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寫作文有一種方法,叫先什麼後什麼 先( )後()
語文寫作文有一種方法,叫先抑後揚。先抑後揚,也叫欲揚先抑,是一種寫作手法,指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構思方法。運用此種構思法要注意抑少揚多,揚能壓抑。
先寫壞的,後寫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來襯托。 前後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運用這種方法,作者在構思與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抑揚前後應具有對照性,而且大多是採用相反對立的形式構成對照。另外,對於抑揚兩者,不可等量齊觀,而是應該重在後揚。抑,起的是襯墊作用。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過自己不斷的寫作實踐,去細細地體會、揣摩。
(1)古代語文寫作什麼叫先放後收擴展閱讀
「揚」和「抑」,在藝術上都是一種強調手段。古人做文章強調「蓄勢」,講的也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的道理。
《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
然後卻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揚」。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並不少見。
❷ 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基礎與前提是什麼
一、重點
緒論的重點問題是 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特點、經驗和弊端 。這也是緒論開宗明義的問題。
(一)特點。教材中總結的三個特點是:
1.語文教學與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綜合在一起; 2.發蒙先識字,後讀經書; 3.讀經為主,文選為輔。
三個特點中,第一個是語文教學內容方面的特點,即古代語文沒有獨立設科,語文教學的內容不具有獨立性,而是包含於文史哲教育當中,具有綜合性特色。第二個是教學策略方面的特點,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語文教學採用先集中識字,後讀書的辦法來進行蒙學教育。集中識字的著名蒙學讀物是「三、百、千、千」;讀書指讀儒家經典。第三個是課程教材方面的特點,主幹課程教材是《五經》、《四書》,這是儒家經典,對漢語文教學貢獻極大;輔助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選》、《文章正宗》、《文章軌范》、《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
(二)經驗
1.識字教學的經驗主要有5條。第一,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第二,使用韻語和對偶,便於朗讀、記誦。第三,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第四,聯系日常生活。第五,激發兒童的興趣。這些經驗符合漢語言的特點和規律,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符合兒童心理特點,並且貼近生活。
2.閱讀教學的經驗主要有兩點。第一,熟讀,精思,博覽。熟讀是領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可能整體感知。而精思則指閱讀必須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覽是指閱讀要有量的積累,要廣泛涉獵,開闊視野。第二,評點法。這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這些經驗至今仍然使語文教學受益。
3.寫作教學。寫作教學經驗主要有四點。第一,注重基本功訓練。比如學作詩先練屬對,學寫議論文先進行單項等。這是關於寫作教學的經驗。第二,多讀多寫多改。尤其是有精於改文的傳統。第三,作文從模仿入手。第四,先放後收。這三點是關於學習寫作的經驗,體現了閱讀與寫作、改文與寫作、模仿與寫作的關系,以及學習寫作的原則。
(三)弊端
根據張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語文教學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脫離口語實際。2.脫離應用實際。3.忽視文學教育。4.忽視知識教育。
這些弊端是從對古代語文教學特點的分析中總結出來的。而這些也正是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大力加以改進、改革的。
二、難點
緒論的難點在於正確理解語文教學觀念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語文教學觀念包括目標觀、內容觀、方法觀、發展觀。
目標觀主要應理解目前語文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的三維目標,以及三維目標所體現的幾方面嶄新的價值觀:知識觀、學生觀和教學回歸生活的觀念。
語文教學內容觀的傳承與發展,體現在以下方面:語文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而語文形式表現語文內容,二者是統一的;語文和思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是共生關系;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全面訓練,協調發展,幾個任務應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廢;語文課程資源要優選重構,課內課外、學校、社區、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要溝通,構建開放、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
語文教學方法觀的傳承與發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動關系;優化選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發展觀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要辨證地認識語文教學內部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是推動語文教學發展的動力;第二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否則語文教學無法健康發展。
在對以上內容的學習中,請大家建立兩個聯系:一是聯系自身實際,將目前所進行的新課程教學實驗中的教學實踐活動與推行新課程和新的語文教學法之前的傳統語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進行對照和思考;二是聯系古代語文教學觀,將新的教學觀念與之進行比照和分析,這樣可以深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同時又解決了較難理解的問題。
三、其他一些重要內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外,以下內容也應該掌握:
《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現代教育的起點,從此,語文單獨分科;
20世紀初,「國文」名稱出現;
1920年,現代文開始進入語文教學,古代語文教學以「傳道」為主開始逐步向現代語文教學以學習語言文字為主轉變;
1949年,「語文」名稱出現;
1953年「關於《紅領巾》教學討論」的得與失;
1956年的漢語、文學分科實驗;
張志公先生的「工具說」與「加強雙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國通用教材的歷史貢獻;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提出的語文學科課程整體結構、聽說讀寫訓練體系、教學原則。
一
一、重點
本章的重點是語文課程的性質。教育部制訂並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這樣描述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特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正確、深刻地理解這個定性,是我們學習《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這門課程以後各章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保障。短短的兩個句子,所涉及的語文學科性質這個世紀「難題」,關乎復雜曲折的演變過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
為什麼語文性質問題是個「難題」?因為它實際上是個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問題。中國百年現代語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著性質問題的爭鳴。20世紀前50年的爭鳴主話題是「文言」與「白話」;建國初到文革前主話題是「文」與「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話題是「工具性」與「思想性」。90年代至今,主話題集中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別是90年代以來,人們圍繞課程與教學取向進行了反思、討論、研究、爭鳴,非常激烈,影響所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性質的基本特點。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個定位呢?巢宗祺教授這樣解釋:「『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突出這兩方面的功能。我們相信,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
關於「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抓住其中的兩層含義:一是要抓住語文是交際工具,一是應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交際工具,語文的作用體現在思想、學習、工作、生活四個方面。而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則凸顯出語文這個交際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卻是不可替代的。
關於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語文的人文性,教材上從語文自身以及語文的內容屬於文化范疇;語文包含文化的多樣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傳承作用兩方面進行了簡要闡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語文教材、課文的教學和學習、訓練,體現出編選者、教師、學生的一種文化選擇。課文內容、教師和學生對課文的闡釋、理解和評價,編選什麼、如何闡釋、理解了什麼,都體現或是說實現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次,漢語言本身就內蘊著漢民族的文化意識;第三,語文行為(聽、說、讀、寫)的習得和訓練過程就是一種對人生、社會各種事物的認識的積累和練習;第四,語文課程、語文學科目標、語文教學內容之所以確定為這樣而不是另外的內容,是特定價值觀篩選的結果,體現著特定價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涵之後,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二者的統一,忽略這一點,就不是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理解,而落實這一點,則是每位語文教師應該勇於探索、自覺實踐的重要內容。
語文的其他特點:基礎性,實踐應用性和綜合性等,清結合自身工作認真理解。
二、難點
本章的難點是語文課程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
語文課程的任務是: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發展語文能力;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可以這樣理解: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是基礎任務,不完成這個任務,其他任務都是空談;發展語文能力是主要任務,它是著眼於學生終身發展而提出的語文課程必須擔負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基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而賦予語文課程的特殊任務;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是從完成語文知識觀的轉變角度,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務。這四項任務是辨證統一的整體,共同服從於語文課程的目標。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四項任務並不是各自完全獨立體現,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呈現出一種有機的整體聯系,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持全面理解和認識語文課程任務,探索落實任務的正確途徑。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內容
