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影響著一個人的智力發揮。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研究,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發揮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揮百分之二十,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也如此。語文教學應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下面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明確學習目的,強化興趣意識。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
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將聽錄音、講故事、演小劇等方法引入課堂。提高同學們參與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熱情高、興趣濃。此外精心設計如對口令、找朋友、奪紅旗、爭當醫生等,分角色朗讀課文,都是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有效途徑。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中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問與自我解決問題的樂趣,便能紛紛舉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共同討論並得出較滿意的答案。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總之,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滿足學生心理,鞏固學習興趣。要大面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讓一個差生掉隊,就要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對中下成績學生的勞動成果要給予恰當並富有鼓勵性的評價,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並獲得學習的動力。例如,我在班上開展口答、朗讀、表演、作文等各種比賽時,把學生分成攻關、沖鋒、躍進三組,比賽內容和要求都不同,分別評出優秀給予鼓勵。人人有參賽資格,個個有獲獎可能。經常滿足全體學生期望成功的心理,激勵後進生奮發向上,不斷培養和鞏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鼓勵發散思維,深化探索興趣。教學中採取「一因多果」、「一問多答」、「變式訓練」等方法,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包括錯誤的見解),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大膽設想不同的答案。並讓學生在假想故事結局的過程中擺理由,說道理。在學生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基礎上,對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學生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六、開展多種活動,培養廣泛興趣。如組織學生辦手抄報,成立各種興趣小組,開展普通話比賽、查字典比賽、智力比賽、書法比賽和作文比賽;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春遊、秋遊、開體育運動會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廣泛興趣,為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激發學習熱情,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七、聯系學生實際,引導遷移興趣。例如有些學生喜歡講故事,我就讓他們把故事編寫成作文,順其自然地把學生「玩」的興趣引導到閱讀和寫作上來。
八、教師全情投入,廣掘興趣源泉。例如,為激發學生對字詞句的錘煉產生濃厚興趣,我廣泛搜集漢字演變、字謎、古人煉字的故事、傳說中寫錯別字的趣聞等,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提高消滅錯別字和推敲字詞句的興趣和能力;為激發小學生的聽說興趣,我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將知識點設計成深淺不同程度的應答式和跳躍式提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聽說的興趣和能力;我還在課堂上開辟三分鍾節目,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暢談自己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的趣事。為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我鼓勵學生通過閱讀、集郵、繪圖、采訪、小實驗、小製作、小活動等多種途徑獲取知識。把部分質量較高的文章推薦到有關報刊發表,讓那些在學生心中「一石激起千層浪」,給小學生學習語文帶來持久的樂趣。
❷ 如何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習變得輕鬆快樂,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激發興趣 培養興趣 參與實踐
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說過:「追求優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麼有關系,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嚮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慾的源泉。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尋幽探勝。所以,它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能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學生學好語文課的入門向導。作為語文教師,應不失時機的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生動的「我要學」,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幾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以下兩個方面經驗:
一、 以多種渠道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第一,通過各種方法做好課前「熱身」活動。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剛上課,學生思維沒有轉換過來,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句幽默的話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可緩解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又可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可活躍教室氣氛,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課堂一旦出現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課前兩三分鍾,是一節課的熱身時間,可以全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活動或表演,比如即興演講、美文朗讀、詩歌背誦、戲劇表演等。我在初中二年級中循序漸進地安排了學生在課前五分鍾內進行不同活動,由易到難。學生經過這樣的熱身,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其思維就會活躍起來,老師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積極思考嗎?他們對學習還能沒有興趣嗎?
