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如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一、表述具體,適宜操作
陳述教學目標是為了使教師把握教什麼和怎麼教,學生明確學什麼和怎麼學。如果是公開課,還應該使聽課老師能根據教學目標來評價教學過程。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理念上,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需要的科學分析上,建立在對教材的准確把握上,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目標最初設定為: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重點段落的寫作方法。③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的內心情感。
從上述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怎樣朗讀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讀?本課時要達到什麼程度?「學習重點段落的寫作方法」到底是學習什麼寫法呢?「我的內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在目標的敘述上明顯存在含糊不清、籠統不具體的不足。認真思考後,我又重新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在園子里無憂無慮的快樂和自在。②學習生字新詞,重點識記「帽」的字形,理解「土窩」「溜平」等詞的意思,學會區別「種」「溜」「桿」等多音字的不同讀音。③學習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擬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寫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園子里充滿樂趣、自由自在的生活與親密無間的祖孫情。②感受蕭紅語言的新鮮自然、率真稚拙之美,產生閱讀蕭紅其他作品的願望。
二、立足學情,兼顧學段
例如:閱讀教學中「聯繫上下文解詞」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定位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提出的學習目標是「了解」;在第二學段則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詞意」「體會關鍵詞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學段則是「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詞意」「體會表達效果」的目標要求,這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終實現「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總目標。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既要著眼於學段目標的達成,又要考慮原有目標的基礎,兼顧與下一個學段目標的接軌,提倡「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相結合,對課程目標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對學段目標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有助於我們了解編者的意圖,明確所教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三、著眼文本,注重取捨
教學目標除了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體、可操作外,還要根據每一篇課文的具體情況來設定。每一篇課文要有所側重,訓練扎實,一課一得,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如《明天,我們畢業》側重於朗讀,在讀中體會同學們對母校、對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水》側重於品讀文中的幾個場景,感悟缺水之苦與得水之樂,了解反襯的寫法;《早》側重於在品梅花與品魯迅的對比閱讀中,學習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適合讀的訓練,有的教材適合寫的訓練,而有的則適合想像練說。然而每一篇課文由於教師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無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些做法,對於教學目標的制定我們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研究、反思、歸納、總結,讓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
❷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德育目標
一、優化設計,注重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積累、感悟和運用語言,注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促進他們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持續發展。但小學語文教學要實現這一目標,非瞬間能奏效,它必須經過教師精心策劃和長期努力才能達到。這正如荀子所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誠然,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和養成良好思想品德需要長期過程。教師首先必須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注重從「三維目標」整體出發,綜合考慮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特徵、教學環境、教學媒體以及其它約束因素,有效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學習資源,以優化教學過程,為引導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做鋪墊。其次,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懂得知識遷移運用:如引導學生不僅要學會字的讀法、字形、字義,而且要了解這個生字來源、使用價值或現實意義等;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讀書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與新知識相關的一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促其養成好品格。這樣,小學語文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才算是能夠「搬家」的知識,也才算是他們親身經歷或體驗過的有用的知識或有價值的知識。學生如果樂於這樣學習知識,那麼他們主動學習態度就會隨之逐步形成,他們情感個性就會得到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優化語文教學設計,才能正確引導學生,促使他們知識水平和個性情感同步上升。我校五教學模式(目標引導、探究巡導、交流示導、達標訓導和拓展疏導)從新課標要求出發,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這使教師在教學逐步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索的好品質,促使學生向良性方面發展。
二、知行合一,力求實效
