龍去脈,所以不必就此下很多功夫。但必須對常用實詞已經形成的多個義項,在逐漸學習接觸的過程中,仔細比較,整理積累,以求盡可能多地掌握它。

再談談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文言實詞入句後,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它原來的語法特點,一旦離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就不適用了。活用現象一般包括名詞作狀語,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意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形容詞活用作名詞、一般動詞、使動詞、意動詞;數詞活用為動詞等等。形式雖多,但較實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要好掌握多,因為前者需要大量記憶,有如背記外語單詞,而後者只要掌握規律,學會辨識就行。其規律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現、歸納,也可以直接把研究者、老師早已歸納出來的拿來印證、理解,達到熟習、掌握。列舉其中一些規律如下: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

①兩個名詞連用,如果不是並列關系或修飾關系,而是支配關系,前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范增數目項王(標「。」的是活用的詞語,以下同)。

②名詞用在代詞的前面,而又沒有別的動詞作謂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見白書,乃鑽火燭之。

③名詞前面有能願動詞或副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Α假盤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Β如今之紫草,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

④補語前的名詞,別無動詞時,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字後省略介詞「於」)

二名詞作狀語的類型及特點如下表所列:

類型
結構
作用
例句
翻譯格式

一般名詞作狀語比況結構表特徵操刀挾盾,猱進鷙擊,或能免乎象……似的(一樣)
比況結構表態度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象對待……似的
介詞結構表工具有好事者船載以入用……拿……
介詞結構表方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用……
介詞結構表處所相如廷叱之在……
時間名詞作狀語重疊式

表時間鄉鄰之生日蹙一天天(月、年)
介詞結構謹食之,時而獻焉良庖歲更刀按時每……
方位名詞作狀語介詞結構表方位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在……
表趨向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向……從……
學習文言實詞,還有其它一些知識也要了解。如復音詞的偏義現象、異讀問題。

偏義,是指由兩個單音的近義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得音詞,其中一上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如:「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作」,勞作;「息」,休息。這里只「作」起作用,「息」無義。

異讀,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以上的讀音。異讀有多種情況,有時因義不同而異讀,如「屬」,在「衡少善屬文」(《張衡傳》)中讀zhǔ,是「隸屬,管理」的意思。有時因詞性不同而異讀,如「衣」,作為名詞,讀音是yī,當它活用作動詞時,要改讀作yì(「皆衣yì繒單衣,立大巫後」《西門豹治鄴》)。

有時因通假而異讀,也就是假借字要讀本字的讀音。如「君子生非異也」(《勸學》),「生」通「性」,要讀「xìng」而不讀「shēng」。有時因是專有名詞而異讀,包括人名、地名、官職名、樂曲名等。如「周景王之無射也」(《石鍾山記》)無射,讀wúyì,而不讀wúshè。「可汗大點兵」(《木蘭辭》),可汗,讀kèhàn,而不讀kěhàn。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的數量比實詞少得多,《考試說明》又明確指出「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應該說比實詞好掌握。但文言虛詞同現代漢語的虛詞相比,要比文言實詞同現代漢語的實詞相比的差距大。文言虛詞中,幾乎沒有一個詞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復雜,使用頻率還頗高。所以在用大功夫學習實詞的同時,也不可忽視虛詞的學習。

二、掌握語法規律是啟開文言之門的一把鑰匙

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應該說就具備了讀懂文言文的基本條件,並且也的確能通部分文句,因為古今語法差異不大,句子的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對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掌握比較牢固,並能熟練地分析各種句子,那麼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見句式也就能觸類旁通了。但古今畢竟有異,例如,若不懂古漢語賓語前置的知識,就譯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輸》)、「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章》),用現代漢語語序「硬譯」,則會譯成:「什麼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舉起,是不用力氣。」這使人想起日本人說中國話。因此古漢語語法不但要學,而且要認真學。力量要放在古今語法歧異之處,即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所謂特殊句式。這些特殊句式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特殊語序(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賓結構後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這些知識,隨中學語文教材的學習,均能逐一接觸到,這里強調幾點:

1、可以藉助虛詞知識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斷句里;「哉」、「夫」常用來表感嘆;「乎」、「與」、「邪」、「何」、「盍」、「孰」常用表疑問;「之」、「是」常用來表疑問;「之」、「是」常用來作句子倒裝的標志等等。

2、要從與現代漢語的比較入手,掌握各種特殊語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住這些形式。每一種形式要記一兩個典型例句,以便類比判斷。

3、背記一些固定的句式結構。如:

「不亦……乎」?表反問,可譯為「不是……嗎?」(其中「亦」只起加強語氣作用,可不譯);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內蘊的必經之路

