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它或者問而不答,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步步緊逼、層層追問,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或於不經意處發出奇問,以激活學生思維:或在無疑處質疑問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一、讓學生掌握重難點,恰當提問
課堂提問的語言要簡潔,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並設計好提問程序,確立好提問重點,切勿一節課里提許多問,生怕學生聽不懂,從而放棄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易混點。這就要求在備課時要想到學生的聽課、教師的講課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從學生聽課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課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如《含羞草》一課教學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這個關鍵詞語來設計提問。含羞草為什麼這樣“得意”呢?誰能從文中找到原因呢?圍繞關鍵詞“得意”展開教學的過程,每一步緊扣“得意”,從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現,到得意的朗讀,層層鋪開教學,教學重點突出,層次清楚。同樣的,後一部分,也可以圍繞“慚愧”這個詞語展開提問並進行教學。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覺得很慚愧呢?得意草慚愧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嗎?得意草慚愧地說了些什麼,誰能讀出慚愧的語氣來?就這樣,全文緊緊抓住“得意”和“慚愧”這一對反義詞,將教學貫穿始終,教學的重難。
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把握時機提問
課堂提問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了提問把握住時機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握提問時機。如果提問早於恰當時機,學生會因為准備不充分,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如果提問晚於恰當時機,解決了問題,提問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要想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就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把握住提問的恰當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講授《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有學生根據文中注釋,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魚了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提前預想到,要隨機應變給出恰當的理由,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藉此問題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問:這首詩是題畫詩,那它的內容是緊扣畫面的,大家想想畫面上究竟有沒有海豚呢?這個問題能啟發學生想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三、轉換角度提問,拓寬四維空間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時並不要求學生直接回答,或者問題本身不能直接以行為的方式求解,這就需要轉換角度:或側面分析,或反向比較;或同中尋異,或異中找同。在進行轉換角度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方式和行為的恰當和適度。不當轉換會引起飄離中心,無度轉換會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風娃娃》一課,在解決“風能為人們做些什麼”時,教師可以轉換角度,先提出“沒有風時,人們會遇到哪些困難?”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自主觀察自製小風車在無風狀態下的情景,想像自己在炎熱的夏天裡無風時的感受等等。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里,尋找人們對風的需要。再回答問題時,學生一定有話可說。轉換角度,不是迴避問題,而是讓學生更容易地在比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規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因此,要控制課堂提問的“度”,一是難易的“度”,二是時間的“度”。例如控制提問難易的“度”。《給顏黎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可設計如下提問:①魯迅喜愛桃花嗎?②龍華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魯迅理應去看看,為什麼不去呢?③這幾句主要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受?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上下文找出有關詞句,明確魯迅是喜歡桃花的。第二個問題是啟發學生理解的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原因。第三個問題深入追問,水到渠成,使學生理解這句話蘊含著魯迅對死難烈士的深切懷念,對反動派罪行的強烈憤慨,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
我們要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就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會提問,提好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是不能提出問題,而是不敢提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點是學生怕自己的提問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或許學生自信心不足,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氣氛,以鼓勵學生提問,對學生的表揚越及時,效果越好,激勵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對每一個提出問題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對問題提得好的學生,還要倡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過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師提問,而課堂提問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必不可缺少的教學技能,恰當的運用提問,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⑵ 語文提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提問的方法
一、精心設計提問
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紐帶。所以,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問要把握問題的難度。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結構可以劃分為3個層次,即「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教師要努力尋找學生「已知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然後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
2.提問要關注問題的角度。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入手,處理好問題大小、多少的關系。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如果能根據具體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
3.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葉聖陶先生說:「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成。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申。」也就是說,教師的提問應該是「投石擊破水底天,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設計,有效的提問有助於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瀾,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4.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開放性提問如何能夠促進學生有效思維呢?可以使用追問、聚焦、轉化等策略,引導學生正確深入地思考。
