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自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讀課文的自學能力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他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育機構的重要任務;第二、學生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衡量一個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一、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時代的要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新知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要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就得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建設者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對新一代人才素質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2、課程的要求:
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多不重視學生的自學,只注重教師的「講」。而在語文教學和發展任務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發展起關鍵性作用。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100年掌握的科學知識,佔有史以來科學知識總量的90%。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是每10年增長一倍,而最近10年則是大約3年增長一倍。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體系,尤其是語文教學,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與之聯系,因此教師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去學習。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有教師的講授,學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提高素養的。這就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3、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新課改下新編的中學語文教材。新教材體現新課標的一個重要教學觀念就是「以人為本」,即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改變過去強調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習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干動手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我認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因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以學生自己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4、學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初中階段學生自主性意識崛起、學生研究性學習興趣日濃。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而且,現在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尤其是網路信息的高速與大容量給學生提供了相當多且豐富的知識。這時光憑老師講解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認知能力的需求了,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活動提出了一個嚴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麼能讓學生既「吃飽」又能保障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吃好」。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辦法。
二、什麼是自學能力?
什麼是自學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技能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於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素質。———摘自《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的自學能力培養涉及到許多方面:從講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從課堂教學到課後作業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在此截取其中一個方面,重點談談自讀課文學習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認為在自讀課文自學中應養成以下幾點良好的自學習慣:
1、 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戰爭中有句名言「不打無准備之戰」,同樣的,在學習中對於課文的預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養課前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更主動的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課堂學習興趣與效率。
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布置具體的有針對性的預習習題,讓學生獨立的解決,並在課堂上共同探討。例如現代文預習,主要要求學生預習字詞、相關的文學背景、文章內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預習則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課文、並總結文章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2、 培養有目的地學習的習慣:
有目的地學習,就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通過課堂學習解決疑問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強、聽課效率提高。
3、 培養勤翻工具書的習慣:
「字典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在第一節課就傳達給學生的一個理念。在遇到爭議時、或者新知識時,我總是鼓勵學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許他們憑主觀去盲目猜測。在堅持這樣的引導下,效果也比較明顯,學生遇到問題能積極主動的去查工具書,字典也成了他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培養積極參與、勤於動腦的習慣:
自讀課文教學強調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這就要求學生能主動融入其中、充分發揮課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學生的積極參與、樂於參與、勇於參與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教學過程能否進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於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並且在自讀可課文學習中承擔課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讓學生推薦一篇課文里需要掌握的重點詞語及解釋,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錯字、詞、及解釋;文章重點語段可以由學生自己去尋找,並將自己的理解與全班同學溝通,互相探討、互助學習;我也試著讓學生就課文內容自行表演,從而幫助他們主動掌握課文內容、揣摩人物形象。因為表演能激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我還大膽採用了體驗情境的教學,在學習《登上地球之巔》這篇課文時,我覺得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學習,學生對於課文的認識不會很深刻,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經歷,於是我讓同學們採取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去學習,即:四個同學飾演文中四個主人公,其餘同學飾記者,飾記者的同學需要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而飾四個文中人物的同學就要非常熟悉課文,去應對相應的問題。課堂學習的結果相當的好,同學的提問比較精準、且與文章的中心聯系較緊密,而四個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僅熟悉課文內容,還額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已比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人物的精神。像這樣創設一定情境,讓學生去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5、培養學後總結的習慣:
我們說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解決這篇課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方法,舉一反三,從而能自學相同類型的文章。「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這就需要學生能從課文中總結學習方法,用於以後的自學。所以在學習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去自行總結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並歸納出來。通過長期練習,學生由剛開始只能總結一兩點表面內容,發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習方法,且能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二)、掌握方法,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
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在上述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在自讀課文學習中,注意教給學生自學方法,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指導學生學會積累、運用語言。
首先,要學會使用工具書(字典、詞典、資料書)。因為學生會不會使用工具書,有沒有用工具書的習慣,關繫到他們一生自學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學生使用工具書作為培養自學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在教學中,是老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面,兩者有著質的區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別。有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的告訴,而我常不告訴。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詞、難句及與文章內容有聯系的問題時,我都鼓勵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這些問題。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師」。
其次,學會摘錄,積累詞句。在閱讀各種文章的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學生摘錄下來。我在學生的預習作業中就明確要求學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於三句。還有像自讀的文言文預習,我也常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的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摘抄下來後,指導學生通過讀、背等方式積累。此外,還要養成多問、多說、多寫的習慣。最後,我還鼓勵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多說、多寫,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再次,為了深入理解一篇課文,為了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學常識積累。我注意教學生查找參考資料的方法,這也是自學時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學習《丑小鴨》,我就讓學生去查找關於安徒生的生平簡介;學《黃河頌》讓學生查地圖資料、地理知識;學《真正的英雄》就讓他們去了解「挑戰者號」的相關背景。有時我會對學生查找的資料做必要的補充,但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搜集的資料不僅全面廣泛,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經常查看有關的書籍、資料和圖片,能使學生初步知道哪類課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既培養了能力,又能激起學生更濃的學習興趣。
2、教學生掌握學習步驟
學生學習課文,往往東看一點,西看一點,沒有順序,缺乏條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認為讀懂了,不會逐步深入學習,所以教他們有步驟地學習就很重要。在一般情況下,我要求學生第一遍通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懂的生字生詞;接著朗讀或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大體知道寫的是什麼,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語段的分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最後再返回頭來統觀全文,劃分段落,總結中心思想,掌握表達形式上的特點。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鑽進去逐層深入地學,又能跳出來看到文章的整體,總結自己學到了什麼。比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文章學習:學生第一遍閱讀,解決了課內生字詞,再讀課文時,了解了文章寫的是「一個星期天發生在福樓拜家,朋友聚會的事情」,這篇課文重點描寫了幾個人物的特點,因此接著我指導學生重點品讀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最後通過個體人物的特點,反觀全文,歸納這些人物的共同特點,並總結文章在描寫人物時用了哪些方法。當然這些學習步驟,可以因課文不同而有所不同。當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了,自學能力提高了,還可以變更或簡化,但在打基礎期間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
