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高中語文新課標的主要改進和突破在哪裡

高中語文新課標的主要改進和突破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2-12 00:19:09

❶ 如何解讀高中語文新課標

首先,從語文課程的性質看,必須先知道語文的定義。語文,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是語文課程的兩大性質。工具性,所包含的意義是:語文是思維和想像的工具,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思維、想像、學習、工作,八個字涵概了所有人類每一天的活動,也道出了人類社會得到進步的原因。再看人文性,它所包含的意義是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是文化的課程,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是一個人,一家企業、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乃至於整個世界的賴以存在的根本。 兩個性質,一個是社會進步的原因,一個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那個更重要,我想根本沒有爭論的必要,因為它們是對立統一的,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對立統一。工具性強調語文的外在目的,也就是已經提到的「思維、想像、學習、工作」,它是科學主義的,人文性強調的是語文課程對於人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是人的夢想、價值、和追求,它是人文主義精神。在很多的教學論書中都看到了這樣一句話,「語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實際上是實現人的完整性。」我覺得這是一個最好的闡釋。對於剛才所提到的問題「重視人文性就可以把把語文上成人文課嗎?」也是一個很好的答案。顯而易見,如果語文只是一堂人文課,絕對不能實現人的完整性,更絕對不能適應當今社會人才的培養。 其次,掌握新課標的核心「三維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老師都清楚,備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設立好教學目標。可以說正確而且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是備課的靈魂。新課標從不同的理念出發制定的「三維目標」,對教學目標的設立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課程目標強調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維度;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為了突出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制定了「過程和方法」這一維度;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重新理解了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這個問題「語文課必須有充分的活動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很圓滑的,例如可以這樣說,「活動是語文課程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意思就是,活動可以運用在語文的課堂上,可是沒有活動,也不會影響語文課堂的質量。可是如果要真正給人一個比較滿意的答復。我想就必須運用到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從三個維度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只是單方面從「過程與方法」上考慮,而忽略了「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個維度。 我們也經常接觸到這樣的一種上課模式,把課堂搞得熱熱鬧鬧,可是熱鬧過後,學生根本不知道學了什麼。記得我在實習的時候,聽過不少公開課,其中有一節課是初中三年級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當時的老師在課堂上連續放了幾次王非的歌曲《明月幾時有》,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歌聲來感受詩歌的情感。在我看來,這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事,詩歌與歌曲的感情是完全不一致的。學生上課的確是很陶醉,可是究竟學生明白了多少,則是個疑問,學生感興趣的課的確不見得是好課。我想這也是沒能真正理解「三維目標」的一個例子。 再次,就是教材的問題。為了適應新課標改革,新的教材也應運而生。教材是供語文老師與學生使用的材料,主要的功能是:啟迪智德,語文歷練,語文積累,語言積累和知識擴展。新的高中語文教材盡管分了必修課與選修課,但是其中的基本內容所形成的系統:範文系統,知識系統,實踐系統,助教系統還是沒變的。因此使用起來,不會出現無所適從的感覺。但是既然分了必修和選修,那麼如何處理好必修和選修的關系,一方面讓老師能夠真正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另一方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發揮他們課堂主人的地位是重要的問題。我相信解決的方法,在一個「讀」字。我的很多老師和前輩在知道我理解教材時,都提到了「讀」這個最扎實的方法。例如在教材法的課上,王老師一直向我們強調「五讀法」。在教育學的課上,我不只一次聽到狄老師提到,她指導實習生時,就讓學生自己去讀,讀到自己有感覺,那樣上課就會有感覺。無獨有偶,最近在廣東教育學院的黃老師口中,我又聽到了「讀」是掌握教材的最好方法這樣的觀點。我想,這些老師之所以強調「讀」,其實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大家明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區別,前者是墨守成規,而後者是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創新。 最後,對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解讀,不能少了明確語文教學評價的重要性這個環節。根據新課標的指示,語文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語文素養的根本提高。同時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學評價必須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學生的評價,二是對教師本身的評價。如果只是從學生的身上看問題,那麼教師的自我語文素養和教學能力是等不到真正的提高的。語文教學評價的意義是多重的,包括了測定學習成績,鑒定教學效果,檢驗管理水平,獲取反饋信,提供選拔資料和促進教學研究等六大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評價范圍是比較廣泛的包括了學生個人,學校老師,社會大眾,和家庭成員的評價等等。而教學評價的原則標準是得體、科學、合理。對學生來說好的教學評價不單純只是為社會提供選拔人才的途徑,而是在學生中起到交流、發展、激勵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可以在眾多的學生中,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差異,並對不同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給予足夠的重視,達到對學生進行宏觀調控的作用。 同時,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現在的語文教學評價,盡管已經存在的理論比較科學,也相當的完善,可是實際的情況卻並不是那麼理想的。無論是我自己接受的教育,還是我在我的兄弟姐妹身上看到的,都是形式主義居多。在大家的紅部子上那些A、B、C等級和「優、良、中、差」的評價,對於學生了解自己,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沒有很大的意義的。

