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育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是當前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的追求。倡導自主學習已成為新的課程教學與學習的基本要素,也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一大亮點。在《水鄉歌》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創設生動活潑、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可見,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熱愛學生,不盛氣凌人,居高臨下,才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信任的橋梁,才能營造一個生動活潑、和諧民主的氣氛環境。
二、鼓勵質疑,激發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啟發學生的思路,熱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以疑促思,以思釋疑,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再經過教師的精心引導,讓學生讀、思、議,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思中有所認識,在思中找出問題的所在,在思中理清問題的脈絡,使學生在議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議中尋得解決問題的門路,在議中得到共同提高。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提高自主閱讀質量
學習是學生的內部行為,因此不但要能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我們的教學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真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充分、自主、全面發展。
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學反思有助於我們教學智慧的實踐。教學的復雜性決定了它是體現教師實踐智慧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演練技藝、展現知識的過程。以前語文教師的教學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課本知識,而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搜集大量事例並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展示。
1.教學體會
1.1加強教師修養,增強教師創新能力。
都說初中孩子最擅長模仿,教師的道德風尚、言談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柯瓦列夫說:「兒童從小就把自己的老師看成是他們要努力學習的道德模範。所以,教師的道德面貌就起著這樣重要的作用,他在課堂內外,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給學生作出的榜樣。」教師必須自覺加強道德理論學習,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強弱。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大膽探索,不斷豐富並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掌握學科知識和常規教學方法、手段的基礎上,還要掌握與學科有關的學科知識及現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1.2科學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新課標繼承和發揚了舊課標的優點,在諸多方面有了新的創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編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主線,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以社會生活為主題闡述理論觀點,生活化學科知識,使知識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使以人為本的理念得以體現,使語文教學的時效性、針對性、說服力增強。因此,關注過程和凸顯觀點是新教材內容的體現方式。由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出發,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能夠體驗、感悟,最終回歸到學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有很強可讀性。剛開始新教材不能夠適應,筆者曾走到兩個極端教學模式:部分教師由於受舊教材編排學科知識邏輯思路的影響,開始接觸到新教材以生活邏輯為主線的編排思路時,感覺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識體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課時按舊教材的模式教學,導致學生聽不懂,課堂效果也很差,為此,筆者感到困惑苦悶,結果轉向依據並照搬新教材,一段時間過後,教材內容進度緩慢,筆者感覺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學任務在規定課時內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會使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筆者意識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應當依據新課標的理念,讓教材成為文本並對其進行編輯。
1.3挖掘人文內涵,體現人文價值。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在教學和教學評價中過分追求客觀性、確定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醉心於數量化和標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壓力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追求機械化的答案,這直接導致了學生思維的局限性。當然,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標准化教學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從學生未來的發展上看,這樣的教學理念無疑背離了語文教育的特點,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傷害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創新意識。畢竟,語文是人文學科,理性化、機械化的教學模式無法挖掘出語文的人文價值,也就不能充分發揮語文的.教育功能。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廣大語文教師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1.4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我們力求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像,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2.以學生為主體,接受先進的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標的普及,許多教材內容出現了大幅度改動,但是教師的教學模式卻沒有隨之改變,仍然是「穿舊鞋」,在課堂上以自己為中心,對學生「一刀切」。這樣陳腐落後的教學模式顯得與現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格格不入,教師教得疲倦,學生學得枯燥,味同嚼蠟,從而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堂效率極低。語文教師應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不應是一個只顧眼前分數、不顧學生能力發展的「近視」。教師要逐漸將自己的主體地位讓位於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只有通過課堂中師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學生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採取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如對在閱讀過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層次的、學生自己不能獨立完成的問題,可以通過合作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可在小組討論中不斷補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問題如果不能馬上解決,教師可參與進來,引導學生細細研討。
總之,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個性特點,不斷探索、實踐,逐步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
語文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人文科學,在各門學科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更要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語文教學注重的是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而寫應該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反思和經驗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首先,課外多積累詞語、句子和文段,以此打下寫作的基礎。學生進入初中後,隨著課程的增多,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而學生大部分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忽略了課外閱讀。長期以來,學生對閱讀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平時學得不錯,臨上陣前再搞突擊,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作積極思考,很少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地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來充實自己,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學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在課前要求學生給大家介紹自己所積累的名言警句或成語故事及優秀文章等,並且要求其他同學在本子上作好記錄,這樣不僅能督促學生了解更多課外知識,積累更多名言名句,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寫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堅持寫日記、隨筆、讀後感,也是提高寫作的關鍵。雖然一直以來都在倡導創新作文,強調作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但在實際中,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使得學生只是為了作文而寫作,沒有讓學生養成自覺、自願的構思作文的習慣,作文內容往往空洞無物,有的只是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很少有真情實感的流露,更談不上有什麼創新。
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鼓勵學生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地、發自內心地、主動而又積極地去寫作,做到有感而發,多寫多練,通過日積月累的鍛煉提高寫作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中應提倡並要求學生堅持寫周記,有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一些隨筆或讀後感之類,並叫幾個同學將他們寫的內容讀給其他同學聽,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同時,教師自己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多給學生讀一些自己的文章,給學生多鼓勵,多指導,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寫作帶給人的是一種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安慰。
最後,口頭作文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對於初中學生來說,由於受年齡階段、心裡特點和生活閱歷的影響,平時對事物的觀察往往是片面的、零星的、不連續的,而通過口頭作文接受老師和同學的影響,可以使自己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口頭作文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果斷性,增強自信心,養成正確使用語言的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敏捷性,最終達到提高書面寫作能力的目的。
教學行為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方法如何不同,只要遵守新課程中的新概念,尊重和贊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為學生們成才的良田沃土。
人們總是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學生,要想雕琢出潔凈、高尚的靈魂,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予人性的關懷,作為教師,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學工作中,我感慨頗多,茲述於此,敬獻給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學中,置換角色,強化自信
我在教學中無意間提到魏書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說魏老師讓學生自己上課,自己命題,沒想到283班的同學反映很熱烈,紛紛表示歡迎,願意嘗試。我意識到這是強化學生自信心的一個極好的機會,欣然同意。
同學們推薦語文課代表肖文燁做小老師上課。11月14日早自習,我把課件給肖文燁看了,告訴他重點難點,教他進行電腦操作,具體細節都留給他自己設想。第一節課,肖文燁上《別了,不列顛尼亞》,上了20分鍾。
在肖文燁上課期間,我和同學們都稱之為「肖老師」,而且一有疑問馬上就提出來,課堂氣氛似乎比往日還要熱烈些,我很欣慰,同學們懂得尊重他人的嘗試,學習上又積極主動。
肖文燁作為學生來上課,當然還存在種種不足,但他上課始終面帶微笑,當他發現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後面同學講小話時,他則義正詞嚴的批評他:「易丹波同學,你在干什麼?!」我很欣慰,肖文燁的微笑和魄力實在難能可貴,他所具備的這兩種素養,一定可以促成他將來的成功。
肖文燁上完課以後,我對他勇於嘗試,挑戰自我的精神給予了極大的贊許。我當場獎勵他四顆怡口蓮糖果,肖文燁當場剝了一顆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內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學們也高度贊揚了他的勇氣,給他以熱烈的掌聲。還有好多人躍躍欲試,希望這樣的活動每個月搞一次,給更多同學以機會。
當天晚上,肖丹霞同學要求下個月也給她一個機會,讓她來上一節課。我對她這種見賢思齊的精神表示嘉許,欣然應允。
我又趁熱打鐵,在11月15日要求同學們再次置換角色,做一做命題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中考試試題。同學們共同推舉了肖文燁和肖丹霞作為男女生代表,兩天後,他們倆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試題。別說,還真有許多和我出的題不謀而合。我推薦給同學們,在後面寫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請傳閱!」
因為我鼓勵同學們說:「不僅是語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題試一試。」後來鄧新桂同學又出了一些生物試題。
語文期中考試時,肖文燁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雖然不是特別高的成績,但是他們已經有了堅定的自信,這樣的成績並沒有讓他們沮喪。
教學體驗:強化學生的自信心,當然還有很多方法,但這是我第一次通過置換角色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會繼續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發現需求,傳遞溫暖
11月中旬,天氣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課,發現有些同學感冒了,穿卻穿得很單薄。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是月假時根本就沒有帶棉衣來。其實我已經幾次跟學生們說,沒有衣服穿的同學可以到我那裡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沒有人來。這一天可能是實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說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沒想到是兩位男生。
我把他們領回了家,給彭洲找了一件溫綺的裡面有絨的夾克,給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線衣。他們是很嬌小的男生,我現在又長胖了,實在只能從舊衣服里找到這么兩件湊合一下。我們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談談心,他們覺得很溫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們倆穿著我的衣服坐在教室里,我也覺得很溫暖。我想,曾經穿過一個女老師的衣服,將作為一種特別的記憶而長久的存留在他們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中考試之後,鄧久思到我家裡來找我談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電熱水包,說:「老師你也有這個啊!」我說:「是啊,是給我兒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熱。」他又問:「那怎麼沒看到你兒子?」我回答說:「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遲疑了一下,然後說:「老師,那就把這個借給我用一用吧。」我欣然應允了。
因為我覺得鄧久思是一個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數理化很好,但是語文和英語都不怎麼樣。我曾經批評他的字跡潦草,他虛心接受,現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閱期中考試的作文時,發現他在作文中寫到,他很感激語文老師肖老師對他的關懷,因為肖老師指出他的書寫問題,單獨教他寫作文,考前把基礎訓練借給他復習。我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這才知道那麼一些細小的事情,竟然給他帶來了許多溫暖。考試之後,他又及時把基礎訓練還給了我。我覺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關懷。
充電之後,鄧久思拿著熱乎乎的熱水包走了,我覺得很溫暖。
我的體驗:從生活上關心學生,也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作為科任老師,相對班主任來說,對學生可能沒有那麼了解,那就更加要細心,用心去發現學生的需求,一件衣服,一個熱水包,甚至一句話,就可以溫暖一個靈魂,潔凈一個靈魂,何樂而不為?況且,在向他人傳遞溫暖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凈化了自己的靈魂,何樂而不為?