語文課程的基礎性 語文課程的實踐應用性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積累語言材料的具體要求
語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語文的應用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具體任務
2
第二章「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設立,體現了本課程對於這個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視,也是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一種呼應,體現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一種積極實施的態度。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這個問題,以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過本章的學習喚起重視,並促使各位學員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加以探索、總結和運用、提高。
一、重點: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
理解和掌握這個重點問題,有三個層次:學習方法;語文學習方法;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前兩個問題是第一節中的問題,是掌握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的基礎。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是第二節的重要內容。
(一)學習方法
在這里,應該對幾種在現代學習理論指導下出現的、影響很大的學習方法加以認識,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便於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學習指導方法問題加以研究。這些現代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從活動的結果對學習性質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們將學習的結果看成是行為上的變化,從這里出發,他們把學習定義為: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以行為變化來定義學習,使學習成為可觀察、可測量的科學概念,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順序和步驟,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知識獲取的速度;但沒有解決和回答學習的本質,把人的學習機械化、被動化、簡單化,忽視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不能回答學習是否一定會引起行為的變化。
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是立足於從學習者個體內部尋求突破,解決學習的本質問題。根據認知學派心理學家的一系列實驗,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學習的本質在於學習者大腦中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變化,而不是行為上的變化。在很多情況下,個體在外在行為上並沒有表現出差異,但內部的思想態度卻各各不同,如果他們不表露出來,那麼這些內部變化就很難為人所知。認知學派強調整體,認為個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覺反應,而是集知覺而成意識的整體反應。認知學派的加涅認為: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要能保持一段時期,並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從這個認識出發,可以明確學習應是行為潛能的持續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內部,人們必須通過外部行為推斷出學習是否發生了,並且這種內在變化和外部行為不一定完全同步,要多次觀察和測量才能推測出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信息主動選擇、加工的過程,重視和突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創始人是馬斯洛,繼承人是羅傑斯,他們提出的思想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傳統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師生是絕對的命令於服從的關系,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復制教師的思想,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忽視情感的交往,造成知情分離。因此,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充分尊重學生個體,高度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主張教學應立足於學生個性發展,強調知識對學生的個人意義,強調親身體驗和自我評價,倡導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提倡「非指導性教學」,即教師應在教學中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更多地採用間接的、啟發式的、非命令的形式與學生交往,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自然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學生自動地建造到自己的頭腦中,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學習者需要個別發現復雜的信息,並再自己頭腦中加以轉換,才能有所收獲。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在策略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即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每位學習者運用現有的知識、興趣、態度、目標來選擇、解釋當前的信息,主動建立自身的知識結構,是屬於有意義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語文課程的學習具有特別意義。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德在其著作《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結合的過程。」「語言結構是『許多系統的系統',或者說各種相互有關的范疇的『網路',其中沒有哪個部分是完全獨立的,或者完全從屬於另一部分的。就語言來說,在把一切學到手以前,沒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學會的。」我國學者李海林也在《言語教學論》中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語文課的程序是一種非知識論的程序論,它不以語文知識體系為參照背景,而以學生的言語結構為參照背景,它不以知識結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而以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規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語文能力的心理結構是一種無先無後、無主無次的心理圖式,但它們組合在一起,最後構成一個整體,它與客觀對象存在對應關系。」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現成的簡單線型序列模式適合於母語學習。再結合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性質,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
❸ 嗚額,,,怎麼學好語文政治歷史吶
語文:
學習實際上就是提高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的一個過程。那就是他們閱讀量大、閱讀范圍廣,而且一邊讀一邊寫,經常寫讀後感。
讀,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是一個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作文素材的手段。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空洞乾巴,而是洋洋灑灑,言之有物了。
寫,在作文方面。雖然說,文無定法,但是作文還是講究一點「法」的。應試作文與平時寫的文章是有區別的。平時寫的文章,我們是去「品味」,而應試作文往往是瀏覽的。瀏覽與品味就有了質的區別。所以寫應試作文非注意一點應試技巧不可。比如文章開頭,單刀直入,開宗明義,一開篇先讓讀者明白你在寫什麼,這點很重要。否則,看了半天了,讀者還雲里霧里,不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怎麼可以呢?文章主體部分一定要圍繞中心去寫,一定要言之有物,這些最起碼的要求必須做到。到了結尾部分,對所要表達的主旨最後再強調一次,加深一下讀者的印象。這樣,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最後,再提一個建議:充分地利用課文。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讀」,只要廣泛地閱讀就可以了。但是,讀課文有讀課文的好處。第一,課文是你的無聲的老師。我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對「寫了什麼」「怎麼寫的」,思考的正確與否呢?如果無人請教,我們將無法確定。可是如果我們去讀課文,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每篇課文都有閱讀指導,課文之後還附有一些注釋,它們可以給我們解疑答惑,幫助我們積累知識。
綜上所述,我想只要堅持了讀和寫,一定可以提高語文能力和素質。
政治:
1、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的內驅力,是探索與創新的源頭。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2、整體把握,理清課本內容層次:
把繁雜、冗長的知識一層一層地進行梳理,猶如剝洋蔥一樣,將所學的知識梳理出層次,然後從整體上把握這些知識層次。將其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就是所謂的「先放後收」。
3、簡要概括,把課本由厚變薄:
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整體把握課本的基礎上,領會其精神實質。可先對一節或一段內容進行歸納,用一兩句話,一兩個字概括。隨著學習歸納能力的提高,逐步發展為對一課,一章的概括。
4、抓住線索,清晰知識的發展脈絡:
如果知識是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珍珠串起來的那根線。學生要去發現所學知識的線索,抓住了線索就抓住了所學知識的脈絡。在自學中要注意「三大問題」,即先講是什麼,後講為什麼或重要性,最後講怎麼樣。
5、劃出關鍵詞,突出知識核心結點:
線索是學習內容的「網」,關鍵詞則是這張網中的「結點」。在知識學習中,要求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將知識高度壓縮在認知結構中,再應用時依據線索,快速檢索出關鍵詞,由此引出自己所學的知識。
6、寫讀書筆記,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
學生自學完一節或一課後,寫出自己的讀後感,體會,或者對課本進行評述,如果能長此以往,堅持下去那就真正達到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學生的理論水平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高。
歷史:
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方法。
祝學習成功!
