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言文字規范化對學生的要求
一、學校成立語言文字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全校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
二、組織全校師生認真學習並貫徹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三、學校在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必須將推廣普通話、書寫規範字作為檢查內容之一,主管領導認真檢查落實。
四、結合繼續教育,加強對教師普通話培訓,教師必須符合規定普通話測試達標標准:語文教師普通話必須達到二級甲等,其他學科教師必須達到二級乙等。
五、教師之間的交流使用普通話,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使用普通話,校園內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都使用普通話。
六、教師教學使用規范漢字,教案、板書及批改作業、書寫評語用字要規范化。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師和學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應用能力,注重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語言文字素質。
七、學生能正確識別、書寫常用漢字,學生作業、試卷等用字要規范,學生的作業書寫要工整、規范、美觀。
八、在教育教學、宣傳、會議及其他集體活動中必須使用普通話,學校的牆報、黑板報、告示以及學校一切文字檔案材料都要使用規范漢字。
九、把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同教師的業務考核、晉級、評優、等工作結合起來。
十、全體教師要積極參加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小組組織的各種普通話競賽、講座活動;各班必須組織學生參加 「推普宣傳周」活動,做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2. 如何在課堂中體現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教育
教師應做到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教師之間或對學生談話,都要用規范的語言,務必言之有序,順理成章,才能防止語無倫次,出現語病現象,還要盡量口語化力求准確、鮮明、生動、活潑、有藝術性.很難想像一個滿口語病的教師能教出文理通順的學生.還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常出現口頭語,既使學生聽時不能連貫而產生斷思,又浪費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學習好語音,能用普通話表達一切,才能糾正這不良現象.再有,個別教師糾正學生錯讀或錯寫不規范的句或字,把錯的一講再講,而對的只是略微提過,使學生把不規范的句和字記在心上,一錯再錯,而規范的字和句卻茫然.所以糾正學生讀寫不規范的句和字時,最好稍微提一下,把規范的句和字再三讀寫,強調記住.因而,語言的規范化要引起重視.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說話明白,語句通順,先想後說,富有情感,語言規范,語音正確,態度大方,聲音響亮.絕不輕易放過學生的語病,有針對性地點撥或指正,使口頭語言的訓練趨向科學化.
3. 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內容是什麼
語言文字規范化指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在某一種語言的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亂的現象中,找出甚至確定大家都應遵循的規范,指出那些不合規范的東西。
通過語言研究的著作如語法書、詞典、語言學著作等明文規定下來,並通過各種宣傳教育的方法,推廣那些合乎規范的現象,限制並逐漸淘汰那些不合規范的現象,使人們共同遵守語言規范而進行有效的交際,使語言循著一條統一的正確道路向前發展。
語言規范化首先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書面語言的規范化;
(二)廣播語言的規范化;
(三)電影和戲劇語言的規范化;
(四)學校教育語言的規范化,尤其是要加強學校里的語文教育,使它能夠依照規范化的道路來進行。
4.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規范化
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教育學生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對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更好地學習其他各科知識,作用至關重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求「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所以,說好普通話,掌握規范漢字,提高語文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但是,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在現實生活中,濫用、亂造文字比比皆是,語言文字卻不知不覺地「變了味」。例如:大街上的服裝店招牌有「百衣(依)百順」、「衣衣(依依)不舍」……;打開電視有默默無蚊(聞),隨心所浴(欲),樂在騎(其)中……
5.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策略探究論文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的策略探究論文,歡迎閱讀。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有新的內涵。比如,把機械的、重復的語言文字訓練變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把靜態的語言文字練習變成動態的語文實踐。訓練如果進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結合在一起。語文老師可以根據文本特點,巧用「轉換」,設計練習,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一、「角色」轉換,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說出內涵。教學中,常會發現學生由於受到知識水平、生活閱歷的限制,與文本內容、文中人物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異。課堂上,學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觀者」的角色進行思維,往往產生認識的障礙或是情感的疏遠。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計說話訓練,引導他們進行思維角色的轉換,拉近他們與文本之問的距離,使他們在語言實踐中感悟文本內涵。
例如:如教學《江畔獨步尋花》一詩時,教師沒有直接向學生指出詩的表達特點,也不是讓學生簡單討論就算,而是讓一位學生扮演詩人,在窗外高聲吟誦詩文,其餘學生則成為詩人好友,談聽到此詩的感受。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思維門被打開,爭相發言。
這一說話訓練的`設計,實現了學生身份的轉變,實現了學生思維角色的轉變,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內容,使文本深邃的內涵成為學生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切體驗,從而達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謂「一石二鳥」。
2模仿角色,說出精彩。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課文中的語言,及時地將課文中的一部分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低、中年級偏重於模仿運用,一般可以採用轉換角色的方式,讓學生由閱讀者變身為解說員、導游、推銷員、配音演員等,這樣的練習學生是很感興趣的,他們會主動地將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語言吸收、內化、傾吐。
3人稱變換,說出個性。在我們的教材中,常有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的課文。教學這類課文時,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科學常識,學習作者介紹這些知識所運用的方法,培養他們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興趣,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把了解到的知識,學到的語言及表達方法轉化為新的、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馬俑》、《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常識性的課文,設計讓學生變換人稱說一說、寫一寫的環節,意在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讓語言、知識和精神的轉換過程成為學生掌握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
二、「內容」轉換,模仿精彩
教學時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像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雜草是怎樣搶營養的,噴霧器是怎樣消滅雜草的。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重點詞語氣勢洶洶、一擁而上等和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像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三、「句式」轉換,拓展精彩