二、正確了解學生
課堂提問是以學生積極參與為前提的,為了激發學生回答的積極性,教師在精心設計提問的同時還應全面了解提問對象,知道面對的學生是什麼樣的認知水平,從而找到與學生契合的思維銜接點。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水平不同,對於 同一事物所關注、思考的都不同,所以教師在對待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層次應做到「因人而異」。即使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級,學生也存在差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優差生,使所有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三、准確把握時機
課堂提問要問得適時、問得有價值,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提問的時機十分重要。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掌握火候,選准時機,巧設疑難。
1.在所學知識的關鍵處提問。所謂「關鍵處」,是指教學目標中的重點、難點,是那些對學生的思維有統領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方。這時提問,可以把學生帶入積極的學習情境中,促其積極思考,順利掌握所學知識或形成技能技巧。
2.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提問。教師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從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知識的認知生長點,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好「橋梁」,促進新舊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科學完整的認知結構。
3.在學生學習的疑惑處提問。孔子曰:「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若能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及時提問,然後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提問的運用時機,課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外,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按照教學規律,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四、科學引導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而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正確叫答是一種藝術,教師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耐心等候。有些教師怕等候會導致時間不夠、不能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留給學生的等候時間太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違背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關鍵的策略是控制時間,既不浪費時間又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教師如果能在提問時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那麼,你給學生空間,孩子將給你驚喜。
小學語文提問方法
2.學會傾聽。真正有效的提問,其實只是傾聽,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於傾聽。教師心裡往往裝著自己的「備課答案」,對學生的傾聽不夠,容易忽視對學生的傾聽和尊重。其實,學生一旦開始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3.及時評價。在學生回答提問以後,教師一定要做總結和評定,總結必須明確具體地指出學生學習知識的優缺點。教師的評價對於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提問的效率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評價中由「供給者」轉向「激勵者」,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及時的反饋,讓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真正去發現學習,成為「發現者」和「建構者」。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從提問走向對話,是對提問進行改革的方向,對話更趨向於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提問不應只是局限於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方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問、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也應貫穿於課堂提問之中。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完善自己的提問技能,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必然就能催生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我在提問學生的時候,要考慮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適合學生,要把問題說明白說清楚,不能稀里糊塗的,使學生聽不明白,甚至有的孩子所答非所問,在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有的孩子站起來回答的還是上一個問題,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平時我總是鼓勵孩子們舉手回答問題,只要敢舉手回答問題,哪怕是回答錯了,我也不會批評學生,反倒會大聲的鼓勵學生,表揚學生有舉手的勇氣,因為孩子舉手了,就說明他在聽講。在《小書包》一課中,有一個環節,我提問,你是怎麼認識「校」這個字的,有的孩子說,我是在幼兒園認識的這個字,如果我換一種問法,「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會這么回答了,而是想如何記住這個字。還有在數學課上出示一幅情景圖,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和「你發現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同是一幅情景圖,老師想要的答案是一樣的,但是提問的方式不同,得到學生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以後要把問題想清楚,說明白,不拖泥帶水。我會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課堂提問的技巧
⑶ 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方式
導語: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要能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
1 教師進行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中學語文篇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