三、情感上,熱心溝通,創造和諧
在上完《小狗包弟》時,我曾布置了一篇周記:
由人及己請問你曾經對動物或他人做過令你遺憾、自責、悔恨的事嗎?今天,讓我們向巴金先生學習,真誠地、勇敢地來說一說,寫一寫。
在批閱周記時,我發現肖文燁寫了一篇《友人鄧盧》,文章大意是說,鄧盧是他初中時的好友,曾經陪他度過很多美好的課余時光,曾經給過他很多生活上的幫助。但是後來他們疏遠了。如今他很內疚,聽說鄧盧學習不是特別努力,他沒能幫助他,雖然兩個班教學樓相對,他卻沒有勇氣向鄧盧去表達自己的心聲。
鑒於肖文燁同學的內向,11月18日,我從278班上完課後,來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鄧盧,把《友人鄧盧》給他看了。鄧盧看完以後倒是沒有說什麼,只是說「謝謝老師」。我鼓勵他也可以主動找肖文燁聊聊。在場的其他同學覺得很感動,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老師,這么有愛心,這么細心。我笑一笑,我覺得很平常。
讓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鄧盧在期中考試的作文里寫到了這件事。20日晚批閱作文時發現這樣一段:「前幾天我讀到一位老友寫給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說對我很愧疚,其實我沒做什麼,那都是小事,應該愧疚的是我,我沒有他那麼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奮……」我便知道是鄧盧寫的。我很激動。
不管肖文燁和鄧盧還能不能成為以前那樣的好朋友,我認為,至少他們關於《友人鄧盧》的記憶是美好的。
教學體驗:關懷學生的情感,作文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學生們在情感交流與溝通方面可能還有種種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熱心一點,多做點什麼。我真沒想到這么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帶來這么多反響。幫助同學們進行溝通,創造和諧的同學關系,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我還會繼續努力。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多多的給學生以人性的關懷,來溫暖他們,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來創造和諧的同學關系,如此,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要達到那種境界,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時間如行雲流水,我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也近一個學期了,這一個學期在工作中,我不斷的反思學習,努力使自己不會愧對「鑄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現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如下:
本學期,我堅決落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計劃,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完成各項任務,狠抓教學常規,努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鍾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作為今年的新老師,又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深感任重而道遠。剛開學的幾個星期里,我不斷向學校資深教師學習,採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認真備課。
這學期學校開展的師徒結對活動讓我收獲頗豐。我明確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圖解對活動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三、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是非常主要。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閱讀等方面作了努力。
四、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作為一位新教師,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經驗不足,努力不夠,教學基本功不夠扎實。在教育教學中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從拼音抽測到古詩背誦再到考試,我發現班上七八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這還需要在下學期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家長配合不夠。說明我與家長的溝通還不夠,這將是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向身邊的老師學習。
Ⅱ 語文教學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小學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蘊藏的人文內涵。
基於這種理念,我又在「感悟文本,內化語言」這一環節中增添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此時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報的喬依,你就是內心充滿感激的老婦人,將要分別,你們會說些什麼?其他環節和第二次一樣。我想讓「感悟」落得更實一些。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說數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存在的。對於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思想、靈感,負載著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熏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於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Ⅲ 語文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語文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轉眼,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兩月時間,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成功,也有不足;有收獲,也有失落。現自我反思如下。
一、成功方面
1、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很多同學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向導,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與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
4、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的學習規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不足之處
1、在語文教學中,還需要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2、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3、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還不夠到位,部分學生學習方法還比較死板。
4、學生的閱讀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的方法,培養課外閱讀的能力。
5、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方面探究不夠,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習作水平。
6、對學困生的指導和幫助還不夠。
一、新課改下的教學情況
原有高中語文教材一冊六個單元,一學期上完。新教材一冊四個單元,在高二上學期的前半段基本上就要結束必修課程五本教材的教學,也就是半個學期教完一冊。由此可以看出,新課程實施後,教學進度將從原有的半學期教完三個單元加快到半學期教完四個單元。
如果採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把新教材每個單元四篇課文一篇不拉地教過去,則違背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對必修課程目標的理解:「閱讀與鑒賞部分中,要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語文課程標准)。因此,不敢大膽刪掉、或略講自讀一些篇目,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閱讀不深不透。為了趕進度而喪失閱讀的深度與精度,同時也剝奪了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發展機會,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可見,在課內教授時對新教材進行一定的取捨,是課時限制下的必然選擇。
把握住編寫體系的線索,我們就不難看出,在課堂上對人教版新教材處理,不能拘泥於傳統語文學科形態的知識分類,照搬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幫助不大的語音學、文字學、詞彙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知識系統。因為,這樣違背了語言的「習得」規律,也違背了新課程目標對發展學生三大能力的要求。以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老師在教材處理上就不應該把力氣放在《沁園春長沙》的生字詞,放在煉字、誇張等修辭,放在韻腳、格律上。課時應該從這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點中節省出來,投入到以單元能力培養的重點中,從文體和人文主題出發,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沁園春長沙》,把握情感與節奏,分析毛澤東主要通過秋天的意象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緒。
把握住編排體例的特點,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教材處理上做取捨應該抓住單元重點備課。以能最典型地體現情感與意象的美,同時又體現了詩歌用字簡約含義豐富的特點為標准。第一單元里《詩兩首》值得精讀,《雨巷》里關於「姑娘」這一意象的解讀,含蓄惆悵而又飽含期待的情感,都是值得教師引導學生去細細探究的;《再別康橋》則是以康橋優美的景色這一意象,帶出自己戀戀不舍的情感。第四課《中外短詩五首》中《在一個地鐵車站》,人群中的面孔與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這兩個意象之間的關系也很值得玩味。相比之下,第一課《沁園春長沙》第三課《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情感與意象淺近明了,第四課《中外短詩五首》中的《斷章》過於含蓄晦澀,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上,不如其他幾篇,因此可以在課時安排上少花時間。
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選擇典型的、深刻的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要「用」好教材引導學生走完上述過程,取捨是必須且必要的。
二、課改中產生的問題
從這次半期考的情況來看,學生的閱讀面較窄,閱讀能力較差,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強,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幾個:
1、閱讀面較窄。來自農村的學生較多,從小看課外書的機會不多,中外名著看得較少,名家作品幾乎不接觸。
2、閱讀能力較差。閱讀文章的水平只停留在類似故事會、故事情節較強的文章,難以理解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
3、表達能力不夠理想。高一剛開始,學生難以適應較難的理科學習,於是把大量時間放在做理科練習上,而忽視了語文練習,省略了閱讀題的訓練。
但在教學中,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這是個難題,如何在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里讓閱讀佔有一席之地,是將來必需解決的問題。
由於個人在新課標後,語文教學實踐的經驗還不豐富。同時我們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出現了許多不當的地方。在這里我重點想說由於在沒恰當地處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地位,而導致的不當:
1、落實知識和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是發揮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介紹了許多鯨的知識,讓學生大開眼界,也讓教師也增添了不少的知識。但是,教師這個時候應該及時的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語文教學中的知識點上,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怎樣表達的。否則,感覺是一堂生物課。雖然,新課標要求我們不要把各學科獨立起來。但是,也不要混淆各學科的界限,要把握好尺度。
2、沒有選取有典型的段落,進行以點帶面的理解。同時還浪費了時間,導致了本應該在課上能完成的練習改成家庭作業了。
3、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把握的尺度不夠。
措施:
1、深入學習新課標,領悟其實質,並使之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2、加強對學生的了解。
3、多跟同行交流。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
我根據名師的經驗和專家報告的思想去年在初一嘗試了「預習、質疑、討論、反饋」的四環節小組學習方法,也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發現問題的能力,但學生自學的習慣還沒有很好地養成,更談不上學習的興趣了。
我們語文學科的博雜更決定了興趣、愛好及習慣的重要性,擺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難問題——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師命題,提出要求,學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有時毫無興趣可言,書寫起來更談不上真情流露,相關的批改反饋的針對性及實效性也很不理想。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寫,這樣才能寫出富含真情、情文並茂的好文章。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著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范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搜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Ⅳ 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著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范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搜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有了第一次執教《匆匆》的經歷,聽了大家的建議,我重新審視自己。
教學中,過於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授課,面對中間出現的突發狀況沒有及時調整,因而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我沒有給予及時的示範引領。在交流句子中,有的孩子沒有聽清要求,一股腦地將從參考書中抄來的理解和盤托出;還有的孩子思維跳躍,交流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時,竟提到了「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面對課堂上出現的這些超出我預期的問題,我的陣腳亂了,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引領,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有那麼幾秒鍾我怔住了。從沒有像這次執教帶給我那麼大的觸動,帶給我那麼多的思考,也讓我真正體驗到「預設與生成」之間,會有那麼多的意想不到。
說實話,當初進行《匆匆》設計時,我沒少犯愁。對於這樣一篇經典散文,感悟文中所流露出傷時惜時的情緒,學習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畫時間匆匆的寫法,對於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是關注內容理解,還是側重學習表達?經過一番斟酌,我將學習內容定為從文中發現文字表達的奧秘,欣賞其中的精妙,領悟作者思索中帶來的啟迪——珍惜時間,不白走這一遭。
如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處?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欣賞文字,品情悟理上。在簡單的導入之後,學生帶著要求自讀思考,勾畫批註,碰撞交流所思所想,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與感悟。在一層層的研讀中推進思考,發現作者寫作的精妙,推己及人,看看作者逝去的日子,想像自己的日子,仿照文中的寫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運用動詞展現時間匆匆,帶領學生經歷「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在練筆環節中,學生們的表現著實讓我驚嘆。一個孩子寫道「玩電腦時,時間從噼噼啪啪的敲擊鍵盤聲中跳過;擦黑板時,時間從灑落的粉塵中飄走;思考時,時間從快速運轉的大腦中穿過。」「跳」「飄」「穿」無不生動地寫出了時間的匆匆。來自文本,豐富文本,超越文本,這不正是學生創造力與想像力的體現嗎?我欣喜之餘陷入深深地思索。只有認認真真地讀書,扎扎實實地思考,循序漸進地引領,文本生活牽手,給學生更大空間,多元關注,才有這妙筆文字的呈現。這正是「教語文」的魅力所在吧!
