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邏輯結構是什麼

語文邏輯結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8 07:17:03

⑴ 高中語文邏輯能力培養方法

語文的邏輯性在語法學習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古代詩詞格律因為有著嚴格的語法規定,所以對學生 邏輯思維 的鍛煉效果很好。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高中語文邏輯能力培養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高中語文邏輯能力培養方法

1.古詩文教學

語文的邏輯性在語法學習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古代詩詞格律因為有著嚴格的語法規定,所以對學生邏輯思維的鍛煉效果很好。教學杜甫《登高》一詩,筆者要求學生對詩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進行邏輯理解。很多同學認為「苦」是形容詞「艱苦」或動詞「苦於」的意思。之後我用提示的方式,要他們通過詞性的理解來 反思 。就有學生通過邏輯性的思考,根據對仗的原理,「苦」和「新」對仗,「新」是副詞「剛剛」的意思,那麼「苦」也必然是副詞,從而得出應該是「非常」之意。這樣,學生對文本的錯誤理解得到了糾正。

因為中國傳統思維有著形象性的特點,在邏輯上更接近辯證而不是分析,所運用的說理方式往往是通過直觀淺顯、生動形象的事物來表達思想。文言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具象化、形象化的意象表達。如《勸學》,除了少數地方直接說理,其餘幾乎是比喻。課文第一段連用五個比喻:「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直木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來論述學習的意義。荀子把學習的深奧道理寓於大量常見的、直觀的事物中,使讀者容易接受。這里就存在著,對於文中出現的各種比喻,並不是所指客體的實際狀態,而是喻象表達所指。這些不斷出現的比喻和學習程度的重要性是層層疊加的。只有深刻地理解這點,才能更進一步地理解荀子所表達的意思。

2.文本閱讀

在平時的 語文學習 和語文考試中存在著閱讀量大的問題,怎樣提高閱讀速度和精度,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呢?可以通過邏輯思維的鍛煉來實現。因為任何一篇 文章 都是有著邏輯結構的,無論是作業還是考試,能選入的閱讀文章更是有著較強的邏輯性。在實際訓練中,特別要注意那些如「根據上文可知……」或者「由文中得到的提示,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的問題。這種問題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只要順著問題找到關鍵詞、關鍵句,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對於一篇文章的結構,作者在寫作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順著一個邏輯結構來表達,這個結構是文章的靈魂。作者的思想、表達的情感、告知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著這個結構來展開的。在 文章閱讀 時,要抓住具有連貫性的詞句,因為思維過程也是使用語言的過程。具有指謂性和交際性的語言是由語詞指號構成的體系,是語詞指號和語詞意義的統一體。通過一些關鍵詞句及問題形成的概念來判斷文字背後的表達,才能推理出作者的意圖。如《說「木葉」》一文,從辨析「樹葉—木葉—落葉—落木」等意象的漸進性改變來闡釋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作者的情感在這種暗示性中改變。只有把握住各個階段凝縮的作者不同程度的感情,並將這種階段性的文字表達為一個個概念。要明白這種概念是作者思路的階段性和發展性的統一,才能深刻理解全文,這種分析概念來推理文章的思考,是一種邏輯思維的鍛煉。

2高中語文邏輯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文學感知能力的提升

文學的感知屬於初步思維能力。一些學生學習語文,遇到較為深刻復雜的內容就會覺得讀不懂,無法體會其美。看到一篇優美的文章,教師應教導學生懂得欣賞作品的美,具體方法便是教會學生首先從作品詞句中領悟,由淺入深,透過 句子 的表層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深意。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學生感受到的文學形象開始往往是十分模糊的,還不能用完美的語言表達、描述所感知的形象。教師應當用巧妙的教學語言啟發學生,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感知描述、表達,將這種感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引導學生對文學深度思考。只有提高了這種文學感知能力,才能逐步實現對文學由簡單到豐富的飛躍,學生才能真正欣賞文學作品,培養鑒賞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 發散思維 能力的培養

「發散性思維,又稱擴散性思維、輻射性思維、求異思維。指從多種角度思考探索問題,尋找多樣性解決問題的思維」。傳統語文教學往往習慣從一個角度激發學生思考積極性,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個,這樣教學往往忽略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培養。在這種固定思維培養下,學生的思維無法拓展開來。現在高考題中有很多涉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考查,如閱讀探究題,還有以新 材料 作文 形式考查的作文題等。這樣的考試形式呼喚語文課堂應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發散性思維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思維能力,只有將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出來,才能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真正熱情。因此,教師平常應鼓勵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在文學園地里盡情施展才華。

如何培養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課文學習中,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同的學生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教師不必總以權威形式評價學生的觀點與看法,應多從學生角度出發,肯定他們的想法,指出他們思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敢於質疑,在合作探究中得出真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判斷與指導、提升與評價。如魯迅小說中的人物阿Q形象分析,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評價作品中的人物,這樣可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挖掘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有的同學認為他自欺欺人,性格懦弱;有的認為他妄自尊大,健忘麻木;有的認為他愚昧,欺軟怕硬,膽小,逆來順受。以上這些看法不一定都是准確的,卻能調動同學們深入研究課本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在學生對人物形象產生質疑的時候,及時予以引導,將討論引向深入。由學生品評人物,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格局,讓課堂成為「大家一起參與」的課堂,答案因此變得豐富多彩。