❹ 古代教學最重要的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教育中,並無獨立的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是與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倫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的教育等融為一體的。但古代教育教學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礎地位的部分內容,已綻露出語文課程的萌芽。中國古代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也積累了大量經驗,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弊端。
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課程作為教育內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變化與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中國古代社會形態下的各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國古代課程的內容等方面都有鮮明的反映。
中國古代教育有三種表現形式: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非常簡單。在這種情況下,原始社會教育沒有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分離出來,因而也不可能有嚴格意義上的課程。但原始社會課程內容卻存在,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藝術(歌唱、繪飾、雕刻等)、原始記事(物件記事、符號記事、圖畫記事)、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原始人群在生產勞動、生活之中口頭創作出來的古代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傳統教學內容。
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教育也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中國奴隸社會的學校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基本教育內容。其中「禮」、「樂」、「書」中包含著相當多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現出新的特徵。封建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現為專制主義的特點,隨著封建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的科學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封建統治者不僅在政治上實行專制主義,在文化教育上也實行專制主義政策。所有這一切,在中國封建社會課程上都有明顯的反映,突出表現在: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以儒家經學典籍為主,主體是「五經」。
和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相比,中國封建社會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歷時最長,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點是:先教學蒙學讀物(影響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識字;然後學習以《五經》、《四書》為主體的儒家經典;以文選作為補充讀物和寫作範本。
(一)「三、百、千、千」
我國古代流傳的、最著名的蒙學讀物,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主要作用是集中識字。
1、《三字經》
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所編,該書言簡意賅,容量豐富,從教學的重要性,談到封建禮教的基本綱領,進而介紹名物常識、讀書次序、歷史知識、勤勉好學的範例等。在編制方面,採用三字一句,壓韻成文,讀起來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該書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影響很大。
2、《百家姓》
相傳為北宋人所編。全書集姓氏400餘個,每四字組為四言韻語,文中字與字之間並無聯系,但因句句押韻,讀來和諧流暢,易於記誦。
3、《千字文》
相傳為南朝梁周興嗣所著,其內容包括天文、博物、歷史、人倫、教育、生活各方面。全書對仗工整,押韻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書。
4、《千家詩》
作為蒙學詩歌讀本的《千家詩》是在南宋劉克庄編選的《千家詩》基礎上選錄編訂的,流傳廣泛的有王回選注的《新鐫五言千家詩》和謝枋得選、王相注的《重訂千家詩》,後來把這兩種《千家詩》合二為一,共選出200餘首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二)「五經」、「四書」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教育,漢代以「五經」為課程,宋代以「四書」為課程。
1、「五經」
「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加上失傳的《樂經》,也稱「六經」)。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和「五經」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聖人和經典,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五經」的內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學、倫理等方面,在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2、「四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稱。宋代朱熹撰寫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此後長期為封建政府科舉取士的考試用書。
「五經」、「四書」作為我國古代語文教材的典範,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們在思想內容方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但它們對我們整個漢語文教育的發展,卻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後世的政治、教育、哲學思想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文選讀本
文選讀本是我國古代用來進行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南朝梁太子蕭統編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其後影響較大的還有宋代真德秀編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編的《文章軌范》,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的《古文觀止》,姚鼐編的《古文類辭篡》、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等。各類文選讀本,所選的大都是各個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於學生閱讀和仿作習文。
二、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經驗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今天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的經驗主要有5條。
1、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
漢字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特點,決定了集中識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識字階段的識字量以2000左右為宜(「三、百、千」三本書合起來,單字在2000字左右,剛好達到初級閱讀所需的基本識字量),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學,也要進行適當的寫字練習,字意教學要根據兒童的接受能力,以後可以結合閱讀教學進行鞏固,並逐步加深和擴大。
2、使用韻語和對偶,便於朗讀、記誦。
韻語和對偶的使用符合漢字和漢語的特點,「識字教學使用整齊的韻語,或者使用對偶,或者二者並用,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因為,使用整齊韻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既合乎兒童興趣,又容易記憶」,使用對偶「從聲音上說,和諧順暢,讀來上口,聽來悅耳。從內容上說,或者連類而及,或者同類相比,或者義反相襯,給人的印象特別鮮明突出,容易聯想,容易記憶」[1]。
3、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
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這在識字教學中也得到了體現。如《三字經》中就有這樣的內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1944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三字經》選作兒童道德叢書之一[2]。
4、聯系日常生活。
中國古代識字教學的內容注意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明人呂坤在《社學要略》中介紹說:「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習見聞」、「便日用」、「有義理」,足見「三、百、千」等蒙學識字教材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學讀物流傳於世,成為「恆用之書」的重要原因。
5、激發兒童的興趣。
兒童喜愛聽故事、喜愛看圖畫,喜愛大聲朗誦,適應兒童的這些特點,古代蒙學識字教材中編入簡短的故事、淺顯的詩歌,有時配以插圖,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例如蒙學讀物中的孔融讓梨、磨杵成針、擊瓮出兒等故事,明清時期蒙學的「歌詩」課程,不僅能教學識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情趣,樹立志向,促進智力和語言發展。
(二)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方面的經驗主要有:
1、熟讀精思博覽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十分重視熟讀文本,熟讀又以誦讀為基礎。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通過誦讀、熟讀,不僅容易形成語感,而且有助於記憶理解。
讀和思的關系十分密切,所謂「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也談到他的體會:「讀書須將本文讀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後將注腳看,始有益。」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讀、精思的同時,古代語文教育也主張廣泛涉獵,並不僅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書」、「五經」的狹小范圍里。很多有識之士提出要廣泛讀書、接觸社會,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許多人還認為廣泛涉獵即可學會作文,古人所說的「觀千劍則曉劍,讀千賦則善賦」就是這個意思。
2、評點法
對文章進行「圈點」、「評注」,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圈點」是指在閱讀時給字句畫上符號。「評注」是把對內容和文字的評論寫在正文旁或行間。使用此法,對指導學生自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大有益處,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細心閱讀、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
(三)寫作教學
1、注重基本功訓練。