3、教學生對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方法學習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達方法不同,重點不同。一般來說,記敘性文章(包括記敘性散文、記敘性詩歌、小說),應把握好記敘的要素;抒情性散文,應側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線索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說明性的文章,應把握好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及語言的特點;議論性文章,應把握好論點、論據、論證(論證方法)。不同課文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使學生抓住各類文章特點,用不同方法去學習,即節省時間,又擴大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訓練學生逐步學會根據教材實際抓重點、抓特點地進行分析,使他們在自學時能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法。
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教一點有關文章的知識。當然,這些知識的講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給的。比如學《女媧造人》,這篇文章的體裁是神話,因此首先教學生掌握神話的基本特點——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接著指導學生從神話特點入手學習文章的情節。學生懂得了這些,學習文章時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了,反而能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節。又如《秋天》這首詩歌,我指導學生抓住詩歌的幾個要素——意象性、象徵性、詩歌主旨、作者情感,從這幾個角度去學習,就能基本把握住詩歌學習的重點,而不至於有所偏頗。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不少描寫景物的文章,這類課文語言優美,感染力強,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去體會。關於寫人的記敘文,作者要通過一件或幾件具體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
關於自讀課文的學習其實方法有很多,在這里我也是只是就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採取的辦法總結了以上幾點。當然,方法因人而異、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而因地制宜。我個人認為在自讀課文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空間相當大,因此我也會將在此方面不余遺力的進行下去。因為我們做老師的職責就是:培養有創造性、獨立自主的「大寫的人」。
⑵ 【深度解析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陳恆舒: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
2017年秋季,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的起始年級使用。為幫助廣大教師全面、准確地理解統編語文教材設計的理念、意圖和特點,教學更有效,本刊約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四位教材編輯從不同角度闡述統編教材要點,溝通教材編者和一線教師,明中探討新教材的教學。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陳恆舒
國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試圖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自讀課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點。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以自讀課文為主要材料,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求自得,使教讀課所學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拓展。可以說,它是聯結課內與課外的重要紐帶,是實現學生素養提升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以下試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對自讀課文的設計思路作簡要介紹。
一、為什麼要設置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早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一部分課文被標明為「閱讀課文」。1987年版則區分為講讀、課內自讀、課外自讀三類,並明確了三者在教學中的不同地位:「講讀課文由教師教讀,課內自讀課文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課外自讀課文由學生在課外閱讀。」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延續了這一思路,但只區分教讀、自讀,不再有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的區分。這樣的區分,盡管初衷只是「為了不加重教學負擔」(當時一冊教材的課文總數是35—40篇,教讀、自讀各佔一半左右),但也確實彰顯了編者區分課型、提倡自主學習的意圖。新課改以來,則改為精讀和略讀的區分,不獨人教版教材如此,蘇教版、語文版等也都區分出了略讀課文。這就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均將精讀、略讀作為學生應該掌握的閱讀方法,再拿來作為課型的名稱,難免造成概念指稱上的混亂。更重要的是,精讀和略讀對於課型的定位不夠明確,從而導致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對所有課文都採取以精讀精講為主的辦法,只是精讀課文用的課時多,略讀課文用的課時少而已;甚至有的學校或地區怕完不成教學任務,乾脆「砍掉」幾篇「不重要」的課文,其餘一律巨細靡遺地精講。為了糾正這種教學偏向,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首先在名稱上恢復了「教讀」「自讀」的提法,明確了兩種課型特別是自讀課的基本定位——所謂「自讀」,要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
當然,自讀課文的設置並不是簡單的「回歸傳統」。盡管過去自讀課文的設計目的定位在「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閱讀,培養自學能力」,但課前有提示、課後有練習的設計與教讀課文差別不大;至於新課標教材中的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助學系統和作業系統的設計上幾乎沒有差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難以准確地把握兩類課文不同的教學特質。為了更好地區分課型,讓教師一看教材就能意識到兩種課型的差異,教材編者做了大膽的嘗試,對兩類課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編寫體例。
二、自讀課文的編寫體例
自讀課文在體例上與教讀課文有著顯著的差別:不設預習和課後習題,而代之以旁批和閱讀提示。這種編寫體例是為自讀課的課型服務的:不設指向明確而具體的預習和課後習題,是為了避免教師根據教材設定好的要點和路徑去精講,從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而設置旁批和閱讀提示,則是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效,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抓手」來組織教學活動。以下就以七年級上冊的自讀課文為例談談旁批和自讀提示的設計意圖。
1.旁批
旁批隨文設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力避結論的直接呈現,強調啟發性和引導性。這些旁批從呈現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點評式的,針對課文內容的關鍵之處、寫作技法、文筆精華等精要點評。針對內容關鍵之處的如:
啟示真理,給「我」以愛——莎莉文老師再塑「我」生命的兩個支點。(《再塑生命的人》)
問題的提出來自細致的觀察。 (《動物笑談》)
針對寫作技法的如:
開篇點題,引起下文。(《雨的四季》)
交代自己身體狀況不佳,埋下伏筆。(《走一步,再走一步》)
針對文筆精華,側重語言賞析的如:
春雨「洗淋」萬物,夏雨卻「澆灌」大地,准確寫出雨的不同特點。(《雨的四季》)
注意品味文章語言的清新典雅。(《散文詩二首》)
另一類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啟發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有的指向文本內容,如:
爸爸出現了。他會怎樣幫助「我」脫險呢?(《走一步,再走一步》)
「逗笑」「怪誕不經」「瘋子」,這位動物觀察者會有怎樣奇怪的行為?(《動物笑談》)
有的指向寫法或語言特色,如:
這里為什麼要插敘與故鄉園院里的「蓮花」有關的往事?(《散文詩二首》)
「說也奇怪」是神話、童話等作品中常用的話。作者為什麼要這么說?(《女媧造人》)
有的指向對文本的深度思考,如:
這里的「一小步」與脫險時的「一小步」有什麼不同?(《走一步,再走一步》)
女媧用黃泥造人,而我們常把土地比作母親,你能從這個「巧合」中讀出什麼?(《女媧造人》)
還有的帶有拓展延伸的性質,如:
嘲笑「我」已是不對,更不該棄「我」而去。如果你是五個男孩之一,會怎麼做?(《走一步,再走一步》)
這些問題不一定都需要學生回答,有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問題往下讀;還有的則是提示學生,這里有不尋常之處,讀到這樣的地方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另外,旁批還具有示例的意義。自讀課文除了旁批,還留有不少空白,留白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抄筆記或者回答問題,而是希望他們能夠仿照教材上的旁批,自己做一些個性化的批註,自主品評、鑒賞文章。雖然七年級下冊教材會專門講「學做批註」,但在之前也不妨做一些初步的嘗試。此外,在後續冊次中,還會安排一些不設旁批、僅有閱讀提示的自讀課文,供學生自主批註,這也顯示了教材設計的梯度。
2.閱讀提示
閱讀提示位於課文之後,一般是配合單元重點,抓住文本的獨到之處進行精要的指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比如《雨的四季》的閱讀提示:
優美的寫景散文常常用飽含感情的、細膩生動的筆墨,把景物描寫得分外美麗,分外靈動。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別,「性情」各異。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調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全面感受這四季之雨,讓我們親近雨,體會雨的不同情致與風韻。例如:
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小草似乎像復甦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
這段文字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描寫雨後的世界,牽動著美妙的聯想和想像,帶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受。課文中這樣的精彩語句還有很多,再找出一些來,朗讀並細細體味。
《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其學習重點一是朗讀,二是揣摩和品味語言;而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也正在於詩一般的語言。本課的閱讀提示正是扣住上述要點來設計的,既點出作品的精妙之處,又提供範例、方法、路徑,以輔助學生的自主閱讀。
除此之外,閱讀提示還會盡可能向課外閱讀延伸,引導學生由教材中的單篇課文走向課外更廣闊的閱讀天地,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這也是「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和「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理念的落實。七年級上冊的六篇自讀課文,五篇的閱讀提示中都有關於課外閱讀延伸的提示:
可以看到,閱讀提示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閱讀內容,而且往往有著明確的閱讀指向,如感受風格或內容的異同、感受作者的精神、體會作品的趣味等,絕不是「為讀而讀」。
三、自讀課文教學應該處理好三組關系
關於自讀課文的教學,筆者認為應該處理好以下三組關系:
第一,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自讀課姓「自」,應該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探討為主,而教師則是讀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方面,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思考,能夠由學生自主發現和建構的內容盡量不要去講;另一方面,自讀不等於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包括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設置合理的閱讀重點和閱讀方向,加強對於閱讀方法的過程性指導,等等。
第二,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本套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能力訓練重點,而自讀課文的旁批和閱讀提示也分別提示了該篇課文局部和整體的要點,教學的實施應該以上述內容為依據。但也要看到,教師面對的學情千差萬別,同一個班級內的學生層次也是參差不齊。因此,在以教材為依據、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學情靈活地、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也要允許學生的自主閱讀處於不同的層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通過「底」的抬升實現整體水平的提高。
第三,處理好自讀課與教讀課的關系。自讀課與教讀課有著不同的教學目的,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功能,但二者也是有機聯系、相互配合的。教讀課是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是把教讀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教讀課是展示台,自讀課是練兵場。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師在教讀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中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比喻、擬人的相關知識,在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的教學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技巧、知識來品析課文。
自讀課文的設計是這套教材的一個亮點,希望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能夠體會編者的用意,用好自讀課文,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新氣象。
⑶ 談談如何上好初中語文自讀課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語文自讀課的教學是教學重要組成部分,與講讀課相輔相成,構成語文單元教學整體。現行教材編排大量自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能學以致用,即把講讀課文中學到知識,在自讀課文中加以應用,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對此我想就怎樣上好自讀課談幾點淺略的看法。
一、 要明確自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明白自讀課文在課本結構體系中的價值