第二,以極富創意的課文導語創設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經驗的老師,是非常重視導課的,導課的方法多種多樣,不拘形式,可因時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幾種:
1、詩文名句導課。巍巍中華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偉大詩人和詞家,他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選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名篇佳句,貼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學的課文,能收到多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以教學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我以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引語,立即喚起了學生的一種親情回味,帶著這種親情回味和反芻之心閱讀課文,他們的情緒就既容易受到課文的感染,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
2、設疑造成懸念。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求知慾往往是從疑問引起的。因此,對故事性強的記敘文或條理清晰的議論文,可以盡力設置疑點,提出問題,製造懸念。如教學《狼》第一課時時,我就設置了這樣的導語--「狼是陰險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讓人覺得是荒唐的。同學們可能覺得奇怪,它又怎麼可笑呢?為什麼讓人覺得荒唐?讓我們一起來看《聊齋志異》中的 《狼》吧」。這個導語的好處就是巧設疑問,引起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3、用講故事作導語。議論文旨在說理,而結合故事說道理就是這種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導語,就極能喚起學生的理性思維,有利於學生對課文觀點的理解。例如教讀吳晗的《談骨氣》,可以設置這樣的導語--「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國老闆製造的罰跪事件中,寧願被開除也決不下跪。多數人贊揚這位青年有骨氣,而有些人則說『只要有錢,跪一次又有什麼不可以?』同學們,你們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和回答,不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課題「談骨氣」,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還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插圖導入新課。語文課本中,有一部分課文有插圖,是作者精心繪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導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教學王願堅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課時,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學生的注意,借題發揮說,「火柴,就這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驚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漫漫征途中,卻發生過一個關於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導題,學生很快進入了特定的教學情境。
5、利用語文貼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導課。語文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很多文章來源於自然,可以調動學生的親身體驗,參與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通過語文基本實踐逐漸加深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這是貫穿於整個初中語文教學的主線。我充分利用這點,以自然特性,生活問題為相關課文的導語,就會順利導入課文內容。朱自清的《春》我是這樣導入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以多數同學的回答順利導入課文。
6、渲染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堂氣氛。教者動情,學習者方能動容。在為教學氣氛酣暢、激情盪漾的文章設計導語時,我力求創設以情動情的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能深刻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內容。如《周總理,你在哪裡》,我的導語是:「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總理永遠離開我們,噩耗傳來,舉國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四人幫」卻阻撓人民悼念總理的活動……在周總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裡,聽吧,全國人民都在呼喊:『周總理--周總理--周--總--理--,你在哪裡呵,你在哪裡?』」緊接著是老師的表情朗誦,渲染追悼、懷念、歌頌的氣氛,一下子使學生進入了詩歌的藝術境界之中。
第三,駕馭課堂進程,注意課堂調控。課堂調控,一般包括進程節奏的控制、氣氛的適當調節和學生注意力的調適等幾個方面。
1、調控課堂氛圍。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應有的創造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營造愉悅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最佳的心態下學習。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的縮小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最大程度地和每個學生發生心靈上的溝通。要善於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學生的不同意見,不要輕易做出否定的評價。而不是高高在上,應貼近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關懷和幫助。教師要採用親切的教態、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習內容創造一種寬松、和諧、平等、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誘發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催促思維。教師應對學生創造性完成學習任務持期待成功的熱情態度,並以贊許、微笑神情表露出對學生的信任態度,從而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2、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內完成新課的教學,是把握這一環節的關鍵。所以,新課的講解就是要求教師通過簡煉的語句,准確無誤地抓住關鍵部位,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突破難點,講清重點,使學生產生頓悟,不給學生的思維帶來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學生自己獨立嘗試探索新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適當點撥,或引導學生再探究,尋找到結論,發展智能。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表意見,使他們獲得的不僅是書本知識,同時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也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讀沈石溪的《斑羚飛渡》時,我抓住課題中的「飛」,深入主題。課文生動描述動物世界極其悲壯的一幕,故事驚險,是動物世界的一種奇觀。學生意想不到,個個目瞪口呆。學完這篇文章,我讓學生自己談感想,深化主旨: 「它們心甘情願用生命為下一代搭起一條生存的道路」這句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可敬的老斑羚們,為了種群的繁衍生存,甘願從容赴死。在飛渡過程中,沒有一隻老斑羚企圖苟且偷生,臨陣退縮;沒有因為出現求生的機會而互相擁擠,爭奪。整個飛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這群斑羚「恰恰是奇數」。當所有老斑羚葬身懸崖,小斑羚逃出厄運之後,「鐮刀頭羊」卻孤獨地站在傷心崖上。因為它沒有可以搭載的夥伴。終於,它在祝願生者的同時,「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教室里氣氛熱烈,圓滿完成新課的傳授。教師還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
