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想像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一條可行的途徑。因為想像,是構成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思維的發展不能離開想像的發展。針對小學生富於想像的心理特徵,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是促進思維能力各方面的、全面發展的契機。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還有其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選入教材的極大部分課文屬文學作品,作者所創設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與想像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教師組織學生閱讀這些作品時,又必須以自己的經驗,憑借想像來還原並充實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內蘊。至於學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像的配合,才能有聲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現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創造是離不開想像的,要給「創造未來」的孩子從小插上想像的翅膀,難道不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光榮任務嗎?那麼,在語文教學中,用什麼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呢?
一、用擴想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用擴想來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所謂「擴想」,就是對教材文句的內涵作開拓,或將課文故事擴展。如,教看圖學文《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課時,在分別指導學生初看圖和初步讀文之後,抓住文中十一個纖夫的逐個具體描繪,圖文對照,使學生認識作者是怎樣對圖進行「擴想」的。讀完以後,我又結合寫作的片斷訓練,要學生在十一個纖夫中自選一個進行再次擴想,寫成一篇短文。這樣,由看圖到作文的兩次擴想訓練,有例有據,有仿有作,讓學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見聞與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聯想出來,以增強作品形象的具體可感性,這對發展他們的想像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二、用續想的方法,激發起學生的聯翩浮想
有些課文的結尾十分含蓄,能激發起學生的聯翩浮想。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我往往因勢利導,誘發學生開展「接續想像」。如教《窮人》時,抓住課文的結尾「『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帳子」這一句,我設計了「桑娜拉開帳子以後怎麼樣?」為題,讓學生討論,續想故事情節。這時同學們有的說漁夫是多麼激動,稱贊桑娜做得對;有的說桑娜是多麼高興,一切擔憂都煙消雲散;有的說七個小孩子醒來後,無憂無慮地玩得多麼快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想像進一步煥發了窮人美的心靈。學習了《三人行》以後,我又以「黃元慶、小周就這樣拉著王吉文吃力地拖著往前爬」為開頭,讓學生繼續展開想像,把故事情節想像下去。這樣的想像,使學生的想像能力得到了鍛練。
三、用聯想的方法,誘發起學生的思維
聯想是由此物的某一點想到與另一物的某一點相關的心理過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聯貫的思想片斷聯接在一個思維的鏈條上。在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是訓練聯想的好材料。如,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讓學生知道作者藉助想像,提出了窮苦孩子們的希望,在大年夜這些窮苦的孩子們,應當得到應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當時的丹麥,這樣的理想,還只是窮孩子們的希望,誘發同學們從丹麥想到我們的舊中國,想到我們的前輩也是這樣。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才使這樣的希望變成了現實,從而懂得文章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常常會給讀者帶來希望,帶來理想,並鼓舞人們去創造它,去實現它。
四、用補想的方法,使學生收到讀懂課文之利,獲得發展想像之益
作品的藝術形式要求精練含蓄,這就決定了作者對情節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緊針密線,巨細無遺的抒寫,總要給讀者留下一些可借想像去補充的天地。在教學中,我注意抓住這些「孔隙」啟發學生用想像去補充,這樣既收讀懂得課文之利,又獲發展想像之益。如教《小音樂家揚科》一文時,揚科進了地主的食具間不小心觸動了琴弦,「在那寂靜的夜裡,一聲呼聲引起什麼效果?」「食具間的情景怎樣?」(僕人見揚科站在那兒,立即揪住他;人們以為有賊來了,都沖了出來;)「揚科這時又怎樣?」(他站在那兒發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不知道自己怎麼辦,呆住了;他瞪著可憐的雙眼,任憑別人怎樣打他)在講課文的同時就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補想」訓練,課後還要求學生把上面所講的寫成一段話。我就是這樣的注意引導,使學生按一般事理邏輯用自己的想像去補充中間的情節。
五、用擬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想像力的培養
擬想也就是比擬想像。如《老水牛爺爺》是把人的特徵進行了物化,寫了他鳧水本領,脾性和力氣,都像牛一樣,從中表現了勤勞朴實、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這就是由人擬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徵進行了人化,「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還有,在《金色的魚鉤》一文中,也是把物的特徵進行了人化。課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在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這樣的比擬表明老班長雖然不在了,但他那捨己救人、無限忠於黨、忠於人民的精神永存,這些都是由物擬人。教學這些課文時,我就用這些來對學生進行比擬想像的訓練。
六、用假想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想