「知行合一」就是主張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它闡明了教學不能只重視傳授書本知識,而忽視學生生活實際;也不能過分強調學生現實需要,而脫離教育理論指導。它要求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讓學生根據實際需要,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最終獲取知識;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所學知識的運用價值,即重視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於實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為學生搭建學習新知識的途徑,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方便學在進行知識探究或尋求到建構新知識的方法;還應該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然後根據學生需要選擇內容,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國培時某專家講道:一位教師上《狼牙山五壯士》時,第一次上課總感覺學生對這篇課文學習興趣不濃,能發問的學生很少,許多學生處在游離狀態,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接下來,這位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摸底,根據學生需要選擇教學內容。第二次上課時,學生爭先恐後地提出問題:作者為什麼稱他們為壯士而不叫戰士呢?他們為什麼要把敵人引向山顛來?他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槍砸斷?他們為什麼要自己跳下懸崖?……兩次上課效果迥然不同,後者效果甚佳。程頤說:「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思考,有所思就有所獲;教師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有所思才能有所獲,才能不斷創造出教學奇跡。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潛心讀書,讓學生獲得知識體驗和審美感受的過程;是學生和教師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實現知識建構或知識再生的過程;是教師幫助學生解答疑難的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踐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那裡得到啟發,學生從教師那兒學會思考,他們一會兒從書本到現實,一會兒又從現實回到書本,雙方共同在學生探究新知識問題上促使彼此知識日益上升,並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共鳴,師生良好互動增進了彼此間友誼,加深了彼此間感情,讓教師輕易地落實了情感教學目標。所以人們常說學科教學是落實德育目標的主要渠道,教師在這種「知行合一」思想指導下,定然會收到最佳教學效益。
三、傾注愛心,促進發展
巴特爾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採取適當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具體落實德育目標,傾注愛心,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如教師應創建德育與教學相統一的新模式,建立落實德育目標長效機制;尊重學生人格、正確評價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困生;不斷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等等,千方百計地使學生源源不斷地得到愛的滋潤,促使學生情感個性發展。因此,教師從教學設計到批改作業,至始至終都要關心學生,給學生以正確引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正確評價,使學生在完成知識建構全過程中,永遠得到老師幫助和呵護,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這正如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所說:「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滿足於僅僅聽到了學生的言辭,他還善於傾聽言辭背後的思緒和性情、慾望和需求,並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學生在教師正確引導下,不僅學會了學習、合作和交流;而且學會樂做人。只有這樣,小學語文教學才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費萊雷所說:「教師不再僅僅是授業者,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本身也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反過來也在教育教師,他們合作起來共同成長。」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積極探尋落實德育目標的多種途徑,營造良好、和諧的學習環境,建構良性的教與學「生態系統」,有效促進學生知識與情感同步發展。與此同時,這也使小學語文教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獲得進步,從而為其今後創造精彩課堂打下堅實基礎。
❸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語文課程制定的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來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將相和》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三人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內容,此時,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為表演好課本內容,獻計獻策,互相幫助。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主體地位得以真正體現,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理解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學生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餓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注重課堂評價
美國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他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課堂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問:「諸葛亮向魯肅『借箭』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多數學生認為:諸葛亮能准確地把握魯肅的真誠,並大膽地向魯肅借船,沒有聰明的才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借船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預見大霧,預知曹操不敢出戰,這確實高明,但借船不算,因為大家都知道魯肅誠實,不打小報告,向他借船這不算什麼神機妙算。學生還因此激烈地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把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這位教師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這樣的評價:「『借船』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後面學生的發言能與眾不同,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位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有許多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麼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進步真大!」……可見,在課堂評價中有效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四、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如學習肖復興寫的《荔枝》、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馬克·漢林寫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學習《魯本的秘密》等孩子關愛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何愛父母的。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再如有的教師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大瀑布的葬禮》等課文後,布置學生開展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范圍,新課標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三維目標,能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❹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怎樣落實好語文課程的學段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就是新課標提出的學段目標。