在平常新材料作文訓練中,我們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得出創新立意。這同樣是一種發散性思維培養,突破只從正面立意的思維習慣,反向立意同樣能寫出好文章,「反彈琵琶」同樣能奏出美妙動聽的樂曲。只要他的觀點是合乎材料本意的,教師就應當予以認同。突破只從其中一個人物形象入手的思維習慣,從多個人物形象入手,分別進行分析,得出最佳立意。

3高中語文邏輯能力培養技巧

1.邏輯分析法

這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主體通過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進而獲得概念,形成判斷,進行合乎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過程。在人類的學習活動過程中,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思維方法。概括地講,它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實現。

第一,確定思維方向,理解問題實質。如在以《我的父親》為題作文時,就要搞清楚這類型文章的構成要素、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在整個文章中的地位;搞清楚未知因素是什麼?現有資料情況如何(有多少可以利用?!能否滿足要求?)等。對諸如此類問題的深入思考,都有助於把握問題的實質。

第二,擬訂解決問題計劃。即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些有用資料以達到問題的解決,制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如果不能直接找到有用資料與未知因素之間的聯系,可採取迂迴性戰術,先探討有助於解決主問題的一些輔助性問題。如思考:在以往學習過程中,遇到過同類型或相類似的文章嗎?這類型文章的具體寫作步驟是什麼?它能夠有幾種不同的寫作方法?它們是如何運用典型材料來襯托鮮明個性的?對這些問題的逐個思考,將有助於制訂和選擇寫作的最佳方案。第三,具體執行計劃。即要嘗試性地運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既是具體地檢查和驗證每一個步驟,保證它們正確無誤,又要回到原來的問題,檢查解題的結果,弄清結論是否真正同問題切合,是否還可能派生出 其它 結果。至此,一個思維過程才算結束。

2.順向求同法

順向思維,是指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循著課文內容的指向去思考。在語文學習中,循著課文內容的指向思考,並從正面考慮問題的答案,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求同性。例如,學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分析課文第二大段內容時,根據課文描述的四次幻景的內容,從正面去思考,得出答案:一方面,表現了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得到歡樂,得到親人的愛撫;另一方面,說明在當時的社會里,小女孩不可能得到溫暖、食物、歡樂和親人的愛撫,因此,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能是幻想而已,從而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讓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學習,為開展創造性思維奠定了基礎。

4高中語文邏輯能力培養的技巧

重視思路教學,訓練思維邏輯性

葉聖陶先生很重視「思路教學」。他認為「一番話一篇文章,思路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從思維入手閱讀文章是由思路的內涵決定的。「思路」即思維的脈絡,形成文字便稱之為「語脈」。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這個路徑和脈絡實際是一個連貫的、有條理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要求圍繞一個中心點,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從一個方面到更多方面沿著一個中心線索,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組成一個嚴密的整體。

文章結構是指對材料的組織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現。作者對事物內部聯系的認識,思維的發展都要通過結構、層次和段落傳達出來,因此,文章的結構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思路是結構安排的依據。可見,文章的結構體現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結構體現出來的。如果能夠正確地分析文章的結構,也就能准確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1、分析語段的結構,把握語段的思路

分析語段結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綱帶目。中心句是語段的「總綱」。分析語段結構,如果語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須找准中心句。

凡屬先擺觀點然後分析論證,或者先擺情況後解釋說明,或者先總說後分說之類的語段,第一層都劃在始發句與後續句之間。與此相反,屬於先分析論證後得出結論,或先分述後 總結 之類的語段,第一層則劃在終止句前面。如果是照應式語段,第一層則劃在始發句後,第二層則劃在終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結構。語段的結構形式不外乎兩種:一是縱向結構,一是橫向結構。弄清結構形式,語段的層次便基本明晰了。

(3)抓標志,分析結構。語段里常運用一些關聯詞語或關鍵詞語表示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或問題的幾個方面,是並列關系;「總之」、「由此可見」表示結論,一般是分總關系;「所謂」表示有所解釋,是解說關系;此外,對應的詞語、相似的句式、語意的分合、方位的順序等,都是分析語段層次的突破口。

(4)抓句子語意間隙,分析結構。有些語段,既無關聯詞語,又無外在的形式標志,分析結構時,就要認真研究各句內容,揣摩它與前後相鄰句子語意的疏密度。彼此語意關系最近,間隙最小,結合最緊的,便是最後一個層次;彼此語意關系最遠,間隙最大,結合相對鬆散的,便是語段的第一個層次。

2、分析文章的意義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須劃分出意義段。有了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結構。怎樣劃分意義段呢?

(1)辨明文體,選准角度。劃分層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標准進行內容上的歸類合並。不同文體用以劃分歸類的標准不同,如 記敘文 體,可根據人或事的不同,根據時間、空間的變換來劃分; 議論文 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來切分,理清行文思路,並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並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 說明文 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件發展順序,或按事理邏輯(輕到重、簡單到復雜)來劃分。

而科技文一般屬消息一類,其結構一般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後邊若干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展、現狀、評價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起句、過渡句、前呼後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往往能體現文章思路,為我們劃分文章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3)審辨標志性詞語。有些文章,為了表達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標志性的詞語來表明前後上下內容間的關系。找出這些詞語並仔細區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於我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詞,C、指代詞,D、范圍詞、E、類別詞、F、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 同義詞 或 近義詞 語。


