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上冊語文第23課《散步》字詞解釋
信服:相信並佩服
嫩芽:剛抽出的綠葉或小芽頭。
霎時:一剎那間,形容時間極短。
拆散:把兩個人或物分開。
委屈:受到不應該有的指責或待遇,心裡難過。
水波粼粼:微風吹動的水面情景,小水波,這里形容水的明凈。
各得其所:每一個人和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排。
我們老師上課講了,還做了筆記的、、
② 《散步》的表層意義,深層意義和作用
《散步》是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散文,語言平易朴實,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堪為經典。初春的田野上,一次全家人的散步,引發了作者「生命的感慨」,也使讀者的心靈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擁有了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多年來,很多人對此文思想情感的解讀僅僅停留在「尊老愛幼」這一主題上,這樣的解讀確實無可厚非,但也不免流於膚淺。
在一次作文大賽上,有人問作者莫懷戚:您那篇散文《散步》,是寫尊老,還是愛幼呢?或者既尊老又愛幼?莫懷戚非常認真地回答:看起來當然是既尊老又愛幼,但其實,我骨子裡是在寫生命。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吧。文章寫於1985年,作者的父親剛去世。照料父親多年的母親似乎一下子被抽掉了生活的目標,健康狀況變得很糟糕。莫懷戚的弟弟是醫生,他告訴莫懷戚,母親處在喪偶綜合症中,這是一個情緒、心理都特別微妙的階段,必須謹慎度過,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子女的陪伴。於是,那次在早春的田野上,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就是一次溫情的陪伴。而與陪伴相伴而來的,就是作者對「生命」這個命題的感受與思考。所以,文章里才有這樣一句話:「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生命」這個主題很大、很空泛,初一的學生還處於小學生的形象思維階段,對生活的感知還很膚淺,對生命的意識還很淡薄。如何引領學生理解「生命」這樣深刻的主題呢?我認真解讀文本,深入思考和尋找著切入口。「生命」,在文中具體表現為這樣幾個內涵:家庭成員之間的陪伴和體諒帶來的那份和諧與幸福,以及生活的情趣;早春田野的那份勃勃生機與生命力;一家人感受到的生命的珍貴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我和妻子對生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如何引領孩子們讀懂文中關於「生命」的潛台詞呢?我決定以開頭段為切入口——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圍繞這個句子來解讀「人」「田野」「散步」,從而引領學生慢慢深入,觸摸文本深處關於「生命」的主題。
一、讀「我們」
讓學生自由地走進文本,尋找關鍵詞句,說說文中的「我們」各是怎樣的人。學生自由品讀、分析文本,通過小組學習、交流,從一些關鍵詞句和對待「分歧」的事情中感受到母親的「慈愛」、兒子的「孝順」、妻子的「賢惠」和小孫子的「聰明」。
引領學生通過品讀、思考,並聯系自己家庭生活中的體會,來感受到這個家庭融洽、溫馨與幸福的氛圍。在這樣溫馨、幸福的氛圍中,每一個生命都能得到安撫、關愛、體諒和包容。生命的存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溫暖的給予和幸福的收獲,才獲得了美好的價值與意義。讓學生慢慢感受到,這樣的「活著」,正是我們所渴望的;這樣的「愛著」和「被愛著」,正是生命的美好價值所在。
二、讀「田野」
文中有兩處關於「田野」的描寫,語言並不多,卻有著讓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動的效果。第一處的「新綠、鋪著、濃、淡、密、咕咕地、水泡兒」,無一個字不在訴說著初春的清新、活力與生機,一切的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生命如此清新,充滿了力量,對於「熬過了一個嚴冬」的母親和我們來說,眼前的一切都讓我們倍覺生命的可貴,讓我們更加深愛並珍惜著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風景!第二處的「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和水波粼粼的魚塘」是母親的眼睛所望見的小路上的風景。淳樸芬芳的「金色的菜花」是明媚的,象徵著「故土」與「生命本初」的「桑樹」滿是生命欣欣向榮的氣息,「水波粼粼的魚塘」里蘊藏著那麼多豐富而有活力的生命……母親眼裡的這條小路,就是一條充滿生機與活力,明媚而溫情的生命之路!一切都在無聲地昭示著:生命!生命!
