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用哪本好
我也是在職的高中語文教師,我覺得《素質教育新教案》還是不錯的。但是還應該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教材的內容多方面做准備,網上資料很多的,多參考別人的教學實錄,能從中學到很多別人的技巧的。語文老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在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感悟到一些東西,光是教教材知識是很枯燥的,最好能引申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自己備詳細教案,最初別放過哪怕是最小的一個課堂細節。
總之,多聽課。多參考別人的,還要有自己琢磨出的獨特風格。
2. 教師備課用書推薦
我們學校老師備課都是用《教師用書》再加志鴻優化的優秀教案。
這兩本書就是最權威的了,最完備了,裡面的很多背景材料相關資料都有,實在有一些(只是一小部分)就可以自己上網去補充。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於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實行師生合作形式集體備課制,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就集體備課而言,進行三種層次的集體備課。
一是教材集體備課.就是使用新教材前針對整本教材應教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等集體研究一次。
二是單元集體備課。即在每單元教學前,針對單元教學目標、訓練重點等集體研究一次。
三是課文集體備課。第一次討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訓練的重點內容,使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學案等。第二次討論教案、學案的設計是否合適、恰當等,並提出修改意見。
從備課開始,就讓學生幫助老師搜集資料,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行同年級老師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主備老師分工負責備課制,集中了老師們的智慧,豐富了教學內容,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
還減少了老師的單打獨奏式備課麻煩和抄襲教案的低效甚至無效勞動時間,騰出時間來加強自身學習,更新知識,增強教師應有的人格魅力。真是一舉多得,一改多贏。
3. 如何利用好課本學習中學語文
把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熟讀一遍,理解其中的含義和道理,生字和不懂的詞都標出來,詢問老師或查閱字典來搞明白他的意思,後再把課後習題都做一遍
4. 如何用好「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
一、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完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學生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復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統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等,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一上來就學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一個「下馬威」,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我看拼音學習再往後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二、對剛上學的孩子而言,漢語拼音學習比較難,教學有何建議
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例如,發音是比較難學的。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要求拼讀准確,二年級要求再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為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有許多學校一年級還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混淆在一起,老師教學的壓力是很大的。還有就是南方方言區的老師,為了訓練一個發音,可費老勁了,效果還不好。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裡的負擔也會輕一點,教學效果不見得就差。
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已經降低了難度,有些學校可能不注意。說到普通話的學習,也要實事求是,方言區的學生會用普通話溝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說得多麼標准、漂亮。如果方言區的老師能結合所在地區學習普通話時的發音難點,來補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那就更好了。總之,學拼音就是幫助認字,不能代替認字。拼音對學普通話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讀拼音當作學普通話的辦法。
另外,「統編本」語文教材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對此,老師們也要重視。
三、《和大人一起讀》是什麼欄目?要列入教學計劃嗎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般而言,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書,所以需要大人和他們一起讀。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個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因為以前的教材中沒有這個欄目,所以大家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處理。我建議教師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要把它看作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讓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教師可以適當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教師可以先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講讀,或者是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因為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松的閱讀。教師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的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作品來讀。《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學生讀書和學語文的興趣。
四、「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哪些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如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
將課文數量減少,對此,教師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減負」(孩子們負擔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師加重的,而是社會、家長加重的),而是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如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也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
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整個課文的變化很大。課文的選篇標准強調了以下四點,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
大家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沒經過沉澱的「時文」少了。
五、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做到更有科學性
首先是實行「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統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個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個),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那種「四會」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是很難齊頭並進的,那樣做效果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上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體會。一般而言,只要按現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大致可以實現獨立閱讀。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後面附了一個《識字表》和《寫字表》,這是一個「識字寫字基本字表」,要求會認300個字(這300個宇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lOO個會寫的字;一年級下冊附400個會認的字,200個會寫的字。有的老師會問:這些字是怎麼來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讀課文,才安排學的嗎?不是的,它們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先認這些字,才可能盡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識字,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於盡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在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范讀、熟字帶生字、盡量勾連口語詞等。在教第二、三單元時,要鞏固和復現之前認識的漢字,避免回生。一年級要盡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那時,學生不僅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方法了。新教材「多元認字」的教學思路,老師們應當多加關注,加強研究。
