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如何激趣導學
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趣味教學給傳統枯燥的英語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是保證學習效益的前提與基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如何激趣導學,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語文如何激趣導學
一、利用電教手段激趣導學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 抽象思維 過度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藉助於形象。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而現代電教手段可以變抽象為形象,變單一表現手法為多種表現手法。鮮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連續的動作,極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每當打出幻燈,播放錄相,錄音機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了,新奇精彩的畫面令學生驚嘆不已,優美的樂曲讓學生入情入境。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優秀的寫景 文章 ,通過描寫桂林山水美麗景色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感。學生沒有到過桂林,就文章中的語言文字也難以打動學生的心,對作者描繪的景物抒發的感情理解不透。
如果一放錄音相片,優美畫面展現在面前,再加上錄音機深情的配樂,學生會完全陶醉於桂林山水美麗的畫卷中,真會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感,他們的熱愛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這也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輕松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再如在低年級教學識字時,傳統的教學手段,一般一節課可教6―8個生字,而利用了電教手段,則可達到12―14個生字,效率提高了,因為電教手段可以使新授課時間縮短,練習時間大增,練習形式多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新課時幻燈出現的象形字的「象形」,能幫助記憶,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尤其是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畫面,更有利於低年級學生愉快的識記。
二、巧設計巧引導激趣導學
語文教師要能夠運用富有藝術魅力的教學語言,通過繪聲繪色的描繪,精闢透徹的分析,具體准確有刻畫,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在講《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學生對於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景很難入境,更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要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必須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與作者有同樣的情感,緊緊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調。
我用低沉的語調說:「1976年1月8日,一顆巨星在祖國上空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萬群眾自發雲集在十里長街上,在一片淚雨與哀哭中向緩緩而去的總理靈車沉痛告別,直到今天,十里長街送總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教師滿懷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鬱的氣氛,這樣學生一開始上課,神情就很專注,很有興趣與老師交流,感受到老師情感脈搏。在回答問題中學生也帶著崇敬,愛戴之情。
這樣就引導學生准確地感受到文章的寫作基調,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突破了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不是很呆板接受而是主動積極地獲取。
教師還可以採用繪畫這一手段激發興趣。例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詩中描寫了「日照香爐生紫煙,瀑布飛流」的景色,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教師可針對詩中景色美這一特點,先展示在太陽映照下的香爐峰,再展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動感畫面,構成了一幅形色兼備的魅力圖畫,並配以瀑布飛瀉的聲音,就這樣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腦海里浮現一幅美麗的圖畫,進入了詩人描繪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不用死記古詩,硬背詩意及中心,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提高了教學質量。另外,教師可抓關鍵的情節, 故事 的梗概,課文題目等巧設巧引,激發濃厚的興趣。
三、創設課內活動激趣導學
小學 語文教材 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思想性,趣味性強,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題材,知識點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興趣。如講《奴隸英雄》一課,因為這是一部優秀的劇本,文章情節感人,所以可讓學生表演,加深對劇本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劇本中的人物,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再比如講《鳥的天堂》時,讓學生「我是導游」帶領「遊客」乘著這班「旅遊快車」去觀賞幻燈上或錄相中的美麗的鳥的天堂的景色,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愉快地理解課文,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
課內增加適當的游戲內容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里學習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游戲最適合於低年級教學,因為游戲是低年級學生的精神食糧,它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手腦口眼耳齊動,使學生易獲得知識,開發智力。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可採用講故事,猜 謎語 ,找朋友,另外,教師可充分利用課中操,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學生的疲勞,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一舉兩得。
四、拓展引向課外激趣導學
課堂教學受空間,時間的限制,有些教學內容在課內教學效果不及課外進行,讓學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再加上實際操作呀,觀察實物呀,聽別人講解呀,興趣就更濃了。尤其在習作教學中如描寫一景物,讓學生到室外指導他們觀察,就比在教室內讓他們自己想像好得多。再如寫《參觀》,帶領學生參觀一下,經過實地考查,別人的講解,就不難寫出這篇 作文 。從課內走向課外,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提高了教學質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怎麼激趣導學
