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師如何把握教材語境心得

語文教師如何把握教材語境心得

發布時間:2022-07-18 10:26:17

A.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B. 怎樣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學習新課程標准心得體會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對話,一座平台,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學習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工作中再次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自始至終將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是理所應當的。新課標的學習又給我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呢?我作為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隨著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讓我發現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讓我體會最深的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和探究發展。以下我就圍繞這幾點談談自己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加入學生生活中,便發現學生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行為。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是否和藹、親切、有鼓動性,對學生是否民主、尊重、有親和力,對教學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同時才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要走下講台,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學生心貼著心,聽聽他們心中的疑惑,了解他們的喜怒好惡,幫助解決他們想努力解決的問題。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真正的欣賞,就要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因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覺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根據這些情況考慮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他們發表感受,談自己的見解。
二、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閱讀課中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圖畫,具體逼真的實物,引人深思的提問,根據課題組織活躍有序的質疑探源,根據文章情節組織角色鮮明的課本劇,針對疑難組織人人參與的辯論等,都能比較有效地激活學生思維,提起學生興趣。寫作教學中教師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組織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會使學生覺得寫作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表現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總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如果能時時想著學生原有的思維狀態是什麼,何種方法是激活思維的最佳切入點,何種手段能使學生人人積極思考,個個樂於參與,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探究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獨立探究的意識,增強與人合作的需求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這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認為,應抓住「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探究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極其需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語文中進行探究學習,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語文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由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探究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只有做到了課堂上與學生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合作探究,才能成為新課程改革後合格的語文教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引領、教導。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語文教學才會真正的姓「語」。大石橋一中呂慧霞

C.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備課的體會

一、備課標,把握教學理念
課程標准、教材以及教學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讀的資料。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和參考書,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讓人有種照本宣科的感覺。這種備課是很膚淺的,也是極不專業的。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研讀課程標准,了解階段教學的目標,然後要整體地、系統地梳理教學內容,明確本次教學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做到心中有數,有利於把握教學節奏。例如:在備課時,我會通過研讀新課程標准,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要掌握的知識,確定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然後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實際情況,尋求教學突破口,全面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優化教學效果。
二、備教材,梳理教學內容
教材是語文教學專家花費無數精力和心血編寫而成的,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如果不能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正確把握教學方向,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拿到教材後,應先對本冊教材的編寫理念、特點及內容有所認識,理清教材的基本結構、編寫意圖、指導思想、教學目的等內容,進而能夠明確教學任務和要求,優化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七顆鑽石》時,我首先鑽研文字,畫出文章中的生字、詞以及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如鑽石、焦渴、乾涸、匆匆忙忙、忍不住咽唾沫等,在教學時我會重點講解這些詞彙的讀音和用法。然後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三遍以上,以便能夠在課堂上感染學生,渲染充滿生機的課堂氣氛。我會深入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的主旨,以便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解水的重要性,讓學生從水罐的一次又一次的變化中,感受到愛心的神奇力量,讓學生能夠懂得關心別人、理解別人,懂得珍惜生活。
三、備學生,做好因材施教
「備學生」是指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應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據調查,現在很多小學生不情願在雙休日的時候寫家庭作業,很多教師也都能夠察覺問題的存在,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教師該如何「備學生」呢?例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刻理解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語文思維的培養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因此,在臨近考試時,我沒有用題海戰術搞得學生筋疲力盡,而是帶著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並且通過談心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掌握學生不願意寫作的原因,最終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更好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
四、備過程,完善教學設計
首先,備課的目的是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規劃課堂教學,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備課時應嚴格把握三維目標,即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注重整合這個三維目標,逐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素養。
第二,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應重點突出以下特點:要有利於創設教學情境;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體驗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第三,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核心,教師只有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有效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第四,教師應精心設計作業。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把作業的作用定位於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經常陷入題海戰術的誤區中,作業的形式呆板枯燥,內容單一,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D. 淺談如何整體把握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分析

