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什麼

語文教什麼

發布時間:2022-02-13 22:04:12

小學語文怎麼教主要教些什麼

小學語文是個基礎。我覺得在教學中分階段: 第一階段:一二年級,主要是識字教學 第二階段,三四年級主要是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寫作文的方法。比如教學敘事課文,教給它們什麼是六要素;教學游記,教給他們寫游記的順序;教學寫人的課文,教給他們怎麼樣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表現人物的內心,品格等。。。。。。 第三階段: 到了五六年級,就是一些綜合性教學,主要是培養一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了。 我曾經聽過語文的閱讀教學課,覺得不實用,花架子多,一節課下了,不知道學生都學了寫什麼?所以還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叫給他們點有用的東西好。 教學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也許我的想法,不符合一節好課的要求,更不適合你的風格,但是,也非常希望能幫上你。 祝你工作順利!

⑵ 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麼教

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⑶ 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麼教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李先權初中語文老師時常感嘆:「我們該教的都教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夠給力的了,可學生的語文成績老是提不高,甚至越考越差。現在不知道怎麼教語文了。」作為一名教師能夠思考教學中的問題,本身是件好事,說明從一味踐行教學開始轉為反思自己的課堂,有反思就有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可能,但是,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很多老師卻把一切原因歸咎於學生,說現在的學生基礎如何如何差,或者學生如何如何不好教,講的都是客觀原因,很少有老師從主觀上找原因,從自身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查找症結,尋求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每次下鄉,我聽了不少的語文課,總的感覺,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表面化、淺層化、或者是從已知到已知的教學,學生沒有多大收獲,一堂課下來學生往往還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沒有什麼提高,基本上是走過場,無實效可言,試想,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是淺顯的低層次的知識內容和低要求的能力訓練,學生又怎麼能應對要求越來越高的考試呢?明年的中考,語文加20分,滿分是140分,閱讀題目的難度有可能還要加大,那麼我們平常的語文課堂教學如果不及時調整,其差距會越來越大,面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我們語文老師不僅愧對學校,更愧對學生家長。總而言之,當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課堂教學可持續的有效性;二是缺乏課堂教學恰當的高度,具體說來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一、備課平面化備課是教師課前應有的准備,充分與否,科學與否,決定課堂教學的好壞,有好的備課必然有好的課堂教學,那麼有怎樣的備課就必然有怎樣的課堂教學面貌。目前,教師備課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由於語文老師對一個單元的話題關注不夠,對文本鑽研不深,對學情考慮不周,致使確定教學目標時,一是找不到課堂教學科學合理的邏輯起點,教學目標設立過低,這就決定了當堂的教學是在很淺的層面上徘徊,學生顯然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二是幾個教學目標點之間沒有梯度,都是在一個平面上,或一個層面上設立,導致課堂教學是平面化的教學,沒有層次感,比如:一堂課教了字音後教字形,教了字形以後又教詞語,雖然課堂教學設計的是字音、字形、詞語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但都是停留在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教學層面上,即字詞的教學;再如,有的語文教師站位稍微高一點,第一個目標設為通讀全文,了解全文內容,第二個目標設為理清全文線索,這兩個目標既沒有梯度,又沒有深度,課堂教學只是在理解的層面上稍微展開了一下,沒有上升到精讀課文,領會思想內涵,進而品讀課文,品味語言的精妙,因而鑒賞課文,欣賞寫作的高妙。其次,圍繞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時也是單一化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為點到為止的教學,沒有廣度,更沒有深度;沒有重點、難點,更沒有核心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致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即使是在一個平面上反復進行,也往往是支離破碎的教學。因此,備課的平面化,必然會導致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表面化、淺層化、碎片化,這是導致初中學生語文成績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活動形式化新課改推行以後的一段時間,大量的學生學習活動充斥著課堂,開始覺得很新鮮,因為沉悶已久的課堂早已失去了生命力和吸引力,一旦我們聽到滿堂的掌聲、喝彩聲、笑聲、討論聲,或看到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教學局面時,頓覺這樣的語文課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充滿生氣的好課,贊不絕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實踐的一次次檢驗,或者經過一次次考試的直接檢驗,我們發現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的語文成績沒有多大改觀,我們開始反思,漸漸明白這是作秀的課堂,表面的熱鬧掩蓋了課堂教學的本真,大量的學生學習活動附在課堂教學的表面,實質上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活動無序。