一、重視學習目的性 教育
教學中學習目的性的滲透,有利於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內在意義,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熱情與自覺性。
1、利用課文內容,幫助學生間接認識學習目的如運用《三味書屋》、《一定要爭氣》中魯迅、童第周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學習意志與求知慾的教育;利用《李時珍》、《愛迪生》中李時珍、愛迪生的形象,進行生活目標的樹立與真理追求方面的教育;引用《為人民服務》等課的中心進行遠大理想和人生觀的啟蒙教育。這樣,有利於學生認識學習知識對自己、對社會的意義,從而產生學習要求。
2、引導學生認識學習活動的直接意義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掌握詞義對 造句 的作用,明確背誦課文、寫好片段、 日記 、廣泛的課外閱讀等對習作的作用。這樣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的用處,能較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內趨力。
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
歸因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敗的原因進行分析與解釋的過程。它對一個人的學習進取心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一般說來,學生如果認為是由於自己的努力、學習能力強、學習任務較容易才取得較好成績,或者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才導致學習的失敗,那麼他無論成敗,對待學習總能持積極進取的態度,成則受到更大激勵,敗則促使更加努力。反之,則可能導致學生的自卑與退縮心理,降低對學習的成就動機水平。
1、進行正面的歸因引導
教學應力求避免給學生以「你無能」的暗示,而應從正面鼓勵入手,對學生作歸因引導。正如新課改倡導「拇指教育」,抓住學生回答後的時機,寓誇獎於評價之中,對學生學習有進步豎起大拇指鼓勵:「你答得不錯,進步真快呀!」「不是背得挺流暢么!只要有信心,多朗讀幾遍,誰都能背出來!」「有進步!再努力一把,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取得好成績」。這些語言指導與暗示,就有利於啟發學生消除對自己智力和能力發生懷疑的消極傾向,認識學習成功的關鍵在自己的態度與行動,從而激起努力進取的信心。
2、提供現實的歸因動力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想取得好的成績,都想贏得老師和父母的稱贊。因為,只有好的成績才是提高學生歸因水平的最現實的動力,所以,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同時改進 教學 方法 ,因材施教,幫助學習困難者查漏補缺以取得較為明顯的進步。
消除被老師「遺忘的角落」,使每個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回答願望;因材施教,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使他們都有可能「跳一跳」而摘到「桃子」,從而激發起求知慾望。要善於與學生「心理換位」,正像新課改提倡教師要當「學生型的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上來給學評定成績。諸如把低分者列出「示眾」,隨意提高及格 分數線 ,作文不評高分等做法都應力求去除。
三、重視誘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索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的好奇有與生俱來的一面,一經誘導,便會轉化為成就動機。所以教學活動中的新異因素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進而接近並去了解「這是什麼」和嘗試解決「為什麼」。誘發學生好奇心的策略主要有:
1、形成教學互動「互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直接交往,相互影響和相互促動,從而改變教師單方面的活動為師生反映的積極性。這是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2、鼓勵個性發展新課改理念提出,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提出自己的個人理解,富有獨特、個體性地來把握這個世界的真諦和意義,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策略。
3、引導情感遷移積極性情感是人的智力活動的催化劑。教學中可有目的地將課文中某種思想感情遷移到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中。
四、促使學生產生「心理失衡」
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失衡,是指學對自己知識與技能的不滿足或不滿意的體驗。由於內心體驗失去平衡,學生會產生探索和理解知識的需要,並通過努力學習去滿足這種需要,以實現心理平衡。譬如規定完成一定量的課外閱讀,對其中的生字新詞必須查字典、作記錄;按一定要求給自己的父母寫信,匯報自己的閱讀與習作的情況,並要求父母對所寫的信提出意見;把總體上寫得不錯而又有些某些缺點與小錯誤的習作,公布出來供集體評議;組織「小記者」采訪活動;組織學生為集體辦報,推薦圖書。
這樣,即把可內的教學有機地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在完成活動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到 語文知識 的實踐作用,同時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因遇到一定困難,而感到自己知識、技能的某些不足,感到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有需要改進的方面,情感態度價值觀也需要進一步的加以培養與發展,從而進一步產生學習的需要。
五、利用課外活動動機的遷移
活動動機的遷移指的是: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的情況下,利用他對課外其他活動的興趣,遷移到學習上,從而產生學習的需求。
六、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競賽
心理學研究發現,只要有比較對象存在,人們就會自然地產生好勝的意識,不管有意無意總想分個高低,於是便激發出力求超過對方成績的競賽行為。特別是小學學生,在競賽的條件下比在默默無聞的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與工作。
1、即時競賽
就是課堂教學中組織的競賽,可以是個體性的,也可以是集體性的。個體性的競賽有:看誰背得又快又好,看誰問題提得好、答得好等。這樣能使學生在有「觀眾、聽眾」的情景里為獲得自尊與榮譽而努力思考,並能即時獲得學習結果的反映,以利及時校正。集體性的競賽如問題共答,由小組討論後,小組代表答題,組內其他成員補充發言。
2、延時競賽
就是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的競賽,它有利於維持學生情緒的興奮和緊張行,對學習活動保持適度的焦慮,從而使成就動機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小學語文怎樣激趣導學
一、巧設導語,激趣奮學
俗話說"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要引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主動參與學習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學習活動的最佳狀態,實現課堂高效。因此語文老師要善於抓住學生的心理,設計富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的導語。