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興趣愛好
一、抓好預習環節,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並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其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便包括課前認真預習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做到既要堅持原則,適當要求,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要鼓勵學生採取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學習知識。
二、挖掘美育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享受是引起興趣的條件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如果缺少美的欣賞,即使是最引人入勝的文藝性課文,也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相反,如果我們注意挖掘課文中的美的因素,引導學生欣賞、感受,那麼,即便是不以文采、形象吸引人的說明文,也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另外,課文開頭的神化傳說,也起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挖掘課文中的這些美育因素,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激發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改革教學方法,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教無定法,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條、呆板,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所以課堂教學要體現藝術性,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依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帶動一般,使學生主動參與,動腦、動口、動手,生動活潑地去學習語文知識。講讀中從題目直接導入中心,使學生感到新穎、有趣。
四、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小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比試競爭,所以我在任課班級堅持實行「語文學習小組競賽」活動,將學生劃分成六個「語文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人,依據學習成績不定期地輪換。把學生的讀書、寫字、作業質量、單元考試成績等都納入學習小組的競賽內容,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總結。此舉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成績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❹ 怎樣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缺乏主動性,特別是那些在語文學習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氣,但是學習效果總是不夠理想的,因而對學習語文失去了興趣。那麼,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培養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一、實施賞識和情感教育,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人的潛意識都存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潛質。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由於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關系不同,人對客觀事物便抱有不同態度。有積極的,包括愉快、滿意、喜愛等等;有消極的,包括厭惡、憤怒、憎恨等等。對於學生,情感有時成為學習的動力,有時卻成為阻力。在教學中,情感的積極性和消極性同時存在。如果教師能夠利用積極的情感,抑制消極的情感,要讓學生學好語文,並非難事。基於上述認識,實施賞識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首先,教師要充分尋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賦予他們真摯、純真的愛。理解和熱愛學生,對教師來說,大而言之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小而言之則是教師的修養,是師德。教師對學生要充滿愛和賞識,這種出於真摯的「賞識」,一旦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就會產生極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這種「賞識」的對象包括各類學生學習語文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朗誦、寫作、閱讀等,在表達形式上,可以在接觸、交談(交談環境要適宜,氣氛要和諧)中,對他們表示一種信任和賞識,以產生情感上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形成興奮中心,產生自信。隨之要給予具體的、有效的指導或幫助。一旦發現學生取得教師所期待的進步,教師要及時地表示肯定或贊同,以便為下一次新的進步作好心理准備。
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對於那些討厭語文學科,學習有些掉隊,存在著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學生,應實施「傾斜政策」。當然分寸要得當,要使全班同學理解教師的用意和誠心。如果在尊重這部分掉隊學生自尊心方面處理得慎重、科學,不但能激發他們迎頭趕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師生之間、差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的感情,使他們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力量。當然,決不能因此而對他們有所遷就和放鬆,相反的更應該從嚴從實要求。而這個「嚴」「實」又是植根於教師對學生純真的愛和高度的責任心之中,使學生也能理解和接受,達到動之以情的效果。再次,應充分運用表揚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學習語文的具體好處,激發他們產生樂於學習語文的心理,從而重視語文學習。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消除語文難學的偏見,盡快擺脫學習語文束手無策的困境。
二、調動內外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好語文的先決條件,有興趣,才能高高興興地去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使遇到困難,也能自覺鑽研,加以克服,並把它當成樂事來做。
1.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學習目的的教育。興趣的形成和鞏固,要建築在明確的目標基礎上。要利用各種形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懂得學好語文的重要意義,進而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把語文學習與個人前途、家庭利益、國家四化建設、民族命運聯系起來,為自己學不好語文而內疚、自責,從而激發學好語文的動機,使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