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服務者,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其次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就是比較優秀的學生也存在著“思維的惰性”,所以教師的提問顯得尤其必要,教師的提問可以盡量克服學生廣泛存在的“思維缺席”和“思維惰性”現象的出現;激活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效果;克服學生的自主學習存在的一種盲目性和無序性現象,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把握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以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2 教師的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2.1 普遍性與代表性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水平不同,個性差別也很大。教師設計提問時要以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目標,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方式,這種師生互動,有大多數時間成了“亂動”或“不動”,這種合作學習開始變形。我在《語文教學通訊》看到這樣一個材料:教師在向學生提問後下講台開始讓同學們自由討論,教室里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人人參與教學活動,但仔細觀察問題就出來了,一些學生不會合作,只在那裡聽好生“主講”,一些小組的學生還在閑聊,尚未進入討論狀態。針對此類情況,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定非自願者來回答問題,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學、不愛思考同學的非語言性暗示,鼓勵學生間相互啟發,使大多數同學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在考慮提問普遍性的前提下,還要考慮示範性,既面向全體學生,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為部分優秀的學生設計思維水平較高的題目,給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精彩的答題能產生很好的示範與帶動作用,能促進學生較高水平的思維活動。
2.2 層次性與量力性
對於提問的設計,要遵循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組成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先簡後繁的階梯式層層推進和擴展的序。按照這樣一個序,教師能節時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而且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能夠視不同情況,做出靈活的變動,可以重點突破,從重點問題入手,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與手段。教師必須努力鑽研教材,既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水平,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序,使一個個問題由淺入深依次逐個解決,猶如長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決前一個問題為解決後一個問題打下基礎,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搞好提問設計的順序為課堂教學成功進行達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個有效的`准備。教師提問設計的大體方向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的,到了具體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
2.3 計劃性與靈活性
教師的提問要有計劃性,絕不能信口設問。每堂課應當圍繞教學的目標,扣緊重點、難點和關鍵,設計出一個個准確、鮮明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與層遞性,每堂課的問題,都有明確的目的,完整的結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方法要靈活,不拘一格。
2.4 和諧性
和諧性,是保證課堂提問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情感的和諧非常重要,教師提問的態度要親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牽強或模稜兩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敢於大膽答題;教師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達到師生情感的趨同性,以消除師生間的隔閡,使學生樂於回答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認真聽取他們的回答,允許學生有插話的機會,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而且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要給予肯定,相信和諧性很好的課堂教學,可以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 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
課堂提問方法很重要,課堂上教師提問方法正確得當,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對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提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現在撮取幾種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見的方法介紹一下。
3.1 抓住關鍵提問突破法
能否抓住關鍵問題進行提問突破,決定了教師這堂課教學成功與否。教師要抓住一個關鍵問題打開一個決口,讓知識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關鍵問題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叫:“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散步》一文,可以這樣提問: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是怎樣解決的?為什麼要這樣解決?這樣一問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文章主題的一個把握即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用這樣一種提問法,必須縱觀全局,問於緊要之處。
3.2 循序漸進提問法
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有些問題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樣,要拾階而上,於峰頂領略無限風光。步步提高逐步推進設計提問,這樣必然達到一種很好的提問效果。
3.3 暫時擱置法
這種方法對於解決難以回答的問題尤其有效,明知問題學生很難回答,但還偏要提出,暫時擱置,留待醞釀,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後作答,如同打一個燈謎,暫時不揭謎底,讓猜謎之人煞費苦心地反復琢磨,給學生充分思索的迴旋餘地。這樣,一旦以後揭開謎底,學生印象會非常深刻,很長時間不會忘記此問題。
3.4 疏導式提問法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形成僵局,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誘發引導、點撥提示。
3.5 深挖激趣法
學生如果覺得教師提的問題過於簡單,那麼就提不起來興趣,但教師如若深挖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就如投一塊石頭於平靜的湖水之中,激起層層波浪。有的課文看起來很平實很簡單,其實卻獨具匠心,那麼這種提問法,就能顯示它的獨到之處。
以上的各種提問法,並不是分割開來的,許多課文可以綜合運用以上的多種方法,教師要視情況而定,靈活運用之。
⑷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想要進行有效的提問,首先他的問題一定不能設置得非常難,設置非常難的話,學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來,其次的話應該以一些有趣的形式來提問,而不是鹹的提問
⑸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
導語: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求異創新的火花並使之成燎原之勢,進而養成創新的習慣更是當代教育工作肩負的歷史重任。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
一、新穎設疑激趣――即問題的提出要有趣味性
