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初中語文如何設計教學問題

初中語文如何設計教學問題

發布時間:2022-11-15 09:38:39

❶ 淺談如何高效進行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1、合理設計教學目標。首要的是確定課堂的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系統有「三個維度」模型,第一是知識與能力,第二是過程與方法,第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把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至始至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其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為基礎,從知、情、意、行方面,提高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品質。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

3、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的重要環節,它是動態教學活動,在時間連續性上展示所需要經歷的基本程序。常見環節是「預習→自學→交流→展示→反饋」。互動交流,不斷的在教與學中督促、改進,打造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語文課。

(1)初中語文如何設計教學問題擴展閱讀:

1、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是人們的思維工具,又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語文教學亟宜打開教室的大門,縮小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源頭活水流進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是一種專門待業的工作語言。

2、教學語言大致有導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其中導語是指常用於一節譚的起始和一個問題開頭的教學語言。一節課的開場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在上課的五秒鍾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很有道理的。

3、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導語的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引導他們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揭示本節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1)初中語文如何設計教學問題擴展閱讀:

❷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導語:提問,是教學語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啟發思維的主要方式。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歷來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早在春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是“循循然善良誘人”。現代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一、設計問題要三思而行,講究問題的信度和效度

提問能力是語文教師必備的重要素質,是語文教師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提問的質量如何是衡量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如何的重要指標。教海無涯,語文教師的提問能力是需要不斷提高的,語文教師應該把學習提問作為自覺意識,貫穿自己終身的學習生活。

課堂提問的問域不能過寬,問題明確而沒有歧義。尤其要抓住問題的症結所在進行精心設計,如抓住中心句、抓住變化處、抓住細節、抓住關鍵、抓住容易疏忽處、抓住“空白點”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別要精心設計好每節課之初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質量會影響整個教學過程,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要“先問一些比較容易、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我覺得開頭提的幾個問題很重要,如果開頭的幾個問題先把學生‘悶’住了,那麼往往會造成整堂課的氣氛沉悶”。

二、課堂提問要體現學生主體,研究學生的心理

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有研究學生答題心理,才有利於提高提問能力。要使課堂提問實現師生的有效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就須察言觀色,因勢利導,不斷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對學生的答問心態應該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師就形象地總結出了學生答問時的多種心態,很值得我們借鑒:含笑舉手、眸眼炯炯者——“不成問題!”這是胸有成竹的表現;頻頻舉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這是急不可耐的表現;笑得嫻靜、不求發言者——“這題早會!”這又屬於隔岸觀火的;佯裝走神、智求召喚者——“犯紀律,看你叫不叫!”這些是以假亂真的表現;舉手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沒把握!”這有點舉棋不定;急問左右、迅速補漏者——“不行,還欠火候!”這屬於臨陣磨槍的表現;搔首翻眼、隨便舉手者——“最好別點我!”那就是倉促上陣;愁雲滿面、眼光飄忽者——“怎麼答?從哪兒想?”這一定是一籌莫展的表現了。

語文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提問創造一個使學生學習探索,學習發現,學習發展,學習成功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學會探索、學會發現、學會發展、品嘗到成功。因此,語文課堂提問一定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得如何,是衡量提問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

三、提煉提問語言,力爭問題本身的精美

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培養和提高提問語言。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規范純正,因為語文教師的語言具有很強的示範性和影響力,對學生的言行、習慣乃至思想感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還要准確嚴謹,問題的表述絕不能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失誤或困惑,問題的措詞是否恰當,表達是否准確,會影響提問的`清晰性與連貫性,過多地改變提問中的措詞有時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反而會引起學生思維的混亂,對此語文教師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

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還要做到形象生動,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答問題,有時需要來點幽默、詼諧,這樣容易把學生引入樂學的境界。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要抑揚頓挫,疏密相間,自然有序,讓學生對提問感到樂趣。提問之後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停頓會為學生留下積極思考的空間。停頓的時間因問題的難易度不同而應有所不同,如果問題較簡單,停頓的時間就短;如果問題較難,停頓的時間就要稍長一些,語速也不能快,否則,學生會因你的快節奏提問而聽不清題意。

語文教師的提問語氣要親切自然,特別是對所謂差生,更須用鼓勵的語氣,在進行評價時注意用贊許或肯定的語氣,如“不著急,再想想!”“暫時答不出,沒關系,坐下來再想想。”

四、研究“問點”,牽一問而動全文、動全課

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應該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語文教師的提問就應該充分體現其不竭的創造潛能。語文教師的提問應最能反映其教學機智,能反映其對教學的理解程度,能反映教師對語文教學的藝術追求,能突出語文教學的創造性特質。創造的發生始於對問題的覺察和確定,隨以心智活動的探索,提問方案的提出,而終至問題的解決與驗證。

創造性是潛藏於人腦中的金礦,人人都富有創造力。語文教師應是富於靈智的創造者,富有情感的藝術家,在語文教學中善於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饋所提供的各種教學契機,獨具慧眼,以新穎的角度創造性地進行提問,啟發學生從事創造性思考。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顯示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才能,發揮提問的藝術,隨機應變,在極短時間內創造性地“激發”出多種方案,以美促進美,以智慧啟迪智慧。在這種良性的反饋循環中,才能讓學生欲罷不能,去積極地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使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展示自己創造潛能的最佳途徑,讓語文課堂精彩不斷,亮點不斷,熠熠生輝!