⑵ 語文中「邏輯順序」和「空間順序」的區別是什麼

空間順序: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式,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它有利於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徵,如建築物等(例:《故宮博物院》)
邏輯順序:按事物事例內在邏輯關系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有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等一一說明介紹。如山川河流器物、觀點概念技術等(例:《生物入侵者》)
(希望你能懂,這是我閱讀作業上的分析,我個人認為這個很好理解)

⑶ 如題:語文中「邏輯順序」和「空間順序」的區別是什麼

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及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於事理說明文。事物的內部聯系包括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並列關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等等。這是常見的說明順序之一。

空間順序,即是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於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徵。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常用於寫景作文。

⑷ 文章的特徵除了文風、筆風、邏輯結構還有什麼

怎麼寫好語文作文,寫作特點與風格的培養很重要
語文作文是我們這一代人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及語言知識來與時代對話的,作文又是表現與剖析人的思想與社會現象本質的一種邏輯思維手段,是讓人的主觀意識與社會現象本質交軋的語言表達方式。那麼,什麼是我們的寫作最高境界呢?就是我們看待社會現象、問題與其本質的深淺程度。寫作是由點向面發展的,進而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實質,是對社會發生的形形色色間題本質的具體反映與分析。

寫作文是自己的事,什麼觀點、看法、主張、認識、描繪、結論、闡述……,都應是講你自己的話,這樣你所作的文章就具有你自己的獨到之處,就帶有你的氣味與風格。為什麼魯迅的文章一讀便知是魯訊的文章呢?並不是因為署名的原因,而是魯迅的文章具有一種獨家的風格。寫文章最忌的是走別人的路,當你還不會走路時,由人領著走不是壞事,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走路的本領,去認識什麼是路,去總結走路的經驗,並且還要培養一種勇敢的精神,敢於走別人沒有走的路。寫文章也是如此。同學們在寫作文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培養與訓練。

1.培養與訓練自己獨特的風格

所謂「獨特風格」,就是在寫作文時按照題目所規定的寫作格式,並走全三個踩分點,又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文字風格。如,語言的幽默性、含蓄性、俏妙、乖巧、細膩等都是風格。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性格、個性、寫作習慣等。堅持用一種,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風。

2.寫作時要注意寫作的觀點

在寫作時,一定要有明確寫作目的與觀點。反對什麼、支持什麼、贊美什麼、批判什麼,都要單刀直人的寫,不能含糊不清、模稜兩可。而我們寫文章的觀點卻是在踩分點③上(關於踩分點的間題,我們在以後的章節中再講),又是作文的主題。同學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這一觀點的准確與否,直接關繫到我們每一次作文的成敗問題。因此同學們在平時和練習作文時一定要把寫作觀點問題當做重點來認真、全面地培養掌握。
這里提醒大家,寫作觀點就是要使你的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強烈的時代感,不能脫離你生活的環境與社會現實。不能今天的人講前天的話,要使文章的內容現實性強才行。

3.寫作要有"重點性」的問題

寫作要層次分明,寫作要文筆利落、語言流暢。寫作時要有重點,重點即文章的主體,即寫作的著墨之處。按記敘文講,其重點是踩分點①和踩分點③,議論文則是踩分點②與踩分點③上,說明文是踩分點②和③上。重點即要點,但不一定言語多,著墨重就是重點,關鍵看是否抓住要害與關鍵,語言要利落准確,邏輯性要強,哲理性要強,概括與總結性要強。
知識是唯一能使我們變得聰明又能幫助我們深刻認識世界的最有效的工具,作文就是我們運用系統、全面的語言知識來進行語言邏輯思維特殊形式的具體反映。

4.同學們在寫作文時易發生錯誤的問題

①忌寫景過分的細膩,同學們誤認為景物的描寫越多越好,大借使用修辭中的誇張,擬人,造成寫記敘文變成了寫景物的抒情散文了。
②易出現只寫踩分點①,忽略了踩分點②與踩分點③的存在與重要性。
③有的人善用成語,但忌成語堆砌,修飾過長;或首尾的照應不當,造成矛盾。
④寫文章不能只有點而沒有面,要點面結合,由點帶面的發展,使點與面渾然如一。
⑤時代感一定要強,切忌今天的人說幾十年前的話。
⑥文章一定要注意時代色彩的體現,沒有政治色彩的文章就沒有生命。
⑦文章寫作手法的運用一定要准確,恰到好處。
⑧注意文章寫作時語言使用的生動性、形象性、邏輯,語言修辭一定要准確,切忌胡言亂語。
⑨注意文章結尾的時機及使用的語法一定要概括性強,哲理性強,總結性強。
⑩注憊寫作時機的火候,不失良機,不能勉強。
有關踩分點與分論點滿分作文的精萃,這方面的知識與概念在後面專題講解。

⑸ 語文邏輯關系有哪些

談談語法和邏輯的關系

語法是關於語文結構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詞的變化規則和用詞造句的規則的;邏輯是關於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這些思維形式以及正確運用這些思維形式所必須遵循的規律的。語法和邏輯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一)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一般地講,語法要服從邏輯;(二)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呢?