一、在教學中體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新課標十分強調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學內容的價值觀的導向。落實好語文課程的學段目標。
點燃學生心中的火
語文課程,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受感動,教師首先要受感動。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但這里並非以往的「教師是一根紅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的那樣的「奉獻」,新時代的教師要以熱情、真情、激情點燃學生心中的火,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去碰撞學生,讓學生體驗的火花四濺,讓學生各自擁有一片獨特的光明,而不是教師「無私」的賜予。學生親歷的感悟、體驗才是真實的,才是永恆的,才可升華為價值觀的體驗。
❺ 如何有效落實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目標
總體而言, 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四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我現在從事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我應當遵循第二學段(3~4年級)的語文教學目標,按照語文教育的客觀規律,在閱讀和口語交際的發展上下功夫,在作文的起步上下工夫,實施整體推進。
一、抓住聽說讀寫的連接點,實現語文素養的協調發展
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是最重要的語文能力。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共通之處。能夠抓住共通之處及其連接點,就能使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學習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實現語文素養的協調發展和整體推進。本學段的主要內容就像一條紅線,貫穿在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的目標之間。抓住了這條紅線,三者就形成了一個整體,比較容易做到互相促進,整體推進,共同提高。
二、落實語文學習的各項任務,促進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1、進一步強調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培養獨立識字能力。
標准提出「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這是一項很高的要求。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動作。標准就是要求把識字變成學生的自動化動作,使學生一見到生字,不管它出現在什麼地方,都能主動地想方設法認識它,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但是,不管多麼艱難,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達到這個要求。這一目標體現其深遠的意義和價值,把課內識字延伸到課外,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渠道,同時,主動體現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能夠做到熟練寫字,提出用現代化手段學習漢字。
標准在本學段對寫字提出三項新要求:一是「能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即熟練寫字;二是「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三是「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熟練寫字是一項新要求,標志著寫字能力的進一步的提高,是提高寫字速度的基礎。熟練的要求是:對所寫字的結構熟悉,不需多想,就能寫出來;寫得比較快。因此,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一要多練,二要巧練,三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❻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目標檢測
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我校實施了 「三步五環」的教學模式,「三步」即三個步驟:預習——研習——練習。「五環」即五大環節:
明確任務、課前預習;
溫故檢查、以學定教;
教師導學、自主探究;
當堂練習、積累鞏固;
總結測試、遷移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學中如何落實目標檢測」這一環節談談自己的看法。
「總結測試、遷移延伸」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留出5——8分鍾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目標檢測題。這是反饋矯正課堂的重要途徑,起到檢測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學生是否扎實的掌握知識的重要作用。有利於打造高效課堂,實施輕負高效,促進教師認真鑽研教材,面向全體學生施教,高質量組織課堂教學。有利於保證學生珍惜課堂上的分分秒秒,讓師生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的偏差和失誤,及時矯正補救,達到堂堂清、節節清,章章清。有利於使師生雙方能夠始終保持信息暢通,達到教與學同步。那麼如何才能使課堂檢測取得預期效果呢?
一、有效地設計檢測題
首先習題的設計非常重要,當堂檢測的習題要少而精,必須緊扣當堂教學目標。這樣既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檢測學生是否對知識理解,並學以致用。當堂檢測一般包括復習檢測、對新知的針對性檢測、鞏固性檢測、綜合性檢測、拓展性檢測等。語文的課堂檢測一般分為第一課時的檢測和第二課時的檢測。
1、語文的第一課時一般的模式是先要讀通文本,然後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因此第一課時的檢測主要是針對學生初讀的情況進行檢測。主要檢測的是學生基礎能力的掌握,可以通過設計一些看拼音寫詞語、給生字組詞,對多音字加拼音再組詞,辨字組詞,造句等方式進行檢測。這個課時的檢測是針對學生基礎知識進行檢測的只要設計得當,學生的學習會更有針對性和更有興趣。
2、第二課時的檢測要靈活。
1)由一個檢測題貫穿全文的學習。
可以根據自己的課堂設計將檢測貫穿在整節課中。
2)想像補白。
3)拓展想像。
4)寫話訓練。
二、靈活運用檢測的方式方法
課堂檢測是教師了解學習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形式上要多樣,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到精練,有趣,實用.固定練習和隨機練習結合,個人和小組參與結合,精心設計,達到檢測目的!
1、自測法:「自測」就是讓學生在有效時間,就學習效果進行自己檢測的環節。自測的效果就是讓學生能明確得失,及時檢漏補缺,鞏固和完善已學知識。面對全班學生,我們怎樣在幾分鍾的時間里對一節課的知識進行有效和全面的檢測呢?假如檢查背誦,可以讓全班的同學起立,齊背一遍,背過的坐下。
2、小組檢測法:分小組的時候,要採取取長補短的方法,每一組要有成績好的,也有差的。合理搭配,優化組合。有小組長檢查,最後把信息反饋到一張表上。此方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於有的檢測題,比如讓學生完成表格情況的檢測,可以使用此法,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檢測,互幫互查更能發現問題,使學生學得更主動,有時比老師講很多遍的效果還好。
3、同桌互查法。同桌之間互相檢測,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這個方法可以用在第一課時中對詞語的學習的檢測,同桌兩個互相檢測,這個方法隨時可用。
4、限時訓練法。比如,3---5分鍾的課文句段背誦,大家全體起立。看誰背得快。1分鍾的詞語背誦等。
如果說要真正實現高效課堂,那麼檢測這一環節應該是重中之重。因為,只有教師在40分鍾內為學生留出一少部分時間,通過有效地方式讓學生在檢測中鞏固練習,課堂才能真正的實現高效!
