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中什麼是雙線結構

語文中什麼是雙線結構

發布時間:2022-11-27 18:01:36

① 雙線結構的作用

雙線結構是記敘類文章中常見的一種組合形式,同時存在和發展的兩條線索便於拓展作品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現豐富而復雜的社會生活。同時這種形式我們同學因平時接觸較多而容易掌握。如果能在自己的寫作中加以運用和表現,就會使文章顯得豐厚深刻,獲得閱讀者的認同。

拓展:形式

1、並行式 並行式結構中聯綴文章的兩條線索往往是並列存在平行發展的,文章中出現的兩個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們或是同向映襯或是反向對比,藉助兩者間的關系共同指向文章中心,更強烈鮮明地表現文章主題。

② 什麼是雙線敘事結構

有兩個主線,分開敘事。
我們可以稱這種結構為「一寫二」結構。「一」指的是一條敘事線索,「二」指的是被敘述的兩個故事。「雙線結構」說中的「雙線」指的是「兩條故事線索」

③ 文章里到底什麼才是雙線索結構 明線暗線什麼意思請舉例說明 詳細點 不要籠統的一兩句概括

以魯迅的《葯》為例;雙線結構
明線:華老栓買人血饅頭救華小栓,華小栓最後不治身亡
暗線:夏瑜革命被殺,為人民群眾斗爭卻不被理解,血被賣給華小栓治病
明線就是表面直敘的故事而暗線就是內涵的故事,兩個一起發展,又相互交織聯系。

④ 雙線作文怎麼寫

1、什麼是明線、暗線?
明線就是從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見的貫穿文章始終的,將文章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一般是故事發展的情節,在表面用來穿針引線的線索) 暗線就是相對來說要從文章中分析得來的貫穿文章始末的線索。(暗線很多種類.可能是人物的心理變化,可能是在某個時代下社會思想意識的變更,還可能是貫穿始終的關系,或者暗中歌頌什麼.反對什麼等作者的想法也是可以的)
2、雙線結構法
所謂雙線結構法,就是指寫作的敘事過程中設置兩條線索,分敘兩件事,彼此映照、對比、交叉、重合,從而更好地傳情達意的謀篇之法。
所謂雙線交叉,在小說里,它或者是一人兩事,或者是兩人一事,每條線索都串起若干個細節單元,既可以平行展開,殊途同歸,也可以交叉重疊,相互襯托。
第一是時間序列的雙線式:這類試驗類小說我推薦《福爾摩斯探案集》,每一部都是由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延續進行的,一方面是偵探辦案的步驟,一方面是案情發展的真相,兩條線互為策應,絕對是雙線小說的經典套路。
第二是意識的雙線式:對於意識流的小說,很多是非常巧妙地利用雙線式手法來撰寫的。我推薦俄羅斯作家哈里托諾夫的《命運線》一書,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對應結構雙線作品。一眼便知端地。
「背影」採用了雙線結構的方法
一條是以時間的先後、地點的轉換為順序記事寫人的明線:徐州見父、回家奔喪、南京送行、北平讀信,這四件事按時間先後依次寫來。前兩件事寫得簡略,南京送行寫得詳細,諸如決定親自送子、過江、進站、買票、講價、登車、揀座、買橘、話別,每個細節也未放過,特別是買橘一事,猶如電影中的慢鏡頭似的,把背影的全部過程敘述了出來;然後又轉入略寫,幾句話就概括了父親的大半生。
另一條是以「背影」為標志的、作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的暗線。如開頭點背影,望父買橘——寫背影,父子分手——找背影,篇末再扣背影。全文四次寫背影,有力地表達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反復照應了標題,使文章渾然一體,天衣無縫。「背影」則是貫串始終的一條內在的主線。

⑤ 雙線組元是什麼意思

「雙線組元」:雙線指的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統編版教材所謂的「雙線組元」的課文編排,就是有一定道理的了。我理解的這個「雙線組元」,就是統編版試圖引導教師通過對所謂「語文要素」的落實達成一種人文主題的教育。

第一,覆蓋面全。該叢書以人教社新課標教材為藍本,配備了從小學到初、高中各科、各年級系列教輔,同時還涵蓋了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滬科版、滬教版、蘇教版、滬粵版、浙教版、冀教版等版本。

基礎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本書特別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和練習。有專家說: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練出來的,只有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本叢書正體現了這一宗旨。