❷ 新課改的困惑 我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施行新課改已經兩年了,但我還是很困惑,到底新課改新在了哪裡。

高中新課改「最要害」的變化是學生自主選課。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有很大的「課程選擇權」,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為了有利於學生選課,教育部把高中課程分為8大學習領域:語言與文學(包括語文、外語);數學;人文與社會(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的一部分);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技術(包括通用技術、信息技術);藝術(包括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學生只要「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至於在一個領域內學哪門課,學生可以選擇,比如可以選語文而不選外語。 新課程還將同一學科的內容分為若干「模塊」,教科書也按模塊編寫,一般一個模塊36學時、2個學分。學生選思想政治,還可進一步選《經濟學常識》模塊,或選《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及其他模塊。用學分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其實也是為了與學生選課相適應。

❸ 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教材與老教材相比,在教學內容上有哪些變化

我是湖北的課改生。
表面上課文減少了,壓力減少了,但實際上沒有。 我剛讀完高一, 我們學校是省示範。然後是上的必修一,必修二(上學期),下學期必修三,選修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有極少學校好像是上的必修四),雖然一本書只有13到14課左右,但是一學期是兩本書,時間非常緊。 除了必修一背的內容少一點。其他的書要求背的非常多。 如必修三,7. 8 篇課文要求全部背或者背一半。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湖北省選修科目),幾本要求都背。
更加註重學生平時對課文的掌握和理解。 都回歸到了課本。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

❹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學與原來相比體現在哪些地方不同

新課程改革當中,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完成由傳統角色向新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師接受新課程理念、推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之所在。而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必然伴隨陣陣劇痛,因為曾經的角色已經在自己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要想徹底割捨,恐非易事,其中必然充滿著傳統教育觀念與新課程理念的交鋒,而且觀念的交鋒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難免給教師帶來心理上的重重壓力。可以這樣說,新課改就像一隻巨手推著老師向前走,不管教師是否願意;另一方面,新課改的推行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否定傳統,倡導創新,似乎傳統教育觀念便一無是處,而現代教育理念就無懈可擊。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以為未必如此,所有新的理念的產生都有文化土壤,而這土壤就是傳統。否定傳統,倡導創新,則割裂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如此說來,所謂的創新也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新課改其實只有改良,沒有改革,因為沒有傳統便沒有創新,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語文教師的傳統角色進行一番審視,進行一番甄別,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明確傳統角色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才能合理揚棄,批判繼承,進而推陳出新。下面筆者就從以下六個方面對高中語文教師的傳統角色進行剖析,以期對教師角色的轉變有所幫助。

一、知識的絕對權威

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有「天地君親師」之說,代表著師道尊嚴的教師也便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其知識具有壟斷性、神聖性。因為壟斷,知識成為專賣品;因為神聖,知識具有不可挑戰性。知識的絕對權威,表現在兩個方面:量的豐富與質的經典。量的豐富往往表現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質的經典往往表現為言為准繩,法為世則。所以學生對於先生只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崇拜得一塌糊塗,從不敢有質疑之辭、懷疑之想,只能接受,只能服從。

在傳統的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知識積累相對有限,所以教師掌握這相對有限的知識便成為可能。但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人類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要想掌握全部知識,成為知識權威,似乎是痴人說夢。因為知識的增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想成為知識的權威,就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新知識結構,實現自我超越。而所謂「知識的絕對權威」則強調了知識的靜態特徵,似乎只要掌握了知識,便可以無往而不勝,無所而不可。這無疑違背了知識動態發展的規律。

可能有人會說;「雖然我的知識的量有限,但其質則足為經典。」不錯,真正的經典確實具有歷久彌新的永恆魅力。但問題是你所掌握的知識是否是真正的經典?如果不是,那麼死守著陳舊的知識而孤芳自賞,自鳴得意,是不是可笑之極?

所以從知識的質量這個角度來看,也應該除舊布新,保持知識的鮮活。

另外,現在正處於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並不局限於課堂的學習,教師的傳授,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為學生接受知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徑。學生接受知識的密度、廣度,有的都可能超過了教師,此時此刻,教師還端著知識權威的架子不放,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

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故意板起面孔,動輒橫加訓斥,似乎非如此不足以體現師道尊嚴;有的教師面對學生質疑,固執己見,一味打壓,似乎非如此不足以體現絕對權威。殊不知,這樣只能讓學生「敬而遠之」「畏而懼之」。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如今學生對先生敬畏有加,噤若寒蟬,又怎能順利地接受全新知識,體驗學習快樂?