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趣味性”問題,使學生急於去解決,形成思維訓練。如《死海不死》一課,開篇就可提問學生: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麼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麼?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並急切地研讀課文以尋找答案。最後,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徵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於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又如,在《狼》一文的教學中,老師可提問“大家認為本文中的屠夫與狼誰更聰明呢?”諸如此類的問題的提出,必然會引發學生的興趣並引起爭議,從而促使學生去探究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二、抓住關鍵詞提問――即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准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難點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為了避免問題的空泛和學生思考問題的籠統、粗略,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文本當中,對文章的言語作深入細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嚴謹、實在的思維品質,教師應注意抓住關鍵詞語發問。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的第8小節,教學時就可以抓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中的“那時”一詞發問。“那時,指什麼時候?”“那時”指的就是10年浩劫,那時紫藤蘿“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進而就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是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徵。可見抓住“那時”一詞發問,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抓住了教學的重點,打通了全文的脈絡。
三、迂迴設問,變直為曲――即問題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並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閱讀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後就說“全懂了”,“沒問題”,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此時就需教師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
比如特級教師於漪在教《孔乙己》一課時,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他真姓孔嗎?”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愚公移山》時,在解釋“孀妻、遺男”兩個詞語時,問學生:“這個孩子去幫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讓他去嗎?”類似於這樣的巧問、曲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高潮的出現 。
四、尋找比較因素提問――問題的提出要能培養學生的思維的發散性
語文教學中的比較因素是很多的,僅閱讀教學中就會涉及作者的比較,文體的比較,內容的比較,主題立意的比較,寫作技巧的比較等等。同是送別詩,岑參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抒發的離別情緒大不相同。通過比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間的橫向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養成思辨的習慣。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教學中要善於把課本知識與課外有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
如在學習了《背影》一文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的精神品質可否在自己的父親身上找出來?再如學習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恆的精神後,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闊”,並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
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離亂,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師提問“你願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麼社會就談不上發展。”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有學生提出具體化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終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很多學生都對這一提法表示贊同。教師在這時候提示“流水的這種追求必須以何為依託呢?”學生明確了“地勢上從高往低”後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盡管永不停息的追求著,然而它每況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談不上有高遠的目標與理想,只是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臣服。
五、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即問題的提出要有層次性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錢夢龍老師在教《愚公移山》時從四個關鍵處設問:1、從“人數”入手問,“移山的人數多嗎?”逐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既落實了“且”、“叟”、“齔”、“遺男”、“荷擔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語省略等知識,又為後文分析理清了頭緒;2、從人到事,“移山這件事做起來難嗎?”把學生引導到“移山任務越艱巨,就越能顯示出人們的精神面貌”這個方面;3、“愚公究竟笨不笨?”這樣就把課文的學習和學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偉大之處,把落實知識、開發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了;4、“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嗎?”扣住神話結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強化了前面的收獲。這樣的問題,正是教師以實現語文課程三維目標設計出的有層次性的四個出色的提問。
六、抓“主問題”的提問――即問題的提出要有創新性
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進程是靠提問進行的,提問的繁雜細碎,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問設計的不周,實質上是課堂教學改革沒有力度的表現。目前在網路與教育界最具有創新性的提問方式之一是“主問題”的`課堂設計。即用少量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來代替數量眾多的“碎問”。“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它是對課文閱讀教學起主導、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造的重要的問題或提問。
它有著自已鮮明的特點:
1.“主問題”是經過概括、提煉的,是教師精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教學的思想結晶,避免了提問的繁雜細碎;
2.“主問題”在教學中出現的順序是經過認真考慮的,一節課中幾個重要的主問題,其出現的先後是一種科學有序的安排,它們各自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自已的作用,具有層次性,排除了一般提問的隨意性;
3.“主問題”對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都有著內在的牽引力,每一個問題都結合起課堂上一個教學活動的“板塊”。
“主問題”能減少無效、無謂、無用的提問,節省出一定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能一線串珠地整體地帶動課文的理解品讀;能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
如教學《故鄉》一課,學生在預習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背景之後,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故鄉產生了哪些變化?學生邊讀邊擬發言要點,15分鍾後,課堂上開始閃現學生思考的結果:故鄉的面貌變化了,故鄉的人也變化了(閏土和楊二嫂)。教師以此為基準進行調控,要求學生繼續深入比較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並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分析完畢後追問:作者寫這些變化的用意何在?這樣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題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徹底,一方面對光明未來滿懷信心。這節課的教學中,主問題就是“故鄉產生了哪些變化?”這個問題在教學中主導著、牽動著教學進程,表現出“執一而馭萬”的一系列智能訓練活動,更由於這一主問題而形成明顯的長時間的學生活動板塊。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還有很多。上述課堂提問藝術也並非是孤立的、單獨存在的,一堂課並非只是運用其中的一種方法,更多的是多種方法飛綜合運用,互相滲透。“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也應是無窮無盡的。這就需要我們對提問的技巧和方法做更深入的理解和研討,以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相信,合理的課堂提問,一定會帶來豐碩的教學成果。