⑥ 如何使用統編教材的雙線結構進行課堂教學-以《鳥的天堂》為例(轉載)

本文發在《小學教學》2019.7-8月刊「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教學解讀專號」,入選有刪節。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每位語文教師的日常工作就是實施語文課程,而語文課程的實施實際上也是在進行母語的傳承。換言之,每位語文教師都是母語和母語教育的傳承者。

      作為傳承者,每位語文教師面臨著或多或少的挑戰。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2017版)》於2017年正式頒布,語文核心素養走進視野。對於義務教育階段來說,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被稱為國家統編語文教材正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載體。2019 年秋季開始,全國所有學校的小學語文教材將全部更換為統編教材。

      對於不少語文教師來說,這顯然是個新的挑戰。但是,如果了解了語文教育的發展,對統編教材的認識會更加清晰。

      時間回溯到1923年,當時頒布的《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尤其是吳研因先生起草的《小學國語課程綱要》確定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目的:「練習運用通常的語言文字,引起讀書趣味,養成發表能力,並涵養性情,啟發想像力及思想力。」該課程綱要還規定了各學年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提出教材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注重為生活的課程觀。這份《綱要》已經開始從「國語素養」、「情意要素」兩個方面思考課程目的,這是語文課程漸趨向成熟的起始和重要階段。

      隨著歷史的發展,從「綱要」到「標准」不斷修訂,語文課程建設歷經多個階段。目前,最為人所熟知且正在使用的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規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無論是1923年提到的國語素養、情意要素,還是2011年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這是語文課程不變的基本特點。回顧語文教育的歷史,既是為了繼承優良傳統,同時也是面向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如何理解並把握好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

      統編語文教材編寫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雙線結構」,即較為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雙線結構既是在繼承傳統,同時也較以往更加明晰。

      較為寬泛的人文主題體現了語文教材全面育人的價值取向,它是文選類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文要素讓不少老師頗為困惑,它是指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等。統編教材以雙線來組織單元內容,提倡的即是雙線統一,齊頭並進,強調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統編教材的雙線結構呢?接下來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鳥的天堂》為例,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

      一.從單元組織中明晰統編語文教材雙線結構的編排意圖

      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四時景物」為人文主題,組織了包括《古詩詞三首》,即《山居秋暝》《楓橋夜泊》《長相思》,以及《四季之美》《鳥的天堂》和《月跡》等幾篇課文,閱讀中彷彿漫步在絢麗多彩、生機勃勃的自然風景中;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初步體會景物描寫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和「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清楚明了。 

      以這個單元為例,我們可以發現,統編語文教材雙線結構的編排意圖有這樣的特點:

      一是確定語文教學教什麼。「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這是近幾年語文界逐漸形成的共識,但也是一線教師頭疼的問題。如何體現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主要看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確定,而教學目標是否合理、合情,又關繫到教學實施的效果。

      所以,當教師看到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雙線結構後,在感受大自然有生命力的自然景物這一人文主題的背景下,基本明確了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是「初步體會景物描寫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和「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確定教學目標便不是難事。

      二是構建語文學科的訓練序列。陳先雲先生曾指出,統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突出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以語文要素作為教材組織單元內容的主線、明線,主要圍繞兩大系列構建語文學科的訓練序列,即閱讀與表達系列(口語、書面語)的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習慣、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

      從一線教師的視角來看,課後思考與練習題是訓練序列的細化和落實。仍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我們來對比看看教材是如何構建「初步體會景物描寫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和「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的訓練序列。

      《古詩詞三首》的課後題中有一項是:讀一讀,想像詩句描繪的形象,說說哪些景物是靜態的,哪些是動態的。

      《四季之美》的課後題其中有一項是圍繞文中的句子,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景物的動態美」。學生還可以選做「仿照課文,用幾句話寫一寫自己印象最深的某個景緻」。

      第三篇課文《鳥的天堂》提出了這樣的思考練習題:課文分別描寫了傍晚和早晨兩次看到「鳥的天堂」的情景,說說它們有哪些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讀一讀相關段落。

        最後一篇《月跡》是自讀課文,提出了「讓學生在默讀中說說月亮的足跡都出現在哪裡,並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這樣的思考題。