(一)巧設疑問、懸念導趣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求知慾往往是從疑問引起的。因此,在導語中有意提出疑問,製造懸念,引起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解慾望,實現學習高效。如教學《論語》時我就設置了這樣的導語:1988年,7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的宣言中說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尋找智慧,就要從《論語》裡面去尋找智慧。"孔子和《論語》為什麼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去尋找答案。
(二)游戲活動,氛圍導趣
課前開展五分鍾"熱身"活動。剛上課,學生思維沒有轉換過來,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每節課上課鈴響的前3分鍾和後2分鍾,共5分鍾時間,為學生的熱身時間,全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設計、組織活動或表演。譬如 成語 接龍、比劃 猜成語 、我愛記歌詞、美文朗讀、 即興演講 、詩歌背誦、戲劇表演、猜謎語等活動。然後在活動最後設有獎懲的環節,促使學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學生經過這樣的熱身,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更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課堂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情景,體驗導趣
講課前,教師依據要講的內容,先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多變的動作,或藉助幻燈打出圖像,收錄機播放音樂等方式,設計富有真實性(生活真實)、典型性、情感性(在背景音樂中想像)、學科性、問題性的教學情境,造成濃厚的情景氛圍,把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課文所描寫的情景中,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教《背影》一文,課的開始,用多媒體播放生活中一些有關父母的感人畫面的幻燈片,同時播放背景音樂《父親》來創設情境,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父親為自己勞累的畫面,把學生領入一個個感人的現實情境。這樣,學生受到感染,引發出了感恩之心、珍惜之情,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總之,用巧設導語來激趣的方法不勝枚舉,除以上激趣方法外,還可用時事新聞、歌曲、圖畫、實驗、標題、溫故、多媒體、名人史話、詩文名句、 神話故事 等內容來激趣。不過,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運用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學情、教學條件等來定,選擇一種或綜合幾種進行。
二、目標介紹,預習反饋
(一)精設目標,導向激趣
目標是指行為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它是一種強烈的刺激。目標的制定要語言簡潔又具體可行,要體現著新課標中三維目標的要求,要符合 語文學習 的認知規律和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並針對學生的預習中產生的疑問和教師預設的重難點情況隨機確定。老師在每節課授課前都明確地告訴學生當堂課的目標,並將其寫在黑板的"學習目標"邊角處,然後等到一節課即將結束時再反過來檢查是否達到這個目標。這樣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使努力學、專心聽的學生都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二)預習反饋,導學激趣
針對導學案完成情況採用學生搶答或老師直接出示答案兩種方式進行預習反饋,藉助反饋出的優秀小組、優秀個人和導學案問題來導引學生學習,如果被評優秀而產生成就感,學生自然更加積極地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如果不是,那學生在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後,就會主動的帶著自己的疑問去尋求解決,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一)設疑導思,以思引趣
古語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有疑問才有思維,有思維才有興趣。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設置科學精妙的有層次性的難易適中的問題,讓學生由疑生趣,驅動大腦興奮,自然而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此處設置的疑問主要是學生自主預習中存在的疑問,可以是自己發現的疑問,可以是教師預設探究點,也可以是同學的疑問等。為了設疑,教師可採用遷移法、懸念法、故事法、游戲法等方法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無論如何教師都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研究學情,又要聯系實際生活,解讀課標及教材要求,預設出能使人人都有收獲的具有層次性、經典性的問題,然後引發學生探討,學生互相質疑補充,教師啟發引導,從而達成課堂高效。
小學語文的激趣導學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否融洽,決定著語文教學課堂氣氛是否和諧。我們說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是靠鐵的紀律管出來的,它依賴於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依賴於教師角色的轉變,依賴於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努力創設民主氣氛,實現民主對話、民主交流,呈現一種協商式、和風細雨式的良好師生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觀,因學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重塑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語文教學中師生不和諧的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形成良好心理氛圍,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實現語文教學的多元目標。
2、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讓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
陶行知說過,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教師將學與游戲結合,學生對喜歡的東西學得就快,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
游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教師不是用說教去教育學生,學生不再用死記硬背來學習。通過游戲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能力,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受到啟發,獲得親身體驗,寓教於樂,讓教育的知識性和娛樂性完美結合。
教師在課堂創設游戲,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選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恰當的手法表現出來,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游戲:一是找朋友:教師用卡片製作成相對的正 反義詞 、漢字組合、拼音的生母與韻母等,讓學生拿著其中一張去找另一張。一位學生說:「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裡,誰是我的好朋友。」與其他學生的卡片對上了就說:「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錯了就說:「錯、錯、錯,趕快去找好朋友。」二是猜猜猜。讓學生看動作猜詞語,看口型猜字母,講故事猜謎語等。