假想即對未曾經歷也無體驗的來憑借想像來假設情況。假想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石。發展學生的假想能力,對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是培養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未來的房屋》我先用第三人稱的口氣,進行敘述和描繪,使學生如跟隨一位知識淵博的老人去參觀未來新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再通過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後,這時我便啟發學生想像:假如你住在這樣的房屋有什麼感想?你「設計」中的未來房屋的外形是怎樣的?你還希望這房屋裡增加一些什麼設備?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打算設計在哪些地方?在我的啟發下,學生興趣盎然地暢談起自己的設想,有的說,只要一按電鈕,房屋就可以遷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有的說,房屋裡有防地震的設備,該地區有地震,房屋的顯示鏡里早在幾天前就預告屋主了;有的還說,房屋裡有運動場,但又可以隨時更換不同的場所,適應各類運動的需要等等。假想能使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進一步的加深,一些進軍科學的理想種子,也許就在此時此地萌發了。另外,在作文教學中我也注意到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假想能力,如,學了《一幅壯錦》之後,聯系課外閱讀,讓學生寫《假如我是……》、《二十一世紀的我》等等文章,培養學生的假想能力。當然在這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不能信口開河,要抓住課文中能觸發學生展開假想的誘導物,步步引發,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據。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於能有機地挖掘課文中可以培養學生想像力的「孔隙」,讓同學們在想像中邀游,因此,同學們非常喜歡上語文課,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均得到較明顯的提高。
B.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過:
「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
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世界,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在小學教
育活動中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心理品質,沒有豐富的想像,就
難以深刻領會教材,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
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的特點,適當運用情境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而且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思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
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語
言能力。
一、
藉助插圖,激發學生想像。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拓展
兒童的想像。
」新課標人教版教材有圖文並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
插圖,鼓勵學生根據圖意進行想像,聯系生活實際,想像出圖畫的畫外之
意或畫中之情。如
:我在教學《荷葉圓圓》一文時,指導學生仔細觀察
課文插圖:荷葉是什麼樣子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等動物把它當作
什麼?它們在荷葉上干什麼?學生打開思維的門,張開想像的翅膀,說出
「荷葉又大又圓,真像一把雨傘;小水珠把它當作搖籃,在它上面滾來滾
去,可愛極了;小蜻蜓把它當作停機坪,在停機坪上張開翅膀休息。
」„„
學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從而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想像力,發展了語言能力。
又如在教學《雷雨》一文時,雷雨後的自然界是一幅美麗誘人的畫卷,我
讓學生聽著教師的導語,伴著輕柔的音樂,欣賞雨後的插圖;雨後天晴,
萬物經過雨水的沖洗,一切是那麼清新。葉子更綠了,花兒更紅了,小動
物也出來欣賞雨後的美景。說到這,我借勢引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想像:
如果你就是圖中的這只小青蛙,你能把雨後看到的美景告訴大家嗎?你會
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其他動物也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這樣,學
生的想像能力訓練和說話能力訓練就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C.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想像力就是在記憶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把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構成形象或獨立構思成新形象的能力。簡言之,就是人的形象思維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教育是一項培養人才的活動,況且當前我們要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樣,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就更顯重要了。既然如此,怎樣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通過多種形式加以努力:一、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教給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的辦法。學生的聯想力、想像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樣去想,這 就需要教師給學生聯想的辦法。具體的方法有:相似聯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徵出發想到與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灘持祿挺立的白楊樹聯想到邊疆建設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聯想到頑強不屈的革命者。相關聯想,即由一事物聯想與之關聯的事物。如由鮮艷的紅領巾想到與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與苦難,成功與失敗,光明與黑暗,凡卡的童年與自己的童年,小羊的溫馴善良與狼的兇殘。再造想像,即根據古詩畫出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根據課文《清明上河圖》想像其畫面等。把這些聯想的方法教給了學生,至少為他們提供了想像的方法與思路。二、延伸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創新離不開想像,想像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於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平時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聯想力。例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窮人》,主人翁桑娜因鄰居西蒙死後留下兩個孩子無人撫養,而不顧自己一貧如洗的困境毫不猶豫把兩個孩子抱回家後,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有哪幾種可能?