教師並非萬能的上帝,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既然如此,那麼教師在教學中就只能是一個組織者、協調者、引導者,其作用是為學生的學習盡可能多地提供教學資源,搭建交流溝通的信息平台,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達成師生的心靈碰撞,讓學生自己健康地成長、和諧地發展。其實學生就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泉,而教師就是引導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

「知識的絕對權威」一說有其局限性:知識因靜止而落後,觀點因「絕對」而片面。但並非說該觀點就一無可取,其實它還是有自己的合理內核的。倘若去掉「絕對」一詞,那麼「知識的權威」就應該成為每位語文老師專業化成長追求的目標。教師應該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教師只有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課堂教學才能旁徵博引,貫通古今,駕輕就熟,游刃有餘。

二、知識技能的傳授者

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當然重要,它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唯一的內容。因為除此之外,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兩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知識技能的傳授者」的傳統角色是單一的,平面的,而非全面的、立體的。

傳統的語文教學表現出明顯的「重知傾向」。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是 「傳道、授業、解惑」的單向灌輸,教師充當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接受的是現成的結論,至於該結論的由來往往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教師缺少對知識形成過程的形象描述,以及對掌握知識的方法的傳授,因而學生也就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劈波斬浪,讓學生在知識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語文課堂應處於多重對話的狀態: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多重對話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方法的共享,情感的溝通,心靈的碰撞。在新課程中,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而「填鴨式」教學實施的是教師單向灌輸,課堂信息交流的渠道單一,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會沉悶無比,死氣沉沉,缺乏生機與活力,不但談不上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高,恐怕就連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也無從談起了。

另外語文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知識,硬綁綁的結論,更應該是鮮活真切的人類情感,溫暖親切的人文情懷,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向善求美的價值觀。語文不僅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缺少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語文教學,只能導致情感的淡漠,態度的冷漠,價值觀的缺失。這樣一條腿走路,先天不足,必然會導致語文教學的營養不良。

以上筆者分析了 「知識技能的傳授者」這一角色存在的種種弊端,並非要全盤否定之。畢竟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僅僅注重工具性,追求精細化,使得語文教學越來越呆板,越來越僵化,確有撥亂反正之必要。筆者以為「知識技能的傳授」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關鍵在於過分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進而走向了極端。只要將「知識技能的傳授」還原到其應有的位置,再輔之以「精神情感的引領」,實現兩條腿走路,語文教學就能起死回生,生機盎然。

三、課程資源的實施者

傳統的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物化比較嚴重,教師只作為課程資源的使用者而存在。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忠實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書匠」。教師不能發揮,不能顛覆,不能創造,只能墨守成規,只能循規蹈矩,只能作繭自縛。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往往就是教參對課文的解讀,而且教參的解讀是唯一的、神聖的、不容挑戰的,不容置疑的,教師只能俯首帖耳,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教師就只能照搬照抄,亦步亦趨,成為教參的傳聲筒。長此以往,教師就會喪失課程的意識,喪失課程的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和研究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則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少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教育理論往往具有空對空的特徵,其空洞理論的架構往往很難轉化為切實有效的實踐操作;另一方面,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缺乏教育理論的燭照,往往在黑暗中摸索前進,舉步維艱;很多感性的教學經驗也難以理性化,不能上升為指導教育實踐的理論,只能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其結果只能是或原地踏步,或處處碰壁。

盡管如此,但教師也不能消極地坐、等、要,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教師被動地等待著別人的研究成果,那結果只能是守株待兔,一無所獲;如果教師不加思索地將別人的研究成果生搬硬套應用到教學中去,其結果只能削足適履,適得其反。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行動起來,學會教學研究,去審視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困惑,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探究出現的問題,總結積累的經驗,並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筆者以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教師不僅要學會實施課程資源、研究課程資源,還要學會開發課程資源。新課程實行國家、地方和校級課程三級管理,使課程開發不再只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不再只是課程、教材被動的實施者,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空間加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和不確定性也在加大,這就給教師開發校本教材、建設地方課程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教師必須要更新原有的課程資源和教材觀,將自己對特定學生個體和具體課程內容的獨到理解而鮮活地融入到新課程的生成中去,深入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編寫符合自己學生學習的教材,創造新的課程組織形式。

實施課程是基礎,研究課程是完善,開發課程是升華。這三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師不能僅僅滿足做實施課程的「教書匠」,還要做研究課程的思想者,更要做開發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要努力作到海陸空三棲發展,如果不能作到三棲,那至少要作到兩棲,絕不能只有一棲。因為如果只有一棲,那教師的腦袋就會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須知沒有自己的教學思想,那對於語文教師來講本身就是可悲的。