「蒙學教文,注重錘字、煉句、布局、謀篇等項基礎練習,不盡是籠統地一篇一篇寫去。」[3]蒙學寫作練習,注重進行分解練習。作詩之前,往往要先練屬對,先是「一字對」,漸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寫議論文,往往要先練習寫段落,先練習寫「破題」,然後練習寫「承題」,直至整篇的文章。盡管格律化、公式化對寫作來說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訓練扎實,可謂古代寫作教學的長處。在寫作訓練中,從單項訓練開始,漸至整篇作文的訓練,也體現了寫作教學的一般規律。
2、多讀多寫多改
我國古代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4],「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勞於讀書,逸於作文」[5]的說法,十分重視「多讀」對寫作的作用,把「讀」視為「寫」的重要條件,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但讀不能代替寫,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寫才能練就。古代流傳著「讀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諺語,還流傳著「多讀,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工夫,其益相去遠也」[6]。古代的寫作教學,基本上體現了這一原則。
我國古代的語文課程與教學一貫有精於改文的傳統,頗有可取之處,概其要點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隨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學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當,「唯可改之處,宜細小筆削,令有點鐵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學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從模仿入手
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學之既久,自然純熟。」[9]這是對前人寫作經驗的總結,也反映了宋代對寫作規律的一般認識。實踐證明,人們練習寫作都是要經過模仿,而後才有創新。
4、先放後收
「先放後收」是歷代學者主張的寫作指導原則。蘇軾說:「凡文字少中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10]謝枋得也主張:「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盪入純粹。……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11]
三、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主要問題和弊端
中國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存在著三大問題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三大問題
1、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問題。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語文教育成了統治階級進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舉取士制度推行以後,全國士子趨向科舉,語文教育逐漸變成了科舉考試的附庸。
2、教學內容問題。
教學內容陳舊片面,主要為識字、讀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為學習的楷模,把古文作為學習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革新創造精神。引導人們向後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學方法問題。
教學方法死板、單一,只重整體感知,缺乏分析認識,只強調求同思維、單向思維,忽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只尊重維護作者權威,無視讀者理解的主動性、創造性。只聽任一條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統的讀寫理論指導,等等。
(二)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四大弊端
1、脫離語言實際。
主要是脫離口頭語言實際,不重視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訓練。我國古代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兩漢之後就基本定型了,很少變化;而口頭語言則是一刻不停地發展著,變化著。所以二者的距離越拉越大。
2、脫離應用實際。
讀、寫大都與日常生活和實際應用無關。讀書皓首窮經,苦練八股,只為功名。這也使兒童視學舍如囹獄,視師長如寇讎。[元]虞韶編的《日紀故事》中有一則師生矛盾的故事:許衡年七八歲,受學鄉師,書過目輒不忘。一日,問於師曰:「讀書欲何為?」師曰:「應科第耳。」復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謂其父曰:「此兒穎悟非常,他日必有大過人者,不能為之師矣。」固辭而去。
3、忽視文學教育。
基礎教育並不是要把多數人培養成文學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學和欣賞文學的能力。當然,也不排除為具有文學天賦的學生奠定當文學家的基礎。這就要進行必要的文學知識和文學鑒賞的教育。這是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語文美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傳統語文教育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視知識教育。
我國有起源很早,很發達的文字學、訓詁學知識,但始終沒有建立起適宜於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經總結出一個「起——承——轉——合」帶有點規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變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們反對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規范,就只能用「文無定法」來抵制規律性的知識,其實是很無力的。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的訓練,實際上成了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
❺ 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考研經驗分享
有心人天不負
考研是一場自我修行。這時,我們會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包括擇校、選擇專業、如何准備初試等問題。作為同路人,這些迷茫、疑問、困惑,非常有幸我能夠經歷過這些,所以我想我的經驗可以解答一些朋友的疑問,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學弟學妹們。
與張斌的《新編現代漢語》
初試的參考書目很多,但盡量要消化掉,同時真題一定要重視,真題體現出川大老師的出題思路,參考意義極大!關於是否要報班,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建議如果是基礎不好、自製力較差且跨考的同學,可以考慮報個新祥旭考研一對一輔導課程,會根據大家自身的情況和需求來制定授課計劃,全程跟進學習進度,學起來會比較省時省力,效率會很明顯的提高。
4.背書
關於公共課,實在沒有太多需要說明的地方。作為公共課,其好處在於開放與普遍,很容易就能找到大量資料與學習方法。只要動動小手,資料嘩啦啦就來了。
硬要說的話,就是持之以恆,迎難而上。英語背單詞很苦,後期背肖四也很苦,但是不能因此就不背了。
而專業課因校而異,具有很強的特殊性,一個學校的風格可能在其他學校也能兼容,但也有可能不行。不過無論如何,都需要大量背誦,因此特地談一談背誦方面的經驗。
背誦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背什麼。這一點很重要。對背誦的材料需要一個整理的過程,也就是什麼需要背什麼不需要背。
四川大學是大綜合,需要背誦的范圍尤其廣,更加需要取捨。一般的說法是先放後收,也就是先背重點再適當擴展。
不過我起步比較高,一開始背得廣,所以恰恰相反變成先收後放。結果是別人在後期不斷加東西,我卻是減東西。
這其實不是我的本意,可以說是無心為之,但是對後期而言,心態上要輕松不少,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獲吧。
另外四川大學很注重原典,所以尤其注意記例子。有些例子涉及到兩個以上的點,這樣的例子是經濟實惠的,應該注意選擇這樣的例子,減輕背誦負擔。
比如《四庫全書總目》說詞:
「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蘇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一段話就提到了五個人,可以用五次,多劃算。語言學的例子更簡單,因為就是你生活中在使用的東西,何況還學了英語,實在不會還可以當場對比總結。只有古代漢語需要特地記一下,不過就算遺漏了一些也不要緊,畢竟還有初高中語文的底子在那裡。至於文論,其實需要舉例的地方並不多,而且往往可以從文學中取材,再用自己的話轉化一下就行了。此外,背書應該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宏觀指學科框架,可以自己做個思維導圖。不同學科坐標系不太一樣,文學需要關注朝代(時間)與題材,語言學要關注詞彙、語音、語法、修辭,文論就是艾布拉姆斯四要素。這個建議自己動手做,別人的現成的其實不如自己做的印象深刻。微觀指一些細膩的知識點。很多問題裡面涉及到的點非常多,記憶難度大,可以單獨抽出來記。比如對於《紅樓夢》研究的幾個流派,需要列舉派別、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觀點等,密度很大,可以把關鍵詞抄在便利貼上貼在書桌附近,隨看隨記。到了後期,我的書桌正對的牆上已經貼滿了大半。
時間分配上,4-9月我將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分配給了專業課,百分之三十給了英語。我看第一遍書用了四個月(4-7月)左右,全程瀏覽,不求完全記憶。但心中必須有大致的知識框架,大體的知識點分布爛熟於心,即看到真題之後能立刻反應出這一知識點在課本的什麼位置,主要考查哪一方面的內容,與之相關的知識點大致還有哪些。第一遍瀏覽以後,不會或幾乎不會考的知識點就可以過濾了九月份開始,由於開始准備政治,專業課時間將會大幅壓縮。因此十月到十一月左右,兩個月快速第二遍背誦八本書,進一步剔除比較冷僻的考點,做到基本掌握即可。而對於高頻考點和超高頻考點,必須做到滾瓜爛熟。我仍然用艾斯浩賓曲線原理背誦,背完一本書以後過一段時間復習一遍。同時這個時候要反復研究真題(真題從一開始就要研究,但這個時期要深入研究,做到答案熟練掌握的程度)。
最後一個多月,最後再把八本書過一遍。然後挑著那些高頻超高頻考點繼續背,確保自己上考場以後不會因為過於緊張而忘記答案。這樣大體上,整個專業課從頭到尾的時間,大約能過四遍,其中瀏覽一遍,背誦三遍。書越背到最後是越薄的。
關於答題技巧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卷面分,答題字跡工整
卷面分有多重要相信大家對卷面分都早已過分清楚,但是在考場還是我行我素,常常忽略這一點。但其實,電腦識別閱卷,對字體的要求變得更加嚴格。
閱卷老師每天坐在電腦前要面對這幾百份的試卷,批改速度也比較快,基本上就是看的都是關鍵詞,如果學生的字跡潦草寫一大片,很難抓取答案中的關鍵性語句,顯然是很容易失分的。
2、寫清關鍵詞,不做無用功
很多同學在答題時,總喜歡一點點的推理,在得出結果之前,已經把整個答題框寫滿,全是過程,寫到最後正確答案都沒得寫了,所以,在答題的時候不需要做太多鋪墊,有一說一,將涉及到的知識點答出來就可以了。寫太多沒用的答案,不僅浪費自己的時間,而且還容易讓閱卷老師找不到重點,相當於自己給自己挖個坑。
3、條理清晰,標清序號很重要
相信經過十幾年的考試經歷,大家在答題時都會表情序號,分點羅列。其實這也是答題中最好的辦法,清晰的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同時也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
4、凸顯專業領域的術語
在寫答案時,涉及到知識點最好用書面語或者專業術語表達出來,對專業語言要有一定的駕馭能力,不能通篇答案都是大白話。
(三)文質彬彬
進入復試環節,線上復試與線下復試存在很大的差別,擦邊過的同學很難逆風翻盤,除非有很大的亮點。
l首先文的方面,各個小的細節都要做好。線上復試最重要的是網路的問題,一定要調試好設備;個人的穿著打扮不要出格,不要邋裡邋遢;對老師要有禮貌等等。
l質的方面,更具決定性的地位。復試的話,先要准備一份自我介紹,自己寫完最好讓學長學姐或者專業人士修改一下,因為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老師提問的契機。按照自己的自我陳述來准備復試,如果提到自己非常喜歡一位理論家,老師就會從這方面來深入發掘,對你進行提問。所以把自己感興趣的,了解比較深入的內容寫在自我介紹裡面,按著這些進行復試准備,看專著!看論文!