凡課堂上開展比較大型的學生學習活動如戲劇表演、辯論賽、采訪等都需要老師精心組織,做到活動嚴謹慎有序,不要求有好高的水準,但需要嚴格的組織紀律,活動的散亂只能帶來教學活動的低效或無效,除了活躍班上的氣氛外,對本堂課的教學沒有多大的輔助作用,是為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好的教學活動是有助於學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探討文本、研究文本,開展有層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一個完整、深刻的體驗過程。 2.活動過多、過繁。好的課堂教學不以教學活動的多寡而論,要看實際需要。反觀我們的語文課堂,有些活動是多餘的,有些活動是重復的,活動不精簡,佔用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沖斷了教與學的鏈條,掩蓋了真實的教學過程,有時偏離了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在課堂教學的落實上大打折扣。 3.活動失去依存。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無論課堂上的哪一種學習活動都要有與之相依存的支撐點,否則,再好的活動只是游離課堂教學內容之外的形式。教師設計或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時,首先應有明確的目的,其次要有與之相對應的學習任務,第三要有學習活動的組織要求,第四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要有積極性、靈活性、自律性。不然,不管什麼樣的學生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的操作中就會失控或者落空。因此,選擇、組織活動的合理性應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進行到什麼階段,上什麼教學內容,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活動不是隨隨便便的。比如討論活動,不是遇到問題就討論,而是遇到有探究價值的一般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時,才宜於開展。再比如交流活動,其前提一定是學生獨立思考之後才進行,其對應的問題大多數是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產生較為充分的個性認識,再在交流中發生思想碰撞,才有效果,才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全面的認識,更多的是在同學的思想碰撞中產生思想的火花,有更新的發現,有更獨到的體會,從而組織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樣的學習活動才有意義,才有作用,才真正體現開展這樣的學習活動的實際效果。三、教學邊緣化如果把我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比作一座富麗堂皇的殿堂,我們很多語文老師只是帶領我們的學生在殿堂的圍牆外辛辛苦苦地跑了一圈又一圈,沒有找到殿堂的大門,沒有真正踏上殿堂的台階,享受步入殿堂的輕松、愉快,觀光無限的美麗。所以我常說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圍式的教學,或者是邊緣化的教學,沒有觸及課堂教學的核心部位,問題的症結有四: 1.挖掘不夠。現在,語文課堂教學比較糟糕的是很多語文老師不分文體、不分單元、不分題材教現代文,偏離文本的教學價值太遠,一般教得比較淺近,大多數老師花大量時間「磨」字詞,美其名曰「夯實基礎」,剩餘一點時間再引導學生領會課文,顯得倉促無力,根本談不上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鑒賞課文。語文教師手頭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想到的是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其次是結合文本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我應該分幾課時完成本篇課文的教學任務。那麼教學前第一道工序是看單元提示和課後的練習題,把握單元話題和搞清編者的意圖;第二道工序是深鑽教材,吃透文本,理清課文幾個相關聯的教學核心點;第三道工序是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文本要求,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第四道工序是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第五道工序確定教法和學法,課前准備才算基本完成。不然,教師無法把握一篇課文的教學命脈。 2.著力點不夠。即使我們的老師明確了應該教什麼和怎麼教兩個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又比較盲目,一種情況是該講的不講,不該講的大講特講,教學用力沒有花在關鍵處;另一種情況是不知道怎樣抓住教學的薄弱點和空白點趁熱打鐵,不知道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層層追問,窮追不舍,不知道發現學生的疑點和受阻點及時拓展,化難為易,化深為淺,很多語文教師一貫的做法是平均使力,課堂教學的節奏感不強,詳略不當。 3.針對性不強。教師不是以想方設法解決學生的問題為教學落點,而是一心一意把預設的教學內容講完,因而課堂上不充分暴露學生的學習問題,而是嚴格依照教學步驟展開教學,完成教學內容的講述,最終的結果是內容教完了,而學生在課堂上遺留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長此以往,問題越積越多,學生一個個先後掉隊,後進生面越來越大,教學越教越差,教師越教越累。 4.落實不夠。課堂教學的落實除了清晰地完整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訓練外,還要留有10-15分鍾時間讓學生當堂訓練,精心設計與當堂教學內容相對應的練習題,做到教什麼練什麼,教練統一,同時設計練習要講究梯度、量度、強度、效度,讓學生對當堂所學的內容真正落實過關。這個教學環節,多年來恰恰被我們語文老師所忽略,即使有,也顯得比較隨意,往往就湯下面,套用書本上或基訓上的題,沒有精心設計,一是時間不夠;二是量度、強度、梯度不夠;三是教練不統一,因此,課堂教學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其實,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還很多,我只不過擇其我們完全通過自身努力能夠解決的幾個問題,引起我們高度關注,並加以改變,擺脫眼下的教學困境,不然,擺在我們學生面前的依然是「一條彎彎的河」,不知道怎樣渡過,教師茫然,學生痛然。如果考試題已經做過,那肯定是一件大好事,當然,需要你「更上一層樓」;