      通過幾篇課文的對比,不難發現,從能夠說出景物的靜態和動態,到體會動態美,再到說出並讀出靜態和動態的不同特點,最後是體會描寫,逐步在閱讀與表達系列中落實和訓練「初步體會景物描寫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和「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的語文要素。

        二.以《鳥的天堂》為例,落實統編語文教材的雙線結構

      接下來,筆者以《鳥的天堂》這篇課文為例,談談在統編語文教材背景下如何落實雙線結構,從而確定教學內容。

      《鳥的天堂》是一篇老師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散文。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吳周文在《現代抒情美文100篇》中提到:「巴金在創作中一貫追求水清沙凈、澄明透澈的境界,其散文也是如此。不裝門面,不拿架子,不事藻飾與形容,創作一種自然質朴的藝術風格,此文可窺其風格之一斑。」

      《鳥的天堂》是巴金先生1933年南遊廣東時寫的作品,後來收入散文集《旅途隨筆》中,選入課文時有修改。文章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贊美。全文雖用語簡朴無華,平鋪直敘,卻到處呈現出如詩似畫的美趣,流淌著一種祥和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自然情調。

      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是傍晚時分,沒有看到鳥,只見到高大茂盛、充滿生機的大榕樹。這部分重點刻畫大榕樹的美麗:先寫遠看榕樹的情景,再寫近看榕樹時枝乾和綠葉的情態,展示出大榕樹勃勃生機的生命力。在飽含情感的描寫之後,作者發出由衷的贊嘆:「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作者第二次來到「鳥的天堂」是在早晨,見到了鳥飛鳥鳴的熱鬧情景。文中寫了鳥聲、鳥影,讓人應接不暇;寫了鳥的形態──大、小、花、黑;還寫了鳥的各種姿態──叫、飛、撲;最後,又專寫了一隻畫眉鳥,採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了鳥的可愛和它們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從描寫中,不僅讀出了鳥兒數量眾多、種類繁多,而且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和快樂。

      文章前面寫靜態的榕樹,多用長句,情深意厚;後面寫群鳥嬉戲,有的以詞為句,長短錯落,給人以急促的動感。無論是從內容、表達,還是情感、朗讀都是一種極有張力的對比,但都讓人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存在。

      《鳥的天堂》曾長期入選多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如:人教版、滬教版、冀教版、長春版、西師大版、語文S版和語文A版教材等,對於曾經使用原版本教材的一線教師來說,版本、學段、思考與練習題目的差異,會帶來一定的挑戰。我們不妨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這不失為一種全新而有趣的備課,為我們在使用統編教材時提供多樣的思考。

      如1988年人教版第十冊選用了《鳥的天堂》。課後思考練習題是教科書編者依據課程標准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的抓手,所以,想了解編者意圖和教學方向,課後題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這篇課文有三道課後題:

      1.作者曾兩次坐船經過「鳥的天堂」,第一次是在什麼時候,另一次又是在什麼時候?兩次所見有哪些不同?

      2.讀下面的句子,體會裡面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2)我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

      (3)當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劃去的時候,我還回頭去看那被拋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感到一點兒留戀。

      (4)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3.背誦課文(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近階段,它依然在人教版(課標本)中,但是從第十冊挪到了第七冊,課後題也發生了變化:

      1.課文寫的真美啊!我要有感情地多讀幾遍,還要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里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麼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

        3.我們來讀讀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從畫線部分體會到了什麼,再把句子抄下來。

      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   

      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除了人教版,語文S版和語文A版教材也把這篇課文放在了第二學段,位置在第八冊,以語文S版為例,它的課後題有這樣幾項: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默讀課文,想想「我」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麼不同。然後請你試著當一名導游,根據課文內容為遊客介紹「鳥的天堂」。

      3.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體會到了什麼。你還可以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讀一讀,仔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

      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

        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4.課文的倒數第三自然段描寫了眾鳥紛飛、百鳥齊鳴的熱鬧場景。請你回憶一下生活中遇到過的熱鬧場面,選擇一個寫下來。

      而長春版和西師大版教材把這篇文章放在了第三學段,比如長春版教材的課後題分為這三部分:

      朗讀:

      作者筆下榕樹的靜態與鳥的動態都寫得很生動,朗讀時要注意這一點。

      思考與交流:

        1.文中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分別看到哪些情景?有哪些感受?與同學們交流。

        2.從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看,作者對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態度?