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是同思維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人們的思維活動必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是思維的形式,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表現者,思維是被表現者。講語言規律的語法和講思維規律的邏輯,必然也是相聯系的。具體地說,語法中的詞是和邏輯中的概念相聯系的,概念通過詞表達出來;語法中的句子是和邏輯中的判斷、推理相聯系的,判斷、推理通過句子表達出來。例如,「黑板」在語法中是一個詞,在邏輯中是一個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級學生」在語法中是一個單句,在邏輯中是一個判斷;「我是共青團員,應在學習和工作中起模範帶頭作用」在語法中是一個復句,在邏輯中是一個(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陽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

2、 誰也不能否認太陽不是從東方升起的。

3、 我決心在短期內改變自己的寫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陽是……季節」。「富陽」怎麼會成了「季節」?語

法上,這就是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邏輯上,就是違背了「判斷要恰當」的原則。例2的「不能」和「否認」都表示否定,雙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後面又加了一個否定詞「不」,句子表達的意思恰好與原意相反。這是邏輯上研究的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也是語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問題。例3「改變……寫作水平」是不通的,應把「改變」改為「提高」才對,語法上這時動賓搭配不當;邏輯上,是由於對「改變」這個詞的概念沒有理解清楚,違反了「概念要明確」的原則。以上例子說明,語法和邏輯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正確的語法形式,要有正確的邏輯意義作基礎。一個句子要做到不違背邏輯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盡管一個句子沒有違背語法規則,但要是它不合邏輯,那麼這個句子還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們一定要學好外語和英語。

5、前一階段,由於我重視了數理化,因而忽視了語文。

6、一個人如果驕傲就要落後,某同學最近落後了,說明他驕傲。

這樣的句子,從語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們又不承認它們是正確的句子。為什麼呢?因為:例4種

的「外語」是一個大概念,「英語」是包含在這個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這兩者並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違背了邏輯推理中的規則而得出的錯誤結論。因此,這些都是病句。所以說,語法離不開邏輯,語法要服從邏輯。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呢?

因為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相互交際的工具,它只是思維的外殼。思維規律是全人類共同的,而語言是有民族性的,作為語言規律的語法當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語法和邏輯之間除了有密切聯系的一面,還表現為不同的一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第一,相同的邏輯意義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這種現象在不同的語言中不待說了(比如漢語的「我讀書」、英語的「I read book」和德語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種語言里也是極其常見的。例如,「我們打敗了敵人」、「敵人被我們打敗了」、「我們把敵人打敗了」。這三個不同的句子所表達的邏輯意義是相同的,只是語法形式不同。漢語中大量的同義詞就屬於這種情況,如「媽媽」、「母親」、「娘」等詞語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一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少數語言現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邏輯,可是在語言中卻約定俗成,在實際運用中又不會產生誤解,那麼,語法就得承認它。比如:

7、真可惜,5號那個球場點兒沒投中。

8、人人動手,打掃衛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類似例7的句子還有「教室里好不熱鬧」、「我好不容易學會騎自行車」等。這些句子用邏輯來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漢語中已成為習慣用法,因此我們也不說它們是病句。例8「打掃」是謂語,「衛生」是賓語,怎麼能把「衛生」打掃掉了?類似的例子還有「恢復疲勞」、「救火」等,這些也已成為語言社會公認的習慣用語,人們在交際說話中不會產生誤解,就不必再用邏輯去死摳。例9也有人說是不通的,他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兩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現在兩個否定詞並用,兩負等於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嗎?這些事例都說明,根據邏輯意義去解釋語言社會中某些約定俗成的習慣語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勞的。語言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反映語言規律的語法也不應該只是呆板的一個或幾個格式,漢語中像以上這樣的同義異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語法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邏輯意義。先看下面例句:

10、這是社會發展不可改變的邏輯。

11、寫文章要講邏輯。

12、中學生要學點邏輯。

同時「邏輯」這個詞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現的是不同的意義。上例10是指「客觀規律」,例11指「思維規律」,例12指「邏輯」這么學科。它還可以是指「理論」、「觀點」等,如「這是荒謬絕倫的邏輯」。同一個句子也可表達不同的判斷,例如「我想去活動活動」這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就表達不同的意義。既可指「想去參加體育活動」,也可指「想出去走走」,還可指「想托託人情、拉拉關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語法形式並不表示邏輯意義。如語言中的虛詞就不表達概念。句子當中,疑問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斷;敘述或說明性的復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從那時候起,每逢春節,我就想起那盞小橘燈。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媽媽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燈》)

例13隻是提出了一個問題,沒有作出直接判斷。例14隻是表達了一種願望,也不表示判斷。例15是一個句群,但並不是一個推理,因為它不具備推理的邏輯特性。

以上所述足夠讓我們認識到,語法中的詞語、句子、句群,和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它們之間盡管有密切的聯系,但不是一一對應的。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但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兩者是一種辯證的關系。邏輯是思維的內部規律,不受語法的約束;語法是語言的內部規律,不受邏輯的決定。它們之間雖然可以相互影響,但各有各的特點,不能混為一談。也正因為如此,語法和邏輯才成為不同的獨立的科學,語法是語法,邏輯是邏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認為學了邏輯就不要學語法,學了語法也不要學邏輯了

⑹ 能否講下語文中的形式邏輯謝謝!