⑹ 語文提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⑺ 小學語文教師如怎樣有效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一、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進行提問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慾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比如教學《跳水》,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裡?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在語文教學中抓住難點提問
針對教學難點設計指導性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達到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文章的難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字類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問來解決問題;一是課文理解類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設問點,通過答問和歸納來解決問題。
如《窮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樣“溫暖而舒適”,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是如何敘寫的?這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溫暖而舒適”的分析探究,進而理解桑娜的“勤勞能幹”和作者用詞造句的准確及感情表達的真實。同樣在這篇課文中,對“自作自受”一詞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教師可抓住這一詞語提問:“自作自受”本是什麼意思?在文中是什麼意思?“作”什麼而又“受”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既然如此,桑娜為什麼還要這樣做?由此引導學生從“自作自受”一詞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艱辛及其收養孩子的堅決,進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勞。
又如《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是理解的重點,同時也是理解難點,它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讓學生聯系前兩句詩所提供的意境說出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學生就不會知道它流傳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詩句提問:“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的腦海里出現怎樣的情景?”“這兩句詩除了字面意思以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他們通過豐富的想像,彷彿看到園內林木蔥蘢,繁花似錦,紅杏灼灼,燦若雲霞。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總會沖破阻力向前發展。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不僅讓學生領會詩意,而且感悟了詩的意境,深刻領悟詩中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模糊點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有很多模糊點,這是指造成學生理解時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質屬於文章的疑難點。於是,在疑處提問,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推敲,明晰概念,達到正確理解的目的,並從中受到啟迪。如《少年閏土》寫“那個少年”“手捏一柄鋼叉”,其中“捏”在古漢語中是“緊握”的意思,但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加以誤解。引導他們仔細推敲,明確含義,不僅讓他們學到了新知,理解了課文,而且有助於培養他們認真讀書、勤於思考的好習慣。
四、在課文的優美情景處提問
注意把學生帶到課文所描述的世界裡,讓學生去體驗、感悟作者的思想,達到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例如教學課文《鳥的天堂》文章寫得十分優美,課堂上借學生的質疑:“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新的生命在顫動”指的是什麼?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地各抒己見。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麼見解。學生通過朗讀,大膽想像是風吹、鳥動、新發的嫩芽、陽光的照耀、綠葉本身孕育的無限生機……該篇文章用詞優美,語句精闢、簡練,教師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例如:關於“真是一株大樹”一句,學生讀時習慣強調句中的“大”字,實際上作者強調的是“一”株大樹,所以要啟發學生朗讀時讀出“一”株大樹。讀好這句話,讀出榕樹的大,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朗讀的感受,說說為什麼這樣或那樣讀。在學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時,就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時機。
五、提問後應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提出問題後,不要急著給予過多的解釋與引導,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讓熱鬧的課堂沉寂下來。教師在課堂提問後應環顧全班,利用學生思考的時間,注意一些非語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當學生准備回答時,便會身體稍微前傾,微張嘴;而聽到問題後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沒有聽清楚問題或無法回答這一問題。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就可根據這些表現,選擇合適的對象,把握適當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問。從提問、點名到回答,間隔時間是很難把握的。等待時間要視問題的類型和學生的反應而定。
六、提問後應關注對學生回答的評價
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會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發現,越是高年級學生,越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年齡的增長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因經常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被同學諷刺或被老師冷落;還有些學生是因為老師曾給予過不恰當的評價而影響了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課堂上,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沒有給出准確的應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不妨給予其適當的點撥和鼓勵,不要讓其產生因為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生成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准確與否做出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從學生是否正確回答了問題入手,還應著眼於是否通過提問又激發了他的想像,進而產生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新問題,這樣才能判斷提問是否有價值。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鑽研教學內容,認真領悟提問要求,切實掌握提問策略,精心設計各類問題。語文教學中的提問就能真正發揮“提問”的功效,達到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⑻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
