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使語文課堂情趣盎然

如何使語文課堂情趣盎然

發布時間:2022-07-22 03:17:05

1. 怎樣讓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趣

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1、引入故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文課教學開頭也是如此。每節課能否有個好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導入的精彩,不僅能先聲奪人,磁石般地吸引住學生,而且會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課堂氣氛,出現最佳的教學效果。試想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教師的講課成為學生的催眠曲。因此,我們必須講究開頭的藝術。上課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備課時,必須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年齡特點、心理特徵、依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入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或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在教《七顆鑽石》一文時,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遭遇百年罕見的大旱災,接連幾個月沒有下過一滴雨。每天,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所有河流、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莊稼都乾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此時,人們最需要什麼呢?水,是啊,有了水,地球上的人們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水等待人和萬物只有死亡。假如這時候你意外得到一罐水。你會怎麼做呢?聽到這里,學生興趣倍增,問題也噴涌而出,是先滿足自己和家人,還是先幫助別人呢?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其主動性也得到了發揮,激起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思考,為課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2、 創設情景

創設情景也是導入環節的一種絕妙的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從而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如:教《桂林山水》一課時,我採用多媒體手段引入情景,主要通過課件,出示桂林山、灕江水等畫面,將桂林山水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身臨其境。再通過其配樂、配圖反復朗讀,將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讀中體會得淋漓盡致。為了燃起學生興趣的火焰,我讓學生來當小導游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點,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畫面,學生彷彿置身在這靜、清、綠的灕江水以及奇、秀、險的桂林山之中,領略著那秀麗的風光,學生高漲的情緒使知識點得到很好的吸收,這樣的教學真可謂教中有趣,學中有樂。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挖掘教材的內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任何教材都是根據一定年齡的學生心理特點編寫的。因此,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文本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引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直接興趣。教學《小猴子下山》一課時,我採用指導表情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小猴子看見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時的高興心情,以及有了桃子扔了玉米,有了西瓜扔了桃子,有了小兔子扔了西瓜的可惜可氣的語氣來,並讓學生通過配上動作,做出神態,再反復讀,體會小猴子貪心、做事不專一的樣子,從而激起學生的共鳴,個個都成了「小猴子」,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同時生動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師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個語言含蓄、幽默、富有啟發性的教師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並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因為這樣的老師,能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於學習。那麼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如何做到課堂語言富有啟發性,體現含蓄、幽默有風趣?首先教師發音要准確,吐字要清楚,授課時注意語言的表達,遣詞造句要恰到好處。其次,教師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精煉優美,富有文學性、感染力,授課時常常能引經據典,談古論今;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氛圍,用充滿激情,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生動語言,激發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強烈的共鳴。第三,教師教學語言要有明顯的節奏感。教學中,教師的語氣輕重強弱、語速的快慢疾緩、語調的抑揚頓挫都要與文本的內在結構相一致,做到起伏有致,有機融合。這有利於激起學生傾聽的興趣。總之,優美生動、抑揚頓挫、節奏鮮明的教學語言一定能讓學生覺得情趣盎然,自然會增添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此外在講授中適當運用生動形象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以少勝多的效果,比喻得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教學方式的變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方式的預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力求使課堂生動有趣,具有吸引力。小學生大多爭強好勝,競賽活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課堂教學中可以經常採用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積極進取,在競賽中品嘗成功的快樂,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情緒高漲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如:在教學文言文《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我就採用讀書比賽活動。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在引導學生根據文中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進行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然後分角色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練習表演讀,並告訴學生練讀後要進行比賽,看看哪一組哪一個角色表演得最好,更能讓人感受到兩小兒辯斗的意味。一聽說要比賽,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各自找到合作夥伴後,就開始入情入境地朗讀,都力求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得最出色,整個課堂不僅氣氛很好,而且效率很高。又如,每次到了期末復習時,有的老師經常「炒冷飯」,學生不僅聽得累,又覺得沒意思,不妨改變一下教學方式,先讓學生自己復習然後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重點要掌握的內容,老師用必答題或搶答題的方式來考查,看看哪組的紅旗最多,或評出獲勝組,並分發小小的禮物,學生一聽說要搶答比賽積極性非常高,舉手的人很多,而且答案准確性也高,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

