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合理選擇和開發語文教學資源

如何合理選擇和開發語文教學資源

發布時間:2022-07-16 15:30:39

㈠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使過去過於強調書本知識傳授的傾向變為課程內容與生活和社會密切聯系與整合,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體驗學習,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它對學生的語文能力、人文素養和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綜合素質起著課本起不到的重要作用。作為語文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重要力量的語文教師,怎樣才能做好這一工作呢?
一、開展讀好書活動。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營造閱讀氛圍。每個星期都有三節課是學生借書自己閱讀的時間。雙休日,我會布置學生閱讀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讀的書。在閱讀過程中,我給予班上學生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小學生課外閱讀,期望所得收獲外顯,得到老師的贊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2、指導課外閱讀的方法。課標推薦的書大多是人類文化的精品。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指導學生選擇讀物。首先,告訴學生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課外閱讀學生常用的是略讀。培養學生閱讀方法,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感知文章大意,然後精讀、品讀,最後摘抄好詞好句、寫讀後感言。另外,我還讓學生做好讀物交換:班級與班級、學生與學生經常交換讀物,特別是在班級建立好書交換站,讓推薦好書的學生寫上推薦好書的理由,這樣,不但做到了閱讀資源共享,而且學生還可以用心讀到更多的書,視野會更開闊。
3、課堂教學要注重課外閱讀的引導。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課堂教學是一條渠道,課外閱讀、課外練筆是第二條渠道。只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特別是把課外閱讀當作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才會有可靠的基礎,學生的語文素質才有再生力。
二、舉辦手抄報活動。學校、班級的板報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校園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低年級板報以插圖為主,充滿童稚和童趣;中年級板報圖文並茂;高年級板報惟妙惟肖,趨向成熟。辦手抄報給每個學生以平等的機會,讓每個學生能盡情施展才華。從主題選定到排版設計,從構畫報頭到寫美術字,從板面美化到謄清,都包含了很深的學問,這樣的活動,既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又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通過上網、查閱圖書報刊等方法搜集所需要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學習了有關名人的文章,讓學生辦手抄報,更加深入的了解有關名人的故事;濟源創建如火如荼的進行,要求學生辦手抄報,牢記文明創建知識……
三、舉行古詩詞背誦。唐詩宋詞是我們中華文化最璀璨的兩顆明珠,那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詩詞給了我們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給了我們無盡的教益。我們學校為了提升學生的素養,讓學生在金色年華里,親近經典,傳承中華文明。讓學生誦讀詩文,營造書香校園。我給學生制定了具體的背誦時間以及檢查措施。六年級的學生每天早上來學比較早,以前學生一到學校,滿校園跑,沒有具體的學習任務。現在我讓學生把早讀前的這一段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每天早上背誦一首古詩詞,組長檢查,老師抽查。每星期五第二節課把本星期所背古詩詞集中起來背誦檢查,給那些背誦熟練的同學發放微笑卡,四人一小組的同學全背會的給小組發放微笑卡。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小組的榮譽,學生們都認真背誦。對於那些背誦慢的同學,小組其餘同學幫助他記憶,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為了鞏固學習成果,10月中旬,我帶領學生排練了一個古詩詞朗誦會。全班同學都踴躍參與。古代詩詞豐富多彩,學生們時而齊背描寫朋友離別的詩,時而分組背誦邊塞風情的詩、時而單獨吟誦思鄉之情的詩,時而男女對背寫出人生哲理的詩。通過活動,讓學生漫步古詩苑,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學生們都陶醉在古詩詞的意境中。看到他們搖頭晃腦,如醉如痴的樣子,我也忍不住和他們一起吟誦起來。
四、了解民風民俗。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圍繞「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本單元選編的4篇課文,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這些獨具魅力的民風民俗中蘊含的民族文明和傳統美德。學完本單元後,讓學生將自己點差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這樣,學生對一些地方的風俗習慣有了更多的了解。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程資源的內容不是現成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開發,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語文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的機會,進而把自己的資源開發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利用語文資源學習語文的意識。

