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
前置性作業又稱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學習,是生本教育理念實施的一個重要形式。前置性學習是為了讓每個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來確定教,更好地為學服務。前置性學習不完全等同於課前「預習」,它在傳統「預習」的基礎上,拓展了內容,豐富了形式,學生事先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理解,會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說,前置性作業的布置和落實是生本課堂、生成性課堂成功的關鍵要素。
② 語文課前作業應該怎麼做
課前作業輔導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著每堂語文課的教學質量。因此它備受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可是這一環節的操作又往往被許多語文老師隨意帶過,處理都不夠慎重,因而效果也不夠明顯。本文將針對課前作業的處理談談以下四點:
一、課前作業的設置
要有針對性,即針對課文重點、難點;要有目的性,即為課文教學服務,為學生理解課文服務;還要適度,以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為限,每課作業一般不超過15分鍾;作業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口頭作業,書面作業、討論;填空、選擇、問答、分析等。如《〈還鄉夢〉自序》一文的課前作業,可以這樣設置:
1、朗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注音、釋義)
馳騁 苦澀 風雨如晦 泱泱大國 烏煙瘴氣 人何以堪 焚書坑儒 狐死首丘 庶 乘桴浮於海 彷徨 朝暉夕陰 哀郢
(此題為課文教學掃清文字障礙)
2、通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用一句話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此題能使學生抓住課文要旨)
3、細讀全文,理清作者思路,並用箭頭符號標著作者的思路圖。(此題可以使學生弄清課文脈絡)
4、細讀課文第三、五、六自然段,說說作者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 (此題可以為分析寫作特點作鋪墊)
課前作業的布置可以放在上一課結束的前幾分鍾,作業要求要具體,要落到實處;可以是家庭作業,也可以是課堂作業。作業要便於學生做,也要便於教師檢查。
二 、課前作業
課前作業主要應由學生獨立完成,但教師也應做必要輔導。方法要靈活,自由,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能給學生現成答案。如:單獨輔導,集體輔導;組織學生討論,小組互助
1、單獨輔導:這種方法只針對那些學習差,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輔導時要盡量啟發他們思考,讓他們自己說出答案,實在不行的也不要告訴答案給他們,讓他們把問題留在腦袋裡,注意在課堂上專心聽講,解決問題。
2、集體輔導:可以利用早自習或午自習的時間,對作業中具有普遍性的疑難作簡單提示,也不能告訴答案給學生。如果通過提示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就留在課堂上,通過聽課解決。
3、 組織學生討論:這一過程可以安排在新課前幾分鍾,主要討論有歧義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表意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最好不肯定或否定,有爭議的問題留待新課中解決。
4、小組互助 學生在作業過程中互助協作,既能提高作業效率,又能共同提高。
5、小組達標 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對作業進行修改、訂正;並在組內交換,作出診斷性評估,給出分數等級。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所學課文寫出自學提綱,提出遷移性的問題二至三個。
三、作業檢查
有作業布置,就必須檢查;否則作業將成為空頭支票,學生不給你兌現,久而久之課前作業就會成為教師的一句空話,你說你的,學生就是不做。檢查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1、課前幾分中集體檢查,這種方法適用於檢查書面作業,如給字詞注音、解釋、填空等;這種方法的操作又有多種形式。學生將作業放在課桌上,教師走馬觀花;學生同座交換檢查;小組交換檢查等等。
2、課前提問,適用於檢查思考、討論題。提問面要廣,盡量涉及不同層次的學生。
3、聽寫默寫、注音解釋、朗讀背誦。這種方法十分簡單,許多教師也經常應用,這里不在贅述。
四、師生共同探討 教師歸納講解,強調雙基
對課文生字生詞、文學知識、文章的思想內容作重點強調。對文章的思路、寫法、關鍵語句作簡單提示,為進行新課作必要鋪墊。
課前作業處理恰當,有利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學生通過課前作業、課堂探討、課堂聽課三步,能夠不斷的修正、掌握知識;並能夠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如何設計
小學語文作業怎樣設計
一、語文作業要充分體現綜合性
語文學科簡單的解讀是「語」加「文」,是聽說讀寫的結合。語文教學改革歸根到底是圍繞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創新。語文首先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生只有具備很好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學科。同時,語文更是一門綜合學科,學生如果能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能融會貫通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修養,則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所以,我們在布置作業時,要有「大語文觀」,考慮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知識為語文學習服務,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去思維。
在常規的語文作業中,諸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等形式,基本上是語文課必須的作業形式,對於學生重溫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律是很有好處的。但是,如果只是「畫地為牢」,簡單地就語文而論語文,效果往往不會好。如果我們跳出學科本位,考慮作業的綜合性,調動學生的聯想、通感等思維方式,以其他學科感知語文,那效果就會很好。比如,學習了《望廬山瀑布》這一首詩,我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動筆畫一幅詩景圖,唱或編一首贊美廬山瀑布的歌曲,學生入情入境,大膽創意想像,效果不言而喻。這就是多種綜合方式的引進,這樣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語文作業要富於趣味性
從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出發,一般而言,作業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只要達到了這個目標,學生對作業的接受程度是其次考慮的。有的教師甚至認為,作業就是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不管學生是否喜歡做。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教師們設計的作業往往以乾巴巴的、生硬的「面孔」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也就存在了應付了事的情況,很難達到愉悅地完成作業任務。
