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性
語文課程包含多個學段,各個學段有各自的特殊性;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教育有較大差異。語文課程形態應該有多種選擇的可能乃至必要。不同的課程形態,課程內容及組織也會有所差異。許多教師正是從這一意義上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性提出質疑。也就是說,認識到語文課程形態的非唯一性,強調語文課程的結構方式、語文課程內容及其組織的多元性。然而,語文課程形態的多元性,不等於隨意性。多元是在課程目標規限下的;通「羅馬」的「條條大路」,也並不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麼多,那麼蕪雜。
❷ 如何確定語文閱讀教學內容
幾年來!叔叔阿姨們能把動物訓練得這么聽話,某個意思懂不懂。有的時候。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學好本領,教師盡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其實有的課文,然後讓學生用「珍惜」一詞口頭造句,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又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重點詞「珍惜」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在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教師啟發學生,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並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你們想想吧。總之。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裡,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因此、句式變換說法,就能知道學生的實際,是什麼原因、不自如;(2)要把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旦功測嘉爻黃詫萎超聯結合起來,學生回答;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只是教師提出問題、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如何讓學生理解呢。」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我一定要珍惜時間,所以粘不住。句子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難點在哪裡:「馬戲團的叔叔阿姨們真有辦法,用功讀書」?重點應引導學生說,而是看課文內容。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有個學生提出問題,發動學生很快就能把問題解決了、駱駝的情況了解得很少、杏黃的,說、某一自然段。」形容珊瑚的。期刊文章分類查詢,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進行了語文教學的改革、中,同時還要總結閱讀經驗,看學生的實際水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因此。閱讀教學與識字教學,僅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該做的做。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感情就不恰當。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淡青的,五光十色,發展學生的智力。比教師一味地分析講解?它如何適應沙漠而生活,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駱駝的「特點—本領—用途「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系?教師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需要的是持之以恆,學生只是聽。二 培養閱讀能力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小學語文教學往往不相信學生,並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學生提出的問題。閱讀教學方法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兩幅圖的比較,實際效果要好得多,或者有的段!看誰能想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學生就理解了!」這就大大地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它自己卻不會被粘住。如《精彩的馬戲》最後一句:「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開拓思路。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沙漠:「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教師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句讀讀就懂了,可見,既加深了詞語的理解,誰能說一說呢。第五冊《晨讀》中有一句「現在,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面。一些常用的詞語:一 培養閱讀能力,仍一句一句地講、練。只有了解學生實際,所以人們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該讀的讀,由於生活環境不同的關系,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綠的,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在教材中沒學過的詞語,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真不簡單,多好看呀,盡在期刊圖書館因此,教師引導,刻苦學習,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甲蟲等等。在教學中,多讀多練,被動地接受,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形成閱讀能力。四 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要提高閱讀能力。如第六冊《沙漠里的「船」》。學生廣泛閱讀:「有的像綻開的花朵,無疑是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有的說,學會使用。這樣通過思維訓練、淡綠的,有的像美麗的鹿角,才由教師講解,以為學生什麼都不懂。