3、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黃山奇松》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黃山的美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黃山的圖片,再配上適合的背影音樂,製作成幻燈片,從而讓學生真實、生動地感受黃山奇松的美。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 愛好 ,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多媒體在輔助教學的活動中,通過圖像、聲音、動畫、游戲等形式,給學生直觀形象、生動新鮮的視聽感受,對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學生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景,必將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景的辦法,並不僅限於用多媒體,還有許多成功方法。總之,通過創設情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啟學生興趣的閥門。
4、優化評價模式,讓學生享受成功與自信
學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評價不是教學目的,而是一種教育學生積極向上的手段。評價的結果應有利於學生自信心和 自我評價 能力的提高。教師不恰當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或抵觸情緒,不利於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
一是把評價的機會留給學生。在日常測驗時,教師甚至可採用「免考」方式。教師的充分信任,必然會得到學生的回報。這種民主的評價方式更會增進師生間的信任感,並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充分地展現自己,發揮出應有水平。
二是評價標准要多元化。世界是多樣化的,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唯一標准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一定程度上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來評價自己或同伴的學習,體現出評價標準的多樣化、層次化,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
⑵ 小學語文導學案怎麼寫
呵呵,我們學校也在摸索。基本流程如下: 一、學習目標: 學習重、難點: 二、預習導學:(如文學常識積累、課文背景介紹等) 三、文本閱讀:(老師可以預設問題) 四、課堂反饋 以上只是基本步驟,具體課文內容可靈活運用。
⑶ 小學語文導學案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於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的路線圖。
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潛移化。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學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按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設計,將學習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系,主要依據五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當堂檢測評估—課後拓展延伸。在先學後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⑷ 王愛華老師梳理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五個導學策略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5
⑸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導語: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究,力圖超越傳統的記憶型教學文化,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所需求的思維型教學文化。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於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後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把課文「讀一讀」,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能發現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大概意思是什麼;然後讓學生「想一想」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再「議一議」,不僅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要「議一議」你對哪些問題或哪個句段、人物、環節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是什麼?最後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
二、「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三、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勞動
教師如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何從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走向段篇的教學,注重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閱讀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一、拼音一定要掌握牢固。
二、積累詞語。
三、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激發興趣是自主學習的誘因。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輕鬆起來。因此教師就要著力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是學科對象的主動自覺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創設寬松和諧平等民主氛圍,讓學生想像馳騁,感情激盪,思路縱橫,乃至異想天開,自然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發創造的潛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言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其次,精心設計好導語,課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課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一席好的導語尤為關鍵。據說魏書生上課前,先讓學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課文,為的是激發一下興趣。