        拓展與運用:

        學習了《一隻貝》《藏羚羊跪拜》《和小鳥最相親愛》和《鳥的天堂》之後,文中的哪些語句讓你最受感動?哪些語句能體現人類對動物朋友式的關懷?請把它們讀出來,把你最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版本、學段的多樣,恰恰說明《鳥的天堂》是一篇經得起時間篩選的經典文章。我們現在看看統編教材中《鳥的天堂》的課後題:

        1.朗讀課文。說說作者為什麼感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2.課文分別描寫了傍晚和早晨兩次看到「鳥的天堂」的情景,說說它們有哪些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讀一讀相關段落。

      3.抄寫課文第8自然段。

        閱讀鏈接

      一片土,一棵樹,一塊田……它們使我的眼睛舒暢,使我的呼吸暢快,使我的心靈舒展。我愛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愛這一切從土裡來的東西,因為我是從土裡來,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無處不是生命。

                                    ——選自巴金的《築渝道上》

        對比以上幾個版本,發現有三點值得我們關註:

        首先,之前的版本都在落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和統編教材提倡的較為寬泛的「人文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結構是一脈相承,但是之前各版本教材的單元「語文要素」和課文「語文要素」並不突顯,彼此間的關系也沒有序列性;

      其次,之前的版本也在關注了朗讀、背誦、思考、表達等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統編教材在繼承中更加明晰了閱讀與表達兩個系列,第一題中有閱讀和表達,第二題「課文分別描寫了傍晚和早晨兩次看到「鳥的天堂」的情景,說說它們有哪些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讀一讀相關段落。」提醒師生首先在閱讀中提取信息,然後進行對比和表達,最後再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讀一讀。從閱讀、思考到表達,再回到閱讀,是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過程。第三題的抄寫是閱讀後的積累與內化,也是表達的開始。

      再次,課後所出示的「閱讀鏈接」不僅是認識巴金的一份材料,也是這篇課文的人文主題,更有利於師生理解課文。

      基於以上的思考,筆者嘗試設計一份統編教材中《鳥的天堂》的教學活動。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槳、榕、樁、暇」等4個生字,會寫「撥、槳」等10個生字。抄寫課文第八自然段。

2.把握課文內容,初步體會大榕樹的靜態美,能用恰當的語氣和節奏朗讀。

3.初步認識「鳥的天堂」,感受文中無處不在的生命。

教學過程:

板塊一  創設語境,初步感知 

活動一:聯系資源,走近巴金

1.出示教材中的「閱讀鏈接」,在閱讀中初步走進巴金的文學世界。

一片土,一棵樹,一塊田……它們使我的眼睛舒暢,使我的呼吸暢快,使我的心靈舒展。我愛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愛這一切從土裡來的東西,因為我是從土裡來,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無處不是生命。

                                    ——選自巴金的《築渝道上》

2.學生交流對巴金的認識,師生共同梳理並提取重要信息,初步感受文章的主旨。

3.課題質疑:「鳥的天堂」在哪裡?會是什麼樣子?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鳥的天堂」和「天堂的鳥」的區別。

活動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朗讀中,教師相機指導生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如不可計數、應接不暇等,重點指導「榕」「暇」的書寫。

2.讀完後為全文劃分自然段,並解決前面的疑問,初步認識「鳥的天堂」。

3.藉助提示,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提示:課文描寫了作者先後在    和    的時候去「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景象。文中共出現  次「鳥的天堂」,只有在                              這句話中出現了兩次。)

板塊二 提出疑問,品讀榕樹

活動一:聚焦「天堂」,提出疑問 

1.指導朗讀「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句話,並引導學生質疑:作者為什麼這么說?兩個「鳥的天堂」有什麼不同?

2.瀏覽課文,找到作者第一次去「鳥的天堂」後產生疑問的那句話——「鳥的天堂」里沒有一隻鳥,我不禁這樣想。

3.把文中最後的感嘆句換成疑問句,讀出疑問的口吻。

活動二:品讀榕樹,感受靜美

    1.教師配樂范讀描寫大榕樹的相關段落,學生說出大榕樹的特點,並引出作者的感慨: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2.學生默讀,批註並交流作者如何描寫大榕樹的美麗,尤其是「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等句子。然後,從語氣和節奏等方面進行朗讀指導。

3.對比朗讀,感受大榕樹的靜態美。

(1)思考:「一株大樹」在這兩句話中的朗讀方法一樣嗎?