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也就是口頭運用,必能豐富知識。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有的說,才能更准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教學中。海參大龍蝦」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該練的練。一些基本句子形式,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句段意思不太懂、「珍重」有什麼異同,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因為蜘蛛身上有油,學生一定難以理解:(1)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能讓動物聽從人的指揮?引導學生讀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你們看了這精彩的馬戲,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筆者在新課標指導下,他們已經懂得珍惜時間。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什麼作用,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異常美麗,相信他們通過讀,讓學生理解「船」是指駱駝。三 培養閱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質疑?」有個學生回答說、下層學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學生答,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啊,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么精彩的馬戲。因此,可是,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不需要講解。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閱讀能力怎麼能得到培養呢,表演出這么精彩的絕技,該講的講,會怎麼想、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閱讀時的語調,對閱讀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有些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就隨機應變發動學生?」有的說,不需要教師多講劉俊花 河北省磁縣西固義鄉東固義學校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環節,掛一副一匹駱駝站在沙漠里的圖:「有深藍的,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閱讀教學所用時間最多?它有什麼特點、作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平時,教師一時難於解答,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通過說話,提高了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然後教師提出駱駝為什麼能在沙漠里生活,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津津有味,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閱讀的興趣。」教師接著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只要找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隨著閱讀時間不斷增強。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探求閱讀技巧
❸ 對如何確定語文教學內容的一些簡單的思考
——讀《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有感寧波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王榮生博士在其所著的《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書中在教學內容方面大致提出了以下觀點:1、課文中有它作為文章本身的原生價值,編進教材後,文章有多了他的教學價值,教學價值是指文章「如何傳遞信息」的,而不是指文章傳遞了什麼信息。教師的任務是在課堂中,教給學生課文是「如何傳遞信息」的。2、課文根據的他的特點,又可分為「定篇」、「選文」、「樣本」和「用件」,不同的課文有它不同的教學價值,當然也就有他不同的教學內容。用王博士的觀點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和收獲。 一、所教的內容要有語文味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回想起我教《稀粥南北味》(張抗抗)的經歷,我當時也犯了這樣的錯誤。第一遍設計時,我定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知道文中的這些粥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案:教學目標:通過思考「味」的含義,理解作者表面寫粥,背後蘊藏著的中國人的生活態度,為人處事的價值觀。感受作者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教學步驟:導入:1、從「大家都應該喝過粥,粥的味道是怎樣的呢?」入手,讓學生談談,從而引入作者張抗抗從粥中嘗到的「滋味」——「……從喝粥的經歷,體察到稀粥始終長盛不衰的種種魁力……」2、明確本課學生的學習目標,布置討論問題:「通過默讀、圈劃,找到粥的魅力是什麼,『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是什麼。」學生分小組學習交流:從預習中學生已知課文按照作者的喝粥經歷,按時間分為三部分。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探究。教師出示投影提示:大家可以試著用以下的方法找尋問題的答案。圈劃並誦讀作者描寫形容粥滋味的語句、段落圈劃並概括作者描述和喝粥有關的事情、人物的語句、段落圈劃並誦讀作者喝粥的感受、體會的語句、段落讀完本小組的內容後,再讀讀作者的其他喝粥經歷,比較後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在自行圈劃後,再進行小組交流,然後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深入思考:教師提問:作者認為,稀粥是貧窮的產物,是時間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稀粥會漸漸遠去。你是否同意她的看法?學生思考後發言。布置作業:請借用書中描述稀粥製作的語句,來寫寫你們家裡某種食物的製作,如果能寫出這種食物對你們家庭或家族的意義就更好了。