另外,開展一些學習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於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能高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
還有,建立一個激勵評價機制。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度。
二、引探導學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興趣只是一種誘因,一種動力,要使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持久保持下去,關鍵還在於掌握語文的規律和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學習中往往存在「你一說我就明白,可一做題就糊塗」的狀況,問題在於教師沒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工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現,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分析討論;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導學---開辟自主的空間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願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時導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講究教學方法。
2、啟思----激發積極的思維
思維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開發智力的襁褓。教學時應讓思維的絢麗花束燦爛地開放在每位學生心中。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善於帶著預習中的問題思考,善於從同學的發言中啟發自己思考,善於多角度思考,善於縱深思考。
3、質疑---點燃創造的火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
三、開展活動是自主學習的動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幹。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讀多寫,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讀寫過程中加進了說和演,提供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開辟領悟和運用語言的天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時,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說有了活動,課堂就會充滿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更強。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活動方式。
1、演一演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總希望老師給予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華。教師可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當當小員,親自演一演」,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執教《宴子使楚》一課時,我採用了表演的學習方法。以六位同學為一個小組,小組合作,小組間展開比賽。先讓學生挑選課文中自己喜愛的角色,再讓學生仔細地研讀課文,並確定具體演哪一個片段,然後寫成劇本形式。還要求學生表演結束後評出最佳演員、最佳劇本、最佳形象、最具創意等等。教學效果較好,因為要演,學生得研究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諸多因素,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角色;因為要寫,學生得仔細認真而且自覺自主的讀課文;因為要評,表演時學生得認真欣賞,整個過程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並且熱情高。
2、辯一辯。「 辯」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辯」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採用了這一方法,很有效果。先根據學生自己的選擇,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隊」和「桂林水隊」兩大陣營。然後告訴學生:兩個隊就是兩支導游隊伍,哪個隊能把自己的景點介紹得繪聲繪色、吸引人,那麼,遊客們就跟著他們去旅遊。這樣一來,學生各盡所能,各展所長,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自己的景點的特色。學生有的說,有的讀,有的介紹圖片,有的展示錄像材料……課堂氛圍十分熱烈,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出來。
3、唱一唱。在 教學《白楊》一課時,為了渲染課堂氣氛,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去,讓學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動聽的歌曲--《小白楊》。學生隨著歌聲飄呀飄,他們的思緒來到了邊疆。可以想像,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情感怎麼會不投入;學生想像的翅膀怎麼會不打開;學生學習的潛能怎麼會不被激發。用音樂、歌曲這樣一種學生熟知的藝術方式來開啟他們智慧的大門,對激盪學生的情感,展開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4、訪一訪。 讓學生當一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玩後進行有助於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比如〈〈草船借箭〉〉學習完後,選一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的同學問幾個問題。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所提的問題才深刻;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中的人物,說話才機靈、流暢,頗具哲理性。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曾看到一則《趙州橋》的課件,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展示了趙州橋的地理環境,全貌。卻沒有用於解決課文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難點「理解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內容。運用這種課件教學,由於忽視了教學目標,學生不能深入地把據文章的主旨,頭腦中只是一些趙州橋的外觀及周圍環境的零碎畫面。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對話」體現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而學生與文本對話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們應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信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真切地體驗他們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樂,達到情感的共鳴,得到人生的感悟,獲取語感的積累。幾學期下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創設情境,合作學習。