言語的發展離不開扎扎實實的句式訓練,教學時老師要有一雙慧眼,發現文本提供的可進行句式訓練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替換或重組言語材料,完成新的表達。
例如:如《黃山奇石》一文,作者對眾多的奇石只重點介紹了幾塊,對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連名字也未提。教師引導學生仿照作者的寫作方法,對文中沒作具體介紹的岩石進行描述,還讓學生給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個名字,並再想想還有怎樣岩石,進行自由想像。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把一塊塊石頭描述得栩栩如生,像這樣,借鑒文本規范的言語材料進行句式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技巧,熟練表達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言語表達的准確性。
四、「情景」轉換,表達精彩
課文有些地方寫得或含蓄,或簡練,或意猶未盡,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像、延伸、拓展的空問。學這樣的文章時,可找准這些「空白」,讓學生把文章寫得含蓄的地方擴展出來,把寫得簡練的地方描寫具體,對文章中意猶未盡的地方進行續寫。
如三年級上冊《小露珠》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是白楊樹,或者是喇叭花,你想對小露珠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多麼可愛的小露珠呀,你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我怎麼願意讓你離開呢!」;有的說:「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花草樹木,讓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麼希望你一直陪伴著我們」;有的說:「小露珠呀,你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來呀!」這無疑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無窮的活力。
五、「體裁」轉換,再創精彩
有一些課文,可以讓學生換一種表現手法,也就是改變體裁。這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過程,以原文的體裁、人物、結構、語言等為標准,再寫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來。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文體裁主要以記敘文為主,同時兼有詩歌、散文、童話、說明文等形式,只要轉換一下角度,許多體裁就可以相互轉換。如:《清平樂·村居》、《所見》等詩歌,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詩意或插圖寫一段話或編一個故事;《蝙蝠和雷達》、《奇妙的國際互聯網》等說明文可以改寫成童話故事;《大江保衛戰》、《列車上的「人造屏障」》則可以輔導學生改寫成新聞稿。
總之,充分利用課文資源學習語言,在課文語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進行語言轉換訓練,不僅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得到了錘煉,同時也可使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語言的流暢性得到提高。
6.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做到語言文字規范化
j教師要做到教學中語言文字規范化首先要養成學習語言文字的良好習慣。案頭備有字典、詞典,讀書備課批改寫材料時,遇見不認識或拿不準的字詞隨手查一查,以免出現錯誤。經常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從大眾傳播媒介中學習普通話和規範字。最後還要訂閱有關的報刊,多閱讀。
7. 如何在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規范化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是書寫交流的重要工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對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更新語言觀、規范觀,讓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
中國漢字歷史悠久,字體既美觀又簡單,還具有藝術性。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之感到驕傲。但是隨著電腦的普及,網路的快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往往很少用手書寫,而是通過網路交流,這樣既簡單又迅速,但是由於人們書面交流時不再像過去那樣手寫,慢慢地對漢字陌生了,常常用筆寫字時就記不清那個字的具體筆畫,僅有一個大體的印象,許多人懶得查字典,單憑印象寫,這樣就出現了許多錯別字,如「精萃(粹)」;還有些人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意使用錯別字,例如洗浴中心招牌「隨心所浴(欲)」,服裝店有「衣衣(依依)不舍」。人們平時的說話,也有許多發音不準的字詞。如「涮(shu伽n)羊肉」錯讀(shu佟)、「著(zhu佼)想」錯讀(zh佗o)、「暫(z伽n)時」錯讀(zh伽n),等等。二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為語言文字規范化的任務迫在眉捷。而最應重視的人群是孩子。為此,學校成了規范語言文字的主陣地。要加強語言文字規范化,必須教育好學生。那麼,這個擔子又落到了教師身上,教師應該是語言文字規范化的榜樣。
1.要讀准字音
例如,有的教師常把「處理」的「處」念成第四聲,應該讀第三聲;有的教師普通話不夠標准,如「n」「l」不分,把「鋁」讀成「女」。這樣讀音就會影響教學效果。
2.掌握正確字形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注意漢字書寫的規范,出現了好多錯別字。
1.要提高認識
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法》,認識語言文字規范化對於我國的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要意義,認識語言文字規范化對教育、教學,對培養下一代的重要意義。
2.要嚴格責己
教師首先要在教育教學方面為人師表。在朗讀、講話時注意做到發音準確,特別是注意口語和書面語的讀音。如「差」,既可讀「chà,也可讀「chā」,只是聲調不同,怎麼區分?前者一般用於口語,而後者一般用於書面語。板書時要注意書寫規范。例如「安裝」不能錯寫成「按裝」;「鬆弛」不能寫成「松馳」。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語言始終在發展,總有學不完的知識,因此我們不能滿足現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3.要為人師表
教師不僅要通過教學教會學生使用規範字,還應該通過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書寫規範字的良好習慣。美觀規范的字體還能滿足學生的欣賞慾望,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也能自覺養成寫規範字的良好習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此,學校還要求教師堅持練習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的規范書寫,開展「三筆一話」比賽,提高教師書寫規範字、使用普通話的水平,為學生作出榜樣。
總之,學校是語言文字規范化的主陣地,教師是關鍵。只要每一位教師以身作則,說標准普通話,應用規範字,並認真傳授給每一位學生。那麼,全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整體素質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8. 你認為語文教師在語言文字規范中的任務是什麼
語文教師在語言文字規范中的任務是教育孩子。
現在語文教學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的普通話與教師的教學有很大的關系。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是書寫交流的重要工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對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重要性。必須更新語言觀、規范觀,讓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
9.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規范「語言文字」
在課堂情境中,重要的事就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師生關系……與教師的態度和師生關系相比,學校里的一切材料、設備和場地的重要性便居於第二位了。"師生關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與學雙方都會沉浸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之中。教師講解激情滿懷,生動傳神,學生學習全神貫注,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