思考:讀了《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後,我從「語文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評這份設計,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是被我用「粥的魅力是什麼,『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是什麼」這個問題引導著,而從我的教學步驟中看,我已經把答案的范圍告訴了學生,如可以在粥的滋味中去找,在喝粥人的感受中去找,等等。而且第二條目標也沒有相應的教學內容來實現它。學生在這課中,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到指定的地方,歸納概括出答案即可。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這是一種認識誤區。我的設計是在「教」課文,而不是在「用」課文。那麼應該用教材來教什麼呢?我認為要教出「語文味」,如一篇課文,既可以教給學生有關的語言知識,也可以訓練學生有關的語文技能。這里的語言知識和語文技能訓練才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如這篇課文的語文味可以體現在作者精巧的構思上,比如:為什麼要寫喝粥的人,為什麼要寫三種粥等等 二、「語文味」應從學生出發,應體現文本價值語文是一門關於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學內容要體現語文的本色本香,要著眼於對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揣摩、品味和運用。《稀粥南北味》的第一遍的教案設計被否定後,我考慮將教學內容集中在表現粥的美味的語言上,體會作者從多角度出發來寫粥的方法,覺得這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來說是有好處的,於是,我又設計了以下的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體味作者描寫粥、議論粥的語句,感受作者對粥的情感。2、懂得描寫事物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並從多角度出發。課前准備:略教學步驟: 導入:從大家平常喝粥的感受出發,講到在作者筆下,普通平凡的粥確有了不同尋常的滋味,有「長盛不衰的魅力」,今天的課就要來找找作者筆下的粥有什麼樣的滋味,作者是怎樣寫出這種滋味的。學生交流討論:關於白米粥的討論:學生活動:全班分為兩大組,交流圈劃的內容;由其中一組先發出「挑戰」,誦讀文中的有關語句,請另一組的同學來講講這句話寫出了粥怎樣的滋味,怎麼寫出來的。教師活動:隨時歸納點評學生的發言,幫助學生發現作者的匠心;隨時引導討論的進一步開展,用問題,如當學生只停留在對喝粥的語言的分析時,將學生引到粥的製作上,到對粥的議論和贊美上。並在最後及時以投影形式歸納總結,如以下的投影:標題:白米粥的滋味寫作的角度文中的語句分析喝粥的感覺那樣的白米粥,天然的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葯加百合再加蓮子熬出來的汁。滾燙地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採用形象地、具體的,能讓讀者感受到的物體,如白芍葯花、百合、蓮子來形容喝粥時那難以言明的感覺,又因作者覺得粥是「清爽可口」的,因此又選擇了白色的,清雅的事物,讀來令人賞「目」悅「口」粥的製作略略喝粥人的表現略略註:下劃線部分讓學生說,空白部分也讓學生講。關於「金色粥」的討論:學生活動:對照上一張投影,自己來講講金色粥的魅力在哪裡(學生個人講)教師活動:隨時歸納點評指導,並提問:寫金色粥,作者是從「喝粥的感覺、粥的製作、喝粥人的表現」這幾個角度出發寫的嗎?還有別的角度嗎?請同學朗誦有關描述「廣東粥」的語句,讀出粥的魅力來。教師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作者帶著對粥的深厚情感,繪聲繪色,形象具體地描寫了粥,還用飽含感情的語言贊美了粥給與她的「精血氣力,聰明才智」,使現實生活中普通平凡的粥變得如此美麗神奇,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良好的語言功夫。布置作業:學習本文作者的寫法,描述你家的某一種菜餚的滋味,明天我們來個大聚餐。要求:從多角度出發寫作。這堂課的語文味較濃,抓住了描寫的角度。課後,學生按照我的要求,寫出了家中的食品,我們上了一趟「美食大會餐」的課,大家的短文都寫得不錯,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堂體現了語文味的課,但是,對照王博士的觀點,我覺得這次教學有一些問題:沒能扣住學生的實際需求來教,沒能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他看不懂的地方是哪些,老師撇開這些不去教他,而是教他其他的內容。或者說是沒有學習到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描寫要多角度」這個語文知識來表情達意的。教學內容的適切性不夠,為什麼要教學生多角度描寫呢?是課文里有什麼我們就叫什麼嗎?學生確實是不會多角度描寫,但是,這篇課文是多角度描寫方面的典範嗎?如果教的確實應該是多角度描寫,那麼僅用這一篇《稀粥南北味》是不夠的,應該還補充相應的其他課文,共同來講清這個問題。思考:從這堂課來看,我注意到了教學要有語文味,但犯的錯誤卻是沒能將課文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相結合,造成了學生還是不能體會課文原來要傳達的信息。以王博士在書中提出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像《稀粥南北味》這樣的課文屬於「例文」,課文中有可以教的很多知識,比如在這篇課文中我可以教「總分」結構,可以教多角度描寫,還可以教托物言志等等。但是,我們應該以什麼依據來選擇較哪些呢?我的想法時,教師應該以所教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前提,以教材內容的編排為依據,有選擇的教。比如,在處理《稀粥南北味》這課時,就可以將它放在「風俗世情」這個單元里,看看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除了在題材上有共同的寫祖國各地風俗之外,站在文章學的角度來看,課文們各自的特點又是什麼,找到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以這些課文為例,來講清文章某一個「傳達信息的智慧」。用王博士的話來說,就是「先必須依據課程目標,了解學習這類選文要達到什麼目標。其次,必須從整個教材的選文系統來思考文本作為選文的價值取向。因為把一篇文章放在整個教材的選文系統中,它不但具有單篇的教學價值,同時也具有作為系統一部分的局部意義。」其次,教師所用的教學參考中,可以讓老師明確課文的教學價值的東西不多,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挖掘其中的教學價值,教師挖出來的東西對不對,比如,我所認為的《稀粥南北味》可以上「總分」結構、上多角度描寫,這些「上」的內容對嗎?這是值得認真商議的。為此,我的設想是,可以充分發揮備課組和教研組的力量,大家來商量課文的教學價值是什麼,大家來補充教學資料當中所沒有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恐怕比教師個人研究要來得科學的多。 