句子一:「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

句子二:「……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

(2)指導對比朗讀,感受靜態美。

(3)重點指導學生緊扣「美麗」一詞,有感情地朗讀第八自然段,感受美麗的大榕樹,美在靜態,美在內在的生命力。

板塊三  指導書寫, 積累語言

1.抄寫第八自然段,注意行款整齊。

2.總結評價。

                            鳥的天堂

                                    大

「鳥的天堂」 ——  一株榕樹           

                                        美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鳥的天堂」在早晨和傍晚不同的特點,感受大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能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讀出靜態美和動態美。

2.初步領悟動靜結合的表達方法,並嘗試運用。

3.理解「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敬意。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  回顧靜美,體會動美

活動一:再讀感慨,回顧靜美

1.語言創境,再讀「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2.回顧作者第一次去「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景象。朗讀第8自然段,再次感悟大榕樹的靜態美。

活動二:走進文本,體會動美

1.默讀描寫第二次去「鳥的天堂」的段落,有一定速度。把發現和感受畫一畫,寫一寫。

2.在交流中創設情景,想像畫面中從無聲到有聲,從無影到有影,從一隻到百鳥,從看得清到看不清的變化過程,發現作者的描寫是如何從「寂靜」過渡到「熱鬧」。

3.在朗讀中用恰當的語氣讀出短句的節奏感,體會作者描寫的有序與動感。

第二板塊  對比「動靜」,讀寫結合

活動一:對比「動靜」,品味異同

1.整體回顧兩次去「鳥的天堂」時的語句,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對比朗讀,初步認識「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

2.聚焦兩個段落,初步發現景物從靜態到動態,靜中有動的變化。

段落1: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段落2: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隻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活動二:

  1.創設情境,描寫一處從靜到動有變化的場景,如學校、商場、高鐵站、海灘等。

2.師生評價,進一步修改。

第三版塊 再悟「天堂」,感受生命

1.語言創境,再讀「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2.出示句子,對比發現語言表達的魅力。

句子1:那大榕樹就是鳥的天堂。

  句子2: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3.在交流中發現「靜態」和「動態」的相同點——生命。再次朗讀教材中的「閱讀鏈接」,感受巴金的精神世界。

一片土,一棵樹,一塊田……它們使我的眼睛舒暢,使我的呼吸暢快,使我的心靈舒展。我愛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愛這一切從土裡來的東西,因為我是從土裡來,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無處不是生命。

                                    ——選自巴金的《築渝道上》

板書設計:             

鳥的天堂

  第一次榕樹靜態

                              生命

  第二次  群鳥動態

⑦ 文章"爸爸的花兒落了"的雙線結構是怎樣的

1、一條線索是「花」
2、二條線索是畢業典禮。
作用是雙線並行,映映生輝,使文章結構更加緊湊,生動,具體。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一篇小說,是《城南舊事》的最後一章。小說的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間的北平。小說主要講述了父親與孩子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崇敬之情。作者以參加小學畢業典禮為主線,以夾竹桃花為副線,雙線穿插,通過寫主人公的爸爸對她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時她的人生體驗,表現了父愛的偉大,抒發了對父親的深切感激,崇敬和懷念。

⑧ 雙線式結構是怎麼回事

雙線交叉 明暗搭配

——從《葯》的結構說開去

在結構設置上,魯迅為了從革命者和群眾兩個方面來描寫,採用了「雙線結構」。作者同時描寫兩條線索:革命者夏瑜英勇奮斗,但是由於孤軍作戰,加上被族人出賣,終於在寂寞中犧牲;華老栓愚昧落後、麻木不仁,用人血饅蘸饅頭作為葯給兒子治病,但這葯並不見效,兒子也終於死去。這兩件事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卻因為一個人血饅頭聯繫到了一起,因為那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血,所以這兩個線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而在兩條線索之中,華老栓的悲劇又是作為明線來寫的,夏瑜的命運則是暗線,以華老栓一家為正面描寫的對象,使夏瑜的形象不經描寫卻也能深深的印在讀者腦海中。原本一篇小說是要通過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發展的,但是《葯》中卻沒有矛盾沖突的直接接觸和正面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的結構形式,這也使得小說中帶著不明朗的含蓄隱秘色彩。