㈡ 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並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教師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對此,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教材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有序開展和成功實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其中,教科書依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立足學生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以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從四年級開始設置了「詞語盤點」,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復習本組課文學過的新詞,積累詞語,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關於「豐富語言積累」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多讀、多抄、聽寫,如此機械的操作枯燥乏味,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較差,「詞語盤點」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我認為,可以採用編故事、小組賽等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樂於記詞、善於記詞,以此有效地利用「詞語盤點」這一教材資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多媒體資源的引入與利用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優化教學資源,豐富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合理開發與利用多媒體資源。
如在教學《女媧補天》災難降臨這一片段時,出於對學生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什麼災難,與文本的對話存在障礙這一方面考慮,我改變以往口頭表述的方法,藉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天塌地裂、水深火熱的災難視頻,通過創設課文情境,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災難的可怕,懷著震驚、恐懼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讀課文。學生藉此真正地走入文本,朗讀得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
三、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自然資源是語文課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們的周圍有花草、樹木、江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有效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益處。
如在教學完《爬山虎的腳》一文後,我馬上布置學生回家後用一周左右的時間留心觀察一種植物,並適當提醒觀察時的要點,囑咐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然後,在全班交流,並展示一些寫植物的文章,供學生學習借鑒;最後布置學生選取印象最深的內容寫下來。結果,多數學生寫出的觀察作文都真實生動。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總之,只要我們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懷著滿腔的熱情,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永葆生機與活力!

