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語言是語文教育

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語言是語文教育

發布時間:2022-11-15 20:32:21

Ⅰ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類社會中的第一交際手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注重信息和交際的今天,訓練學生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語言就顯地尤為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有著深遠的意義。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促使他們的思維、觀察、想像、記憶等能力的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下面是我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方面幾點粗淺認識: 一、憑借語文教材,加強語言表達訓練 形象生動,圖文並茂的語文課本,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利用插圖進行說話訓練,可以培養觀察、想像能力。如:出示一幅插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畫面內容,然後看看作者是怎樣敘述的,說出自己說的與課文寫的有什麼不同,怎樣敘述好。葉聖陶先生說過:「畫面不但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像。」語文課本中的插圖(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材),不僅為學生學習課文提供了方便,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聯想的天地,通過靜止的畫面,可以聯想到動作、表情、語言,讓學生把聯想到的內容表達出來,給學生一次語言表達機會。 二、創設交際情境,進行語言表達訓練 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極富感染性,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表達的強烈慾望。新課標在口語訓練上提出這樣的要求 : "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語言表達"。這是語言表達訓練的一條重要途徑。 「說什麼」是進行語言訓練最關鍵的一步,是解決好寫話、作文時無話可說的有力保障。為了解決好這一問題,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機會,給他們一個展示表現的場所,如:定期舉行詩歌朗誦、講故事比賽,小小辯論會等。寫話時,讓學生先說後寫,這樣既進行了交流,又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從而產生積極的說話慾望,樂於說話。如:讓學生替老師說話、補充課文中的省略部分、 精心設計板書,進行說話訓練等。 三、要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強化語言表達訓練 學生的語言能力真正得到培養,必須依賴於社會實踐,而形成口語交際能力後,最終又要走向社會。因此,語言能力的培養要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進行。小學生特別愛聽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橫生、富有兒童情情趣的故事。家長或教師可選擇一些文明禮貌、誠實勇敢、勤奮好學等內容的故事讓學生聽。尤其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說話缺乏條理性,要求他們把故事完整地復述出來,家長或教師必須把復述的內容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讓學生沿著這條線索,抓住故事主要內容進行復述。這樣有助於加強學生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 生活中,也可讓小學生選擇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師或同學,就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分別同他們作一次深入的說話,爭取從他們那裡得到忠懇的意見和建議。然後,把兩次談話的經過、交談的內容和對自己的觸動詳細地寫進當天的日記。再把這日記拿回家,徵求父母親的意見,並就自己的發展方向或理想、追求同父親或母親商談,達成比較一致的見解,以此達到強化語言表達訓練的目的。 四、挖掘有利因素,促進語言表達訓練 從自我體驗中引說 。體驗是一個人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引起的一系列感受,它能引發強烈的表達慾望。如:過生日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且大多經歷過,讓學生以模擬打電話的形式互談過程、談感受,這樣就把學生的生活與說話訓練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僅能說,而且還善於發揮。 還可針對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把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引進課堂,創設口語交談情境,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可以讓學生模擬表演問路、借東西、購物、接待客人,開展"老鷹捉小雞"、"傳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和競賽活動。學生在玩中學說,興趣盎然,輕松愉快,真正做到"我口說我心"。學生在雙向互動的訓練中,不僅學會了應用禮貌用語,思維與口語交談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 語言訓練貴在實踐,-讓孩子大聲說出來,說出心中想說的話。這是艱巨而又長久的重任,它對孩子以後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將繼續努力把這項重任貫穿於教育教學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得到鍛煉。

Ⅱ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注重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的培養
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就是說話。要把話說得好,說得巧,話出人服,言到事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訓練方法依法施教才能使學生的口語表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征服力。說話訓練貫穿兩條線索一是朗讀二是說話。朗讀能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為說話的准確、生動、流暢、自然打下基礎說話是朗讀技巧在生活中的運用。朗讀和說話要交錯地螺旋式進行。
第一、訓練學生朗讀能力。首先朗讀要從模仿入手。初中生年齡小但接受能力強。訓練時就應讓學生循序漸進、依樣而行。我們的做法是多讓學生聽磁帶、看錄像或聽教師的示範朗讀有意識地讓他們進行模仿。在聽的過程中多音字、停頓、重音、語速、升降及由此帶來的情感變化等用符號標出以便於模仿。譬如,朗讀時,我先將精彩段落作示範朗讀,同時將需要注意的地方作特別強調,學生再模仿朗讀,悉心感受。其次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或復述。課本上一些欣賞性的小短文便於理解學生先自行預習理解後,再請個別同學朗讀,再在全班討論,提出優缺點,最後由教師作示範性朗讀。另外在理解基礎上要求學生依樣復述或對原著作縮寫、改寫式的講述。這樣的訓練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學生說和寫的能力。再者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除開展朗讀比賽外,還要把一些課文改編為故事、小品、對話表演等形式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按照不同身份、不同角色具有不同語言特點的要求進行練習。學生的口語水平提高就會很快。另外還要保障朗讀時間。晨讀時間不可忽視,課堂前三分鍾可採取集體朗讀、聽錄音仿讀、領讀等方式能起到熟讀課文和組織教學的雙重作用。