四、學生學習的管理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課堂的「管理者」、過程的「控制者」以及效果的「檢驗者」。語文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秩序的維護者,紀律的執行者,堅決打擊違反紀律的行為,甚至於不惜停止授課進行批判,以維護教師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先預設好學生具體學習內容以及課堂的教學流程及其走向,然後按照預定的方案分層次、有步驟地組織教學,並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督促,絕不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打亂正常的教學步驟;教學流程結束後,教師往往下發相關檢測練習,檢查學生學習達成效果,若效果不理想,往往會大發雷霆,大批學生榆木腦袋、愚笨至極。如此這般,只能使學生永遠處於被動地位,根本無法實現自我學習和自主學習,就更談不上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了。

筆者進行了以上的批判無意徹底否定語文教師「學習的管理者」這一傳統角色,只是認為這一傳統角色限制了學生的能動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不利於學生健康和諧地成長。所以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做課堂的統治者,應該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教師不能再居高臨下,而應該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要求教師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在對話中體現平等,在平等中體現自主,在自主中實現交流,在交流中實現合作,在合作中實現探究,從而為學生學習創設「溝通」與「合作」的學習平台。

毋庸諱言,語文課堂,需要自主學習,需要對話交流,需要合作探究,換言之,語文課堂要從專制走向民主,有封閉走向開放。但語文課堂是否就可以因民主而走向混亂,因開放而走向無序呢?語文課堂是否還需要管理調控呢?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現在的課堂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在對新教育理念的理解較為膚淺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語文課堂上出現了撒手不管的放羊現象和七嘴八舌圖熱鬧的繁榮假象。不少教師似乎認為放任自流就是民主,討論熱烈就是開放。事實真的如此嗎?語文教學不能大闔,當然也不能大開,而應該開闔有序,張弛有度。民主與開放是需要的,但管理與調控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過去的語文教學的弊端在於統得過緊,管得太死,現在的語文教學的極端在於放得太松,嘩眾取寵。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民主與集中並舉,調控與開放齊飛。

五、園丁與工程師

「辛勤耕耘的園丁」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教師角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工業時代的教師角色。這兩種角色各有其優勢,也各有其缺點。

先說這兩種角色的優勢。園丁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毫無保留的愛以及「一心甘為孺子牛」的教育理念;工程師角色則表明教育事業之崇高,塑造學生靈魂之偉大;園丁重視學生的成長歷程,工程師注重學生的心靈發展。

再說其缺點。首先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都將教育對象加以物化,須知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所以教育使應該關注教育對象,根據對象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而不應將教育對象簡單化、程序化。其次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審美觀念、教育標准去塑造學生,而且教育標准具有唯一性。園丁手拿剪刀,看到旁逸斜出的枝葉往往不假思索一剪了之,殊不知,這一剪剪掉了學生的個性,剪掉了學生的靈氣,剪掉了學生的創造力;工程師則按照自己設計的藍圖,將教育對象通過「工業流水線」塑造成符合規格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沒有差別,沒有稜角,自然也就沒有個性。這種「一刀切、齊步走」的做法,只能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塑造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這種做法既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須知,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其靈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喚醒」、「激發」和「升華」!其三,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所實施的教育都帶有人為的強制性。他們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走,緊拉著老師的手,離開了教師的指揮,學生便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因此教育給予學生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在想像中放飛心靈,在創造中挖掘潛能。其四,從教師自身來看,論是園丁論還是工程師論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教師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設計塑造學生;另一方面,表現出教師又缺乏必要的自主權,只是按照統一的規格,統一的標准進行操作,教師成為徹頭徹尾的技術主義者。在技術主義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本身也淡漠了情感,沒有了思想,泯滅了個性。語文教育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不僅要腳踏堅實的大地,更要翱翔自由的天空;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訓練,更要有詩意的人文情懷。

因此教師的角色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作出調整,調整就意味著揚棄。開放的課堂不需要人為的強制,多彩的答案不需要唯一的標准,但語文教育需要教師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兢兢業業,對學生的滿腔熱愛。園丁與工程師身上的這些閃光的亮點仍是我們必須繼承並應該發揚廣大的。

六、紅燭與春蠶

很久以來,「熊熊燃燒的紅燭」與「辛勤吐絲的春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賦予教師的一種理想人格,成為教師道德規范的結晶。人們常常是否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教育事業作為衡量教師是否優秀的標准。似乎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嘔心瀝血就是理所當然,似乎不顧家庭,拋妻棄子,以校為家就是天經地義。但是,教師也是人,他們也應該有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當教師的教育角色所佔比例遠遠大於其他角色時,教師心理健康的天平就已經發生了傾斜,就不再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意義上的教師,而是一個被「紅炬」和「春蠶」異化了的教師。讓教師一心撲在教學,整天泡在學校里,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現實嗎?讓教師遠離時代風雲,隔絕世事變遷,去汗水澆灌育桃李,三尺講壇寫春秋,可能嗎?讓教師無暇奉養年邁之父母,無暇教育年幼之稚子,卸下養家戶口之重擔,而去孜孜不倦備教改輔,苦口婆心諄諄教導,可能嗎?