語言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文言文。不僅關涉著造字之源、句式之法、為文之妙,還包容著先哲之理、陰陽之變,乃至禮俗、宗法、地理、數術,更與古代歷史密切相關。特別是先入我們中學教材的,又都是久傳不衰的華章,其內蘊就更豐富、更深邃。那麼,要准確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備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是不行的。我們在逐篇學習古文的過程中,要注意點滴積累,而且還要做必要的、較有系統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舉制度,人的姓、名、號、謙稱、敬稱等等,不求過繁過細地掌握,但要大體了解。

學習文言,還有一些重要環節(如誦讀,就非常重要),還要學會斷句,掌握翻譯方法等等,諸多環節和技能訓練要同時進行,才能提高閱讀水平,達到中學大綱要求,完成中學階段文言文學習的任務。

④ 語文學習中,如何學好文言文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文言文,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短短幾十個字,包含的教學重點有很多,每個班的學生學習能力也不一樣,具體怎麼教?文言文單元也會難倒不少老師。有家長說,有些小古文、文言文節選一類的課外書能不能給孩子看?配合教學進度是可以的,只是這些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都是以考試為主,把考點給同學們梳理好了,再不會學習的同學,把整本資料書都背下來,考試也可以過關。只是這樣的學習方式,究竟對文言文學習有什麼用呢?沒有什麼作用,學生們也不會對文言文學習有什麼興趣。遇到一篇文言文的文章,真的能看懂嗎?生活中似乎遇到的這樣情況的時候也很少。







文言文不光是為了考試,在日常的積纍學習中,同學們讀讀背背,去思考和判斷,感受文字傳遞的信息,一句句地進行解析,學會推敲古漢語,或許你當時學習的時候,有很多不解,但在某一天,你一定可以用得上你學過的文言文。復習、精讀、摘抄、解析、翻譯、默寫,這些方法都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方法,想想我們古時候的小孩,7歲啟蒙讀書,我們學習他們積纍流傳下來的文字,了解古人的思想為自己所用,這就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⑤ 如何學習語文文言文

怎樣學習文言文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推薦的兩套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學佔了整個教學內容的40%,而且相對集中在高一年級。其中,高中《語文〈試驗本〉》高一年級兩個學期各6個單元,文言文分別佔3個單元;《高中語文實驗課本》高一年級則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學,上下冊各4個單元。在文言文教學總量擴大、要求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學好文言文,本文想結合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談一些想法。

新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

教學大綱的要求,有兩層基本涵義:一是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下面試作分別說明。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 。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范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范讀外,學生所要作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從老師的范讀中應該領悟些什麼,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台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洩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琅琅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慾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註明了讀音,要依據注音,認真讀准。這里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註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於全篇的內容;②著眼於文意的溝通;③著眼於文章的篇章。至於背誦,這也是由於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後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作了量的規定。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樣一些篇目全部誦讀至背誦,爛熟於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不會有困難的。

我們提倡閱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當堂背誦。背誦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我過去曾總結過的組塊性記憶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意義組塊:按文章意義分段組塊記憶的方式;綱要組塊:應用層次內容提綱組塊記憶的方式;關鍵詞句組塊:通過關鍵詞句組塊來掌握文章大意、綱要,又反過來根據它們去掌握詞句的識記方式;節縮句式組塊:將句子節縮為短語組成組塊識記單位的方式;此外,還有句群中心句組塊,關聯詞語組塊等等。限於篇幅,不展開論述。

背誦還要靠不斷刺激、強化。豐子愷先生告誡子女讀書,講究一個「讀」法。讀字的繁體筆畫是22畫,因此,他要求每篇詩文都須讀22遍。這樣就能口熟心熟,歷久不忘。過去私塾讀書講究「復背」,就是每熟讀一文後,都要再把前面所學拿來復誦一次,即,讀第2文,要1--2文復讀,讀第3文,要1--3文復讀,余類推。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些斥之為 「死」 讀書,但我們不能排除掉這種於讀書的執著精神和強化記憶的合理方式。而且在青少年階段利用得天獨厚的記憶力,熟讀成誦若干篇章,奠定滿腹經綸的基礎,也正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其次,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這只能說是最基本的要求,關鍵有以下幾點:①指出了重點掌握的基礎知識的三個方面: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規定:150個實詞、18個虛詞、重要的句式;③強調了「在課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識的積累和掌握,要在誦讀中進行。要強調指出的是,不論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還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釋、記術語,而應該把字、詞、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誦讀課文並對課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達到重點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掌握詞、句基礎知識,是誦讀古詩文的需要,而熟讀成誦一批古詩文後,其詞、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蓋其中了。這樣一來,只要看到某詞某句式的時候,馬上在記憶中就會現出典型的例句來。如讀到《蘭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字怎麼講,即使是課文沒有注釋,或者有注釋而不去看,馬上聯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這三個「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後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語氣,可用現代漢語中「還」、「簡直」、「竟然」等副詞來表達,意思十分顯豁。熟能生巧以後,就沒有了這種轉換過程,而完全是一種應付裕如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個人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學習文言文,還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這對於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處。歷史文化知識細分起來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歲時節日、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校科舉、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及其它等等。這些大綱中雖然未作明文規定,但我們在閱讀相應的古詩文時,課文注釋中都有介紹和說明,有些也反映在詞、句的用法里,這些,在誦讀古詩文時,都要留意。