第二、訓練學生說話能力。說話和朗讀不是截然分開的說話可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如前所講復述訓練也是說話訓練。說話訓練應在「趣」字上作文章。在說話訓練的開始階段多讓學生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如「童年趣事」、「故鄉過年的習俗」、「這人真怪」等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感覺有話可說從而打開了同學們的「話匣子」。為了訓練學生說話的條理性、邏輯性,可讓學生復述課文或列口述提綱。復述課文或依照原文順序復述,或打破原文順序重新編故事組織材料這本身就是一種嚴密的思維訓練。指導學生列口述提綱可使學生避免說話訓練開始階段容易出現的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等毛病。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的訓練方式,如普通話比賽、故事會、討論會、辯論賽、小品、模擬對話、班級演講會等。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進行說話訓練。
二、注重學生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的培養
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即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的形成起步於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而寫作訓練又有著口語表達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早在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指出「能寫文章算不得什麼可以誇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了眼睛、聾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這點明了寫作的重要性,也給我們這些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巧妙命題激發興趣。葉聖陶先生指出「寫作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累不吐不快。」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布置的作文題目學生都願意寫要喚起學生的寫作慾望在題目的安排上應費一番心思。現在的命題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題目違反了寫作必須由感而發的規律限制了學生情感的自由抒發。因此出題要切近學生生活實際「鑽進學生心裡去選定學生能夠作的願意作的題目給學生作」。中學生雖然年齡不大畢竟有了十幾年的生活經歷對自然、人、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我們擬定作文題目一要貼近學生生活二要新穎。只有貼近學生生活把作文題命在學生寫作欲的噴發口上學生一看到作文題目才會產生不吐不快的感覺。只有學生感到新穎,學生才會感興趣。
第二、教師親自參與寫作。教師參與寫作是一種培養學生作文興趣做到教學相長、提高教師素質的好方法。教師和學生同作一篇文章既體會了寫作的甘苦,又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指導時方能切中要害有話可說,才能更多地以欣賞的眼光來指導學生,促進與學生的感情交流。另外教師參與寫作也能給學生起到榜樣和示範的作用,讓學生更有信心寫好作文。
第三、倡導學生寫「課外筆記」 。「課外筆記」一種不同於日記、周記或單純的讀書筆記、課外練筆等,而是一種相當於「手抄報」的刊物式的「課外筆記」。課外筆記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促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的良好途徑。這種手抄報式的課外筆記都有一個刊名所設內容豐富多彩。加上精心繪制的彩色插圖和規范的書寫令人賞心悅目。在這塊天地里同學們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人生的體悟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第四、上好作文評議課。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講評指導很重要,上好作文評議課無疑是一種培養寫作興趣的好方法。作文評議課上,教師選出一兩篇不同水平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復印發給全班同學,然後有三種方案可行由教師引導批改指出作文中的優缺點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見;也可由學生討論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可由寫作者朗讀並介紹自己的作文,同學或教師提問徵求學生本人對自己作文的看法,在教師批改範文的基礎上組織討論或由教師集中講評這次作文的優缺點,或由學生談自己的作文和教師的書面評語或由學生提出在寫作中感到困惑的問題,請教師解答。這種評議方法由點到面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既把教師從煩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騰出時間指導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又能使學生通過批改別人的作文增長知識反過來寫好自己的作文這樣一箭雙雕何樂不為。
初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中學語文教師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做得好,不僅能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為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促進社會的文明和對於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交際等帶來積極的影響。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在培養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方面狠下一番功夫,以適應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需要。

Ⅲ 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樣滲透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

