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什麼是語文閱讀教學

什麼是語文閱讀教學

發布時間:2022-02-11 23:02:57

Ⅰ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是什麼舉例論述

課的類型簡稱課型。它是教學過程的基本形態,一般是根據教學任務劃分出來的課堂教學的類型。初中語文課型可以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活動方式的不同、師生雙方作用的不同等來對課型進行命名。按內容的不同可分為:閱讀課、口語交際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寫作課。閱讀課按師生教學活動的特徵可再分為:講讀課、半獨立閱讀課、自讀課;按文章的體裁又可分為:古詩詞閱讀課、說明文閱讀課、記敘文閱讀課等。按教學任務作為課的分類基點,主要劃分為: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

Ⅱ 什麼是閱讀教學《

什麼是閱讀教學?
什麼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不是先生講學生聽,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獨立性,教師則起引導、點撥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去讀書。要善於營造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使他們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越高,其收獲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讀書的形式最好是個人誦讀或默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的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從實質上說,閱讀的過程是閱讀主體通過特定的心智活動,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語與本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由於本然狀態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覺的形式存貯於人們的記憶之中,這就決定了閱讀的過程是文本的言語形式與主體的直覺經驗之間進行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過程。課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蘊是豐富多彩的,然而人們在解讀課文的言語時,無需把這些生活底蘊都找到。閱讀主體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種生活底蘊,並獲得直覺經驗,就能領會課文的內容。如學生理解韓愈《早春》詩中「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有的學生是通過相似的生活經歷來理解的:「去年初春,我跟爸爸到公園里去,無意間看到枯黃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綠色。這是什麼呢?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原來是稀稀拉拉的細草芽兒,可淡淡的綠色不見了。我以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是寫的這么一種感受。」有的是通過類比推理來理解的:「過去報紙上印的照片,離遠看圖像很清楚,靠近看卻是一堆有濃有淡的麻點,圖像也變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道理跟這是一樣的。」還有一些學生表示不理解:「應該是離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麼會『草色遙看近卻無』呢?」顯然,這些學生還沒有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直覺經驗。

Ⅲ 語文閱讀教學 特性是什麼

有三大特性。其一: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語文知識,課文選編無系統性、無完整性。
其二:無統一的答案,無統一的體驗,無統一的解讀。
其三:模糊性和意會性。