復試沒有固定的推薦書目,線下復試的話是由筆試和面試兩部分組成,真題重復率挺高,復試真題也要重視。線上復試沒有筆試,只有面試。
寫在最後,考研只是人生中的一條道路,全力准備,盡力而為。
❻ 古代語文教育的弊端和可取之處
中國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存在著三大問題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三大問題
1、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問題。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語文教育成了統治階級進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舉取士制度推行以後,全國士子趨向科舉,語文教育逐漸變成了科舉考試的附庸。
2、教學內容問題。
教學內容陳舊片面,主要為識字、讀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為學習的楷模,把古文作為學習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革新創造精神。引導人們向後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學方法問題。
教學方法死板、單一,只重整體感知,缺乏分析認識,只強調求同思維、單向思維,忽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只尊重維護作者權威,無視讀者理解的主動性、創造性。只聽任一條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統的讀寫理論指導,等等。
(二)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四大弊端
1、脫離語言實際。
主要是脫離口頭語言實際,不重視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訓練。我國古代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兩漢之後就基本定型了,很少變化;而口頭語言則是一刻不停地發展著,變化著。所以二者的距離越拉越大。
2、脫離應用實際。
讀、寫大都與日常生活和實際應用無關。讀書皓首窮經,苦練八股,只為功名。這也使兒童視學舍如囹獄,視師長如寇讎。[元]虞韶編的《日紀故事》中有一則師生矛盾的故事:許衡年七八歲,受學鄉師,書過目輒不忘。一日,問於師曰:「讀書欲何為?」師曰:「應科第耳。」復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謂其父曰:「此兒穎悟非常,他日必有大過人者,不能為之師矣。」固辭而去。
3、忽視文學教育。
基礎教育並不是要把多數人培養成文學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學和欣賞文學的能力。當然,也不排除為具有文學天賦的學生奠定當文學家的基礎。這就要進行必要的文學知識和文學鑒賞的教育。這是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語文美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傳統語文教育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視知識教育。
我國有起源很早,很發達的文字學、訓詁學知識,但始終沒有建立起適宜於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經總結出一個「起——承——轉——合」帶有點規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變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們反對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規范,就只能用「文無定法」來抵制規律性的知識,其實是很無力的。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的訓練,實際上成了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
可取之處
1、注重基本功訓練。 「蒙學教文,注重錘字、煉句、布局、謀篇等項基礎練習,不盡是籠統地一篇一篇寫去。」蒙學寫作練習,注重進行分解練習。作詩之前,往往要先練屬對,先是「一字對」,漸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寫議論文,往往要先練習寫段落,先練習寫「破題」,然後練習寫「承題」,直至整篇的文章。盡管格律化、公式化對寫作來說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訓練扎實,可謂古代寫作教學的長處。在寫作訓練中,從單項訓練開始,漸至整篇作文的訓練,也體現了寫作教學的一般規律。
2、多讀多寫多改 我國古代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勞於讀書,逸於作文」的說法,十分重視「多讀」對寫作的作用,把「讀」視為「寫」的重要條件,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但讀不能代替寫,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寫才能練就。古代流傳著「讀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諺語,還流傳著「多讀,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工夫,其益相去遠也」。古代的寫作教學,基本上體現了這一原則。 我國古代的語文課程與教學一貫有精於改文的傳統,頗有可取之處,概其要點如下:其一,先生改文要「隨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學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當,「唯可改之處,宜細小筆削,令有點鐵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學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從模仿入手 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學之既久,自然純熟。」這是對前人寫作經驗的總結,也反映了宋代對寫作規律的一般認識。實踐證明,人們練習寫作都是要經過模仿,而後才有創新。
4、先放後收 「先放後收」是歷代學者主張的寫作指導原則。蘇軾說:「凡文字少中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 謝枋得也主張:「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盪入純粹。„„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
❼ 如何增加語文素養,寫好作文。
善於觀察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常聽有些中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提筆就頭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有的乾脆說:「我真不知道該 寫什麼,從何寫起。」有的學生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了,但仔細一看,剛開個頭,敷衍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 空泛籠統,不知所雲。針對這些情況,我常常鼓勵學生,作文就是用筆說話,會說話就會作文。而要想有話說 就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切忌胡編亂造,閉門造車。由於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頭腦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 。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裡編的准 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後,說:「我勸你不要忙於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 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於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 察生活,認識生活,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於寫成了小說《點 心》,並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後來莫泊桑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 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發現的東西……」魯 迅也曾說過:「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這是魯迅長期創作的經驗總結。由此可見,要 想寫好文章必須重視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但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注意呢?這里我想談兩點:
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動機任何學習都不能發生,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對於作文教學,教師要善於激發 學生的寫作慾望,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高中生已具備了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他們往往有 一種強烈的表現慾望。教師要緊緊抓住這種慾望,引導他們寫出優秀的文章來。
教學大綱對各個年級的作文教學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且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在課內落實。課內作文,要 求具體,學生各方面都受到約束,往往顯得比較被動,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在作文教學上一直是採取 「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課內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數量的課外練筆。比如,去年我接了剛 入學的兩個高一班,除了兩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寫一篇隨筆,隔周抽查一次,並進行講 評。
寫隨筆,就是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選材自由,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自由。只管寫自己最熟悉、最 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議論,可抒情,可記敘、隨心所欲。洋洋灑灑幾千字,不嫌多;點點滴滴幾十 字,不嫌少:有話則長,無話可短,盡興而寫,隨意而止。這樣不自覺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 。他們寫的內容起初比較簡單,漸漸地,觀察視野不斷擴大,就從身邊的小事寫開去,寫社會、寫人生。內容 越來越豐富:班級的生活與風波,家庭的歡樂與憂愁,社會見聞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盡入筆底。 有個學生對校園常作細致觀察,從景到人,從人到事,連續寫了校園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隨筆里,我 看到了學生的寫作慾望,也有到了學生因創作熱情而引出的觀察興趣。不僅有話可寫,而且更真實,更貼近生 活。一年多來,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不少學生談了寫隨筆的體會,一致認為寫隨筆的要求促使他們去觀察,去 思考。有的說:「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尋找。」有的說:「由於寫隨筆的需要,無論在家裡、在車上 、在學校里,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在諦聽……」兩個班的學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務,而且由 於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不少人自覺多寫,並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同時,在課內作文的教學中,我也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記本班一位最 熟悉的同學》,要求大家以班裡一位同學為描寫對象,抓住其外貌特徵進行描繪、刻畫,看誰觀察得細,寫得 像。而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寫的人的特徵來寫。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藍的製作》後,我又布置一篇 作文《××菜的製作》,從而引發學生觀察的興趣。於是乎,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創作熱情被激發了,紛紛 寫出了切合實際的優秀作品。總之,要想使學生寫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須讓他們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
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怎樣去觀察。