形式邏輯是一門以思維形式及其客觀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涉及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的科學。
從思維的形式結構方面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它總結了人類思維的經驗教訓,以保持思維的確定性為核心,用一系列規則、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
形式邏輯這個詞是有多種含義的,有的專指傳統邏輯(包括傳統演繹邏輯和傳統歸納邏輯),有的專指演繹邏輯(包括傳統演繹邏輯和現代演繹邏輯),有的則專指現代數理邏輯。還有一種是政治性產物,是政治決定理論的惡果,是為了與辯證邏輯這種政治決定的邏輯相區分。這種意義的形式邏輯常常被污衊為形而上學、低等邏輯,而辯證邏輯自然是科學的邏輯、高等邏輯。這種意義上的形式邏輯其實就是現今通常所說的邏輯學,這種意義上的形式邏輯正好沒有承認辯證邏輯是邏輯學,而只認為其是一種哲學。
20世紀30至40年代,蘇聯曾把形式邏輯當作形而上學來批判,並把辯證法當作惟一科學的邏輯。講辯證法一定要批判形式邏輯。在此影響下,當時中國也有人「宣判」了形式邏輯的「死刑」。不過在1949年前這種全盤否定形式邏輯的思潮在中國還不屬主流思想。1949年到1950年間這種思潮也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
1950年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發表後,中國才為形式邏輯「平反」。然而「平反」並不徹底,跟蘇聯一樣,形式邏輯仍帶有「初等邏輯」的帽子,而「高等邏輯」自然非辯證法或辯證邏輯莫屬。否定、貶低形式邏輯不僅阻礙了邏輯科學的發展,而且造成詭辯盛行的惡果。黑格爾曾十分輕蔑地評論過萊布尼茨的數理邏輯設想。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後才冒出來的數理邏輯(第一個數理邏輯系統是費雷格於1879年提出的),在20世紀50年代初被視為帝國主義時代為壟斷資產階級服務的偽科學。
1961年代才開始突破蘇聯50至60年代邏輯教材的某些框框,清除了蘇聯教材散布的種種常識性錯誤。
黑格爾的大小邏輯講的是哲學,不討論從形式上講有什麼樣的前提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這樣的推理形式方面的問題。
其實,在現今的非經典演繹邏輯中確實有一支是與辯證邏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這種邏輯就是次協調邏輯(又常稱為費協調邏輯、亞相容邏輯,也有人稱之謂悖論邏輯、辯證邏輯)。這種邏輯承認經典演繹邏輯中的「矛盾律」並不普遍有效,試圖將「矛盾」封裝起來,不讓其危害整個系統。
許多認同黑格爾辯證邏輯的人也是因為看到了現代經典邏輯中的悖論問題,而企望黑格爾的辯證邏輯能解決這個問題。但事實上,類似的方法已經有了,這就是次協調邏輯。然而,次協調邏輯是隸屬於現代非經典演繹邏輯的,如果次協調邏輯真是辯證邏輯的話,那麼這種辯證邏輯屬於現代非經典演繹邏輯的一支,而不是獨立於其外。不過,次協調邏輯盡管與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許多區別,並不能簡單的說它是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的作用主要有一下兩點:
一、形式邏輯是認識客觀世界的輔助工具;
二、形式邏輯是論證思想和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

思維領域里的特殊規律(邏輯基本規律)有兩類:形式邏輯規律和辯證邏輯規律,這兩類邏輯規律,反映了人們在認識物質世界規律的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發展階段。與認識的初級階段相適應的主要是形式邏輯規律;與認識的高級階段相適應的主要是辯證邏輯規律。
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不同於其他個別的規律,它是各種思維結構形式的共同規律,是人類經過千百萬次的實踐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的規律。這些規律支配著個別的思維結構形式。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人們在認識的初級階段上出現的基本規律,其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這四條規律要求思維必須具備確定性、無矛盾性、一貫性和論證性。

⑺ 私人會客廳——高中作文底層邏輯語文老師呂老師(學員收獲)

01
在第九期的會客廳里,呂老師介紹了:

*語文考綱轉向對思維審美文化的考察,對語文的本質屬性的考察。

*語文的底層邏輯包括兩個方面,語和文,即語言和文學,要求學生既要能掌握遣詞造句,又善於展現自己、表達自我。

*想要學好語文,呂老師介紹了四個意識、三種方法、兩種意識、一個情懷。我的理解就是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學好語文的基石,樹根紮好,樹梢隨便搖晃。

*優勢是向內找,成長是向外走。向內探多深,向外就能走多遠。---《優勢成長》

*作為家長,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用夢想去搭建起孩子的高自尊、高價值感,為孩子茁壯成長、追求卓越鋪路搭橋。

*作為家長,要學會放下。放下才能看見,去看見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孩子。

02

一、     新考綱,新課標的變化。第一從積累感受思考應用的知識型考察,逐步轉化成為思維審美文化這方面的能力的一個考察。2003年還把語文作為一個學科來考察,2017年轉變為考察語文的一些本質屬性即對語言和文學考查。第二語文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就是語言和文學兩個方面。語言是用來表達和交流的,主要的考題就體現在遣詞造句上。文主要是用來展現自己的表達自我的。這一塊兒產生的考題就是為什麼要表達,怎樣表達,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第三點的變化就是這個從泛泛到具體。2003年的考綱考試方向非常的籠統,2017年就變得特別的具體。從考題上的變化來看,就是真正在考語文,考語文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