Ⅳ 語文閱讀教學應教什麼

這個論題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惑。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閱讀教學教什麼?有人說了,當然是教會學生怎樣閱讀。照此說法,假若沒有經過閱讀教學的訓練,人們就不會閱讀?有沒有經過閱讀訓練會有多大的差別?思考再三,我覺得閱讀教學應該有下面這些內容:教經典以我的理解,校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對於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同的意義,作為校內閱讀應該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占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也許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扶助,其實這也真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現階段,小學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為了小學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於小學教材中的有多少?教聯系從創造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創造,不是他的信息儲存「從無到有」的簡單過程,而是「從有到新」的復雜的綜合加工的過程,人們獲得的信息量愈多,創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閱讀教學其實並不是簡單的「文本」解讀的過程,在於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發現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文本提升和升華了經驗世界的無意識,使它自覺納入學習者的有意識的規律性的認知領域。同時閱讀者也可以發現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喚醒再學習、再積累的需要。 這樣一個過程並不是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自然經過的,期間需要教師的引導、搭橋,讓學生從閱讀的自然世界過渡到自覺世界。教聯系有多重含義,與文本的聯系、與自我知識經驗的聯系、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和材料的聯系、與未知世界的聯系,與進一步學習的聯系。閱讀教學成為一個輻射源,學生智力的觸角,在它的觸發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教研室高啟山老師及實驗小學張宏偉老師在小語論壇上發表了一個閱讀教學的案例:《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一兼談《采蒲台的葦》的教學》,在這個案例中,他們引導學生搜集、閱讀、交流關於「白洋淀」的有關資料,形成「關於白洋淀、關於采蒲台、關於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識與情感的鋪墊。根據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老師為學生列出了「風景、地理、特產、歷史、人物、其它」等五個專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點,按照專題分組。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將本組交流的專題內容豐富起來;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後,以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做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采蒲台的葦》,學完課文以後,張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如下活動:1. 告訴學生《采蒲台的葦》選自孫犁的《荷花澱記事》,其中還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戰故事。 要求學生借閱或從網上下載有關的故事閱讀,然後召開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會」。2.辦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為專題的手抄,其中的一篇文章為自己閱讀了關於白洋淀的文章以後的心得體會。 這個案例就是非常生動的,以課文為輻射源展開的多重閱讀形式。課內與課外,原有認知與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 教技能雖然「語言文字訓練」由於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瑣碎了「文本」內在的靈韻,但是知識與技能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缺乏解讀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語感,怎麼能與文本平等對話。閱讀教學一定要教學生必要的閱讀技能,語文訓練,重要內容之一是語文技能的訓練。技能必須純熟而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這其間確實不免必要的知識性的艱苦而略顯枯燥的訓練,苦學和樂學就是這樣融為一體,學生智力增進的快感也是艱苦學習的深層快樂。不能怕批評意見就放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訓練是方法,訓練是過程,訓練是閱讀教學手段的一部分,不要誇大也不要貶低它的作用。適度、適當應該是原則。事實上,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訓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能力,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這些閱讀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閱讀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學習的。學習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試題。 教反思反思需要教嗎?需要。反思,不僅是思維狀態,更是生活態度。閱讀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對文本的認識水平,閱讀中的反思可以把閱讀者個性化的感悟與思考融入對文本的理解。進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從閱讀反思中孩子們可以學會生活反思,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已有的結論,用敏銳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不盲從,不人雲亦雲。在反思中獲得高質量的人生。但是反思並不是可以自覺獲得的,有意識的培養也是必要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都是閱讀教學中可提倡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多問幾個為什麼,用平視的姿態把握文本。 閱讀教學可教、需教的東西還很多,這里所說的「教」並不是通常意義的「傳授」,可以理解為「培育」,對學生而言是「習得」。閱讀教學中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樣重要。對於感悟力強的人來說,沒有經過閱讀教學的訓練,可能也可以獲得閱讀能力,不過要走一些彎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正確而恰當的閱讀教學是他們獲得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關鍵是閱讀教學教什麼!

Ⅳ 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

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後,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藉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於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後,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後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麼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麼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願望。當學生懷著某種願望或為達到某種願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後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後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Ⅵ 什麼是語文教學中閱讀與鑒賞教學