⑨ 雙線結構法安排文章

 

      所謂雙線結構法,就是指寫作的敘事過程中設置兩條線索,分敘兩件事,彼此映照、對比、交叉、重合,從而更好地傳情達意的謀篇之法。

      所謂雙線交叉,在小說里,它或者是一人兩事,或者是兩人一事,每條線索都串起若干個細節單元,既可以平行展開,殊途同歸,也可以交叉重疊,相互襯托。

      正如《福爾摩斯探案集》,每一部都是由一明一暗兩條主線延續進行的,文章中一方面是偵探辦案的步驟,一方面是案情發展的真相,兩條線互為策應,堪稱是雙線小說的經典。

      俄羅斯作家哈里托諾夫的《命運線》一書是非常巧妙地利用雙線式手法來撰寫的。,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對應結構雙線作品。一眼便知端地。 

      還有《背影》這一文章就採用了雙線結構安排的方式。

      在背影中, 一條線是以時間的先後、地點的轉換為順序記事寫人的明線:徐州見父、回家奔喪、南京送行、北平讀信,這四件事按時間先後依次寫來。前兩件事寫得簡略,南京送行寫得詳細,諸如決定親自送子、過江、進站、買票、講價、登車、揀座、買橘、話別,每個細節也沒有放過,特別是買橘一事,猶如電影中的慢鏡頭似的,把背影的全部過程敘述了出來;然後又轉入略寫,幾句話就概括了父親的大半生。

      另一條是以「背影」為標志的、作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的暗線。如開頭點背影,望父買橘——寫背影,父子分手——找背影,篇末再扣背影。全文四次寫背影,有力地表達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反復照應了標題,使文章渾然一體,天衣無縫。「背影」則是貫串始終的一條內在的主線。

      《石碑上的歷史》採用的就是這種形式。作品以三百年前縣官和三百年後村婦黃四娘各自面對身患傳染病的親人的不同態度入筆,兩個事件前半段的並行相似與後半段的相反相對,以及最後結果的截然相反都給閱讀者造成強烈的心理效應。文章以歷史相合又最終相離的發展,以小見大正反映襯,體現了對情感社會的反思和對理性社會的呼喚,給人以凝重的歷史使命感。

    《葯》也是典型的二線迭合的範例。夏老栓為了給兒子醫治癆病,決定向劊子手買人血饅頭。在茶館里,在茶客們圍繞著人血饅頭議論小栓的病,並讓康大叔講獄中軼事。最後,華小栓還是不治而死。夏瑜是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在從事革命活動中被清政府逮捕,夏瑜對革命矢志不移,以身許國,即使在獄中,也沒有忘記向眾人宣傳革命道理,後來被清政府殺害。華夏二家,一個身患癆病寄望於「人血饅頭」,一個為民請命而捨身成仁。一愚味、一英勇,但最終都走向不幸:死亡。他們的不幸是「華夏」的不幸。如果民眾沒有充分覺悟,那麼這種不幸還將存在,革命難以成功。

      老栓買「葯」,小栓吃「葯」,小栓終不治而亡,是一個故事。夏瑜被捕,堅貞不屈,最終被殺,又是一個故事。本來,華、夏兩家一患病、一革命並不相干,但因「血」而使他們聯結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述結構。

我們在《葯》這篇文章中不難發現,作者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情節,以華家的故事為主敘述的,並在敘述中把夏家的故事攜帶並行,並列前進,使他們的每一個情節都互相呼應,處處暗合。最後,當總故事走向高潮後,暗線顯現,明線勾接,二線互相扭接、匯集、迭合,完成故事的敘述。這種結構自有其藝術魅力:其一、在有限的敘述時空里,豐富了故事內容。其二、兩個不同的故事經過碰撞,爆發了1+1>2的藝術力量。雙線文章結構章顯得豐厚新穎而有趣味,更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⑩ 雙線結構敘述故事的好處 雙線結構敘述故事的妙處

1、雙線敘事的話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共同輔助一件事情,可以讓整個情節更加的豐滿,讓線索埋的更多。

2、同時雙線敘事的話肯定是有明有暗,也會讓另一條暗線更加的使整個故事更加的飽滿。

3、使情節發展更為明晰,情節結構更為集中緊湊。

閱讀全文

與語文中什麼是雙線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