課堂上,我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更好推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交流「痕跡」之後,質疑「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游絲樣的痕跡嗎?」藉助24歲之前的資料展示,學生知道了「不是沒有留下痕跡,而是他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朱自清不滿足,不甘心,在思索,在追問,創設情境朗讀一連串的問句,與作者對話。出示24歲之後的資料,學生們一邊看,一邊發出驚嘆,不斷思索、執著追求、不甘心虛度光陰的朱自清留在學生的腦海中。此時,在師生聲情並茂的對讀中,尋找自問思索的答案,與自己對話,表達珍惜時間的心聲。
課堂上的精彩讓我欣慰,出現的問題讓我深思。一節課下來,感覺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很矛盾,如果將教學內容進行取捨,是否可以重點抓住二、三段進行文字訓練。我也曾有過這樣的設想,但考慮到本單元的目標——領悟哲理,與編者對話,單元訓練目標不好落實了,讓我放棄了那個設想。
我想進行文字訓練,踐行語文的「工具性」,又想將「人文性」滲透在其中,實現單元目標?魚和熊掌兼得,不知可否?
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的思索沒有停止……
周記一
本周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識字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習語文的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識字形式,主要有看圖識字、歸類識字、熟字換偏旁識字等。
一、看圖識字
歸類識字(一)的第一篇課文就是看圖識字,在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提供的圖片入手,讓這些感性的東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這種識字形式生動有趣,符合兒童特點,有利於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二、歸類識字
第二課是形近字,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先把生字拆成學過的字,分著讓學生認偏旁,然後再把相應的偏旁和熟字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猜字的讀音,學生對這種方法很感興趣,而且在識字過程中,了解了漢字的一些構字規律,逐步掌握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三、熟字換偏旁
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對生字進行分析,讓他們說出生字是由哪個字變換而來的,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發揮了主動性,效果不錯。
周記二
低年級學生學古詩,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大自然的和詣。
周記三
《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寫大青蛙形態的句子:「他們游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隻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這句是寫青蛙在荷葉上蹲著的形態。教學時,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體會品位」鼓著「與」瞪著「」長著「」披著「和」穿著「的區別。讓學生理解用「瞪著」會把青蛙描寫的太可怕,用「長著」不能說明青蛙眼睛是凸出來的。如果把「披著」改成「穿著」,那麼青蛙雪白的肚皮就露不出來了。
這樣學生自然懂得了用詞准確、生動、形象,對於刻畫人物,表達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對於培養學生語感和運用語言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周記四
周二講了《春雨》一課,覺得效果還不錯,其中有個教學片斷是讓學生仿照例句說句子,由於句子很富於兒童色彩,學生很感興趣,說得也很很好,之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像說說如果你是桃花,你會怎樣感謝春雨?通過這一段的教學,我認為值得自己欣賞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注重了在閱讀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學會了表達。首先讓學生從仿句入手,想像春雨、柳樹、麥苗、青蛙的對話以及快樂的心情和表現。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表達了對春天的無比熱愛。
2、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樹、青蛙)的方式,與春雨對話,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情感再次得到升華。
3、同時,注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聯系生活,再想像春雨還會喚醒什麼生命,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發展。
周記五
星期三我發現校園操場的幾棵柳樹發了芽,於是萌發了帶學生去觀察柳樹的念頭。
下午第三節課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學生,孩子們的雀躍歡呼使我明白了這個決定沒錯。我在教室給孩子們講了觀察順序之後就讓他們自己到操場去觀察。孩子們觀察得很仔細,還不時的用筆做記錄,在這之前我留了一篇日記。
批改完日記,真得讓我感到很欣慰,因為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三五句連貫的描寫柳樹的話,有一部分學生寫得很出色,其中有一位女孩寫了這樣一句話:「柳芽靜靜地從柳枝上鑽出來…」。好一個「靜靜地」,不僅寫出了柳樹的變化而且還寫出了柳枝不知不覺地就發了芽,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太妙了!還有一個學生把柳芽比喻成了小塊小塊的綠奶油也讓我很感到意外,覺得孩子們的想像力真是不可估量。
總之,從這次寫日記,讓我體會到要想讓學生有寫作的靈感,還得讓他們走出教室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探索,這樣他們的想像力才能更好的發揮,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周記六
復習四「口語交際」練習的內容是《應該幫助他們》。做這個練習,可以按下面幾步進行:
1、仔細觀察圖中的環境,確定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再看看圖中有哪些人,他們有什麼特點,分析一下他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就可以想像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了。
2、抓住畫面重點內容展展合理想像。注意人物的神態、動作,想像一下他們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
3、設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位需要幫助的殘疾人,你會怎麼做?和同不們合作表演一下。
周記七
教低年級最大的體會就是教師太費口舌,而且上一節真得好難,就課堂紀律來說就讓人頭疼,有時候真難以控制課堂,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自己的方法不對嗎?和同事們探究,也都有此體會,看來,這課堂紀律太值得我們去思考了。
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於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溫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准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
所以說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後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為出色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為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於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
那麼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麼,什麼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雲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了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才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准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准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並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
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序》也背誦一遍,看著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因為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為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並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
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老師應讓學生進行探討。
相比《勸學》,韓愈《師說》此文更具情感性,因此在教學中注重誦讀的施教。叫了幾個學生朗讀模仿,效果亦是不錯。對於沒念好的學生用文中的話說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並同步翻譯,效果也出來了。此種情形只是針對有過預習的並且成績較好的學生,整個班級氣氛較活。但是對於古文考試的要求可能有點擔心。因此下節課應再次重復一次脈絡的整理。
Ⅳ 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我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材分析
蘇教版初中語文單元是「人生體驗」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人生的歷程中能夠獲得豐富的體驗,對人生有新的思考與感悟。《錯過》則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雜文,作者對「錯過」的體驗是獨特的,而對於初中的學生來說,錯過的經歷是有的,但對「錯過」的體驗不夠深刻,本文辯證的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我們要把握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教學過程設想:
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雜文。教學中,要結合議論文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指導學生了解本文語言鮮明、生動、含蓄,富有哲理性,運用「示例法」,安排學生合作探討語言的深層含義及語句所蘊涵的深刻哲理,並結合自身對「錯過」的體驗,與作者的體驗進行比較,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學法設想:
從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對人生中「錯過」的認識。
學習方法上:
配剛剛上傳的課後反思
採取整體感知,重點研讀、自由討論。
憬悟人生
作家劉心武對「錯過」的體驗是獨特的,他認為對「錯過」一要習慣,二要品味,固然,人生有一些小錯過不要緊,但這對心志還不成熟的中學生而言,可能會成為他們輕率行動的借口和理由,為此在品味課文時重點放在對學生覺得最精彩的句子或語段進行品評上,其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解讀文本,然後通過人生體驗並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自己的感受,從中體會到錯過是一種無奈,要珍惜機會,別輕易錯過,可一旦錯過了,就要去細細地品味,並從中獲取到對今後人生有益的東西。從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這一環節效果還不錯。
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大膽的對學生進行放飛,培養學生對文本有自己的解讀,同時要做好對學生知識結構的研究工作,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一切均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在教學中,如何指導學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是一大難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課上我指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指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章當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考慮: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文章情境。「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悅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著而自豪的。小外甥敘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上課時正確地把握了文章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大聲讀、想像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指導品讀體會。在教學中耐心地指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理解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像月亮的句段時,理解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像、討論。
《送行》是教科版藝術教材第八冊的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是李叔同採用 美國人約翰·奧德威的 《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的 學堂樂歌 。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二部合唱歌曲,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多聲部音樂的和諧美。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學習加以感受、體驗,唱好二聲部歌曲。
在歌曲的備課中,我遇到了幾個難題。一是怎麼樣銜接第一課時的舊知識?每周兩節的音樂課,學生對上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遺忘較多。音樂是聽覺藝術,是時間藝術,學習過程中的許多問題不容易被發現,難以為下一教學環節的提高提供參照。另一個難題是今天所學的歌曲《送別》創作的年代較遠,怎麼讓學生詳細地了解歌曲創作背景,幫助理解歌曲內容,又不佔用課堂太多時間?在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的課題研究中,我嘗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解決教學中的難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活課堂學習
生動形象是現代信息技術賦予教學的一大特點。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佔主導、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徵。我精心製作課件、網頁,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在導入歌曲二聲部的學習中,我採用對比欣賞的教學手段。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感受二部合唱歌曲。依託信息技術整合學科技能有效解決二部合唱難點。
教學是一個不斷研究過程,本節課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藝術課程的整合嘗試方面取得一定收獲,但課堂研究是無止境的,反思本節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二、比如二聲部合唱的學習難度較大,雖然基本完成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會二部合唱歌曲《送別》,但演唱質量有待下節課繼續提高。再一個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進行遠程學習交流。包括師生間的交流,同學間的交流以及同行間的交流。
經過幾個月的語文國培學習,結合教學工作實際情況,我認識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但平時教學中沒被重視到,那就是——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這樣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能讓學生愛學語文,我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
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些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表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
讀後感,觀後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
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這是我最近學習過程中的一點點思考,現作以上總結,思想和觀點比較淺顯,望老師能給予指導。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
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老師應讓學生進行探討。
相比《勸學》,韓愈《師說》此文更具情感性,因此在教學中注重誦讀的施教。叫了幾個學生朗讀模仿,效果亦是不錯。對於沒念好的學生用文中的話說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並同步翻譯,效果也出來了。
此種情形只是針對有過預習的並且成績較好的學生,整個班級氣氛較活。但是對於古文考試的要求可能有點擔心。因此下節課應再次重復一次脈絡的整理。
1、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藍本。
因此,「探究性」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
教師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才能真正形成師生和課文作者。對話。
2、教學用具
任何形式的課堂(包括視聽媒體的使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的手段不應公式化、程式化,如課堂討論或死板、單調,或聽之任之;有些班完全用滑鼠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課本等等。
這種教學方法淡化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本質,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作秀」的嫌疑,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但不應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及時介入,或提出必要的觀點和概括,或適當地展開課文,才能引導探究深入,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問哪裡的運河應該是清澈的,哪裡才是活水的來源。」作為一名教師,「這是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要上上下下地去要它!」
雪萊有一首著名的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其實,現在沐浴在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中,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就是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
每個語文老師應該創造一個溫暖的夏天他的職業生涯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天,鳥兒在歌唱,花兒香,符合時代的東風,高舉的旗幟課程改革,簡而言之,播種一個紅色秋天祖國的未來。多反省,多清醒,多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我們應該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前幾天,我和劉老師正好集體備課到《葉公好龍》這篇文言文。對葉公只喜歡龍的藝術,見到真龍卻又極度恐懼的這一行為,我們有不同的見解,就像愛畫虎的畫家一樣,如見到真虎也必定會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談個人看法,我從中領會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現象,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劉老師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師教學用書》中有一個重點提示「從文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學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導他們去領會這個重點呢?