誦讀古詩文,應該是十分愉悅的學習過程,穿越時空與古代志士仁人、賢者智者對話,從而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歷史,把歷史文化的積淀化為我們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應該是人人所渴求的,我們希望把這種渴求變為誦讀的實踐。

⑥ 如何學好古文

一、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
2.多背誦。通過背誦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
3.勤做練習。掌握常用文言詞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譯書是必備工具書。

二、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
1.會翻譯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重點掌握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三、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例如: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四、一詞多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根據具體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應(回答)《愚公移山》
②殺之以應陳涉(接應、響應)《陳涉世家》
③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該)《口技》

五、古今異義詞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
1.詞義擴大,即今義大於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現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於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於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代漢語中則不能用於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發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指見識短淺;而現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惡劣。

六、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這種現象就是詞類活用。
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或名詞,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為動詞,數詞的使動用法等等。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詞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詞用作動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盡:吃盡,吃完
2.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窮:走完
C、形容詞用作名詞
1.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2.造化鍾神秀(《望岳》)神秀:「奇麗的景色」的意思。
D、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一般來說,其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這就是動詞活用為名詞了。
1.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射:意為射箭的本領。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出、入:這里都活用作名詞,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錢財。
E、名詞作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詞用作狀語,意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或依據,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船:用船。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裝運土石。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法:表示行為的憑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糝之(《核舟記》)石青:用石青。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狀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飾動詞「坐」,表示狀態,意思是像狗一樣地坐。
4.時間名詞作狀詞,表示時間,如:日扳促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日:用在動詞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
1.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G、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含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當作什麼」的意思。
1.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賓客。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七、常見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加以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常見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頓,「也」表示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 ……也。(主語後面不用「者」)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今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是」意思是「這」,復指前面的主語。
②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里,是針炙能夠治療的。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今譯:南陽的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則」「即」「為」「則」等幫助判斷。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今譯: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色。
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今譯:該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斷的,這是較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西湖游記二則》)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主要有:
1.省略主語
(病)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病)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醫)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今譯:病在肌膚,是針炙能夠治療的;病在腸胃,是火劑湯能夠治療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轄的,當醫生的就沒有辦法了。
2.省略謂語或省略動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論語>十則》)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省略賓語
①投(之)以骨。(《狼》)
今譯:把骨頭扔給(狼)。
②君與(之)俱來。(《隆中對》)
今譯:你和他一起來。
4.省略介詞
林盡(於)水源。(《桃花源記》)
今譯: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
(三)倒裝句
我們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語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子叫倒裝句。主要包括:
1.謂語前置(主語後說)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大致有三種情況:(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②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宋何罪之有?(《公輸》)
⑤唯利是圖(成語)
3.介賓短語後置
①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介賓短語「於富者」置於謂語「語」之後)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四)被動句
和現代漢語一樣,主語不是動作的發出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樣的句子我們叫被動句。
1.用「為」「為……所」「見」「於」「被」等標志詞表示被動。如:梅花為寒所勒(《西湖游記二則》)「為……所」表被動。今譯: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藉助被動詞,概念上表示被動。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此句雖無表被動的介詞和結構,但主語「帝「是被動者。這是一種意念上的被動。今譯:天帝被愚公的誠意所打動。

八、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a.變單音詞為雙音詞;b.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⑦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中的古文

多讀古文,同時要學習掌握一些古漢語釋義。
不要把學古文當作負擔,要真正讀進去,把它當現代文閱讀。學會品味古文,學會體會學習古文的樂趣,你會發現很多古文寫得都比現代文要好。你可以結合你已有的歷史知識去讀古文,這樣你更容易理解。同時在讀古文時你還可以補充你沒有的歷史知識。
總之,要試著學著去愛讀它,你就能學好它。

⑧ 如何學好文言文

鏈接:


提取碼:ec82
這門課能幫你,把別人最怕的文言文,變成你的優勢。



閱讀全文

與怎麼學語文古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