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讓一位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就勢必只能當聽眾,達不到「動」的目的,不利於其他學生的發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則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互動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在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更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例如,我校王靜校長在推薦學生學習宋美齡1943年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詞時,從讀與寫的關系講到讀與說的關系,又從課外閱讀講到抗戰歷史,濃墨重彩渲染抗戰時的困難,為學生學習創設情景,在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這篇講演詞好在哪裡。又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設計了「你認為故事中誰最可笑,為什麼?請找出有關情節,讀一讀,演一演,說一說。」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這些問題具有目標性,問題的難度恰好落在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就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產生一種「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悅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
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在授新課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范圍地預習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重點和難點中提出若干問題,以避免低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並記在書本上。鼓勵學生勤用工具書。課中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學內容結束,留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問,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節。培養學生的「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
(三)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活動性學習,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倡導活動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並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教師可變示範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的氛圍。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教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教師首先發傾聽學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由於學生的經驗與知識背景的缺少,由於教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閱歷,教師的參與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喜劇性變化。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舉個例子來說: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這樣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的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這樣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⑹ 小學語文教學五環節是什麼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五個環節
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掌握好教學節奏。為達到這個要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五個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及時鋪墊引題,不急於接觸重點。
一開始上課,教師就要圍繞教學重點及時進行鋪墊引題,利用趣味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時間不易太長,約佔三分鍾。一般情況下,不要急於接觸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因為剛上課,學生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夠集中。這時,巧用趣味故事作鋪墊,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與新授內容「搭橋鋪路」。不要對學生課堂上的說話、做小動作,思想「走神」等用很長時間去批評、處理,這樣會耽誤教學時間,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及時教授新課,不急於得出結論。
引入課題後,要及時進行新課教學。但在這一教學環境中,不應急於得出結論。要展開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地求知。要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如果急於得出結論,容易形成「填鴨式」的教學。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
三、及時設問引導,不急於指名回答。
一節好課,要能夠根據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提問,並在教學的關鍵處及時提出。一個問題提出後,只有幾個學生舉手時,不應急於指名回答,要啟發點撥,給大多數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舉手發言的機會。促使學生明確思維方向,善於動腦思考,正確回答問題。
四、 及時反饋信息,不急於獲得結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的動態,情緒,通過討論交流,問題回答、課堂演練等及時獲取反饋信息,而不在於滿足學生做對題。要注意兼顧好中差三類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使反饋的信息准確全面,做到及時獲取,及時調節,使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知理得法,學到知識。
五、及時歸納總結,不急於「草率收兵」。
一節課的結尾,也是一個關鍵的環節。一個好的結尾,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因此,一節課進行到尾聲時,要留下幾分鍾時間,及時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既可以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切記不要「草率收兵」,不了了之。
⑺ 語文導學。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有必要對備課...