2. 如何讓課堂語言美起來

語言交流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橋梁。如何做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這是我們廣大教師共同面對的問題。本文從四個方面提出筆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探析實現課堂語言美的措施和做法,旨在寓語言美於課堂教學之中,努力提高課堂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美,產生於言辭的准確、明晰和動聽」。確實,對於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來講,要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水平,就要努力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做到語言表達的准確、明晰和動聽。從而用美的語言來感染人、吸引人;用美的語言來搭建師生間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平台。
一、提升教學藝術,駕馭提問語言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傳授語文知識、啟發學生思維、調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要讓學生准確恰當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提問的語言美無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語意明確,力求准確
教師提出問題時,要注意從語言設計及運用上做到巧妙安排、有效到位、語意明確。讓學生與教師在思維和語言表達上步調一致,同時要盡量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問題明確清晰,不可隨心所欲、模稜兩可。否則,學生把握不住問題應該如何回答。
有這樣一個事例,說是在一次課堂上,有個教師拿著一個地球儀去上課,恰好學校有領導來聽課。教師便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麼?」結果學生們左看看右瞧瞧,說是多了個校長。其實,學生回答本身也沒有錯,錯在那位教師的提問語意不明確,太含糊了。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回答「多了個地球儀」,可就因為提問語言表意不明確,從而導致了該學生沒有正確理解教師提問的意圖。假如把提問改成:「同學們,你們看我手裡拿的是什麼?」那學生一定能回答准確。這正說明課堂提問中語言表述正確之重要性。
2.快慢適度,表達清晰
課堂提問是教師駕馭教學的重要方式。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意語速平緩,吐字清晰,力求正面誘導,氣氛和諧。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既讓學生理解提問要求,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語言表達的機會。實際上,努力做到提問語速快慢適度,勢必要求教師要問得適時,問得有趣,問得有價值,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體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
然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提問語速過快,話音剛落就急著對學生抽問。由於缺少必要的思考時間,往往導致被抽問的學生沒反應過來而不知如何表達。即使回答了也往往語言表達不清。相反,如果提問語速過慢,則很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停滯而不善語言表達,養成依賴教師講解的習慣和不動腦子的惰性心理。這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同樣很不利。
3.語調適中,以生為本
語文課堂教學的信息大多是靠語言表達溝通交流的。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綜合分析學生的特點及其對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駕馭好提問語調的頻率、強弱,把握好語音語調的節拍,做到語言表達流暢且富有親和力,讓課堂情趣盎然,達到以情感人之課堂教學的語言美。
有這樣一位語文教師,當她看到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往往用提問聲音的高低變化來喚起學生的注意。有一次,一學生趴在桌上無精打採的,該教師從高昂的講課聲中緩緩下調聲音,那學生突然感覺到教室里怎麼一下子安靜了許多,於是馬上警醒了過來。往常,面對所提的問題有難度時,她又總是善於運用語調的輕重並結合手勢和面部表情等教學體態語言,給學生作適當的暗示或分解問題難度,讓學生不慌不忙地回答。這一做法充分證明教師善於運用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作用非同小可。
二、注意導向功能,把握評價語言
課堂評價語言應充滿靈性、愛心和智慧,甚至應幽默與風趣。實踐表明,教師重視課堂評價語言,把握好課堂評價性語言美,可以影響到教學互動,影響到課堂教學良好氣氛的營造以及學生的情緒情感和審美情趣。對此,教師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性語言富有美感、激勵有效,得從豐富評價語言,增強教學激勵性,努力提高教學評價藝術及語言表達效果上下苦功夫。
1.因人而異,體現多樣性
經驗表明:性格外向的男同學回答問題一般聲音洪亮、鏗鏘有力,更多的女同學則悅耳動聽、音韻和諧。當教學《羚羊木雕》一文時,筆者抽一學生朗讀最後兩段,當他朗讀「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以及「這能全怪我嗎?」這一情境時,有學生評價被抽讀學生的朗讀,講出了他讀得好,而且具體說出了他讀得有情感,有一種給人進入角色的感覺,分析的也有理有椐。於是,筆者趁此機會表揚他,說:「你講得太好了,讀這樣的課文就是要進入角色,讀出情感、讀出韻味」。該學生聽了筆者的評價性語言,臉上露出了花朵般燦爛的笑容。實際上,初中學生正處於思想、知識和世界觀的發展時期,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說,對同一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認識。教師要放開手,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和見解,在語言評價上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富有情感,注意針對性
《語文課程標准》講到:「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情感體驗,語文課堂評價語言要能具體說出哪裡好,好在哪?或者哪裡錯,錯在哪?並作適當分析。這就如同我們贊美一個人,你要說他好,一定要有具體感,給人感覺你是真情實意,而不是給人華而不實、虛情假意之感。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細致地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回答中正確的、精彩的要鼓勵以表示肯定;對回答欠妥當的、錯誤的要及時糾正;對於一問三不知的,則要給予引導或作分析,從而實現課堂中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完美結合。