2.以語文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激起學生的共鳴,進而感染學生,逐步形成學語文的興趣。如教師和藹可親的教態,善於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主動創造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注意,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要充分發揮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並輔之以教師得當的教材處理和動情的朗讀引導、恰當而富於啟發性的提問、清晰美觀的板書等等。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歡迎你上語文課,喜愛語文課,學語文的興趣也將會日益形成和加深。
3.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發揮的機會,從而激發對語文的興趣。如組織學生出小組牆報、班級黑板報、辦手抄報、講民間故事、成語接龍、答記者問競賽等。事實上每一位學生都有其特長和優勢,有的字寫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話講得標准、流利,要讓他們盡情發揮語文的點滴特長。教師還要及時發現學生細微的進步,及時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鼓勵,並與其他同學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當學生要完成一項任務之前,教師要估計到他們會遇到的困難,並及時給予熱忱的啟發式的指點和幫助。如果說存在「興趣—克服困難—成功」的公式,那關鍵一環就是「克服困難」,教師必須把好這一關,既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觀。
總之,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要充分利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輔以恰當的引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❺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知識面廣、包羅萬象的學科,包含著豐富的知識。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才能在教學時得心應手,讓學生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掌握教學基本功、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並把這些知識適時帶到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的「惑」。因而,教師要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與時俱進,不斷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必定會受到學生的喜愛,繼而熱愛她所教的學科
二、抓好預習環節,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並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其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便包括課前認真預習的習慣。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做到既要堅持原則,適當要求,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要鼓勵學生採取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學習知識。
例如:在學生課文的生字時,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預習時主動去認讀生字,把本課的多音字,詞語的解釋都提前預習。上課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來教,這樣既激發了孩子預習的積極性,課堂的氣氛也活躍了起來。表現的好的以加分的形式來獎勵。孩子們興致勃勃地主動學習,都想在課堂上表現自己。 檢查預習情況時,我發現同學們預習得都很好,還有的同學把自己預習時的筆記跟同學一起分享。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讓他們養成了一個預習課文的好習慣。
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求知慾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怎樣讓小學生成為語文的「樂之者」呢?我覺得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千方百計創造情境,創造機會引起學生的求知慾,為發展學生的思維提供條件。
❻ 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60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進他們的求知慾,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能推動學生探求新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養成敏銳的思維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堅韌的意志力。
那麼,作為一名身兼班主任職責的小學語文老師,在班級管理及教學方面應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的興趣?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場好戲要有好的開頭,一堂好課也要有好的開端。好的開端往往能為一堂優質課打下成功的基礎。小學語文課,一開始就要能扣住學生的心弦。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導語,「興趣是最好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前提」。好的導語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人入勝,使學生受到啟迪,感染,激發他們的聽課情素 ,誘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導語設計有很多方法,或者聯系舊知,或者回想生活,或者巧設懸念,或者引問求答,或者游戲活動,唱歌或者猜謎,唱歌。但不管使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比試競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小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比試競爭,所以我在班級堅持實行「語文學習小組競賽」活動,將學生劃分成六個「語文學習小組」,每小組設組長一人,依據學習成績不定期地輪換。把學生的讀書、寫字、作業質量、單元考試成績等都納入學習小組的競賽內容,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總結。此舉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成績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在於引導。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兩種,這兩種興趣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利用間接興趣的力量,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的教育,盡量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長久性、穩定性,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真正落實好素質教育。