教師就應該成為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嗎?教師就應該成為紅燭,「蠟矩成灰淚始干」嗎?教師就應該在奉獻給學生的同時而毀滅掉自身嗎?如果是這樣,那教師的人生不也太悲壯了嗎?如果自認為是蠟燭,一味燃燒,那蠟燭會越燒越短,終有燭滅身死的一天;如果自認為是春蠶,一味吐絲,那蠶絲會越燒越少,終有絲盡己亡的一天。所以教師不要做春蠶,而要做果樹,紮根大地,不斷地汲取營養,既能枝繁葉茂,又能根深蒂固;教師不要做紅燭,而要做「長明燈」,不斷「充電」, 不僅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再者,紅燭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學生的一部分;春蠶的絲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只能喂飽學生的一部分。不僅如此,有時候,紅燭和春蠶的角色甚至還會限制學生的發展,因為紅燭的光太微不足道了,春蠶的絲也太無足掛齒了。因此教師沒有必要像蠟燭那樣犧牲得那麼悲壯,也沒有必要像春蠶那樣把人生搞得如此悲情。教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只有社會、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才能讓教育健康發展、良性循環。教師只是作為立體化教育網路的一個結點,所以根本就承擔不起社會與家庭施加的重擔,也沒有必要擔負起這樣的重任。老師自己也不要把自己看得有多崇高,有多偉大,似乎只要我成為無私奉獻的「紅燭」與「春蠶」,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拯大廈於將傾,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其四,傳統的「紅燭論」與「春蠶論」一方面它體現了教師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種重要的師生關系,即生重於師。光是有方向的,光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照;而作為教師的光只能跟著學生走,圍著學生轉,教師的自身發展沒有得到重視。「紅燭論」與「春蠶論」 是對「園丁論」與「工程師論」的一種反動與顛覆:原來的「教師中心論」現在讓位於「學生中心論」。這其實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教師是紅燭,就是要毫無保留地光照學生,教師是春蠶,就是要徹底堅決地嘔心瀝血。不錯,學生的主體地位被突出了,可教師的地位呢?按照現代教育理論,語文教育應該有兩個主體的,一是學生的學習主體,一是教師的教學主體。教師的教學主體得到體現了嗎?沒有,反倒是弱化了,甚至於可以說取消了,這樣的話,語文教育又怎能不「頭重腳輕根底淺」?