❼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
語文課程制定的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來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將相和》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三人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內容,此時,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為表演好課本內容,獻計獻策,互相幫助。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主體地位得以真正體現,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理解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學生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餓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注重課堂評價
美國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他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課堂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問:「諸葛亮向魯肅『借箭』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多數學生認為:諸葛亮能准確地把握魯肅的真誠,並大膽地向魯肅借船,沒有聰明的才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借船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預見大霧,預知曹操不敢出戰,這確實高明,但借船不算,因為大家都知道魯肅誠實,不打小報告,向他借船這不算什麼神機妙算。學生還因此激烈地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把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這位教師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這樣的評價:「『借船』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後面學生的發言能與眾不同,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位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有許多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麼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進步真大!」……可見,在課堂評價中有效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四、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
❽ 如何落實學生的作業
l、作業設計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貼近生活,學以致用。 作業布置既要緊扣文本又要聯系學生實際,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在觀察、操作、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樂於動手 、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 ,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 能力。作業內容要 能吸引學生步步深入,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充分挖掘學生 的創造潛能 。 2、作業設計要注重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張弛有度。 布置什麼樣的作業教師要心中有數,張弛有度。教師須把握重點,突出難 點,這樣才能進行科學安排,合理布置作業。在數量上要有彈性 ,難 易程度上、數量廣度上要合理地調控,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以適應不 同層次 的學生的發展 ,既有效緩解 後進生的心理壓力,又提高優等生的探求能力。設計作業的 目的是鞏 固新知識並成 為拓展 、深化知識 的基礎 。 3、作業設計要因材施教 ,適當滲透合作探究型作業 。 每位學生在學習上都呈現出個體差異 。在作業設計時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 差異 ,因材施教 ,作業要順應學 生的認識規律 ,呈坡度 、出層次 ,使學生從感知認識到熟練掌握 ,再到創造性地運用 ,循序漸進 ,逐步加深。作業可分為三類 :一是基本的、單向的、帶有模仿性和稍有變化的習題 ;二是基本題有較大變化或帶綜合性和靈活性的習題 ,讓學生能 「跳一跳 ,夠得著」 ;三是反映在思考性、創造性方面要求 較高的習題,這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強化、優化的過程 ,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解題的多樣性 。 4、作業設計要體現開放性 ,多元化 ,啟發創新的特點。 新課程理念要求 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而培養想像力是一種很好的途 徑 。開放性 、多元化作業是一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作業 ,是教師提供一些問題 , 讓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 ,產生不同答案的作業 。教師只有在作業設計時 注重開發和拓展 ,才能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間,才能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良好的載體 。而富有啟發性的作業能更好地吸引學生 ,促使他們用大部分 時間興致 勃勃地做作業 ,而且會做得又快又好。因此 ,在設計作業時 ,應該打破陳規、創新思考 ,在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發展 。如 :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應用作業 ;在完成作業的方式上有所變化 ;提供思辨色彩較濃厚的練習等。這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學習思想政治 的樂趣 ,高效完成作業。
❾ 落實好《語文課程標准》的三點要求
落實好《語文課程標准》的三點要求