❸ 初中語文課堂問題設計有哪些策略

一、設計背景
雖然當今課堂教學日新月異,教法紛呈,可師古法外卻難盡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是: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著重於一個「教」字而不是落在一個「學」字上,著重於「教」字即已經踏入了某種誤區。教學的重心應當落在「學」字上,惟有如此,教育才能得到良性的持續發展。
教學的根本之處就是要讓學生願意學習,樂於學習,如幼兒學步時大人要敢於放手,幼兒要樂於舉步,無畏跌摔;似碧海初航時探索者勇於劈波斬浪無懼危險。其次是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並善於學習,如學步初時的牽引護持,似初航時的海圖後援。諸種學業中一國的母語是所有閱讀理解的基礎,是所有學科思維的根本所在。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語文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基石,是民族文化延續的橋梁。而課堂教學設計就是營造這一平台的重要環節。
二、設計創意
1、本人以為語文課堂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作為最終目標:表達能力可分為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口頭表達是基礎,書面表達是上層建築,但這種關系是螺旋梯進式的。在日常生活中口頭表達佔主體,口頭表達充許更多錯誤的存在。社會生活中書面表達佔主體,書面表達更注重表達的規范性(即語法要求)。
2、就我們教學實際來講,學習接觸的教材絕大多數是書面表達的東西。我們必須面對的事情就是教會學生如何來理解這些書面文章。閱讀和理解書面文章就必須要明白該閱讀些什麼 ,如何理解,從哪裡進行理解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必須提供給學生一種方法(即學習模式)。我們學生和老師是在同一課堂中的,那麼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模式:即適合學生學也適合老師教的模式,讓學和教的人都明白該學些什麼,該教些什麼,明白如何學,如何教。
3、這種既適合學生學又適合老師教的模式,其實更為注重學生的學,老師只是起監督輔導和道德引導作用。為了區別於常見的教學模式暫且將其稱之為「學海導航」。
4、「學海導航」就是體現自主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淡化教師的「教」強化學生的「學」,「教」變得模糊,卻更強調教師的教學和知識素養,「學」顯得建構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設計目標
教學應當充分應用校園環境的壓力和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慾望來調動他們更大的積極性和求知興趣。
學海導航無法包辦一切,恰恰相反,它只是給出一個大致方向,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去查閱資料並開動大腦和合作探究,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希望通過這種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養成學生研究問題,積極合作的好習慣。
四、活動內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絕對的主體,教學過程按「學海導航」分為四大部分:夯實基礎、文本再現、文本探究、拓疆遠航。根據不同的課文體裁進行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來完成,只在必要時才由教師加以指導。前三部分是要求學生大部分把握並理解,第四部分是提升拓展,一般情況下只要求學生能把握其中一、二點即可。
五、實施步驟、操作要點及工具
(一)、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口頭交流分享即可)
A:文本來源(作者及作品);
B:作者生平和代表作;
C:作家的文學地位(後人對他的評價)。
D:背景:文本有關知識點補充說明(寫作動機、地理概貌、風俗人情、民間藝術等)。
要點:以上四點可以整合在一起成為一段介紹文字,可作為開場白(說話練習)。
2、生字詞把握:(板書出生字詞、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
A:生字詞的音:找出生字詞(或疑難字)並注音--注意多音字或通假字。
B:疑難字詞的形和義:把握這些字詞的結構和釋義--注意一詞多意、詞類活用或古今異義詞。
要點: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學習利用工具書並掌握新詞彙。
(二)、文本再現(板書出文章主旨及段落內容)
1、闡述或明確文章主要內容(簡單的幾句話);
2、文本的具體內容
A:寫了哪些事(事件、情節、論據或科普知識點);
B:寫了哪些人(神態、肖像、語言、心理、動作等);
C:寫了哪些環境(景物、社會和物體)
D:寫了哪些場面(人、事、物活動的地方,要注意細節);
E:作者表明了哪些觀點或者是什麼立場。
3、作品思路:將文章分段(層),概括段意,明確文章體裁。
要點:整體把握文本主要內容,能概括段意並明確文章主旨,對於古文要能復述。
(三)、文本探究(板書出表達手法、修辭及其相關語句,或佳詞妙句並解析)
(1)、文本的表達技巧:
1、文本的表達方式:記敘、抒情、描寫、議論、說明。 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
2、文本的表現手法(即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
A: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徵等手法;
B: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C: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D: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3、文本的材料安排:主與次、詳與略、繁與簡。
4、文本的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佳詞妙句):比喻、借代、擬人、誇張、排比、反問、設問、襯托、反復、反語、用典、頂針、互文、對文、節縮、合敘、對偶、比興、避諱、疊詞、婉辭、避復、連及、列錦等。
(2)、文本的語言風格(佳詞妙句): 1、平實質朴、樸素自然;2、含蓄雋永、含蓄委婉;3、清新明麗、清新雅緻;4、形象生動;5、絢麗飄逸;6、婉約細膩;7、幽默諷刺;8、雄渾;9、豪放;10、沉鬱;11、悲慨; 12、俊爽;13、沖淡;14、曠達;15、音律和諧;16、整散結合等常用術語。
(3)、作者的情感價值觀:文本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價值觀,人生觀或思想感情。
(4)、文言文句式:
1、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
A、一般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疑問句;
B、特殊句式:主語倒置、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2、固定句式:又稱「固定片語」或「固定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七類:
A、表達陳述語氣的有:「有所、無所、有以、無以」等;
B、表達疑問語氣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無以」等;
C、表達反詰語氣的有:「何(奚)為、何(奚) ……為、何(奚) ……以為、何……之有、有何於……、奚有於……、於……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
D、表達推測語氣的有:「得毋、得無、得微、得非、毋乃、無乃」等;
E、表達感嘆語氣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
F、表達否定語氣的有:「獨唯、唯獨、非獨、非徒、非直、豈獨」等;
G、表達比較語氣的有:「孰與、與……孰、與其……孰若(不若、不如)、與其……寧(抑、亦)」等。