有的學生說隨著生活負擔的加劇,桑娜和漁夫不堪重負相繼病死;有的學生說桑娜寧可送自己的孩子去當學徒也要撫養西蒙的孩子;也有的學生說正當他們生活困窘時,漁夫出海打魚發生了奇跡:打到了一條會說話的魚……這樣的討論無疑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讓他們把自己的想像說出來或寫出來,為故事續個結尾,既深化了對原文的理解,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可用類似的方法,《狼和小羊》、《凡卡》等。三、運用延伸相關知識,啟發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文學是生活的反映。語文知識、課本知識與生活、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利用這樣的聯系,把相關的知識進行延伸,啟發學生進行相關的聯想和想像,就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例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用自己身上的汗毛變出無數個的小孫悟空,從那時起,人類就有了克隆復制幻想。學習課文《猴王出世》時,可引出「假如我會克隆」這一話題。學生們熱烈討論,展開了聯想和想像:有的想克隆人類的翅膀,減輕交通的壓力;有的想克隆樹木、河流、新鮮的空氣,改善地球的環境;有的想克隆人類的各種器官,減輕病人的痛苦……誰又能斷言在這豐富的想像中,不會有新的發現呢?四、通過續寫故事,擴展學生的想像力。小學語文教材里的語言意境跟學生折現實生活經歷所積累的各種信息有著必然的聯系。指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暢想,展開豐富的想像,學生想像的空間就變得更開闊。《小攝影師》中,表現了高爾基對小男孩充滿了關心、愛護,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讓小男孩拍照。在《小攝影師》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回味那些描寫:「仔細打量、擺弄了很久很久、一定讓他進來」等。啟發學生對小攝影師的結局進行擴展想像,「小攝影師第二次能找到高爾基嗎?能給他照 到相嗎?你能想像到他照到相後說些 什麼,想些什麼嗎?使學生通過對《小攝影師》的結局補充和擴展想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採用以上不同的方法,使學生得到了更多培養想像力的機會,激起了想像的興趣,也發展了思維,使學生遨遊在想像天地。在新世紀的今天,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意識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潮流。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課文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愛美的熏陶,擴展想像的空間,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萬田鄉茶亭小學 劉志明)
D.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一、 運用多媒體,展開學生想像的翅膀
總所周知,想像是以表象為基本材料進行思維的。有足夠的表象儲存是學生成功進行想像的必要條件。表象越缺乏,想像的素材越少,其想像也就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想像的素材越多,其想像才會越開闊、深刻,想像的內容也就越具體、越完善。
那麼,學生儲存的表象是通過什麼途徑得來的呢?來自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奧蘇伯爾的同化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學習者所學的新知識在學習者頭腦中與其原有舊知識結構同化的過程。在我們看來,這個過程類似拼圖,每一個新知識的習得是學習者找到原有知識板塊中與新知識相契合的拼接處,並進行對接,使新知識成為整個知識板塊的一部分。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就是其拼接處。我們認為,在文學作品教學中,這一拼接處就是與作品形象化描繪相關的語詞在學生頭腦中對應的表象。這些都來自於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
在課文教學中,學生由於自身生活環境和學習水平的局限,使得相關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積累不夠豐富、充分時,就會缺乏足夠的表象儲存,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繪也就無法與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形成聯系,造成想像的狹窄、膚淺,甚至失真。因此,若想提高學生的想像水平,最根本的手段是增長學生的生活積累與知識積累,豐富其表象儲存,這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課堂教學而言,遇到學生表象不足以同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繪發生聯系時,就需要設法補充相應的表象。這時的最佳手段就是運用多媒體
第一、運用信息技術可幫助學生形成更全面的表象。
表象從其產生的感官通道來看,可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和觸覺表象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多從某一條感官通道輸入信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表象也就多是某一種表象,概括了該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使用多媒體,關於事物的信息從多條感官通道進入學生大腦,在頭腦中形成的表象也就概括了事物多方面的特徵,是綜合性的。以這樣的表象為素材進行想像,自然會更全面、更深刻、更具體。
第二、信息技術可突破課堂的局限豐富學生的表象。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作品,因其作者遍及世界各地,跨越了古往今來數千年的歷史,包含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學生的生活及知識積累。其時間與地域的復雜多樣性,也使得學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眾多的作品在頭腦中找出適宜的表象,造成閱讀理解想像的困難。而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形象、直觀的圖像,以此表象作為材料再進行想像,就不至於發生想像的失真了。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形成的表象儲存越豐富,其想像也就越順利、越准確,想像力也就越發展。如我在教《看雲識天氣》時,就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認識雲的種類、形狀;教王維的《使至塞上》,藉助一張張生動的幻燈投影圖象,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征蓬出汗塞,歸雁入胡天」的孤單落寞的情懷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壯麗的景象。如朱自清的《春》。藉助多媒體教學再恰當不過,許多地方都如詩如畫,僅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段,其中 「偷偷、鑽、嫩嫩的、綠綠的」等生動的詞語就足夠學生細細咀嚼、推敲,如果老師及時的配以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在直觀的春草圖中去感受春之勃發與生機,去想像小草如何破土而出的情景,效果不是更好嗎?