3.導之以情,滿懷人文性
教師要對學生滿懷期望地給予賞識與鼓勵,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人文關懷。我們農村初中,有的學生基礎很差,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愛護。在一次以奧運會為題材的作文課上,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本屆奧運會在哪裡開的?結果一小個子學生馬上回答說:「在電視里」。班上的同學都笑了,當然這答案明顯是錯誤的。但是筆者並沒有馬上否定,而是開導他、啟發他,說道:「你是在電視里看到的嗎?」那學生點點頭,筆者又進一步啟發他說:「你是在電視里看到奧運會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吧!」他回答「是在倫敦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從錯誤的回答中糾正過來,靠的就是教師導之以情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三、重視文本誦讀,訓練語言表達
朗誦能讓學生直接表達喜怒哀樂,通過訓練學生邊讀邊想,讀中生情,讀中入境,讀中悟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際上,朗誦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特別是文學作品,更需要在朗讀背誦中體會其美感,這與語文教學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新課程標准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之要求是一致的。誦讀要日積月累,要通過細聽名家有關詩歌散文等作品的錄音朗誦借鑒模仿、跟讀賞析。這樣,對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程標准中要求背誦的古詩詞(特別是課本後面附註的)和課文中的文學作品。這是編者通過精心選擇的有代表性的、適合培養訓練學生語言的教學內容。多引導朗讀成誦,可以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美,體驗語言的豐富多彩。教學實踐經驗表明:背誦朗讀詩歌和文學作品中的美文,可以分如下幾個環節:首先讀准字音,疏通字詞。其次了解課文內容,對作品有個整體感知,再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把朗讀和默讀結合起來,學著體驗和品味,最後是聲情並茂,讀出意境、讀出風格、讀出美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好聽說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認真聽教師講解的基礎上,放開手讓學生多讀多講,去感受、領略和體驗課文的優美語言境界。
對於文情並茂的課文,可以運用朗讀、分角色讀、輕聲細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接受語言的感染和熏陶。針對這一要求,教師要重視探究方法上的指導,指導學生在朗讀背誦時注意把握用詞語句的生動形象性,抓住作品中動詞、形容詞的運用分析,落實好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品析。同時,根據文章作品情感的變化起伏,運用把握好輕重、高低、快慢的語音語調變化,讀出文章的情感基調,讀出文章的內涵韻味,去引導學生訓練語言表達,訓練感受領悟祖國語言的能力。
四、指導語言品析,感悟語言美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實踐表明:雖然品味語言主要靠的是學生自身語言實踐訓練,但總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它需要教師指導其對詞語運用的分析,對句子含義的品味。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習並積累一些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分析詞語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以及句子的特定語言環境和運用表達效果,這對於提升學生的語言感覺能力,引導學生品析感悟課文語言的作用非同小可。
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因文而異,或朴實或生動,或豪放或婉約,或直白或含蓄。品析課文語言特色既要從宏觀上整體把握作品,又要有具體而細致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品詞析句,分析修辭等。實際上,感悟語言美,這是語文素養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提到,「培養語文的情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很重要」。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要富有感情,以情感人,讓學生聽了覺得聲聲入耳,句句動心,即便偶爾的停頓,也能感受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也有情」。
例如,我們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七年級下冊)這首詩時,筆者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以及「憂郁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這些句子,注意從語感的角度,把握語調的輕重快慢及詩歌的情感韻味,教會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去品味、感悟詩歌語言的生動形象、凝煉概括,富有感染力。讓學生對語言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也通過品析文章語言去感悟、去正確地面對生活,從而樹立起積極樂觀之人生態度的重要性。
一言以蔽之,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不僅是教學的要求,更是時代的需要。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語言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不斷提高語言運用水平和表達能力,努力探索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美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3. 小學語文如何備課更高效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有許多青年教師為上好一堂語文課,常常瀏覽大量資料,參閱多堂名師範例及教案,經過精心整合、預設,形成了一份幾乎無瑕疵的多頁詳案,但實際執教起來並不如設想中那樣順利,往往出現量大超時,環節倉促,顧此失彼,束縛手腳等現象,形成低效的課堂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