二、     語文考試底層邏輯能力的四種意識。語境意識、文體意識、資源意識、結構意識。

三、     如何打造自己的知識帝國。三種方法:知識、圖像、情感。兩種能力:歸納能力、演繹能力。一種情懷:家國情懷。

四、     什麼是寫作的支撐點。寫作是靠有思考的閱讀去支撐,作文的功夫在閱讀里。寫好寫不不好要看你的認知水平,認知高度就是文章高度。然後就是語言是否優美,書寫是否漂亮?所以,只有把閱讀做扎實,才有好的思想理念和好的文筆。

五、     緩解孩子壓力的最好方法是家長放下,放下分數、放下架子、放下期待。

六、     金句:

1、          優勢向內找,成長向外走。向內探多深,向外走多遠。

2、          一無所有就是我奮斗的理由。

3、          看書最重要的是思考。

4、          與孩子共成長。

03

分享一點自己的課後小心得

1呂老師用「兩個孩子是我的老師」以實際行動詮釋 我們和孩子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溝通方式和態度

2意識    多聽,多看,多想,多感受

理科 打造技術和知識

文科 開拓視野,增加胸懷

3培養豐富細膩的情感

有的孩子僅僅看到了  一棵樹

有的孩子看到了綠色,生機和活力

有的孩子看到了四季的變化,生命的輪回

深度不一樣

4情懷

什麼是愛國,疫情期間,與其說天佑中華,不如說科技強國,只有學好知識,學好技術,才能強國。你的作業,習題里不僅僅藏著個人的未來,還藏著祖國的繁榮富強

5男同學要有 胸懷,

女同學要有 情懷

6有多少時間閱讀不重要,關鍵是有多少時間去思考,閱讀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深度的思考

7一個家庭不能只要求孩子成長,父母除了上班就看手機,十幾年卻只讓孩子成長太不現實,要努力和孩子共同成長,甚至速度要超過他,才能引領他

8如何愛孩子~~興趣引導,多關注孩子的小心思,小想法,不越位,用夢想搭建孩子的高自尊,高價值感,追求卓越的未來

9成功沒有捷徑~~老師的知識怎麼拿走,去用,去實踐,有智慧,有思維的多做題,多幹活。成功就是從無數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非常感謝盛典平台及老師的分享,收獲滿滿

04

今天聆聽了呂老師的授課,感覺像是在享受一頓思維的盛宴,和呂老師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是沒有想到呂老師已經收獲了如此多的鮮花和榮譽後,還能堅持每天四點鍾起床學習,每天堅持上下班及接送孩子的途中聽課,每天堅持高質量的陪伴幼兒,以及多次到外地市自費求學的自我提高和提升的經歷。看到呂老師如此輝煌的工作業績,如此和諧的親子關系,如此豐盈的人生認識,令我想起了一句話,每個令人羨慕的成功背後,都是高度自律的結果。呂老師做到了,兒女耳濡目染也做到了,她的學生潛移默化也做到了,我想這就是一名師者的成功吧,傳道授業解惑。在課堂上沒有位高權重,在家庭中沒有居高臨下,在傳授學生高考技巧及語文知識的同時,厚重了一代代人的胸懷和家國天下。為這樣的好老師點贊,為聆聽了盛典課程感謝。願我們每個人都心有夢想,在人生這部答卷中精彩書寫,揮灑自如。今天聆聽了呂老師的授課,感覺像是在享受一頓思維的盛宴,和呂老師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是沒有想到呂老師已經收獲了如此多的鮮花和榮譽後,還能堅持每天四點鍾起床學習,每天堅持上下班及接送孩子的途中聽課,每天堅持高質量的陪伴幼兒,以及多次到外地市自費求學的自我提高和提升的經歷。看到呂老師如此輝煌的工作業績,如此和諧的親子關系,如此豐盈的人生認識,令我想起了一句話,每個令人羨慕的成功背後,都是高度自律的結果。呂老師做到了,兒女耳濡目染也做到了,她的學生潛移默化也做到了,我想這就是一名師者的成功吧,傳道授業解惑。在課堂上沒有位高權重,在家庭中沒有居高臨下,在傳授學生高考技巧及語文知識的同時,厚重了一代代人的胸懷和家國天下。為這樣的好老師點贊,為聆聽了盛典課程感謝。願我們每個人都心有夢想,在人生這部答卷中精彩書寫,揮灑自如。\

05

董亞平盛典會客廳第9期學習體會:

1.首先感謝呂老師的分享,雖然老師講的是高考語文的寫作,對於家有小學生的家長來說,貌似還很遠,但整堂課聽下來,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難以緊跟老師的思維。這也讓我看到我的不足,不能到了關鍵時刻再去努力,要把功夫放到平時的閱讀理解

2.作為家長,要和孩子共同成長,甚至學習的速度要超過他,才能引領孩子,做到亦師亦友

3.呂老師不但自己用於碎片化時間聽書學習,還要對孩子做到高質量的陪伴,並自律的整理筆記,把所學的知識去思考運用的生活中

4.作為家長不僅僅要關注的孩子的學習,還要做好後勤工作,不要越位,做好心理調適很重要,搭建孩子的自信,獲得成功

5.而且呂老師的思維導圖也做的很精美,做為盛典會客廳的小夥伴福利,還能添加呂老師的微信,作為課下學習,真的很榮幸

再次感謝呂老師的大愛分享,感謝盛典學習圈

06:

李薇:《盛典會客廳09期呂老師分享》收獲

一:即使家長又是老師,能夠很好的協調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關系,一人兩種角色的轉換。

