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2個字的含義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一的。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談談語文的概念,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
一、語文的概念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復習一下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及其含義的權威論述。他說:「『語文』一名,始用於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並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這段話把「語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就是說,「語文」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方面。同時,也說明「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以及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下:第一,不能把語文課看作是只學習口頭語言。有的文章提出「難道沒有語文課程,人就學不會使用語言嗎?沒有語文課程,人照樣可以學會使用語言,這是不言而喻的。」我認為此種看法只是針對口頭語言而講的,難道文盲就不會說話嗎?可是學校中設置語文課程,不完全是學習口頭語言,而更主要的是學習書面語言。當然,書面語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不過還是應以學校語文課為主,否則,可以不入學校學習。所以學校的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第二不能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雖然社會上有時把「文字」就作為書面語言的代用詞。但是嚴格講,「文字」和「書面語言」不能等同。其實葉老早就指出「語文」和「語言」、「文字」、「文學」的不同。他說:對於語文「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字』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所以在葉老的論文中有時也出現過「語言文字訓練」,此處的「文字」即為「成篇之書面語」。因為不論是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都載負著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文字」就不同了,雖然,漢字的單音詞很多,凡是詞即具有一定的意義,漢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但是單個的漢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語言。漢字只是表達語言的書面工具,它和語言是表達口頭語言的工具一樣,不能把語音作為口頭語言,同樣也不能把文字等同於書面語言。因此,前一陣倡導的「語言文字訓練」,容易使人誤解,使語文教學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教學失去豐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由此可見,對於語文學科的概念必須理解清楚,才不至於出現問題。
語文是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學科,因此,首先必須清楚語言的性質、功能及其規律。
二、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
語言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自有人類社會就有語言,語言是由於人類社會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言的功能,就是人們利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際,達到相互了解。從個人方面講,語言是進行思考問題,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就人與人的關系講,語言是交流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就人類的生存來講,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語言體現出來,進行交流和傳遞,是人類傳遞文化的工具。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掌握語言工具。
作為進行思維、表達思想、交流思想、傳遞文化的工具,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對立統一的。這里先要了解一下思維和思想兩個不同的概念。思維是人的大腦機能,它概括地間接地反映客觀世界;思維是一種活動過程,其活動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想也是一種活動,思想活動是具體運用概念學斷和推理而獲得的結果;思想以思維為基礎,和思維相伴活動,而把這種活動的內容和結果稱為思想。
語言和思維、思想具有統一性。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謂定型不僅定思想的形式,同時也定思想的質料,因為語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質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來,定型成為語言,這才拿得出來,說出來可以讓人家聽見,寫下來可以讓人家看見,人家憑你的語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麼。」這充分說明語言和思想、思維的不可分,而進行思想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總是以語言來表情達意;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結果。
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但又是有區別的。不能把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混同起來。語言和思維的職能不同。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形式是詞和句,語言的內容是語義,語言的規律是語法。而思維是認識的工具,思維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的內容就是思想,思維的規律是邏輯。語言體現思維,思維反映客觀事物間的關系和聯系,進行分析和判斷,形成思想,思想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體現思想。因此,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又是有區別的。
語言和思維的區別,還體現在語言和思維的結構單位之間既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又不完全一致。一般說來,詞、片語和概念對應,句子與判斷對應,復句、句群與判斷。推理對應。這種對應關系既說明語言和思維的統一性,也說明二者的區別性。同時,還要看到不同的語言結構單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同一個語言結構單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因為語言有同義成分和同音成分,例如同一概念在語言中可以由不同的詞來表達。語言還有純語法功能。如虛詞不表達概念,疑問句不表達判斷,並列復句及有的句群也不表達推理。語言除體現思想以外還可以表達感覺、知覺、表象、情感、意志等。特別是語言具有情感色彩,更說明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區別性。
我們還可以從語言和思維的產生和發展上來理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聲語言促進了腦髓的發展,使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隨著腦髓的進一步發展,感覺器官、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腦髓及其所屬各感官,愈益明晰的意識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斷能力的發展,對勞動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給予了繼續不斷的推動」。恩格斯將語言和思維的辯證關系分析得極其透闢。雖然他是就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的發展史而得出這一論斷的,但是也很符合人類及個人成長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發展的規律。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二者剛證統一的。