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徐娟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體現閱讀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明確提出,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語文教學中學法的有機體現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里,教師處於中心地位,學生圍著教師轉,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而《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促進其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1.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師生關系平等是前提條件。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機會學習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劑,在民主的討論氛圍中,學生才會沒有心理負擔,做到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最後,要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哲學中,「和諧」是指一個系統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於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利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山中避雨》一課時,我設計如下導讀提綱:(1)讀課文生字詞,了解新詞新意;(2)讀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讀課後的「思考、練習」三道題目,按自己的理解筆答出來;(4)把自學中不懂的地方記下來。(這樣讓學生超前自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在當前中學教學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今課程改革的需要。所謂合作學習,即將班內學生按成績、興趣、能力、性別和性格等諸方面的差異編成異質小組,系統用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合作性來促進學習,以群體發展為評價,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況下,藉助他人的幫助,通過人際協作,利用學習資料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將個體間的差異發作一種教學資源,以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協同發展的目的。特別在當今社會,由於個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團隊協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真開展合作學習,例如,教學《西門豹》一課,在讀課文時,教師抓住課後習題「西門豹用巧妙的辦法懲治巫婆和官紳」時的「巧妙」,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西門豹的辦法「巧」在哪裡,「妙」在何處,課文又是怎樣寫出這種「巧妙」的。
(三)探究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這次課改的重要理論支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於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構建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與意義。」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感受,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相對應,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凡卡》一課結尾的教學是這樣的:學生對於凡卡的爺爺能否收到信產生了爭議。很多學生認為凡卡的爺爺是收不到信的,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上爺爺的姓名與地址。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能收到信。前種意見是「定論」,後種意見顯然比前種意見更有爭鳴價值。教師第一次引導研讀,問:「你認為凡卡爺爺能收到信的依據是什麼?」讀後有的學生認為是郵差經常跑鄉下,認識「爺爺」(書中並沒有指出郵差不認識「爺爺」,屬合理推測的爭鳴)。也有的學生認為這位郵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幫助了他(這不是沒有可能,屬善心發現的爭鳴)。教師第二次引導研讀,問:「假如凡卡的爺爺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鄉下嗎?」學生讀後,認為「爺爺」因貧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裡當學徒,若接回鄉下,他們都無以為生。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兩種意見,殊途同歸,都進一步說明了凡卡命運的悲慘。這樣爭鳴式的探究既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經驗,又鼓勵學生獨創性學習,打破思維定勢框架,從新的角度對事物重新審視和觀察,想別人之未想,思別人之未思,提別人未提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采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采訪才能獲得成功,及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采訪本村的主產業「蟶苗」的養殖戶們,讓他們去了解蟶苗的養殖過程、了解勞動者的艱辛、了解水污染對水生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采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四、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的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文閱讀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的一些粗淺的再認識。總的來說,我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Ⅳ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一 小學語文能力訓練的意義 從小學語文教學來講: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正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以下簡稱「新大綱」)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學生的發展應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發學生的語文素質。這里要對語文素質作一全面理解。語文素質應包括:語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習慣;良好的思維品質及思維能力;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及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小學的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維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全面發展。 語文能力是小學語文素質的核心,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的目的任務。