我曾給學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寶商很會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銀首飾時,常常盯住顧客的 眼睛不放,結果生意非常興隆。別人想探究其中的奧妙,他卻守口如瓶,直到臨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獨生子傳 授這一訣竅:「盯著對方的眼睛,不,准確地講,盯著對方瞳孔,瞳孔是不會撒謊的。如果一隻鑽戒的熠熠光 澤使對方瞳孔擴張,你就大膽地把原價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條項鏈沒能使對方張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換一 只……總之,盯著對方的瞳孔!」
當然,這個珠寶商傳授的生意經,不是我們要學的,但這種抓住買主的外部表情,從而推測其心理變化的 方法卻很值得我們去借鑒。
在觀察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而不只是「看」。現代文壇名將魯迅不愧是一位出色 的觀察家。尤其是在觀察人物方面他實在是獨具慧眼而又細致入微的。他曾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 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講授他的短篇小說《祝福》時,著重分析了魯迅對祥林嫂的眼睛的 三次描寫。初到魯家時總是「順著眼」,表現了她的溫順善良;第二次到魯家時雖還「順著眼」,但「眼角上 帶著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過巨大的刺激,極度悲傷;在淪為乞丐之後,祥林 嫂整個人完全與先前不同了:臉上「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說明這時的她已瀕於死亡,精神麻木,內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魯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過對比 ,寫出了人物的悲慘遭遇和內心世界的變化。而後,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記我 們學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這位工人雖然幾年前就退休了,但負責收發報紙的工作一直承擔下來。每天早晨 六點半准時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點又准時把報紙、雜志送到各教研組。除星期天外,從未間斷過。於 是,有的學生著重描寫了他的「那副眼鏡」;有的卻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穩的姿勢來寫;還有的刻 意在他的衣著上做文章。於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從每個學生的筆端躍出,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 。這樣,學生就慢慢學會了對周圍各種事物的「觀察」,而不只是「看」。
當然,我們在強調學生要注重觀察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去觀察。比如,有的學生 看到了我們社會現實中的種種腐敗現象、不正之風,便認為在作文中聯系實際就是揭露陰暗面,讓他們發牢騷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跟學生分析,生活中確實有愚昧落後、勾心鬥角,有挫折,也有失敗,這些東西不承 認不行。但是必須注意:什麼才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從你呱呱落地到現在成為一名重點中學的高中生,是承受 的陽光雨露多,還是遭受的急風暴雨多?周圍的東西是正面的多還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風確實 今人痛恨,應該揭露、鞭撻,但決不能因此而使我們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讓丑惡的東西佔據我們的心靈,而 應該讓我們的生活處處都充滿陽光。經過我的引導,許多學生認識到,通過觀察寫出的東西一方面是真實的, 發自內心的;另一方面還應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由於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許多學生的作文水平漸漸提高了,尤其涌現出不少表露真情實感的好的 作品。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散文《搏》,記的是他的一位鄰居,一個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這位青年 去年因兩分之差落榜,看著父親那「佝僂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還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 忍心再復習了。盡管父親說要去借錢,但他還是懷著一顆歉疚而苦楚的心,還有一大摞高考復習資料,去南方 打工了。這一年裡,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燈在帳下苦讀。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他回來參加了今年的高考 ,結果省財貿學院的通知書來了。這位學生寫道:「他又走了,但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車啟動時,他又看 到了父親那佝僂的身軀,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於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麼感人的場面,又是多麼真實的 鏡頭!後來我問這位學生所寫的是不是真事。他說:「這全是我親眼見的,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個堂哥。送他 的那天,我還特地請假趕回家與他道別的,我寫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記下來。」
是的,我們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會使我們有所發現。不是嗎?蘋果落地,再平常不過 了,牛頓卻從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創了科學的新紀元;壺水翻滾,是很平常的事,瓦特卻因此發明了蒸 汽機,導致了一場工業革命。正如契訶夫曾對一位青年作者所說的:「您看這堵牆,似乎它連一點有趣的地方 都沒有,可是你凝神地看著它,就會在那裡面有所發現,找到別人以前還沒注意到的東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寫 下來了……」這就是說,要觀察,要思考,並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留心你身邊的日常事物吧,它將使你獲得知識,使你發現生活的真諦。
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五、長話短說話縮寫
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小抄寫員》一文中我們首先要思考:敘利奧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幫爸爸工作的,他為什麼要偷偷地做,怎樣做的,結果怎樣,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然後把 幫爸爸抄寫的事情經過寫下來,而把當他被爸爸誤解後是怎樣想的等無關緊要的刪除。
(二)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既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三)要保持文章脈絡清晰。縮寫課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脈絡的清晰和完整,特別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要齊全,讓人讀了對原文有個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變課文原意。縮寫課文最要緊的是縮寫後不可改變課文原意,做到內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會使讀者產生歧義。
=================================================
一、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五、長話短說話縮寫
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div>
❽ 一,我國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經驗對於今天的語文教學有何
一、重點 緒論的重點問題是 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特點、經驗和弊端 .這也是緒論開宗明義的問題. (一)特點.教材中總結的三個特點是: 1.語文教學與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綜合在一起; 2.發蒙先識字,後讀經書; 3.讀經為主,文選為輔. 三個特點中,第一個是語文教學內容方面的特點,即古代語文沒有獨立設科,語文教學的內容不具有獨立性,而是包含於文史哲教育當中,具有綜合性特色.第二個是教學策略方面的特點,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語文教學採用先集中識字,後讀書的辦法來進行蒙學教育.集中識字的著名蒙學讀物是「三、百、千、千」;讀書指讀儒家經典.第三個是課程教材方面的特點,主幹課程教材是《五經》、《四書》,這是儒家經典,對漢語文教學貢獻極大;輔助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選》、《文章正宗》、《文章軌范》、《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 (二)經驗 1.識字教學的經驗主要有5條.第一,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第二,使用韻語和對偶,便於朗讀、記誦.第三,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第四,聯系日常生活.第五,激發兒童的興趣.這些經驗符合漢語言的特點和規律,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符合兒童心理特點,並且貼近生活. 2.閱讀教學的經驗主要有兩點.第一,熟讀,精思,博覽.熟讀是領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可能整體感知.而精思則指閱讀必須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覽是指閱讀要有量的積累,要廣泛涉獵,開闊視野.第二,評點法.這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這些經驗至今仍然使語文教學受益. 3.寫作教學.寫作教學經驗主要有四點.第一,注重基本功訓練.比如學作詩先練屬對,學寫議論文先進行單項等.這是關於寫作教學的經驗.第二,多讀多寫多改.尤其是有精於改文的傳統.第三,作文從模仿入手.第四,先放後收.這三點是關於學習寫作的經驗,體現了閱讀與寫作、改文與寫作、模仿與寫作的關系,以及學習寫作的原則. (三)弊端 根據張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語文教學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脫離口語實際.2.脫離應用實際.3.忽視文學教育.4.忽視知識教育. 這些弊端是從對古代語文教學特點的分析中總結出來的.而這些也正是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大力加以改進、改革的. 二、難點 緒論的難點在於正確理解語文教學觀念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語文教學觀念包括目標觀、內容觀、方法觀、發展觀. 目標觀主要應理解目前語文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的三維目標,以及三維目標所體現的幾方面嶄新的價值觀:知識觀、學生觀和教學回歸生活的觀念. 語文教學內容觀的傳承與發展,體現在以下方面:語文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而語文形式表現語文內容,二者是統一的;語文和思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是共生關系;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全面訓練,協調發展,幾個任務應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廢;語文課程資源要優選重構,課內課外、學校、社區、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要溝通,構建開放、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 語文教學方法觀的傳承與發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動關系;優化選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發展觀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要辨證地認識語文教學內部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是推動語文教學發展的動力;第二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否則語文教學無法健康發展. 在對以上內容的學習中,請大家建立兩個聯系:一是聯系自身實際,將目前所進行的新課程教學實驗中的教學實踐活動與推行新課程和新的語文教學法之前的傳統語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進行對照和思考;二是聯系古代語文教學觀,將新的教學觀念與之進行比照和分析,這樣可以深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同時又解決了較難理解的問題. 