在上《葉公好龍》的第二課時時,孩子們從「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中領會到葉公對龍藝術的喜愛,又從「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領會到對真龍的恐懼,把兩部分進行比較理解,要孩子們談談自己對葉公的看法。
結果就有了四種觀點:
1、不要當愛慕虛榮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錶面現象。
4、葉公的行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有意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接著,孩子們熱情高漲,談到了生活中這種「葉公好龍」似的現象。對什麼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認識。
感謝我的孩子們,同時也感謝我自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的真理得以實施,終將得到回報。
1、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於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溫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准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
所以說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後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為出色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為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於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
那麼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麼,什麼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雲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了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才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准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准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3、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並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
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滕王閣>序》也背誦一遍,看著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是因為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為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並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4、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
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Ⅵ 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提高語文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加德納,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語言技能(語文應用能力)位於首位,由此可見在教育家的眼裡,學生的語言智能的發展是多麼重要。然而,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學校的師生天天用,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多少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多少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於一個基礎的問題,一個長期積累語言材料的問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帶的兩個班(073班和075班)中,學生語言材料貧乏表現得十分突出,特別是理科班073班。課堂上比較活躍,課後卻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學習其他科目,因而語文知識積累不夠,語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難題。
二、教師在教學上的最大困難——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
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靠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強積累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對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認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積累字詞嘛,有什麼難的。其實,我這里所說的積累並不是死記硬背一些名句和詞語,真正的語文積累,內容更為豐富,不僅有詞語和古詩文名句,還應有學生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情感體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在記憶里「自由出入」時,才能活學活用;只有做到活學活用,才能為閱讀、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三、採取措施,迎難而上
針對以上教學中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實基礎——字詞句的抄寫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本學期一開學,在目標定位和思想動員課上,我就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明確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准備兩個作業本,一個用來抄寫課本中出現過的生字詞,一個用來抄寫名句美文及寫作素材,每周要求學生交上來給老師撿查一次。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二是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其次,加強閱讀。語文新課標要求從學生有效的閱讀課文起步,這是對閱讀主體——學生的尊重,也是對閱讀規律的遵循。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讀」,反復的「讀」,再從「讀」中獲得感悟和體會,提高閱讀能力。這才是有效的閱讀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閱讀效果。因此,這一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就特別注意留給學生盡量多地讀課文的時間,要求自己做到「且慢開講,且慢啟發」,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電。「一日不學則落後,三日不學則無知。」在課程改革理念層出不窮的今天,教師的自我學習顯得優為重要。一位教師要會教書,首先要會學習,我深知教師的自我學習在整個教學中的重性,因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我採取了多種不同途徑進行學習。如了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及高考動態;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取長補短;充分利用「校視通」里的優質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等。特別是對學校訂購的「校視通」學習資源,不敢說我是用得最好的一個,但可以肯定,我是學得最多的一個。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繼續為我們開通「校視通」這一學習資源,讓我們老師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齊。
四、今後的教學重心
學生的年齡在增長,知識也在不斷積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他們閱讀的好習慣、方法,為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的課文語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學生感受和情感體驗方面的積累,讓他們找到源頭活水,給語文學習帶來清泉溪流,成為今後教學的工作重心。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希望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能和同仁們不斷的交流切磋。
自己從教已經進入第十五個年頭了,按理來說,應該是精力經驗最好的階段,但是同樣也伴隨著一些不良的毛病,具體表現為:
第一, 重經驗輕研究。
我總覺得自己對教材的把握較好了,對課堂的掌控也有度了,因而,總想以不變應萬變,輕視了對教材,對學生的研究和重新的解讀,到底學生整體如何,個體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如何去解讀教材,如何最大化的起到舉一反三甚至教是為了更好的不教等作用,這些意識我都有點忽視了。我覺得我個人應該再把自己當作小學生,重新學習,相互學習,加強創新意識,更加的服務學生服務學校。
第二, 拖懶推影響工作熱情。
人啊,自覺不自覺中總會出現一些拖懶的思想,如果不「照照鏡,整整衣,洗洗澡,治治病」,可能會更加嚴重。我就是這樣,由於俗務過多,自己的想法過多,對工作出現了能拖則拖,能躲則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一點擺老資格,耍脾氣。
第三, 門前雪影響大局意識
我們學校最大的毛病恐怕是每位老師都各自為戰,沒能真正地形成教研組的合力,科研思想,「傳幫帶」的意識不濃,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也是一樣!我只是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至於別人怎樣,我基本上都是做和事老或者老好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若關己糊塗至極。因而,我缺乏了大局意識和遠見的思想,彷彿自己進入了老齡之年。
第四, 新教改要有新創新
我們這一屆是廣西第三屆進入新課程改革的一屆,前面已經有了兩屆的經驗和教訓,而我們這一屆對我們而言也是新的挑戰,既要向先驅者們學習,認真地吸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又要有所矜持,保留自己的原生態,不要迷失自己更不能失去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總之,新教改就要有新創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懶懶而獨好兮,我如浮萍以終生。
以此自勉!
在15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具備以下三點:一、加強教師自身素養;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三、堅持寫教學後記。我這樣踐行著,且收效頗豐。
一、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
我覺得教語文,學養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第二位的。只從「術」的'方面去研究,不從「學」的方面去積淀,是捨本逐末。你要教學生讀,你首先要會讀、多讀,有深刻的讀書感悟;你要教學生寫,你首先要愛寫、能寫,有獨到的寫作體驗;你要教學生說,你首先要勤說、善說,有高超的口語表達才能;你要教學生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你首先要是一個大寫的人。因為教語文說到底是教做人。
我們教師不是詩人,但要有詩人的氣質;教師不是演員,但要有演員的才能;教師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師不是將軍,但要有指揮千軍的氣概。語文教師尤其應當如此。一筆好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一腔與學生融為一體的熱情,一顆真摯而善良的心,所有這些,才能構成一位語文教師的神韻。
有的老師上課,心裡想的是教學流程、步驟、環節,先干什麼,再干什麼,後干什麼,甚至幾分幾秒都有「科學」的設定。我覺得這樣做就缺失了教學的靈氣,教學的本真。我上課心中有路數,但全力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皺眉,都是他們心聲的反映。我就根據學生當時的狀態因勢利導,教為學服務,而不是師生被教案牽著走。上課時要做到:眼裡有學生,心裡有學生,心裡裝著每一位學生的心。
另外與時俱進,莫被「傳統」束縛頭腦;科學發展,不為時尚放棄永恆。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還重視「讀萬卷書,交萬名友」。古代有「游學」之舉,當代有「留學」之風,我還主張廣泛交流。子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詩雲:為切為磋為琢為磨。都是講交流的重要與樂趣。霍懋征老師年逾八旬還去西北講學,傳播經驗;魏書生老師做了局長還不放棄教學,他們是真正的事業家。語文課堂要充滿詩情,要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教師享受語文教學。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課堂要有書卷氣,要有翰墨香,因為語文教學,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浸潤在文化積淀中的社會行為。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沒有優秀的教師,什麼理念、教材、教法、評價都可能會被扭曲、變形、異化。課程改革的主力軍是教師,教學研究的生力軍也是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課改的成敗在於教師。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朱小蔓教授說:「如果我們教語文知識,不能教出個樂趣來,不能教出個興趣來,不能教出個迷戀母語的境界來,那他就不是一個高明的教師。」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前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教育效果取決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學生有沒有學習興趣,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為此,我摸索、總結了幾個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
(一)、巧設導語,誘發興趣
讓語文教學的導入充滿誘惑,充滿激情。讓激情綻放,讓誘惑持久,我覺得語文教學的導入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暖余溫。興奮升溫,容易調動人的情緒,使興奮加值。抓住剛剛過去的,但學生仍沉於餘味之中的事情,作導入的一個點,既合學生的口味,也有利於展開教學。例如,教《祝福》這課時,剛過了新年,學生還在回味著熱鬧的新年,臉上洋溢的那份快樂難以掩飾。一上課我就祝福他們,雖然這是遲來的祝福,但他們還是很高興,趁機我讓他們講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探親訪友的快樂,此時他們都樂於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過新年時的樂趣,因而他們很快就能放開來講,很興奮,這樣很快就調動了他們的情緒,也為他們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做對比,為理解文章做了鋪墊。
2、及時雨。及時的大雨總能讓人心生快意,也讓求雨的萬物歡喜若狂。我覺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時雨,雖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長青之樹,可遇不可求,但它卻是那一點靈動的色彩,僅一點靈動,也能閃耀一時。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時利用,也能成為課堂的動聽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讓巧合也成為課堂導入的一員,有時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學中應該嘗試這樣的導入。
3、歷史風。 歷史是風,從遠古吹來,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過去的每一天都成為歷史,歷史待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陰里。讓歷史作載體,讓歷史作紐帶,讓歷史見證昨天,讓歷史啟迪今天,從而藉助歷史作語文課堂的導入,學生腦中再現了歷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課堂。善用昨天的歷史,也要善用今天的歷史,讓歷史的風吹醒沉睡在舊模式下的語文課堂,讓歷史的風吹出語文課堂導入的新意。
