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發布時間:2022-01-17 23:51:28

⑴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等人格因素形成和發育的重要年齡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要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他們樹立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起一定的對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滋養其心靈,從而健全小學生的多重人格,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筆者從事小學教學一線工作,深感在目前課改理念下,審美教育尤其值得廣大從教同仁的高度重視。為此也談談在此方面的心得體會,與同行商榷。
一,充分發掘教材,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教材,作為學生接觸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資料,其承載的重要功能和發揮的優勢作用,自不必明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應由此才能找到突破點。語文教育,說到底也即審美教育。現行的教育體制,一直也在大力倡導和呼籲素質教育,在小學生當中進一步強調審美教育也具有長遠意義。深悟課本所蘊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讓小學生童稚的心靈暢游愉悅在優雅的語詞審美氛圍中,開啟他們智慧和靈感的萌芽,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很聖神的職責和義務。我在實際教學也嘗試一些做法,比如在教授課文過程時,盡量通過讓學生朗讀和欣賞,感悟文章意境,從中享受美的熏陶。我在講《懷念母親》(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一文,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的閱讀中,深深體會季羨林老人對親人的悔感。還找來相關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在美的理解。當然教材也有其局限,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闖入充滿詩情畫意的審美境地。
二,營造美育環境,創設教學人文氛圍。
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力求凸顯語文教學人文優勢的一面。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欣賞和鑒別能力,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各學科的教學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輔助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設法在課堂內外,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美育環境,使得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理念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在課堂上,要盡量淡化語文知識的輸出教學思路,將教授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志趣,開發他們天賦,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上。語文是一門充滿著溫情的學問,對小學生來說,更是塑造和完善他們美好人格的必修課。語文作為語言文字的陶冶人的性情,消解人的精神疲憊的功能,在小學生的身上,應該得以及時的兌現。語文教學,其實就是以人文本的教學,而語文可以說是塑造學生靈魂的科學。我們教學目的終歸是為人服務,而審美境界追求,又豈止是語文學科的旨歸。
三,引領學生發現美,激發他們的審美想像。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同樣充滿著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嚮往。小學生受生活圈子限制,要善於引領他們去發現身邊美的事物,自覺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發其潛藏的審美萌芽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延伸課堂生活,讓學生在較為廣闊的天地間自由的馳騁想像,開拓他們的審美創造空間。比如,讓學生多閱讀適合他們的美文,參與一切能參與的活動。我們教育的對象——小學生,他們畢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畫面前,讓學生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像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總之,審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語文教學正是在學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種子,春風化雨中長成一片青翠,把我們的世界點綴得美麗。

⑵ 語文課怎樣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美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情趣和基本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從遠期意義說,它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初步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時代人才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設計――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於小學生學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欠缺,其審美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教師揭示語文學科潛在的多種形態的美,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在教《望廬山瀑布》時,我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惚惚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讀詞句――鑒賞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像,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緊緊抓住描寫灕江和桂林的山的兩個優美的排比句進行反復地賞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其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使學生彷彿暢游其中,親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三、入境動情――想像美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材料,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要,調動積極性的聯想與豐富的想像,「入境動情」,訓練審美想像,進行美的創造。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元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力,我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思維的翅膀: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波濤洶涌,百舸急流……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是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地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大膽開拓――創造美
創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掌握創造性的技能,大膽地運用在實踐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課文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根據古詩所描繪的情境,獨立去畫一幅畫,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初夏小荷初現的情境,而且通過繪畫表達出對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說,閱讀能訓練學生對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麼,寫作則訓練學生對身邊美的表達能力。由於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感性不強,缺乏鑒別能力,有時往往見醜事容易,見美難,甚至美醜不分。因此,對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美的創造――作文來說,觀察應該是前提。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鮮艷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敏銳地去發現美、捕捉美,就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促進美的創造。
總之,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對於發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觀察力、想像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教育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趣味,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它既是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又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對此必須懷有深刻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提高知識修養和審美素養的同時,才能以己之美啟學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現語文教學之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實與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審美能力水平,創造地引導學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馳騁,持之以恆,才能在審美發展中繪就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把學生領進「美」的大門,使教學超越應試的狹隘功利觀,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特有的魅力。

⑶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結合理論和課堂實踐的方法完成我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主要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但從決定性的條件來看,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全面發揮,則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培養、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科中美的感受、想像、鑒賞、理解的能力。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2010.11.15巍然寫