因為小學語文是工具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小學語文就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學科;對小學生來說,學習語文就是要掌握祖國的語言工具。兒童是在逐步掌握語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凡工具學科,就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數學是工具學科,要掌握計算能力;語文是工具學科,必須掌握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明確指出:「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頁。這里談的習慣,即指能力而言的。這段話說明:第一,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意義。葉老把語文能力看作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綱」所提的學習語文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總之,要達到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必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第二,明確指出知識和能力的關系。知識是必要的,通過理解獲得知識;理解知識之後,還必須通過語文實踐形成語文能力。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一是出發點──知;一是終極點──行。由知到行,必須經過理解和訓練。 二 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進行嚴格訓練小學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前邊引葉老的話已說明這一點,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級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實踐,就是練習。葉老還指出:「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所以講說和指點之後,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格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頁。這段話雖然是針對練習寫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樣用於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形成。這段話包含以下幾層意思:(1)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和語言習慣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師講解、指點,還必須經過學生自身的練習,二者結合起來就是訓練。(2)語文能力訓練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在學生身上生根,使學生形成語文能力、習慣。(3)學生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按照規格認真練習,來不得絲毫馬虎。所以小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語言訓練,才能逐步提高語文能力。 有人說,強調語文課的語言訓練,會把語文課上成支離破碎的練習課。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這是對語言訓練的誤解。除了將「訓練」和「練習」混同外,主要對語言訓練的內涵不清楚。語言訓練應包括:語言理解、語言欣賞、語言積累、語言運用等方面。(1)要訓練學生理解和欣賞語言的能力。語言是載體,語言包括內容和表達形式兩方面,二者是統一的。要教會學生通過語言形式理解語言表達的內容。過去重在內容理解,輕語言形式的掌握;要教會學生理解、欣賞語言表達的個性體現,即作者在具體情境中遣詞造句、表情達意所透視出的個性特徵和語言韻味。從而訓練學生的語感。(2)要訓練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有人認為積累語言就是記憶、背誦。雖然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讀背內容,教給讀背方法。這是對的,但是為什麼重點背誦某一部分,這一部分的語言精華在什麼地方?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背下來又有何用。不要忘記要學生積累的是語言的精華。只有語言精華積累多了,學生才能在說寫中靈活運用。(3)要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即說寫訓練。語言積累為語言運用打下基礎。同時還要進行說寫的單獨訓練。「新大綱」提出「口語交際」是要進行訓練的。總之,語言訓練包括豐富的內容,不能用支離破碎的練習課來代替。 同時,語言訓練是要講求方法的。葉老對語言訓練做了具體解釋:「所謂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提起筆來寫,就算了事。第一,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們心知其故。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事。也就是說,學生要掌握語文能力,必須經過嚴格的語言訓練;這種訓練,第一,必須要有教師的示範和方法上的指導;第二,要有學生自身的反復實踐。 三 小學語文能力訓練要則 (一)堅持基礎性 「九層之台,始於壘土。」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語文作為小學基礎教育中的一門主要學科,必然是基礎性學科。「新大綱」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其教學,首先應具有基礎性。根據學科性質及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接受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不論是講授知識或訓練語文能力,都是為打好語文基礎。不要忽略現在的小學生是六歲入學,不能有過高要求。但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來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礎性。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性有兩個標准: 1.全面性。所謂全面性,首先關於語文素質諸方面要打好基礎;尤其是語文能力──識字、寫字、聽說讀寫諸方面要打好基礎。不能只抓閱讀,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讀、寫訓練,忽略聽、說訓練;更不能忽略寫字訓練。凡語文能力的諸方面樣樣都要訓練,但每項訓練都必須是初步的、入門的、淺顯的。這方面「新大綱」提得非常明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其次,要面向全體學生。在一個教學班裡,教會少數優等生並不難,但要使全班學生都發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 2.牢固性。基礎必須是牢固的。每一項語文能力都應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如寫字不打好基礎,到中學再要求寫好字已難;如閱讀不打好基礎,到中學拿一篇文章讀不連貫,不會概括文章要點,讀速又慢,怎能閱讀長課文呢?所以小學語文必須要打好牢固的基礎。要求基礎全面,並不等於樣樣都要求很多、很高。要保證基礎的牢固,語文能力訓練項目必須要少而精。如現行的多套小學語文教材所確定的語文能力訓練項目,有的訓練項目就偏於過多,往往一個訓練項目學生尚未掌握,下個訓練項目又排入日程,結果每項語文能力訓練都不到位,雨過地皮濕,學生的語文能力掌握不牢。要知道假若學生前邊掌握的能力不牢固,後邊的能力是難以掌握的,如同夾生飯,再加火也難熟。