㈢ 如何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標准》(全日制義務教育)一出台,便深受廣大語文教師的歡迎。它以嶄新的面目倡導綜合性學習,而且在綜合性學習中提出了與自然、生活聯系的觀點,既契合時代的要 求,又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充分展示出現代教育意識及語文學習的根本所在。在{標准)的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單列一項,這既是一個創新,也是一種落實.它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徹底轉變教育觀念,要 真正從狹小的語文教育(單純的課本)圈子裡跳出來,放眼生活,放眼自然,放眼世界。只有 這樣,才能使語文教育走向成功。那麼,如何才能合理而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本文將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教師要強化資源意識,並致力於發現資源,整合資源
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課程資源具有廣泛性。語文課程不同於其他課程,尤其是不同於理科課程;語文課程的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概括說有以下內容:
1、學科資源。
即教科書、工具書.這里既指語文學科本身,又指其他學科。語文教科書、工具書理所當然是語文課程資源,而且是很重要的資源.因為學生從課堂走向自然、社會的起點就是語文教科書。脫離語文教科書則有可能紙上空談,至少不能快捷的尋到語文學習的規律,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課堂學習語文不能局限於語文,除英語外的其他各科教科書也是用漢語寫成的,其中對一些科學知識的介紹是非常講究的,或敘述說明,或分析歸納,或詳略得當,或首尾照應,所以將其作為語文課程資源能夠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從中掌握知識甚至積累書面表達的材料。
2、校園資源。
一是指校內可視性語文課程資源.這主要包括學校閱覽室、圖書室、圖書角、宣傳欄、壁報、標語等。實驗表明,人的各種器官所獲得的知識的比例,視聽佔了94%,而其中的視覺又 佔了83%,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廣泛閱讀現在已被提上議事日程,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作用,閱讀學的建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另外,閱讀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人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學校這些可視性課程資源,恰恰給學生提供了閱讀的空間,同時在內容上又做了引導,不致使其誤入歧途.
二是指校內視聽資源。包括各種集會等視聽資源.如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文藝會演等。這種種活動本身就為學生創設了學習語文的環境.作為旁觀者,能感受現場氣 氛,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作為參與者,不僅內心深受熏陶,其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會得到鍛煉,還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華.還包括校內信息媒體等視聽性資源,主要指廣播、電視、電影、網路等。校園廣播能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電視、電影由於視聽結合,具有生動的感官功能,所以深受學生的喜愛.再加上信息量大,故將此作為課程資源開發是十分必要的。只是教育者要認真組織,正確引導,將其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點。
3、家庭資源。
家庭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場所。家長應為孩子配備必要的語文學慣用晶,創造優良的語文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安靜的讀書空間。另外,學生要通過家長感受親情,通過家長了解社會,與家長合作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4、社會資源。
這包括自然資源和各種人文資源。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引起人們無限遐想,或禁不住陶醉其中,產生「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感受,或景情融通,物我一體,形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體驗。它能觸發人們創作審美的靈感。人文資源范圍廣泛,有文化建設、文物古跡和風俗人情等。具體包括社會可視性和視聽性語文資源.如校外閱覽室、展覽 室、紀念館及各種廣告、集會、輿論等。這些方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不僅能開闊學生的眼界,而且還能進行心靈的凈化,情操的陶冶.總之社會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性,而且就在學生周圍,甚至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一是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審美能力;二是能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好,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能體悟人情,增強其辨別能力,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應遵循的原則
1、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
課內是學習的基礎。抓住課內,才能打好基礎,而圍於課內又根底淺薄,捉襟見肘。因為學生終歸要走出課堂。我們應該一方面將語文活動延伸到課外,讓學生主動自覺的延續課內的語文活動;另一方面開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讓學生在課外應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得法於課內,活用於課外」,是語文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
2、科內與科外相結合的原則。
語文學科的學習是語文學習的主渠道,是學生打基礎、學方法、摸規律的重要手段。然而,其他學科也是語文課程資源,這其中也包含著語文要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中學語文,尤其要學習語言的應用和內含的人文精神。
3、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原則。
校園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為語文學習提供了素材、空間、樣板,不僅可以練就學生「活」的語文能力,而且感染學生的精神、調整學生的心理。然而,學生的學習應是終身性的,單靠校內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將學生引向校外,促使學生形成主動意識,摒棄只有校園內才能學語文,只有語文課才能學語文的錯誤觀點,積極主動地從社會中、生活中尋
找語文學習的內容,提高語文能力。只有這種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學習。
4、有序與靈活相結合的原則。
任何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不能不加指導,讓學生隨意為之,它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符合由近及遠、由簡及繁、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認識規律。一開始,教師就應制定嚴格 的計劃,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引導、規范地訓練和及時地調控,尤其要充分利用好學科資源和校園資源,並把它作為學生接觸社會資源的起點,使之盡早把握科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
但資源又不是單一的、孤立的、一成不變的,它們之間緊密聯系,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就決定了在開發利用時應彼此滲透、借鑒、通融、促進,達到靈活有效,協調發展。
5、放開與控制相結合的原則。
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能抓其一點不及其餘,亦不能面面俱到不夠深入,要點面結合擴展延伸。放開手腳,放遠視野,放寬思維,如此才能腳踏實地,頭頂藍天。放開有利於大資源觀的形成,有利於大語文觀的產生。然而,放開並非放縱,並非信馬由韁地亂搞一氣,這需要教師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前提下,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嚴格要求學生,控制其盲目、 無效的行為,盡量避免其少走彎路。放開與控制二者相輔相成,做到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三、拓寬渠道,靈活設計,搞好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明確資源的廣泛性及開發利用的原則還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教師要真正從心裡重視,將這種種語文課程資源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語文教學的內容;還要創造性的開展各類語文活動,在語文實踐中達到開發的目的。缺乏後者,語文課程資源還仍停留在靜態的層面上,不能為我所用。因此,在實際的開發利用中,教師的創造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上海建平中學程紅兵老師就創造性的開發了信息媒體資源,他引導學生收看收聽{東方時空)節目,然後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語文活動,討論問題,發表看法,暢談感想,匯集知識等,深受學生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報載英國小學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語文活動的做法,對我們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頗有借鑒意義。他們把學生分成四組,活動分為四項,一是分組用地圖尋找集合點;然後根據介紹分頭尋找藏起來的小盒子。二是分小組測量水流速度。三是定點觀察周圍的自然環境、植物和人物活動。四是觀察山頂上的一堆石頭廢墟,結合大草原,假定在濃霧季節,想像自己獨自回家的情景。回校後學生整理寫作一系列文章,共五篇。一篇是說明文,配圖介紹草原地圖,並標出河流,房屋、道路和自己的行走路線。一份實驗報告,學生寫明測量流水的目的、 手段、操作方法和實驗的結果。一篇描寫文,描寫草原上的一種典型植物,或描寫他在某一點觀察到的人物活動。一個虛構的故事,以草原、濃霧和城堡(廢墟聯想成的)為背景創作一個 故事:想像自己意外地離開了隊伍,不得不獨自尋路回家的歷險故事。一篇敘述文,學生按實際順序敘述整個活動的自然過程。最後,教師再將這些作品編成一個專輯。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學科,上述語文活動也正體現了這一特點,實地測量,虛構假想,察圖尋物、設境感悟,說明敘述、聯想創造,動手實驗、動腦分析,校外體驗,校內表達,單篇作文、整理編輯,最大限度地訓練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此活動,學生豈能不喜?語文也是最富創造性的學科,可以說離開了創造性,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訓練。以上例子頗富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了自然資 源,學生從中所受益處就不是淺層的,平面地,而是深層次立體化的,尤其是多角度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無論是綜合性還是創造性,始終緊扣著研究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動手動腦搞研究的應是學生。這是語文資源開發的根本所在。總觀例子能概括一句話:利用資源做研究,可以這樣說,資源是形式,研究是內容:資源是載體,研究是實質,資源是手段,研究是目的。有了研究,才有學生思維的機敏和能力的提高。
實際上,語文課程資源在具有廣泛性的同時還具有開放性。一是任何人都可去開發利用,一是由於每位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創造性不盡相同,同樣的資源對不同的開發利用者會帶來 不同的結果。這就再一次告訴我們,語文教師要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尋找最佳突破口,以最優化的方式創造性地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比如組織學生搜集自己最喜歡的廣告詞,然後審視其中的文化內涵、文化底蘊。最後再據此寫成敘述文、描寫文,感想文等。再比如組織學生從作文中搜集錯別字,從社會上搜集錯別字,然後進行歸類,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避免的措施等。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和可靠的保證。語文教師應積極主動,想方設法地去珍惜利用。然而,有些時候又不是語文教師一人 之力所能達到,這需要包括學校在內的多方支持、配合。因此,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師配置相應的設備,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
學校要結合本校的特點,突出人文精神,形成立體化的語文教學資源。讓一草一木都說話,讓一牆一壁都育人。美化教學環境,優化教學資源,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可視可感的素 材,激活學生內在的語文學習因子。建好用好學生閱覽室,像高密一中那樣,使每一本優秀的書籍都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學校要與社會各方面聯系,以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社會語文課程資源。即使學生自發零散的去利用也能取得一定成效。倘是老師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效果肯定會更好。而最高層次則是學生自覺主動的去開發利用。這最高層次還需教師平時的正確引導。因此,學校就有責任有義務與社會各方面取得聯系,為學生的發展廣辟渠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語文教師及學校要真正想辦法,有創造性地去開發和利用它。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算走出一條真正的成功之路。