③ 散步的新的理解
深刻理解《散步》深刻意義
課文《散步》從文本字面上看,文章好像在寫一家人溫馨散步,其樂融融的場景,但是,從課本關鍵段,關鍵句和關鍵詞來看,文章寫作目的,絕不是僅僅如此。
文本舉例: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我說:「走大路。」
由文段中的「強壯」和「高大」來理解:.母親已經老了,而且有病,只能一段時間一段時間地熬,所以在她的眼裡,兒子是強壯的;兒子不僅年齡小,而且身材小,所以在兒子的眼裡,「我」是高大的。這就不是表現溫馨和諧,另有目的了。
文中「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這句話的理解:現在祖孫意見發生了分歧,等「我」來定奪,處理好了,全家高高興興,處理不好,就破壞家庭的和諧。於是「我」感到左右為難,責任重大。
文段舉例: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段話體現了「我」對母親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感。
由此可見,《散步》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也有春天來了,景色是如此美好,享受到如此美麗的春景,應該珍惜生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個日子;更主要的是體現了"我和妻子"勇於架起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道出了「我」這一輩人奉養老人、撫育兒女的重大使命。
④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的《散步》最後的一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最後一句的含義:一個家對於家庭成員來說,就是真個世界,中年人要肩負著家庭的責任。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表達了作者對生活有一種使命感。
⑤ 請問散步中的各得其所是什麼意思是
至每個人都得到滿足,在原文中指我想讓家中每個人都得到滿足的散步 每一個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 散步 各得其所的意思 0 | 離問題
⑥ 《散步》中的「各得其所」的含義是_______;具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初中時也學過這篇課文
各得其所的含義是 每個人都得到滿足(當然這是成語的本意)
而文中 具體是指 兒子能體驗到小路的美麗,得到了滿足
而(「我」的)母親在我的背上(因為文中說「我」背了母親)也能像走大路一樣舒適,也得到滿足
因而說 各得其所
且文章體現的是濃濃的親情
如還有問題可以追問(只是我手頭無教材不太方便) 也可以查閱參考書
⑦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散步》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含義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因為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經不起摔跌,非穩當不可。這個形象很有象徵意義,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式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⑧ 信服的意思解釋《散步》
《散步》所有詞語解釋(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
信服(xìnfú):相信,佩服。
分歧(fēnqí):
1.亦作「分岐」。離別。
2.分叉。
3.差別;不相一致。
取決(qǔjué):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種情況決定。
一霎(yīshà):謂時間極短。頃刻之間;一下子。
兩全(liǎngquán):顧全雙方;成全兩個方面。
粼粼(línlín):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凈。
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詞語練習:
1.母親xìnfú( )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2.後來發生了fēnqí(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不過,一切都qǐjué( )於我。
4.yíshà( )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5.我想一個liǎngquán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gèdéqísuǒ( ),終不願意。
6.我決定wěiqū( )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
7.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lín lín( )的魚塘。
⑨ 23課<<散步>>的賞析
教師頻道 學生頻道 中學語文教師論壇 中學語文學生論壇 資源下載區
您的位置:首頁>>教材與教學>>初中>>初中語文>>教師頻道>>教材·教學資源>>教材·配套資源>>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冊>>本頁
23 散步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於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點是,「我」的敬老。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裡,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麼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麼孤獨、凄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麼樣?兒子如願,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自然不至於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裡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於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二、問題研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在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呢?
探究這個問題,要學會一種思想方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兩頭。兩頭都顧到,當然沒有矛盾。有時,無法兼顧兩頭,就像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無法「兩全」,只能顧一頭,那麼顧哪一頭呢?「決定委屈兒子」,就是顧老的一頭。因為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言下之意,父母風燭殘年,想孝敬,時間也不可多得。這里有一個家庭倫理道德的准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
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寵著孫兒的。孫兒呢,見爸爸為人孝敬,自己也聽話,你瞧他,不哭也不鬧。這一家多麼和睦。孩子長大了,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家風就會代代相傳。
再往深一層想,試看人性,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於此,借散步這個題材,宣揚一個倫理原則。照這個原則辦事,一個家庭總是比較和美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妻子的賢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不孝順的表現,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爭執。一般說,婆媳關系更為要緊。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著墨不多,但是隱隱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為人妻,為人兒媳,理當如此。
3.為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非穩當不可。
這個形象很有象徵意義,中年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4.這篇短文語言很精美,從哪些方面去學它的語言呢?