總之,導入是課堂上要走好的關鍵的一步,是氣氛的調和劑,是整堂課情緒感染的開始。導入應以學生為主,因時而變,因勢而改,因文而生,讓語文課堂的導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爭奇斗艷,萬紫千紅,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觸發興趣
設置問題,要圍繞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本著從易到難,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則,找准切入口,講究坡度,愈進愈深,所見愈新愈奇,興趣亦愈激愈濃。在「啟」與「發」、「憤」與「悱」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異,不同意見不同觀點之間相互觸發,形成一種如切如磋的濃烈的課堂氣氛。
(三)、拓寬渠道,鞏固興趣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也是激發興趣鞏固興趣的陣地之一。學生的求知慾是十分強烈的,他們往往不滿足於課本和課堂所得,希望開拓知識面。教師就要及時地保護和培養這種積極性,
積極地向課外延伸。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舉行讀書報告會、故事會;組織指導學生課余創作,提供發表園地;開展語文聯誼活動,如猜字謎,記成語,談楹聯,接名句等。這樣,就會是學生看到自己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還要注意正確引導學生的興趣,處於高中年齡段的學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東西,而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健康的,這就需要我們因勢利導,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到正確的方面來。加強思想教育,進行健康的心理指導,以及展開上述有意義的活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穩定、牢固的學習志趣,對於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堅持寫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這里的「省」是指回顧、反省、檢查自己一日之內的所作所為,有無不足之處,以便改正自己的行為。
撰寫教學後記,對我們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新教師更為有益。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發現有些教師的教學後記,在課前就寫在了備課筆記上,也有的教師只寫幾筆,就了事,沒有什麼東西。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要「精」,即簡單扼要。教學後記不是長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賬,而是對該課的「實況」的回憶,對課堂上每一環節。
5月即將過去了,回顧這一個月來的教學,緊張、疲憊而又充實、愉悅。學業水平考試已經塵埃落定,我們終於從必修教材的緊張復習中解脫出來,好好地喘了一口氣,從孩子們考完回來的言談話語中得知,今年的語文測試並非原先想像中的那麼難,大家答得都還不錯,心裡頓時不免一陣竊喜,一個月的辛苦與期待總算沒有白費。
本月我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選修教材的處理上,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精心挑選若干詩歌和散文篇目向學生們推薦學習。教學思想是啟發式的、合作式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們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我認為一些教條式的方法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培養學生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語感更重要,好文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更何況我們選擇的篇目幾乎都是祖國語言文化中的經典,要想真正地理解其中全部的文化內涵又談何容易。有鑒於此,我自己也是費了許多心思。在朗誦上,幾乎每一篇文章我都要事先下載范讀錄音,聽一聽名家的朗誦,不斷地完善自己,精確到每一個字詞和句讀都不出現任何紕漏;在講解中,巧妙地設置問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啟發同學們的認真思考,一起來探求文學瑰寶的藝術魅力;在反思後,我積極努力拓展和遷移已經學過的知識內容,不斷整合詩歌鑒賞與散文理解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讓同學們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學而不倦。
或許是沒有了考試的壓力,此間同學們的學習狀態比較放鬆和隨意,剛開始接觸詩歌欣賞的時候,大家都是興致勃勃,妙趣橫生,問題很多,想法也不少。課堂上有睿智的發問,也有激烈的討論,「詩無達怙」,很多同學都能在課堂上做到動筆、動腦和動心。可是好景不長,同學們逐漸對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失去了原有的興趣,課上也慢慢有了嘮嗑、溜號、看閑書等不正常的現象。四班厭學的同學很多,三班偷懶的同學也不少,這都讓我很傷腦筋,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多關注一下他們,同時也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同學們真正地喜歡語文學科,欣賞語文魅力。
本月最為遺憾的是聽同組老師的課較少,尤其是翠姐和微姐兩位師傅的課,兩位師傅每周都能抽出時間來聽我的課替我把關助我成長,而我卻沒能做好自己應該。可能是平日里的學生社團工作很繁重,盡管如此自己也不應該再找借口,更注意處理好教學與工作的平衡,知道教學為首要任務,感謝翠姐的鼓勵與指點,也感謝同組老師對我的包容與理解。
人的一生過得是否精彩,其實並不是看它的長度,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比別人體驗得更多,因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愛崗敬業是從教者的職責,教師要有豐富的學識和較高的技能才能勝任教師這一工作。從教中,我嚴格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常規,現就將自己的進修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新的理念
1、 緊緊圍繞學習新課程,構建新課程,嘗試新教法的目標,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注重把學習新課程標准與構建新理念有機的結合起來,以全新的素質結構接受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
2、通過學習新的《課程標准》,使自己逐步領會到「一切為了人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了學生主體觀,貫徹了民主教學的思想,構建了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重視了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工作
教學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也是檢驗一個教師工作成敗的關鍵。半年來,在堅持抓好新課程理念學習和應用的同時,我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充分運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大膽改革課堂教學,加大新型教學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具體表現在:
(一)發揮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1、 備課深入細致。平時認真研究教材,多方參閱各種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確把握難重點。
2、 注重課堂教學效果。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以愉快式教學為主,不搞滿堂灌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為主線,注重講練結合。
3、內外教學研討活動,不斷汲取他人的寶貴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並經常在一起討論教學問題。本年度外出聽課4節,在校內聽課70節。在作業批改上,認真及時,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訂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輔導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現形式,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風格,不強求一律,讓學生在視、聽、觸覺中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相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好後進生轉化工作。
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後進生轉化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全班學生的整體成績。
1、用發展眼光看學生。應當縱向地看到:後進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應相信他的明天會比今天好。
2、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首先 幫助後進生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其次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後進生也是孩子,厭惡、責罵只能適得其反,他們應該享有同其它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該在稍有一點進步 時得到老師的肯定。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三、班主任工作
作為班主任教師,對學生思想常抓不懈, 經常與家長溝通聯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協同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刻苦學習的意志,教會學習方法,學好各門功課,並掌握學生的課業負擔量。
今後我要進一步加強政治業務學習,努力提高素質,不斷更新觀念,發揚創新精神,使教學工作開展得越來越好。
Ⅶ 學生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學生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 「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獲?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准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從開學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月中,我一邊組織課堂紀律,一邊領著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漢語拼音。漢語拼音課的教學內容只有聲母、韻母和音節,沒有詞語、句子,更沒有故事情節,缺乏一定的語言文字情境。每堂課學生學習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號,而且這些符號既難讀又難記,學生學起來易感到枯燥乏味。經過近一個多月的教學實踐,我對拼音教學作了如下反思:
一、兒歌串連記憶漢語拼音
兒歌是一種將所學內容本身轉化為音樂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對於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教字母的發音,還是規範字母的形式,我都運用了大量的兒歌,有的是傳統的兒歌。例如。「圓圓臉蛋羊角辮,嘴巴張大aaa;太陽出來紅彤彤,攏圓嘴巴ooo;清清池塘一隻鵝,嘴巴扁扁eee。」「牙齒對齊iii,嘴巴突出uuu,像吹笛子üüü。」讓學生邊念兒歌邊做動作。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慧。
二、手腦並用親密接觸漢語拼音
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用身體來演演字母,用小手來做做字母,用身邊可利用的東西來擺擺字母,用橡皮泥來捏捏字母,用紙來製作拼音圖片等,讓抽象的拼音字母變得那樣的形象直觀、可以觸摸,使學生感受到拼音字母是那麼的可親可近,它就在我們的身上,就在我們的周圍。這種手腦並用的學習,既培養了動手能力,有開拓了思維,發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手段。
三、圖、形、音結合記憶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課的教學內容只有字詞,沒有句子,更沒有故事情節,缺乏一定的語言文字情境。每堂課學生學習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這些符號學生學起來易感到枯燥乏味。應該將字母的形和發音與插圖結合起來,將抽象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情趣。從看圖說話導入,讓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圖中的拼音的形,在發現形的過程中學會寫。在這一點上,自認為做得還不夠好,沒有充分利用好插圖,在教學設計上還有所欠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游戲中學習漢語拼音
以多種形式的游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一個接一個把看到的音節傳下去)、變一變(用鉛筆拼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誰讀得快又准,誰就贏了,贏者可以刮對方鼻子)、拔河比賽(易混淆的字母寫在黑板上,兩組小朋友分立兩邊讀卡片,讀對的卡片貼在該組繩上,哪邊多哪組就贏)、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著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別人)、超市購物(師出示音節卡片,學生顧客拼讀音節,售貨員拿出貨物)等。通過趣味性強的游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松,練得扎實。但是有時游戲設計的任務難度應與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有一定的差異。在游戲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冷場,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五、設計生活情境學習拼音。
在教學翹舌音zhchshr時,考慮到這四個聲母的讀音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特意安排了一個「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來我們這里做客,依次出示客人來了,我們要打招呼啊,今天這幾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別,叫的'時候要把口舌翹起來(引導學生跟著老師讀zhchshr,當學生會讀之後,就請客人(學生戴頭飾)進門了,請進門的過程中又鞏固了zhchshr的認讀)。再搬椅子來招待客人。在這招待的過程中既訓練了口語交際能力又加強了zhchshr的認讀。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讀多練,輕松有趣地突破了翹舌音認讀的難關。
總之,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我相信只要創新地設計教學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寓教於樂,就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地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一年級學生要在短時間內掌握漢語拼音,難度極大。為了教好拼音,我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使得學生願意叫我「拼音老師」了。在這一個多月中,我一邊組織課堂紀律,一邊領著孩子們一起學習了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我真的感到難度很大,有時一節課學習3個字母都困難,盡管我也用了各種激勵語言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可是有的孩子還是沒有興趣,掌握不了課堂所學的知識,但是漢語拼音教學是孩子們學習的基礎,不管有多大的壓力,讓學生必須掌握好漢語拼音,我用心去領會孩子們的心聲挖掘孩子們的潛能。
聲母是拼音的開端,為了讓學生對學拼音產生好印象,在學聲母時,我讓學生們帶著快樂的心情學唱了聲母歌,使得學生能在快樂中認識23個聲母,而且對拼音留下了好印象。在復習聲母時,為了學生能夠區分容易混淆的聲母,我根據學生願意動口,不願動手這一特點,讓學生自製聲母卡片進行玩卡片的游戲,在整個游戲中,我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減少重復機械的發音練習。