㈣ 語文教學資源管理有哪些方法

具體如下:

一、正確領悟新教育教學理念,擺正CAI位置,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代教育的改革,其根本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新的教學形式,必須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語感實踐為主線,實現由"語言研究型」向「語言學習型」的轉變,加強語文實踐能力的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健康個性、健康人格的培養。

然而,當前的部分語文教學使用了多媒體,但教學模式依舊是教師講(或放),學生聽;教師演(或播) , 學生看;教學過程依舊是條分縷析、層剝肢解,以證明現成的結論,教學結構依舊是知識灌輸,主題挖掘、結構解剖、手法分析,以傳授所謂"微言大義」和文體章法。這樣做,看似熱鬧,實則學生被當成可隨意填塞知識的"容器」了,無論課件製作多麼漂亮、手法多麼新穎,結果都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

畢竟媒體還是有它自身的固有的缺陷,它過多地出現,有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對語言文字固有的個性化理解。因此,我們在更新教學手段的同時,更要更新教學觀念,並征確領悟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機制,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中心向以能力為中心,以課文分析為主線向以語感實踐為主線的轉變。

二、 充分融合媒體與教學內容,注重語感培養,走出簡單演繹的誤區孫雙金說:「好的語文課應體現十六個字 書請琅琅, 議論紛紛,高潮迭起,寫寫練練。」語文課的學習對象是語言文本,不是音樂,也不是影視欣賞。

語文課必須以語言為主體,任何其它形式都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必須從屬並服務於語言學習。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字,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完善人格。

語言文字雖不如媒體那麼直觀,但許多語文字,尤其是選入教材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它們語言優美形象豐滿、哲理深邃、妙趣橫生,可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留給我們廣闊的思維空間。然而,現在許多語文課多媒體代替了課本,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對課文的理解也容易多了。但是這種活躍、這種理解有很多是表面化的現象。

因為它嚴重剝奪了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剝奪了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處理來深刻理解課文的權利,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長此以往,學生怎能獲得語感和語文能力。

因此,我們在運用CAI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語文教學的個性,要充分發揮CAI創設情境弓|悟導思的優勢,利用它切實指導學生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品味語言,領悟語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運用語言,習得語感,不能讓CAI替代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應該要做到: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除了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外,更重要的是師性之間情感的交流,這種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有語言手勢、肌體動作以及神態等等,有時教師一個微笑、一個鼓勵性的手勢,給學生的激勵遠比教師口頭表揚要強得多,給學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師給他的任何知識要深遠得多,這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之所在。

而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師生的交流中,如果處理不當,還真算是"第三者」插足。因為缺少了教師的熱情參與,既不利於學生閱讀,又增加了學生視覺上的負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很不利,根本無教學平等和民主可言。

㈤ 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

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有效學習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香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 009.
[2]李貞詳.「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環節[J],2 007,(7).