❺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

❻ 淺談如何確定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重難點

教學設計中,教學重難點是一個重要方面。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舉足輕重、關鍵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內容,是課堂結果的主要線索。教學難點是教學中難於理解或領會的內容。本文主要就新課標下語文課如何通過確定重難點實現基本的「三維教學目標」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鑽研教材,直擊文本中的重難點 (1)根據《教師教學用書》中每一課的「精華鑒賞」提示來確定;(2)根據文本特徵來確定;(3)根據教材後面的「思考探究練習」題來確定;(4)根據教師備課時覺得不易理解的「難處」來確定等。 從鑽研教材來確定重難點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師備課的首要任務,以教材為本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曾經我在教授傑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時,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把人物形象分析設計為一課時,把鑒賞小說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描寫作為本節課的重難點。上課時,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讓他感動的精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並試著闡明原因。一個學生從文本中找到了這個句子:「如果這是一條健康的狼,那末,他覺得倒也沒有多大的關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這么一隻令人作嘔、剩下一口氣的狼,他就覺得非常厭惡。他就是這樣吹毛求疵。」這是有關主人公的心理描寫。學生分析:人區別於動物就在於人是有生命的尊嚴,被這樣惡心的病狼咬死,是對生命的褻 瀆,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後一絲力氣咬死了狼。我為他對生命尊嚴的維護而震撼,從這段心理描寫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種超常的勇氣和意志。另一個學生又從文本中找到了這個句子:「起初,他只是輕輕地哭,過了一會,他就對著把他團團圍住的無情的荒原號陶大哭;後來,他又大聲抽噎了好久。」從「輕輕地哭」到「號啕大哭」到「大聲抽噎」體現了一個細節動作的變化過程。學生分析:我讀到這里的時候覺得這個人真不是個男人,動不動就哭,但是讀完全文再回過來看這一細節的時候,我能體會到他的心情了,並且深深地被感動了,因為哭過後他並沒有放棄對生的渴望,而是更堅強地面對各種困難,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個堅強、有毅力的男子漢。由於教學重難點明確,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能夠從心理描寫與細節描寫中去發現小說人物的人性的閃光點,有感而發。 反之,可以想像不熟悉教材的課堂教學是很難開展的。曾經看過這么一個課例:一位老師在講曹操的《短歌行》時,她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哪一句詩?為什麼?」在眾多同學講「喜歡」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卻站起來說:「老師,我能提出一個最不喜歡的詩句嗎?我最不喜歡的詩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談闊宴』。曹操既然『求賢若渴』,那他為什麼不能像劉備那樣三顧茅廬呢?」對一個饒有風趣的問題,這位教師也沒有因勢利導。為什麼沒有因勢利導而就此拓展開去呢?評委們認為這恐怕是對教材沒有吃透的緣故吧。這樣的「偶發事件」我想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會遇見的, 這也提醒教師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以扎實的知識儲備來從容應對。 二、關注學生,化「質疑」為重難點 教學工作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又是教學過程中認知的主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宋代教育家程頤又指出:「學者必先會疑。」可見,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提出疑問的那(些)點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而這些也是我們課堂教學要落實的重難點,進而完成老師的「答疑解惑」的職責。因此,在確定教學重難點時,我們就要考慮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在這點上,教師備課前應及時關注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質疑的地方,並把其確定為這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師生都認為是」難處」更應該解決。我在教《鄭伯克段於鄢》這一課時,在學生預習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很對庄公這個人物形象很感興趣,似乎有自己的評價但又不能准確地給這人物定位,抓住這點,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1、分析庄公這個人物形象及本文所透露的悲劇性質;2、以文本閱讀帶動字詞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因為這是拓展閱讀篇目,所以不把字詞句當作重點,而是根據課文內容,將人物的品賞當作重點,對於鄭伯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實際上也可以當作一個難點。因為一直以來對於這個復雜的人物的解讀多停留於平面化,譬如《古文觀止》的評點就用了多個「毒甚」來下結論,其他 的文章多將其列入反面人物,後面母子隧道相見的情節也批之為虛偽。我預想,隨著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學生對於這個人物的理解可以有新的發現,他應該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在課堂的實際討論中,學生能夠多角度的,有理有據地分析這個人物,譬如將其在對「家」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在於「國」上,他卻可以算是一個有謀略的君王,歷史上的例子如唐太宗;討論母子隧道相見的情節時,學生也指出創新的看法,以為是為了樹立「孝」的典型,也有學生認為是對這段失去已久的母愛的追尋,認為母子的重歸於好並不應該批判,乃人之常情。我順勢引導,用弗洛伊德的「缺失性體驗」來歸納。最後,點出我們歷來對於歷史人物的認識缺乏科學,太片面。我們要做到,盡量客觀的,立體的,全面地去還原一個人物的真正面貌,才能避免失之偏頗。從上課的具體表現來看,既定的重難點得以落實,學生的疑惑也解決了,而且不時有超越常規認識的觀點涌現。 三、借鑒教學經驗,以「前車之鑒」為重難點 我們常說經驗是最好的資本,對於語文教師而言,教學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循環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知識點本來應該是重點的,卻在之前教學中被我們忽略了,因而再次講授時要把其當成一個重點來突破,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正確確定一堂課重難點是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教師只有明確每一堂課的教學重難點,對教材有充 分的理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本文從以兩個方面談個人看法,拋磚引玉,教學重難點的定位和落實還有其他方面值得探討,需要教師們不斷地關注和提高。

❼ 如何落實高中語文新課標精髓

我們那個地方是最早實行新課標的地區,在我看來語文應該是比較好復習的課程。你應該首先閱讀考試大綱,一般的參考書上為了學生都會有部分的列舉,但是最好去找老師要來大綱參考,其次,你應該明白你要多做幾套題,以前自己省份的高考題,要是沒有新課改就去其他省份的可能和自己省份會有聯系的考卷,認真對待,做完後應該去分析它的題型,掌握了會考的題型,再對照自己的弱點進行強化。還有就是該背的該記的都不能少,要用心方可成功。祝你好運。

❽ 高中語文新課標內容是什麼

問題錯了!高中還好多冊呢!