復韻母是拼音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復韻母極容易混淆。如:復韻母「ui和iu」,在教學中,我有意讓學生們說說你怎麼樣區分這兩個復韻母,但是學生還是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採用記憶圖畫和左右邊寫法來記,這兩種方法未嘗不可,但成效不是很大,經過點撥,終於有一名同學舉手說出了老師想說的話,那就是要用讀音和拼音的寫法來區分。ui:發音時,要先發u的音,口型滑向i的口形,因此,學生看見ui,除了可以想像課本上圖畫小女孩的圍巾形狀外,按復韻母的發音方法來記更准確和直接。iu:發音時,也是要先做好發i的口型,嘴巴扁扁的,發音結束時,口形要停留在u的口型上,這樣,孩子們看到iu,就會知道要先看站在前面的拼音是哪一個。除iu和ui本身不好區分外,給他們兩個標調號也是很容易帶給學生們錯覺的。課堂上,我曾經編過故事,大意就是i和u為戴帽子爭爭吵吵,於是拼音國王說,誰站在後面呢,帽子就給誰戴。當然,除了講故事外,標調歌可是一定要唱的:有a先找a,沒a找oe,iu並列標在後。
韻母發音較難,特別是鼻韻母。鼻韻母分前鼻韻母和後鼻韻母,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大部分學生發音時前鼻音不像前鼻音,後鼻音又不像後鼻音,導致前後鼻音根本分不開。
在教學前鼻音時,我特別關注學生發音的准確性,前段時間都是利用課文的插圖來教學拼音,後來,我讓學生根據韻母組成的字母來嘗試發音。
如教學an,an是由a和n組成的,發音的時候由發a的音轉向發n的音,anan學生由慢變快,最後滑向an的音這樣教學有助於學生記注an的形和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直接教給學生讀音效果要好的多。
在嘗試成功後,我以此類推,讓學生用以上方法學習eninunün。由於事先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所以許多學生非常興奮,爭著,搶著發給我聽,當然有許多是不正確的,但一經提醒,學生還是能夠發準的。
為掌握好復韻母,在復習過程中,我注重了進行訓練,設計了三步:讓學生發現——探究——實踐,使學生發現復韻母的發音和它組成之間的關系,從而掌握復韻母的發音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我還運用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復韻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寓教於樂,運用各種小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達到樂學、愛學。
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道難關,也是最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之一。漢語拼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是幫助兒童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學好漢語拼音,對於孩子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拼音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合理的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輕輕鬆鬆學好拼音,邁好學習語文的第一步。我在這一個多月的拼音教學中有幾點感受與大家分享:
1、讓學生自編順口溜記住拼音,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拼音課的教學中,我都是先指導,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嘗試編兒歌記住拼音字母,請編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教全班同學一起讀。在學習q時,就引導學生對比p的兒歌「右上半圓ppp」編兒歌:「左上半圓,qqq。」學生看圖後編到:小山坡,ppp。這樣一來,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枯燥的拼音課變得有趣味性,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而且因為是自己編的,記憶也很深刻。
2、動作演示法,區分形近字母。
bd、pq、ft、nh、mn,這些字母容易混淆,可用動作演示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它們的讀音和字形。如:區分bd、pq時,可讓學生伸出左拳,拇指向上,演示b的字形,再伸出右拳演示d的字形,然後讓學生將兩拳相對後向下翻,便演示出pq的字形。邊演示邊教學生說:「左拳b來右拳d,兩拳相對念bd;左豎朝上就念b,右豎朝上就念d;左豎朝下就念p,右豎朝下就念q」。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使本來顯得很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而且也幫助學生區分了易混淆的字母。
3、巧設游戲,在游戲中學拼音。
根據學生的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可以將枯燥無味的復習鞏固方法換成找朋友、摘花、摘蘋果等游戲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如復習23個聲母,可以做聲母排隊游戲,這個游戲不但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注意力、一舉兩得。還有就是「找朋友」游戲。可以在復韻母中找朋友(如:an一個學生拿a,另一個學生拿n);可以在整體認讀音節中找朋友,也可以兩拼、三拼音節中找朋友,形式多樣,靈活實用。
4、講故事,揭示規則,突破難點。
如:在教學j、q、x與ü相拼時,去掉兩點的規則是學生最難掌握的內容。這個規則的講解可以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有一天j、q、x帶著小i出去玩,小ü也要去,急得哭了。j、q、x說:「你先擦掉眼淚,我們再帶你去。」小ü連忙擦掉眼淚,拉著j、q、x的手出去玩了。學生聽完故事,知道了j、q、x與ü相拼時,ü上兩點要去掉。另外,教師還要強調,j、q、x從不和u相拼,j、q、x與ü相拼時ü上兩點要去掉但仍然讀ü,千萬不能讀成u。
六七歲的孩子正是好玩好奇的年紀,記憶力又特別強,所以,漢語拼音的學習,培養孩子的興趣是最關鍵的,只有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把漢語拼音學得好,記得牢。
(一)責任感是教師反思的原動力
師德是教師職業素養的第一要素,而責任感又是師德的集中體現。如果從應付工作的角度來說,反思是可有可無的,事實上也的確有的教師十年、二十年教學工作仍是老一套。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不會滿足於應付工作,甚至不滿足於昨天的成績,而是不斷探求更合理的教學設計、不斷追求更好的教學效果。每一堂課都有值得反思的經驗與教訓,下一堂課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教學反思是一個辛苦甚至痛苦的過程,來自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責任感是完成這一過程的原動力。
(二)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途徑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要不斷學習,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田慧生先生認為:「總體來看,在這樣一個忙碌、緊張的功利背景下,現在學校、課堂中正呈現出有知識卻少智慧、有理論卻少思想這樣一種局面,人的整體智慧水平在表面繁榮下正出現下降。」對於一位教師來說,從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仍然只不過是教材、教參的傳聲筒,是非常可悲的。不斷深入的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漸拋棄經驗型教師,聲聲呼喚智慧型教師。反思正是教師思考、學習、提升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教師既要低頭教學,又要回頭反思,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不斷反復中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專業思想,真正成為智慧型的教師。
(三)反思應成為教師常規的教學環節
小學語文教學的反思活動其實可以時時處處進行,它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的「習慣動作」,一位智慧的小學語文教師會把生活、工作、學習中接觸的各種信息與小學語文教學聯系起來,這種反思就是積極的、常態的反思。我們反對把教學反思搞成期中、期末總結匯報形式的東西。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本身具有復雜性、綜合性、多樣性、靈活性、特意性、開放性、生成性等特點。對於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一個個40分鍾的課堂、一個個單元的教學系列,要想達到完美的效果,是非常難的。正因為這難度,才使得教學活動本身充滿了魅力和挑戰性。結合智慧的反思,教師的每一節新課都會比上一節課安排得更合理。這樣日積月累,教師的成長和進步才會更快。當然,最終受益的還是學生。
把課堂還給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聽了一些課,年輕老師的多,說真的,比我上得精彩得多,但效果不見得比我好。所以,在語文組我一再表明觀點:少講。
少講就必須改變觀念。
一、不必擔心教學任務未完成。教學設計是死的,教學課堂是活的,鍛煉學生思維是真的,提高學生能力是目的;
二、不必擔心知識點未講完。一堂課最好只完成一個任務,強化一個知識點,貪多求全,反而是隔靴搔癢,蜻蜓點水,效果不好;
三、少講,就是讓學生先說話,教師後評價,學生先實踐,老師後指導,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助教」,學生當「評委」,老師當「嘉賓」。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問題通過全班討論還做不出來,那還有必要講標准答案嗎?考場上一個學生還能做出來嗎?老師能代替做答嗎?
少講就必須做好「導」的准備。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並不是將課堂教學變成學生的自由閱讀,也不是讓學生無中心、無目的地爭論不休,更不是讓學生在課堂里胡思亂想。而是把被不合理浪費掉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將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
二、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思考、辯論時,一定要有教師的充分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作為教者,也是讀者。作為讀者,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討,發表己見;作為教者,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估計學生在閱讀、思考、辯論時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好「導」的准備。
少講就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必須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方法,不能以答對一個題為目的,要以有清晰的答題思路為目的,要把各種不同題型在各種不同的文體的各種不同位置的閱讀答題方法思路傳給學生,授之以漁。
二、「學起於思,思源於疑」,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起始於問題,收獲於問題。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應該創設適當的情景指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向教師或其他同學提問,並認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學會方法,是當前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活動中只有真正貫徹主體性原則,學習者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才能使學習者的思維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才能充分挖掘學習者的智力和潛能。同時,把課堂還給學生,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因為,你要做更多的准備,以免出不必要的糗。
Ⅷ 探究語文教學反思給我們帶來的益處
回顧了本周的示範課,我認為在實際教學工作(上課、聽課)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的語文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們帶來的多多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初一(1)班上完語文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班上的韓國留學生李鎮煥和柳鉉世在講成語故事前積極准備,講時的認真我在課上對他們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李鎮煥和柳鉉世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游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贊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准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布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實踐課的程序進行一半就草草收場……從講台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盡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3、溝通心靈,為了更好
叢文靜老師的課堂上體現民主、平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關鍵是她能隨時隨地和學生進行交流。因此我也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師形象,他們寫好後,我給予了總結和整理,學生的心聲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藹可親,走進學生的生活,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成為朋友。學生需要鼓勵,不諷刺挖苦。尊重學生,給學生留面子,不亂發脾氣,不使用武力,不體罰學生,不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不要動不動找家長,不要每天都板著臉,不要讓我們總學習,不以分數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標准。以理服人,應該用心去了解學生,對每位學生一視同仁。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工作認真負責,善良、有愛心,人品好,像《十八歲的天空》中的古越濤一樣,相信學生,幫助學生。當學生犯錯誤時,老師耐心幫我們解決問題,發自內心的和同學交談。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鼓勵。課上是師生,課下如朋友,雙方以誠相待。」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更好的為語文教學務,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所以我把學生的心聲記錄在我的日記本中,牢記在心中,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通過聽課、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復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
Ⅸ 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一方面表現為課堂教學活動中諸多環節的無意義,另一方面表現為教材意圖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前者,使課堂在日復一日的簡單重復中走向技能的平庸;後者,使文本在莫名其妙的隨意解讀中走向價值的消亡。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在文本細讀上做好文章。既要通過細讀,明了作者創作意圖和編者編排意圖,使文本解讀成為語文知識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又要最大限度利用文本的例子功能,使文本成為遣詞造句、表情達意、傳承思想的最佳橋梁。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當我遭遇日本作家德富蘆花的精短散文《晚秋初冬》時,便自動跳出散文鑒賞的常規模式,走向了以教材編排目標為依託,以文本價值最大利用為目的的高效課堂教學探究活動。
我把這節課,分解成這樣五個版塊:
一、學什麼
在新課起始階段,以「學什麼」為核心,藉助投影儀,先呈現本單元的主題詞——「文字繪出的圖畫」和單元教學要點——「景物描寫」,再明確本課時學習目標——研究散文語言的拓展放飛。
這樣的目標定位,使起點處的閱讀,便擁有了明確的問題意識。這就讓閱讀成為了一項目標明確的活動。這活動,不以教者的個人喜好為依據,也不以文本意義的深入挖掘為宗旨,而是建立在教材整體知識版塊銜接的基礎上,為了構建合理有序的知識體系而設置。
二、寫了什麼
明確了課時目標後,我先安排學生將課文通讀兩遍。第一遍閱讀,以梳理文字、了解文章大意為主;第二遍閱讀,則重在感受文章的意境氛圍,品味文章的語言。兩遍閱讀後,我提出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文章四個板塊,分別寫了什麼時間、什麼場景、什麼樣的景物特徵?請同座位討論歸納,將答案寫在書上。
這個問題,顯然缺乏思維的挑戰性,其價值僅僅在於訓練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對課文內容及結構的理解。
在學生完成討論歸納之後,我開始提問,並結合學生回答的內容,不斷將問題引入文本細節的探究之中。比如:
生1:第三板塊的時間是月夜,地點是內宅,主要景物是樹木與落葉,景物特徵是清靜。
師:能說說景物特徵為什麼是「清靜」嗎?