三、其他一些重要內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外,以下內容也應該掌握: 《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現代教育的起點,從此,語文單獨分科; 20世紀初,「國文」名稱出現; 1920年,現代文開始進入語文教學,古代語文教學以「傳道」為主開始逐步向現代語文教學以學習語言文字為主轉變; 1949年,「語文」名稱出現; 1953年「關於《紅領巾》教學討論」的得與失; 1956年的漢語、文學分科實驗; 張志公先生的「工具說」與「加強雙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國通用教材的歷史貢獻;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提出的語文學科課程整體結構、聽說讀寫訓練體系、教學原則. 一一、重點 本章的重點是語文課程的性質.教育部制訂並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這樣描述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特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正確、深刻地理解這個定性,是我們學習《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這門課程以後各章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保障.短短的兩個句子,所涉及的語文學科性質這個世紀「難題」,關乎復雜曲折的演變過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 為什麼語文性質問題是個「難題」?因為它實際上是個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問題.中國百年現代語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著性質問題的爭鳴.20世紀前50年的爭鳴主話題是「文言」與「白話」;建國初到文革前主話題是「文」與「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話題是「工具性」與「思想性」.90年代至今,主話題集中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別是90年代以來,人們圍繞課程與教學取向進行了反思、討論、研究、爭鳴,非常激烈,影響所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性質的基本特點.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個定位呢?巢宗祺教授這樣解釋:「『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突出這兩方面的功能.我們相信,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 關於「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抓住其中的兩層含義:一是要抓住語文是交際工具,一是應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交際工具,語文的作用體現在思想、學習、工作、生活四個方面.而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則凸顯出語文這個交際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卻是不可替代的. 關於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語文的人文性,教材上從語文自身以及語文的內容屬於文化范疇;語文包含文化的多樣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傳承作用兩方面進行了簡要闡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語文教材、課文的教學和學習、訓練,體現出編選者、教師、學生的一種文化選擇.課文內容、教師和學生對課文的闡釋、理解和評價,編選什麼、如何闡釋、理解了什麼,都體現或是說實現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次,漢語言本身就內蘊著漢民族的文化意識;第三,語文行為(聽、說、讀、寫)的習得和訓練過程就是一種對人生、社會各種事物的認識的積累和練習;第四,語文課程、語文學科目標、語文教學內容之所以確定為這樣而不是另外的內容,是特定價值觀篩選的結果,體現著特定價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涵之後,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二者的統一,忽略這一點,就不是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理解,而落實這一點,則是每位語文教師應該勇於探索、自覺實踐的重要內容. 語文的其他特點:基礎性,實踐應用性和綜合性等,清結合自身工作認真理解. 二、難點 本章的難點是語文課程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 語文課程的任務是: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發展語文能力;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可以這樣理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是基礎任務,不完成這個任務,其他任務都是空談;發展語文能力是主要任務,它是著眼於學生終身發展而提出的語文課程必須擔負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基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而賦予語文課程的特殊任務;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是從完成語文知識觀的轉變角度,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務.這四項任務是辨證統一的整體,共同服從於語文課程的目標.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四項任務並不是各自完全獨立體現,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呈現出一種有機的整體聯系,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持全面理解和認識語文課程任務,探索落實任務的正確途徑.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內容 語文課程的基礎性 語文課程的實踐應用性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積累語言材料的具體要求 語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語文的應用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具體任務 2 第二章「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設立,體現了本課程對於這個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視,也是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一種呼應,體現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一種積極實施的態度.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這個問題,以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過本章的學習喚起重視,並促使各位學員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加以探索、總結和運用、提高. 一、重點: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 理解和掌握這個重點問題,有三個層次:學習方法;語文學習方法;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前兩個問題是第一節中的問題,是掌握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的基礎.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是第二節的重要內容. (一)學習方法 在這里,應該對幾種在現代學習理論指導下出現的、影響很大的學習方法加以認識,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便於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學習指導方法問題加以研究.這些現代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從活動的結果對學習性質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們將學習的結果看成是行為上的變化,從這里出發,他們把學習定義為: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以行為變化來定義學習,使學習成為可觀察、可測量的科學概念,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順序和步驟,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知識獲取的速度;但沒有解決和回答學習的本質,把人的學習機械化、被動化、簡單化,忽視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不能回答學習是否一定會引起行為的變化. 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是立足於從學習者個體內部尋求突破,解決學習的本質問題.根據認知學派心理學家的一系列實驗,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學習的本質在於學習者大腦中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變化,而不是行為上的變化.在很多情況下,個體在外在行為上並沒有表現出差異,但內部的思想態度卻各各不同,如果他們不表露出來,那麼這些內部變化就很難為人所知.認知學派強調整體,認為個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覺反應,而是集知覺而成意識的整體反應.認知學派的加涅認為: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要能保持一段時期,並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從這個認識出發,可以明確學習應是行為潛能的持續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內部,人們必須通過外部行為推斷出學習是否發生了,並且這種內在變化和外部行為不一定完全同步,要多次觀察和測量才能推測出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信息主動選擇、加工的過程,重視和突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創始人是馬斯洛,繼承人是羅傑斯,他們提出的思想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傳統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師生是絕對的命令於服從的關系,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復制教師的思想,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忽視情感的交往,造成知情分離.因此,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充分尊重學生個體,高度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主張教學應立足於學生個性發展,強調知識對學生的個人意義,強調親身體驗和自我評價,倡導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提倡「非指導性教學」,即教師應在教學中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更多地採用間接的、啟發式的、非命令的形式與學生交往,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自然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學生自動地建造到自己的頭腦中,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學習者需要個別發現復雜的信息,並再自己頭腦中加以轉換,才能有所收獲.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在策略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即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每位學習者運用現有的知識、興趣、態度、目標來選擇、解釋當前的信息,主動建立自身的知識結構,是屬於有意義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語文課程的學習具有特別意義.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德在其著作《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結合的過程.」「語言結構是『許多系統的系統',或者說各種相互有關的范疇的『網路',其中沒有哪個部分是完全獨立的,或者完全從屬於另一部分的.就語言來說,在把一切學到手以前,沒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學會的.」我國學者李海林也在《言語教學論》中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語文課的程序是一種非知識論的程序論,它不以語文知識體系為參照背景,而以學生的言語結構為參照背景,它不以知識結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而以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規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語文能力的心理結構是一種無先無後、無主無次的心理圖式,但它們組合在一起,最後構成一個整體,它與客觀對象存在對應關系.」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現成的簡單線型序列模式適合於母語學習.再結合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性質,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