二:根據一線教學的多年經驗,總結出的語文教學方法。能開拓你的視野,思維,見識,愛國精神。

三:成功沒有捷徑,所有的人都要付出很多。家長要懂得放下,避免給孩子產生其他的影響。

四:了解國家對教育部的一些制度。面對高考這樣的關鍵時刻,做好心裡有底。

五:家長多學習一些實用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節約時間。關注孩子的內心情緒等各方面的成長。

⑻ 語文閱讀課的基本邏輯

語文閱讀課是語文的常見課型。閱讀課,不同教師,教法不同。不同課文,教法有別。

這就讓一些老師無所適從:閱讀課到底有沒有一個穩定的教法呢?答案是有。

只要你細心比較不同老師講課,就會發現語文課有大致一樣的環節。比如導入---指明目標-----初步感知-----分析細讀-----總結深化----練習作業。

如果是記敘文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簡介---初讀疏通課文----細讀梳理線索順序把握結構---領悟主旨中心---品讀重點---總結---作業練習。

如何是詩歌教學,其環節往往也是:導入---作者和寫作背景---初讀疏通感知---細讀細品感知意象體會情感----總結-----作業練習。

如果是議論文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及背景----初讀疏通----細讀把握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品讀語言的嚴密----總結----練習作業。

如果是戲劇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及背景—初讀感知---細讀把握矛盾、人物語言和形象等---總結----作業練習。

如果是小說教學,其環節往往是:導入----作者及背景---初讀感知---細讀把握情節環境和人物----主題---品讀重點語段----總結----作業練習

不難看出其環節大體一樣:作者和背景簡介---初讀感知疏通全文形成初步認識----細讀把握深層內容---總結布置作業。

可見無論什麼文體,閱讀的基本邏輯規律一致:初讀形成初步認識----細讀深入把握文本內容-----總結形成總體認識。

再者,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不能以講解代替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每一個環節要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要形成師生互動。

所以只要遵循由淺入深的順序,搞好師生互動,把文本理解好領會好,就是好的語文課

⑼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邏輯」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最大的缺失,不是一個數學系的學生的課表中沒有詩歌鑒賞,或一個中文系的學生不知熱力學定律如何,而是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

幸得推薦,在「今日頭條」中讀到《中國教育最大的缺失:閱讀、寫作和邏輯》一文。我曾說過,作為教師,閱讀不經意間就自帶了幾分學科特性:

「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大誤區在於重視文采勝於理據。語文老師當然應該引導學生欣賞文字的美感,但除了抒情和審美,學生更應該掌握如何應用文章求知、思考和論辯。」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深感語文教學中邏輯訓練的缺失。 

一、文章結構的「邏輯」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閱讀教學變得一味求「新」求「異」而罔顧篇章結構行文思路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賽課,老師拎出一個所謂的關鍵詞或一個關鍵的句子,然後讓學生四處尋找相關信息。結果是,最先起來發言的學生可能是從文末找出的信息,然後才是從開頭找出來的……在一群學生七嘴八舌的熱鬧發言中,一篇完整有序的文章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作者總是要通過一些材料來表達某個意思。材料如何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都是有講究的,而這先後之中就包含著「邏輯」的思維。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切不可將之抹殺了。

古人寫詩尚且追求起承轉合,所以而今讀起來也才能探尋其義。一篇長長的文章豈能沒有內在的思路,沒有外在的結構?抒情也好,說理也罷,總是會根據表達的需要把各種材料按照一定順序組織起來的。

例如巴金的《小狗包弟》,先寫一個藝術家和狗的故事;再寫「我(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接著寫「我」的園子里的景象,睹物思人,想到自己的妻子蕭珊;最後寫自己的「熬煎」以及向包弟的「歉意」。這些內容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樣安排的好處?學生寫回憶性的文章可以向這篇文章學到什麼?

二、語言中的「邏輯」

如果說篇章結構是「大」的邏輯,那麼語言表達則是「小」的邏輯。數理化中的邏輯大多靠專業符號來表達,如化學方程式,數學、物理的公式等;而語文的邏輯則靠語言文字來表達。「字詞構成句子,句子又構成一個更大、更完整的連貫論述」。

杜威先生在講到「思考」時說:

「想到一件事物預示或顯示出另一件事物,從而考慮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視為對另一事物的信念的根據,這一功能就是動腦筋思索或思考的中心功能。在這里與『預示』或『顯示』的意思相同的動詞還包括指明、指出、表示、表明、象徵、暗示、提示等等。當說到由一個原則或原理聯想到對另一個原則或原理的信念,還常用implies(意味著)一詞。」

杜威先生提出的那些詞,也就是邏輯思維如何用語言來准確地表達。我們的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對學生進行民族語教學」(錢夢龍語)。所以,真誠地觸摸語言文字本身,從語言文字的邏輯中去品味,去體會,去感悟,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著重於體會文字的美,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事實上學生卻難以體會到或者斷章取義而誤解,更不用說自己如何去表達了。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語言文字中的邏輯:詞與詞的關系,句與句的關系,這些關系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仍然以《小狗包弟》為例:文章開頭第一段寫一個藝術家和一隻狗的故事,作者是如何將這個故事與「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聯系在一起的?第二段開頭就寫「聽了這個故事,我又想起了我曾經養的那條小狗 」。由「聽」到「想」,由「這個故事」想到「那條小狗」,思維的邏輯清清楚楚,一目瞭然。「又」和「想起」組合,表明這種想念並非一次,而是多次,是經常,足見此事給作者留下的記憶之深。