生1:這一段第一句是總寫,「內宅里也很清靜」。
師:哦,是從開頭的總領句中得出的結論。那你能不能告訴大家,這一板塊的「清靜」,和第二板塊的「寂靜」有什麼不同?
生1:上面一個板塊,寫了白天里本來應該很熱鬧的景物,比如老貓、鳥雀、蒼蠅等。結果,老貓在睡覺,鳥雀也沒有鳴叫,只能聽見蒼蠅在格子門上爬動的沙沙聲。屬於以動寫靜。這個段落,只是直接描寫清靜。
師: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說,第二板塊,是以動寫靜;第三板塊,是靜景寫生。你請坐。不過,又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思考討論一下:第三板塊寫清靜,是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寫的呢?
生2:我覺得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寫晴天情況下月夜的清靜,另一個是寫雨天夜晚的清靜。
生3:我覺得還有一個角度——「我」。這段最後一句,寫「我」默然獨坐,顧影自憐。也是一個角度。
師:不錯,三個角度。第一個角度,寫夜晚的靜。第二個角度,寫暮雨中的靜。第三個角度,寫人的靜。注意,第二個角度,文章中強調的是「暮雨瀟瀟」,不是夜晚的雨。時間上略有差別。再深入思考一下:三個角度中,分別抓住哪些景物來寫的?為什麼要寫這些景物,而不是選擇其他景物呢?
生4:作者的寫景落腳點,主要放在自家的庭院中。無論是前庭,還是內宅,景物畢竟有限,所以,寫來寫去,還是寫樹木、落葉。至於暮雨中的行人,則是想像中的景緻,不是眼前的實景。
師:具體點兒說。
生4:具體來說,寫夜晚的靜,是抓住落葉、樹影、炊煙來寫;寫暮雨中的靜,是抓住雨打落葉的聲響、雨打傘蓋的聲響來寫,這應該屬於以聲襯靜;寫人的靜,就是寫人的獨坐冥思。
師:很好。經過生4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第三板塊在寫清靜時,是採用摹聲狀物,由物及人的手法來展開的。
這一環節的探究,共計用了十分鍾時間。在這十分鍾內,我通過不斷追問,使學生對文本中相當多的細節有了相對清晰的認識,最後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開始時提出的問題。
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呢?依我看,情況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十幾年間,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十分活躍,一些新理論、新觀點、新教法層出不窮,為什麼情況還是無大變化呢?我思之再三,覺得問題就出在這十幾年來,我們改革語文教學用的是「加法思維」,即不斷地給語文教學累加上去許多新的負載,使本來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培養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生將來怎麼去建設四個現代化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沒有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將來怎麼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呢?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認識事物的發展與變化。認識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學生將來怎麼能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呢?還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怎麼能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呢?
無疑,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確的,都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好好落實的。於是一 項一項地累加上去,語文教學的頭緒便越來越復雜,任務也越來越重。無怪乎有些教師不無感慨地說:「語文教學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然而,頭緒越是復雜,任務越是繁重,語文教學的目標便越不明確。誠如張志公先生所說:「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學者迷迷糊糊,鬧到畢業,還是不通。」事實正是如此。我們在1991年曾對部分畢業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作過調查,其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寫字姿勢大都不正確,根據抽樣調查,語文畢業考試試卷的書寫工整率僅達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達104個,平均每人4.16個。2500個常用字的回生率高達29.1%.距要求相距甚遠,實際上還是沒有「過關」。
語文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語文教師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頭緒越復雜,教師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語文教學要跟著潮流走,於是每當一個新的說法提出來,教師便要兢兢業業地去鑽研這些新概念,去體現這些新精神,這么一來,課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學活動多了起來,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從而擠掉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誦讀、理解、揣摩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運用,如此進行語文教學,其效率怎麼能高得起來呢?
近來在報上讀到這么一則消息,說的是華中理工大學最近作出的一項決定:95級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入學後,都要參加中國語文水平考試。未通過考試者,再以選修、自學的形式進行學習,然後參加以後每年一次的語文考試,畢業前通過考試者才授予學位。該校校長楊叔子意味深長地說:「作為一 名中國大學生,為什麼不通過四級英語考試拿不到學位,而中文不過關,作文不通,錯別字成堆,卻可以拿學位,這怎麼解釋?」從校方作出的這個決定中我們可看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盡管不少人已經成為理工科的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語文卻仍然不過關。本來就應該在中小學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讓大學去補這個課呢?這不是很值得我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嗎?
怎麼來解決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老大難問題呢?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變過去的「加法思維」為「減法思維」。要給語文教學減輕負擔,使之頭緒簡化,目標集中,輕裝前進。用「減法思維」來看問題,語文教學並不是那麼復雜。葉聖陶先生過去曾將語文能力概括為聽說讀寫四個字。其實就這四個字來說,也是不應該等量齊觀的。我以為小學生進入學校學習語文主要是學習書面語言,而兼及學習口頭語言,這是因為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口頭語言,進入學校學習語文是要使口頭語言更加規范,而口頭語言的規范也是有賴於書面語言的學習的。至於聽,就更是無所不在。教師講課要聽,別人朗讀課文、復述課文要聽,別人回答問題、討論發言要聽,同學們口述作文也要聽……總之聽的訓練是寓於上述這些訓練之中的,似乎不必專作安排。
需要說明的是,提出這么幾項作為「語文過關」的主要指標,只是強調語文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這幾項最主要的訓練上,並不意味著否認語文學科的其它功能。語文學科確實有其思想教育、發展智能、認識事物和審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這些功能都應該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牽強附會的。語文就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突出識字、寫字、讀書、背誦、作文這幾項訓練重點。目標既明,達成目標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語文教學不應是教者單方面的灌輸,而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讀寫聽說的實踐活動中去學習讀寫聽說。
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期末成績均分84.37,比四班高出4分,比第一名低4分。批改試卷的老師和同年級的老師都誇贊:我們班進步很大。接任之前,就有人告訴我:這個班均分倒數第一,比其他班低十幾分。如今能取得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我反思這一學期對語文教學做了什麼:什麼也沒做!不但沒特別做什麼,語文課還少上了幾節,要麼是排節目,要麼是參加活動,交給數學老師了。我們班的後進生兩只手抓都抓不過來,我哪有精力一個個給他們補缺補差;我也沒有像數學老師那樣經常耗在班上一個個面批,也沒有像英語老師那樣經常把後進生帶到辦公室補。只是偶爾象徵性地懲罰不寫家庭作業的。應該說,我骨子裡就是「懶」教師,從教以來,就厭惡把孩子拎到辦公室訓斥啊、補作業啊.......
看上去,我什麼都沒做。但我也的的確確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學校的時間都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了。應該說,都滲透在與學生點點滴滴的互動中了。通過這一學期我們的學習成績,以及這幾年的思考,我肯定:讓學生健康(包括心理)成長,提高學生的成績,絕不是靠教師整天耗在學生身上,不是經常把學生拉在自己身邊補缺補差,不是一對一面批,也不是大量題海戰術。這些只能起到一點點輔助作用,把握不好,反而抑制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厭學。內動力激發出來了,這些教學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這學期擔任八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師,時常覺得自己經驗尚淺,理論知識儲備不足,遇到棘手問題總不能很好地圓滿地解決。以下就針對我遇到的教學上的一個問題,膚淺地談談自己的認識。
805班的學生總體水平中等,大部分學生聰明靈敏,有自尊心,有上進心,只有小部分學生會出現不自覺地違反課堂紀律,課後作業不按時按質完成,以說謊企圖矇混過關等情況,而以上問題又總不會集中體現在某一個學生身上。於是,我發現,這個集體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閃光點,至少你不會發現某一個學生是屢教不改,惡習纏身的。
但805班的學生完成作業又是在年級中出了名的數量少、質量差,在語文科目上情況甚是嚴重,每一天的作業水平都可謂是參差不齊,不寫、寫少、沒交等,而我時不時地抽查總是能發現,即便是交上來的作業也總存在一部分字跡潦草,抄襲他人,網上抄答案,更嚴重的是拿其他人的作業上交等。我在學期初總會在語文課堂上直接「質問」、批評這些同學,總認為在班集體面前進行教育,能激起這些學生的自尊心,也能對其他學生有警示作用。後來,發現這樣做不僅降低課堂學習效率,也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有時,我也會罰學生寫作業,這更是大錯特錯。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熱愛學習,一方面又把「學習」當作暴力手段,為了出氣,為了讓孩子屈服而運用於對孩子的懲戒上,那麼只會讓學生更加討厭學習,而且為了逃避再被懲罰而學會撒謊,別說學習了,已經使人格受到扭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壞習慣總不是一日就形成的,所以,壞習慣的糾正也需要很多的時間和耐心。我想,在下學期能否嘗試以下方法:
一、請班主任協調好各科教師布置的作業量,每天的寫和讀記做到均衡,數量又在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相處半年的經驗告訴我,對805班的學生曉之以理總是比「暴力鎮壓」來得有效多了,所以同時得讓學生明白老師的用心,動之以情。
二、細心發現學生不能按時按質完成作業的原因,主要是不會寫,因懶和貪玩不寫,因不能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無法寫全。發現一部分學生不會寫,那麼應該反思自身的教學,更加註重課堂教學的效率性,讓學生能對新課知識當堂吸收消化,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適當降低這類作業每次完成的量,更加重質。發現懶和貪玩而不寫,談話和鼓勵已經是用壞了的梗,圍追堵截往往造成更加厭學的心理,我倒認為應施力在培養優秀學生上,以學習優秀生的示範作用來影響其他學生,大力表揚勤學好學者,而暫時忽略模糊這些「壞學生」。發現學習安排不合理的學生,先管以圖不管,先讓家長配合學生學習計算自己的能力和完成作業的時間,逐漸培養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三、放寬心胸,學會容忍學生錯誤。我想,有時老師知道,一份作業沒有完成並沒有對學生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只是氣憤於學生的不聽話。對學生進行批評訓斥,甚至人格辱罵,這種語言上的說教,有時是一種「語言暴力」,以為學生好為名強迫他接受你的觀點,然後乖乖聽話。而罰寫更是一種暴力手段,為讓孩子暫時屈服老師的權威而不得不去寫,當寫作業變成一種懲罰,你還能說出「我這是為你好」「寫作業才能提高成績」這種話嗎?況且,學生為了躲避懲罰,勢必會撒謊,找各種借口,有極端行為,久而久之,扭曲思想和人格,對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實在是得不償失。我想學習容忍學生的錯誤,如果他們誠實向我說出沒完成作業的原因,即使是說「我不想寫」,一次兩次我也會嘗試著原諒,但是讓他們放學留下補作業,告訴他們「因為你們把順序搞錯了,之前玩,現在就得學習」。
四、將作業與學習聯系起來。學生常把作業與學習、成績劃分得很清楚,總是表示先完成作業,再有時間學習,作業與學習不是一回事,所以作業馬虎完成也行。但我讓805班學生在課堂上說出昨天完成的練習題答案,然後給分和針對性地點評,肯定他的努力和答對點,糾正其中錯誤。我發現,他們重視老師的評價,得到表揚會開心會笑,得分很低也會點頭表示明白原因,如此一來,他們會注意作業的量和質,希望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結果顯示,805班在期中考後課堂學習效率和成績都有提高,說明這種方法確實有效。
以上是針對學生不能按時按質完成作業的問題,我提出的一點見解,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待考驗,但我總希望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輕松學習,健康成長做點事。下學期,我會更努力,向其他老師請教方法,虛心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Ⅹ 語文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語文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轉眼,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兩月時間,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成功,也有不足;有收獲,也有失落。現自我反思如下。
一、成功方面
1、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很多同學都有了較大的進步。
2、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3、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向導,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當作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並把這些內容貫穿與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
4、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的學習規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不足之處
