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工具性」怎麼體現
一、什麼是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
2.語文是學好其它所有學科的工具學科。
葉聖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①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它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的閱讀與表達,這是其它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
二、在教學中怎麼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一)教學生掌握並使用語文這個工具本身
就像生活中我們要用一個工具去做什麼事情時,首先要把這個工具本身研究透徹一樣,在讓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之前,我們也應該先好好學習它,達到掌握並使用語文的目的,這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何況語文不僅是一個工具學科,它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復雜完美的具有人文性,負載著人文價值的語言學科,僅從這一點出發也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它。
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語言並用語言表達感情。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字、詞、句等最基本的語言單位入手,讓學生在長期積累中慢慢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讓他們從最初的只能聽,到慢慢的學會讀和說,再到最後的寫,一步步地掌握語言,並能自如地用它來表達情感。
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它來進行交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新課標「總目標」中則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我們要讓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學到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
3.學會積累語言。要想充分表達情感,並使自己的表達盡可能的生動、形象、豐富多彩,就需要大量的語言元素,這些元素的得來靠的就是語言積累。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做到厚積薄發,這樣在其它方面用到語文這個工具時,才能游刃有餘,不會捉襟見肘。
(二)主動與其它學科聯姻,為其它學科服務,讓語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學科中體現出來
這是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最有效的辦法。因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功利性表現在學習某一門功課後能不能增長知識,能不能提高成績。如果學生好好學習了語文後,不僅能提高語文成績,而且更能幫助下提高其它學科成績,那他們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語文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讓語文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將語文與其它學科聯系在一起,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其它學科的問題。這樣,學生看到學語文是也是有直接效果的,那他也就會主動學習語文了。
語文對其它學科的幫助主要表現在閱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上面,甚至也表現在書寫上面。比如在學數學時,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學習其它功課時也是同樣的,語文學好了,他在其它學科的審題、歸納概括、書面表達上會占優勢。
我們在可以這樣做:在訓練字音、字形等基礎知識時,有意找點政治、歷史、地理、甚至是物理、化學、生物課本里的常見字來練習;在訓練閱讀時,也有意找那些學科里的材料閱讀,特別是在訓練古詩文閱讀時可以找些政治、歷史題里需要理解的古詩文來訓練;在訓練寫作時,有意找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和材料寫作;以練習書寫時,也可以讓學生去寫寫其它學科的作業,包括理科上的字母和符號也可以練習。這樣可以一舉幾得,不僅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語文素材,也能讓語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學科上體現出來,學生就會真正明白如果學不好語文,其它學科也會受到影響,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自覺地好好學習語文了。
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要失去語文課的本質特徵,不能將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思想品德課,歷史課,音樂、美術、舞蹈課,而是要從語文的角度(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角度)去理解這些課堂內容,重在閱讀理解和概括表達上就行了。
(三)在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語文是一門特殊的人文學科,它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負載著人文價值,人文主義教育理論也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自我完善的人。所以,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體現出人文教育思想,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純人文或重人文輕工具的語文教學勢必會使語文走向雖浪漫溫情卻遠離學生整個學業實際和人生發展實際的空中樓閣,使語文失去了它的實用交際功能,而成了發泄個人情感、自娛自樂的工具,這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就應該又回到以前的語文純工具論的老觀念里去,而是說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使教學充滿感性和愉悅的享受,使課堂輕鬆快樂不枯燥;語文工具性充滿理性,它對於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好其它學科、今後的工作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要突出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既能培養人的性情,又能為他的一生事業服務。
具體做法是:針對不同特點的語文內容,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適當側重,如教學充滿人文色彩的散文時,就可以多側重人文性,讓學生體味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情和友情;在教學理性較強的文章時,就可以側重它的工具性,讓學生明白做人與做文的道理和作文的方法技巧。但不管哪種內容都是可以找到將二者相結合的途徑和契機的,不能偏頗一方,更不能廢棄它的工具性功能。
總之,只要學生在品味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工具性,他們就會自覺地走進語文天地,下苦功學好語文,因為這對他們目前的考試和將來的人生都有好處啊!
㈡ 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請舉例說明。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實現的目標。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
語文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㈢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運用和實踐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以優美的工具而愈顯出其風采,優美的工具借豐富多彩的人文內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㈣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我認為還是應當因材施教,語文作為我們的國學,真正需要學習的深刻知識並不多,可是往往也容易在教學中出差錯,所以更加應該注重趣味性,要讓聽課的人感覺到語文的魅力,而不是語言的的枯燥.
