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導語:語文是中國課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則小學語文教學更是基礎中的基礎,而教學方法又是教學的關鍵部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選擇性地應用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學到知識。下面是我收集的小學教師節上好語文課的技巧,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1.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愛因斯坦16歲准備高考時在瑞士阿勞中學只補習了一年,但這一年卻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他逝世前一個月寫的回憶錄中,他寫道:「這個學校用他的自由精神和那毫無依賴外界權威的教師們的純朴、熱情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種學校的自由精神培育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最高思想。
可見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使學生活躍起來,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創新的能力,讓學生敢於思考、敢於提出問題。有的學生不敢發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說錯、怕老師責怪、怕同學們笑話,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要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問題,找出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樹立起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2.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掛圖、插圖、簡筆畫、剪貼畫、多媒體畫面等再現課文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畫中的情、聽到畫外的音。
例如《秋天的雨》一課,我找了很多關於秋天的一些圖片,把秋天的美景展現了出來。特別是在理解「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時,我運用彩筆畫了樹葉、稻田和各種顏色的菊花,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接著請學生用書中的`句子對著圖畫說一說,然後合上書看著圖畫用書上的句子說,最後再要求學生根據圖畫有感情地背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巧妙地運用了課文中的優美語句進行背誦訓練積累語言,大大調動了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還為本單元的習作打下了基礎。
3.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路、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請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地說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4.巧設巧引激發興趣
語文教師要能夠運用富有藝術魅力的教學語言,通過繪聲繪色的描繪、精闢透徹的分析、具體准確的刻畫,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在講《千里長街送總理》時,學生對於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景很難入境,更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要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必須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與作者有同樣的情感,緊緊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調。
我用低沉的語調說:"1976年1月8日,一顆巨星在祖國上空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萬群眾自發雲集在十里長街上,在一片淚雨與哀哭中向緩緩而去的總理靈車沉痛告別。直到今天,十里長街送總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教師滿懷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了低沉抑鬱的氣氛,這樣學生一開始上課,神情就很專注,很有興趣與老師交流,感受到了老師情感的脈搏。在回答問題中學生也帶著崇敬、愛戴之情。這就准確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寫作基調,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突破了難點,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不是呆板接受而是主動積極地獲取。
5.妙用插圖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它們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使用這些插圖就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學《挑山工》《古井》《地震中的父與子》等課文時,我就有側重點地利用插圖改變了課型及課的結構,變文字為看圖寫話、表演小品劇等,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課文中蘊含的哲理和思想。這樣就避免了說教,使「朝著一個目標一個勁向前就不會落後」「鄰里之間要互相關心」等德育目標更貼近學生,使他們樂於接受。
6.善抓習作常滲透
我認為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效果更好。如我在教學《生活告訴我》這一次作文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經歷,選擇自己真實的生活素材來寫作。有的學生還寫出了:"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自己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自己"等具有哲理性的警世句。於是,當我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挫折或思想上存在矛盾時,就用這些名言警句來引導激勵學生,把德育教育與寫作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Ⅱ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多種閱讀途徑、倡導自主閱讀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以下我為大家整理了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做法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改變教學觀念,以學生閱讀為主體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更新觀念,要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要給學生充足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我建構,讓學生自己閱讀,學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重視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朗讀是一種最常用的閱讀方式,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朗讀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獲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於學生情感的傳遞,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要讓學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經歷閱讀過程:
1、讓學生自己讀書。充分讓學生去思,去想,去創,老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充分發展和全面發展。
2、讓學生自己提問。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既可集中質疑,也可隨機質疑。可先小組進行,再全班交流。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讀。也是學生由「讀會」走向「會讀」邁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讓學生自己說話。將教學過程開放化,讓學生想說就說,學生的說才會體現個性化;只有將交際形式多樣化,面向全體,人人參與(或同座式、或小組式、或全班式),學生說才會落實全員化。只要多說多練,學生說的水平才能不斷進步。而且通過這種個性張揚,能轉化為學生更具有個性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導自主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於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關系學生終生的一件大事。
新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學習,從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精神和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書本的學習,引導學生選擇閱讀方向與合作學習,然後把收集到的資料、書籍等加以整理,進行專題閱讀活動。學生通過自主合作閱讀,積累內化了大量的語言材料。並且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了自主合作學習的力量和樂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悅。也提升了學生合作、交流、協調的能力。
四、拓寬閱讀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充分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創意朗讀。
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領會不同,讀出來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課文,去感觸課文,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讀出自己的情感。