不容置疑,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可感的生活信息,能夠營造一份特有的課堂綜合氛圍,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能夠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各種知識積累、釋放、組合、撞擊的舞台,從而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二、利用課文朗讀,留下一片想像的天空。
韓愈說過:「文以載道」。寫文章是通過文字這個載體,彰顯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方法等等。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要通過這個靜止的文字,領悟文本中蘊涵的「道」;對於教師來說,在語文課堂上,就要真正激活文本,讓靜止的文字變成活的生命,充滿生命的律動。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麼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於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能夠誘發主體的想像,產生超出語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內容,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朗讀。朗讀,也是閱讀教學中運用得最多的方法。
那麼,怎樣的朗讀才能夠激發主體的想像活動,使之盡快進入文章所描寫的情境呢?
教七年級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採用了朗讀法,感覺還挺好,其教學可以分三步來進行:首先進行了解性朗讀。請三位學生輪流朗讀課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課文內容,字詞正音,句子連貫。接著在理解課文描述了什麼、表達作者何種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性朗讀。啟發學生:魯迅先生童年時期在百草園是那麼有趣,那應用怎樣的語調來傳達作者的喜愛之情?師生討論後明確:總的基調是輕快的,但也有變化。第一段是介紹交代,朗讀時音量適中、平靜的敘述語氣來讀,速度慢些。第二段描寫有趣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快樂活動,處處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朗讀時,聲音要明亮清脆,速度要加快,語氣要輕松歡快,其中如「碧綠」「低唱」「無限趣味」等等描述性的形容詞和動詞要讀重音來強調。最後,進行想像性表情朗讀。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聯想我們小時侯在野外的歡樂生活,聯想我們電視上看過的美麗畫面,努力想像出百草園景物是如何的美麗迷人。通過這樣的想像進入百草園,讓我們滿懷喜悅地朗讀吧!讀出文章的韻味來。
這樣有目的,層層深入地朗讀,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
又如《阿長與三海經》一課,只要讓學生進入文本人物角色,體驗阿長鮮活的生命,把握阿長善良的內心世界,有感染激情地朗讀她的語言,去解讀阿長說話的語氣、聲調、態度、情感,完全把靜止的文字變為富有生命的活的立體形象。這樣,用富有激情的誦讀,來激活文本,共享生命語文的魅力。學生就不會感到課本是靜止的符號,而會感受到是一幅幅鮮活的社會現實畫面。學生就不難感悟到舊社會一個下層勞動婦女善良純朴的本性和一顆拳拳的愛護之心。
語文課本中,聲情並茂的散文、短小凝練的詩詞、內斂含蓄的小說、懸念迭起的戲劇都是學生朗讀的對象,而有些文章是非朗讀不可的,只有在朗讀中展開聯想想像,才能一步步的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把握文本的實質。
而有激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文本情感的再體驗,就是對作者真實思想的再表達,就是對人物情感的再迸發。因此,語文課堂朗讀是激活文本體驗生命語文的標志性方法。
新課標也很注重學生的朗讀體驗,並倡了「四步讀書法」,即讀准(要動手查字典)、讀暢(要反復讀,達到熟練)、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基調)、讀境(要發揮想像,仔細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的把握課文,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實現了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特別是後兩個層次,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 在這個無形無聲的世界裡,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每個人的看法卻又都是深邃的,有鮮活生命力的,因為這不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而是植根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此時的朗讀便不再是「見字出聲」而是「內明於心,外達於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園,鳥語花香。諸多感受,妙不可言。
三、 通過語言訓練,開辟一方想像的樂土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可見,孩子的想像力有多豐富。然而要培養學生想像能力,老師可根據教材的特點,憑借語言訓練來完成。
1、通過續寫,擴寫,改寫,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在語文課上,如果我們對課內外那些結尾含蓄、耐人尋味的文章採用續寫、改寫的方式進行教學,那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得到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自然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尤其是詩歌的教學,由於詩歌局限於篇幅,往往是點到為止,即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體會這「意無窮」,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像,加以補充。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到「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就結束了,詩人並沒有寫出別後雙方的情景。這時可引導學生想像詩人在送別友人之後如何的回憶眷戀和友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以及惆悵不能歸京的種種思想活動,進行續寫,也可對某些古詩詞進行擴寫,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意境擴寫出來,寫盡難舍難離,牽掛擔憂的情懷,把個朋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不是更好嗎?另外,對有些小說的結局,我們也不妨進行改寫,如《孔乙己》的結尾,不言而喻,孔乙己肯定是活不成了,但是作者也沒有明確的寫明孔乙己死了,教師難道不可以啟發一下富有同情心的學生?讓學生給孔乙己安排一個美好的歸宿又何嘗不可呢?通過想像,進行改寫,刻畫一下死而復活的孔乙己如何穿著長衫風光的情景,進一步揭露舊社會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E.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想像力