❹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如何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也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系,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如何提問

一、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主問題”

對於任何一篇文章,教師都應依據教學內容,精心備好課。在備課的過程中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依據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好教學主問題。所謂教學主問題,就是一節課的核心問題,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使學生在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探究、創新的重要提問或問題,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主導、支撐作用的問題。主問題會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表現出一種高屋建瓴的設計風格,有著鮮明的整體閱讀教學特色,使教學內容於單純之中表現出豐滿、於明晰之中透露出細膩,是有效實現課文內涵的最佳信息。

主問題的設計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瑣碎問”。瑣碎的問題表面上看課堂熱熱鬧鬧的,實際上卻致使課堂鬆鬆垮垮,導致課堂教學散漫低效。要杜絕不加思考的“隨意問”和不分主次的“瑣碎問”,這需要教師深入地鑽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同時對課堂中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進行辨別、分析、整理、歸納,提煉出最切合學生實情,最能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解決學習困難,掃除學習障礙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教學中的“主問題”,才會有牽引力、凝聚力和輻射力。

二、依據學情狀態,設計“科學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所具有的現實水平,叫現實水平;一種是在教師引導下兒童所能達到的水平,是潛在水平。在兒童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最近發展區。課堂問題的設計,應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這樣的問題才最具探究價值。如果不顧學情,設計出的問題往往會是偽問題,缺乏價值。

如教學《變色龍》時,如果問作者是誰,是哪個國家的,變色龍是種什麼樣的動物,這樣的問題就顯得幼稚,對初三學生來說是小兒科,因為書中注釋部分都有,也就失去了問題的價值。如果問“從《變色龍》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契訶夫怎樣的創作風格?”這樣的'問題對初三的學生來說又顯得太深奧,學生難以回答,也失去了問題的價值。因此,不符合學生實際,超越初中生思維發展極限的問題,都屬於偽問題,是低效甚至是無效問題,在教學時應該避免。

三、依據問題的難易,設計問題的坡度

一般來說,問題可分以下4種類型:呈現型問題、發現型問題、發散型問題、創造型問題。這4種問題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也是不等價的。我們在上課前要精心備課,對預設的問題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問題對學生閱讀思考有促進作用。要設計好問題的坡度,讓思維難度有所增強,答題距離有所增大,學生通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這樣學生才鑽研得有樂趣,才有利於學生思維品質的進一步提升。教師要盡量避免課堂教學中成串的“連問”,即簡單易答的“碎問”以及盲目隨意的“追問”,而要抓住主要的問題,做到提綱掣領,綱舉目張,同時注意問題的層次性,照顧學生的差異性,盡量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

如執教《變色龍》時,我要求學生圍繞關鍵詞“變色”,分3個層次進行研討。先請同學們找出文中總共描寫幾次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變色;第二層次,分析奧楚蔑洛夫分別是因為什麼而變色;第三層次,從奧楚蔑洛夫的多次變色中,你發現了什麼。這樣,同學們圍繞“變色”二字開展閱讀文章、篩選信息、思考分析,一下子就能清楚明了地分析出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特點。3個問題,難度上層層遞進,使課堂層次清晰,環環相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善於提出啟發性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替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思路,比如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關鍵字詞句,感知課文重點,歸納概括課文主旨,探究課文的疑點與難點。同時,還要把握課堂教學的時機,設計難度適當的問題,引導並鼓勵學生通過小組探究或者自查資料獨立思考等探究問題的答案。對於某些難度較大、學生無法切中要害的疑難問題,教師必須把握時機引導、點撥學生的思路,充分把握學生回答問題時所涉及的與問題的答案密切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問題,延伸拓展問題答案。此外,還必須認真鑽研教材,力求在教材中尋找突破口,巧設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為了釋疑,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並產生獨特的感悟。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筆者設置這樣的問題:朱自清是怎樣描述春天的?他的寫作結構是什麼?閱讀之後,你的感觸是什麼?說說你眼中的春天是什麼樣的?層層遞進,以問題引導學生逐漸拓寬思維,促進對文本知識的掌握。