一、備課標

課程標准、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須讀的「三本書」。很多教師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照本宣科,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作用,這樣的備課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遠,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鑽研深、鑽研透。備課,先從讀課程標准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由此可見,備好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之步。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中的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握教材並創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鑽研文字。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教師要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教師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閱資料。一是閱讀《教師參考用書》,二是上網查閱許多相關的背景資料。

三、備學生

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於教師的教,它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它從教案上第一個字的出現起就已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在這種教案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學生要做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教案);教師最渴望的是學生與自己(教案)親密配合,最害怕發生的則是學生的學偏離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那教師埋怨的往往是學生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學生沒有與自己(教案)好好配合。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備教案

1.教學目標設計——三維目標不能少

2.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

(1)說好第一句話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

(2)提好一個問題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3)用好一塊黑板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有審美價值,能寓教於樂,寓智於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

3.教態語言設計——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於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我們雖不可能把每句課堂語言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一定要仔細推敲。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識點?怎樣呈現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動性」,更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怎樣做到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合二為一,相得益彰,從而一程一程地推進課堂教學甚至形成課堂的高潮。

4.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備課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教師為上好一堂語文課,常常瀏覽大量資料,參閱多堂名師範例及教案,經過精心整合、預設,形成了一份幾乎無瑕疵的多頁詳案,但實際執教起來並不如設想中那樣順利,往往出現量大超時,環節倉促,顧此失彼,束縛手腳等現象,形成低效的課堂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
一、備課標
課程標准、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須讀的「三本書」。教師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照本宣科,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作用,這樣的備課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遠,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鑽研深、鑽研透。備課,先從讀課程標准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由此可見,備好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之步。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中的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握教材並創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鑽研文字。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教師要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教師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閱資料。一是閱讀《教師參考用書》,二是上網查閱許多相關的背景資料。
三、備學生
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於教師的教,它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它從教案上第一個字的出現起就已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在這種教案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學生要做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的教案;教師最渴望的是學生與自己的教案親密配合,最害怕發生的則是學生的學偏離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那教師埋怨的往往是學生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學生沒有與自己備的教案好好配合。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備教案
1.教學目標設計——三維目標不能少
2.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
(1)說好第一句話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
(2)提好一個問題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3)用好一塊黑板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有審美價值,能寓教於樂,寓智於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
3.教態語言設計——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於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我們雖不可能把每句課堂語言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一定要仔細推敲。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識點?怎樣呈現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動性」,更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怎樣做到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合二為一,相得益彰,從而一程一程地推進課堂教學甚至形成課堂的高潮。
語文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真正發揮實效。

5.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營造師生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是教與學的雙邊關系,教學中師生關系越融洽和諧,教學效果就越好。因此,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及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是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首要前提。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滿腔的摯愛去彈拔學生心中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親其師、悟其道、樂其學」。還要處處充滿激勵的話語,既給學生創造讀、說、問的機會,又充分肯定學生讀、說、問的點滴優點。哪怕想錯了,說錯了,也不指責批評,而要給予引導和鼓勵。在如此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可以大膽地展示自己,無拘無束地表現情感,輕松愉快地表達思想,學習興趣就呼之欲出了。
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游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贊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准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說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如有一次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平時一個從不敢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們回答引起了鬨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說完,就從這一點上表揚了他,使他樹立了信心,逐漸由取舉於發言道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沖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於基礎好的學生,評價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創新。
精巧設計,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精巧設計提問和教學環節,採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想,激起學生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巧妙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每節課的開端,教師應根據不同課文的不同特點,以猜謎、故事引入、課題質疑,電教手段的利用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一開始就處於躍躍欲試的狀態。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適時利用,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自驅力;教學中靈活激趣,學習興趣一時的激發,不能保證整節課都能情趣盎然地學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情激趣,以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動起來,並通過精巧的設疑,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持續學習熱情和興趣,更高效地接受知識;以情激情,激發志趣;學生的「志趣」是促使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充滿情感的語態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向和意志,要以課文中的情去感染學生之情。只有以師之情,以文之情去感染學生之情,激生之志,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中,產生共鳴,沉浸在課文所特定的情感氛圍中,才可能激起學生的情趣;以「動」激趣,即讓學生動起來。小學生較好動,教師在教學中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動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成為學習主體。教師只有讓學生動起來 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真正被激發。
主題探究,體現個性。《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觀點代替學生的閱讀感悟,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重學生獨特的感受。」我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課程標准》倡導的:「以人為本,關注人文精神,體現個性化閱讀」這些理念。我並沒有以自己的感受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限定學生的思維,而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我們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認識世界感受人生,以平等對話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在學習《草船借箭》時,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課題為什麼說「借」箭而不是「騙」箭?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依據,有的說,「借」更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的說有「借」就有還,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擊敗了周瑜的陰謀,又能把箭「還」給曹操,諸葛亮太有本事了……正是「質疑問難」使個性的思考在這里得到發揮、發展的可能。這與教師一步一扶的「問答」、「分析」相比,教學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試想,如果老師不給學生這樣質疑問難的機會,怎能看到學生個性思考的閃光點呢?我們真應該「蹲下來看學生」,珍視他們,欣賞他們,研究他們,變「意外」為新的知識增長點,新的情感碰撞點,新的能力開發點,新的創新培養點。讓我們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生的眼睛去看,用學生的心靈去讀。在教學《將相和》時,藺相如面對廉頗的不滿,採取了避讓的措施,我讓學生討論藺相如這樣做對還是不對?有學生說:這樣很對,可以使問題變小,使廉頗冷靜的思考問題,這是顧大局,識大體的表現。也有學生說:這樣做不對。對於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為趙國的上卿,每天都有許多的事情等著他去處理,如果廉頗一時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誤了國家的大事嗎?我認為藺相如應該主動找廉頗談心,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他一定會成功的。我帶頭給這位學生鼓掌,孩子的眼裡閃耀著激動和幸福。我想這一幕一定會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彎下腰,學會傾聽;抓住時機,適時點拔引導,為學生創高一個寬松和諧和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支配;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那時他們定會還你無數個驚喜。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賦主體以強勁的自驅力,並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心理喜好的實際出發,承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並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成為實踐活動的主人,成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真正體現,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才會成為現實。