⑷ 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怎麼教

中國的語文課當然教的是語言,而且是漢語語言,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具體教什麼,怎麼教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最近在《南方周末》上連續出現了多篇關於此問題的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論。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學教師,也沒有教過語文,但也一直對這個問題十分關注,想要說明一下自己的觀點。什麼是語文?語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可以說整個人類社會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的。對語言的學習是基礎的基礎,是任何一個國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語言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這里有必要對語言的概念進行一定的闡述:一般的語言學中,把我們通常使用的語言概念分為兩部分:語言和言語。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號系統,包括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等;而言語是對語言的運用。言語又可以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其中書面語和口語又有巨大的區別,如果把寫出來的叫書面語,說出來的叫口語,那麼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書面語不可以說出來,也沒有什麼口語不能寫出來。一般的說可以認為它們的區別就是:口語用於交際,體現了語言的交際工具的特點,人們在使用口語時只考慮他的實用性;而書面語多用於思想的傳播,他是人經過一定的思考結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語言作為一種思維工具的反映。例如一個人同另一個人私下談話,那麼他使用的應該是口語,而一個人在一個比較正規的場合當著許多人講話,那麼一般就會用書面語。那麼語文課究竟教什麼呢?教語法、書面語還是口語?首先看口語,就是說話,這人人都會,不用老師教,但同樣是說話,有的婉轉動聽,有的就惹人討厭,可以說說話也是一門藝術。那麼說話也應該學,但說話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學到的,例如我們身邊有許多口語表達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問問他們,口語是如何學好的,不會有人說是老師教的。再看書面語,人類所有的思想都是通過書面語而得以記錄和流傳的。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包括我們所說的聽、說、讀、寫,聽不用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讀和寫都是針對書面語而言的,小學生經常說不會寫作文,不是說他們不會說話,而是指他們不會使用書面語。而說,就是語文教學中的說話這一部分,其實也是培養學生的一種使用書面語說話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在現代社會里非常重要,也往往為人們所忽視,但這種說應該是一種書面語而不是口語。還有語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字、詞彙、語法,這也是語文的基礎,尤其是小學三年級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以識字為重點。從小學高年級開始語文課中一直有相當部分的語法內容。好了,現在可以來看一看現在的語文課教了什麼。從傳統的語文課到現在的新課程基本上都講的是聽、說、讀、寫,字、詞、句、篇。基本上小學三年級前重點是識字教學,以後重點是以書面語的閱讀和寫作為主,並適當學習語法和修辭,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沒有太大的爭議,實際上人們爭議的根本是怎麼教,尤其是在識字以後,如何使學生學好書面語言?這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顏福雙在《語文就是語文——與余傑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個觀點,語文不是文學,語文不是人文,語文本來就是技術,可以代表一種觀點,就是從技術的角度去學習語文,把語文學習由對書面語的學習變成對語言的學習。實際上這正是高等教育中漢語專業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的內容。而不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傳統教學,在識字以後,雖然也教的是聽、說、讀、寫,字、詞、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問題,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學生理解書面語。拿出一篇文章,從字詞句篇一點一點的分析從寫作方法到思想內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邏輯來。幾乎全中國的語文教師和全中國的語文考試都把精力用到了這上面來。其實分析這種方法是學習語言,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學習書面言語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語文特級教師曾經說過,中國的語文教學,在學生識字以後即使不上了,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也不會降低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如何學習書面語,實際上國際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識。方法很簡單就是閱讀。大量的閱讀,形成一種閱讀的習慣,是成為一個現代人的重要條件之一。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對語文教學閱讀量的要求都很大,遠遠超過了中國。而中國的閱讀教學,不僅在量上少得可憐,而且往往還是強調進行閱讀的方法的學習和對閱讀材料的分析。語文考試中佔有大量比重的閱讀題,實際上也是分析題。閱讀本質上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是不可能通過分析來獲得的。它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礎之上。閱讀教學最重要最困難的不是學習閱讀的方法,而是提供給學生適當的閱讀材料。教師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供適合於學生閱讀的優秀作品,不一定是名著,但一定要適合於學生的閱讀。那麼什麼才適合閱讀,當然是藝術性強思想性的作品,這不可能不帶有人文色彩。因為人文的閱讀是以後專業閱讀的基礎。人文精神是成為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的基礎。可以說學習書面語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文閱讀的過程,這里每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會列出一個影響自己思想歷程的書目來。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書目中找不到一本書是由語文老師推薦的,是在語文課上要求閱讀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開出這樣一個書單,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真正有了希望。當然這也許只是一個理想,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本身就是在一個沒有閱讀環境、缺少閱讀材料的語文課堂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當中具有閱讀習慣的人實在太少了,讓他們開展閱讀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苛求,真正閱讀教學的到來還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所以一個學生能夠遇到嚴凌君這樣的語文老師是幸福的。一個人受到的教育決定於他所遇到的老師,一個人的思想決定於他的閱讀。