自讀課文就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目標,讓學生以自讀課文為學習材料,充分發揮自我的主體意識,把教讀課所得的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擴展到自讀課上,使學生在自我閱讀實踐中得到鍛煉。
2.認識自讀課文和講讀課文的不同分工
自讀課與教讀課各有各的功能,它們只能相輔相成卻不能相互取代。有人把它們比作數學課中的習題與例題,雖不十分確切,但能說明兩者相互依賴的關系。如果說教讀課是重在認識,是吸收,那麼自讀課則重在鞏固,是運用;教讀課是引路、示範,自讀課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我閱讀實踐的陣地。
二、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激發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想說、敢說是實施討論語文的前提,只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融洽和諧的答語文氛圍,學生才有想說、敢說的心理取向,學生想說,還要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和膽量,作為教師應熱愛和關注每個學生,要用愛學生的真摯感情去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第二,培養學生互動的意識
討論的核心在於互相想說,學生通過互相討論,不僅能體現思維活動,展示個性,而且有利於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達到自我創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三、教給學生自讀課文的方法
1.整體感知課文
即抓住課文的整體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讓學生從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一般採用列提綱,列圖表等方式。
2.重點難點突破
每一篇自讀課文,它都有著課文要點和自讀要求,但我們應著重解決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即抓住重點,進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點,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這是學生自瀆課學習的關鍵。
3.追加練習
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要根據自讀課文要求,精心設計一套較有針對性的練習題或測試題,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做題目,把理解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自讀任務。然後通過教師出示參考答案等方法來檢測練習結果,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4.培養學後總結的習慣
我們說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解決這篇課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方法,舉一反三,從而能自學相同類型的文章。「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這就需要學生能從課文中總結學習方法,用於以後的自學。所以在學習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去自行總結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並歸納出來。通過長期練習,學生由剛開始只能總結一兩點表面內容,發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習方法,且能從多方面進行總結。而當遇到類似的文章時,學生也能自覺的去運用已學的方法去嘗試自學。
四、留給學生充分時間自讀課文,教師適時適當點撥
自讀課文並非是老師完全不管,而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我認為先要給學生做相應的提示,之後再給學生充足時間,讓他們認真讀課文,領會其間的大概意思,並有所感悟。
在了解課文大意後,再讓學生做課文復述,同時讓其他學生做糾正、補充。接下來就要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時讓他們寫讀書筆記。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後,教師不能一言不發,這時,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點撥、輔導。同時要和學生進行大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而讓學生完全理解課文。
當然,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並不能去充當答案的灌輸者,教師只能是充當一個傾聽者、聚焦者和刺激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就是一個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燈塔」。
五、達標檢測補缺補漏
雖說自讀課,但我們也要進行相應的達標檢測,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真正懂得學生的學習情況,具體的步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第一,根據課文重難點,合理制出一份檢測試卷,其中要包含基礎知識部分,但題目不宜過多。第二,進行檢測。第三,閱卷。此步驟可以與同學互動,並不一定完全由教師完成。第四,評卷。
達標檢測可以及時准確地檢查教學效果,主要是當堂檢測。由於當堂檢測是在課堂中完成,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及時檢查,由於有老師在場監督學生單獨完成,檢測具有真實性,能准確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便於進行查漏補缺。當堂檢測起溫故知新的作用。由於當堂檢測是對剛剛學習知識立即訓練,學生在心裡上易於接受,還能及時回顧所學知識,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且易於批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減輕老師的負擔。
教會學生自學是教師的根本職責。呂叔湘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序》中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自讀課的根本目標是要教會學生自學方法。自讀課文的教學探索任重道遠,但作為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認為這樣的摸索樂趣無窮。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⑷ 如何做好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讀課文讀是目的。導是關鍵。為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摒棄過去單一的、陳舊的模式化教學,改變那種「大而全」和精讀、略讀平均用力的錯誤教法,力求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致力於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目的。
⑸ 怎樣自讀課文
自讀課文的步驟如下:
一、要制定自讀目標。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確立目標就是加強自讀指導的計劃性;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一步是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圍,便於隨時排除干擾學習重點之外的知識,因此,制定自讀目標在自讀課教學中尤為重要。
