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認識語文課程的文學性

如何認識語文課程的文學性

發布時間:2022-07-24 07:40:53

㈠ 什麼是文學性如何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把握文學性

何為文學性?
概括的說,「文學性」是人類在長期認識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比較籠統、廣泛,可明顯的意會但是又難以言傳的文學特性。
關於文學性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大家都持有不同的觀點,在本文中所探討的文學性多為文學性的直觀表現方面的內容。文學性首先表現在形象性上面,為了更好的刻畫人物形象,、渲染氣氛等,採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文學加工,呈現出文學上美的體驗,文學性在小說中表現出的特點最為明顯,諸如性格刻畫、心理描寫、環境渲染、細節鋪陳等方面。
除此之外,關於文學性的定義還有以下幾種說法:文學本體論的定義,認為文學語言的參照物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幻想中的人和事;文學語言的陳述條件與某些特殊的條件相關。文學的「可敘述性」取代了信息的地位。
我贊同的文學性就是文藝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提到文學性,我想就和很多學習理科的人聽說文學一個樣,我們對於文學,並不能給出它具體的定義,但是對於感覺到的那種藝術魅力,卻是難以否認它的存在的。
其次,何為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的文學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的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於19詩集末20世紀初。
比較文學最起初是由法國學者提出的,在提出之初,各國文論家對於比較文學都開始了探索,但是由於它的發展時間較短,對於比較文學下所涵蓋的范圍有很多研究的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
回到我們開篇提出的問題,文學性在比較文學中的地位。我所探究的文學性並不是經過翻譯或者加工過的作品的文學性,而是原作品的中的文學性在翻譯流傳的過程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的文學性。本文主要探究的就是在比較文學的研究中注重了忽略了的文學性問題何在?又或者是對原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以及人物刻畫等發生了變化上新生出來的文學性是否能將其作為原文學作品中潛在的文學性作為探究。
對於不同民族的文化研究,第一步都是先按照翻譯者對於文本的認識進行解剖的,同樣的一部文學作品,不同的翻譯家會持有不同的意見。在翻譯的過程中,由於翻譯者本身所受到的文學文化的影響,必定對原文本的理解達不到最透徹的認識,又或者是進行進行了加工和改造,可以說是翻譯家在第一次對文本作品解讀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一次影響巨大的他國化的傾向。就我自己的觀點而言,能將他民族的作品進行翻譯的人學術上的造詣自然是不用懷疑的了。只是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依舊沒有能夠很好的站在原作品的文化氛圍中進行探討,畢竟各自民族的文化氛圍對翻譯家的影響是最大的,即使作家刻意注重了文化氛圍的影響,也不能很好的將原作品中的文化內涵用自己民族的文化來表現,由於文化氛圍的眼中影響,於是原文獻作品的文學性問題便被擱置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於受科學研究領域各學科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發展趨勢的影
響,究中又出現了「泛文化」的傾向。 泛文化的傾向與美國學派的「跨學科研究」有相似之處,比較文學研在一些非文學化傾向比較突出的「跨學科研究」課題中,文學被其他學科的內容所排擠,失去中心地位,比較文學的研究就帶有了「泛文化」的意味。但在「跨學科研究」的理論中,文學還能保住其中心地位。但是在泛文化的文學現象中,文學在比較文學的研究中已經失去了它的中心地位。這對於比較文學的研究來說是偏離了文學的基本軌道的,就類似於捨本逐末,舍棄了文學的基本的東西而空洞的研究沒有內涵的軀殼,足以可見到文學性在比較文學中的地位應該受到相對的重視。
在這里,僅舉出朱生豪先生翻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兩行詩作為例子進行論證原作品的文學性沒有受到翻譯家重視的現象。

㈡ 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它揭示了語文最本質的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語文是語言,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
(2)語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學科。
(3)語文既是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個觀點已被寫進2001年頒發的《語文課程標准》。
這三種理論都存在下面3個問題。
(1)這三種理論都把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混同於指稱語文學科的語文,把「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偷換成「語文是什麼屬性的學科」,然後便簡單機械地由語文有工具性或人文性推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樣的思維方法豈不是太幼稚可笑了嗎?如果因為語文是交際工具或者說有工具性,語文學科就成了工具性學科,那麼,計算機學科豈不就成了「辦公助手性學科」?歷史學科豈不是要定性為「鏡子性學科」(因為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如果因為語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說有人文性,就必須把語文學科說成是人文性學科,那麼,政治、歷史、音樂、美術等許多學科的性質同語文學科的性質不就完全相同了嗎?
(2)這三種理論都把人們約略明白的東西說得叫人一點也不明白。爭論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無非是要弄清語文學科究竟是教學生掌握什麼對象的課程,即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是什麼。語文學科無非是教人識字、寫字、讀書和寫文章的課程,這是文盲都會脫口而出的。可是現在把語文學科說成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能夠說明語文學科究竟是教什麼的課程嗎?這豈不是「你不說我倒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嗎?
(3)這三種理論誰也沒有說清楚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和語言究竟是什麼。說語文是語言,進而說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這只是一種蹩腳的比喻,而不是科學的定義,它絲毫也沒有說明語文或語言之所以為語文或語言的本質屬性,就像說電腦是助手或工作助手,絲毫也沒有說明電腦究竟是什麼東西一樣。說語文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不能叫人明白語文究竟是什麼,因為天下任何一門學問、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究竟是哪一種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哪一部分呢?這豈不是如同僅僅說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麼一樣沒有意義嗎?