❾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發展和個性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研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其目標。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四)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五)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與鑒賞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表達與交流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還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六)關於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程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昕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聽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決定取捨。
3.選修課程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汁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凌亂隨意、漫無計劃,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不能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如此等等。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 關於五類選修課的教學
詩歌與散文
本系列課程,應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精選重點,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對有興趣嘗試詩歌散文創作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
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小說與戲劇
本系列課程的一些基本教學要求,與「詩歌和散文」大致相同,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或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組織小說、劇本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交流閱讀欣賞的心得。此外,可結合觀摩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對小說的感悟和理解;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通過觀摩戲劇演出,嘗試戲劇表演,加深對戲劇作品的體驗。
新聞與傳記
重在指導學生閱讀典範性新聞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內容和社會影響,有的還可以了解其采寫過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場、觀點,學習其敬業精神和捕捉重大新聞的能力。新聞與傳記的寫作應以學校社區生活和熟悉的人物為對象,從寫新聞評述、綜述或傳記性小故事開始,逐步提高。在寫作中引導學生運用調查、訪問、討論、查找資料等多種方式獲取素材,提高根據表達需要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言文字應用
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閱讀規范的應用文,了解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結合閱讀和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寫作和口頭交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初步的方法,認識、分析有關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學習表達的創新,思考語言文字應用與發展中的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調查、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
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注意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
文化論著研讀
應指導學生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閱讀文化論著,重在領會精神,抓住重點,對其中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進行討論,不必面面俱到。對著作中的疑難問題,應引導學生自行鑽研、互相探討,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講解。
應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考察文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口頭、文字、圖表、圖片等多種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導專題探究,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結果應該切合實際,不要盲目拔高目標。
二、評價建議
(一) 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相銜接,致力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全面考察。
2.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
課程目標是評價的基準,語文課程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在保證達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於鼓勵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採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
3.評價要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
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和發展等多種功能,正確的評價能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過程,准確地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與發展需求。評價的各種功能都不能忽視,但首先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不應片面地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語文課程評價重在激發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熱情;並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過程,促進自身的發展。
4.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5.評價應注意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聯系與區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它們的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同構成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語文課程評價既要注意兩者的相互銜接,更要注意它們的不同特點。必修課的評價應立足於「共同基礎」,而選修課的評價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多地著眼於差異性和多樣性。選修課的評價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劃一的傳統評價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方式來促進目標的達成。要注意各類選修課本身的特點和要求,因課制宜地制訂評價方案,密切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和語文的實際運用,使評價更富實效。
6.評價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採用不同的方式。
課程評價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局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面有不同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書面的語文考試較適合於評價認知水平,觀察活動較適合於評價學生的興趣特長,成長記錄能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實踐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過程、重體驗的特點,所以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作為主要依據,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以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現,如態度、創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為評價的重點。要努力探尋適合於不同目的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提高評價效率。
(二)必修課程的評價
1.閱讀與鑒賞的評價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煉文本的思想觀點、發現觀點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系,並作出初步的評價。對言之有據的獨特見解,應予以鼓勵。
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准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實用文體的語言風格、格式等特徵,學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評價,是閱讀與鑒賞評價的重點。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以及藉助有關資料評介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2.表達與交流的評價
對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水平。論述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實用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學生能否根據此類文本中常用文體的特點和要求,完成常見實用文的寫作。
口語交際的評價,應考察學生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態度,能否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 選修課程的評價
1.詩歌與散文
學生的閱讀積累是評價的基礎,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作為評價的重點,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聯想,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是否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等。可通過寫讀書報告、讀書札記、評論鑒賞文章、舉行朗誦表演等具體成果考察學生的詩歌散文鑒賞水平。
在詩歌散文評論和創作方面,既要考察學生的參與態度,也要評價其成果的水平。
2.小說與戲劇
評價的基本要求和「詩歌與散文」大致相同。評價中還應關注學生對作品的人物、情節、場景等的感受。
3.新聞與傳記
重在評價學生是否關心國內外大事,是否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並能准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評價學生能否運用多種形式寫作簡短的新聞並關注其效果反饋,能否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風;傳記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內容的真實,文字的生動,以及是否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4.語言文字應用
注意考察學生是否能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能力和方法,進行廣泛閱讀和交流討論,具有積極的運用意識和負責的態度;能否讀懂語文學科以外與自己學識相當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運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實可信,並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是否嚴密而有條理,並講究語言藝術和實際效果。關於應用文的寫作,重在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文風,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注意考察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歸納、梳理語言文字的規則,能否發現語言文字表達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是否能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對語言文字應用的創新和規范化有較好的理解和認識,考察學生對語言文字現象的敏銳性和探究興趣,考察其能否運用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分析、探究語言文字問題。
5.文化論著研讀
考察學生是否認真研讀經典原著,對論著內容的理解和觀點的把握是否正確,能否藉助注釋、工具書、參考資料自主學習。注意評價他們提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深度,還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對學生閱讀經典著作所寫的讀書心得或小論文,以及文化專題探究方面的成果,進行展示、比較,做出總體評價,也應兼顧學生在參加研討會、報告會、講座、調查考察等活動中的表現。評價中應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參與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結果進行綜合考慮。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一)教科書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的要求,全面達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各項目標。
(二)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科書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指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範性,富於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六)教科書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專題,有助於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七)教科書應有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餘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八)教科書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九)必修課教科書,可以將課程內容綜合設計成五個模塊;也可以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分編,供學校在教學中自行組合成五個模塊。
(十) 選修課教科書,可以根據五個系列的課程目標,在每個系列中設計若干選修模塊進行編寫。學校也可以選用現成的圖書作教科書。
四、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一)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
(二)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三)各地區、各學校的課程資源是有差別的,各學校應該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
(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五)學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逐步推動語文課程新資源生成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校之間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建設,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❿ 語文新課標有哪些新理念