導語: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合理的提問,有利於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一、巧設懸念,激發參與興趣
認知的內驅力是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和求知的慾望。可見,認知的內驅力是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習的根本力量。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思維的矛盾運動是參與學習的真正內動力。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在學習新的課文時,應首先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這就需要巧設懸念,啟迪思維。“看題目,設懸念”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因為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透過“眼睛”可以窺視文章的條理、內容。圍繞題目設問,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學《竊讀記》一課,學生看到題目後問:“竊”是什麼意思?誰在竊讀?在什麼地方竊讀?為什麼要竊讀?怎樣竊讀?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學生學有方向,而且這些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懸念,激發了他們的參與興趣。
抓住課題,巧設懸念,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認識方向,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二、營造氛圍,引領積極參與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薈萃了許多名篇佳作,文章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易於我們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在《麻雀》一課教學中,我通過自由讀,同桌對讀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學習的空間,保證了學生學習的“面”和“量”。接著,我又巧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體驗角色,激發表達慾望,讓學生讀出感情,加深理解了課文。對詞語的理解,我也沒有簡單地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自己讀書,相信學生能自己解決疑難,幫助學生總結學法,激勵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動作表演出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在表演中笑聲不斷,掌聲不斷,學生在活動中,在歡樂的氛圍中深刻理解了“扎煞、絕望、石頭似的”等詞語。對於句式的掌握,同樣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交流口頭造句的學生很多,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認真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敏銳地判斷答案的正誤優劣,並迅速地一一作出應對,老師的應答,或鼓勵,或致謝,或建議,或點撥,無不恰到好處,這種不只是學習內容、方法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溝通。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滿足,教師的創造才能和主導作用也得以充分發揮。在豐富而有趣的課堂活動中,營造了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表意見,不僅使學習氣氛圍輕松愉快,也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營造氛圍光靠創設情景是不夠的,還要根據教材特點,藝術地把學生引入一種境界,動情動感,在文章關鍵處,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發問,讓學生讀思結合,突破難點,讀懂課文。例如,學習《月光曲》,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月光照進茅屋後,屋裡的景象發生了什麼變化?融融月色中貝多芬會怎麼想?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精讀描述月光照耀下小屋的這段文字,對於了解貝多芬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創作靈感有著啟示作用。又如在課文內容的矛盾處設問,《海底世界》中寫海底很寧靜,又說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把這些矛盾展現在學生面前,將關鍵問題找出來,好比把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交給學生,由他們自己開鎖,在知識寶庫中尋奇覓寶。在開鎖過程中悟出學法,找問題,邊讀邊思,讀懂課文。
三、質疑問難,引導主動參與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因此,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舉措。
如教學《落花生》時,當學到父親把花生的'好處與蘋果、桃子相比較時,一位學生提出不同看法:蘋果、桃子把鮮紅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並不是缺點。正如現在做好一則廣告所產生的良好效益一樣,勇於發現自己,推銷自己並沒有錯。這位同學的見解得到了不少同學的支持,我也及時表揚他有個人的見解,但又話鋒一轉,點出在本文中,父親主要是通過比較來贊美花生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品格,並非貶低蘋果和桃子,不同的看法應該鼓勵。
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基本方法。其一,何處質疑。引導學生從課題上發現問題,從字詞的用法、語句及課文內容的含義,以及標點的使用等方面,提出疑問。其二,何時質疑。一般來說,有關課題的質疑,宜在課之始,從而帶著問題學習課文,使學有方向;對課文語言表達的質疑,宜在課中間,邊學邊問,學問結合,使興趣倍增,收獲更大;對情節發展,篇章結構安排等方面的質疑,宜在課文尾,有了前面的鋪墊,提出的問題會更深入,理解得也會更透徹。
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問難,不僅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而且有利於融洽師生感情,使學生樂學、好學。
⑼ 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中學語文篇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那麼課堂上該如何提問呢?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提問
很多學生怕老師提問,不是因為學生不會回答,而是怕自己回答得不好引來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們的嘲笑。在筆者看來,學生怕提問是由教師的不正確對待引起的。實質上,教師的提問應該是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是表達自己觀點的一個平台,是和大家探討問題、分享成果的一種途徑,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而由於教師的不正確引導或者對於學生回答的不正確態度,導致學生怕提問,一旦教師說要提問,大家一個個都低下了頭,生怕提問到自己,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對於課堂提問的恐懼心理,甚至是對於教師的厭惡以及對於科目的厭惡,更嚴重的還會引起學生的厭學、逃學行為等等,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能夠認識到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到他們的一些心理陰影,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的傳遞、講解,還有就是對於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對於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比如對於提問,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對於回答不好的,教師也要看出其中的閃光點,給予一定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於回答較好的,教師在表揚的同時也要讓其認識到回答的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讓學生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培養他們健康的認知。同時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不要過於注重“優等生”或者“後進生”,而是應該有目的地將提問的范圍擴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二、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抓住要點