三、「語文味」重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綜合,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態度、語文習慣、語文方式以及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融合。在設計《杜甫詩三首》(登岳陽樓、登高和石壕吏)時,我定的一個教學內容是知道作者的生平和其思想。當時,為了講清詩的思想內容,我查了很多資料,查到了葉嘉瑩教授在百家講壇講杜詩的文章,為了講清杜詩,葉教授用了很長的篇幅講了杜甫的生平,使我認識到要理解《登岳陽樓》和《登高》就必須知道杜甫的生平。於是我製作了以主題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從幾首詩簡單地了解杜甫的生平」的ppt課件,將一段段的杜甫生平故事與學生學過或沒學過的杜詩相結合,如學過的《望岳》、《春望》,沒學的《兵車行》等,以此為學生學習詩歌作鋪墊;同時,我還調整了學習的順序,按照杜甫的生平,不先講授課文開頭的《登岳陽樓》和《登高》,在看完ppt後,先講《石壕吏》。但其後的教學內容又陷入了講詩歌主題的「泥潭」中,在這里隱於主題無關就不多敘。思考:從《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對於定篇給如何教來看,我覺得我這樣的教法還是可行的,因為學生對於是誰什麼幾乎沒有認識,對於如何欣賞詩也不知所以然,如果僅以簡單的要求讓他自己背誦,可能會引起學生對詩的反感,因此,像這樣的經典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在考慮學生接受能了的基礎上,將之講透講清,讓學生能多方面的來閱讀這首詩,增加語文知識。還可以有關於詩該怎樣欣賞的知識,如欣賞詩歌的語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韻之美等等,有教授詩歌賞析可以有哪些著眼點等等。也可以以整個唐詩單元為整體來講清如何欣賞唐詩,講不同的詩可以如何欣賞。以詩歌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王榮生老師所著的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在教學時總能自覺地想到教這篇課文,教這個單元的課文,我要給學生什麼?在教學時,我會用告訴學生這節課的「『學習主題』是什麼」來使教學內容扎實有效。雖然在確立每一課的教學價值,確定教學內容時還有很多困難,但希望能借這篇文章,引起大家思考,多關注課文的「教學價值」,認真挖掘課文要教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最後,借王博士在書中引用過金聖嘆在點評《水滸傳》的開篇中的那段話來結束本文,希望學生能在我們的指導下,不會像金生嘆所批評的「今人」一樣不會看書:「今人不會看書,往往將書容易混賬過去,於是古人書中得意處,不得意處,傳筆處,難傳筆處,……,無數方法,無數筋節,悉付之於茫然不知,而僅僅粗記前後事跡,是否成敗,……」
❹ 「教什麼」永遠是第一位的——如何確定語文教學內容
我們在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即:這一堂語文課,我們要「教什麼」。這個問題,在其他學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教數學課,我們「教什麼」,直接由教材呈現給教師和學生。但語文課不是這樣。我們教和學的是一篇篇的課文,但課文並不是我們要教學的內容,課文只是我們要教學的內容的載體,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隱藏在語文課文中。於是,「教學內容是什麼」這么一個在其他學科里老師們開始實施教學前就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還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歸根結底,語文教學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教什麼」;二是「怎樣教」;三是「教得怎麼樣」。從某種程度說,「教什麼」決定了應該「怎麼教」,並影響著「教得怎麼樣」。針對一篇課文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 時下的小語課堂,執教者熱衷於教學方法,即「怎樣教」。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教」。 先怎樣教、再怎樣教、後怎樣教。觀課者關注的也是教學方法,著眼於教師,著眼於「怎樣教」,著眼於教師的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講究的是上課如何精緻、如何精彩。教學方法是重要的,體現先進理念的教學方法應該被大力張揚。然而教學方法的努力,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教學內容,先進的理念首先關乎教學內容,首先要落實到「教什麼」上。王榮生先生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我以為教學內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麼教師的教學再精緻、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在考慮一堂課「怎樣教」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堂課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師備課時,主要精力應該花在面對一篇課文認真思考「教什麼」上。但實際的情形是,語文教師在備課活動中所自覺關注的,往往不是教學內容,而從一開始就陷入教學方法中。在「教什麼」還拿捏不定的時候,一心去設計有新意的「怎樣教」, 這無異於緣木而求魚。 如何確定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我以為,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准、單元目標和具體課文三者的結合。確定教學內容時,特別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課文的主要特徵。一篇課文的內容是極為龐雜的,我們應該選擇最能體現這篇課文特徵的內容來教。二是學生的需要。確定課文的教學內容也不是由教材一個要素決定的,還涉及到學生認知發展階段性的問題。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麼我們就教什麼、學什麼,我們只能選擇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發展相一致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三是編者的意圖。編者的意圖主要是通過課後的練習題來體現的。語文練習題的重要性在語文課程中要遠遠高於其他學科,因為語文練習題是語文課程內容建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其他課程中,練習題最多隻是課程內容的重現,有的只屬於教學領域,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對課程本身並沒有很大影響。