⑸ 語文教什麼,語文怎麼教

一、語文課教什麼
語文課教什麼?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像一個人走路如果沒有目的地,無論走多長時間走多遠都是盲無目的、毫無效果的;就像一個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干一樣,無論怎樣干都是白費力氣的。不過,明白了語文課的性質和地位,在了解了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教什麼的問題就明白了。《語文課程標准》「第二部分課程總目標」中關於總目標的闡述是明了的: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筆者抽取以上內容的關鍵詞,對總目標有以下不太准確的歸類:1、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類。有學會漢語拼音、會用語文工具書、能說普通話、能正確流暢地書寫漢字、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較強的閱讀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綜合實踐類能力。有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主動探究學習、實踐中運用語文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3、素養和方法類。包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態度價值觀類。包括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等。如果把以上內容再進一步濃縮的話,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歸入到「思」裡面去,那麼,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也不是培養本學科解題能力的,它是以語文素養為立意的學科,它旨在培養學生為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養和提升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學科。如果我們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不是以此為目的的教學,那我們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據我的調查,我們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的講讀課還是這樣的套路:瀏覽課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標出序號,和學生一起,一問一答地畫出段落層次,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等。我不是說不能這樣教,而是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何在,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而設計。同樣的教學設計、一樣的教學行為可能會因為目的和對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徑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講解文章內容、分析語言特點等為目的,這就嚴重偏離語文學科的總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就可能不是語文課了。還是這樣講,如果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和能力的,那就是一節語文課。
不管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堂,還是九年級的語文課堂,語文的教學無非是「聽、說、讀、寫」等形式進行的。讓任何一位老師離開「聽、說、讀、寫」去教語文課,想教的像語文課肯定是比較困難的。「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應該是沒有多大異議的。我今天提出的語文課教什麼也包括這四個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內容——「思」,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而且還應該以「思」為核心,圍繞著「思」進行語文教學。這里的「思」內涵很豐富,可以理解為「思想」、「思維」、「思考」,也可以理解為「思緒」、「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識與法度,「思」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得以實現。語文教學要用「思」去創造一個既豐富多彩又富於意義與價值的的語文生活。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存在而靈動,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凸顯而柳暗花明。「聽、說、讀、寫、思」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因以培養「聽、說、讀、寫、思」五大能力而成為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教什麼?「聽、說、讀、寫、思」。這就是我對語文課的理解。語文課就是教學生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會思的能力。具體的聽、說、讀、寫、思所承載的知識與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說它的重要性已經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雞已經學會覓食的本領,食物對它還是問題嗎?小貓學會了釣魚,魚對於它來說還是問題嗎?然而,反思一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這樣做的嗎?你現在的課堂是為分析課文而分析課文,還是為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而分析課文。你的「聽、說、讀、寫、思」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還是在以記住你所教的知識內容為主呢?
基於以上理解,我認為,語文課教什麼?基於能力和情感目標的教學設計——「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訓練。語文課就是教學生如何聽、如何說、如何讀、如何寫、如何思。
二、語文課怎麼教
既然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那麼,語文教學就是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及品質去教,圍繞培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去教,圍繞讓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去教。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是以「思」為核心,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能任意偏廢。
(一)關於以「聽」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關於「聽」。「聽」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項重要語文能力,「聽」與「讀」尤其在獲取信息方面發揮著同樣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明確了傾聽訓練的價值,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為師者必須讓學生明確:具備一定的傾聽能力,是廣泛而准確地獲得信息和掌握科學知識的需要;是積極從事交際活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語交際活動中,只有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才能在與他人交談時作出積極准確的應對。
在語文教學中,「聽」通常是指學生上課時注意聽教師講,是一種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聽」。但筆者認為「聽」的教學不僅僅是這些。語文教學上的「聽」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聽」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聽」的態度和習慣,三是培養學生「聽」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聽」的興趣,要求語文教師上課要生動、有趣,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發揮聽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要廣泛地聽,不僅聽老師的,也聽同學的。聽的形式可多種多樣,例如回答問題、朗誦課文、開展辯論、講故事等;聽的手段有錄音、影視、錄像等。從而養成學生主動接受、敢於質疑的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方式來加以引導。使學生學會在聽的過程中,用點頭、微笑、贊許、關注的眼神來注視對方;用表情及簡短的語言來啟發對方;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話;允許對方發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見,不對別人進行譏笑或人身攻擊。