《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祖國語文」而非「祖國語言」,措詞異乎尋常,耐人尋味。或許是為避免人們對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為平息在「語文」涵義的意見紛爭而作出選擇。的確用心良苦。然而,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名稱,它代表的是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教育的課程。按葉聖陶先生的解說,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統稱。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其本質屬性就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取向。因此,對語文本質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預設,學習方式的選擇以及教學效能的大小。 一. 把握語文本質,明確價值向度1. 辨析語文的本質對語文本質問題,自古就有「文道之爭」 ,或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文」「道」有機結合,曾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在閱讀中熱衷於課文內容分析,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當作語文課的主要目標,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圍繞著課文內容理解來進行,即強調文本內容的「意化」過程,因文闡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現代語文教育中轉變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學通過語言文字這一載體實現知識性,思想性雙重教學目標,突出的是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即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實質」教育,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這里,突出「語言這個工具 不僅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 ,對語文學科的完整性千萬不能閹割。一. 從《課程標准》核心理念看語文教育價值向度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語文的基本屬性,工具性和人為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工具性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和人格培養上。因為語言是交際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先任務就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人文性突出了語文教學以人為本文化性。 二.《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那麼,用什麼去影響並感染學生?毫無疑問,主要憑借的是課文,是課文的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深刻的人文內涵。而這種內涵是要靠教師去深入地領會並挖掘的。我們固然要提倡創新,但不可忘記「求真」永遠是「求新」的基礎;我們固然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會,但不可忘記尊重決不意味著肯定錯誤(包括有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可以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轉,所謂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學習母語靠的是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靠的是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也就是聽說讀寫實踐,「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唯如此,「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課程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三.《課程標准》更明確指出: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培養,必須「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同時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態度」可以成為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動因,強化這一維度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又可以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至於「過程、方法」是學習語文的過程與方法,並不獨立於語文「知識與能力」之外,其中「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注重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學會傾聽、交流與表達」(三個維度目標的一個重要結合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這一維度目標的提出,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是為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這一交際工具服務的。1.教師教學行為上的價值向度。「以學定教」對教師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准確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具有更為深厚的知識底蘊,課堂上具有更高的教智。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

E. 《如何做好統編語文教材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如何做好統編語文教材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無論哪一種教學設計,都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當然,教學設計與教案是有區別的。我們用表格形式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想,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準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