語文新課標的六個新理念

一、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標」在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中對語文教育性質與地位的模糊認識,把爭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文學課、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呂叔湘先生、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從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二「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家、全國中語會會長、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也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定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教學引上了死胡同」,等幾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人了一篇課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1/8頁

際工具》(作者葉蜚聲、徐通鏘)。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的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二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對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就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的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忽視、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寫、聽、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而新的「語文課標」既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 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念,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教育的新的時代觀念的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二、關於「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課標」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課程應當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並在第二部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條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是最新的語文教育理念,這一理念確立了語文教育的「已任」。

語文教育的目的任務到底是什麼?以前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的提法,基本上是三個方面,即:「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語文能力」、「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後來又加上「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激發學生熱愛社國語文的感情」,「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等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注重培養創湘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等等內容。由此看來,語文教育的目的任務不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2/8頁

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除了純語文的因素之外,還有思想品德因素思維因素、人文因素、審美因素、個性人格因素、乃至非智力因素,等等。對此,張志公先生曾在文匯報發表文章,提出了「語文教育任務應有主有次相輔相成」的「主次觀」。在近期語文教育大討論中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綜合性」是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語文教育理應兼顧各個方面,一種認為語文教育不能負載任務太多,而背離語文學科的個性特點,於是提出了「語文學科能包打天下嗎?」的質疑。

新的「語文課標」正是基於以上兩種不同意見的思考,根句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從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特點任發,提出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新的理念,以此定位為語文教育的「己任」,這就澄清了一模糊認識。「語文課標」在闡釋培養語文素養這一理念時,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的能力、閱讀能力、箕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本人認為,這就是對「語文素養」內涵的基本界定,這就是語文教育個性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務,如果在語文教學中淡化、漠視、忽略,甚至排斥了這些內容,就轟背離了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以上內容就是語文教育全部或唯一任務,這正如「語文課標」所指出的:「譯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學科畢竟是整個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畢竟肩負著祖國培養新時代建設人才的總任務,確定語文學科的任務不背離語文學科的性質、地位和特點,應該把「語文」自身的「L任」與相關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使之和諧的統一在教學中,仗「己任」與「相關」、「主體」與「邊緣」相輔相成的辯證法體現在教學中。

三、關於「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主體」

「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教學中不但以學生為對象,而且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

過去幾十年的語文教學,基本模式是「教師講析為主」,本人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是中學語文教學在指導思想和教法體繫上的重大失誤。它的直接表現形式是,在課堂上教師無視學生的存在,不管學生的接受狀況,不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而只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析,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這種教學模式是違背了中學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特點。

語文教學應重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目的任務;二是違反了新的教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3/8頁

育思想,它無視學生的存在,排除了學生在整個教瑞月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抹煞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雪三是它違背了中學基礎教育的特點,把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學方式套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這種「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李巨學模式,是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缺乏興趣和語文課堂氣氛沉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幾年來,廣大教師已經開始認識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試圖以增加課內閱讀免提問、討論或做各種練習等加以改革,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做法只是少數,甚至只是作為一種教學改革的「點綴」而流於形式化、表面化,而不是從教育觀念和指導思想上真正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以人為本」與「以學生為主體」,不只是個教學方法問題,而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這種思想和理念符合當今國際先進的教育思潮,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基本目的,這種新的理念應該在當今新世紀的語文教學中建立起來,應該在教師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中深人人心,應該作為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使之體現在具體的教學之中。當然,這樣說,絕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作用,更不意味著一概排斥教師的講析。新的「語文課標」對此特別在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的第一條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從兩個方面作了具體闡述:「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段話即指明了在教學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又提醒我們注意萬不可因此而忽視甚至放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應發揮的作用,這正是辯證法在新的教學理念中的體

四、關於「培養創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語文教學由於自身的特點,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要陣地之一。本人認為,語文教學培養創新精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並且要在教學中進行改革與創新,二是從學生方面說應該培養創新精神,這兩個方面是相關相連相輔相成的。應該承認,過去的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比較陳舊的封閉狀態,缺乏勃勃生機,缺乏活力,因而,語文教學不僅受到學生的質疑,也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現在,時代進入了新世紀,語文教學呼喚創新,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新課標的主要改進和突破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