1、在語文教學中,還需要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2、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
3、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還不夠到位,部分學生學習方法還比較死板。
4、學生的閱讀面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的方法,培養課外閱讀的能力。
5、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方面探究不夠,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習作水平。
6、對學困生的指導和幫助還不夠。
鼓勵學生閱讀勤於思考,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是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的共識。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運用質疑問難的方法,不僅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的單元教學目標之一是:繼續學習質疑問難的方法,在閱讀課文中,對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提出問題。無論針對課題、重點語句還是全文進行質疑問難,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提問,讓學生明白,什麼樣的問題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問題不在多,而在於精。
在教學《秘密》一文時,我就運用了質疑問難的方法進行教學,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課文的最後一節寫了作者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萊伊恩的評價,並讓學生提出問題,試圖從學生的問題著手,從他們的內心需求出發,共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閱讀,提出了很多問題:什麼是「恪守」?「自己的原則」是什麼原則?遇到什麼阻力?為什麼說他作為一個人無疑是最偉大的?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進行交流討論。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師問生答式面面俱到的分析,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更提高了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思想的學科,這門學科應用廣泛而又極具影響力。學好這門學科其實挺難。對於小學階段,聽說讀寫都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我們要培養他們的各種好習慣,從基礎抓起。
拼音是重點,一年級孩子要藉助拼音來認識漢字。如果沒有正確的拼出拼音,那麼會影響孩子對漢字的識別。相較於拼出拼音來講,給生字注音似乎要更難一些。有的孩子能夠順勢拼讀出這個字的音,但要想寫出來,就會出現千奇百怪的錯誤。聲調是一個錯誤點,輕聲是一個錯誤點,相似字母是一個錯誤點,總之,有時他們寫出來的拼音真是五花八門,讓我們也匪夷所思。
同音字的區分,對於現在來講,他們認字程度沒有那麼強,有時會出現組詞上的錯誤。只要是同音,就能組出別的詞語。有時會把這個字安到另外一個詞上,這種情況教師加以強調並區分,但後期復習過程效果不佳,他們沒有深刻的記憶。
形近字的混淆。這學期學習同學的「同」字和問題的「問」字。這兩個字多數同學都分不清楚,聽寫起來錯誤連連。還有「有"和「又」這兩個字沒有什麼聯系啊,但他們還是能混淆著寫,這說明他們對這個字沒有建立起概念。需要今後在字形,字義上多下功夫。
除了寫字以外,這個階段還要重點練習讀。每天晚上孩子都要在家晚讀,無論多少,長短,都要嘗試著讀一讀,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增強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語文教學需要改進,在聽講的幾周里,我認為巨鹿實驗中學的語文教學存在幾處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更新教育觀念,神話課堂教學。
當前的語文教學我們應該擺脫舊 思想,習慣勢力等影響,注重45分鍾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們要養成學生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才能讓學生獲得語文素養。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學生是被動的狀態,沒有發揮學生主體性。要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首先應該改變這種情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參加到課堂之中,才會有效提高學生素養。
三、有做筆記的習慣。
學生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對於精彩的句子信息進行抄寫背誦 整理,長期積累,就會在無形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有認真完成作業梳理積累的習慣。
做作業時,教師要求學生應先梳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然後才會做作業。要求學生不過於依賴教輔書,告誡學生不要放棄思考。
總之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實踐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要領,繼續保持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語文素養才會得以提高,語文教學才會越來越好。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 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
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里,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我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一: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二: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教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三:讀的方面,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期望在以後的課堂改善!
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為了不雷同,我對每段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賞美文的方法「讓孩子說說哪些景色寫得好,為什麼?」,雷雨中則用「你能提出什麼問題考考大家?」,雷雨後用畫畫的形式展示自我對課文的理解。讓自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學第二段,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位學生都想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考倒同學,在問題的反饋上來看,學生確實是作了思考,提出的問題跟自我備課時想得一樣,並且有些好的同學提出了「字詞推敲」的問題,如:「往窗外望去」為什麼不寫成「往窗外看去」?有什麼不一樣?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當多嘗試這樣的教學。
上完這篇課文後我感覺學生對「雷雨中」一部分的掌握情景最好。首尾部分的詞語用得很生動但由於我總是擔心學生說不好表達不清在引導體會時過多地去細致描述反而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限制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雖然我注意到對學生語感的訓練但對好詞好句的積累沒有落到實處。另外這篇短文的資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趣味性並不是很足如果抓住雷雨前後小動物的表現插入擬人化的語言、心理描述訓練我想在激起童趣的同時又能加強對詞句的形象理解可能效果更好些。
我很喜歡這 篇課文,文字優美,用詞大氣,尤其是讀起來氣勢磅礴,盪氣回腸。文章寫得如此之美,我們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來感受這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呢?在教學中我認為運用「邊讀書邊想像畫面,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
教學時,我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像畫面,體會錢塘江大潮景觀之奇。但我發現學生對課文描述的景象比較陌生,一是由於對課文詞語的陌生,二是由於對場面的陌生。於是我思考是直接給他們先看錄相後講,還是講完後再看錄相呢?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我決定先講再看錄相。
在講析中,對詞語的理解上我運用了比較法,如「悶雷滾動」對「山崩地裂」,「風平浪靜」對「白浪翻滾」,讓學生說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還運用了畫畫法進行比較,如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讓學生在畫筆下感受錢塘江大潮氣勢的不一樣。在比較中同學們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大膽說出了,畫出了自我心中的錢塘江大潮。最終我再放錄像,學生親眼目睹了真正的錢塘江大潮,進一步驗證了自我的感受,對課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有時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有時運用過早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想像力。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也應因課施教。
立足基本點初中說明文寫作教學是以培養記敘能力為基礎的寫作教學新階段。說明文的寫作必須具備科學性、客觀性的`特點。這是寫說明文的兩個基本點和根本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切忌對學生泛泛要求,要以記敘為基礎,用分解法突出抓好兩個基本點。
其一,文體特點要突出「說清楚。」首先著眼於說明文的科學性,強調寫清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內部結構,方法應不限於平實解說。初中教材中的《蜘蛛》、《晉祠》等課文,大半是生動的描述。《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既說明了建築結構,又介紹了革命史跡,通篇表現出濃重的記敘性。起始階段應把這種說明文類型作為文體要求的起點。因為對事物的情趣與感受是學生寫作的主要誘因。若只強調平實介紹,無益於用記敘基礎實現「說清楚」的目標。
其二,基本題材要緊扣「熟知的事物」。初中說明文集中體現出一個基本題材——建築物。尤其是第三冊集中安排了一個建築類說明文單元。這是因建築物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系最密切。起始訓練應把建築物作為基本題材之一,由簡到繁集中命題,以求依題成格,觸類旁通。作文題材除了要注重課文依據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學生熟知的事物。如《怎樣淹漬西紅柿》、《怎樣寫閱讀筆記》等,可先讓學生實踐,使訓練活動成為育人的一個步驟,這樣,寫起來既是介紹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又可使學以致用。
《秋遊》描寫了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樂心情。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簡單明了,我沒有放過多的時間在講解上,而是通過讓學生讀,感知這一自然段寫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質疑,說說在讀中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更好的讓孩子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共鳴。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生動、形象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驗秋天的美麗,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是「藍藍的」,是 「一望無邊」的,白雲一直在變幻,田野里色彩斑闌,到處充滿了果實成熟的美。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像,用朗讀的方法讓大家體會到白雲的有趣,想像:「天上的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有時像……」 「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高梁熟了,像……棉花白了,像…。」再想,這時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邊,它們會對你說些什麼?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讓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找一名同學進行比賽,培養語感。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
《詠雪》是《〈世說新語〉兩則》中的一則,講述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韞表現出了詠雪之才。那這一篇文章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以及學習古人的智慧。
為了完成教學重點,我要求學生藉助於課文注釋以及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基本上能夠獨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對「兒女」、「差」、「未若」、「因」這些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不太好,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注重每一堂課的積累與運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內容的基礎上,再整體感知。我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你們更欣賞誰對雪景的描繪?為什麼?」。旨在指導學生品析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局限於參考書時所給的賞析內容,不能充分展開想像,自己動腦筋去思考「白雪紛紛」是怎麼樣的一幅情景!這與學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觀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靜下來,聆聽心聲,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瑣事。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相關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語文,重在積累、重在細細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濃,才能散發出悠遠的清香。若是你能夠在某個日落的下午,映著余輝,慢慢品嘗,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