㈢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它是決定語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我們只有認清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才能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科學闡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性質問題上存在的文與道、思想性與工具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之爭。事實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必須弄清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二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語文課程是認知的工具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凡是以言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學習成績與語言學科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
那麼,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認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這種認知工具具有再認知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密不可分,又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和思維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獲取自學方法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了自學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2.語文課程是表情達意的工具
語文和數學都是屬於工具性課程,那麼,這兩門課程在體現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是通過對數與形的計算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的知識,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認識,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樣,學生通過習作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個性得到彰顯,人格得到培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上。
二、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於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提升人文素養,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那種圍繞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
2.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來看待,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喚醒;學生是有個性有過失的,教師要學會保護和寬容。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人文教育所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體驗時,要喚醒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顯露思維的「原生態」。再次,在目標價值的導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
三、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是語文課程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與日俱進。那麼,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1、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後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呢?從語言的性質來看,語言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內容是一個統一體,語言形式離開語言內容,將不復存在,語言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語言形式的教學與語言內容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力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力解決「為什麼而學、將會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具備的要素。如果只解決前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迷失方向,並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只解決後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失去邏輯前提。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這四個問題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工具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協調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雖然涉及歷史、地理、社會、自然等學科方面的語言內容,但是,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的教學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課文課程的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㈣ 談談你對語文課,對中國的語言,文學有怎樣的認識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文學能豐富一個人的情操。一個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糧食,更加需要精神上的糧食

㈤ 談談你對語文課,對中國的語言,文學有怎樣的認識(用一段話寫,不少於200字)寫

每個人都要注重自己國家的語言,漢語尤其如此,無論是書法還是讀音都很美。

㈥ 如何看待語文的學科性質

首先,我們從語文學科教育的任務上看。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是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是什麼呢?用韋志成教授的話就是:「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具備熟練的語文交際能力和深厚的語言文化,即民族文化。」(《現代閱讀教學論》)這里的語文素質,一言以概之,即語言素質。在中小學學生所學的學科中,惟有語文學科把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當作根本任務和目的。對此,韋志成教授在其《教學語言論》一書中還有更明確的闡述。「語文學科是一門教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科,教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會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表情達意,達到掌握語文這門工具之目的。」「語文學科教學的實質:以語文教科書為書面目標語言為範例,以教師教學語言為口頭目標語言為榜樣,以學生的語言訓練為主線,以聯系生活之用語言為根本達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形成語文素質的目的。」「語文學科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以適應社會運用語言交際的需要。」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語言不僅是語文學科教學的立足點,而且也是語文學科教學的歸屬。
其次,從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來看。「語文課程的主要學習材料是母語文字語言及母語文字語言構造的文章。」語文教材中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一般性文章,都以語言為表現手段和表達形式,不過風格各異而已。區培民先生把這種區別進行了辨析。他在《語文教師課堂行為系統論析》一書中指出:「語文課程的教材文本語言基本分屬兩類:一類是邏輯語言,一類是藝術語言,它們分別位於日常語言的兩側。前者構成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主要語言,後者則是記敘文:小說、文藝性散文及詩歌的通行語言,在報告文學、雜文、劇本中,藝術語言亦占較大比例。」可見,語言是構成語文教材的基本材料。之所以在語文教材中選文不同,主要是要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不同語言風格。這一點,就把語文學科與政治、歷史、地理等區分開來。
第三,從語文學科的教學實踐來看,語言性也體現得十分明顯。「言語—語言—言語」的模式,是古今中外人們學習母語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道出了人類學習語言的一般規律。人類學習母語,都是從模仿他人的言語行為、言語作品開始,入學後逐漸學習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的語言規則,最終用於自己的言語行為——聽、說、讀、寫之中。這里不願辨析「言語」和「語言」的區別,只想說明,語言學習始終貫穿於人們學習母語的整個過程。從另一角度看,語文教學過程是從語言到學習課文內容,再到領會課文思想的過程。課文是語言的集合體,語文學科應以語言教學為核心。因為在內容、思想、語言這些矛盾中,語言的學習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沒有語言的學習,學習課文內容,領會課文思想顯然都是空虛的東西。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里順便提一下。思維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一種關系。
最後,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語言教學的藝術。為此,人們都十分重視語文教師教學語言和課堂語言的訓練和提高。這也說明語言性是語文學科的獨特性質。為此,區培民先生曾有這樣的精闢論述:「就語文課程人文目標的達成而言,在師生共同面對的文本面前,如何把生機勃勃的意義從『死』的文字中『活化』出來感受、體認其中的人文內蘊、精神氣息,便成為師生的共同課題。而精神資源的非傳習性則使教師被賦予了『活化』的主導者的角色使命:『教師要在這些具有文化意義的世界裡通過自身的語言的表述進行再創造』,『將文字還原為言說,將死的文字轉化為活的語言』,這一言語行為『並不是僅僅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文字而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從語言(文字)到語言(口說),而是透過文字去看思想後重新形成言說』,從而衍化出源於文本內容異於文本文字的語言,通過『活化』的言語行為,消除文本精神與學生情感的疏離,溝通文本與學生二者的精神空間。」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教師「活化」的語言,怎麼能夠「消除」「疏離」、「溝通」「精神空間」。事實上,是語言把教師與學生連在了一起,是語言把教材與學生連在了一起,是語言把文本與學生主體世界的對元文本的「意義轉換」連在了一起。沒有語言,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數、理、化的學習顯然不具備語文學科這種語言的性質。從這點也能看出語言性是語文學科「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根本屬性「之一。
關於「人文性」,在性質的紛爭中,已有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不過多數人還是混淆了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科的關系,因此談的較多的是語文教育的性質。如李震在《一場重要的爭論》一文中就曾這樣指出:「語文教育人文性有這樣幾層含義:一是指漢語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導學生開掘漢語漢字人文價值,注重體驗漢族人獨特的語文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三是尊重和發展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㈦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學生的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努力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氛圍,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布置一些與日常生活和學習有關的練習,他們更習慣於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展現出來。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讓學生沉浸其中,有助於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