為什麼我們的小學生學六年語文,而語文能力不高呢?為什麼學校中差生不斷增多呢?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貫徹基礎性不夠。學的內容多,要求高,平時學習不扎實,知識和能力漏洞越來越多。 (二)語文知識、能力、情感相結合 強調語文能力訓練,並不是忽視語文知識的學習。現在有一種風氣,不大談知識的掌握,好像一談知識就不現代,因為傳統教學論強調教學要掌握知識。前面葉老關於知識和能力的關系,即「知」和「行」的關系講得很清楚。知識和能力是緊密結合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 語文課的知識一般可分兩大類:一類是語文基礎知識;一類是內容反映的文化科學知識。 就語文基礎知識來說,一般來講,一定的語文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換句話說,語文知識的運用,才能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順序,並以一定的語文知識為基礎。例如朗讀能力的訓練,開始要多讀,但要提高朗讀水平,就要學習朗讀的一些基礎知識,例如,怎樣掌握重音?如何掌握停頓?又如何掌握高低、強弱、緩急三類不同的語調?又怎樣依據每句話末尾的標點符號,讀出不同的語氣?等等。當學生依據這些朗讀的基礎知識反復練習後,使朗讀能力訓練有方法可依,會更快地提高朗讀水平。 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須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做基礎。同時要形成語文能力,也還需要一般的知識,例如學生的作文,就需要有豐富的知識作基礎;如果學生對於所寫的內容涉及的知識不清楚,是寫不出文章的。所以關於課文內容的文化科學知識,也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形成和人格發展都是有益的。 「新大綱」提出「語文教學要注意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語文課的情感因素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因為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學科。語文課是傳情的主要課程,因為語文教材所選的篇目,大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因此,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過程中,還必須注意教學的情感性和思想性。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感悟思想和情感。加強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 (三)基礎訓練和綜合訓練相結合 語文能力訓練一般分兩大類:1. 字、詞、句、段為主的基礎訓練。基礎訓練就是指字、詞、句、段的訓練。如,(1)字要讀准字音,寫的端正、規范,不出或少出錯別字;當然,不是盲目的一個字寫上一二十遍,一個字認真寫五遍即可。(2)詞句理解,有的要准確,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3)要會理解自然段,會分意義段,會概括段意。語文課若不教識字、識詞、解詞、析句、明段,又怎樣理解篇呢?這些基礎訓練是必要的。問題是前一時期對基礎訓練因考試引導而走了樣。如字、詞、句訓練多於段篇訓練,忽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積累、運用,削弱了語文教學的情感性,思想性。有的練習冊編了許多文字游戲似的詞語練習,脫離語言環境的孤立的詞語比較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詞語概念以及背記段意等。這不僅浪費學生語文學習時間,也無意於語文能力的提高,當然要大力反對。但是正確的基礎訓練還是很重要的。如學習一篇文章,首先要認識生字詞,理解難字難詞及重點詞句,這樣才能為理解篇章打下基礎。問題的關鍵是設計練習的指導思想要轉變,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有利於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1. 關於段的訓練,雖然「新大綱」沒提出段的訓練,但我認為不能沒有段的訓練。因為:(1)段是文章的結構,它體現了作者的思路。(2)理解句子的目的在於理解這一段話的意思;如果不把每段話的內容層次理解清楚,就難以理解全篇文章。(3)段意的概括訓練,會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會提高閱讀能力,數學家華羅庚曾講過一句名言「會讀書的人能把厚書讀薄」。把書讀薄,就是要善於概括文章要點。所以段的訓練是必要的。有人提出淡化段的訓練。我理解所謂淡化,即取消一些不科學的做法,如教師代替分段、概括段意,要求學生背段意等。正確的做法還是要堅持的。(1)閱讀時,應指導學生每段分層閱讀,先教會讀懂自然段。(2)分段時,不能只按教參要求,有的課文可分兩段,也可分三段,只要說出理由即可。(3)教師不要按教參給現成的段意要求學生死記;要教會學生概括段意,學生概括的段意大意對了即可,不能要求和教參一字不差。這樣就降低了概括段意的難度。2. 以語言運用為主的綜合訓練。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講,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內涵;理解字、詞、句、段的目的,也是為了讀懂全篇,從而受到教育,積累語言。從運用講,學習了語文就要會讀課文,會用語言表達,要能說會寫;學會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寫文成章,能用完整、規范的語言進行交際。所以小學語文能力訓練應落實在綜合的語言運用上。也就是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下工夫。因此,(1)講讀中,要重視對篇章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當然,要通過具體的語言理解文章內容、思想、情感。(2)訓練中,要加強讀書訓練,要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3)加強作文訓練,可以從二年級開始訓練寫日記,寫孩子們想寫、願寫、能寫的文章,體現出語言的綜合運用。總之,要把語文的基礎訓練和綜合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打好語文基礎。 (四)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打開課堂教學的大門,突破教科書的局限。因為兒童語言的發展,並不完全靠語文課堂教學,有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真知不是來自課堂,而是來自課外閱讀和活動。凡是作文好的學生,大都是課外書讀得多,或參加活動多,他們的知識面廣,思路開闊。目前,小學生信息來源多,學生們從課外讀物中、從生活中不僅豐富了知識,語言也隨之發展起來。所以要重視課外這一條途徑,要把語文課教成開放型的課程。也就是「新大綱」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 1.向書本開發,加強課外閱讀。首先要擺正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葉老早就論及過這個問題,他說:「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那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志,等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並且,要閱讀什麼就能閱讀什麼,才是真正的受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20頁。課外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課外閱讀決不能無條件的重視,而講讀還是基本」。《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頁。