F. 潛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心得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恆主題,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落腳點,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終必須要堅持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因此,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職責。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結合我教學實際,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課前的准備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為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對教材鑽研的程度直接關繫到教學質量。研究教材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研究大綱,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歸類,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結構,確定所教教材在本學科體系中的位置。
2.研究單元教材,掌握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
3.鑽研本課教材,理解並掌握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其次是研究學生,具體包括以下兩點:
1.研究學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類情況;
2.研究學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分類情況。備好了學生,再對不同的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
二、加強積累,強化訓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量的課內外閱讀和生活經歷,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我們必須很好地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側重於指導學生對積累進行歸類整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積累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1.、能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和默寫的內容;積累相關的字、詞、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廣泛積累語言材料。
(一)積累的類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塊: 正確讀准字音,辨析正確讀音等。
②漢字板塊:改正詞、句中的錯別字;形近字與音近字歸類積累等。
③詞語板塊:成語,分類描寫的詞語,反義詞與近義詞,關聯詞等。
④句子板塊:名人名言,諺語,歇後語,對聯,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
⑤段篇板塊:古詩,名段,名家名篇等。
這樣做便於學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積累從哪些類型入手,教師引導之後,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主的歸類積累了。
B.課外閱讀方面:
把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字、詞、優美的句段以及有關的知識或者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進行歸類,並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有哪些類型。如人物類:①英雄人物;②體育名星;③愛國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將在生活中運用的語言以及需要我們運用好語言解決好的事例進行分類,便於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恰當的運用和學習,真正實現語文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如:文明禮貌用語這一類型。
(二)每個類型根據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
A.教材的分類整理:
各個板塊根據相應的類型進行分類積累,這是積累的主要陣地,是學生積累量能否達到的一個主要來源。可以根據上面板塊中的提示進行廣泛積累,將第一至十二冊教材綜合運用,真正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積累,把相應的知識都收錄於相應的類型之中。
例如: ①成語的分類整理:
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語:(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等)。再如寫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開頭的成語;寫出表示「時間過得快」、「速度快」的成語。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詞語數量量的積累與分類積累結合。
②句子的分類整理:
可以把對聯、諺語、歇後語、古詩名句、文言文中的重點句等全部融入其中,並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再分一些小點來積累更好,如諺語的積累可分為:農業、天氣、珍惜時間、激勵自己等。
③古詩的分類整理:
從你學過的古詩中寫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特徵的古詩各一句。
④各種句式的綜合訓練:包括:反問句與陳述句的互換;把字句與被字句的互換;肯定句與雙重否定句的互換;比喻句;擬人句;修改病句; 關聯詞合成句子等。
B.課外閱讀的分類整理:
⑴課文中相關知識的拓展:
①你對北京2008奧運會還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條寫下來:
②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你還知道他寫下了哪些作品,把它們的題目推薦給大家:
③紅軍長征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題目寫幾個下來:
⑵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
①從小雨描寫到大雨,你能寫多少詞語:
②填動物名稱,成為成語:如(_死_悲;_頭_尾。)
③說明謙虛的名言:(滿招損,謙受益。謙讓是身體的良心。)
④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你知道多少寫幾個:
⑤寫出兩句關於「珍惜時間」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類整理:
例如聲音方面的整理:
回憶生活中的聲音,把它寫出來:
①下小雨的聲音;②下大雨的聲音;③小貓的聲音;④小狗的聲音;⑤小雞的聲音;⑥母雞的聲音;⑦公雞的聲音。
以上只是一些分類整理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分類,主動地整理,然後進行全班性的大綜合。這里積累本身就是一種訓練過程。
三、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捷徑
「授之以魚 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採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學習的方法是多層次的,