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精美的語句反復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後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正因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麼情態,就要用什麼樣的語言。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比況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這種妙思來自何處呢?就是寫甲與乙二者時,說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構造出這樣的妙句。
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這是本文語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事物都是成雙成對的,把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說,力求把句子寫得整齊一點,就可以構成這樣對稱的句子。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練習說明
一 朗讀全文。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並說說你的理由。
本題在標題上做文章,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也是揣摩標題藝術。第一問,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擬標題,可以各顯神通,擬好後,交流一下,相互評判,鼓勵創意。
二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並與同學交流。
本題要求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重點應放在「整個世界」四個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參見「問題研究」之三。
三 下面這篇短文也是講三代人的故事。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與《散步》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則差別較大。本題作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兩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說的是,寧可自己受傷,也要保護一老一小;《散步》說的是,孝順第一。衡量作品,也要從社會價值上去考慮。
教學建議
一、抓住兩處關鍵,引導研討
寓意深刻而文辭沖淡的文章,閱讀能力的高下表現在理解的深度。只見表層,不見深層,是膚淺;由表及裡,方為深刻。本文關鍵有兩處。一處在面對「分歧」時作出的決定,一處在篇末所說的「整個世界」。尤其是第一處,要引導研討。「我」為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推而廣之,「我」處事的「原則」是什麼。悟出一個「孝」字,才算理解了課文,於人文素養也大有益處。
二、要引導揣摩語言,學習語言
特別要品味對稱的句子,要研究遣詞造句,這樣的句子是怎樣寫出來的。例如寫「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接著寫背的重量,從母親的體重到兒子的體重,連起來說,就可以造出對稱的句子。一個是不算重,一個是輕。擴展一下,說為什麼不算重,為什麼輕,一個瘦,一個是幼小,再擴展一下,說到身材,一個是高大,一個是很胖。這樣就能說出兩相對稱的句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很輕。」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增強語感,才能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設計
1.朗讀。
朗讀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讀的能力,這一次要試試這種能力。
2.跳讀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這個人怎麼樣。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麼樣。
第三遍注意母親性情怎麼樣。
第四遍注意兒子性情怎麼樣。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無形的。例如,「我」說「走大路」,委屈了兒子,沒有寫兒子的反應,應該加以想像,也沒有寫妻子的反應,也應該加以想像。
3.談談整體感受。
既要展開,又要聚焦,聚焦於「我」的孝敬上面。
4.內容研討。
研討方法:質疑;提問;合作探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引導法:先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再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
引導法:抓關鍵因素;學習從個別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5.語言學習。
(1)用圈點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對稱的美。
6.語言運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點點頭。
(2)一切都取決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較閱讀:《散步》與《三代》。
有關資料
一、《散步》的寫作契機(莫懷戚)
《散步》寫於1985年;因為是發一種「生命的感慨」,所以註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詩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說體裁這東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選取,實在只是一種自然結果。
這篇文章寫作的契機,現在回想,應該是兩個。
第一個就是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確如文中所說: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陣才將母親帶上路……當時我兒子正上幼兒園,他叫「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也是真的。但是當時我們的笑,是為小傢伙的出語機靈而興奮,像所有年輕的父母一樣,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過人之處——你看他小小年紀便懂得歸納,將來豈不是個哲學家?