❾ 語文的寫作順序有哪些
樓層: 1
[思路分析]
下面的解答供參考
[解題過程]
寫作的順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一、按時間先後順序寫。
寫人、寫事、寫景時,常見的是以時間的先後為順序記敘。如《高大的皂莢樹》一文,開頭描寫皂莢樹的樣子,接著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描寫皂莢樹給同學們帶來的許多方便和快樂。
二、按地點變換的順序寫。
按地點的變換順序寫,常用於寫游記、參觀記、活動。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是按金華城→羅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先後順序,記敘金華雙龍洞的總體情況和主要特徵。又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文,是按「正門→中央大廳→大禮堂→會議廳→走出大門」幾個不同地點來記敘的。
三、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
有的文章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如《中國石》一文中戰士們愛揀石頭、愛賽石,這是發現「中國石」的起因;揀石、洗石、發現了「中國石」,仔細端詳「中國石」,這是揀到「中國石」的經過;戰士們喜愛「中國石」,這是「中國石」帶來的結果。這樣寫,讓人明白事情發展的階段性和來龍去脈。
四、按不同內容的類別順序寫。
按事物的性質把內容分為若干類別,然後按照分類順序記敘。這種方法常用於寫帶有說明性的文章和狀物的文章。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寫了不同內容的四件事:講《水滸傳》、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表達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
五、按總述與分述的順序寫。
1.先分後總。《再見了,親人》一文,前三段分別描述志願軍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最後一段總結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
2.先總後分再總。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先總的講小興安嶺的樹多,「像綠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寫小興安嶺的景色,最後總結:「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寫作的順序很多,作文時要根據題目的特點和自己掌握材料的情況選用,做到恰到好處
❿ 怎樣提高作文水平
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這個問題很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無數的語文教師,令語文界同仁們感到無比棘手。學生寫作水平提高不起來,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質量,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必須在寫作方面進行重點攻關,只有攻克難關,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根據我多年來的經驗總結,現提出幾點見解,與同行們共同探究。
一、細致觀察,追求真實
什麼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並養成一種習慣。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的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裡編的准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後說:「我勸你不要忙於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於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察、認識、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於寫成了小說《點心》,並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所以學會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我在多年的教學中,常聽一些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拿起筆起來就頭疼,總學得沒東西可寫」。有的乾脆說:「我不知道該寫什麼,從何寫起。」有的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但是仔細一看,生搬硬套的多,甚至瞎編一些內容,空洞無物,脫離實際。為什麼造成作文難寫呢?總的來說,就是缺少觀察,沒有真實感,因此無從下筆。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首先要學會觀察。我在教初中語文第三冊阿累寫的《一面》這篇課文時,指出作者阿累在描寫魯迅外貌時,五次寫了他的「瘦」。其中三次是從遠到近更清楚,更細致地寫出外貌特徵。為什麼作者對魯迅的外貌特徵寫得那麼傳神,那麼典型呢?主要是作者善於細致的觀察,內心有獨特的感受。所以,我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非常重視觀察,重視寫真實內容。因此,每個星期的作文課,我都利用一定的時間帶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寫作,有時在校園里觀察校園植物,觀察竹子、樹木、花草,有時在周末時間到野外參觀,進行野外寫作,領略秀美的自然風光。經過這樣的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積累豐富的題材,寫出真實內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積累素材,學而致用
在教學中,碰到有不少的學生平時很少看課外書,特別是語文課外閱讀方面的書籍,有的甚至除了課本之外,沒有一本課外閱讀材料,很少看書讀報,寫作的知識貧之,甚至連句子都寫不通順,寫作文時想一句寫一句,感到無話可說,無物可寫。或者剛開了個頭,敷衍了幾句,就草草收場。內容空泛,不知所雲,因此對作文望而生畏。為了能改變害怕作文的現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平時要多進行閱讀,多積累寫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篇,其義自見。」書讀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胸有成竹,得心應手。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所以在強調學生讀書的基礎上要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素材,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活水源頭」,並學會運用,使作文內容應筆而生,有如湧泉,滔滔不絕,內容充實有力。
我們所學的課文有許多範文都是作者對人物或動物細致觀察寫下來的真實素材。如《一面》中對魯迅的描寫,《鶴群翔空》中的鶴群飛翔姿態的描寫,鶴鷹搏鬥的場面的描寫,只要認真閱讀,積累素材,就能變為自己有用的東西。此外,除了從書本中積累素材外,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積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現,各種有益的宣傳,自然現象,社會新聞,國際時事等等這都是極好的素材,只要注意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會有豐富的素材,這樣寫作起來,就能妙筆生花,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三、提倡模仿,培養興趣
模仿是借鑒的一種形式,但模仿不是簡單的照搬,應當是創造性的借鑒。模仿的特點是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又收到明顯的效果。對於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範文,逐步培養寫作興趣,使之循序漸進地沿著寫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漸地提高寫作能力。即使剛開始時的機械模仿,也應加以表揚和肯定,使他們產生寫作的興趣和慾望。歷史上有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場楊柳共春旗一色」脫化而來的。又如歷史上左丘明的《左傳》、司馬遷的《史記》他們的寫法,都為後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課本中的許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範文,學生學了課文,可以模仿寫作,使學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鄭振鐸的《貓》一課,讓學生以另一動物為題模仿寫作,有很多學生仿寫很成功,把課文寫法轉化為自己的能力。雖然模仿是提高寫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開始起步時,可以進行模仿,但入門後,必須脫離仿寫,走創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寫法,有自己的特點。
四、多說多寫,下筆成章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很多例子,有些學生很會說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然而在寫作文時卻絞盡腦汁,寫不出多少內容來,究竟原因何在?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說」的機會較多,幾乎不費多少力氣,但「寫」的機會很少。光說不寫,怎能提高寫作水平呢?因此在寫作訓練時,我重在指導學生說練結合,多寫多練,並且,不但要說得好,而且要寫得好。我每教完一篇課文,就布置與課文相關的小作文訓練題,有時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有時先讓學生思考,下課後再讓學生練習,要求寫在作文本上,有一些當為作業題去做,比如,讓學生寫出作文題的題眼及作文的提綱,有的則寫續寫部分,有的進行改寫訓練等等,經過多方面的訓練,寫作水平相應地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寫作的情緒也日漸高漲,並自發地開展了寫作競賽活動。
五、多些表揚,少點批評
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無論寫得怎樣,都要首先給予肯定和表揚,畢竟都有其閃光點,有好的一面,在表揚之後,委婉指出不足之處,讓其知道作文的優點和缺點,這樣才能增強自信,提高寫作興趣,樂於多讀多寫,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作文內容並不太好,但在用詞、造句方面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也要給予表揚和贊美,讓其產生寫作興趣,能夠勤讀多練。如果教師在評學生的作文時,批評的多,表揚的少,那無形中象潑了一盆冷水,使之對寫作文的熱情傾刻間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懼感,對提高寫作水平更加不利。
六、勤寫片段,多記日記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常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勤寫片段,多記日記,以及寫心得體會之類的小練筆。如在人物描寫方面,採取動景、靜景等多角度描寫訓練,並要求學生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平時勤寫片段,多記日記,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對提高寫作水平大有益處。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強調每位學生每天寫一則日記,大至一千八百字的篇幅,可以對時事發表看法和見解,小至遣詞造句。也可以是寫一段有關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片斷,這樣,學生不但養成了愛寫日記的好習慣,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筆後,素材積累豐富了,寫作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七、鼓勵創作,推薦發表
任何人要想學好一種東西,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獲得知識、進行創造性創作的一種自覺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創作寫出優秀作文進行發表。為了能寫出更多優秀作文,我首先讓學生留意身邊的人和事,記錄新人新事,從班內到校內,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園到社會,然後進行合理的選村和組村,寫出優秀作文,上送學校廣播室及學校報刊編輯小組,讓其優秀作文得以播出和刊出。這樣,會極大地刺激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感到作文的份量,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創作的積極性。總之,在作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使學生多讀多寫,提高作文水平,解決長期困擾語文界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