一、高中生的語文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現狀:
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現狀令人堪憂。新課程標准從頒布到執行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但最近時間里,有一些家長找到我要給孩子補課,有的學生要求補語文閱讀分析,有的要求補作文,甚至有的學生乾脆全補習。語文的能力差,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這些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惑就是孩子年級升的越高語文能力就越差,書念的越久反而越不會寫作文了。思考這個現象,原因可能很多,但至少有語文課堂教學是不能擺脫干係的,這就是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語文能力培養不到位有很大的關系。也許有人認為語文內容太寬了,語文外延是生活,怎能把語文能力歸於一個途徑呢?但我們的孩子們太可憐了,學生生活的圈子很有限,尤其是高中生,面對升學壓力,一切的戶外生活都被家長堵在學校之外,在有限的生活空間上,課堂成為學生大部分信息的來源,如果我們教師引導再不夠,學生的學習語文的收獲就很有限了,久而久之,語文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展都將擱淺。
學生很可能不會每天都去親近大自然,感受沸騰的社會生活,但他可以每天接觸中華文化的精華——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語文教師利用這一資源,可以彌補學生生活圈子的有限。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選自《新課標》)可見閱讀鑒賞能讓學生與課堂之外相接,與美妙情感相擁,與文化相容,與自然同步。
豐富多彩的生活固然給學生諸多創作的源泉,但這只是粗糙的素材,還需要對生活的思考和提煉,這個能力的修煉就必須要老師在語文課堂來引導完成。所以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就沒有思考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我們每一堂語文課都在分析優秀作品,但從小學分析到高中學生寫作力沒有培養起來,是閱讀鑒賞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閱讀鑒賞教學中對精華作品資源挖掘不到位造成。
抽血要找准血脈,教育要抓住學生的痛處。所以解決學生這一痛處,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要進行閱讀鑒賞和寫作一體化。
二、閱讀鑒賞與作文教學的關系
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鑒賞和作文教學應該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發展學生創造能力最重要的兩個教學環節。高中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關鍵看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對此新課標明確規定閱讀鑒賞課「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以給學生思考、感悟更廣闊的空間,避免老師越俎代庖。但教學實踐中語文老師閱讀鑒賞,過多落實的是文章寫了一些什麼,「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這個環節通常都是忽略的,即使有也是輕描淡寫,「個性的反應」幾乎沒有給學生時間去感悟回味,閱讀分析草草結束,所以閱讀分析高中課堂幾乎是老師的獨角戲,或者是公式化標准化的走過場。與寫作指導就更談不上了。
《新課標》對作文教學明確為「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體驗、關注不是一個生硬的詞彙,它需要老師具體方法引導,尤其面對懵懂的孩子。作文課語文老師最頭疼的是學生說:我沒有什麼可寫的,有的學生甚至寫母親、寫自己都不會,這就不是缺少生活的體驗的問題了,應該是缺少思考,缺少對生活的提煉,我們語文老師常在學生面前說:生活不等於寫作,作文要高於生活,怎樣高,這里的「高」是需要老師引渡的,我認為引導最直接的方式在閱讀鑒賞中來完成,學生能體驗得到,受益更快捷。
閱讀鑒賞就是用自己的情感經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作文是表達自己的對人生社會的獨特的感悟,其實兩者是一進一出的關系,他們是一體的。學生只有體驗到作者的情感和表達情感方法,他才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不僅使我們閱讀鑒賞教學有了持久的目標,也使作文教學更有針對性。
(一)閱讀鑒賞是作文教學的前奏。
結合教學實踐,立足教材文本,有效訓練寫作,再適度延伸,這就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有價值的資源,既積累了寫作素材,也積累了寫作技法。把寫作教學滲透到閱讀訓練中,實現閱讀鑒賞、寫作的一體化。