所以課內和課外閱讀,必須以課內講讀為主,課外閱讀為輔,課外要配合課內。如課內講讀作品的一部分,課外可以閱讀全篇;課內閱讀學方法,課外閱讀去運用,運用已掌握的閱讀能力去學習、提高。「新大綱」提出各年級段的課外閱讀量,必須落實。 2.向生活開放。不要把孩子關在室內讀書,要把兒童帶到生活中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在活動中、在觀察玩賞中,自然有序地學習語文。在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學習李吉林老師的豐富經驗。李老師經常帶學生在校園內進行觀察,到校外觀賞大自然,在活動中學習語言。當我看到她所寫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帶學生去放風箏的一段記載時,我被她的愛心所感動,引起我的深思。我想現在的青年教師們能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愛心和童心?帶孩子們一起去放風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能有多少教師能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學習語文的機會呢! (五)學生的主體實踐和教師的啟發、指導相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獨立地讀書、作文,能獨立地進行語言交際。「新大綱」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學生應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過程必須體現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要有足夠的語言實踐的時間,使之真正去識字、寫字,去讀書、作文,去交際會話,去講故事、開討論會,去思考、探究。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講過:「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這是指的聽、讀、重讀、抄寫,用手用舌頭去練習,在可能的范圍以內,盡量時時這樣去做。」誇美紐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頁。這話是千真萬確的。葉老也曾多次指導我們由知──行;所謂「行」,就是語言實踐。使學生從讀書中學會讀書,從作文中學會作文,從說話中學會說話,從聽話中學會聽話,從寫字中學會寫字,從思考、探究中,學會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創造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的機會。就如一些藝術大師、歌星、體育明星,他們的老師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勤學苦練。當然,名師出高徒,這是大家公認的真理。要實現以上的思想和做法,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總之,要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一要教師具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熱愛之情。教師要有真摯的感情,真情是一種美,教師有了真情,才會愛事業、愛學生。二要教師具有扎扎實實的語文能力的基本功。三要教師熟悉所教學生的心理及學習特點。希望老師們在這幾方面多多下工夫學習、加強修養,一定能獲得成功。

Ⅳ 如何使用語言文字進行課堂教學

何謂「語文」?語言和文字。詳細說來,語,即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
何謂「素養」?平日里的修養。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它的終極目標就是把經典的東西爛熟於心,熟練掌握必備的技巧方法,隨時懂得提取出來,在口頭上、書面上自如地表達運用。
朱自清說過「與其讓學生讀十、二十部詩集,不如讓學生背一百首詩歌。背下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沒有背下來的都是人家的。背下來的東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糧食,化為營養;沒有背下來的東西,永遠不會成為你的營養。」學語文,就是要積累。魯迅說,學好語文沒有什麼技巧,四個字:多讀多寫。學語文,必須要實踐。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僅僅是提供學習語言的例子。那麼,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什麼呢?是學生憑借這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學習、理解、運用與積累祖國語言文字。因此,賈志敏老師說:語文課,指的是在課堂上,老師借課文為例子,教學生說話,教學生寫話。
一、語言文字訓練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我們現在的許多課堂上,普遍存在著這樣「三多三少」的現象:(1)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2)學生理解的多,表達的少;(3)課外延伸的多,課內訓練的少。課堂上老師的強勢引導感悟,導致了學生感悟的是「教師的感悟」,老師的的強勢指導朗讀,導致了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偏離了教材編排的意圖。從辯證的觀點上來說,教師的強勢,往往造成學生的弱勢。我們在課堂上不難發現,許多學生在教師說前半句時,能不約而同地接後半句,似乎都懂,一旦要求學生自己闡述時,能清楚表達、完整述說的孩子卻是鳳毛麟角了。在感悟文本的時候,老師們往往追溯寫作背景、介紹作者、比較原文、拓展同類作品、動作演示、運用多媒體再現場景、……方法眾多,異彩紛呈,也收獲多元化的感動。
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個體「說不清、寫不順、字不規范」的現象常在?毫無疑問,是忽略了在課堂上必須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造成這種對語文課程認識上的偏頗,其主要原因在於:
1、過多的感悟形式佔用了很多時間,老師們普遍感覺課堂上沒有時間擠進語言訓練。
2、語用意識弱,並未把語言文字的訓練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
3、對教材的解讀有偏差,沒有找准語言訓練的點。
4、教師的語感不足,閱讀敏感度不夠強。
歸根結底,在於大家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天平傾向了人文價值,其實它與工具性是教學這個矛盾運動過程的對立統一的整體,要和諧共舞,水乳交融。
二、解決策略
(一)語文意識的回歸——繁華落盡見真淳
1、生本課堂,返璞歸真
我們的課堂是為學生而上,我們的教學對象只是年幼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深奧的哲理,不是深刻的感受,而是從文本中汲取適合他們年齡特徵的知識,並學會運用,終生可用。所以,我們的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兒童樂於學習,輕松學會,掌握技巧。
2、抓住根本,認清方向
(注釋①)張志公先生說:「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說「練」》)。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生說話,教學生寫話,這是習得言語。這樣的本事是「練」出來的,絕不是光靠老師「講」出來的。要掌握它,必須通過多次、反復的訓練,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那麼一些課堂上重感悟輕訓練現象的產生,就是沒有抓住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一個有語文意識的老師,他不會只盯著文本的內容,他會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因此,語文的獨當之任是語言文字,語文課上要講「字、詞、句、段、篇」,要練「聽、說、讀、寫」。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枝一葉總關情