《 語文 課程標准》的總目標與階段目標都涉及課外閱讀,並且還具體給予數量要求,1~2學年段學生課外閱讀不少於5萬字,3~4學年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學年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這一要求若能落實好,對於提高學生的 語文 素養,為學生全面、終身發展和夯實 語文 基礎無疑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開展課外閱讀是 語文 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落實好《 語文 課程標准》的要求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為學生准備充足的課外讀物。
學生課外讀物哪裡來?這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幫助解決。因此,我校積極貫徹落實《 語文 課程標准》要求和縣小學教研室課題研究,創新機制充實學校圖書室適合各學年段學生閱讀的圖書量。學校首先盤點圖書室藏書量和適合各年級學生閱讀圖書量。其次,通過各種渠道籌集充實學校圖書藏書量,特別是適合學生學習的圖書。我校還通過家長會,家訪;學生晨會、班隊會等形式向學生及家長宣傳“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對一個孩子終身發展的重要性。要求家長要陪孩子學習讀書,帶孩子逛書店購買適合孩子的讀物,讓他們輪流著看(如果一個班級有40位學生,每人買一本書,然後再交流著看,那麼每個學生花買一本書的錢就可以看免費的30多本書,何樂而不為呢?)。
通過這些舉措,基本解決了我校學生的“無米之炊”,甚至能為學生提供“好米下鍋”,為落實《 語文 課程標准》的具體要求起到了物質保障。
二、做好課外閱讀管理,確保讀書時間。
學生課外讀物以孩子喜愛的童話故事為主。如童話、寓言、故事等。我們把每天中午1:30—1:55作為學生集體閱讀課外讀物的主要時間,閱讀由班主任統一向學校圖書室有選擇地所借的圖書,同時也要求學生可以把購買的圖書帶到學校相互交流看。各班指定專人(班級圖書管理員)負責管理圖書工作,值日生或班長管理閱讀時間的出勤、紀律等工作。課外則要求學生在完成當天課外作業的基礎上積極自覺主動看課外書。要求學生作好讀書筆記。
三、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與熱情。
我們每兩周開設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低年級以學生人手一冊的《海峽兒童》為主;中高年級以學生人手一冊的《讀寫天地》和人手一份的《東山島中小學生作文園地》為主。中高年級還把閱讀和習作結合起來,通過閱讀,摘抄好詞佳句,寫讀書心得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作能力。
我們積極為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成果的平台。
首先,我們通過 語文 課前幾分鍾朗誦優美片斷或講述讀書故事、談讀書體會,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樂於表現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為了能在課堂有所表現並得到認可就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課外就必須認真閱讀課外書、尋找篩選適合自己朗誦的片斷,認真朗讀,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其次,教室里設置版地展示學生課外閱讀成果,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如:閱讀手抄報、佳句片斷欣賞等。這些活動均是學生樂於參與的,他們在閱讀活動中不覺得枯燥乏味。當然對於一些學習基礎差,又有惰性的學生還應特別關注,加強督促,有意幫助他選擇作品展示,以樹立學習信心,激發興趣。
最後,閱讀書籍,積累 語文 素材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我們把閱讀課外讀物與 語文 每單元的訓練項目和指導習作有機結合起來。例如:教學有關寫景的課文時,就要求學生找同類的課外書看,並注意摘抄好詞佳句。在指導習作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摘抄到的好詞佳句應用到適宜的習作中去。學生通過習作的提高,覺得課外閱讀對習作有很大的幫助,自然而然也就有了閱讀的慾望。 ;
❿ 統編教材如何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每單元語文要素在單元篇章頁里,在課文中的「泡泡」中,在課後練習題里,在語文園地中。
「語文要素」,是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語文知識,即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
兒童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即能在聽、說、讀、寫中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的能力。
養成學習語文的策略與習慣,能夠以語文的眼光積累學習語文的經驗,建構語文學習場。
教師要有「像專家一樣思考」的意識,嘗試讓自己站在編者的視角來審視教材,適時提問,深度解析,在讀懂編寫意圖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研究水平。
教學時,教師要讀懂編者意圖,梳理、構建閱讀要素、習作要素的圖譜,將知識點、課文前後進行關聯,並在頭腦中形成語文要素網路。只有這樣,才能從更高的視角把握教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本單元的內容。
教學時,以語文要素為核心,縱向搜索,找尋與要素相關的練習,構建圖譜。
以語文要素為核心,橫向貫通,打通各課練習和語文園地相關欄目的關系,構建圖譜。
要素落地路徑:
1.站在單元角度,展開遞進式教學;
統編本教材將精讀課與略讀課改為教讀課和自讀課,並增加了課外閱讀指導課,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要做到目標統整、循序漸進、讀寫融通。
2.創設實施情境,教學流程活動化;
教師需從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出發,站在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設計語言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掌握語文知識,學會語言文字運用,從而實現語文要素與學習活動的融合,實現深度教與學。
3.搭建多樣支架,學習思維可視化;
構建有效的「導學支架」,運用有效的「腳手架」策略,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活思維,促進深度學習,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4.關注作業練習,落實有效性教學。
教材課後練習是語文要素的分解。要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應該認真落實課後習題的要求。
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不一定始於此單元,更不能止於此單元,一定要在能力習得、習慣養成、方法掌握、知識構建的過程中不斷運用,直至內化和自動化。
二是策略單元,學習閱讀策略是單元學習的重點目標,但掌握閱讀策略的目的是為提升閱讀能力和品質服務的。
三是在抓住單元語文要素這一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要把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同時落實。不能拘泥於語文要素而忽視了基礎性目標以及和與文本特性密切相關的、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