(一)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在對課文的講解中引導學生想像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語文課本的教材中所選取的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些作品涵蓋了文學的各種形式體裁,在培養學生想像力的基礎上能夠做到最大范圍的進行拓寬。想要更好的培養初中學生的想像力,首先其具體是在對語文課文的閱讀中進行體現,有效的閱讀能夠更加有力的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二)鼓勵學生大膽寫作,在寫作中激勵學生進行想像
(三)藉助
多媒體教學
,充分發揮直觀視覺的激勵作用
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就可以有效的藉助對媒體教學,將學生本是固定的思路進行開發可引導,然後讓學生們順著自己本身心目中所產生的思緒路線進而去發現其中的美好。
F.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想像 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高級、復雜的認識過程;是人腦中舊經驗重新組合,產生新事物的過程,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想像在日常 生活 中必不可少,在科學實驗、科學研究中更為重要。人們想像有一對鳥兒的翅膀,能夠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於是便有了飛機的發明;人們想像有飛天的本領,便創造嫦娥奔月的神話,又通過艱苦的探索,製造出了火箭、衛星、太空梭……想像力是創造奇跡的源泉,是科學發展的動力,是對無窮奧秘的探索。 愛 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訓練想像力是培養和發展創造思維的一種極好的辦法,它能幫助人們從固定化的想法中解放出來。在強調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今天,想像力對培養學生創造精神顯得更為重要,。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標准》在各個學段目標中都明確指出要讓孩子們通過大膽的想像,培養想像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 小學 語文老師的重大任務。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語文教學的特點,我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一、語言渲染,喚起想像力
言語的發展與想像的發展關系密切。小學生的想像是在言語的調節下進行的,並以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小學生的言語發展只有達到一定的水平,他們的想像才可能從直觀形象提高到詞語描繪的水平,使想像變得更加廣闊、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邏輯性。例如閱讀教學中教師生動的講述,可以激起學生浮想聯翩;系統生動的復述,或表情朗讀、分角色朗讀,這些都能使學生不同程度上進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節發展所規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狀態去展開想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用豐富、優美、清晰、生動形象化的語言描繪事物,這對提高小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發展其想像力,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為他們表現想像力作出榜樣。
二、利用插圖,激發想像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畫面是對現實情境的直觀顯示,是幫助學生進行形象思維的階梯,也是啟發、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像的直接憑借。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畫面生動、色彩鮮艷的插圖。教師可根據這些課文圖文並茂的特點,充分利用插圖,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如教學《找春天》一課時,教師可以指著插圖問學生:「小朋友在哪裡看見了春天啊?」通過這樣的發問,引導學生關注插圖和文中的表達,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自己的想像和聯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利用好課文的插圖,符合低段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讓學生眼觀畫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達到閱讀的效果。在這領會的過程中,學生則完成了一次想像的過程。
在古詩教學中,畫面的啟發作用更明顯。教師可以通過畫面讓學生來感悟詩中的意境。如教《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時,教師請學生仔細觀看插圖,再依據「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句詩想像故事。學生通過觀察畫面,不但能夠很好地進入詩歌的意境,而且從中進行了有益的創造性思考,同時想像力自然就得到了培養。
三、利用電教多媒體,拓寬想像力。
多媒體對學生想像力的訓練、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極為有利的。想像不是憑空的,它需要有所依託,需要不斷地刺激。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順利進入有效創新。我們知道,視覺對人的刺激遠遠深於聽覺,但如果把視覺和聽覺加起來,那麼起到的效果就會更好,而多媒體的運用的好處,就在於它能夠更好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教育學家告訴我們:人們從聽說獲得的信息能夠記憶的約佔25%。如果同時調動聽,視覺,就能接受信息的65%。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充分發揮錄音,錄像,幻燈,投影,電視等電教多媒體的優勢,將聲音、形象與講授有機結合,形成立體教學氛圍,可以大大豐富學生想像空間。由於小學生視野的的局限,在思維上無法認知一些視覺上不曾見到過的事物,利用電教多媒體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著教師直接用語言描述無法替代的作用。如《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中有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如「華燈高照」、「光彩奪目」、「絢麗多彩」、「金碧輝煌」等。老師在教學時如果能適時播放北京夜景的錄象,那麼學生就較容易把握這些詞彙。學生頭腦中因為存在北京夜景的表象,就可以引起 其他 相關的想像,進一步體會到北京夜景的美。又如教《畫風》一課時,老師可以請學生閉上眼睛想像,然後一邊播放風的聲音,一邊輕輕地對學生說:「在風中,許多事物都發生變化,路上、小溪邊、陽台上,人們的服裝……」。學生隨著聲音融情入境。這時的風聲既渲染氣氛,又使學生產生了相關的畫面,進行了聯想,激發了想像。