過去我們談語言的性質往往忽略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於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的關系了解清楚,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既遵循其統一性,又遵循其區別性原理。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就要呀呀學語,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達,還要會聽懂別人說的話;長到人小學就要識字、閱讀,學習人家的思想和人類文化,學會理解書面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作文。(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際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具有記憶功能,以語言為媒介助人記憶信息;學生學習靠語言記憶,沒有語言的記憶,就沒有語言的積累,也就沒有學習語言的成果,更談不到人類文化的傳遞。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
我認為提出「人文性」意義是很大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語出《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看來人文的內涵是很廣闊的。凡是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可涵蓋在內,決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針對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孩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呢?我認為必須掌握兩點:第一,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當然,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L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B. 語文符號中的「附號」是什麼,怎麼用
同學,您好。
附號是附加號碼的意思。
有兩種用法。
其一:指的是指添加在字母上面的符號,以更改字母的發音或者以區分拼寫相似詞語。例如漢語拼音字母「ü」上面的兩個小點,或「á」、「à」字母上面的標調符。
其二:指的是添加到一段文字中的符號,以補充前一句話中需要列明的數字關系。例如門牌號碼,有一個主門牌號,為了標明具體哪一戶人家的時候,就用-1(即:附1),-2(即:附2)表示。
不知道我的解釋是否可以讓你滿意。
C. 語文中的標點符號有哪些,都表示什麼意思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
3.2
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6種,分點號和標號兩大類。
點號的作用在於點斷,主要表示說話時的停頓和語氣。點號又分為句末點號和句內點號。句末點號用在句末,有句號、問號、嘆號3種,表示句末的停頓,同時表示句子的語氣。句內點號用在句內,有逗號、頓號、分號、冒號4種,表示句內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停頓。
標號的作用在於標明,主要標明語句的性質和作用。常用的標號有9種,即:引號、括弧、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
D. 小學語文一條橫杠是什麼符號
一條橫杠「——」是破折號。
主要有九種用法,參考如下:
1.用以表示對上文的解釋說明或補充。
例如:亞洲大陸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瑪拉雅山。(註:破折號後面的部分是對前面的解釋說明)
2.表示話題的轉變。
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幹得挺順心。老闆對我不錯,工資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煙嗎?(註:」破折號前是講述自己情況, 後面突然轉而詢問對方別的事。)
3.表示話語的中斷。
例如:「『班長他犧——』小馬話沒說完就大哭起來。」(註:這里的破折號表示了話沒說完。)
4.表示聲音的延長。
例如:「『順——山——倒——』林子里傳出我們伐木連小夥子的喊聲。」(註:這里破折號起到了拉長聲音的作用。)
5.表示引出下文。
例如:小姑娘的相貌神態酷似她的母親,我的心一顫。眼前又浮現出十年前我在槐樹村生活的情景——」(這種由破折號引出的下文常常是下文的另一段。)
6.表示總結上文。
例如:今天,班級里的討論會很亂。有的同學說「不該帶錢買零食。」;有的同學說「零食是興奮劑,吃了上課精神,不犯困。」;還有的同學說「互送零食吃,可以增進友誼。」——其實這些真是亂說一氣。(註:這里的破折號起到了概括總結上文的作用。)
7.分行列舉,每個分列項前用破折號。
例如:學校管理應該依據的原則如下:
——民主化原則;
——校長的領導化原則;
——發揮骨幹教師帶頭化原則;
8.用在副標題的前面。(註:往往用於文章的題目中。)
例如: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哲學傳統比較研究
9.用於引文後標明作者。
例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E. 語文中~是什麼符號
表示語氣的符號,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效果。
~是連接號的波浪線符號。 標點符號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 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0種,分點號和標點兩大類。 點號的作用在於點斷,主要表示說話時的停頓和語氣。
點號又分為句末點號和句內點號。句末點號用在句末,有句號、問號、嘆號3種,表示句末的停頓,同時表示句子的語氣。句內點號用在句內,有逗號、頓號、分號、冒號4種,表示句內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停頓。
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現在一行之首。 引號、括弧、書名號的前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末,後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首。破折號和省略號都占兩個字的位置,中間不能斷開。
連接號和間隔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這四種符號上下居中。 著重號、專名號和浪線式書名號標在字的下邊,可以隨字移行。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也可以說,語文是運用語言規律與特定語言詞彙所形成的書面的或口語的言語作品及這個形成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
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F. 語文可以用什麼符號表示
文學
漢語
母語
語言
¥
................
G. 語文中的標點符號有哪些,都表示什麼意思
標點符號分為點號和標號兩類。點號主要表示語句中的各種停頓,有的兼表語氣;標號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和作用。
H. 語文中的符合大全有那些
蛐蛐兒等等等等等等
I. 小學語文一條橫杠是什麼符號
是破折號。
破折號(——),表示話題或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續等的符號。「行文中解釋說明的語句,用破折號標明。」「話題突然轉變,用破折號標明。」
「聲音延長,象聲詞後用破折號。」「事項列舉分承,各項之前用破折號。」「表示語氣的轉變、聲音的延續、時空的起止,或用為夾注。」
破折號的用法如下圖:
破折號的幾種誤用情況:
(1)音樂欣賞的具體過程,一般是由官能欣賞——即對樂音的音響感知,進入感情欣賞——即對音樂表現的思想感情、情景的感情體驗、想像和聯想,最後到達理智欣賞——即對樂趣的思想內涵、意境的理解認識。
破折號和「即」都有引出解釋說明語句的作用,不必重復使用。三個破折號後的三個「即」字都要去掉。
(2)隨著大氣污染日趨嚴重,被譽為「人類生命第一衛士」——臭氧層也遭到極大的破壞。
破折號改為「的」字,或者保留破折號,把「被譽為」刪去。
(3)吉林省炭素廠坐落在風光秀麗的松花江畔——吉林市。
「吉林市」不是解釋松花江畔的,破折號要改為「的」字。
(4)我們以寥寥數語,「買了齊格瓦,用戶不用愁」表示衷心感謝。
「齊格瓦」是冰箱牌子,句中第一個逗號要改為破折號,否則意思就不連貫了。
J.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
「語文」本來指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漢語。從學科概念角度講,語文,這個概念的內涵是很含糊的,可以說命名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很不科學.「漢語」才是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符合科學原則的中華民族共同語的恰當稱謂。只不過如今,我們很少有人再主張改「語文」為「漢語」了。[1]
語文一詞在不同的學科里有不同的意義。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
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錢威、徐越化 中學語文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6月)。
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是為自己和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科學與學科沒有國界,部分學科有區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英語等語種也是語文的一種形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學習民族語文。
在中國台灣省,漢語文被稱為「國文」或者叫「國語」。
每個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民族只有語言但沒有文字,也有幾個民族使用一種語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