㈧ 如何理解中學語文課程的性質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㈨ 如何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是屬於人文科學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學科不同.自然科學:要求科學化、客觀性、確定性.人文學科更多的是:情感性、主觀性、不確定性.自然科學的學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組成.這些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些學科可以先講清原理公式,再圍繞公式做一些練習加以鞏固.並且這些練習的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語文則不同,我們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許多語文材料本身就是多義的,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很強的啟發性.當然人們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人們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很多情況下,有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個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我們的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追求客觀性、確定性,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搞標准化,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這不僅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傷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因此,語文課程應:(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通過優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深廣的,有時是隱性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短時期不容易看出來.而且,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像理科學習那樣,圍繞知識點、能力點做大量的練習,難以讓學生領悟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2)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們精神領域起作用,而且對人們精神領域特別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俗話說,「開卷有益」,但實際是開卷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即使都是有益的作品,他們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差異.因此,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須重視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選擇.(3)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的多元反應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也是對真理的尊重.這是語文特點決定的.不要變成「一千位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在課堂中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體驗的過程.《愚公移山》:堅定不移;破壞環境,還不如搬到山外去,既輕松又保護了環境.《小貓釣魚》向別人學習的時候要動腦筋,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1)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語感等.(2)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靠傳授閱讀的知識來培養閱讀能力,不如讓學生多讀書;學生記住了一整套完整的寫作知識,而沒有寫作的實踐,也難以形成寫作的能力;學生背誦了許多語法規則,而沒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還是說不好話.這些都是很明白的道理.這樣的知識沒有實踐的環節是難以轉化為能力的.實踐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只能在說話中學會說話,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寫作中學會寫作,而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為先導」.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還處於感性的時期,應該讓學生多接觸感性材料,參加感性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實踐能力,把握語文規律,學那麼多理性知識沒有什麼必要,也沒有多少益處.3、語文學習應重視感性把握、整體把握.(1)語文是母語,不是外語.孩子有母語學習的環境,孩子入學前已有很長時間的母語習得體驗.他們學習母語主要是靠感性把握,而不是依靠語法知識.語法有時解釋不了我們復雜的語言現象.靠語法知識不能很好地學習語言.且是先有語言,再有語法規律.語法規律是根據語言總結出來的.(2)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外語:單詞與單詞之間有空格,這就是邏輯關系的體現.漢語則沒有.漢語也沒有多少性、數、格的區別.漢語句子組合的重要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如果一個句子的語序發生變化,句子的意思也發生變化,如「我開門出去」「我出去開門」意思不同,「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同.句法對詞語意義的控制力不大,有時,詞的組合就像玩積木和玩魔方,靈活性很強,變數很多,彈性很大.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語言,歐美的語言是「法治」的語言.在具體場合人們依據語境和語言結構內部的相互襯托來獲取詞的確定意義.這種語言更宜於在模糊中求准確.因而心領神會成了確定語法關系、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

㈩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

與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相聯系,語文素養代替語文知識和能力成為課程標準的核心概念。《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素養」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修習培養)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基本的語文素養內涵是豐富的,它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這里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某一個方面。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語文課程的文學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55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22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15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86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9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21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15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5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1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2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9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63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06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15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43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23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30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