⑻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導學案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導學案 一、處理好「教案」與「導學案」的關系 「教案」側重在「教」,是教師實施教學的流程圖;「導學案」側重在「學」,是學生在教師有 效「導」的前提下自主學習、 自主探究、 自主發展的線路圖。 從另一個層面上說, 「教案」是「綱」, 「導學案」是「目」,「綱」舉「目」張,「導學案」必須是教師依據「教案」和學情,通過問題引路,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案」是「唇」,「導學案」是「齒」,「唇」「齒」相依,「教案」與「導學 案」應水乳交融,相互輝映,一旦脫離,則「唇」亡「齒」寒,導學案將失去其應有的作用。 二、導學案課堂必須「始出問題,歸於問題」 1、課堂應該以問題為楔子,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課始,反饋導學案預習效果。 梳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教師要敏銳地提取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本節課探究的重 點。以此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特別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引導學生深 入課文,抓住關鍵詞句,在反復讀悟中解決問題。這樣既保持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即語 言文字的訓練),又發揮了導學案的導學功能。 2、課堂呈現的問題應該「激興趣、低起點、層次化、貼生活、重體悟」。興趣是生發學 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問題應該引起學生探究的渴望,不能深,不能讓學生無從「下口」,要 有「問題一出來,課堂一鍋粥」的熱烈探討氣氛。要學生參與程度最大化。圍繞教學目標,問 題逐漸縱深下去, 體現出層次性。 要努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 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 三、導學案課堂新授課的課堂結構 第一課時(五環節) 環節一:預習展示,梳理問題 新授課開始,開展小組互閱互批,小組推薦代表匯報展示預習成果。教師要利用課前對 導學案中學生問題情況的掌握,有機調控集中梳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環節二:呈現問題,明確目標 學生提出的問題大約有不懂的詞語、課文主要內容、重點語句的理解。有的問題學生相 互能夠解決,有的一時半會無法解決,需要通過學習課文來解決,如課文的脈絡層次、主要 內容等,就可以明確為課時目標。重點語句的理解一般放在第二課時。 環節三:梳理課文,初步學習 先要通過多形式的讀整體感知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行探討,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 流等形式來解決,結果趨於合理即可,不強調答案的唯一。在理清課文脈絡的主要內容後, 一般要新授一段。應該通過語言文字訓練以及讀悟來捕捉課文內在信息,獲取知識,培養思 維和能力。 環節四:檢測反饋,再次鞏固 依據課時目標檢測本課學生所學情況,內容實在,形式多樣,有層次性,個別問題有一 定的挑戰性。目的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有個清晰的整理和鞏固。 環節五:總結收獲,布置預習 這個環節可以小組評價團隊學習收獲與個體自我評價學習收獲結合, 小組和個體相互借 鑒,促進整體發展。布置預習內容,為第二課時新授課做准備。 第二課時(四環節) 環節一:預習展示,呈現目標(問題) 第二課時預習問題的設計應該圍繞課時目標, 學生在導學案中自學出的成果可能並不完 善甚至不正確,這恰恰是我們課堂生成的絕佳資源和開展訓練的課時目標。 環節二:問題引路,展開自學 以學生的問題作引子,開展課堂學習活動。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自主學習,教師 要融入學生的自學活動中,注意個別交流和觀察,做到心中有數,為有效導學和課堂調控奠 定基礎。 環節三:合作交流,展示矯正 開展必要的小組合作探究, 推薦小組代表發言, 採取個體補充和小組相互補充使學生參 與面最大化,使問題明晰化。 環節四:檢測評價,固學收獲。 檢測內容豐富,具基礎性與思考性,反饋以集中交流、學生自主矯正與教師點撥輔助、 評價促進深化進行。以暢談收獲鞏固學習成果為結。 四、導學基本策略 1、教學方法。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前提,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學,自由討論,自我反 思。讓每個學生說起來、動起來。 注重學法指導, 點撥適時恰當。 注重學生學習形式的多樣。 如讀,可以輪讀、互讀、評價讀、個人讀、小組讀等。評價方面,如互評、小組評、全班評、 師生共評等。 2、小組合作。以學生自主探究為宗旨,以形成習慣為本質,發揮團隊集體智慧。要在 問題受阻時運用小組合作,體現小組合作價值。要在學生互學時、互相批閱導學案時運用。 要明確組長的組織、榜樣職責,要激發每個小組成員的參與熱情,增強團隊榮辱意識。要有 小組競爭和考核機制。
⑼ 小學語文的導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顧名思義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我國,自古以來一直重視教法研究和策略。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潛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有益於小學生的身心全面地發展。與此同時,由於內外部多種原因的影響,致使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不夠得當,制約著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