三、注重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1、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學生要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生字生詞是學生閱讀中常遇到的難題,解決好生字生詞的認識和理解,有助學生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習慣的養成,便於學生語文知識的自我積累。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語文的預習提示中列出的重點字、詞,要求學生課前自己查閱工具書,弄清這些字、詞的音、形、義和詞語、片語,以及字、詞的運用,養成細心揣摩、選字酌句的習慣,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生字生詞的閱讀障礙,有助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
2、培養邊讀邊思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書時要邊讀邊思考,在讀中思,在思中讀,邊讀邊思,才能從閱讀中獲得情感的體驗,思維的啟迪、智慧的積累、閱讀的樂趣,邊讀邊思考,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路,篩選提要,辨偽存真,形成見解,內化感悟,提升思想。
3、培養積累的經驗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逐漸提出動筆的要求,加強學生讀書筆記的指導,培養學生養成閱讀時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的閱讀習慣。讀書時有何感想和收獲,隨手作個讀書筆記。古文精華、唐詩宋詞、範文中精彩的片段、名人名句,古今中外格言都要摘錄下來,並通過反復詠誦轉化成自身的語文素養,精彩的片段、精闢見解、故事、諺語抄下來,製成資料卡片,分類成冊,寫作需要時信手拈來,融入其中,文章立見起色。
四、利用學校的大型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
例如,學校組織學生春遊、秋遊、學雷鋒活動、植樹活動等,學生對此類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卻不能用准確的語言文字吧自己的感受、體會表達出來。於是,作為班主任的我,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詳細解釋說明努力學習語文知識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作用,在學生面前再打開一扇正確看待語文知識的窗口。學生清楚、理解了語文學習的社會、現實意義,自認就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很重要。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要求老師要放下"尊嚴"的架子,與學生平等相處,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溝通。讓學生走近你,喜歡接受你的教育,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深入到學生中間,不經常與學生交往就無法產生師生間親密的情感。教師加強同學生的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兩者結合,互相補充,可以起到加速、深化師生關系的作用。由於師生關系影響師生之間教育信息的互相傳遞,影響教育的氛圍和受教育者的情緒和心理,我在教育實踐中,時時注意處理好師生的關系,讓學生的主體性盡可能發揮作用,使他們理解到接受教育是自己的需要,思想教育也就自然水到渠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也在逐步形成。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用的教師,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辦法,只要肯探索,多借鑒,多總結,肯定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提高本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的。
❼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
鏈接: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❽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兩位偉人的話,都強調了興趣對學好一門功課的重要性。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才能主動積極地把認識活動指向並集中於學習的對象。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下面我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把舞台留給學生,讓語文教學不再是一個套子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就是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一個套子式的過程。而要打破這種機械、沉悶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充當「導演」。如此,課堂氣氛才能融洽、熱烈,學生才能樂學、好思,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任務才能按質完成,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例如我在講《雷雨》時,課前先讓學生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自編自演小品《雷雨》,讓他們都動起來,都參與進去;上課時演員用心演,觀眾用心體會;演完後,我趁熱打鐵,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大家討論。如:①周朴園對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②周朴園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趕出家門的侍萍時,為什麼會驚恐萬狀呢? ③周朴園已經知道了魯大海是他的親生兒子,那麼他對魯大海是什麼態度呢?從他的態度,你看出什麼問題? ④你怎樣理解周朴園「(厲聲)不要打人!」?……讓學生們都動腦筋思考,動口回答,並逐層深入地從現象到本質進行分析。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都學進去了,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這就避開了那種對人物形象分析貼標簽的傳統套子式做法,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傾聽他們的見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注重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之道,貴在善導。一個良好的導語,讓課堂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一但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過描繪肅靜、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現實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和苦悶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詩人楊萬里的一首詩導入,即,「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接著引入課文,我說:六月的西湖荷葉滿湖,別有一番情趣。那麼,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華園的荷塘邊,在朦朧的月色里又是怎樣一種風韻呢?這樣引用詩句來導入,無疑在學生心中激起了波瀾,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慾,同學們興趣陡增。這節課大學非常認真,都努力去品味夏夜荷塘的風韻。
我曾在教授陳廷一的《「布衣總統」孫中山》時,結合學生熟悉的話題來引入課文,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三年後就要考大學了,如果是考廣東省的學校,要考就考廣東最好的大學——中山大學。同學們知道中山大學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嗎?它是為了紀念廣東省歷史名人中最有影響力,貢獻最大的一個人——孫中山。提起孫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他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並倡導了三民主義。那麼,孫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我們就通過陳廷一的《「布衣總統」孫中山》來看看孫中山的日常生活怎麼樣。