6. 如何使課堂生動活潑

新課程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要扎實訓練學生語言技能,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因此,我認為,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幫助孩子更輕松的學習英語,必須創設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堂,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掌握一門語言。那麼,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使課堂生動活潑呢?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把學生置於恰當的位置,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具,設計好教學過程。同時成功的教學過程離不開學生的積極配合,教師要進行良好的組織,課堂上教師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他們的學習需要,激活學生的先前舊知,在適當的時候主動向學生提供一些信息,培養學生學會獲取分析、判斷和運用知識的能力。2.在課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平等地與學生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決不能以自己的認識去支配學生的思維,以自己的標准評判學生的活動,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動力源泉。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既是師長又是朋友。教師如何與學生平等相處呢?我認為,教師最起碼要具備要態度隨和,平易近人的基本素質。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明確兩種關系。第一,明確「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確立師生平等。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是學生成長的「共同體」,他不需再擁有師道尊嚴,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權威。第二,明確優等生與學困生的關系,促進全員發展。每個學生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學生之間的差異,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成了教師眼中所謂的學困生。「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教師要關心愛護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當教師能夠明確這兩個關系時,他所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勢必會換來學生充分的自信和更大的感情回報,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3.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通過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勵來提高學生自覺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當學生的思維擦出創造性的火花時,給以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出現思考障礙時,切莫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應因勢利導,用話語溫暖他們,用情感感化他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要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信,讓課堂充滿人文氣息,讓學生的精神脈搏與教師一起跳動。教師還要幫助克服在英語學習中的害羞和焦慮心理,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二、利用各種教學工具及電教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享受英語課堂。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需要准備了各種各樣的單詞圖卡、詞卡,人物頭飾等,在教學生認讀單詞之前,我必首先讓學生看圖片,引導他們觀察,接著要求學生認真聆聽老師的讀音,進而讓他們模仿發音,這樣一來,不僅不需要花時間去解釋含義,而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直接感知,在圖文並茂的情景中學習,既加深認識又激發其學習興趣,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規范的特點。合理充分利用色彩鮮艷、形象生動活潑的實物、掛圖、投影機、錄音或錄像以至電腦輔助教學等視聽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活課堂,具有重要作用。三、活化教學方法與手段,設置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孩子們學中有樂,樂中有學。根據兒童「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們必須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吸引學生,滿足學生,增加學生體驗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就是說小學英語教學要創造新穎多樣、富於啟發性、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和游戲,來喚起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慾,達到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古板單調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學生就在一堂堂這樣的課中消磨掉了英語學習的興趣。而有效的英語課堂活動設置應當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有真實的語用,要有真實的評價。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接受和參與的活動。若能將知識溶於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戲中練習所學的知識,在蹦蹦跳跳中學習英語,學生是非常願意接受的。雖短短幾分鍾,但卻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 趣。根據教學要求,我盡量把傳授知識和游戲融為一體,設計一些適合教材的游戲。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使學生既緊張又活潑,在輕松愉快而又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學到的知識記憶得特別牢固,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從而,讓他們感覺學中有樂,樂中有學。總之,新