1、整體把握,系統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對每一個學段的教學目標都做了細致的要求,是我們教學的綱領;教材的是教與學的憑借;單元導讀則為我們的教學提點出了訓練點。我們在備課時,要先對以上三項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正確把握文本的語言訓練主線。
2、慧眼識點,把握重點
(注釋②)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足以構成訓練的素材。語文教師應當有一雙獨具的慧眼,善於從教材文本中發現語文因素,並具有憑借語文因素進行訓練的意識。
⑴熟知學段目標。新課標給每個學段都作了詳細的要求,只要我們每個學段的老師都能扎實自掃門前雪,那麼就能較好地形成一個系統的訓練。比如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出現了許多類似高年級的分析課文,這不僅是拔苗助長,更是學段目標的解讀誤區。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課文讀通讀懂就可以了,生字新詞會寫會用就可以了。
⑵關注課後習題。課後的思考題往往蘊含了本課語言訓練的一個重點,但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把它當作了一個「盲區」,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學《四季》的時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讀兒童詩,仿編兒童詩上。這是一年級拼音教學剛結束之後識字教學的第二課,課後題一的「讀讀背背」,只是要求孩子們感受這種詩化的文字,感知四季的特點就可以了。題二的「我會寫」則明確地提示我們,這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識字寫字,尤其是認知筆畫「橫折彎鉤」的寫法和「豎彎鉤」的三種不同寫法和,並學會觀察方法,能在田字格內正確書寫。題三的「說說畫畫」,整合了美術學科,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四季的分明。
⑶讀懂文本內容。每篇課文中語言文字訓練點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語文功底」來准確捕捉。比如《秋天的雨》一文,很多教師在解讀第二自然段時都是這樣教學的:
<< span="">課文>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

Ⅵ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積累和運用

在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提出的學習原則,重要的一條就是積累。他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喻,說明只有注重學習積累,才能「神明自得」,增長智慧,具備崇高的道德。當今的課程改革雖然強調教會學生活學活用,但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若沒有足夠量的積累,是不可能有質的飛躍的。語文教師要重視教會學生積累。
一、積累的內容結構
1、語言積累
從內容上,它包括格言、名言警句、俗語、諺語、歇後語等。從結構上,它包括文字、詞彙和句子等。語言積累在整個語文積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積累得多了,語言自然豐富起來,閱讀理解會得以提高,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也會得到進一步增強。中學生平時缺乏的恰恰是語言的積累,語匯太貧乏,寫起作文來,語言如同白開水一樣,無滋無味。我曾經看到報紙上有這樣一則報道:某學校的蔡學生寫了一篇不足三百字的作文,全篇一共用了72個「死」字,這一事例正告訴我們,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會學生積累語言勢在必行。
2、知識積累
在這里我們說的是狹義的語文知識,它包括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化常識等。這些知識很多也很復雜,可以通過建立知識檔案的形式、分別整理,這樣一點一滴,就會聚沙成塔。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就是通過給學生畫知識樹的方法,讓學生不斷積累知識的。
3、材料的積累
積累大量的語文材料是為了表達運用,這是材料積累的主要目的。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各種文章、報刊雜志等。
二、積累的方法
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探求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下面談的只是本人的一些做法。
1、聽講聽讀法
這種方法立足學生的「聽」。聽講是通過教師講課或別人講事情或故事的形式而獲得積累的一種方法。現在的新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說,但我們也不要忽視教師的講。聽讀就是通過聽別人讀文章、讀文學作品的方式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課外我們要引導學生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如每天的新聞聯播),讓學生得到所讀的訓練,課堂上我們要篩選好的文章讀給學生聽(可以是教師讀,也可以讓學生讀)。我常常利用早讀課或課前5分鍾開展聽讀的活動。有時讓學生選擇報紙中自己喜歡的文章讀;有時教師准備好美文讓普通話較標準的學生讀(或教師自己讀)
2、摘抄法
就是通過抄錄的形式而達到積累知識和材料的方法。這種方法極為普遍。摘抄的種類繁多。從范圍看,有片斷抄錄,語句摘要,詞語抄寫等;從內容看,有精美詩文摘抄,有優美描寫摘抄,有名言警句、諺語、歇後語、俗語摘抄等;從形式上,有課堂筆記課外讀書筆記等。在運用摘抄法積累語文知識、語言、材料時,應逐步養成隨手勤摘的好習慣;其次,要指導學生多讀多抄,邊抄邊思考;最後,要要求學生把摘抄的內容分們別類,形成系統。當然摘抄不能流於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運用,我常常利用早自修課開展積累本運用交流比賽,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詞語抄到黑板上,然後大家一起欣賞,發表看法。
3、背誦法
背誦是語言積累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材料。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正說明了背誦的重要性。清末明初的大學問家王國維、現代文學家魯迅、錢鍾書等等,他們的文學造詣很高,雖治學方法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博聞強記,以此達到積累的目的。但背誦一定要講究技巧,不能讓學生「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首先,要求學生背誦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心不外騖。其次,要在系統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再次,要掌握記憶的特點,加強記憶的反饋和有序性。最後,要帶著尋趣的的心理去記憶。歌德說:「哪裡沒有興趣,哪裡就沒有記憶。」記憶就是這樣,只要對自己記憶的東西產生興趣,此時就樂於記並且記得快記得牢。
總之,積累的方法很多,從生活積累、從閱讀中積累等等。積累靠勤,靠恆。不是今天努力,明天就能立竿見影。當然,積累還要講究方法,不能來者不拒,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有鑒別的眼光,才能披沙揀金,去精取金。

Ⅶ 如何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