其實,在設計課外作業時,如果能貫徹愉快教育,增強其趣味性,一定能喚起學生作業的熱情,讓他們更主動地去完成。比如,在學完了積累運用中的熟記成語,我布置學生做成語接龍,看誰接得多,評「成語大王」。又如,在學習了一些故事性較強、情節適於表演的課文時,為了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請同學們自由組合,自認角色,表演課文劇。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完成了作業,在扮演的過程中學會了合作、分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語文作業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個法則。在語文課堂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和落實「因材施教」法則,我們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尊重學生人格,滿意學生正常合理的需要,還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別性。事實上,由於學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家庭背景的不同,學生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完成作業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從鍛煉學生語文能力和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出發,語文作業都應該在強調進度與知識接受相對統一的基礎上,體現較強的彈性,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通過努力來完成,這就需要有自主性作業。
自主性作業,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供學生選擇,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在學完《赤壁之戰》一課後,我布置了這樣幾項作業:1.講一講,把故事講給別人聽;2.演一演,自由組合,排練課文劇;3.讀一讀,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這些由易到難、形式多樣的作業,彈性大,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做第3題,能力一般的可以做第2題,有困難的學生只做第1題。這樣把完成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四、語文作業要具有實踐性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語文來說,實踐更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最主要的途徑。我們教師應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溝通課內外與校內外的聯系,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運用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配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創設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新知。如我在教授了《海濱小城》一課後,學生通過讀悟,感受了海濱小城的美,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公園、街道,要求學生按照先概述後具體的敘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的特點作口頭介紹。這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
④ 前置性作業可以分幾種
我認為前置性作業應該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領學生走入下一節課,讓學生在完成前置作業時能預計和把握到下一節課的主要脈絡。教師設計前置性作業要真正為學生的學而服務。 2、有些老師設計的前置性作業太多,太碎,會令學生毫無頭緒,手足無措,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對學習失去興趣。我認為前置性學習內容不要過多或者是過於具體,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要給學生提出大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比如「讀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你認為課文中的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從哪裡可以看出來?」「你對故事的看法是什麼?」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能夠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還會有自己的想法,會有更多的生成。學科工作組活動的時候,薛老師也提到要把導學單上的作業整合一下,要更有目標性,導向性。當然,我們除了給學生設計問題之外,還可以布置繪圖、表演等一系列學生感興趣的,富有創造性的任務,讓學生帶著好的心情做作業, 思維就會更活躍, 反應業會更靈敏。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學習充滿興趣和期待,自然上課的時候也就事半功倍了。在本學期學校的「教學之星」評比活動中,我上《滴水穿石的啟示》的時候,導學單上就設計了查名人資料的任務,學生就很感興趣,有收集名言的,有畫圖片的等等,到課上交流的時候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生聽得都很認真,比我老師一個人在上面講,學生聽效果要好得多。 3、前置性作業不一定要安排在課前做,前置性作業的題目中大部分的作業可以讓學生提前去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安排留一個、兩個作業課堂上做。之所以要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是因為要讓每個孩子都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進行學習。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有了前置性作業,討論討論結果就可以了,課堂的學習還是應該按照一定規劃的程序,大致預設的路徑展開,需要的時候自然地把前置性學習的內容引入課內,當堂研究討論完成、充分交流,並提升新的認識。這樣做,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學生的能力。 4、前置性作業的布置還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 按高、中、低三個學生層次來精心設計、布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 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完成後作業後,班級要建立監督制度,作業可以由組長負責,組內相互檢查批改、教師抽查批改等手段進行檢測,這樣才能保證作業的完成質量。前置性作業對於「生本課堂」教學有非常大的作用,是「生本課堂」的重要表現形式,但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前置性作業不是「生本課堂」的唯一表現形式,有了前置性作業的課堂不一定就是「生本課堂」,沒有前置性作業,教師也可以上出一堂很好的生本課.