G.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青少年時期是發展創造才能的黃金時代,如果青少年時期想像力和創新意識受到壓抑而得不到發展,那麼,牢固的保守的觀念就會形成。想像力與創造潛能,只能藉助創造意識和慾望才能釋放出來,而保守觀念會把創造潛能磨光、扼殺掉。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馳騁想像,埋下創造的種子
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趨勢。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興趣是促使學生自己探索學習的內動力。只有打動學生,震撼學生的心靈,滿足其喜好,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一般來說,人們是通過做某件事情而培養起對這件事的興趣的,而語文教學法卻相反,大多數學生正是通過學習語文而逐漸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語文課總是那樣的無趣和乏味,走進語文課堂常常聽到有學生說:不知怎麼學習語文,不知學什麼,不知學了干什麼等,這就要求教師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關鍵在於教師不要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善於啟發誘導,語言幽默風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教師要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讓課堂充滿情感的碰撞、情緒的體驗、生命的交流。
想像力是創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思考,還要勇於創新。如果學生沒有想像力,他們的思維是一個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樣的,那是很悲慘的事。因為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社會的發展就無法想像」。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貫徹落實。
2 激發學生的情感,組織課堂爭論,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的學習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師要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證明,多種情景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探究慾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要設計好有意義的課堂提問來引導學生,揭開疑惑,打開思路,不斷創新。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常規武器,精心設計的提問,應該是富有啟發性的,它的外延內涵都應該是廣的,但要注意的是,由於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在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上很多時侯,都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因為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勝於解答十個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條措施。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科學研究如此,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也同樣如此。語文課文中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悲愴壯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橫生的神話傳說、有如詩如畫的山水景緻、也有激情滿懷的時代贊歌。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創設情景、營造相應的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從而有利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由於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樊籠中,學生形成了學習的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意識被緊緊擠壓著。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漏。讓學生寫作文,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緊扣教材觀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就養成了葉聖陶所說的那種「不是習慣的習慣」。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首先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古人雲:「學貴有疑,學問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來。疑是爭論的起點,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於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有了良好的環境,有了質疑,課堂爭論中學生的創新慾望被激活,創新的見解就會不斷涌現出來。
3 加強合作學習,激發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師生間的交流合作。這樣,不僅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反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群性,集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的組織討論。在教學中,經常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想像的空間,同桌或幾人組合交流,自己發現想法,然後在全班學生中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提出明確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再充分匯報自己的想法。這樣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還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傾聽同伴的敘述過程中吸取他人的長處。
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允許想像離奇,不要抑制他們的想像力。不要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思維從書本拓展到生活、社會和大自然。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如果教師能給予學生肯定,肯定他豐富的想像力,學生就會學的很快樂。教師擁有智慧才能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要求學生擁有創新思維,教師自己就必須擁有一雙發現創新的慧眼。其實創新的芽莖是在無意中生成的,教育者要能及時發現並小心翼翼地呵護和扶持。牽著春風邀來陽光促使其茁壯成長,那麼課堂才會真正地散發出獨特的靈性和魅力!