7.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方法的藝術化

「改進語文教學方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編湊的一句應時的空洞口號,而是代表了一種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教學思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⑴這鮮明地體現了教育方針中的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重在能力培養、使大多數學生受益等原則,讓學校教育也如經濟戰線一樣,呈現一種改革開放態勢;⑵它鼓勵人們探索和運用教學規律:從整體上說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從學科上說要找到自己的教學坐標;從個人來說要發揮自己的教學長處。葉老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那麼,反過來說,為了不教就一定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
一、如何才能改進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變「活」?
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師應該是「作繭而不自縛」,追求「刻意感覺的無意化」。
實現「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則有:
(一)追求創意性
思路的超前把握,這是「課前功夫」,是「結繭」的功夫,這需要教師對每節課精心准備和設計,每次備課對教材和教學流程都要重新進行構思,精心寫出「腳本」。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提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組織學生的思維走向,使之成為有機整體。要把課文的思路轉化為教師的思路,再轉化為學生的思路。教師要善於占「制高點」,捕「誘發點」,抓「發散點」,才更能體現教學中的創意性。
(二)體現著意性
教師教學要顯得了無痕跡,表現含蓄自然,看似無意為之,實則著意刻畫,匠心獨運,並無「書雲亦雲」的痕跡和嫌疑,這是上課的功夫,也是「破繭」的功夫。實現這一目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藝術」。
創造理想的課堂境界,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應該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一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這種無意識組合起來。顯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教師的著裝、神態、聲色、課堂布景、音樂選配、電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學內容相協調,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授效果。
達到教學藝術無意化的另一種手段是空白藝術的運用。教學結構虛實相間,巧置空白,使學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發展其想像、創造的思維能力。教師更要能用自己的靈眼看得課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處、「以白當黑」的空白處、「以一當十」的凝煉處、「語微旨隱」的含蓄處,讓學生去想像、聯想,讓其發揮創造的餘地,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所謂的「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理解讀者,更相信讀者,所以特意布置空白,讓讀者去思考,去補充發揮,讓讀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學價值的創造。
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師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支探索、思考和發現。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恰到好處地「留白」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表達上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覺親」,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學中教師應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把甘蔗的「最甜段」讓給學生去品嘗。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結束,切莫急於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梁的餘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餘。
在文章的高潮或講析的高潮處,教師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來,退出來,把「弄潮」與「沖浪」的激動讓給學生。此時的留白,就像浪遏飛舟,喚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創造的喜悅。
2.在知識上留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善。
在課堂上,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現。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靃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並不是對於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學派「完形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並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
例如,講形聲字的多種結構形式時,教師只對其中某一種作分析,其餘有意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和總結,學生必然會在「完形」中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生在知識自補、遷移、完形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培養了探究能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知識體系來統一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阻礙、窒息學生的創造。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基礎,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
3.在思考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有的教師只注意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這種不「開」只「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後,至少要等待3秒鍾,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加學生的信心;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都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4.在心理上留白,把學生探索的熱情點燃。
孔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教師要善於創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孔子已》一課,有位教師於無疑處生疑,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學生一愣。隨後,這位教師接著笑了,說:「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綽號叫孔乙己。」學生這一愣,正是「留白」價值的體現:學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內心卻如即將噴發的熔岩。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這種「主體藝術」的具體顯現。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給學生以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去填補空白內容,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它,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留白藝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重復自己的思路,要進入自由發揮、任意揮灑的「自由王國」,就要求教師要有充足的教學機智。一堂課圍繞著一種的教學內容,做到教活學活,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上課教師要脫匠氣,多些靈氣;二是執教教師應具有很高的教學應變能力,能從容
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意外問題,或利用突出事件把教學引向縱深,使學生在感到心情愉悅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智慧之美。
二、怎樣才可優化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融「趣」?
「趣」是各種教學法上的總鑰匙,是語文課堂教學境界藝術化的集中體現,是語文教學「執牛耳」之舉。考析「趣」的教學境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樂趣是前提
科學表明:一個對所學的事樂意為之,他的全部才能才可發揮80%以上;不樂意為之,只能發揮20%。如何做到「樂」呢?一是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原動力;二是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進取精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馳騁於課堂這個「舞台」上,積極主動活潑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努力挖掘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潛能,讓他們有「用武之地」,真正體味到學有所得的快樂;四是善於運用教師自身的感召力,發揮表率作用。
(二)情趣是關鍵
語文教師的施教對象,不是工廠里聽憑處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學子,他們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的海洋,從來沒有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的情感渲泄。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激勵學生忘我投入。
語文教材大多情文並茂。如果教師情趣盎然,「未成曲調先有情」,加上學生情緒高昂,必然產生微妙的情感效應。如果教師課堂上純然客觀,不動聲色,始終是一種「太上忘情」般的背書、念課的「零度風格」,必不能構築一種富有誘惑力的「召喚結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搭准學生的脈搏,知曉學生的甘苦,以「謙謙君子」的身份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師生毫無心理距離,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使學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時產生認同效應;而且教師總比學生成熟,具有理性,在整個課堂教學境界中釋放出來最大的情感能量。
(三)美趣是升華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曲優美的樂章。毀棄美的教學是導致學生不愛語文的原因之一。挽救頹勢,讓課堂成為繽紛多彩美的立體空間是很重要的。學生期望教學流程處於「活」的狀態,課堂中應時時有新鮮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現。在課堂上,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滿美感,學生聽課能生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審美愉悅。教師要創造條件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感受教材美,自我開掘美的礦藏,充分有效地解放、發展、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讓學生在課堂這個既狹小又廣闊的的美的王國里馳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發現美,追求美。
(四)知趣是保證
教育境界藝術的首要特徵是以認知價值為最大追求目標的。教師在創造認知的課堂教學境界時,要篩選有價值的知識,確定有效知識量,使學生覺得這些知識有「陌生感」,不是老面孔,產生積極的「馬太效應」。
滿足知趣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面的知識上,那些膚淺顯而易見東西是不能給學生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獲得知趣,不能僅憑全盤授與,要引導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讀寫聽說的實踐中「生產」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學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滿足,就會產生一種籠罩教師的七彩光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識的淵博和教藝的高超增強了,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和諧共振。
(五)語趣是旋律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文像火種點燃學生心理的興趣之火,像石塊濺起學生心靈港灣的興趣之波。語文教師的語言激活課堂氛圍往往更直接,效果會立竿見影。當教學平實說明的時候,當進行抽象分析的時候,當學生情緒不佳的時候,當教學起承轉合的時候,尤其需要教師用語言去調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呼應程度保持最佳。

8. 怎樣導入小學語文閱讀課

【摘要】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激發興趣、溝通感情、導明方向三大功能,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導入類型有情境型、質疑型、激趣型、知識型、釋題型、直觀型、直入型等。實際應用時,導入要注意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和簡潔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導入

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導入作為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環節,也稱開講藝術。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講課亦如此,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導入更是如此。《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閱讀課的導入正負有醞釀情緒,帶生入境的任務,可以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好的課堂導入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聽課熱情,能夠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幫助教師確定新課教學的切入點。大凡有經驗的教師都十分注重導語的設計。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語文特級教師於漪也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何為導入?有的老師說導入,或稱導入語、導語,是教師在進入新課時,運用建立問題情境的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建立知識間聯系的一種教學行為。有的老師認為:導入是指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運用某些教學手段,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興致,引導學生進入預定的教學程序和軌道的教學行為。還有的老師認為:課堂導入即教師採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它是教師上課時的「開場白」,是引導學生登上知識宮殿的台階,是開啟學生興趣閘門的金鑰匙。我想不論是將導入喻為「磁鐵」「定調」,還是將導入稱為「台階」「鑰匙」,都是想告訴我們導入很重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閱讀課的導入是整篇課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值得大家下大力氣去研究。