⑤ 如何布置前置性作業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
如何布置前置性作業:
1、前置性作業形式:數學學科的前置性作業的設置應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本班的學生情況而定,老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前,先要深入鑽研教材,認真地備好課,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只要每次的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能圍繞教學目標就行了。前置性作業形式比較靈活多樣,可以布置在書本上完成,也可以寫在練習本上,還可以由教師准備前置性知識小研究讓學生完成。
我是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採用了三種形式:①直接讓學生自學課本例題,用在書上作批註、作記號、提問題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業在書本上完成。
⑥ 如何有效地進行前置性預習求解答
一、指導學生方法
前置性學習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學生自學新課內容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學習初步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難點,是課堂教學的預備性學習,是生本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起始環節。但往往學生在前置性學習這個過程中,主動性不夠,流於形式,浮於表面。因此要做好學生的前置性學習,首先就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的前置性學習能更有效,更深入。一般步驟如下:
1、正確讀課文三遍以上,標出自然段。
2、二類字音標橫線上,一類字部首標田字格里。
3、劃出文章中生字詞,利用工具書解釋不懂詞語的意思。
4、根據課後問題試著理解課文,不懂的問題畫上句號。
在學生有前置性學習的作業時,我一般都不會再增加其它作業,而是騰出大量的時間來讓孩子學習和查資料。當然,前置性學習內容也不能過多或者是過於具體,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二、明確預習目標
就一篇文章而言,學生不僅要讀懂課文,提前解決生字詞,還要開展延伸閱讀,了解作者、背景及相關資料。如果學生總是按照步驟去學習,由於總的目標不明,大多是「摸著石頭過河」,迷失方向的情況時有發生,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難免。這就得要求在前置性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指向既定的目標,方向明確,這樣自主學習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比如,在原先學習步驟的框架下,我會根據不同的課文為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寫景的文章,我會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想該怎樣用你的聲音將文章的美表現出來。如在學習《珍珠泉》一課時,要求學生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寫了珍珠泉的美,你該怎樣用你的聲音將它的美表現出來,讓我們也感受到珍珠泉的美。如在學習《可貴的沉默》一文時,我讓學生讀完後用自己的話說說為什麼這沉默是可貴的,如果你也在教室,你會怎麼做?但不管什麼題材的文章,都有一個同樣的要求就是畫出你喜歡的句子,收集有關資料,在旁邊寫出喜歡的理由。因為只有孩子進行前置性學習了,他才能在課堂上有精彩的發言。
當然,目標的提出,還要考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對於中年級學生如何掌握段落意思,初步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其次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分單元給予一定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現教材一般是把類型相同或類似的課文編排在一個單元中,一個單元課文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加強指導,從而使學生預習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以便學生盡快掌握自學的方法。
三、課堂講解補缺
通過前置性學習,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在自學中的困惑和需求,同時也可以了解學生在自學能力和自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困惑和需求是我們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之一。教學中把學生的需要和文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教學設計,精設對話,這樣進行課堂「補缺」,就會使學生重獲學習信心,有利於前置性學習的良性循環。
課堂上,我為學生提供平台,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使孩子們在聆聽別的同學發言的同時也能碰撞出自己的思維火花,從而更深入地去理解課文。再者就是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說話環境。其實剛開始學生不敢說、不願說,我要求他能站起來大聲地說,再要求說上一兩句自己的感受,然後再一步步地引導。這樣的話,孩子們就會說了。再者就是要讓孩子們學會聆聽,教師也是如此,生本理念下的課堂,只有老師配合學生,沒有學生配合老師,老師看似站在講台邊,其實老師的思維並沒有站到旁邊,需要隨著學生的思維走,做好順勢而導。
四、注重習慣培養
前置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是進行生本教學的有力保證。但學生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因此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
這當中,除了老師用課余時間督促,小組長或同桌同學監管,以此來督促學生自覺學習習慣的形成外,教師的評價在學生習慣形成的過程中,起著促進其進步,催化其內在發展的作用。教師要重視自己的評價導向。通過一個點頭肯定,一點微笑鼓勵,一句口頭表揚都能給前進中的學生以信心和動力。尤其要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這會更利於樹立學生的信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前置性學習將學生推進一個全新的求知領域,通過前置性學習,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問。學生必會滿懷信心地、積極地參與到生本課堂中來。通過前置性學習,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發問的喜悅。學生就會樂於自學,生本教學自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郭思樂教授所說:「前置性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我建構的,學生會獲得一種愉悅、成功的體驗。長此以往,學生自學的興趣就濃厚,自學的能力就得到提高,這就更好地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走向生本。」
總之,要想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光是閱讀文本,
學習文本的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樹立大教學觀,大力提倡前置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