第二個契機則較有理性色彩。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將其拆開,反對「悌」(他說弟弟沒有必要高看兄長),而對「孝」,卻大加贊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雲雲。他還同我一起看過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
我們自己丟掉的,發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我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麼油水的民族遺產。寫作的念頭就產生了。
選材時,我最終確定第一個契機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載體,是這樣考慮的:
(一)這是一次真實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細節),這樣,想像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託,較之純粹的虛構更有實感;
(二)剛好三代人,主體「我」和「我的妻」,客體「兒子」、「母親」齊全,便於「導演」;
(三)說「導演」,是因為近年的散文寫作傾向之一,是情節化(也有稱細節化的),總之寓理於事之風長,單純說理之風消;可讀性越來越被強調。
切入角度: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一是因為倫理說得已經太多,出新很難,二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只有人類才不但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謂中青年人吧,其責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會性,或曰倫理性質,也暗暗滲透了出來。
而沉重的責任,自需背負,所以我在文中設計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而且為了突出「責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爭,由我裁決,不能兩全這個重要細節。事實是有歧路,無爭執——祖母寵孫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無以產生表現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兒子,並未背母親,但這之前是背過母親的。譬如1981年我們陪母親游都江堰,離堰水,景象略險,我便背著母親慢慢。那時母親尚不很老,似覺過意不去,我說你在我背上我還穩當些。這倒是實情,所以母親說:「那麼,倒是我在保護你?」。
所以說,如果從未既背過小,也背過老,也難想到背負這一幕。
所以綜觀此文之作,也不過暗合了一條文藝理論: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如是而已,也無甚特別的技法。
(選自《語文學習》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題(節錄)(夏雨舟)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線條比較明晰:(1)「我」勸母親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決定委屈兒子;(5)母親卻依從了孫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
如此簡單的事情,作者何以將它寫得饒有興味,發人深思呢?細味之,不外乎採用了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出親情、人性的亮麗之光。
文章開篇寫「我們」一家去散步,母親本不願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於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
本不願出來的母親何以又答應了呢?作者這樣寫的:「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還是走小路時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當然取決「我」了,此時,作者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於心不忍。於是,「我」決定委屈兒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這個選擇應該說是入情入理,體現了「我」愛幼更尊老的情感。
當「我」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後,結果竟出人意料:「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忽然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如果說「我」的決定易於理解的話,那麼母親的改變則有悖常情了。但正是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誠善良卻得到了充分的光照,這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這不正是以血緣構成的家庭最穩定、最能持久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嗎?
「有意思」的小路的確不平順,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這一「背」實際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擔,架起了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一輩人贍養老人撫育兒女的重大使命。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賀曉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人的家庭里,「我」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刻,「我」總是主動地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原因是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了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覺得累。母親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說母親,正因為年老體弱,「才應該多走走」。「我」的話滲透著辯證思想,飽含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愛,有利於母親身體素質的增強,有利於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從善如流。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出現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浪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湧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為,母親年老體弱,余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很少;兒子年紀尚幼,來日方長,伴隨他的機會還很多。於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了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於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願。母親改走小路的決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所背的親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穩,很仔細。他們的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第9期)
三、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對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僅有兩處,兩段文字加起來也不過七十餘字,可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塊小塊的新綠」有濃有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這「新綠」,這「嫩芽」,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是啊,盡管「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母親也總算「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字里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春天來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是該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懶;也得活動活動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兩段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題》,載《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四、《散步》的語言美
《散步》的語言平易朴實,然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越嚼越覺得有滋味。下面從三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二)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一句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裡」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願望的內心世界。
(出處同「二」第二則)
《散步》的語言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芬芳。閱讀這種語言的感受像是背著花籃和作者一同散步,一邊交談,在不經意間往花籃里採摘幾朵並不名貴卻很雅緻的花朵。
縱觀整個行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幾分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齊與錯雜,音韻的鏗鏘與連綿,語意的對舉與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無絲毫的刻意雕琢。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三個句子看來熟悉的字眼很多:無非就是「我的話」「她的話」,「前面」「後面」,「媽媽」「兒子」,讀來卻能撩起幾多思緒,幾多羨慕:慈母與孝子愛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寧靜溫馨……羨慕之餘卻又悟出:生命原本這樣,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個「平順」,一個「有意思」,這分明是描摹母親和兒子的口吻,加之運用頂真辭格,讀時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韻感。
「我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一「老」一「小」,一個看為「強壯」,一個視為「高大」,這種回環復沓的句式和遣詞的變化既使句子饒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現了「我」復雜的心理。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我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此種對舉在文中是常見的,它構成了句式的對稱美,同時也為文章的內容服務,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一邊是長輩,一邊是後代,也處在生命之鏈的關節上,這里既有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又體現了作者摯愛生活,品嘗人生甜美的無窮韻味。
(出處同「二」第一則)
⑩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的詞語注音和解釋
【詞語】:委屈
【注音】:wěiqū
【釋義】:①屈意遷就。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指責而心裡難過。③使受委曲。④不好的待遇。
【詞語】:粼粼
【注音】:línlín
【釋義】:1.水流清澈貌;水石閃映貌。
【詞語】:信服
【注音】:xìn/shēnfú/fù
【釋義】:1.相信佩服。
【詞語】:霎時
【注音】:shàshí
【釋義】:1.片刻,一會兒。
【詞語】:拆散
【注音】:chāi/cāsàn/sǎn
【釋義】:1.使成套的器物分散。
【詞語】:各得其所
【注音】:gèdéqísuǒ
【釋義】: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