21 世紀的語文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熏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勇於忍痛破除現成套路,著眼素養銳意創新。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師可設計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正向、逆向、橫向、縱向等思維活動,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了教師的多向引導,學生的積極性高了,創造性也自然而然的出來了。
總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H. 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況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都有特定的文本,這些文本是作者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獨到見解及文學素養和情感交流等諸多方面創作出來的文章,此種作品具備獨特性。而學生在閱讀時,因為文章自身就存在創造性,所有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大膽進行想像,才能夠獲取需要的信息。想像可以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通過朗讀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中學生的想像力,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引導中學生讀優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想、想中讀,經過反復朗誦,可以在眼前展現出文字內容具體表達的形象,將文字描述的詳細內容想像成為一幅幅畫面[1]。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才能有感情,從而進入文章描寫的具體情景中。例如,在進行《蘆花盪》教學過程中,作者描述了蘆葦與蒲草倒映在湖裡,顯得似乎更綠;天空倒映在湖裡,顯得彷彿更藍。教師在進行講解時,先讓中學生進行輕聲自由朗讀,教師提問學生:「體會到了什麼?」一些學生回答:「體會到湖水清澈」而有些學生則回答為:「想像到蘆葦與蒲草在湖水中的倒映更率,而天空在湖水中的倒影更藍」。教師又提問學生在通讀課文時要格外注意哪些句子與詞語?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充滿感情地通讀全文,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想像相關畫面。這樣學生在教室的指導下,一邊緩慢朗讀一遍在腦海中想像文章描述的具體畫面,從而使學生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進入文章的情境。 二、通過知識嫁接,拓展想像得深度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期,學習的文章比較復雜。目前現代文章並不多,大部分都是經過歷史沉澱的文章。例如《皇帝的新裝》與《變色龍》及《威尼斯商人》等,而文言文方面主要有《出師表》與《陳涉世家》等,另外科技方面的雜文主要有《奇妙的克隆》和《宇宙里有些什麼》等。一旦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泛泛閱讀,將梗概意思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沒有實質性意義,並且學生也無法真正理解作者寫作的寓意及文字內容陳述的思想感情。因為這一系列文章都是具備較高價值的活化石,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認真進行研究與探討,充分應用自身的思維去詮釋[3]。這樣就需要教師嫁接時間與空間的橋梁,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遷移,建立知識結構,並且展開想像,走進文章描述的情境。例如在《孔乙已》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孔乙已人物,讓學生在通讀文章時大概理解文章的含義,了解孔乙已的最終結局。這樣還不夠,教師還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在了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分析孔乙已為何會淪落到這樣的底部,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現實,並且讓學生談談自己心中的孔乙已是什麼樣旦窢測喝爻估詫台超郡的人物。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分析掌櫃對待長衫客和短衣幫以及小伙計的態度為什麼會出現不同,探索導致孔乙已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這一系列問題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像力,了解那個社會的發展現狀與人們之間的關系等。而從孔乙已在方面來看,可以反映出封建文化與封建教育直接毒害著讀書人,批評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在民眾方面來看,小說揭示了那個年代封建社會中的世態炎涼與人們的冷漠麻木及思想昏沉。小說整體上反映出封建社會的腐朽與病態。此種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像力,還可以建立知識體系與整合學習內容。 三、提高想像高度 學生是獨一無二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學生在家庭環境與教育環境及個人素養等多方面存在差別,導致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也存在差異。