事實證明,注重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可以發揮他們的巨大的潛能,可以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利用電教媒體,引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
素質教育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新課標鮮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很難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然而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利用電教媒體,便可引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
電教媒體可聽可視,形象直觀,輔以音樂和動態畫面,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和氛圍,會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會讓學生充分感知文章的內容。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利用軟體和錄像展現寧靜幽美的荷塘,淡雅朦朧的月色,「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葉,「裊娜地開著的」、「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荷花,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學生。
又如我教學《長亭送別》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主人公「厚嘴辱」、「英子」的形象,我根據課文內容播放相關視頻文件。學生看後都作品的內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
這種直觀、生動、形象的動態教學、化難為易,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受到刺激,學習興趣大增,似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此,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四、注意激勵,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說過:「教育教學的全部目的在於如何愛護學生。」
因此,在生活方面對學生愛護體貼,在思想行為上理解尊重,在學習方面培養指導,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形成一種積極、和諧、愉快的教學心理環境,以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我在作文評講中,決不放過學生的每一處「優點」 ,例如「你的作文語言活潑自然,如同你的人」,「讀你的作文,簡直是一種享受,謝謝你」,「你的文采真棒!」等等。在語文活動中,我及時地表揚、鼓勵,「你的記憶力驚人」,「你的字好漂亮」,「你的音質真好」,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喚起學習語文的熱情,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值得大力探討和研究的,在具體教學中的途徑很多,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運用。
❾ 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網路網盤免費在線下載;
鏈接: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❿ 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
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說過:「追求優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麼有關系,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嚮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慾的源泉。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尋幽探勝。所以,它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能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學生學好語文課的入門向導。作為語文教師,應不失時機的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生動的「我要學」,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幾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以下兩個方面經驗:
一、 以多種渠道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第一,通過各種方法做好課前「熱身」活動。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剛上課,學生思維沒有轉換過來,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句幽默的話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可緩解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又可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可活躍教室氣氛,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課堂一旦出現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課前兩三分鍾,是一節課的熱身時間,可以全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活動或表演,比如即興演講、美文朗讀、詩歌背誦、戲劇表演等。我在初中二年級中循序漸進地安排了學生在課前五分鍾內進行不同活動,由易到難。學生經過這樣的熱身,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其思維就會活躍起來,老師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積極思考嗎?他們對學習還能沒有興趣嗎?
第二,以極富創意的課文導語創設美的意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經驗的老師,是非常重視導課的,導課的方法多種多樣,不拘形式,可因時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幾種:
1、詩文名句導課。巍巍中華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偉大詩人和詞家,他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選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名篇佳句,貼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學的課文,能收到多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以教學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我以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引語,立即喚起了學生的一種親情回味,帶著這種親情回味和反芻之心閱讀課文,他們的情緒就既容易受到課文的感染,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