一、遵循文體特點教學,實現言意兼得
不同文體的課文,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依據文體特點進行教學,既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便於學生把握課文的表達形式,這無疑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學與問》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說理文,說理文的基本結構形式是先提出觀點,然後舉出例子,最後進行總結。教學《學與問》這篇課文時,我在讓學生弄清文體特點的基礎上,拋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觀點是什麼?舉了哪幾個例子?例子是怎樣說明觀點的?之後讓學生模仿課文的表達形式,以「寫好漢字需下苦工夫」為話題,寫幾段文字。學生學得很投入,不僅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很透徹,還很好地掌握了說理文的基本表達形式,並學會了遷移運用。
《麋鹿》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說明文,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是從事物的不同方面來介紹事物。《麋鹿》這篇課文就是從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三個方面來介紹麋鹿的。教學《麋鹿》這篇課文時,我把讀與說的訓練結合起來,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弄清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麋鹿的。然後讓學生分別畫出寫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的句子,朗讀出來。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介紹麋鹿。為了激發學生說的興趣,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現在你們是導游,你們正帶領遊客參觀麋鹿飼養場,不過這里不僅有麋鹿,還有馴鹿,請你們細致地為遊客介紹,讓他們聽了你們的介紹不僅能一眼辨認出麋鹿來,還能熟知麋鹿的生活習性。」這樣,通過說的訓練,把書面語言轉化成了學生的口頭語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把握文脈,反復誦讀,實現言意兼得
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最關鍵的是要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弄清課文寫了什麼和怎麼寫的。「寫什麼」與「怎麼寫」的關系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二者互為依存,共同為表現文章的主旨服務。而「文脈」往往會將兩者統一起來。因此,不管是篇章的教學還是重點段落的教學,關注對文脈的梳理、辨析十分重要。
《三亞落日》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起始段便拋出了這樣一句話:「夕陽滑落的景象美妙絕倫,一點兒也不比日出遜色。」夕陽滑落的景象究竟是怎樣的呢?課文的第四段做了細致的描述。如何才能讓學生既能清晰地認知夕陽滑落的過程,又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絕倫,還能體悟出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來描述那美妙絕倫的景象的呢?教學《三亞落日》的第四段時,我的具體教學步驟是:第一步,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落日動作的詞語,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四個過程,想像成四幅圖畫(懸掛圖、下沉圖、蹦跳圖、入水圖)。第二步,讓學生口頭敘述夕陽滑落的過程,完成學生對日落過程的認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三步,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描寫四幅圖的具體句子,反復誦讀,直至能夠背誦下來。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夕陽滑落的美妙絕倫,感受語言的優美。第四步,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些句子,為什麼。意在引導學生理性審視文章遣詞造句的匠心,體味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這樣由語言而內容,由內容而語言,通過讀、說、思、評,很好地完成了語言學習的過程。
三、讀寫結合,實現技能遷移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因為,比之閱讀教學,作文教學投入的時間相對較少,教學的策略也相對缺失。在這樣的情況下,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指向寫作教學,無疑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改進作文教學的有效路徑。因為這樣的教學不僅為指導寫作提供了時間保證,還遵循了「習得寫法―遷移運用」的習作訓練規律。
讀寫的實施,關鍵要善於擇取語言訓練點。我教學《愛之鏈》時就擇取了第一段為語言訓練點。之所以要選擇這個段落作為訓練點,是因為這一段的環境描寫無論是對表現人物的心情,還是對表現人物的形象、品質都起到了極大的烘托作用。
如何憑借語言訓練點,實施讀寫結合的訓練呢?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領悟環境描寫的特點:運用富有表現力的景物來描寫。這對人物的心情以及人物的形象起到了襯托的作用。
在學生讀到最後一段時,結合對「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句的理解,我創設了這樣的讀寫結合的實踐情境:「還是一個雪花飄落的傍晚,還是在那個鄉間公路上,還是開著那輛破汽車,只是現在喬依的心境變了,他的心情不再凄涼,他變得高興了。同樣的環境,當喬依心情變化了,可以怎麼寫?請同學們動筆寫寫吧。」
這一段的原文是:「在一條鄉間公路上,喬依開著那輛破汽車慢慢地顛簸著往前走。已是黃昏了,伴隨著寒風,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飛舞的雪花鑽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這條路上幾乎看不見汽車,更沒有人影。喬依工作的工廠在前不久倒閉了,他的心裡很是凄涼。」
有的學生寫出了這樣的片段:依然是那樣的黃昏,依然寒風勁吹,雪花飛舞,但在喬依的眼裡,一切都是如此美好。雪花像小精靈似的在他的眼前蹦跳,有的竟然飛進車里,落到他的臉上,親吻著他的臉頰,似乎還在呢喃:「祝你好運,喬依,你會很快找到工作的……」
從寫作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是富有成效的。因為,通過學生的作文可以看出來,學生不僅把握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要義,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為寫而讀,讀寫結合,不僅是教學形式的轉變,教學側重點的轉變,也是教學思想的轉變,如此教學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事實上,對於閱讀教學而言,運用方法理解內容的過程,必然會伴隨著對寫作方法的領悟,因為文本的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本是相互依存的,猶如錢幣的兩面,這也正是「言意」能夠「兼得」的原因所在。

閱讀全文

與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語言是語文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