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一碧千里」是什麼意思
一碧千里:指一片碧綠的顏色,十分寬廣。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綠色的意思,形容很大的范圍內都是碧綠的顏色。
近義詞:千里一碧、綠浪無邊、萬頃碧波、綠波盪漾。
❷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一碧千里意思是什麼
並不茫茫意思是不會因空曠而顯得蒼茫。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意思是:整個草原全是望不到邊的青草,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綠色,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
「一碧千里」形容一片碧綠,十分廣闊;「茫茫」形容沒有邊際,看不清楚。
這句話寫出了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
出處:現代作家老舍《草原》
這個作品被選進了北師大版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書,部編人教版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和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作者表達了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2)語文中一碧千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原作《草原》是現代作家、詩人老舍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看到美麗的風景在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蒙古同胞們的熱烈歡迎,這表達了蒙古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友誼,充分證明了祖國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誼。這就是本文的主題,即文本的意義。
文章以空間順序描述:藍天是清澈的,空氣是新鮮的,天空下的天空是千里的;然後描述山的美麗和綠色(隱喻);羊、馬、牛(擬人化);寫了作者的感受。動作與動作的結合,把草原描繪得栩栩。
❸ 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課中的一碧千里,翠色慾流,流入雲際和久立四望的意思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綠色,形容很大的范圍內都是碧綠的顏色。
翠色慾流:翠色慾流,翠綠的顏色好像就要流淌出來一樣,形容綠到了極致。
流入雲際:流進雲彩。
久立四望:站著望向四方。
希望採納。
❹ 一碧千里的一意思是什麼
全、都。
一碧千里,漢語成語,拼音是yí bì qiān lǐ,意思是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綠色,形容在一個十分廣闊的范圍內全是綠色。出自《草原》(老舍)。
出處: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課的《草原》、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6課的《草原》、魯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7課的《草原》和課改版文六年級下冊第2課的《草原》。
北師大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7課的《草原》以及人教2019最新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課的《草原》。
❺ 一碧千里的意思
詞語釋義一:全;碧:形容青綠的顏色;千里:遼闊無邊。形容在一個十分廣闊的范圍內全是綠色,指一片碧綠的顏色。
示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草原(老舍)
見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老舍(原名舒慶春)的《草原》、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6課的《草原》、魯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7課的《草原》和課改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課的《草原》、北師大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7課的《草原》
近義詞千里一碧。綠草茵茵。
擴展閱讀: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老舍(原名舒慶春)的《草原》老舍。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6課老舍(原名舒慶春)的《草原》老舍。
❻ 一碧千里是什麼意思
意識是:整個草原全是望不到邊的青草,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綠色,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
「一碧千里」形容一片碧綠,十分廣闊;「茫茫」形容沒有邊際,看不清楚。
這句話寫出了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
出處:現代作家老舍《草原》
這個作品被選進了北師大版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書,部編人教版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和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作者表達了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6)語文中一碧千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原作《草原》是現代作家、詩人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烈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文章按空間順序分別描寫了:藍天明朗、空氣清新、天底下一碧千里;繼而描寫了小丘的柔美和翠色(比喻);羊群、駿馬和大牛(擬人);寫了作者的感受。動靜結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動的草原圖景,表現草原風光美。
❼ 草原一文中的渲染、一碧千里、翠色慾流是什麼意思
就是本來的意思。
1、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2、一碧千里:形容青綠的顏色;千里:遼闊無邊。形容在一個十分廣闊的范圍內全是綠色,指一片碧綠的顏色。
3、翠色慾流:翠綠的顏色就好像要流淌出來一樣,形容綠到了極致。
原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
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此文出自現代·老舍《草原》
寫作背景:
《草原》是現代作家、詩人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已選入部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課。文章主要講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和蒙漢聯歡圖。作者在最後引用了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這個作品被選進了北師大版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書,部編人教版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和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作者表達了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