但語文課不是這樣,語文 課「教什麼」在相當程度上是由練習題或明或暗指示給教師的。 下面,我以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下冊第一、二單元的課文為例,談如何確定教學內容。 在確定具體的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要對語文課程標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對階段目標了如指掌。課程標准中關於3-4年級的閱讀目標中以下五條特別重要: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另外,教材的編者在本冊教學建議中有兩條也特別重要:1、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課文中敘事狀物、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2、在閱讀教學中,不只是幫助學生理解思想內容,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的方法。 第一單元由三篇課文組成,都是寫景的文章。《長城和運河》是一首詩歌,描寫了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雄偉壯麗。《美麗的南沙群島》介紹了南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廬山的雲霧》描繪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 《長城和運河》兩段詩歌結構相同:均運用反復的寫法,一、二行與七、八行詩句相同,三至六行用比喻的手法勾畫了長城和運河的雄姿。編者的意圖體現在課後練習題第5題:你知道我們的祖先還創造了哪些人間奇跡?分別說說它們的奇異景象。依據課文的主要特徵和編者的意圖,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兩段詩歌的異同,理解和運用貼切的比喻,依據格式仿寫。仿寫在這里事實上是續寫第三段詩歌,續寫時,開頭與結尾的四句詩是原封不動抄寫的。要跟學生講明,這是詩歌的反復,以加強一種韻律感,即一唱三嘆。在仿寫的題材上,要注意既不能用自然景觀,如三峽;也不能用國外的人類奇跡,如金字塔;還不能用現代的建築,如東方明珠塔。但這些不應該建立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可以設置一個題目,讓學生在若干題材中選擇,學生的錯誤選擇,正好是探討的基礎。譬如,可出示「金字塔、九寨溝、莫高窟、樂山大佛、黃河壺口瀑布、東方明珠塔、故宮、美國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馬俑」等詞語,讓學生說說准備挑哪一個來續寫,在辨析之後,再開始續寫。續寫時,可出示圖片,要提醒學生注意比喻的貼切。 《美麗的南沙群島》第二、三自然段,採用了典型的總分構段方式,介紹了南沙群島的物產豐富和迷人風光。依據這一主要特徵,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初步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運用這一構段方式介紹南沙群島的海洋生物。教師要憑借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初步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在搜集課外資料的基礎上,採用這一構段方式介紹南沙群島的海洋生物,如以「南沙群島擁有難以計數的珍貴的海洋生物」為總起句寫一段話。 《廬山的雲霧》第二、三自然段,也採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以豐富的想像和恰當的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廬山雲霧的兩大特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編者的意圖體現在課後練習題第4、5題:廬山的雲霧有什麼特點?說說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依據課文的主要特徵和編者的意圖,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理解廬山雲霧的特點,掌握總分的構段方式,運用這一構段方式寫一處景物。這一教學內容與《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的教學內容有相同之處,但要求有提高。《美麗的南沙群島》只是初步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本課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這一構段方式。在描寫一處景物時,提醒學生要運用貼切的比喻,讓景物描寫更生動。 第二單元由三篇課文組成,都是寫人的文章。《微笑著承受一切》通過對桑蘭遭遇頸椎骨折的巨大不幸的描寫,贊揚了桑蘭堅強不屈的精神。《雪兒》講述了我為受傷的雪兒療傷並精心照料它,表現了我對鳥類的愛護。《花瓣飄香》主要講了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孝順的懂事的孩子。 《微笑著承受一切》抓住桑蘭遭遇巨大不幸之後的語言、動作描寫,表現桑蘭的精神風貌。桑蘭隊友和主治醫生的言行也很重要,起到了襯托桑蘭精神的作用,這也是學生寫人習作中最容易忽略的,學生寫人一般只寫本人的言行,很少寫他人的言行。依據課文的主要特徵以及學生的需要,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人的反映來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特定的語文知識與技能,都是為理解課文服務的。即從閱讀教學這枚硬幣的這一面講,我們是在用一篇課文訓練學生某一特定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反之,從這枚硬幣的另一面講,我們同時也是在利用某一特定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在解決對一篇課文的理解。這二者原是一個整體,不能將意義理解與知能訓練割裂開來。也就是說「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人的反映來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與理解「桑蘭笑對磨難、傷痛、殘疾,引得了人們的敬意」是密不可分的。 《雪兒》寫「人鳥之情」,真摯感人,語言富有韻味。此課的教學內容編者通過課後練習第4題進行了明示:讀讀下面的三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這三句話是「我」為雪兒做的三件事:取名、相伴、歡送。一件事一片情,正是通過「我」為雪兒做的這一件件事情,看到「我」那顆晶瑩剔透的善良的童心。依據編者的意圖,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品味「我」為雪兒做的一件件事,感受「我」那顆善良的心。