2、設疑造成懸念。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求知慾往往是從疑問引起的。因此,對故事性強的記敘文或條理清晰的議論文,可以盡力設置疑點,提出問題,製造懸念。如教學《狼》第一課時時,我就設置了這樣的導語--「狼是陰險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讓人覺得是荒唐的。同學們可能覺得奇怪,它又怎麼可笑呢?為什麼讓人覺得荒唐?讓我們一起來看《聊齋志異》中的 《狼》吧」。這個導語的好處就是巧設疑問,引起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3、用講故事作導語。議論文旨在說理,而結合故事說道理就是這種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導語,就極能喚起學生的理性思維,有利於學生對課文觀點的理解。例如教讀吳晗的《談骨氣》,可以設置這樣的導語--「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國老闆製造的罰跪事件中,寧願被開除也決不下跪。多數人贊揚這位青年有骨氣,而有些人則說『只要有錢,跪一次又有什麼不可以?』同學們,你們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和回答,不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課題「談骨氣」,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還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插圖導入新課。語文課本中,有一部分課文有插圖,是作者精心繪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導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教學王願堅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課時,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學生的注意,借題發揮說,「火柴,就這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驚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漫漫征途中,卻發生過一個關於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導題,學生很快進入了特定的教學情境。
5、利用語文貼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導課。語文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很多文章來源於自然,可以調動學生的親身體驗,參與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通過語文基本實踐逐漸加深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這是貫穿於整個初中語文教學的主線。我充分利用這點,以自然特性,生活問題為相關課文的導語,就會順利導入課文內容。朱自清的《春》我是這樣導入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麼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以多數同學的回答順利導入課文。
6、渲染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堂氣氛。教者動情,學習者方能動容。在為教學氣氛酣暢、激情盪漾的文章設計導語時,我力求創設以情動情的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能深刻體會到文章的思想內容。如《周總理,你在哪裡》,我的導語是:「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總理永遠離開我們,噩耗傳來,舉國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四人幫」卻阻撓人民悼念總理的活動……在周總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裡,聽吧,全國人民都在呼喊:『周總理--周總理--周--總--理--,你在哪裡呵,你在哪裡?』」緊接著是老師的表情朗誦,渲染追悼、懷念、歌頌的氣氛,一下子使學生進入了詩歌的藝術境界之中。
第三,駕馭課堂進程,注意課堂調控。課堂調控,一般包括進程節奏的控制、氣氛的適當調節和學生注意力的調適等幾個方面。
1、調控課堂氛圍。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應有的創造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營造愉悅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最佳的心態下學習。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的縮小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最大程度地和每個學生發生心靈上的溝通。要善於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學生的不同意見,不要輕易做出否定的評價。而不是高高在上,應貼近學生,尊重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關懷和幫助。教師要採用親切的教態、溫和的語言和巧妙的方法,結合學習內容創造一種寬松、和諧、平等、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誘發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催促思維。教師應對學生創造性完成學習任務持期待成功的熱情態度,並以贊許、微笑神情表露出對學生的信任態度,從而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2、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內完成新課的教學,是把握這一環節的關鍵。所以,新課的講解就是要求教師通過簡煉的語句,准確無誤地抓住關鍵部位,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突破難點,講清重點,使學生產生頓悟,不給學生的思維帶來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學生自己獨立嘗試探索新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適當點撥,或引導學生再探究,尋找到結論,發展智能。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表意見,使他們獲得的不僅是書本知識,同時在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也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讀沈石溪的《斑羚飛渡》時,我抓住課題中的「飛」,深入主題。課文生動描述動物世界極其悲壯的一幕,故事驚險,是動物世界的一種奇觀。學生意想不到,個個目瞪口呆。學完這篇文章,我讓學生自己談感想,深化主旨: 「它們心甘情願用生命為下一代搭起一條生存的道路」這句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可敬的老斑羚們,為了種群的繁衍生存,甘願從容赴死。在飛渡過程中,沒有一隻老斑羚企圖苟且偷生,臨陣退縮;沒有因為出現求生的機會而互相擁擠,爭奪。整個飛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這群斑羚「恰恰是奇數」。當所有老斑羚葬身懸崖,小斑羚逃出厄運之後,「鐮刀頭羊」卻孤獨地站在傷心崖上。因為它沒有可以搭載的夥伴。終於,它在祝願生者的同時,「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教室里氣氛熱烈,圓滿完成新課的傳授。教師還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