新課改要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輔助者與引導者,同時要求教師要講究課堂教學中的方式方法,所以很多教師就會花很多時間來研究教學的過程,怎麼實現課堂的豐富多彩,而忽略了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識點的關鍵部分,即教學的要點。無論課程怎麼改革,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即要做好課堂知識要點的講解。這點在課堂提問中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不能漫無目的、隨意而為,而是要抓住要點,各個擊破,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實現提問的真正意義。
三、教師的提問要做到難易適中
教師設置的問題需在學生有疑問處。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得到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創造一種“洞然若開”之境,不僅會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的內容要具體、准確,必須對提問的.目的、范圍、程度、角度反復設計,加以限定,切忌隨心所問。如在教學《雪》這篇課文時,有的老師就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嗎?雪是什麼顏色的啊?下面的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見過,白顏色的。這樣的提問似乎能夠營造一種形式上的熱鬧的氛圍,卻很難想像它的價值所在。
四、運用技巧提問
語文本就是發散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好語文確實有難度,但是只要知道了學生的在意點、疑惑點和興趣點就會很輕松。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教師滿堂提問,學生要麼不想答要麼無話可答,甚至不予理睬、顧自遐想,教師只能自問自答。因此,為了解決這種困境就要看教師能否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點子上。那麼怎麼才能是問題提問的有吸睛點呢?這就要求有技巧:
1、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是最能引人入勝的,最容易勾起學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的,所以老師們要設置懸念。設置懸念時教師要事先熟悉教材,深入鑽研,抓住突破口,有目的給學生設置問題的懸念,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渴望,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懸念,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
2、比較性提問
語文是最不缺問體和文章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文與文之間也是存在極大的差別和各自特色的,所以在這樣的初中語文課堂教授中就要注意比較的方法來加強學習。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思索,通過分析、比較、歸類,尋同求異,培養學生尋求事物規律性的習慣,同時提高辨證思維的能力。這樣的比較設題,其實也是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一次歸納、整合,逐漸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這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必要的手段。
3、合作討論分析
當代的社會是和諧的社會,是需要通力合作的社會,人多力量大。課堂教學中,對於一些文段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較大的分歧,各人有各人的見解,針對這種發散性強、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生自由合作討論分析,在爭辯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根據四個原則進行提問
1、根據實際提問
學生是教授過程中的主體,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綜合分析,理順本節知識點與其它知識點的聯系,緊扣教學目標和具體教材內容,切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實際知識水平,讓設計的問題變直為曲,引人人勝。若課堂提問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會感到嚼之無味、思之無趣。課堂提問若能做到曲問、巧問,就能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開動腦筋,活躍思維,有效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培養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2、啟發式提問,慢慢引導
教師在設計問題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將設問的過程當作啟發學生思路的過程,通過問題的循循善誘、旁敲側擊。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思維梗阻時,教師要巧言啟發,幫助學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順思路,通過對立或矛盾的啟發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不斷在新的層面上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3、分層理解和提問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初中語文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語文課,需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想深一點,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科學地將大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將難問題分解成幾個易問題。做到分層設計、依序漸進、步步誘導,讓問題設計得更科學,讓學生解決問題更快樂,-使學生回答問題時既可望又可及,又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
4、適時提問,恰到好處
提問的時間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過早發問,學生的知識點還沒有掌握,容易造成氣氛緊張,讓學生內心恐慌,造成課堂冷場;過晚發問,學生已一目瞭然,無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這時的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毫無所值。語文教師設問的目的在於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力,從而解決具體問題,並不是要將學生問倒、問蔫,更不是當作一種形式或花絮來點綴課堂。提問要恰時切入,適時而問,否則會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還要善於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和具體提同的內容,教師從而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知識要點、訓練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通過基本方式來提問
1、抓住關鍵詞語
課堂提高要抓住關鍵詞,把學生的思維觸覺引到問題的焦點,有效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言語作深入細致的品味、分析。有時抓住一關鍵詞,就等於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脈絡。
2、抓住關鍵角度
這種做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一個側面迂迴引導,要抓住關鍵角度迂迴設問,不直接從正面設問,鼓勵學生在更高層面、更深角度、更寬的視角上去想問題、求解答。這樣就讓學生更加關注課文的情節,引起興趣,通過對作品的表象本質的分析.最終解決核心問題。
3、抓住關鍵因素