第三,要培養學生掌握「聽」的科學方法。要求學生集中精力,面對說話的人和所表述的話題,注重喚起相關的知識、資料、概念和想像,形成與有關這個話題相關的互動。圍繞對方說些什麼,為什麼這樣說;對所聽到的詞句及重點都要有心理反應和認知上的反饋;在「聽」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快速地總結和評價,對所聽到的內容,能區分主次,自覺形成整體觀念,從而在心中牢記需要記憶的內容。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樂於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育願望的實現,都必須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的。學生傾聽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傾聽習慣的教育養成也不例外,教師應注重學生傾聽樂趣的培養,把學練傾聽轉化為學生的內心需要,這樣,傾聽訓練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生學會傾聽,使學生善於傾聽乃至樂於傾聽,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摒棄應試教育心理,不要因為大型考試很難進行「聽」的測試而遺忘「聽」的教學,樹立全面發展的大語文教學觀,要滿懷信心、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傾聽訓練,不可產生一蹴而就、急於求成的想法。
(二)關於以「讀」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還是比較中重視課文閱讀的。設計朗讀、精讀、泛讀、略讀等教學環節,但很多老師進行這些環節時可能是隨意的、目標是模糊的,可能僅僅是為完成讀課文的內容而忽視「讀」的能力的訓練,或者是僅僅把「讀」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或者是沒有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以「讀」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訓練。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上的「讀」,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精讀、泛讀、速讀的能力訓練上,而不是僅僅是讀讀課文,為講解分析做鋪墊。
朱熹在《讀書三則》中說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可見「讀」是一種口、眼、耳、腦並用的語言訓練形式,是語文教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
語文教材上的選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學性、實用性等特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讀」的趣味點,對範文的謀篇布局、風格特點、題旨意境等進行生動的分析和點撥,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達到理解文章、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訓練學生泛讀能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提高課外閱讀量。在泛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讀書的速度,培養速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鑰匙。」因此,教會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是終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驟的閱讀方法包括讀書、理解、領悟、應用四個階段。首先是讀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理解,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能夠快速地掌握書本內容的結構、思路、特點。其三是領悟,注重讀後有所啟發、有所領悟、有所感觸、有所創新,能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想。其四是應用,將書本的知識和自己的體會運用在實際生活和學習當中,提升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認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關於以「說」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過程就是「說」。教學上的「說」,不僅僅是教師的「說「和學生的「說」,更不是教師授課,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語文教學上的「說」,應該是一種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的技能訓練。因此,這種「說」的能力的培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一定的時間、任務、環境、標准來進行。
在課堂內進行「說」的訓練。首先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學生明白「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的最根本途徑。懂得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說」的重要性。課堂上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在課堂內進行敘述、說明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復述課文、介紹自己、口頭描述周圍的人和事等;如果進行各種朗讀和表演活動,可以結合課本中散文、詩歌、劇本、小說等不同語言特色,使課堂教學適當地小品化、朗誦化、故事化。對學生「說」的內容、膽量、聲音、感覺、姿態等方面進行有系統地訓練。此外,還可以在課堂外進行「說」的實踐。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經常舉行小型主題班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以「說」為主的活動,培養學生快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長支持的前提下,適當布置「說」的家庭作業,促進學生說得清楚、准確而富有表現力。
(四)關於以「寫」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寫」可以理解為「寫字」,也可以理解為「寫作」。
首先說寫字。電腦是現代文明的一大標志,但對漢字書法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認為有了電腦打字就無需寫好字,這是十分錯誤的。首先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部分,需要繼承和發揚。其次,在社會中,在學校里,無論考試還是招生、招聘、就業等很多時候,電腦就無法代替手寫,因此書寫也是一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寫一手好字可能會增強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但是,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前社會,人們的書寫能力嚴重下降,各階段的寫字教學的重視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學生的寫字水平也在不斷下降。因此,當前語文教學應當加強寫字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寫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級應該根據不同的學段因材施教,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讓每一位學生寫出一手漂亮的漢字,陶冶學生追求美、熱愛美的情操。當然,教師也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力求寫規范的漢字,並持之以恆。