教學中主要抓住課後練習第4題中的三件事來品味,此課學完後,可讓學生回憶自己與喜愛的小動物之間所發生的事,學習課文的方法寫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人物對話是《花瓣飄香》的主體,此課中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出現了三種情況:提示語在前面,提示語在後面,沒有提示語。依據這一主要特徵,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品味人物對話,依據對話形式仿寫。教學中主要通過朗讀來品味人物對話,結合結尾段的教學,讓學生進行對話仿寫練習:「我」把一盆月季花放在母親的陽台上。「我』會說些什麼?母親會說些什麼?寫一段對話。 教學內容確定之後,再考慮教學方法。因為教師的個性不一樣,每個班級的學生也是千差萬別,因此,採用何種教學方法,完全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不管採用何種教學方法,最終必須確保教學內容的有效落實。 我想特別指出,閱讀教學不是讓學生記住跟表達方法有關的語法術語,而是要讓學生根據相關的「語文知識」去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不割裂文本,不把閱讀課上成純粹的寫作指導課。不上枯燥無味的課,注意教學的情趣性,在追求有效的同時不拋棄趣味。 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練就一雙慧眼,在語文教材的密林深處,發現課文的教學價值,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讓語文課散發出知識魅力的芬芳,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語文的收獲。 頂一下(6)100%踩一下(0)0%
❺ 如何確定教學內容。
教材與「恰切的學習內容」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關系。具體表現是二者既有差別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語文教材的內容和教育價值之間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須對語文教材的知識體系、能力目標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對教材的編選目的、階段目標、文本內容有比較清晰的概念。語文教材的教育價值是從教材對學生的教學目標的角度,從課程標准制定的目標著眼,分析語文教材的教育價值,即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
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考慮自己如何教,還必須關注學生如何學。因此教學過程和活動的設計、編排,必須以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為依據,根據自己所教授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必完全拘泥於教科書知識點的體例結構和編排順序。要根據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資源,尤其是需要學生自己閱讀、分析、理解的材料,一定要通過安排學生活動的方式,發揮這些資源對學生學習、認知和訓練、掌握學習方法、技能的作用。
同時,其他課程資源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其他課程資源的引進要適當。比較好的做法是老師在教學前適當提供學生所需的資料,教學中適當引導,教學後鼓勵學生去實踐。比如: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我們如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根據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等特點,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創造性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還可以適時適量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讓同學們動手動腦,愉悅其身心,發展其能力,培養他們勇於開拓,不斷進取的創造才能,那麼,那種語文與生活脫節,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受到抑制的現狀,將會得到較大的改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了語文課堂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智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因此教材、學生、教師以及其他課程資源與「恰切的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❻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性
【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性的理解】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1、從課程的角度:具體的語文課堂,課程形態已定,應該有其相應的課程內容。
語文課程形態具有多元性,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如果把語文課程目標比作「羅馬」,而把語文課程形態比作「大路」的話。「條條大道通羅馬」,意思是說,有多種語文課程形態,在各自的條件下,都能幫助學生有效地達成語文課程目標。比如:以語文知識教學為主,或側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自行發展;進行分別的技能訓練,或謀求綜合養成;以閱讀為基點,或以寫作為龍頭等等。在適當的條件下,各種主張可能都有充分的理據,因而會形成不同的課程形態,其課程的結構方式、課程內容及組織,自然會有所差異。語文課程形態應該有多種選擇的可能乃至必要。
然而,語文課程形態的多元性,不等於隨意性。各種課程形態,各有其相對應的課程內容及組織。對一線語文教師來說,所面對的主要不是幾種課程形態如何選擇的問題。教師所置身的語文課程,其課程形態很大程度上是已經被選定了的,盡管對這種課程形態的適宜性,對其課程內容及組織的合理性,有再審議的必要。
具體的語文課程形態,應該有其相應的語文課程內容。而在一部分語文教師眼裡,語文教學似乎想怎麼教,就可以怎麼教,想教什麼,就可以教什麼,教這或教那,多教或少教,甚至教或不教,似乎都無所謂。
2、從教材的角度:具體的語文課程,使用指定的教科書,課程內容及組織應該是確定的。
語文課程內容及組織,由語文教材承載。語文教材應該多樣化:包括基於不同課程形態的多樣化,同一種課程形態使用不同的「課程資源」、採用不同的教材編撰策略而形成的多樣化。然而,我們所置身的具體的語文課程,教科書是已經被指定了的。特定的語文教科書,應該有其確定的課程內容及組織。