一、 導入的功能

1. 激發興趣。《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在開始上課時,還沉浸在課間活動的余興之中,此時,教師如果直接開始講授新課,學生的學習效果必是不理想的。導入卻能喚起學生對新的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激發其學習積極性。錢威提出「導入的作用只有一個,即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2. 溝通感情。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交往的雙邊活動,導入環節雖然是教學過程中短暫的一段,但由於是師生課堂交往的最初階段,因而師生雙方間的信息感應和情感交流都是強有力的。對於教師來說,他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的聲調、表情、情感等個性特徵和人格魅力,都會影響著學生。「師生平等」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上課伊始,教師就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或通過自己幽默、風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使學生進入一種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就會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利於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去獲取新的知識,利於「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的實現。

3. 導明方向。導語對整個教學過程與環節有一種或明或暗的定調和指示方向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方向和要求,使教學過程都順著這個軌道進展下去。如釋題型導入,有時它在教學內容上就做了總綱式的說明,可使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讓學生心中有數,起到了一種「綱舉目張」的作用。

二、 常見的導入類型

(一) 情境型 指教師根據文本的意境,創設一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想像優美的意境,體驗美好的情感。簡言之,通過導入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描寫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創設並引導學生進入教材所描繪的情境,無疑對優化課堂教學起著重要作用。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中受到感染,教師就要善於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在閱讀課的導入中時常是通過營造出一種氣氛,或再現一個場面,從而把課文描繪的意境再現出來,把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追求美的情趣激發出來,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順利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去。具體而言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1、 看圖導入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的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色彩鮮艷的情景圖,配有教學掛圖,通過網路資料還可查閱到更多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它們作為直觀教材,比形象的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學生獲得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為具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鮮明地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導入時充分發揮其作用,以此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藉助媒體導入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多媒體教學的日趨完善,現代的課堂趨向於「聲情並茂」。在課堂導入時教師根據需要結合聲、色、圖,甚至是影視片段來輔助我們的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感性,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創設一個讓學生積極思考的氛圍,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達到語言所難以企及的效果。

3、 意境導入 也稱激情導入,在教學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時,教師如能創設出一個與課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角色, 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從而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將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名師在教學優美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和抒情散文時,常常用一段富有詩情畫意的導語,將學生帶入課文的那種優美的意境,使學生處於一種良性的情感准備狀態。如孫雙金老師在教《春望》一詩時的導入:「同學們,今天孫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歷史的隧道,去感受歷史上一位苦難詩人、人民詩人、偉大詩人——杜甫的心理歷程。(課件出示《春望》全詩)大家知道唐朝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城後燒殺搶掠,把繁華的都城糟蹋得幾乎成了一片廢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來到長安街頭,目睹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千古絕唱。」接著配上音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春望》。孫老師用短短的幾句話作為導語,卻震撼了全班學生的心靈,同時在媒體的輔助下,學生很快進入詩情詩境。

(二) 質疑型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運用提問質疑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質疑激起了學生的探索興趣,達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質疑的同時,適當運用懸念,還能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問題是思維的開端,一個恰當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南宋時的教育家陸九淵雲:「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是問號。」

1、提問導入 它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來進入課堂。教師可對學習內容進行提問,通過設立一個疑點激發學生的思考,也可以單刀直入,直接提出問題,使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迅速進入新課。如邱老師在教《海底世界》一課時,一走進教室就用興奮的目光掃視學生,然後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大海嗎?」學生說:「喜歡」邱老師興致勃勃地說:「我也喜歡大海,大海是那樣的遼闊美麗,望著這美麗的大海,我忽然產生一個想法:這大海的深處是什麼樣子呢?當學生說也想知道時,邱老師相機誘導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海底世界》,它將向我們介紹海底深處許多新鮮、有趣的事,那麼海底究竟什麼樣呢?讓我們來細心讀課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師一進課堂便向學生提問,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調動著學生的思維能力,誘導著學生由疑而思。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

2、懸念導入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學生好奇心更強,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設置懸念激發好奇,吊起學生的胃口,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師設置的「大海的深處是什麼樣子?海底究竟什麼樣呢?」激發起學生急於探索海底世界的興趣,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語文教師要針對教材的關鍵、重點和難點,巧設懸念,把學生的注意、興趣、思維吸引到懸念上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激趣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一堂生動的語文課離不開學生濃厚的興趣,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維護學生學習動機,達成教學目的具有重要意義。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能鑽進課文中,才能轉化成巨大的動力。在教學中,可以用生動活潑的故事、寓言、謎語等,激發學生的興趣。