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1.理想信念淡化。許多大學生沒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缺乏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在專業選擇、課程學習和擇業目標上都不再有強烈的進取心和執著的信念,也不再以個人理想、趣味需求作為激勵成才的動力,而是將混張文憑謀生、求得豐厚的收入或爭取出國等作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標,不少人更把經濟尺度作為引導個人行為的唯一坐標,見利而動。還有一些人則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沒有學習、生活的目標和方向。2.民族精神流失。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優秀文化、科技發展了解膚淺,對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巨大貢獻知之甚少,許多學生沒有讀過四大古典名著,有些學生甚至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都不知道,而對於西方文化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追捧。3.人格心理不健全。傳統的美醜、善惡、雅俗的定義以及道德標准,在一些大學生身上發生了錯位。在大學校園里,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行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個性自由,紀律觀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缺乏修養;對人生意義認識膚淺,對事物的美醜、善惡缺乏分辨力。近年來,有見諸報端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事件、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事件,還有大學生中的偷竊現象等。這些令人痛心的現象正是中國教育多年來過於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結果,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對「人才」標準的反思。4.人文基礎常識缺乏。長期以來,我國中學階段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高中階段就開始分科,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大學階段又存在專業劃分過細,專業口徑過窄,導致人文教育薄弱,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正如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先生所說的: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不高;過窄的專業教學,使學生的學術視野與學術基礎不寬;過重的功利主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與扎實的基礎訓練不夠;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足。不少學生文、史、哲和藝術方面的知識淺薄,連最基礎的文學常識、最基本的藝術欣賞能力都不具備;有的大學生寫論文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甚至連請假條都寫不明白。錢偉長在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時指出,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有助於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強調「理工科學生也必須懂得人文科學,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藝術方面的修養,否則他們就有可能給四化建設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二、大學語文教學人文素質培養功能1.大學語文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貫穿《大學語文》教材的一根紅線。屈原的《桔頌》寄託了他對故國鄉土的摯愛情懷,司馬遷的《蘇武傳》塑造了一個威武不屈的愛國者形象,文天祥的《正氣歌》表現出前代英烈們的浩然正氣,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將深厚真摯的情感與祖國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等等,這些作品謳歌了歷代優秀人物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教材中還選編了一部分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如酈道元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黃河壯麗雄偉的磅礴氣勢,李白筆下蜀道的奇絕、廬山的壯美,杜甫筆下泰山的博大、長江的沉雄,無不給人以昂揚向上的力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賀敬之歌詠的桂林山水,無不給人以美的遐想……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豐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使學生胸襟開闊,心靈凈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並將其轉化為學習上的動力,堅定理想和信念,發奮學習,報效祖國。2.大學語文教學的健全人格培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面對多元利益的驅動,對尚顯稚嫩、一臉迷惑的大學生,教會他們怎樣做人、做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代教育亟待解決的既敏感又現實的緊迫問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大學語文教學的優勢,緣文釋道,因道釋文。《大學語文》教材中「孔孟語錄」雖然文字不多,卻集中了儒家學說的精華,尤其是有關如何做人的論述,句句閃爍著真理的光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里強調誠信是每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是告誡君子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離開美好的德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大丈夫」的高風亮節顯示了剛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再如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宮刑之辱,卻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了《史記》的寫作,他還用精闢的語言列舉了在磨難中奮起的歷史人物:「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梁啟超在《論毅力》中說:「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如何面對挫折,在逆境中奮起,用這些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說服力強,震撼力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古人達觀心態的寫照。蘇軾是中國古代文藝才能最全面的一代文豪,我們在看到他榮耀和顯赫的同時,也看到他又是遭受磨難最多的人,可是面對人生的苦難,他卻能以一種超然的心態處之,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中表現的寬廣飄逸的情懷和對人生困境的正視,尤其啟人心智。教育學生以這樣的境界充實心胸,就能從容應對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增強心理素質,形成健全人格,樹立自尊、自強、達觀、進取的精神。3.大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審美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要求。《大學語文》精選的優秀文學作品,熔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生活美於一爐,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一篇小說、一首詩歌,就能激發起大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摒棄,從而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如《詩經》、《楚辭》的古樸、俊雅;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漢時代的雄渾、豪壯;魏晉時期的自然風骨;唐詩的和諧典雅;宋詞的飄逸靈動……既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無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靈之美;既有「大江東去」的奔騰豪壯,又有「尋尋覓覓」的含蓄委婉;既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歌,又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熱情詠嘆。再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即景抒情,就事言理,情景交融,理趣相兼,意境自呈,將深刻的哲理寓於優美的形象之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意象,用巧妙貼切的比喻,使情與景水乳交融,意境豐富而優美動人。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師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詩的境界,深深感受大自然中春的溫暖和煦、江的悠遠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潔嫵媚、夜的寥廓恬靜,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優美的藝術境界里,獲得美的享受。這些作品可使學生的審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激勵學生熱愛生活,去尋找美的靈感,發現美的真諦,創造美的生活。