二、並非每篇自讀課文都要包括上述的訓練內容和水平層次,可根據重點有所取捨和側重。另外,自讀目標要集中,確立的重點要單一。按要求,自讀課文一般安排一課時完成,如果目標分散和重點過多,教師就完不成任務,學生也會一知半解,影響自讀質量。
三、指導自讀課文閱讀的方法有很多,諸如制定目標提法、練習自測法、比較閱讀法、評點法等,不一而足。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根據需要綜合運用。
四、自讀課文最後一步還要總結。自讀課的總結是對自讀目標的反饋和落實。學生可自己總結,分類整理自讀筆記,總結帶有規律性的知識和方法,完成課後練習。教師也可通過提問質疑或收閱筆記等方式進行檢查,總結課文重點,評價自讀效果,或肯定成績,或指出不足,多加鼓勵。
這樣可以有效實現自讀課文的目標。
(5)七上語文自讀課文學生如何自讀擴展閱讀:
1、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教師引導: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適時放權,給予自主空間;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難點。
2、注重引導,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及時激勵,增強學習慾望。
⑹ 如何中考語文閱讀理解輔導:七步自讀法
嗯嗯,這個七步自讀法挺好用的,特別是做閱讀題的時候,對於學生是很有幫助的。
⑺ 如何學習初中語文的自讀課文
呵呵,其實很簡單的。自讀課文,一般都是小說或一些不是很重要的文章。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要多讀幾遍熟讀(這是老師講的)然後做做課後練習題,差不多了。因為那不正是特別重要,我們語文老師都是跳過的,不講的。所以,能做就可以了。O(∩_∩)O~
⑻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讀課文的自學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讀課文的自學能力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他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育機構的重要任務;第二、學生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衡量一個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摘自《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一、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時代的要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新知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要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就得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建設者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對新一代人才素質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2、課程的要求:
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多不重視學生的自學,只注重教師的「講」。而在語文教學和發展任務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發展起關鍵性作用。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100年掌握的科學知識,佔有史以來科學知識總量的90%。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是每10年增長一倍,而最近10年則是大約3年增長一倍。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體系,尤其是語文教學,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與之聯系,因此教師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去學習。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有教師的講授,學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識,提高素養的。這就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3、新課標的要求: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新課改下新編的中學語文教材。新教材體現新課標的一個重要教學觀念就是「以人為本」,即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改變過去強調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習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干動手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我認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因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以學生自己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4、學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初中階段學生自主性意識崛起、學生研究性學習興趣日濃。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而且,現在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尤其是網路信息的高速與大容量給學生提供了相當多且豐富的知識。這時光憑老師講解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認知能力的需求了,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活動提出了一個嚴峻而迫切的要求——即怎麼能讓學生既「吃飽」又能保障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吃好」。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辦法。
二、什麼是自學能力?
什麼是自學能力呢?就是受教育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技能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於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素質。———摘自《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的自學能力培養涉及到許多方面:從講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從課堂教學到課後作業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在此截取其中一個方面,重點談談自讀課文學習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認為在自讀課文自學中應養成以下幾點良好的自學習慣:
1、 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戰爭中有句名言「不打無准備之戰」,同樣的,在學習中對於課文的預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養課前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更主動的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課堂學習興趣與效率。