㈤ 語文「工具性」怎麼體現
一、什麼是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
2.語文是學好其它所有學科的工具學科。
葉聖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①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它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的閱讀與表達,這是其它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
二、在教學中怎麼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一)教學生掌握並使用語文這個工具本身
就像生活中我們要用一個工具去做什麼事情時,首先要把這個工具本身研究透徹一樣,在讓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之前,我們也應該先好好學習它,達到掌握並使用語文的目的,這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何況語文不僅是一個工具學科,它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復雜完美的具有人文性,負載著人文價值的語言學科,僅從這一點出發也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它。
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語言並用語言表達感情。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字、詞、句等最基本的語言單位入手,讓學生在長期積累中慢慢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讓他們從最初的只能聽,到慢慢的學會讀和說,再到最後的寫,一步步地掌握語言,並能自如地用它來表達情感。
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它來進行交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新課標「總目標」中則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我們要讓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學到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
3.學會積累語言。要想充分表達情感,並使自己的表達盡可能的生動、形象、豐富多彩,就需要大量的語言元素,這些元素的得來靠的就是語言積累。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做到厚積薄發,這樣在其它方面用到語文這個工具時,才能游刃有餘,不會捉襟見肘。
(二)主動與其它學科聯姻,為其它學科服務,讓語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學科中體現出來
這是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最有效的辦法。因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功利性表現在學習某一門功課後能不能增長知識,能不能提高成績。如果學生好好學習了語文後,不僅能提高語文成績,而且更能幫助下提高其它學科成績,那他們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語文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讓語文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外,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將語文與其它學科聯系在一起,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其它學科的問題。這樣,學生看到學語文是也是有直接效果的,那他也就會主動學習語文了。
語文對其它學科的幫助主要表現在閱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上面,甚至也表現在書寫上面。比如在學數學時,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學習其它功課時也是同樣的,語文學好了,他在其它學科的審題、歸納概括、書面表達上會占優勢。
我們在可以這樣做:在訓練字音、字形等基礎知識時,有意找點政治、歷史、地理、甚至是物理、化學、生物課本里的常見字來練習;在訓練閱讀時,也有意找那些學科里的材料閱讀,特別是在訓練古詩文閱讀時可以找些政治、歷史題里需要理解的古詩文來訓練;在訓練寫作時,有意找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知識和材料寫作;以練習書寫時,也可以讓學生去寫寫其它學科的作業,包括理科上的字母和符號也可以練習。這樣可以一舉幾得,不僅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語文素材,也能讓語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學科上體現出來,學生就會真正明白如果學不好語文,其它學科也會受到影響,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自覺地好好學習語文了。
但是,在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要失去語文課的本質特徵,不能將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思想品德課,歷史課,音樂、美術、舞蹈課,而是要從語文的角度(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角度)去理解這些課堂內容,重在閱讀理解和概括表達上就行了。
(三)在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語文是一門特殊的人文學科,它具有很強的人文性,負載著人文價值,人文主義教育理論也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自我完善的人。所以,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越來越體現出人文教育思想,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純人文或重人文輕工具的語文教學勢必會使語文走向雖浪漫溫情卻遠離學生整個學業實際和人生發展實際的空中樓閣,使語文失去了它的實用交際功能,而成了發泄個人情感、自娛自樂的工具,這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就應該又回到以前的語文純工具論的老觀念里去,而是說要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使教學充滿感性和愉悅的享受,使課堂輕鬆快樂不枯燥;語文工具性充滿理性,它對於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好其它學科、今後的工作和繼續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要突出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既能培養人的性情,又能為他的一生事業服務。
具體做法是:針對不同特點的語文內容,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適當側重,如教學充滿人文色彩的散文時,就可以多側重人文性,讓學生體味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情和友情;在教學理性較強的文章時,就可以側重它的工具性,讓學生明白做人與做文的道理和作文的方法技巧。但不管哪種內容都是可以找到將二者相結合的途徑和契機的,不能偏頗一方,更不能廢棄它的工具性功能。
總之,只要學生在品味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它的工具性,他們就會自覺地走進語文天地,下苦功學好語文,因為這對他們目前的考試和將來的人生都有好處啊!
㈥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本體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言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這種表情達意的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其內涵是:教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進行思維、交際、從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指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特質——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它與語文學科的思想性融為一體,構成一種精神力量,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
其含義為:
一、在語文學習中,理解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語文感受與審美發現,培養學生獨特的語文感悟能力及審美創新能力;
三、尊重和發展個性,陶冶高雅的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各有側重,不能互相替代。
㈦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㈧ 語文的工具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立足於文本的教學,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諧統一,達到潤物無聲、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體現在生活中的應用,人與人的交流,理解和交換彼此的思想
㈨ 什麼是語文的工具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工具性,故名思議,實踐使用的功能,如交際作用等。
㈩ 怎麼理解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
語文是闡述如何使用語言的一門學科,而語言本身就是工具,用來交流和溝通,所以它是工具性,其目的就是用於溝通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以其涉及的內容必須是注重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