2、適時引導學生想像。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課文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課文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此處做出合理的想像,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如在教學《白楊》一課時,結尾寫到:「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爸爸在沉思什麼?為什麼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情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於是,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發展了自我,在想像中獲得真切的體驗,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經歷,激發學生的高尚情操。
3、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麼?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麼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麼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及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能夠積極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本是甜的」。能從小就體味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培養學生終生閱讀的好習慣。
Ⅲ 小學語文課怎麼上
在小學階段,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教師需要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改進和創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策略,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習的習慣養成,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引領。
教師需要分析學生的身心特點,並結合教學中的內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穩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學生的語文素養。
1、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基礎與根本,教師需要准確把握教材中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之上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可以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2、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進行小組中的合作學習是一個比較高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這一方法,可以充分鍛煉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在學習中具有競爭的意識。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獲得更多的思路和想法,實現課堂氛圍的活躍,讓學生在互動和交流之中,取長補短,更有利於學生進行全面發展。
3、課堂教學中採用游戲教學方法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運用游戲進行教學的方法,把游戲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增加語文教學趣味性的同時,保證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4、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降低語文知識的難度,從而激活學生的多個感官,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課堂教學中要掌控學生的學習狀況,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情況進行有效結合,增加一些生活化的案例,給予學生最真實的體驗,拉近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
5、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小學時期的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與教師有著密切的關聯。若學生們對語文教師沒有好的感覺,那麼,在上課的時候就不能做到認真的聽講,甚至,會干擾其餘學生學習。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就要多跟學生交流和溝通,建立平等、輕松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對學生有愛心和耐心,要發自肺腑的來關愛學生,讓學生可以感受得到教師給予他們的關注,給學生提供學習的驅動力。
Ⅳ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課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國的新課程改革也在風起雲涌,作為教師,怎樣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為學生的語文綜合課備好每一節課的內容,這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必須反思的問題,同時也是每一位渴望事業成功的教師夢寐以求的事。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經驗,淺淡一下在新形勢下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一、激發興趣,滲透情感
首先,學生課前入情。作為教師,要想讓孩子們對新課的學習有一種期盼的慾望,關注的心理,那麼這就要求教師要准備一個好的導語。好的導語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有了一個好的導語,就為以後課堂的學習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值得一提的是,好的導語不僅要符合課上內容,最重要的是將情蘊含在其中,如果在第一節課的開始就能夠將學生的情感引入其中,那麼學生在今後的課程中就會步步深入。
其次,課上把握興趣,激發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滿堂灌輸,激發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師生互動
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善於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環境,「以境動人」同時注意教學內容的內在影響力,做到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領其情,從而創設課堂互動的合作點。
1、質疑情境: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創設質疑情境,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喚醒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迎接創新的挑戰,教師提出問題,生生互動,共同在問題中思考。
2、表演情境: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時必須面向全體,課堂上做到人人參與,不要只限於優生,在師生互答時,應考慮後進生的感受,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只作為引導,其他權利應該交給學生,大膽的放手,讓他們試著追求。例如在《狼和小羊》一課時,教師可以准備好狼和小羊的頭飾,然後把學生們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分工協作,走上講台表演,學生們不但增加了積極性,同時也會感到特別有成功感。於是,自然的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抓住了狼和小羊的言行,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表演力,又提高了教學效果,教師輕松學生開心。
三、情境教學,激發興趣
情境教學,對於小學生而言,不但能夠激發興趣,並且能夠幫助學生要好地理解課文,如果教師能夠把握好這一環節,教學效果將會不錯。
四、走下講台,充當學生
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融洽,教學效果就越好。根據我們的教育對象———小學生的特點,我們應當思考哪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被他們接受,盡量尊重每一位學生想法,努力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教師可以走下講台,讓學生充當老師,比如在生字教學中,鼓勵學生上台,識字,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學生們也會感到有成功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讓他們也認識到,只要努力,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老師。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我們肯研究嘗試,就一定能總結出更多令語文課堂「堂堂精彩」的好方法,讓每一節語文都讓學生在幸福快樂的時光中度過。
感想:語文,顧名思義是語言的藝術,人生何處不需要語言呢?所以,學好語文就要從生活入手。
Ⅳ 怎樣上好一堂小學語文課
上好一堂語文課方法如下:
1.首先導入要新穎,有吸引力,讓孩子有興趣跟隨你進入課堂。
2.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導,調動孩子的參與度,讓孩子積極思考,跟隨者孩子的思路。切不可一人在前講,孩子跟不上。
3.課堂提問,小組討論,評價學生,缺一不可,提問問題要有深度,調動孩子的思考能力。
Ⅵ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上好語文課,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是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心願。那麼,怎樣做才能上好小學語文課呢?下面我給你分享淺談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歡迎閱讀。
摘要: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麼怎樣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呢?本文從備課、激趣、指導等方面談論了上好小學語文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麼怎樣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缺一不可,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正確理解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內涵。
