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賓語
賓語,是指一個動作(動詞)的接受者。賓語分為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兩大類,其中直接賓語指動作的直接對象,間接賓語說明動作的非直接,但受動作影響的對象。一般而言,及物動詞後面最少要有一個賓語,而該賓語通常為直接賓語,有些及物動詞要求兩個賓語,則這兩個賓語通常一個為直接賓語,另一個為間接賓語。
賓語是動作、行為的對象,是動作的承受者。賓語由名詞、代詞、不定式或相當於名詞的詞、短語來擔任。英語的及物動詞後必須有賓語。賓語一般放及物動詞之後,它和及物動詞一起說明主語做什麼。說明,除及物動詞有賓語之外,英語介詞後面也要有賓語。另外,某些形容詞如worth,careful等後也可有賓語。賓語有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之分。即指人的間接賓語和指物的直接賓語,這兩個賓語稱為「雙賓語」。及物動詞後面加賓語
2. 語文中什麼是「主謂賓」
主謂賓,一種文法的表達方式。語法順序為主語—謂語—賓語的結構。主語是一個句子中所要表達,描述的人或物,是句子敘述的主體。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和主語從句等來承擔。
謂語是用來說明主語做了什麼動作或處在什麼狀態。謂語可以由動詞來擔任,一般放在主語的後面。
賓語是動作的對象或承受者,常位於及物動詞或介詞後面。賓語可由名詞、代詞、數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賓語從句等來擔任。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
1、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
2、謂語:是陳述主語,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3、賓語: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句子一般有兩種情況:寫人、寫物(寫事、寫物)。分析句子時,首先判斷是「寫人」還是「寫物」。
劃分句子成分,還要抓住枝幹(定語、狀語、補語)。
1、定語:在句子中起著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語的作用。
2、狀語:修飾、限制謂語中心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時間、地點、范圍、情況等。
3、補語:對謂語中心語起補充說明作用,一般放在謂語中心語之後。
3. 語文 狀語前置和賓語後置是什麼
狀語後置是就是名詞在謂語動詞的後面(不用怎麼解釋,你一看就明白了) 賓語前置一般出現在疑問句或否定句中,形式為:名詞+動詞。 定語後置形式為:名詞+(之)+形容詞。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 語文中,賓語之後的是什麼句子成分
賓語之後沒有與之關聯的成分 。一般謂語後有賓語,介詞後有賓語。這兩種結構分別叫做動賓短語和介賓短語 。
5. 語文句子成分劃分 賓語後面能加什麼語
6. 語文中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分別用什麼詞來表示 ,介詞可放在哪
先回答句子成分的問題
【主謂賓式句子】:予(主語)獨愛(謂語)蓮(賓語)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語:語言動作的發起人、謂語表示主語動作狀態的詞。賓語:主語動作的承受者。
【補語】:補充說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從位置上判定。補語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後。例:
①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②構怨<於諸侯> ③長於臣
2、從補語的構成方面來判定。補語常由介賓短語。
①以介賓短語表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例: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
②以介賓短語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如: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
③以形容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結果。如: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④以副詞表示程度。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數量短語表動作行為所用的時間。例: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定語】:說明主語狀態的句子成分。 作定語最常見的仍然是形容詞,不過位置經常在中心語後面,這叫定語後置。其次,名詞也可以作定語的。
(常後置)1.由「……之……者」構成定語後置的標志,具體形式為「中心詞+之+定語+者」。例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詞,什麼樣的石頭呢,「鏗然有聲」的石頭。定語放在了中心詞的後面,在翻譯的時候應該注意調整語序。
2.由「……之……」構成定語後置的標志,具體形式為「中心詞+之+定語」。
例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詞,修飾語分別為「利」和「強」。這句話翻譯的時候還要注意對「黃泉」的解釋,作為古今異義詞,這里應該解釋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釋也很特殊,這里用作介詞,解釋為「因為」。
3.由「……者」構成定語後置的標志,具體形式為「中心詞+定語+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
解析:「少年」屬於古今異義詞,解釋為「年輕人」。什麼樣的少年,後面緊跟了修飾語「好事」。
【狀語】:描述主語動作狀態的詞句子成分作狀語的一般也是動詞,形容詞,這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詞也經常怍狀語,這屬於名詞的活用,叫名詞作狀語。綜合起來看,動詞、名詞作狀語的較為常見;其次是介詞結構,但與現代漢語不同,介詞結構作狀語在文言文中絕大部分情況下是要後置的,這叫介詞結構後置或者狀語後置。
例:①叩石墾壤,箕備運於渤海之尾。「箕備」作動詞「運」的狀語,譯為「用箕備」。(《愚公移山》)。
接下來說虛詞。
【之】
代詞 人稱代詞 代人:他(們) 吾從而師之
代人:我 君將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們) 拔斂撞而破之
代事: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詞 近指:這(樣、種、類) 士大夫之族
遠指:那(么、樣) 未若復吾賦之不幸之甚也
助詞 定語的標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悲夫古書之不存
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夫子之謂也
調節音節,舒緩語氣:不譯 悵恨久之
動詞 往,至……去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而 】
連詞 表並列:又,或不譯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遞進:並且,而且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後 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