1、講故事導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令人回味無窮,對學生而言,則更能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傾聽慾望,因為喜歡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從兒童時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們左右,人們沉醉其中、樂在其中。小學生更愛聽故事,抓住小學生這個心理特徵,運用一些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科學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師自己根據教材編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注意,既可以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又容易使學生領悟教材的內容。例如,《太陽》一課可用「後羿射日」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探尋自然奧秘的願望。《將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導入,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所以,語文老師應該獨具慧眼,善於發現課文中的相關故事題材,或與課文題目相關、或與作品的主人公有關、或與課文中介紹的某一山川景物有關的故事,都可以作為「課堂導入」先行講述,講述時,在語言上應注意做到形象生動,做到聲情並茂,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然,由於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講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還要融知識性、趣味性、啟迪性於一爐,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故事的魅力。

2、 謎語(游戲)導入 猜謎語是小學生特別喜愛的一項游戲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把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某一知識點編成謎語而導入新課。如袁曉君老師上《青蛙》一課,先讓學生猜青蛙的謎語,當學生猜對時,老師在黑板上畫青蛙簡筆畫並板書課題「26 青蛙」。這樣的導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調動兒童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 知識型

1、 啟動原有認知導入(復習導入) 即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或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導入新課的方式。例如學習《新型玻璃》這一課可以這樣導入: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同學們知道玻璃有哪些種類以及各有什麼用處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後揭示課題。啟動原有認知導入新課不僅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而且可以吸引學生主動去探求新知。語文課本是一個博大的知識體系,前後的知識點、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復習、聯系舊課或已有知識可以作為學習新課的開始, 以舊啟新、以故引新、溫故知新,有時既能鞏固舊知克服遺忘,又能讓學生自信百倍地去學習新知。從已知到未知,也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2、簡介背景、作者導入 對於那些社會背景距現在較遠,寓意含蓄,學生不易理解的課文,而了解寫作背景又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對於這類課文,可先直接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作者或背景,然後再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加深理解。中國歷來有「知人論世」的傳統,並且課文中的許多作者無論是文章還是人品都堪稱學生學習的典範,導語以此為切入點,必使學生對作者肅然起敬,從而願意走進作者,渴望讀他的文章。如《春望》的導入,孫老師通過詩人、背景的簡介,即創設了情境,激起學生學詩的熱情,又為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做了鋪墊。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背景材料層層鋪墊,相關材料互相滲透,有時學生會很容易理解到文章的精髓,語文課堂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 釋題型 釋題,就是引導學生從分析理解課文題目入手,由題目生發開去,這是我們語文老師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聯想,內涵極為豐富,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如《只有一個地球》《草船借箭》等課文的課題往往是文章的重點,具有廣博的含義。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從探討題意入手,通過抓住課文題目的關鍵詞語,進行「借題發揮」,引導學生分析課題,從而導入新課。從課題導入課文,一般能讓學生迅速地抓住重點,把握中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六) 直觀型 即運用實物實景導入。這種導入方法適合於講授直觀的、能看到差別的教學內容。如《藍樹葉》《荔枝》等課文以實物導入,能吸引學生的視線,可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真實可信。實物還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在學習課文前,出示與課堂內容有關的實物,導入自然,便於理解。

(七) 直入型 也稱開門見山導入,就是直接闡明學習目標和要求,說明新課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程序。如教師進入課堂後就板書課題,告訴學生今天上哪篇課文,請打開教材多少頁。這類直白式的導語多用在所上新課與前面的課文聯系不緊或受時間限制不宜過多講解時採用。這種導入可使學生思維迅速定向,很快進入對中心問題的探求,但啟發性、趣味性不強。

三、 導入時應注意的問題

1、 啟發性。導入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它起著誘導、銜接的作用。導入的目的就是要開發學生智力,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掘創造潛能,讓導入成為「導火線」,進而激其情、啟其疑、奮其志、引其思。

2、 針對性。俗話說「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好的導入應該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導入的內容要緊密聯系新知識,要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選擇適當的導入方法,通過導入准確地引出新知識。否則,導入無論多麼新穎也是無意義的,反而會把學生的注意引向枝節問題,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3、 趣味性。教育先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指的是興趣。所以,導入方法既要新穎巧妙、靈活多樣,又要方法常新、情趣盎然。富有趣味性的導入引人深思,餘味無窮,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有益於他們的智力開發。

4、 簡潔性。對於課堂教學的整體而言,「導入」只是其中較短的一環,時間不宜過長,形式不宜過於復雜。導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簡意賅地引學生入勝,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活潑愉快的學習。導入力求以最少的語言、最短的時間集中起學生的注意,使其迅速進入學習。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生動的語文課,對學生來說就是一次藝術享受。導入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導之有法,導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導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具體應用中不應佔用太多的課堂教學時間,重要的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只有依據教材特點,根據自身的習慣、愛好、特長,選擇適合自己、適應學生的導入方法,才能在導入這一教學環節中做到游刃有餘。好的導入猶如優美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預示著劇情的發展、高潮和結局,如同航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和想像。一個先聲奪人的導語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我們只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能,有時綜合運用多種導入方法,才能優美、從容、簡潔、有味地導入課文。

閱讀全文

與如何使語文課堂情趣盎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55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2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1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86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2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15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5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19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29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50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3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06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16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43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23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30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