五、提問後耐心傾聽答案

古語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最佳的質疑時機與適當的點撥時機。也就是在學生想弄明白而又無法弄明白、想說出來又無法說出來的時候點撥學生,以此打開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智慧,授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破“憤”而通,才能變“悱”為達,才能收到“時雨而化之”的預期效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語句不夠流暢,表意不甚清晰,教師要耐心傾聽,在學生回答完畢後再適當追問,以此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學習積極性。學生即便答非所問或者支支吾吾無法回答,教師也不能皺眉後冷淡或者斥責學生,而應該對學生加以耐心的指導,並留給學生再度思考問題的機會與時間。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依據教材、學情精心設計好問題;再依據問題的特點安排好提問的順序。避免抑制學生思維的無效提問,避免不合邏輯的錯誤提問,避免表面上非常熱鬧而事實上沒有什麼內容的虛假提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提升學習的思維品質,讓初中語文課堂走向高效。

❺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方法有哪些

1讓學生多背多記,抓緊早晚自習的時間。(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是關鍵)
2閱讀,注重方法,答題的方法,看分答題,抓住主幹。原文中有答案的最好用原文。
比如一些常考題,環境描寫有什麼種用,加點字在句子中的好處,等等。按格式答題,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題可以不用講太多,關鍵是讓學生會做。這些平常歸納的方法技巧可以叫學生找筆記本抄下來,考前看一看加深印象。
3作文,當然讓學生平常多看一些課外書是可以的。最好平常練習,比如寫周記(裡麵包括字詞,摘抄,作文)然後評講佳作。教學生如何看清題意,等等。
4最最重要的是課堂,不要講得像催眠曲,要幽默風趣,特別是講說明文和議論文。

❻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導語: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求異創新的火花並使之成燎原之勢,進而養成創新的習慣更是當代教育工作肩負的歷史重任。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一、巧設情境,設疑新穎,激發情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興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會主動積極地探索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講《愛蓮說》時,教師導入新課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教師展示課件,配上音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詩人楊萬里的詩句,同學們看這幅圖的景色美不美?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荷花的詩句嗎?在學生紛紛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課件展示以下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留得殘荷聽雨聲”,並展示一幅幅圖片,這樣的導入,很快把學生融入到一種美的意境中,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有這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教師抓住契機,提問:“似乎”、“確鑿”不是有矛盾嗎?學生通過互相討論思考,最終明確:“似乎”是因年代久,記憶有些模糊,因而語氣不肯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百草園里只有些野草,用成年人的眼光看,百草園不會有什麼動人之處,但對兒時的“我”來說,卻是樂園,表現魯迅對百草園的熱愛、懷念。可見,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 變直為曲、化曲為直,引人入勝。

有這樣的一個比喻:如果把知識比作桃子的話,那麼“教師不把桃子塞到學生的嘴裡,而把它掛在學生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的位置,讓學生自己費點神去摘取。”語文教學要避免直來直往地講析與灌輸,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在教學《狼》一文時,“屠自後斷其股”的“股”字,我不直接翻譯,而是問“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它的屁股?”學生稍感疑惑之餘,頓悟“股”為“大腿”之意,這樣就使“股”字之義迎刃而解。這種曲問便能巧妙撩撥學生的興趣,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後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可以這樣提問:為什麼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為什麼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學生通過深入的思考,最後得出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的語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可見,通過直問,理清是非,一目瞭然地理解了文章的實質。

四、分層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思維的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如講《故鄉》,可提出以下問題:文中的故鄉是什麼樣的?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徵性的詞語勾勒出這種景象?這些詞語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情?這種提問環環相扣,兩個或幾個問題在知識上是層進的,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學生對文章重難點的解決。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適時適度、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願我們的教師能精心設計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成為教學大師。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一、課堂提問的技巧

“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由衷地感到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恰當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以引導學生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探究研習的目的。

1.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問題。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在語文課堂上設置疑問,在圍繞課堂教學重難點的前提下,應先從簡單的問題問起,然後一步步問到核心問題。這種方法叫做“剝洋蔥法”,一層層地深入分析,直到把問題剖析透徹為止。有些問題是由局部到整體組成的,可以先從一個個小問題入手,然後把各個小問題的答案綜合起來,概括出核心的內容。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如講授課文《沁園春・雪》,如果老師直接問:詞的上闋寫景與下闋評古論今有什麼聯系?學生恐怕難以回答。老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如:(1)詞中的承上啟下關系說明下闋由景到人,作者用哪個字概括他對哪些歷史英雄的評價?(2)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麼?(3)歌頌今天的哪種人?(4)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這樣一問,使學生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對原來較難的問題的理解:上闋寫景是下闋評古論今的基礎。又如講授小說《范進中舉》一文,在要求學生理解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這一問題時,也應從淺處提問:范進中舉前後,眾鄉鄰、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有何不同?通過引導對比,學生就會較容易地理解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從而對這個問題作出比較全面、准確的回答。這種深題淺問的方法,可以化難為易,四兩撥千斤。