G. 如何把握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的有效性

語文教師如何運用語言藝術提高課堂有效性
談及語文教學,必然涉及到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技巧。優美而准確又不乏藝術美的語言猶如舞蹈通過肢體表達舞者的內心世界;猶如音樂
通過音符的組合和跳動傳達樂者的喜怒哀樂;猶如畫家手中的畫筆通過勾勒展現畫者眼中的世界……可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提高
自己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給學生作示範,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情感。 
一、課堂教學語言藝術運用要適時 
語言就其屬性而言是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每一個時代所運用的語言都會代表一個時期的社會性。語言藝術運用適時就是:跟上時代的步
伐。拉法格曾說:「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例如從田野生活過渡到城市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大事件,都在語言上留下印記。」語言活躍在我
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由此可見社會美離不開語言的藝術美。作為職業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須
使語言運用率要求較高的職教語文教學語言跟上時代的步伐,要適合新時期頭腦靈活、緊跟潮流、喜納新生事物的一代職教生,在教學上我們
教者本身就要認真地雕琢課堂每一句用語,不僅要具有藝術感染力,更要適時,不能落伍。例如:隨著語言學的發展,一些文字的讀音發生了
變化,語義出現了增減。如「確鑿」的「鑿」字以前讀音是「zuó」現在讀音是「záo」。「從容」的「從」也由過去的「一聲」讀音改作「二
聲」讀音。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憑經驗去落實知識,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准確適時的東西給學生。在掌握一般教學語言的同時,也要豐富我
們科技、文化、經濟、外來語等方面的新詞彙,及時掌握社會時事上的新名詞,不然,當學生在談及「basic」語言名詞,談及「聲納」上,「
克隆」,「菜鳥」、「驢友」、「發燒友」、「給力」, 「神馬、浮雲」 的時候,我們也許會「丈二和尚」。如今是信息時代,教師不僅要
多讀書來豐富語言使之更具有魅力,更要善於捕捉、更新信息,跟緊時代。如果我們這些語文教師的語言真的安睡於「戰馬背」上,還何談「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呢?盡管「術業有專攻」,但教學語言藝術要及時掌握常識性的社會語言,奏時代的強音,不做「孔乙己」是
十分必要的。
語言運用的適時還表現在課堂用語與日常用語的嚴格區分。比如我們北方人平時讀「取」這個字時會發「qiu」的音,而普通話的標准讀音
是「qu」。日常講話時,我們愛添加一些輔助詞在每句話的尾音,諸如「啊,哈,是吧,對唄……」課堂教學中稍有疏忽,就會使完美的句子
變的支離破碎,學生聽了厭煩,造成課堂情緒低落。
(二)課堂教學語言藝術運用要適量
語言藝術運用適量就是教學語言藝術運用的合理性。教者在短暫的一節課教學中,什麼時間說什麼,不說什麼,教師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既不浪費時間,又要在單位時間里,提高語言的運用率。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教學生學習和使用語言,更是引導學生感受和品味語言,在所有的
教學手段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可見美的語言如蜜似磁,可以黏住一切。所以上好一節課的關鍵之一首先是設計一個新穎而有啟發性的導語。好的導語不僅能牢牢地抓住學
生的注意力,更能使學生明白一堂課老師要講的重點是什麼,落實怎樣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一節課的開始就能把握正確的方向,為上好一節
完美的語文課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學中要求教師語言准確精煉,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特別是課堂提問要設計的恰當有力,層次分明,邏輯
嚴密,上下通暢。所提問題要串聯全文內容,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如:《我的叔叔於勒》一文中敘述於勒寫了一封家信,菲利普夫
婦把它當做「福音書」,急切盼望發了財的於勒從美洲回來給他家帶來好運。教者可啟發學生思考:假設文章中沒有這封信會是怎樣的情景?
作者寫了這封信在全文中起什麼樣的作用?通過簡短的設疑,激發學生思考,再通過適度的啟發由此使學生領悟出寫菲利普夫婦對待於勒的家
書完全是為了刻畫菲利普夫婦貪婪勢力性格特徵的需要,是「福音書」產生的作用。菲利普夫婦的金錢至上感念,暴露出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
人與人的關系。設計每節課的問題一定要結合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狀做到科學適量,過多容易讓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時間,提問就失去了
意義;過少難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就雷同了個別教師上課「滿堂灌」隨意性強,想到什麼,講什麼,高談闊論,漫
無邊際的錯誤,一堂課下來,盡管熱鬧,但具體講了哪些知識,師生兩茫茫,這就不單是語言的藝術運用的問題了,而是教者誤人誤已的事,
犯為人師者切不可為的大忌。
(三)課堂教學語言藝術運用要適度 
教者在一節課中,考慮的首要問題是教學效果如何,包括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雙邊關系配合是否完善等。教學效果佳
,即適度,這如同完成精雕細刻的作品一樣。語文作為一種承載語言藝術的教育學科,教師語言的優秀示範作用和熏陶作用尤顯重要。適度,
既可指一節課,也可指一節課的某一段、某一句話的恰到好處;既可指整體也可指局部,從整體來說,要求教學的語言和課文的總格調相匹配
,如詩歌語言要求凝煉、流暢,表情直接;記敘文語言情深意切,娓娓倒來;議論文語言深刻警人;說明文語言周密科學;散文語言婉約抒情
等。如:內涵豐富而深刻的詩文,單憑教者的講析學生是很難悟出其中的真諦的,必須輔之以朗讀。象高爾基的《海燕》從三個層次來表達主