㈥ 如何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我們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探險」單元時,學生可能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當你做老師的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可能並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如攀岩、公園水渠沖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勢利導,給予一定時間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還可設計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誇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緊接著還可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跡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的意圖,卻也可以創造性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充分運用網路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路、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請學生進行《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網址,於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相互交流,然後再開展知識競賽,最後再動筆,這樣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也可以寫出較好的想像作文。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語文學習打破「學校圍牆」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如,結合「名著欣賞」課,指導同學們自編自演,先由同學們討論、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人物,然後再分工協作準備資料,豐滿人物形象和相關情景;再由同學們分頭執筆寫出自己負責的章節或片斷,在試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試演,如是反復幾次,最終創作出自認為不錯的作品來。學生們能在創作中體會出艱辛與樂趣,更加體會出那些名篇巨著並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如《紅樓夢》般「增刪十載」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閱讀中去尋找靈感與體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時間,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比如開設書法課、歌詞鑒賞會、詩文朗誦、讀書報告會、口才課、佳作欣賞課、賽詩會、故事會、講演會、讀書筆記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會、時事討論會、辯論會、辦手抄報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社會化,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長足的發展。
(四)留心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遊、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假期隨父母旅遊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獨特的體驗。學生很願意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 如,為了上好《漫遊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並能把它們再現於舞台,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並且學以致用,寫出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五)結合家庭生活,滲透親情體悟。
「家」是活動的環境和感情的載體,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庫。但是學生卻常常覺得無內容可寫。即使寫了,筆下的文字也是一個個被「擠」出來的,缺乏情感激盪。的確,「感人心者,莫乎於情」。如果不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情,習作時,他們往往會以局外人的身份應付寫作。因此,引導學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動與父母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將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學生在開放式的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劉國正先生也說過,「語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他們水乳交融,難分難解」。因而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語文,在實踐中運用語文,讓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開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實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實踐化、社會化。