Ⅶ 語文的閱讀教學是什麼,具體操作過程是如何

一、要讓學生喜歡「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認為閱讀是一種樂趣,有一種想讀的沖動,這才是成功的閱讀教學所產生的效應。一般說來,要讓一堂閱讀教學課堂成功進行,首先教師在教學導語的設置上是很講究的,導入的方式很多,但如何在課文教學的開始因地制宜、清楚恰當地導入,同時又能吸引學生步入課文學習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開篇導入時,一位教師採用的是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安徒生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師是這樣導入的「大年三十,要過年了,同學們心情怎麼樣?你們在年三十都做些什麼?(當然很高興了,可以得到父母親人給的壓歲錢,可以吃許多鮮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開心…….)丹麥作家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麼呢?她跟你們一樣過得開心幸福嗎?(學生產生猜想)就讓我們帶著疑惑進入課文學習吧!」這兩則導入,後面一則更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教師的導語不單單只是課文開篇的導語,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知識的引導都離不開教師有效的導語。其次,閱讀教學中要倡導學生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通過多讀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質量,讀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讀、小組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學生對文本多讀的重要性。再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協調和發展,閱讀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不可盲目,如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可以閱讀一些關於作者信息、同類文章等的相關資料書籍,豐富知識面,擴大閱讀視野,以便在學習課文時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最後,掌握良好的閱讀的方法,在閱讀時不要只偏重知識能力的學習,更要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培養,一篇文章既要讓學生從中學到基礎的文本知識,又要從中領悟到學習的方法,同時提升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與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二、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自主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提出一些好奇、新穎的問題,有時這些問題老師都無從回答,當問及這些問題的來由時,往往聽到的回答是從某某書上看到的,某某雜志上知道的之類。這些都是課外閱讀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閱讀量的明顯差異導致了他們之間的知識面的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之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在調動學生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質疑,帶著問題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饋,匯報總結。我在教學《聰明的使者》一文時,一學生讀後質疑到:陸東贊怎麼會這么聰明?我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大家紛紛發言,認為陸東贊善於觀察,認真細心,知識面廣……等等,的確,我們不能只在乎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三、要讓學生學會「讀」,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閱讀本身是對生活的積累,教材只是一種「案例」。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初讀感知、再讀加深理解、多讀深化對內容的學習及延伸的方式去學習。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是建立在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基礎上的,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當談到烏鴉喝到水的好法時,有學生說烏鴉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學生說可以用吸管喝到水,還有的說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雖然有的想法在烏鴉本身無法做到,但學生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烏鴉想用自己的法去喝到水也未嘗不可。曾有一位老師在上《狐狸和烏鴉》時,有學生就反饋到:這烏鴉是怎麼變笨了,原來會想到用石子填滿瓶子喝到水,現在連嘴裡的肉被狐狸騙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歡烏鴉了,我倒喜歡聰明的狐狸。面對學生無奇不有的思維,教師不能妄加否決,要站在學生思維發展的高度去合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中要大力倡導生本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產生知識的融合與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Ⅷ 什麼是閱讀,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學生的參與程度及其實效性如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堅持和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差異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激發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麼,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人必須主動掌握、佔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話充分說明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講讀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自讀質疑,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並在四人小組展開討論互助解答的基礎上,再向老師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互助學習不僅弄懂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不懂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我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去調整教學,組織教學。所以要培養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面參與。 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教材要求等設計各種教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而且學生參與的面要廣。比如了解課文大意時讓全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某句、段、篇時,讓全班學生自由練讀;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時,讓全班學生自由練講;對於教師提出解決課文重、難點的問題時,組織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同位討論等等。同時又要讓學生全感官參與,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教師採用各種教法,千方百計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活動,如我教《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我先設計好表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學法,邊學習邊參與板書這一教學活動,創造機會給學生大面積參與板書,並把學生多種感官調動起來參與訓練,就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全程參與。 為了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全程參與教學過程,親身實踐、探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的目光、微笑的暗示或者以鼓勵性的語言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如,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我指導學生很快就要學完《小白兔和小灰兔》這一課了,學到最後一自然段時,針對小白兔說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這一句話,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小白兔說的這句話對嗎?為什麼?」看到舉起的小手不是很多,我溫和地說:「回答錯了沒關系,老師會幫你的,我看誰最勇敢?」學生聽了,紛紛舉起了猶豫了一會兒的小手,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微笑、激勵、期待帶進課堂,促使學生開動腦筋 ,積極思維,大膽舉手,讓學生能由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 四、滿足成功的慾望,發揮學生差異參與的作用。 人有千差萬別,因而學生群體中客觀地存在著心理特徵、思維發展、接受知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我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嘗試獲得成功的喜悅,發揮學生差異參與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於發揮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認真投入學習,但終無所獲,只能興味索然;反而,若讓他們嘗試達到預期目標的成功,就會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例如,我指導學生背誦指定的課文時,在課堂上有的同學讀幾遍就能背出,但有的學生卻不能一下子背出。於是,針對這一情況,我要求優生背得流利或者能夠背出,要求差生讀得熟練,能夠背出就更好,這樣差生就不會知難而退,而是和優生一樣嘗試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克服困難的熱情。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教學原則,體現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重視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持久性。