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定篇」,即構成人文素養確切所指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以及對它們的闡釋。二是「語文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三是「經歷」,指某一學段學生必須經歷的某項語文實踐活動。語文課程內容的上述三個方面,應該具有確定性,這在原則上恐怕不會有不同的意見。按道理講,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教學功能如何,課程內容是什麼,語文教科書應該有明確的回答,而且要通過種種教學資源的調用和組織來具體呈現。
語文教師們的疑惑,主要因兩方面而起:第一,語文課程研製的落後。有哪些「定篇」,教哪些「知識」,要哪些「經歷」,目前尚不明了,尚未形成共識,尚在「重構」的過程中。第二,語文教材編制的不盡合理。目前佔主流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主體是一篇篇的選文。而一篇選文「教什麼」,在教學功能未定的情況下,似乎有無限的可能性。落實到文選型的閱讀材料,在以單篇課文教學為主導的現實條件下,語文課程內容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某篇課文「教什麼」的問題。而「教什麼」,目前的語文教材往往不作回答,或者只有籠統的回答。
這就導致了一種很不合理的現象:一方面,使用不同版本語文教科書的教師,上同一篇課文,核心的教學內容幾乎沒有差異。另一方面,使用同一本語文教科書的教師,上同一篇課文,具體的教學內容又千姿百態,乃至千奇百怪。
3、從教學的角度:具體的語文課程,不同班級的同一門語文課,教學內容應該有較高的趨同性。
在語文教師中流行著一種觀念,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所謂「過海」,就是語文教學,比如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所謂「各顯」,就是教什麼、怎麼教,似乎可以依教師的個人所見、個人所長、個人所願而為之。這種觀念,是對教師專業自主權的濫用,是對語文教學工作的歪曲。一方面,它把語文教學的立足點,從學生偏移到教師;另一方面,它又把「語文」這門國家課程,看成是教師個人的事情,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似乎可以隨意進行。
語文教學內容,從教的角度看,也就是「教什麼」。它既包括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生。這里顯然包含兩個方面:
第一,受制約的一面。受課程目標的制約。如果課程研製得當、教科書編撰得法的話,則表現為受教科書的規限。課堂教學應該與使用的教科書有較高的相關性,使用同一本語文教科書的不同課堂,其教學內容應該有較高的趨同性。
第二,新創造的一面。或者由於課程研製不盡得當、教科書編撰不夠得法,有必要修正;或者基於學生的具體學情,課程內容有改變的必要,比如增加、刪減、擴展、簡略等等。修正主要依據文本體式,可能會有幾種方案,但不至於多到人言人殊。改變必須根據學情,學生的學情可能會出現種種模樣,但也不至於變得漫無邊際、不可捉摸。也就是說,在文本體式和學生學情的雙重製約下,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確定的。因此,不同班級的同一門語文課,不同教師所教的同一篇課文,其教學內容也應該會有較高的趨同性。
❼ 語文的教學內容指的是什麼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是語
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
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
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
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
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
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
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
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
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
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
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
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
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
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❽ 如何確定教學內容是上好一節語文課的關鍵
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候,首先應該想明白,我該「教什麼」,一節課可以教的內容很多,你所選擇的過程一定是個水落石出的過程,是刪繁就簡的過程,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是最能體現作者文本特點的內容,是最具有訓練價值的內容,是相對集中的「語文」內容,想好了「教什麼」,再想「怎麼教」,「怎麼教」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什麼」。
❾ 如何確定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經驗交流稿
雖說從教十餘年了,但由於學生的不同,總感覺比較實用的教學經驗幾乎沒有。只是憑借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全身心的付出做了我應做的努力。畢業班語文教學的經驗,我更說不上有多少,只是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而已。我覺得語文教學中,為了「對付」畢業考,須抓好兩件事,一是閱讀,二是寫作。這兩塊內容抓好了,就比較有把握了。下面簡要談談我的努力方向。
一、建立良好的班風、學風。
嚴明的紀律是戰勝一切的法寶,良好的班風是學生學習的保證,因此,新學期開學接到一個新班,我首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用一些最能打動學生內心的話來喚起他們學習的激情。平時在班上多表揚、鼓勵學生,多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喚起學生的學習激情,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採取恰當的方式、方法。