㈦ 如何開發學校語文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校園文化資源做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開發校園文化資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以下的策略:
一、發揮圖書館資源庫的作用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語)。學校圖書館收藏著大量的圖書,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醫療衛生、環境科學、少兒網路,是語文課程教學極為重要的資源庫。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定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教授閱讀的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
圖書室還可以建設電子閱覽區,讓學生在廣闊的電子書海中遨遊。學校圖書室為學生全面開放,學生到圖書室借閱圖書,讓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圖書室可開展「每周新書推介」向全體師生推薦介紹新到的圖書,培養了學生對圖書的閱讀興趣。
同時,每個班開設圖書閱讀課,通過圖書閱讀課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另外,每個班都建立了「圖書角」「學習園地」「讀書會」等,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環境
校園環境也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顯性和隱性兩部分。顯現的校園景點中那碧綠的草坪、盛開的鮮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設備設施,可以成為學生文娛生活、養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好素材。這些校園文化資源都能成為學生進行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資源。
例如,我們可以按照語文教學的需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對學校環境進行觀察,觀察花草樹木在一年四季的變化、標志性建築的結構、學校雕像所蘊含的意義,然後布置學生進行寫作,讓這些校園文化資源成為學生寫作的對象,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校園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隱性的是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如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都可以視為語文教學資源來開采、挖掘、利用。例如:學校定期組織各種閱讀知識競賽,如講故事會、朗誦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語文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語文競賽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3-6年級的語文課程標準是要求學生每個單元都要進行必要的習作,習作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寫人的,有記事的,有寫景的,也有狀物的,這些習作都和學生的家庭生活、學習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班級把學生的優秀習作進行展示,達到共同學習,不斷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在校園進行美文誦讀、講故事、硬筆書法、作文等語文競賽。通過競賽,可以讓學生在美文誦讀中感受到美文誦讀的節奏、品味美文誦讀的韻律,在講故事比賽中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筆書法比賽中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感悟中華民族文字所蘊含的巨大的人文內涵,在作文比賽中鍛煉學生的遣詞造句、修辭、結構等習作技巧,進而提高學生高超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聯網為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引導學生瀏覽《中國兒童文學網》、《中國兒童網》、《小學語文網》、《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小學語文動漫課堂》等網站,品味既充滿童趣,又富文學性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積極開發學生資源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因此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特長以及隨機生成的一些信息納入教育教學過程。
( 一)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開發與利用
語文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執教者了解到很多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圓明園中奇珍異寶的圖片及文字資料,這些對於學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師重復講解的重點,那麼執教者就把重點放在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上。課堂上,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有關圓明園原貌(照片、歷史)及珍貴物品的資料(如曾展出的銅猴首、銅羊首、銅虎首的價值),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用大量篇幅寫昔日的輝煌?」由此,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對學生優勢特長的開發與利用
學生總在自已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總會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的優勢特長成為語文課程學習的資源,也是校園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優勢特長,在學校成立了「朗誦興趣小組」、「國學興趣小組」、「播音興趣小組」、「小作家興趣小組」等文學小團體,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詩歌朗讀的技巧和方法,接觸和學習國學經典內容,學習播音,如何練習文章寫作,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團體文學活動中,理解中國文字的內涵,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編撰校本教材
(一)在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作文,這些作文可以成為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編輯《小學生優秀習作選登》、《小學生優秀觀察日記選》、《小學生自編童話故事集錦》,我們可以把這些集子裝訂成冊,置於教室,供所有同學閱讀,交流彼此寫作經驗,共享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二)編寫《國學經典誦讀本》。兒童誦讀國學經典,「具有相當現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兒童生理階段的特殊性。國學經典的句子,大多數短小、韻律,適應了兒童心理特點,通過誦讀的反復刺激,有助於早期語言能力的開發,同時也打下文言語法與詞彙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學史家和教育心理學家對科學史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學習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看起來他好像學了並不懂的內容,看起來他真正記得的也並不多,其實這些將轉變成一種「內隱記憶」,在心理背景中漸漸會產生作用。[2]基於以上的兩點認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三字經》、《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獻中節選適合小學生誦讀及理解的內容作為校本教材,組織學生進行誦讀,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強文化心靈的動力。
(三)組織學生製作校報。小學生愛畫畫,
也愛寫字。他們的世界通過畫畫和寫字體現出來。做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畫畫、愛寫字的特點,組織學生定期、分班製作校報,愛畫畫的學生在校報上畫圖,讓愛寫字的學生在校報上寫字,讓愛寫作的學生撰寫文章,共同完成校報。通過展示,發揮校報這種校園文化資源的作用,磨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發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一)「畫與寫」的課程。無論是古代詩詞,還是現代文學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過繪畫把它描述出來的。古代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如王維的詩《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自古「詩畫不分家」。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畫畫的天性,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如上完《詠鵝》這首古詩,可以讓學生根據「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波清波。」畫出鵝的樣子;如講到鯨的特點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對鯨的描寫,畫出鯨的特點。「畫與寫」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繪畫的興趣,又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詩」活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對於小學生而言,這樣要求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就是通過背誦,積累詩文中的詞彙、句法、詩法,獲得語言材料,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每周一詩」活動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誦的詩詞彙編成冊,分發給學生人手一冊,讓學生提前背誦,每周背誦一首,積少成多,周復一周,久而久之,學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誦的古詩,語文素養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重視校園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發揮圖書館資源庫的作用,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環境,積極開發學生資源,創造性地編撰校本教材,發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㈧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 立足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也應與時俱進, 改變簡單「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努力做到以下兩方面:l.科學把握教材, 利用課本資源。 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 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學科知識,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 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 、 「異想天開」 ,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 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環境, 潔白的牆、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嚴肅的老師、 恭敬的同學……這樣的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 而缺乏溫馨的樂學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有利的認知環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 舒適、 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無拘無束、 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 表達感情。 我們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 找准小學生生活的熱點、 焦點, 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設計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課文中生活化的課程資源。(1)把課堂融入社會。 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課堂融入社會。有人說課堂是個小社會, 這個小社會雖然只有四五十個成員, 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個太陽, 一個班級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三條渠道。一是想像式。 想像式可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 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 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 、 「自由與紀律」 等展開辯論, 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見, 這正反映了社會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認識。三是實用式。豐富的社會生活對作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提出的要求,也是課堂作文融入社會的一個渠道。(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動。 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課堂語文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欣賞一個電視片段, 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學習語文的慾望,創造新的作品。3.創設多彩的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 生活的主要場所, 合理地利用校園、 教室等場地, 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 將這些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 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 以熏陶學生的情感, 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獨立, 缺乏合作, 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 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處處留心皆語文,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 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 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 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入點。在教學中, 音樂、 美術、 科學、 數學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閱讀全文

與如何合理選擇和開發語文教學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