表轉折:但是、卻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表假設: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表修飾:著、地、來或不譯 則又超急而躍
代詞 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動詞 如,好象 軍驚而壞都舍
學習文言虛詞注意以下幾點:
1.分清虛實
文言虛詞和實詞的分類大體上和現代漢語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詞一般也歸入虛詞一類。特別要注意的是,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實詞虛化而來的,因而某個詞可以同時兼有實、虛兩種用法的情形極為常見,學習時必須分清哪是實詞,哪是虛詞。如,《鴻門宴》中「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中,前一個「為」是介詞,義為「替」、「給」;後一個「為」是動詞,義為「作出」、「制定」。分清詞意的虛實要根據語境作具體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虛詞不僅兼有實詞的用法,而且在虛詞范圍內又大都有多種用法,這要根據它在句子里的作用來確定。如,《師說》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前一個「其」是代詞,代上文的「君子」;後一個「其」是副詞,相當於「難道」,加強反詰語氣。
另一種情況是詞雖不同,但卻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於」都可以有介詞的用法。
3.聯系古今
要確切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還應常與現代漢語進行比較,弄清一些常見虛詞的古今變化,准確掌握這些詞與現代漢語中那些詞相當。
虛詞古今變化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四種:少數沿用下來;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有時改用了別的詞。
4.注意特殊
文言虛詞中還有一些特殊現象,學習時要特別注意。⑴兼詞。兼詞是指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於兩個不同的詞類。⑵虛詞的連用。虛詞的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較多的是兩個虛詞的連用,也有三個連用的。⑶雙音異義。文言中原為兩個單音詞(有的兩個都是虛詞,有的一個是虛詞,一個是實詞),發展到現代漢語變為一個雙音虛詞,而二者的意義有很大差異。
【賓語前置】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一、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1、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等否定副詞的否定句。在這種否定句里,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譯文:「古時候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余」,放在動詞「欺」的前面。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3、以否定性無定代詞作主語的否定句。在這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這是否定句。它的主語是「莫」「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賓語「我」也是代詞,現代漢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二)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在古代漢語里,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①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什麼了嗎?』」
這是疑問句,「何」是疑問代詞,它充當動詞「操」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大王來操何?」
(三)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並不多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的賓語,動詞是「知」、「解」。「句讀」、「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志。「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四)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①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該不會要責備你吧?」
句中「爾」作「過」的賓語,借「是」把賓語前置,以示強調,即「過爾」,「過」在這里是「指責,責備」的意思。
(五)特殊情況:
1、「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你)②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她)
2、「見」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如:
① 府吏見丁寧(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我)③ 望見恕(我)
除此之外,還有現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此用法。「見」可譯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3、「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如現代漢語的「自製、自殺、紫紋、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漢語結構遺留在現代漢語里的合成詞。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忌不自信」中「自信」應理解為「信自」。
① 舉賢以自佐③ 何不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二、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於、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後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後,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
一 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
二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 余是以記之……(蘇軾《石鍾山記》)譯文:「我因此記下這件事……」 「以」是介詞,「是」是賓語,「是」提到「以」的前面。
7. 在語文語法中,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和狀語分別是什麼請給每個給予詳細的解釋.