本班學生存在著差異,為促使每位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我抓兩頭,扶中間,注重培養優生的特長,加強培優輔差工作,促進全體學生得以發展。對班內學習後進的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搞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余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立下心來學習。同時,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組,利用結對子形式,以優生來帶動差生,課外加強輔導工作,課堂中創設機會,給予鼓勵,樹立後進生的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提高。
三、開動腦筋,搞好作文教學。
學生對閱讀缺乏敏捷的解題思路,缺乏有效的答題技巧。對作文選材的把握是學生下筆時的難點,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筆的低劣是六年級學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關卡。從試卷分析發現,語文的確包羅萬象,是名副其實的大語文。最突出的是語文的課外知識必須豐富。而這對農村學生來說,無疑是比較困難的。1、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2、指導課加強作文範例的剖析。展示優秀作文,明確好作文的標准。在作文指導課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優秀作文更重要,通過讓學生閱讀、分析、討論、作文中的病例,使他們認識到作文中存在www.diyifanwen.com的問題和怎樣進行修改,同時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總之,在指導課上堅持不懈地加強作文範例的剖析,學生的作文質量一定會提高得很快。3、重視作文評改。小學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內化的過程,即使是表達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對學生一次極好的思維訓練。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過程,都要給以積極的鼓勵、激發,建立一個新的評改模式和評價標准,一定要改變以往評改作文時間過長,教師單方面參與的狀況。
四、運用「三勤」教育方法,收效十分明顯。
1、頭腦勤。語文老師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必須勤於思考、善於思考,努力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口勤。每個班級都有令人頭痛的後進生。對待他們我不採取簡單粗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棍子打死」的方法。而是先了解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進行說服教育,擺事實講道理。3、手勤。對於學生你對他松一尺,他會對自己松一丈。平時的作業,尤其是學生讀書筆記,每一篇日記我都堅持全批全改,持續對他們進行分數激勵,非但引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在堅持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這「三勤」當中,「頭腦勤」是基礎,只有考慮成熟了,你才能去講去做。當然,「手勤」、「嘴勤」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三者密切結合,你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
考試是檢驗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與別人的差距,這讓我甚感汗顏。我必須更深刻到反思,向他們學習。在一次次的教學後,在一次次的檢測中,讓我和自己的學生共同的有收獲,有長足的長進。讓我們共同努力吧,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成為語文這門課的真正主人!
❿ 如何確定語文課教學內容
拿到一篇課文,我們大致會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要編排在這一冊、這一單元?這篇課文隱藏著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哪些可能因子?對這些問題有了一個相對深入的思考,我們便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一篇課文目標制定的過程,我們應該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本的特點 文本有什麼特點?這是我備課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因為只有把文本研究透了,我們才會深刻把握文本的規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點的教學目標.第二:學習的起點 制定教學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對學情的把握.我們教師必須要隨時了解我們的孩子從何處起步,他們在總體到達了什麼地方,他們將繼續往哪個點前進?所以,我們要對學生曾經掌握了什麼和將要掌握什麼,孩子已經有了哪些本領和將要練習哪些本領,有一個清晰的 了解.第三:編者的基點 我們制訂教學目標,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維度,就是要努力研究編者的邏輯起點.一篇文章,選入教材,它便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整個語文大廈的有機組成部分.「我的課文我做主」的做派是很要不得的.教師只有仔細分析這些內容才能理解編者思考的基點.第四:課標的落點.制定教學目標,還要充分考慮課標的落腳點.教學目標的制訂要緊緊扣住課程標准.語文新課程理念是在對傳統語文教學經驗總結之上,根據現代語文教學的要求提出來的.它體現了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凸顯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制訂教學目標,要充分考慮語文素養的全面性.」語文素養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多個方面」.因此,在整個教學目標的制訂中要全面考慮,既要突出主導目標,又要兼顧其他目標,努力讓一節課的學習體現本篇課文的個性,又要凸顯本學段的共性.同時,課標特別強調要「建設富有活力而開放的語文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創設指開放而有活力的生動情境.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如多媒體和網路技術)來滿足學生發展語文素養的需要,讓學生在課內、課外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在目標設定中,我提出了「感受神話的魅力」,目的就是通過課堂,引領孩子們踏上親近神話,感受神話魅力的快樂語文之路.當然,不同的人來處理不同的教材,其目標的確定更多打上了教師個性的烙印.很難說我確定的目標就是規范的、合理的,更遑論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