語文教學中的關鍵因素就是互相之間的比較,這在各篇文章中都是有的,兩個體裁一樣的文章更是多見。這時教師就要抓住關鍵因素,強化比較,這樣就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間的緊密聯系,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師還應注意,提問要符合大綱要求,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提問,而不能將問題答案歸結到與教學目的相反的方向,特別是對於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最好不要在課堂上進行提問,以免自己也無法解答,引起學生對教師能力的質疑。同時,課堂的提問要有目的地進行,不能四面撒網,讓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真正意圖。比如《談骨氣》一文,教師應該將問題的關鍵放在學生對於課文知識的理解上,比如,本文的論點是什麼?論據是什麼?論證是什麼?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相似的論據?如果讓你寫一篇《論骨氣》,你會怎麼寫?以此將課文的知識點聯系起來,讓學生既掌握了文章要點,又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空間。
⑽ 初中語文的提問技巧
導語: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可見課堂提問之與教學的關系是如此的重要。設計良好的提問,能開拓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巧妙設疑,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巧妙設疑,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例如在講解《蘆花盪》時就老頭子無論執行什麼任務,都不帶槍,即使時為大女孩報仇也沒有帶槍這一細節,向學生巧妙精心設問:“這是不是反映了老頭子魯莽的性格?並說明理由”,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自主分析理解老頭子的人物性格。巧妙設疑,精心提問,將課文重點融合在提問之中,將學生帶入一個充滿奇妙問題的世界,是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興趣。
二、抓住重點詞句,綜合設問,突出重點
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准確抓住重點詞句,並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和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於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麼於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後來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麼?而是採用綜合法提問:於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麼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於勒前後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於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隻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
三、抓住契機提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趣味性”問題,使學生急於去解決,形成思維訓練。如《死海不死》一課,開篇就可提問學生: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麼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麼?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並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後,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徵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於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尋找時傳祥》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時傳祥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尋找?最後找到了嗎?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寫人的章文卻因為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又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時,特別注意發問的技巧。開篇就提問:“孔乙己姓甚名誰?”,“他真的'姓孔嗎?”。這樣兩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誘導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因為一個問題就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提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所提問題循序漸進,善於運用提問技巧,注重提問拓展拔高空間,這就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所設問題的水平,所問問題具有引導性,能一環扣一環,逐漸引申問題高度。例如在《范進中舉》一文的講解中,教師可以通過以”本文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讓學生思索本文講的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再以“范進中舉到底是科舉制度體系下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引導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後有老師引導學生課文中人物細節描寫的拓展,最後有老師拓展式提問,以“不同時代的教育制度給人帶來什麼不同的影響”這個問題將學生帶往更為廣闊的思考領域。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由淺入生地提問技巧,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讓學生逐漸感受到探究與閱讀思索的意義所在。
再如:在教學契訶夫的著名小說《變色龍》時,可設計一些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回答。第一個問題:根據課文的敘述,你認為課文的主人公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在學生准確回答是“善變”後,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從課文中你們知道他“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怎樣表現出來?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由此我們知道奧楚蔑洛夫是“變色龍”式的走狗,“變色龍”的色雖然變來變去,骨子裡卻隱藏著一個不變的性格內核,你們知道他的性格內核是什麼嗎?學生通過分析課文得出結論。於是提出了第四個問題:什麼原因促使這個執法者一變再變,左變右變?學生基本能回答。為了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最後還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奧楚蔑洛夫這樣壞,為什麼沒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傷,是受害者,為什麼反而遭到人們的嘲笑?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就讓學生反復討論,最後明白作家的寫作意圖。
五、誘發引導、點撥提示,解決問題
有的問題教師提出後學生答不上來,形成僵局,教師可以改變角度,提出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誘發引導、點撥提示。如《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有這樣一句:“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教師問:這句是復句還是單句?如若學生一時答不出,可以提出一個相關的啟發問題:“為”與哪個詞搭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教《黃鸝》一課時,教師提問:描寫黃鸝的全部美麗的深刻含義是什麼?學生極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說說當時的背景,這樣問題就趨於簡單化了。
語文課堂中所需運用的語文技巧也是博大精深的,這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探索巧妙設疑的方式,敢於嘗試,為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