初中語文語法知識
一、句子成分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
例如:(1)中國人民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例如:(1)滿天烏雲頓時消散了.
(2)樹葉黃了.
(3)小王今年十六歲.
(4)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麼書他都看.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例如:(1)什麼叫信息?
(2)門口圍著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服務的手段.
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數量、所屬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穀,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灑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處所的
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
例如:(1)廣大人民幹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於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麼濃,濃得〈好象要流下來似的〉.
8. 在語文中主語和賓語後的是什麼成分
語文最簡單的句子結構是:主語 +謂語+賓語,簡稱主謂賓。偶而有省略主語的情況,這是在文中結合上下文能明顯地讀懂的時候。賓語後面一般加定語補充,描述賓語;而主語後一般加謂語或者是狀語+謂語。
9. 漢語中,主語 謂語 賓語等什麼什麼語它們的位置該放哪
語文中的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狀語,定語,表語是指什麼?
用句子加以解釋
1,主語、謂語和賓語
例:我寫字。
我,就是主語;寫,是謂語;字,就是賓語。
2,狀語、定語
例:我慢慢地回答你的問題。
慢慢地,就是狀語,它是修飾謂語動詞「回答」的速度或者狀態;你的,就是定語,用來修飾賓語「問題」。
3,定語、主語和表語
例:漂亮的女人是傲慢的。
漂亮的,是定語,用來修飾主語「女人」;是,是謂動詞,傲慢的,就是表語,是用來說明「漂亮女人」的心理狀態的。
4,補語
例:他走得慢。
他,是主語;走,謂語;得慢,就是補語
5,賓補
例:我十分討厭她又哭又鬧。
我,是主語;十分,狀語;討厭,謂語;她,賓語;又哭又鬧,就是這一句里的賓補,用來修飾賓語「她」的。
一:主語是句子陳述的對象,說明是誰或什麼。表示句子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主語可以用這些詞類或形式來擔任:名詞、代詞
二:謂語是對主語動作或狀態的陳述或說明,指出「做什麼」、「是什麼」或「怎麼樣」. 謂語動詞的位置一般在主語之後謂語由簡單動詞或動詞短語(助動詞或情態動詞+主要動詞)構成。
三: 賓語是動作、行為的對象,是動作的承受者。賓語由名詞、代詞、不定式或相當於名詞的詞、短語來擔任
四:補語是述補結構中補充說明述語的結果、程度、趨向、可能、狀態、數量等的成分。
補語與述語之間是補充與被補充、說明與被說明的關系。
補語主要由謂詞性詞語、數量短語和介詞短語充當。
五:狀語是名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
1.副詞、形容詞經常做狀語.
2.表示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做狀語,一般名詞不做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很少做狀語.
3.介詞結構常做狀語
4.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詞的前邊,但表示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結構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美景.
狀語 說白了 就是修飾動作的詞
六:定語用來限定、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定語是對名詞或代詞起修飾、限定作用的詞、短語或句子,漢語中常用『……的』表示。
充當定語的有:主要由形容詞擔任。此外,名詞、代詞、數詞、副詞、介詞短語以及動詞不定式(短語)、分詞和定語從句等都可用作定語。
七:表語是用來說明主語的身份、性質、品性、特徵和狀態的,表語常由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不定式、動詞的-ing、從句來充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