再說「寫作」。如果說「寫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話,那麼「寫作」就是追求心靈美。寫作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傾訴,思想的外現。寫作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一種反應出一個人各方面能力的綜合性思維活動,真正的寫作應該是一種輕松而又愉快的學習或生活過程。但是,當前青少年的寫作能力不容樂觀。按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進行寫作訓練。據我的調查,當前中小學生的寫作問題還是比較大的,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越來越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作文的內容越來越虛假,甚至胡編亂造,作文模式僵化,語言空話、套話連篇。相當一部分學生懼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編造作文,甚至抄襲作文。學生感受不到寫作的快樂和幸福,語文教學的寫作是為考試作準備,而不是為生活和工作做准備。因此,當前語文教學中「寫」的教學問題是比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變當前的語文教學的「寫」的現狀,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學生喜歡寫作,會創作。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完成的任務。
我認為語文教學上的「寫」,應該是一種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的創新方式,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心理、行為及情緒的宣洩過程,應該是學生正常的常態的思維活動,也是學生思想和意識的外顯過程,更是學生進行審美和創造美的一個美好過程。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寫」往往只是一種學生被動的應試訓練。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平時就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與理;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教學就不能是一個教師出一個作文題,學生寫一篇文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師生共同探討人生、抒發理想、各言其志的的過程;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於一個「初寫者」,教師要當好師傅,要把基本的寫作技法教給他,讓他入門;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集中思維、創新思維等能力的訓練;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不能為講課文而講課文,而應該把「聽與說」、「讀與寫」結合起來;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不要讓我們的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而應該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應該和學生一起讀大師的作品,聆聽大家的教誨;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抒發自己的心靈感悟,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熱愛生活、懂得生活,擁抱生活,才能越來越睿智、聰慧、人文、快樂等等。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我想,我們的學生是會幸福地學習的。
(五)關於以「思」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關於「思」,在語文教什麼中,筆者已經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思」為核心的「聽、說、讀、寫、思」的教學。怎樣體現「思」的核心呢?筆者認為作為語文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之師,更是思想道德之師。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成為一個因有思想而有尊嚴的人,要培養有思想和有尊嚴的人。語文教師不是知識之師,而是思想之師、道德之師,甚至應該是學生的幸福導師,社會道德倫理的傳承之師。
2、語文教師不僅是思想之師,還應該是思維之師。拉馬丁說:「人憑借思考而能變成神。」歌德說:「所謂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們自己再三思維,直至它們在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因此,思維能力決定一個人以後的工作水平和發展高度。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思維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思維方法,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才能應付自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忽視思維的訓練,如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輻合思維、辯證思維等。當然,思維的訓練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任務,其他學科也要進行,但是,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有其獨特性,它是貫穿於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維訓練,而非其他。比如,與其說作文是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如說是考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思維品質(對社會生活現象的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及能力。
3、語文教師不僅是經學之師,還應該是人文之師。韓愈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語文教師的第一要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其文化品位,《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氣息,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和歷史的、現代的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人文之師的「傳道」之路。《論語•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針對三人的不同追求和目標,孔子並沒有單純地評判是非對錯,而是通過點撥、開導、激發和認同的手段來指導學生修身立志。這不正是人性化教學和人文之師的典範嗎?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工具,還有強烈的人道、人生、人性、人格意向。學習語言,不只是學習語言知識,礪練語言能力,更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從而豐富心靈,培養品德,完善人格結構,從真正意義上育人。所以成功的語文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根植於語言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造就一種痴迷如醉,回腸盪氣的人化情境。
4、語文的教與學的過程要有「思」貫穿其中。
語言不僅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語言也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信息的載體。這種工具、外殼、載體,都是只有人類才擁有的符號。因此,思想和思維是語言的核心,如果離開了思想和思維,語言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文以載道」。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如果沒有「思」在其中,語文教學也可能就是無效的教學。當然,我們的任何一節語文課(即使再差的課)也有「思」的存在,我現在說的是要把「思」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心中有「思」——備課想到「思」,教課想到「思」,課後要反「思」,有意思地想到「思」,而不是隨意地「思」,是要強化「思」,教中有「思」,學中有「思」,練中有「思」,讓學生學會「思」、善「思」、能「思」。
筆者認為:語文課就是教給學生「聽、說、讀、寫、思」五大能力,緊扣興趣、習慣、創新、人文八字要訣,遵循「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應用」四項要求,以提升人的能力和品質為主要目的。