角的戰斗姿態和精神面貌,教者在朗讀時就要做到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渾厚深沉,時而粗獷豪放。語調稍快,語音稍高,具有鼓動性。而在朗
讀《周總理,你在哪裡》這首詩時就要採用詢問——呼喚——尋找——回答的感情線索逐步深入,形成一浪高過一浪的感情高潮。對於一些優
美的散文,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者在朗讀時可以運用時而低沉、時而輕柔、時而空靈的深情語言,讓學生在優美的朗讀中感受作者筆下
亭亭的荷葉、裊娜的荷花、飄渺的荷香、凝碧的荷波、朦朧的月色,體會作者淡淡的憂傷與惆悵。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深刻地理解課文。
教者對作品領會深,講解時可妙口生花,搖曳多姿。就局部而言,要求教者細致入微,大到統籌安排,小到字斟句酌。要教者真正達到:「談
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的地步,確不是容易的事,這也是要語言工作者下苦功的事。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體現語文的學科要求,也要體
現教育的一般規律,特別應該滲透現代教育理念。
(四)課堂教學語言藝術運用要適情 
教師是藝術情感的輸出者,學生是接受者,教者要藉助於教材和適度的語言教學與學生溝通,此時聯系雙邊生活的紐帶——語言,就帶有
教師顯而見的感情色彩,陸機在《文賦》中說的:「思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談的就是適情的問題。正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要
適情,取決於教者對作品研究的程度,研究深入,方能引導學生去體悟冥想文本的形象世界,從生動可感的地方去觸摸文章的精華。語言是用
來表達內心感情的,教學語言正是這樣。特別是語文教學語言滲透著各種感情,它不僅需要表意,更主要的是傳情。能解此中滋味,教者言語
中必含情,更便於學生所接受和理解。
舉實例來說:講解《一月的哀思》必深情道來,用心懷念,方能和學生達成共鳴,令聞者潸然淚下。講解「染指」一詞時,先講春秋時鄭
靈公與子公的故事,比直接解釋為「分取非分的利益」更有效。諸如此類,體現教者的情和思,流淌於學生耳際的方是「言泉」。古人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學是師生感情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感情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而學生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情,才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學習。尤其是對沒有升學壓力的職教學生更為明顯。可見具有激情的語言不僅激發學生
學習的積極性,喚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更能產生一種強烈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如果教師對所學所教知識不去進行具體的審美體驗,程式化地理解文意,就多了先入為主的概念化說教,課堂不僅無味無趣,還容易把知
識講錯。如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有這樣一則教學案例,某青年教師講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說裡面寫道立在橋頭嘆天涼的人是反映「下層人
民的疾苦」。背離了郁達夫文中情景悲涼的意境,不知道這里的人與文中其餘的槐樹、秋雨一樣是浮泛山故都秋天況味的一種。結果把一篇韻
味悠長的散文變成了一次政治說教。如此誤人子弟的教者怎麼能讓學生信服,又怎麼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言藝術的事情還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上。自尊心極強、敏感而脆弱的學生總是重視老師對他們的看法。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
要善於察言觀色,洞悉學生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甚至表揚或批評學生,都要特別講究語言藝術,以正面鼓
勵為主,師生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語言自然要以注重傳播知識為主要目的,然而駐足於未經藝術加工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常態,平淡乏味而缺乏吸引力的語
言,無法滿足學生深刻而強烈的審美需要,其教育目的與教學效果必然受到影響。因此,從藝術角度出發,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具有極強的審美
特質,又是教育性與審美性的統一,是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與創造美的有機結合。注重教學語言風格的凝練優美、新鮮有趣、語意的准確
生動、流暢通達、節奏的動靜起伏、抑揚頓挫,語境的幽美深邃以及結語的耐人尋味,充分認識到教學言語的審美教育作用,力求使自己的教
學語言體現出藝術性,從而提高語文的美育功能。

H. 談談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對待教材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I. 如何掌握語文教學方法學習心得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
對於不同群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採取的方法自然不同。
我們語文課本上,對於不同的年級自然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於他們來說,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然後叢中領悟找學習方法學習經驗啊。
當然對於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
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學習語文這種方法您可以學會放射性的思考,擴大思維等。這樣更容易找到一些更好的學習方法。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師如何把握教材語境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