教師要正確引導,只要學生不偏離主題,閱讀理解存在差異性也在清理中[2]。在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差異理解,才可以使學生敢於想像與思考及探究。例如,在課外閱讀《三國志》中劉備三顧茅廬章節時,學生可以自由發表對諸葛亮表現的說法,其中有些學生認為諸葛亮一直等待機會是不對的,要主動自薦,而有些學生則認為諸葛亮早已胸有成竹,僅僅想提升自身的身價。學生的這些想法並沒有對錯之分,因此教師不必渴求學生認同一個觀念。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結束語: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要比知識更為重要,由於知識是有限的,可是想像力卻包含了世界上的一切,而且是知識不斷進化的源泉。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時運用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從而為社會提供創造性人才。
I.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由此可見,想像力在學生智力因素中極具創造性。因此,加強想像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語文是一門想像時空極大的學科,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更應抓住各種契機,採取各種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那麼,,使學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必須進行創新教學,給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一、拓展學生知識,豐富學生想像力1.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想像力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適應時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確立,必然要有一些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手段。在目前眾多教育教學手段中,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化教育手段當屬教育的前沿科技手段,教師在課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不但能藉助媒體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而且緝互光就叱腳癸協含茅使用多媒體本身,就是教師教學過程的創新體現,對學生有一種言傳身教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多地運用視聽、音像、電腦等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各種知識積累、釋放、組合、撞擊的舞台。
J. 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是在思維主體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面的能力。怎樣培養想像力呢?
首先要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生存經驗;
其次要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好奇心;
再次,應善於捕捉創造性想像和創造性思維的產物,進行思維加工,使之變成有價值的成果。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想像力,具有豐富的學科性。今天我的手叫熱過燙著了,打字很痛苦。只能勉為其難的給你回復了。
個人不成熟的經驗,想像力培養必須寄託在語文綜合實踐中,方為有本之源。
1、憑借於閱讀。且看這段文字:掩口髭須,三十四五年紀。頭戴一頂皂紗轉角簇花巾,身穿一領紫綉團胸綉花袍,腰系一條玲瓏嵌寶玉環絛,足穿一雙金線抹綠皂朝靴;背後帶一張弓,腰間插一壺箭。這是柴進的外貌描寫。學生邊讀,變讓學生循著文字,逐句逐句想像勾勒柴進的人物形象,久而久之,對人物形象的構思,就自然很形象了。
2、憑借於誦讀。且看這段文字: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教師可以誦讀,可以指名朗讀優秀學生誦讀,集體誦讀,要求邊讀,邊想像景色。數遍下來,北國壯麗秀美的景色,便栩栩如生的勾勒在孩子們的腦海里了。如果讀的激情飛揚,就能深入文字之中,批文入情,感知主席當時豪邁激盪的情懷。
3、憑借於表述。學習契訶夫的《變色龍》一課,可以讓學生描述奧楚蔑洛夫幾次變色的動作、表情、語氣、用詞的變化和小狗稱謂、褒貶之詞所映示的形象。學生就能感覺「變」的情節、變得「初衷」,從而准確的把握文本。像詩歌一類的文句,都可以讓學生在表述中,想像、描繪詩歌之境、之情。
4、憑借與寫作。①教師有意識的提供一些情境,讓學生描繪其景色。如,拔河時,賽場上熱鬧、熱烈的景象。讓學生從大的場景、具體個人、競賽雙方的整體、個人、組合間的逐鹿……②當然,教師也可以藉助視頻片段,讓學生去描繪。③給一個特徵鮮明的詞,讓學生去構思畫面,並描述出來。
5、憑借於修改語言。這里的語言包括一般的課堂互動,也包括作業、作文。發現學生想像力表現好的,或者利於培養學生想像力的語句、語段,單獨拿出來,讓學生群策群力,共同雕琢,共同提高。
以上僅是培養想像力的一些嘗試。其實,方法是無限。相信你在教學中,還會摸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讓我們共同探討,共同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