⑹ 什麼是語文教學

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把「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作為根本任務的課堂;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緊扣文本、穩扎穩打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教學。

換言之,也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返樸歸真,自然天成,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它本應是少急切多從容的,是少外表多內涵的。

語文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⑺ 語文教育是什麼

在有的人看來,語文就是一種工具,一種交流或思考的工具。於是,「以鋼為綱,以本為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開頭結尾、字詞句篇,直把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昏昏然。結果就造成了不讀書、閱讀能力低下的現象。(結合我們班的實際,曾經讓學生讀書,讀我們學過的課文,給家長讀,但有家長反應孩子根本就不讀;後來,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詞彙量,提高寫作,讓他們讀作文並且摘抄好詞好句。慢慢發現我們班學生朗讀能力差些,唱讀,拖音,一起感受文章的感情,也泛讀過,可是學生依然不能夠很好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今後得讓學生多讀,有感情的讀。)
而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很有思想,很有文化,很會表達的人。語文教師要有思想,善學習。孔子曰「善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感到讀書和寫作是一種思考,是一種樂趣者,才能成為好的語文教師。
教語文,其實就是把學生領進書籍的海洋中。這里,語文教師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語文教師這個人要受學生敬仰,其行動要使學生仿效。荀子講「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只要學生讀起書來了,他們就有思想了,其作文,就言之有物了。

⑻ 初中語文教什麼

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拆解成更為具體的兩個問題:

第一:假設這位學生高中之後不再從事該專業的學習,你應該教他什麼?

第二:假設這位學生以後不再從事該專業的學習,同時又他對該專業感興趣,你能否傳授給他方法讓他自主學習進行自我提升?

而這兩個問題,就是對「語文應該教什麼」的終極解答。

下面再引入一條公理: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它首先是一種交流工具,各國母語教學都指向這一點,作為工具,教法是比較簡單直接的,趨近於自然科學。

即小學到高中識記各類詞彙,掌握基本的現代漢語語法,能用各種方法閱讀,有一定的閱讀量,能讀通基本的文言文和古詩,能寫一篇邏輯、語言等較好的文章,能寫一手較為好看的字,能在具體的語境中交流(如演講、辯論、朗誦等),即可。

所以,當你把中文替換成英文的時候,把古詩文替換為拉丁語(共性都是不再通用但仍有解讀的價值),估計你就不再困惑。

《死亡詩社》里教拉丁文呈現的一個環節也是老師講一個詞,學生跟讀一個詞。略顯無趣但有用,至少你能知道自己的進步。

既然答案看似簡單,那麼為什麼學生覺得學語文學不到什麼東西呢?

幾個原因:

第一、沒有明確的教學框架與結構,學生無法清晰地感受到自身知識的層進與提升。比如我們沒有清晰的作文教學課程,而類似於美國的writing課程教材是極為清晰的,學生至少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

第二,沒有清晰的評估反饋手段。當然這一點也在不斷改進中,如幾種國外的閱讀評價方法也在不斷地引入。但是因為有高考的指標,所以基本上是以考試為評價指標的,而即使是高考也是不盡合理的,我們完全以這個為評價體系是很有問題的。

第三,語文本身作為語言類學科,本身就有漸進性的特徵,拿自然科學作為標尺是不太公平的(其實英語也是如此,只不過通過背單詞可以讓自己感覺有進步,但無法像數學物理那樣清晰明確)。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