2.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注意採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時,我先創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臨楚王的誣蔑:齊人固善盜乎?然後提問:“你是晏子,那麼你將如何反駁楚王呢?”在同學們各抒己見後,我再說明晏子對楚王的反駁,通過同學們的回答與晏子的反駁相比較,分析總結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顯然比直接問:《晏子使楚》表現了什麼?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3.應注意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設置問題時,選擇恰當的時間,恰當的環節,才能體現問題的價值。精妙的提問,通常是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疑問時必須考慮到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跨度和銜接。

跨度太大,學生思維不全面,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戰性,學生不感興趣,白白浪費課堂時間。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說法,就是說你既要讓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輕易地讓他吃到桃子。因為設置問題跨度大,若長期“只跳無桃”,學生就會漸漸失去積極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學生自然就懶於思考了。

這就需要我們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把握好跨度,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就像走台階一樣,必須一步一步走過去。而且“台階”還不能太高,否則一級台階跨一大步還過不去,就很難再往上爬。不僅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跨度要適中,幾個問題間的銜接也很重要。課堂提問,不能只是簡單地把幾個問題羅列在黑板上,還要使問題之間銜接得天衣無縫,不著痕跡地把問題與問題連在一起。

4.提問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方法的,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准,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後,我們如果引導他們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背影》一文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的精神品質可否在自己的父親身上找出來?又如學習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恆的精神後,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闊”,並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發展,有些還能對學生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課堂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1.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向學生提問,一定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教師提問只讓尖子生回答,時間久了,未被提問的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這樣實際上是讓多數學生機械地接受(有時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現成的思維成果,與教師的滿堂灌無實質性差異,是有悖於啟發性原則的。因為啟發性教學並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問有答,更要看它的實效,即看學生的思維是否處於積極活動的狀態。所以,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或不好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2.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有的教師問題一提出就立即點名,學生來不及思考回答,教師馬上又點另一個人,更有甚者,先點名後提問。這樣做容易造成學生心情緊張,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害怕提問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應該有兩個最重要的停頓時間,即“第一等待時間”與“第二等待時間”。所謂“第一等待時間”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要等待足夠的時間,不能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問題。“第二等待時間”是指學生回答之後,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一段時間,這樣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個問題。因為學生可能要做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改變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時間,第二等待時間使他們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斷思路。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採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適時、適當、適度的提問,不僅可以有效地挖掘課堂教學潛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魅力充分地展現出來。因此,課堂提問已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是一門教學藝術。

❼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創新提問方式

導語: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創新提問方式

一、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原則

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初中語文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設計出系統性的問題,不能設計漫無目的、零碎的問題,使學生在深入淺出的提問中獲得知識與技能。

如教學《變色龍》這篇文章時,教師要認識到文章是想通過這篇小說,塑造奧楚蔑洛夫這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為了向我們展示當時沙皇統治的腐朽,當時警察制度的黑暗。因此,學生在理解文本後,教師要進行充分的提問:誰是小狗的主人?奧楚蔑洛夫善變的背後有沒有不變的東西?是什麼樣的`土壤催生了像奧楚蔑洛夫這樣的社會畸形兒呢?通過這幾個問題,學生能夠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較輕松地理解文本含義,這種系統性的提問設計能使學生的思維跟著課文的思路走,避免了無目的性提問浪費時間。

2.啟發性原則

初中教師設計問題要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開啟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啟發性是指教師設計問題時不能過於簡單,那樣起不到啟發的作用,答案方面不能過於限制,要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開啟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如教學《老王》時,在概括老王的形象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老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呢?是不是正如文章中告訴我們的:“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的愧怍”。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比較感興趣,但理解又不同,教師要讓學生各抒己見,甚至可以組織辯論賽,最後引導學生認識到老王是一位勤苦、本分、善良的人。這樣的人生活卻是悲苦的,最後卻孤獨的死去,所以老王又是一位不幸的人。這樣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拓展學生思路,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適當性原則

是指在提問設計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進行,要照顧到班裡所有的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如果教師提出超越學生能力的問題,學生無法理解也無從思考;如果教師提出過於簡單的問題,學生不用多思考,這都是不可行的。初中語文教師設計問題要考慮學生的智力與受教育程度,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提高知識水平與思維能力。

4.創新性原則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對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理解是不同的,教師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突破教材限制,加強提問的開放性,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新技巧

結合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存在的問題,教師設計提問時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提問方式。

1.創新提問角度

一般來說,語文教師提問時都會圍繞著中心思想、寫作技巧來問,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就會固定在一些條條框框內。初中語文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巧妙選擇切入角度,使問題具有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教學《孔乙己》時,這篇文章存在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的確”看似矛盾,學生不易理解,對這樣的地方提出問題:它們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最後再次啟發: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呢?這樣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並認真分析課文,從而達到解惑的目的,並領會到作者寫作的妙處。

2.創新提問內容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有些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卻暗含著深刻的意義。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時,要善於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如教學《背影》時,要抓住文章的重點,作者四次寫到了父親的背影,弄清楚作者“寫背影”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發展脈絡了,從而加深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題目與內容在字詞的用法上看似矛盾,但其實卻是作者為突出文中的特點而採用的一種寫法。