Ⅸ 什麼是小學語文閱讀課

閱讀有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課外閱讀就是找一些課文以外的文章讓學生閱讀、理解。課內閱讀就是課本中的閱讀課文,讓學生自由的閱讀、理解,教師適當地點撥、引導。

Ⅹ 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一、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關系學生在閱讀課上所讀的任何一篇課文都是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統一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扎扎實實的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段落,確切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同時,運用課文內在的思想性並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實際,有意識的滲透思想教育,把語言文字訓練和進行思想教育統一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防止顧此失彼。如果認為只抓住了語言文字訓練,思想教育就在其中,或者脫離語言文字訓練,只進行思想教育,都是錯誤的。二、閱讀數量與內容目前的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哄而上、閱讀無度的現象。有些課堂上,忽視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結果導致一堂課下來,學生連課文中的句子都沒有讀熟;有的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與應用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卻任意拓展延伸。近日聽到一位教師上《爬山虎的腳》一課,只花20分鍾的教學時間,要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爬山虎的腳和葉子各有什麼特點,而後就補充了顯然是未經剪裁的近2000字的有關爬山虎的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簡練的文字刻畫出如畫美景的,則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有悖於課文初衷的。再如有的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凡此種種,都沒有很好地發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長此以往,語文教學的基礎就會動搖。我認為,教學時間是恆數,一方面的過度,必然導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小學階段,課文依然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應該說,目前使用的教材選文大多為文質兼美之作,教師應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讓學生通過課文品讀,了解掌握基本的閱讀過程、閱讀技能。語文教學的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必須把精讀和略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是必要的,但必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礎上開展;閱讀固然要重視量的擴張,但更應重視質的提升,要慧目識真,把一些真正的經典性的材料引進語文教學中來。三、教與學的關系閱讀教學要達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目的,關鍵在於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牢固樹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學服務的思想。教師上課不能單純著眼於完成教案中既定的教學環節、步驟。而忽視學生有不懂到懂、有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如果教師用一連串瑣碎的提問「牽」著學生走,只顧追求「正確的答案」,忽視學生的理解過程,使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之中,就顛倒了教與學的關系,變成了學生的學為教師的教服務。要切實做到教為學服務,首先在備課的時候要「心裡想著學生」,圍繞著學生如何學會去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眼裡有學生」,善於揣摩學生的心思,圍繞學生會怎樣想、怎樣說,去啟發、點撥、引導;當學生提出教案中未考慮到的、卻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應及時調整教案,切實體現教為學服務。其次,要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的實際過程中,盡力促使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自行探索、自求了解。在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時候,不但要重視結論正確與否,更重要要重視結論形成的思維發展過程,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當前,閱讀材料的選擇、時間的安排,基本上還是由教師說了算,學生還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且教師在確定拓展閱讀材料時,很少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因而出現了像上文所說的等等現象,使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分量較重,對學生來說,學好課文已經消費了很多精力,但有些教師為了進行拓展,又從教材之外引來了新內容。這樣一來,由於閱讀只使用了簡單的「加法」,從而使學生的負擔明顯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學生的反感。我們認為,閱讀同樣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學生主體原則。教師要面對學生,研究學生,尊重他們的閱讀習慣、喜好,抓住他們的興趣,和他們一起選擇與實際生活貼近或最受關注的文章來學習,「要我讀」變成「我要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恆。例如,教師提出了某項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時緊時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閱讀習慣尚未養成的時候,在有的學生身上表現出某種不良的閱讀習慣時,更需要嚴格要求,絲毫不能放鬆,嚴格訓練,應該以正面誘導為主,對於學生表現出來的良好閱讀習慣,要給於積極的評價,還將會對其他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閱讀教學同樣要及時檢查反饋,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主動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總之,與所有的教學研究一樣,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同樣應該避免盲目性、隨意性,要講求有序、適度、高效,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發揮最大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語文閱讀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5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79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0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1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8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3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4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3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0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