再如「我自己終於也變成了包弟,沒有死在解剖床上,倒是我的幸運……」這句在前文《問題,讓閱讀走向縱深》中已提到。對「我自己終於也變成了包弟」此句的理解,學生思考出來的結論是:該句其實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了包弟,兩者的相似點在於都被「解剖」了,不同的是包弟的肉體被手術刀解剖,而「我」則是內心被折磨。這樣的理解看起來是不是很深刻很完美?如果我們注意到了這句話隱含的「邏輯」,就會發現這看似深刻完美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誤解,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誤解。幾年前我注意到一個問題:在運用比喻的時候,如果這個比喻會產生多義,而又不是作者想要的「多義」,則會在比喻之後作一說明,如「他像猴子一樣,鬼精鬼精的」「他像猴子一樣,精瘦精瘦的」。回過頭來再看「我自己終於也變成了包弟,沒有死在解剖床上,倒是我的幸運……」這句話,後邊的「沒有死在解剖床上」就是對前句的說明:「我」還活著,但也差點「死」了,差點死在哪裡呢?

又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的「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你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雲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於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這種「倒不是因為……也不是因為……實在是因為……」這樣的表達有怎樣的邏輯?這樣的表達有什麼好處?

閱讀教學,不僅是接受思想的啟迪(這個政治課完全可以實現),更是民族語言的教育。學校教育有關語言的問題,主要是如何「使語言由原來作為交際的社會工具,逐步變成有意識地傳播知識、幫助思維的工具」。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我們做得都很好;而作為工具學科卻越來越被忽視。僅鼓勵學生自發語言的流暢,而不是使之成為一個把語言變成思維反應的得力工具,是比較容易的。問題的困難在於如何把處理「日常事務」的習慣轉化成為表達「精確概念」習慣。這就有賴於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合乎「邏輯」地去閱讀文本,從文本中去吸取精華:

(1)積累豐富的詞彙,如表「悲」的情感的詞:「悲傷」「悲痛」「悲哀」「哀傷」「哀痛」等;

(2)學會如何精確地表達詞彙的意義;

(3)學習清楚連貫地表達。

閱讀教學,反過來又會促進寫作教學。如此閱讀,學生雜亂無章、不知所雲的表達也會慢慢地得以改善。

⑽ 語文說明文中的12種邏輯順序,將十二種分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按人們人們認知順序的這兩類,並將這十二種舉例

第一大類:反映事物內部聯系的
(一)由抽象到具體的順序。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作者先總述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繼而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具體說明中國石拱橋的建築特徵和取得的成就,並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這種由抽象到具體的說明順序,能使讀者由淺入深、由總貌到具體地了解中國石拱橋。
(二)由原因到結果(或由果溯因)的順序。《萬紫千紅的花》一開頭就從說明花色產生的原因入手,再進一步說明花色發生變化的原因。一二兩部分先談本色,再談變色,由果溯因。第三部分先統計花的顏色和種類,指出紅、黃、白三種顏色的花最多,進而引出第四部分花色與昆蟲的相互選擇,也是由果溯因。
(三)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如《蘇州園林》一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緊扣第二自然段的四個「講究」,介紹了蘇州園林設計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點,而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則說明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細部的特點。按照先主後次的邏輯順序,文章不僅眉目清楚,使讀者一目瞭然,而且重點突出。
(四)由此及彼的順序。如《蜘蛛》一文,由蜘蛛本身進而說到蛛絲的實用價值,由常見的結網蜘蛛說到較少見的不結網的蜘蛛,這樣由此及彼,突出了說明內容的全面性,也使讀者意識到觀察研究蜘蛛是為了使之服務於人類。
第二大類;反映人們認知規律的
(五)由淺入深的順序。《向沙漠進軍》一文圍繞向沙漠進軍這個中心,行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嚴重危害,揭示為什麼要向沙漠進軍;再從抵禦、進攻到利用著重說明怎樣向沙漠進軍,最後說明向沙漠進軍的前途。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從事物本身的條理和人們的認識規律來進行說明。
(六)由現象到本質的順序。《氣候的威力》一文首先提出南極氣候的具大威力,然後指出南極氣候有如此巨大威力的原因,最後指出南極「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抒情『武器』!」提醒人們去戰勝它,征服它。作者由現象到本質進行層層遞進的說明。《禿鷹之死》開頭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磯煙霧」殺死禿鷹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學煙霧」、廢氣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由現象到本質進行了逐層說明。
(七)由表及裡的順序。如《蜘蛛》這篇科學小品,作者圍繞說明的中心,由蜘蛛的生活習性、形態說到蜘蛛吐絲結網的生理機制。這種由表及裡的順序符合人們的觀察習慣,也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
(八)由特殊到一般(或由特殊到一般)的順序。從一般到特殊的說明順序,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食物從何處來》由一粒種子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變成千斤的大魚需要很多的有機物質,說到一切生物都離不形式食物,這又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順序。
由於事物的復雜性,一篇說明文中採用的說明順序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交錯的。
如《中國石拱橋》在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時,按由抽象到具體的順序,在具體說明趙州橋的特點時是按特點的大小的順序,在說明解放後中國石拱橋的輝煌成就時是按由主到次的順序。

閱讀全文

與語文邏輯結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