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布置具體的有針對性的預習習題,讓學生獨立的解決,並在課堂上共同探討。例如現代文預習,主要要求學生預習字詞、相關的文學背景、文章內容以及中心思想;文言文預習則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課文、並總結文章中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2、 培養有目的地學習的習慣:
有目的地學習,就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通過課堂學習解決疑問的過程。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強、聽課效率提高。
3、 培養勤翻工具書的習慣:
「字典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在第一節課就傳達給學生的一個理念。在遇到爭議時、或者新知識時,我總是鼓勵學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許他們憑主觀去盲目猜測。在堅持這樣的引導下,效果也比較明顯,學生遇到問題能積極主動的去查工具書,字典也成了他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 培養積極參與、勤於動腦的習慣:
自讀課文教學強調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這就要求學生能主動融入其中、充分發揮課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學生的積極參與、樂於參與、勇於參與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教學過程能否進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於怎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並且在自讀可課文學習中承擔課堂「小主人」的重任。比如:讓學生推薦一篇課文里需要掌握的重點詞語及解釋,或者指出需注意的一些易錯字、詞、及解釋;文章重點語段可以由學生自己去尋找,並將自己的理解與全班同學溝通,互相探討、互助學習;我也試著讓學生就課文內容自行表演,從而幫助他們主動掌握課文內容、揣摩人物形象。因為表演能激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我還大膽採用了體驗情境的教學,在學習《登上地球之巔》這篇課文時,我覺得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學習,學生對於課文的認識不會很深刻,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經歷,於是我讓同學們採取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去學習,即:四個同學飾演文中四個主人公,其餘同學飾記者,飾記者的同學需要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而飾四個文中人物的同學就要非常熟悉課文,去應對相應的問題。課堂學習的結果相當的好,同學的提問比較精準、且與文章的中心聯系較緊密,而四個文中人物的扮演者,不僅熟悉課文內容,還額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已比較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人物的精神。像這樣創設一定情境,讓學生去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5、培養學後總結的習慣:
我們說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解決這篇課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方法,舉一反三,從而能自學相同類型的文章。「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這就需要學生能從課文中總結學習方法,用於以後的自學。所以在學習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去自行總結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並歸納出來。通過長期練習,學生由剛開始只能總結一兩點表面內容,發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習方法,且能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二)、掌握方法,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
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在上述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在自讀課文學習中,注意教給學生自學方法,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1、指導學生學會積累、運用語言。
首先,要學會使用工具書(字典、詞典、資料書)。因為學生會不會使用工具書,有沒有用工具書的習慣,關繫到他們一生自學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我把教學生使用工具書作為培養自學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在教學中,是老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面,兩者有著質的區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別。有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的告訴,而我常不告訴。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詞、難句及與文章內容有聯系的問題時,我都鼓勵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這些問題。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師」。
其次,學會摘錄,積累詞句。在閱讀各種文章的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美段以及典故等,我都要求學生摘錄下來。我在學生的預習作業中就明確要求學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於三句。還有像自讀的文言文預習,我也常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的文言知識,如: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摘抄下來後,指導學生通過讀、背等方式積累。此外,還要養成多問、多說、多寫的習慣。最後,我還鼓勵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多說、多寫,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再次,為了深入理解一篇課文,為了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學常識積累。我注意教學生查找參考資料的方法,這也是自學時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學習《丑小鴨》,我就讓學生去查找關於安徒生的生平簡介;學《黃河頌》讓學生查地圖資料、地理知識;學《真正的英雄》就讓他們去了解「挑戰者號」的相關背景。有時我會對學生查找的資料做必要的補充,但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搜集的資料不僅全面廣泛,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經常查看有關的書籍、資料和圖片,能使學生初步知道哪類課文可以查找哪方面的書籍和資料。這樣既培養了能力,又能激起學生更濃的學習興趣。
2、教學生掌握學習步驟