六、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教材中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進行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以及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懂得寫了什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學生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煩瑣,像做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煩瑣。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有的還讓學生發表一個感慨,說:「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要不要把「國學」當作課程?我在這里非常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國學」這個概念很復雜,在晚清是為了抵禦「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當時是「國將不國」之學,帶有保守主義的意味。這些年有些人張揚「國學」,也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什麼是「國學」?我們會發現范圍太大,很籠統,而且精華與糟粕糾纏,又很復雜。我看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為好,這是中央的提法。至於「國學」不「國學」,學界都還弄不清楚、有爭議,我們中小學不要去套用。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這就誇張了。「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里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七、「統編本」語文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在一年級還不太能看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初中教材將「精讀」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精讀課?一是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作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略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略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我特別要說說另一種課型的混淆,那就是不管教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教學程序和講法。有的上詩詞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就和教學小說差不多,還是人物性格、藝術手法分析;等等。不同的文體課型應當有變化。何況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統編本」教材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比如對文體特點的提示,以及對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師們要重視。
八、為何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那麼無論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統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註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所以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學生讀一些「閑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一定「掛鉤」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當然,我們的語文課要改一改,不能滿足於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交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統編本」語文教材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以及多種讀書方法的教學方面,開始做一些嘗試。這是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系,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一、二年級的新教材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新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教學的可行的辦法。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到哪裡去找?這里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九、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快樂讀書吧」課,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他們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有意識地讓他們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不要將這種課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學生自己找書來讀。
十、如何在教學中處理語文知識的講授?新教材有無語文知識體系
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復操練,這些年的課改提出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如今的語文教學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干貨」。
針對這種偏向,「統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一是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干貨」,做到「一課一得」。
「統編本」語文教材已經在努力重建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刻意強調體系化,還是要防止過度的操練。老師們了解這一點,教學中就要胸有成竹,知道每個年級的語文學習大致達到什麼要求,通過哪些線索去逐步實現,每單元甚至每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裡,等等。在教學實施中不去追求「體系化」,但還是要有體系的。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我這里給大家一些建議,也許備課時用得上。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還是以「隨文學習」為主,不要從概念到概念地講解。
十一、不要濫用多媒體,祛除語文的煩瑣病
老師上語文課時,在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濫用多媒體,是一種流行的「煩瑣病」,是一種災難。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是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對文字的感受與想像被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大家想想看,在講王維的詩時,老師還沒有講,先把一個山水畫在PPT上放出來……如果是讓孩子們自己讀、自己想該多好啊!因為每個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要定格學生的思維。建議老師們的語文課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少用多媒體,祛除煩瑣病,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中給大家的建議。
有些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有的老師得了「網路依賴症」,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網路,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可是網上往往只有結論,沒有過程,容易讓人的思想碎片化、拼貼化。如果老師不讀書,只讀一點備課用的簡單材料,日子久了,專業能力就會曰漸退化。
現在許多老師都不會用筆記筆記,也不會板書啦,真是可惜!其實板書的過程多美呀,那感覺和放果是PPT代替不了的。奇怪的是,一方面我們的老師不板書了,另一方面又要增加書法課。我主張語文老師還是要把字寫好一點,要有板書。
還有就是讀書問題,如果老師不怎麼讀書,那怎麼能讓你的學生多讀書呀!有的家長在那裡打麻將,打得天昏地暗,卻不斷地回過頭來吆喝他的孩子好好做作業。這可能嗎?老師們很忙,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可是每天看手機、微信的時間有多少呢?語文老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
5.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從培養學生興趣著手。
首先您要知道何為興趣?
興趣:指興致,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心理學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興趣以需要為基礎,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興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這對人的認識和活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愛好指喜愛、喜好,具有濃厚興趣並積極參加,時間長了可能成為生活的習慣。