語文教師要抓住文章的矛盾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如教學《最後一片藤葉時》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的標題是“最後一片藤葉”,作者是在寫藤葉還是在寫與騰葉有關的人?當騰葉飄落後,圍繞藤葉發生了什麼?這樣能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探究“最後一片騰葉”背後的故事,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創新提問方式

提問設計創新還能體現在提問方式上,對一些復雜難懂的內容,初中語文教師要堅持深入淺出的原則,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抓住問題本質,從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學《陋室銘》時,教師可以用“陋室為什麼不陋”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深層意蘊。但有些教師由於缺乏對問題的引導,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教學內容。其實只要以這個問題為主問題進行分解,設計成幾個小問題,如“陋室”有什麼含義?“不陋”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有效地設置問題並進行合理分解,就能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

總之,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過細、過濫、過淺等問題,導致課堂效率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提問設計不周。因此,教師應注重提問設計,設計具有創新意識的提問,從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❽ 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技巧

導語: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也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系,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技巧

一、挖掘問題的曲折性,充分誘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向傾向,決定學生行為是積極還是消極、主動還是被動。因此,要想精心設計好、准備好課堂問題,就必須挖掘好問題的曲折性,充分誘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巧借問題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豐富想像,讓學生的智慧花火源源不斷地迸發。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適時教學情境入手,精心挖掘好問題的內涵,著力勾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審視和思考,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度激活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在講授《社戲》這一課,就如下設問“同學們,為什麼豆還是原來的豆,但卻沒有昨夜那麼好吃,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這樣的因勢利導,可以激起學生對童年經歷的美好回憶,產生最大程度的共鳴。再如有一個著名教例:在上《愚公移山》這一課時,就是從四個關鍵處設問,從“人數”為切入點開問,逐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有效要求學生掌握“且”“叟”“齔”“遺男”“荷擔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語省略等知識,為後文分析課文理清頭緒。“愚公移山這件事做起來難嗎?”把學生引導到“移山任務越艱巨,就越能顯示出人們的精神面貌”這個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課文的學習和學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偉大之處,把掌握知識、開發思維、升華思想三者有機系統地完美地結合起來了;“愚公到底是愚昧、固執的,你們同意嗎?”扣住神話結尾,緊緊扣住課文,突出愚公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這樣環環相扣的課堂提問,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抓住問題的矛盾性,充分激活學生思維

初中語文課本有記序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話劇等等,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有效投入的。為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矛盾”,有效形成學生心理上的一種問題“沖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問題“疙瘩”時,也就意味著學生已投入到課本中去了,大腦的思維也被深深的激活了,對課文重點、難點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上《父母的心》這一節課時,通過誦讀課文,將三次送子換子矛盾沖突的情境蓄足,通過惟妙惟肖誦讀,將人物的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之後,就可讓學生思考:課本中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三次送子換子?最後的情況究竟是如何?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寫人的文章卻因為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又如教授《孔乙己》一文時,筆者在開篇就提問:“孔乙己姓甚名誰?”,“是不是他真的就姓孔嗎?”。這兩個看上去簡單卻又讓人無法回答的問題,會很自然把學生誘導到研讀課文中去。在這個基礎上,本文的教學難點在老師鼓勵學生探究為什麼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原因中,得到了解決。這樣,抓住問題的矛盾性,就會讓學生學得樂意、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三、保證問題的階梯性,充分啟發學生思維

單單僅憑靠一兩個提問就想上好一節語文課是絕對不夠的,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要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體系、系統化的提問,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具體操作中,語文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肢解成易問題、趣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如教學《人生四季》一文,採用階梯式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先提出問題: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輪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屬於我們卻只有一次,作者為何用四季來類比人生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度過呢?從課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態度?在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就容易解決了。

四、注意問題的'有效性,充分提升學生思維

語文課堂中的提問,就是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掌握知識、訓練思維,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注意設問的有效性,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例如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詩句後,就可以鼓勵學生想一想:這兩句詩在實際生活中,還包含著什麼耐人尋味的哲理?再如學習了《把牢底坐穿》這一課時,可讓學生認真思考:作者身上具備什麼樣的革命精神?能具體說說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提問都具有有效性,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思得“深”,想得“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向縱向、橫向發展。

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技巧

一、提問要動情

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載體。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讓他們了解作者感情的變化,必須調動他們感情的積極性――即讓他們動情,讓他們融入作品中去,讓學生和主人公合二為一,體會主人公的感情變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品,認真的思考,調動學生進入情景,最終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提問要激發學生探究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序,但不能泛泛地提問,要有目的性,在精心備課的前提下,巧妙地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講造字方法的時候,講到羊字與羊有哪些相像之處。有的學生回答羊字上面的兩筆有點像羊角,教師接著提問三橫代表什麼。如學生回答出來後,接著再提問一豎又代表什麼,學生答對後,教師再以引導,定將大大增強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提問不能過濫,要精,要有品位