再如,在進行《幼時記趣》的教學時,教師如果死抱課文,逐段分析,學生就會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但如果抓住一個「趣」字,讓學生找出作者所記敘的幾件趣事:張目對日、觀蚊如鶴、鶴唳雲端、神遊山林、鞭打蛤蟆。並體會作者樂在其中的情趣;然後,讓學生回憶童年生活,搜尋自己陶醉於自然的趣事,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使課堂教學過程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教師積極啟發誘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的過程,努力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合作為主線,教師為主導」的新課標教學理念。學生樂於參加到學習的活動中來,真正達到了「我要學」的學習境界。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慾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於「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歡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成功的機會,充分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鼓勵。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學生答題正確時,要加以鼓勵;出現錯誤時,應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應善於啟發誘導。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於那些討厭語文學科、學習有些掉隊、存在著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學生,更需要鼓勵,課堂上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但這種鼓勵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動中,可以採用以小組為單位參加的形式,由其他組員帶動他們。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課本劇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都參加,不能讓某些學生「被遺忘的角落」。
第四,課尾延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餘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比如 《幼時記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童年有興趣的事情記下來,課尾在班上交流,看誰寫的生動。通過這些交流活動,使學生對所學課文產生濃厚興趣。
二、 培養學生在課堂外學習語文的興趣。
首先,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永遠保持學習的慾望。中國青少年發展中心和北師大教育系在全國中小學做過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結果表明: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小學生僅佔8.4%。學生有許多興趣、愛好,他們喜歡踢足球,喜歡下棋,喜歡唱歌跳舞,喜歡看課外書報,喜歡看電視……可就是不喜歡讀書。究其原因,課業負擔過重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高分數,老師們想方設法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增加作業的數量和提高作業的難度,擠占其它學科的時間進行「查缺補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課文,晚上還要夜以繼日寫作文……學生承受著學習的重負,失去了參加各類文體活動、學習其它知識的時間和機會。他們的頭腦早已被課業的重負壓昏了,早已厭倦了這樣的讀書方式,還有什麼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我從「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入手,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實行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有適當的時間參加自己喜愛的有益的活動,感到學習不像做苦力一樣難於承受。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學習的興趣也逐漸激發出來。
其次, 廣泛開展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興趣。課外活動通常是開展教育的重要場所,其優點是可以將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於實際,可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學生對某項活動產生了興趣之後,就會有一股動力驅使他努力去參與,直至自己得到滿足為止。因此,我結合教學實際,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外活動的興趣,指導開展形式多樣的興趣活動:
①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結合學習內容舉行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詞語接龍、成語游戲寫字比賽、猜謎語等。如教完《西門豹》一課,在要求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的同時,舉行故事會,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②還培養學生讀的能力。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從而提高認識、評判能力。確定主題,開展讀書活動,如以「怎樣培養青少年的成人意識」為主題,向學生公布基本書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評比。
③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機會。創辦班級板報。學生自己結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組,你組稿、我排版,鬧得不亦樂乎。這種自由的形式正為發揮學生語文能力提供了繽紛的舞台。
④舉行辯論大賽,讓學生思想的火花在撞擊中迸射,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爭辯中鍛煉,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如開展「中學生該不該早戀」辯論賽。 因而,有人把課外活動又叫第二課堂,其實,語文學習中的許多碩果都是在第二課堂中取得的。
再次,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才能。
實施語文教育不僅是教師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社會給語文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背景,對於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學生關注社會,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使語文課從課內走到課外,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社會調查: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入街道、工廠、農村調查采訪,然後寫成調查文章。
2、環境考察: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參與意識、對社會的責任感、環境意識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雙休日組織部分學生考察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環境,並舉辦徵文比賽,讓學生暢談自己對於環境問題的見解,表達他們對於理想環境的憧憬。
3、名勝古跡考察:帶領學生尋古攬勝,把所觀察到的記錄下來,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材料,不僅能豐富學生知識,親身體驗詩人創作的感情,更能在賞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會、人生課題。使學生涉取到一定的社會知識,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還用他們的知識來解決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鍛煉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生活的外延等於語文學習的外延。只要我們作一個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心,時時在意語文學習,讓學生把語文學習變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變成愉悅心靈、提升素質、發展思維、反思歷史、感受現實的必經途徑和過程,他們就一定能夠在語文學習中獲得出乎尋常的快樂,就一定能夠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