學生學習課文,往往東看一點,西看一點,沒有順序,缺乏條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認為讀懂了,不會逐步深入學習,所以教他們有步驟地學習就很重要。在一般情況下,我要求學生第一遍通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懂的生字生詞;接著朗讀或默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大體知道寫的是什麼,然後再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語段的分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最後再返回頭來統觀全文,劃分段落,總結中心思想,掌握表達形式上的特點。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鑽進去逐層深入地學,又能跳出來看到文章的整體,總結自己學到了什麼。比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文章學習:學生第一遍閱讀,解決了課內生字詞,再讀課文時,了解了文章寫的是「一個星期天發生在福樓拜家,朋友聚會的事情」,這篇課文重點描寫了幾個人物的特點,因此接著我指導學生重點品讀表現人物特點的語句,最後通過個體人物的特點,反觀全文,歸納這些人物的共同特點,並總結文章在描寫人物時用了哪些方法。當然這些學習步驟,可以因課文不同而有所不同。當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了,自學能力提高了,還可以變更或簡化,但在打基礎期間這樣的學習是必要的。
3、教學生對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方法學習
不同的文章,作者思路不同,表達方法不同,重點不同。一般來說,記敘性文章(包括記敘性散文、記敘性詩歌、小說),應把握好記敘的要素;抒情性散文,應側重了解文章的行文線索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說明性的文章,應把握好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及語言的特點;議論性文章,應把握好論點、論據、論證(論證方法)。不同課文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使學生抓住各類文章特點,用不同方法去學習,即節省時間,又擴大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訓練學生逐步學會根據教材實際抓重點、抓特點地進行分析,使他們在自學時能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法。
為此,我在教學中注意教一點有關文章的知識。當然,這些知識的講授不是外加的,而是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給的。比如學《女媧造人》,這篇文章的體裁是神話,因此首先教學生掌握神話的基本特點——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接著指導學生從神話特點入手學習文章的情節。學生懂得了這些,學習文章時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了,反而能較好地理解文章的情節。又如《秋天》這首詩歌,我指導學生抓住詩歌的幾個要素——意象性、象徵性、詩歌主旨、作者情感,從這幾個角度去學習,就能基本把握住詩歌學習的重點,而不至於有所偏頗。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不少描寫景物的文章,這類課文語言優美,感染力強,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去體會。關於寫人的記敘文,作者要通過一件或幾件具體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德,要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
關於自讀課文的學習其實方法有很多,在這里我也是只是就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採取的辦法總結了以上幾點。當然,方法因人而異、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個體的特點而因地制宜。我個人認為在自讀課文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空間相當大,因此我也會將在此方面不余遺力的進行下去。因為我們做老師的職責就是:培養有創造性、獨立自主的「大寫的人」。
⑼ 語文課文自讀方法
就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朗讀和默讀的種種方法,而且要能夠根據自讀的目的和自讀的內容選用不同的自讀方法。
1、朗讀朗讀就是出聲地讀書,這是眼、口、耳、腦並用的一種讀書方法。不僅有利於深入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於培養語言感受能力。掌握朗讀的方法,須經依次遞進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正確清楚的朗讀。首先是讀准字音,分清平、翹舌音,前、後鼻韻母,多音多義字等。其次是口齒清楚,在朗讀時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復、不顛倒,不讀破句。第二階段是准確流暢的朗讀。一是正確處理重音,准確地表達大小、強弱、輕重、褒貶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頓恰當,停頓的位置和停頓的時間都要符合文章原義;三是讀准「降抑、昂上、平直、彎曲」四類語調。朗讀時語速要適宜,順利流暢,無斷斷續續的現象。第三階段是傳情達意的朗讀。在理解文章各個部分及其銜接和過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語言環境、把握作者流露的愛憎感情的基礎上,准確地安排朗讀基調的抑揚、節奏的快慢、氣氛的強弱,達到既強烈鮮明又恰如其分地表達主題的境界。
2、默讀默讀是不出聲地讀書。由於閱讀的目的不同,默讀時往往採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讀、略讀、速讀、跳讀四種。
分述如下:
(1)精讀精讀是培養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從語言到內容都必須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讀,如教科書和一部分堪稱語言運用典範的文章。
(2)略讀略讀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領。因此在閱讀中,對某些難點,只要不影響對總體的把握,可採用「以繞為進」、「以避為進」的辦法,不在一處多耗時間。對於長句,要善於抓住主幹;遇到難詞,要善於根據詞的排列組合和上下文的聯系,推斷它的含義;碰到生字,只要不影響對大意的`理解,可以跳過去,以免影響進度。當然,如果幾次碰到它,說明它常用,就應該查閱工具書,省去以後的麻煩。
(3)速讀速讀即快速讀書的方法。它的特點是快,要求讀得快,理解得快,用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但這並不意味著降低閱讀質量,速讀允許略,不容許錯。研究表明:人的閱讀大致有三種類型,即點式閱讀、線式閱讀和面式閱讀。提高閱讀速度的途徑就是從「點式」提高到「線式」,再由「線式」提高到「面式」。
因此,在速讀時應注意:①克服唇動喉誦的毛病。在目光移動的同時讀出聲音來是點式閱讀的特點,閱讀時不克服唇動喉誦的毛病,速度就無法提高,這是因為點式閱讀的思維流程長,由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主→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速讀必須眼腦直映,同即由視覺中心→大腦閱讀中心,文字直接作為意義的符號,在大腦中解碼成為信息。②擴大視幅,加速眼的活動。速讀時,應盡量擴大視幅,採用整體辨認法,達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閱讀水平。同時要自覺加速眼的活動,減少眼停次數,這樣既可以加強大腦皮層上視覺神經的興奮,又可抑制發音動覺神經的興奮,排除下意識的發音活動。
(4)跳讀跳讀就是不通讀讀物,有所舍棄,擇其所需而讀。掌握跳讀方法的關鍵是鍛煉視讀的捕捉力和大腦的選擇判斷力。跳讀時目光只掃描最關鍵的詞句,一眼望去,無關的通通拋開,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規律對跳讀大有幫助。如議論文,總論點一般放在這一段的開頭和結尾,分論點一般放在這一段的開頭和結尾。當然也有少數例外,這往往是開頭一段交代背景,最後一段說說怎麼辦,社論常常這樣寫。懂得這相些常識,有助於議論文的跳讀。上述各種讀書方法——朗讀、精讀、略讀、速讀、跳讀等,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用處。以精讀為基礎,同時學會運用基他讀書方法,無疑會大大提高讀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