變成提問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那就適得其反了。語言教學要咬文嚼字。教師在教學中要挑選經典的語句,設品位之問,讓學生從經典的句子中品味語言,訓練學生的思維,從語言的細節處去理解、品味、分析語言的妙處,抒發的情感,藉助有品位的提問來引導學生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脈搏,最大限度地理解作品的精髓所在,進而提高他們閱讀、分析、寫作的能力。

四、提問要有一定的深度、廣度

任何一篇課文,講完後,都要有一個拓展空間,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社會,也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遷移及增強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得博學起來。如,講完《賣炭翁》一課,教師可以這樣提問:賣炭翁的遭遇是凄慘的,他的心裡是矛盾的,在當今社會,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學生一定會答“不會”。這樣一問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也加強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如果能注重課堂提問,設計好課堂提問,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了解作品所抒發的情感,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樂趣,從而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❾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導語:語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際工具。掌握好這個工具對利用課堂傳播知識、教育學生的教師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通過興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裡的分析,簡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就能夠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並開啟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1.將問題設置在教學重點上

教師要把教材上文章的重點作為提問的重點,當學生們充分調動思維去思考去解惑的時候就是把文章的重點過濾了一遍,即使沒有考慮出完美准確的答案,依然可以使學生深刻的記住文章的重點所在,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會帶著這份疑問去學習文章,正所謂“學起於思”,課堂上教師要把問題設置在整篇文章的關鍵處,當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自然的進入學習狀態了。

例如在學習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在百草園及三味書屋的生活,分別說說百草園有什麼樂趣?作者說百草園是樂園,那麼三味書屋是否有樂趣呢?是什麼樣的樂趣呢?學生在朗讀之後,可以得出一些答案:色彩斑斕、明艷美麗的植物,體態可愛、生龍活虎的動物以及神秘、奇異的美女蛇傳說等等兒童喜歡的樸素自然的樂趣是作者喜歡百草園的原因,而三味書屋是作者上學的地方,其中苦與樂交織在一起:讀書對課不斷增加卻在後園偷樂,先生雖有時面有慍色卻也偶爾的寬容,乏味的.唱讀時的“相宜”之樂。作者用對比的手段用三味書屋的生活來反襯百草園的多彩有趣,故找出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之樂的異同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教師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抓住學習重點,輕輕鬆鬆的學好一篇文章。

2.把握好提出問題的時機

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誘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能力,如果將學生問蒙、問蔫兒則起不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教師應該抓好時機提問,掌握好提問的切入點,不要過早或過晚的提問,在學生還沒有充分了解文章的時候提問,會使學生茫然無措,不知所雲,這樣可能導致學生的恐慌及反感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過晚的提問時,問題的答案早已經在課堂內講解過,學生都能回答出來,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的過程,對問題沒什麼興趣也沒有加深印象,課堂提問變成了課堂的一種點綴花絮。 教師需要將課程的學習任務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在一起,在恰當的時間提出難度合適的問題,使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通過認真思考解答出問題,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

3.課堂提問要針對整體同學

有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在課堂上能夠將課程順利講完,只是把提問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點綴環節,提出的問題沒有針對性、計劃性,總是找那些學習能力強、回答問題積極主動的學生來回答,對於那些想回答可是又沒有信心和根本沒理解問題的學生不聞不問。表面上問題迎刃而解,課堂氣氛活躍,可是真正參與進入課堂氛圍的只是少數學生,那些被冷落忽視的學生只是課堂上看熱鬧的看客,可能一堂課下來,什麼都沒有學到。時間長了,經常被漠視的那些群體對老師所有的問題都會無動於衷,長此以往,這些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不到發展,甚至嚴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這種氛圍下的課堂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無法被發現,更得不到解決。

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提問環節,將課堂提問作為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版塊,精心設計問題內容,爭取做到針對不同層次的同學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所有學生的參與到提問中來,對於學習能力差、學習不積極的學生更應該重點提問,讓他們時刻都有會被提問的緊張性,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在學生回答出問題時予以鼓勵,使所有學生對回答問題產生興趣、充滿信心,課堂氣氛達到真正的師生默契,實現當下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

4.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應該保持自己作為學習引導者、組織者地位的同時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要過細過死的把問題和答案設置在一處,更不要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強行附加在學生身上。教學過程應該是動態的、多樣性的,特別作為語文課程來說,除了字詞句的固定形式外,在學習文章方面並沒有絕對固定的答案,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思考結果也會多種多樣,教師要給同學們充分的思考和發揮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和學生們探討、研究,最後給出正確方向的引導。

例如在學習《領養木雕》這篇文章時,可以給學生設置問題,作者做了對朋友反悔的事情到底對不對?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做?你在生活中有沒有做過對朋友反悔的事?這樣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並且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理解文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5.帶領學生回歸課本

提問是一門藝術,但它更是優化課堂的一項工具,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把握者,一定要將這把工具運用自如,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的同時要不斷引領學生回歸課堂,不能讓學生的思維由發散變為散漫,學生在思考出答案之後,教師要給予重視、傾聽並解答,然後因勢利導回歸課本,讓學生在體味學習樂趣的同時將重點放在課堂學習上。