具體方法:1、以鼓勵為主,此方法尤為重要,好學生是誇出來的。您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分別給與鼓勵。
2、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自信的孩子,才想把事情做好。做好了自然就會產生興趣。
3、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這也是培養孩子興趣的有效辦法。
4、適當加一些,課外知識,讓孩子們聽您的課感到生動,從而產生興趣。
5、親和力也很重,您要讓孩子們像愛他們的哥哥姐姐一樣的愛您。孩子們自然就愛聽您的課了。
6. 如何教好語文統編教材
1
減輕使用統編教材帶來的壓力
統編教材改動比較大,老師們拿到新教材,看到許多課文是新的,體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擔心跟不上,用起來困難。這可以理解。
但也要看到,這套教材的「新」,並非以革命的姿態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顛覆,它是「守正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革新,是那種大家經過努力就跟得上的「創新」。所以不必焦慮,要以積極而又正常的心態來使用教材。
特別是高中語文統編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開使用的步子應當穩一點。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學就來個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採用新教法,這是時代要求,大家對語文教學都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進教學。
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語文教學說得一無是處,那並不符合事實,別把語文老師弄得「灰頭土臉」。其實我們就是那樣一步步走過來的,要尊重歷史,有所繼承,有所揚棄,有所發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立足於各自的學情,根據自己所在地區、學校或者班級的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去逐步調整、改進與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讓我們的教學更上層樓,關鍵是教師,老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必須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這需要時間,不可能靠幾次培訓就解決問題。
7. 師范教材中如何教語文的書
教材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如課本、講義等。教材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材指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比如課本、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等等。教師自己編寫或設計的材料也可稱之為教學材料。計算機網路上使用的學習材料也是教學材料。
總之,廣義的教材不一定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書本。凡是有利於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教科書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教科書除學生用書外,幾乎無一例外地配有教師用書,很多還配有練習冊、活動冊以及配套讀物、音像帶等等。
8. 第94期【研修】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變化及使用策略(三)
以七年級為例,七年級語文每冊6個單元,內容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穿插安排「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等內容。這是教材的整體框架。下面,我們逐一進行簡要說明,便於大家在教學中合理處理幾大板塊的關系。
1.閱讀板塊。
全冊24篇課文,其中精讀17篇,自讀7篇。
文體方面,七、八年級以記敘文、說明文、抒情文等的學習為主,九年級集中學習議論文。這種安排,符合初中生以感性思維為主,逐漸過渡到發展理性思維的規律。
單元組成方面,每個單元由4篇課文組成,採用文、白混編的形式。每單元3篇現代文,1篇古代詩文,在培養一般閱讀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淺顯的文言文。文、白混編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難度,造成一種緩沖,便於與小學語文銜接。以前我們經常先把古詩文先集中教授,這樣看來,其實是違背了教材的編寫意圖。
課型方面,各單元的課文分為「教讀」和「自讀」兩種類型,凸顯兩種課型不同的功能。教讀課文,課前有「預習」,課後設置「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三個層次的練習。自讀課文,文中有「批註」,課後不設練習,以「閱讀提示」的形式,對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指導。講讀課文側重教師引導下的學習,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興趣。自讀課文主要不是老師講,而是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中,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兩種不同課型功能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
從我們平時教學情況來看,其實我們大多老師對於精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教授基本沒有區別,新教材的編寫特別強調對於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訓練。這是我們以後教學實踐中應該特別注意的方面,我們應該遵循課型特點,有所側重地去訓練學生不同的能力。
2.寫作板塊
寫作專題與各單元閱讀既相互配合,為共同完成單元學習目標服務,又自成體系,構成一個完整的寫作系統。新教材對於寫作的指導力求迴避功利主義,也就是刻意不向應試教育靠攏,不進行純技法指導,避免寫作的套路化。
七年級寫作,關注兩方面內容。一方面關注寫作的一般要求,如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包括熱愛生活、熱愛寫作),語言有怎樣的要求(文從字順、語言簡明),思路如何展開(思路要清晰,發揮聯想和想像),內容如何明確而集中(如何突出中心,怎樣選材)等。另一方面,初步培養寫人記事的能力。兩方面內容穿插安排,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
七上寫作專題安排表如下:
3.綜合性學習板塊
新編語文教科書的綜合性學習分為3個系列。
一個是「傳統文體」專題,圍繞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關鍵詞展開資料搜集、閱讀、討論、辯論等活動。
一個是「語文生活」專題,讓語文學習化身為一次次精彩的語文活動,引導在生活中尋找語文學習資源,學會跨媒介學習,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還有一個是「綜合實踐」專題,倡導全員參與,分工合作,藉助「資料夾」中提供的連續性、非連續性和混合文本,共同完成一個較大的任務,培養學生多種類型文本的閱讀能力和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
七年級每冊都有3個綜合性活動,分別隸屬於以上3個系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起始年級沒有將口語交際單列,而是將課程標准對口語交際的學段要求融入課文學習和綜合性活動設計中,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展開口語實踐,培養口語能力。為加強對口語交際的指導,教材以「小貼士」的形式,每次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識和技巧,力求簡潔而靈活。
4.名著導讀板塊
關於閱讀,我們國家現在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全民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就是 比如,我們很少看名著,取而代之的是網上的、微信里的文章)。新教材里的名著導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重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閱讀敗壞了閱讀品味。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的名著導讀不再是將其當成附件,而是設計進單元內,要納入教學計劃中,成為閱讀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編教材每冊各安排2次名著導讀,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薦課外閱讀2部。
比如七年級名著導讀安排的名著閱讀分別是:
另外,為了照顧更多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范圍,名著導讀欄目新增「自主閱讀推薦」板塊,作為主推薦名著的補充。教材提供簡短的導讀,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興趣,自行安排閱讀。
5.課外古詩詞誦讀板塊。
每冊安排2次,每次4首,配以簡明的注釋和閱讀指導。所選詩詞除課程標准推薦的誦讀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經典名篇,要求學生能夠熟讀背誦,培養對傳統文化及漢語美感的體認,加強文化積累。
比如七年級課外古詩詞誦讀就這樣安排:表3
6.補白板塊
補白板塊主要內容是語文知識。早期的語文教材中語文知識是系統化地呈現(我記得我畢業的時候就是這樣,99年我教的教材中,語法、修辭等語文知識是比較系統化的),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實際學習中,學生基本都是對這些語文知識進行死記硬背,背離了編寫初衷,實際效果也不好。
因此,11版的課程標准就提出對於語文知識的教學要做到「隨文學習」。新版教材的語文知識大都穿插在思考題和相關的提示中,有的也只是在教師用書中體現。語文知識呈現明顯的「弱化」傾向。為了方便學生學習,「部編本」在空白之處,設置了數十則知識短文,介紹一些語法、修辭知識,而且基本用的都是課文中的例子,以貫徹隨文學習的思路。所以,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知識的學習重在運用,不要死記硬背一些概念或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