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育健全的有力源泉。」這點明了美育在個人發展中所佔的重要地位。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⑹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結合理論和課堂實踐的方法完成我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主要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但從決定性的條件來看,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全面發揮,則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培養、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科中美的感受、想像、鑒賞、理解的能力。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⑺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初中階段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僅能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目的,而且能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還能「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那麼,我們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
我們知道,選入初中語文教材的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日月星辰、晝夜晨昏、江河湖海、花鳥蟲草、人情世態、真善美醜,內容之豐富,風格之多樣,真是美不勝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欣賞美的語言、美的構思、美的意境、美的人性,就一定能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並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⑻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兒童有著強烈的愛好美,嚮往美.追求美的願望.語文老師要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感悟、體會這些美,並
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上學到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把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作為重要的價值追求.因此,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兒童審美情趣應是小學語文教學
不客忽視的重要內容.

⑼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審美情趣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個性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的之一,也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可見,審美情趣的培養和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已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了,也是語文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什麼是審美情趣呢?依照美學論述,就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愛好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審美客體的較為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它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審美態度、審美能力的一種綜合表現。其實,語文教學中的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就是師生和課文。如何培養並提高學生對課文的審美趣味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 誘發美感
語文是一個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中學語文教材簡直就是一個琳琅滿目、充滿情趣的美的世界。尤其是現行高中教材更是選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作品,以此著重陪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就為廣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審美客體。同時,新課標也要求,要重視審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要幫助他們意識到客觀世界、精神世界處處存在美,處處需要美,時時注意把實用目標、科學規律和審美要求結合起來,提高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也必須想方設法誘導、啟發學生對課文產生好感,培養學生對這些精品美文的審美愛好,形成他們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也讓當今的學生擺脫電視、互聯網、電子游戲對他們的誘惑,在學生可能接受到的文化產品中,學會識別和自覺抵制那些低級趣味、甚至有毒害的東西。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學生有了這種美感和愛好,就為他們提高審美情趣打下了基礎。
二、 培養美讀
讓學生對課文產生了美感之後,那就要適時地培養他們的美讀習慣。全國中語會理事長蘇立康曾說:「我們的許多大學生,甚至學者寫的論文語言貧乏,沒有美感。究其原因不是平時作文練習少,而是對優秀作品讀得太少了。由於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相當大的分量,我們只有側重於審美教學,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潛移默化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只有美文讀多了,才能形成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較高的文學品位。」可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美讀。什麼是美讀呢?葉聖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指出,「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因此,語文教學應將精美課文中蘊情的無聲文字化成溢情的有聲有色的語言,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美文所蘊涵的美學因素,通過誦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產生審美愉悅,並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語文強大的美的魅力。當然,美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教師范讀,學生試讀;可以課堂上齊讀,課下單讀;可以利用多媒體音像教讀,舉辦朗誦會登台賽讀等等。總之,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語文的濃厚的美讀氛圍。
三、 欣賞美情
既然培養了學生們美讀的良好習慣,那麼他們在長期的美讀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文章的美,品位到文章的美,欣賞著文章蘊育的美情。大家知道,現行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是文質兼美、風格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廣大師生只要多讀、多練、多品味,就一定會欣賞到無窮無盡的美情。經過長期的學習,自然就陶醉於課文中那湖光山色、飛瀑急流、長河落日、小橋流水、梅蘭松竹、鳥語花香的自然美,領略到《杜工部集》、《紅樓夢》、《四世同堂》、《人間喜劇》等文學名著高度濃縮的社會美,體味到「七月流火」、「種豆南山上」、「竹喧歸浣女」那種朴實的勞動美,認識到馬克思、達爾文、曹沖等科學家探索發現的科學美,欣賞到《女史箴圖》、《蘭亭序貼卷》、《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古今中外經典的藝術美。
列夫托爾斯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認為:「一切審美方式的起點必須是對某種特殊感情的親身感受,喚起這種感情的物品,我們稱為藝術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藝術品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熏陶學生,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欣賞課文中這豐富而美好的情感,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能動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一旦有了這一「審美方式的起點」,那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真的「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四、 寫作美文
學生對語文學習情有獨鍾了,在欣賞中產生的諸多情感就會情不自禁地迸發出來,寫作的慾望、興趣和激情將會「渤然興之」。這時,教師要抓住機會鼓勵引導學生到更高境界——寫作美文。一提起作文,好多學生會感到頭痛。因為他們閱讀量小、經歷少、感情不豐富,根本是生活積累貧乏。葉聖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情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看來,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充實生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材料來源問題,寫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的美文。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長期蓄積的欣賞美情,無疑成為他們寫作美文的豐富而鮮活的生活源頭。因此,經常不斷地指導學生練習寫作美文,不但提高了作文的興趣和質量,而且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和審美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達到雙贏。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