6、設計深刻性問題,促進思維拓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提的問題一定要“准”,即抓住學生的心理,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這里所說的“准”,是指要圍繞教學目的,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出發,抓住主要問題層層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同時必須抓住課文內容的邏輯關系,一步一步地深入,不能提過大過空的問題。如教沈從文的散文《雲南的歌會》時如果這樣問學生:“課文如何體現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肯定不知從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難以回答。長此以往,必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木。”所以,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問准問題,以“小切口”來體現大問題。例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時,因為課文很長,如果教師在提問時沒有重點,眉毛鬍子一把抓,那麼學生就不知道該怎麼下手,而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因此,在教這篇課文時只要抓住兩個問題:一是魯提轄為什麼要打鎮關西?二是魯提轄是怎樣打死鎮關西的?從這兩個問題出發,作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和課堂討論的風向標,讓學生圍繞著它自由發揮提出問題。這樣逐漸深入,學生們由此就能透徹理解全文。

7、注重發散型思維的提問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意義,同時還要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提問的深度,並且一定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問,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在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的同時,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方法,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准,又該如何劃分呢?

又比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黑暗,戰爭殘酷,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願望。在教師提問引導,“如果當時社會上都是陶淵明這樣的人,社會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很多學生經此一問,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麼社會就談不上發展。”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思想中消極的一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8、提問著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提問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變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模式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

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於能力訓練。如《桃花源記》的教學,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妻子”在文中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本文中像這種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詞義不同的情況,你能找出幾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整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❿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

導語:“提問”藝術,是教師的知識、能力、經驗、智慧、膽略等素質的綜合體現。語文教師有了“提問”的藝術,就能把握住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駕馭住生動復雜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

一、以學生認知水平為基礎,巧妙的設計問題

在任何教學活動當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都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僅決定了他們能夠聽懂多少,還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教師在對語文教學提問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掌握好提問的一個度。問題太難學生難以理解或是解答不出來,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進度,更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問題過於簡單,則起不到對學生思維的拋磚引玉作用。在進行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處於什麼階段,然後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問題的巧妙設計。在提問的過程中,絕不可以讓提問的語言變得過於復雜和瑣碎,否則很有可能會使學生混淆問題的重點,因此提問的語言也必須要簡練、易懂,具有一定的引導力。

在進行《故鄉》這一課的內容講解時,就在學生預習之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故鄉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引導學生邊思考邊閱讀,讓學生通過故鄉鄉親的變化、故鄉面貌的變化等細節一點一點的探索,探索出楊二嫂和閏土的變化,然後再讓學生對楊二嫂和閏土前後的變化進行深入的比較,並且找出變化的內在原因,並在此基礎上引申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最終將全文的主題引出。通過有效的教學提問,可以強化學生對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二、以提高學習水平為目的,增強問題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提問都比較看中,所以他們在進行授課時都會進行大量的課堂提問,然而課堂提問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這令初中語文教師都感到十分困惑。

筆者通過對自己以及身邊同事工作經驗的分析發現,之所以會出現不進反退的情況,主要是由於教師的提問過於隨便和簡單而導致的。其主要表現可以有兩種:(1)“是不是?”、“對不對?”形式的問題過多,提問的毫無意義;(2)問題設置過於簡單,很多問題學生只需要通過閱讀就能夠得出結論,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在語文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常見的,但其問題的設置毫無意義可言,想要保證課堂提問的效率,提高其對於學生思維等各個方面的鍛煉,就必須要使課堂提問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必須要保證問題的針對性,保證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夠緊緊地圍繞文章的內容及思想。在此基礎上,問題還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保證所提出問題必須要具有一定意義,例如能夠鍛煉學生的哪方面技能,讓他們從中收獲哪方面知識等等。例如在進行《石榴》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喜歡夏天更喜歡石榴”這句話,筆者就設計出了這樣一系列問題:

問題一:“作者寫喜愛夏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問題二:“由文章我們能夠看出作者喜歡的到底是什麼?”

問題三:“作者雖然表面上寫的是石榴的口味,但是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不僅能夠使學生從作品的描寫當中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從而將其學以致用。

三、以拓寬學生思維為策略,強調問題多元化

提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問題的類型、目的來對問題的形式進行改變,以便更好的達到預計的提問效果。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提問之所以實效性差,與教師提問的方式單一、死板有著直接聯系的,因此,想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效果,就必須要使問題形式變得多元化。

經過實際教學經驗總結,筆者認為以學生的生活實例為基礎進行提問,或是利用多媒體幻燈片來進行提問,都是非常不錯的課堂提問形式。教師通過對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的掌握,來將兩者進行比較溝通,進而將問題提出,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那麼學生的探究慾望自然會有所提升。利用多媒體幻燈片來進行提問,能夠將學生的思路以及注意力充分的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使問題的指向性更加的清晰和明確,在充分調動學生探究慾望的同時,能夠使課堂提問的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

結論:

終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育活動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至關重要。提問是教學工作中的一種藝術,語文學科的提問更是如此。為此,教師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傳統教學理念,樹立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掌握,來巧妙地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的、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形成提供保障。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如何設計教學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