效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等方面的綜合收獲,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知識總量與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學時間比。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0分鍾的利用率。
二、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想上好語文課,重要的、突出的、關鍵的就是要備好課。離開了備課,這堂課講什麼,怎麼講都無從知道,無從下手,無從開頭,也無從結尾,還談什麼上課呢?首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刻苦鑽研,認真備課,才能把准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才能把准教學內容的實質、重點、難點,才講得准、講得透。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巧妙設計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思維加工以滿足學習上的需要。再次,要備教法。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用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創造條件去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其學到該學的知識以提高綜合能力。這才具備了上好一堂語文課的首要條件。
三、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放教學空間。
農村小學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有著更多的與動物、植物親近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把課堂搬到外面去,這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2.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起學生興趣。
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也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朗讀時要注意語氣、語調這一問題時,讓學生回憶體會在生活中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幹活的父親回家吃飯”,每一次的語氣語調不一樣,都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進而深刻地認識到語氣語調在語言中表達的重要性,並能在朗讀中根據思想內容恰當地把握好語氣語調。
3.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如果學生長期在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知識被強制性的往頭腦中灌輸,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始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感覺到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就是說在課堂中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討論、去活動。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主動到學習中來。
四、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順勢指導。
漢語比其他語種語義更豐富,需要聯繫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對語言有敏銳的感受力。要把學習指導深入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捨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終南捷徑。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1.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在討論中,要讓學生情緒高昂,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給他們自信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品味,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統一要求和統一的標准。因為對學生約束過多,事事要求整齊統一,必然限制學生的思維,造成心理障礙,形成嚴肅的課堂氣氛。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性格不同,愛好也不相同,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燈》,文中只交待了王春林失蹤了,其他情況都沒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麼人?他到哪裡去了?在討論中,有人認為他是個進步群眾,學生們被抓後,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安全,將他轉移了;有人認為,他是共產黨員,地下工作者,在學生被抓走後,他被反動派抓走並殺害了;還有人認為,他是黨的地下組織的領導者,醫學院運動的領導者,為了他的安全,組織把他調到根據地去了。這時,教師如果統一答案,勢必限制學生的創新意識,其實這三種不同的見解,都合情合理,應予以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開拓思路,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這是創新思維的基本特徵。
2.鼓勵學生發表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
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敢於標新立異,讓他們覺得教師重視他們的想法,以此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日益增加。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由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還有好差生討論,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等,課堂上人人是質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學生可從中獲得知識,並在交流中活躍了思想,如此不斷循環,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錘煉中獲得。
3.發揮豐富想像,拓展學生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用課文的空白,發揮豐富的想像與聯想,拓展學生的思維,課本內容當中作為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爾搴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文學作品中,思維空間的存在,期待著學生的參與,召喚著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視覺出發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要利用這些“空白”和“不確定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和聯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更豐富、更充實。因為創造離不開想像,創新必須以想像為基礎。
總之,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有所獲,就要把課堂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Ⅶ 如何才能把小學語文教好
小學語文應該圍繞著聽、說、讀、寫、編來教,具體是:
1、聽:在培養學生聽能力的時候,可以准備一些文章的朗誦材料,在上課時可以放給他們聽。
2、說:這就要求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可以給予他們適當的獎勵。老師也可以在班上舉辦辯論大賽,培養學生們的能力。
3、讀:老師在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起來朗讀一些課文,這對他們也是個挑戰。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朗讀大賽。
4、寫: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多記憶一些常用字,這就要求他們多寫多練,熟能生巧。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練就一手好字。
5、編:鍛煉這一能力,可以通過課堂造句任務課下寫作任務來完成。
Ⅷ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課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
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Ⅸ 怎麼上好小學語文課
導語: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在於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學生樂於學習。
一、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自己對學習感興趣,就會主動去學習。如果學生自己對學習語文這門科目感興趣,那麼不用教師再去逼迫,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養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創造輕松有趣的教學環境
我們最主要的教學環境就是課堂,學生和教師大部分的相處時間都是在課堂上。那麼,教師如果想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就要為其營造出一個輕松、有趣、歡愉的課堂環境。教師要根據每一堂課需要學生學習的知識點,去創造設計一些有趣的情境。
如:可以提前讓學生准備表演情景劇或教師自己做一些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道具,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把注意力放到所說的話上。
2.根據需要學習的知識拓展更寬廣的知識面
課本上面的知識是有限的,有時候還會讓學生感到有一些枯燥。那麼教師就應該通過網路和一些課外讀物去搜集一些跟課本上的知識點相關的圖片、視頻和幽默小故事。這樣學生在娛樂過程中不但可以學到一些與課本相關的知識重點,還可以學到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靈活掌握運用,真正讓知識成為自己的財富。
二、如何將興趣教學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
興趣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把興趣教學運用到語文教學當中呢?
1.利用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教學有各種實現的方法,如“故事教學”“表演教學”“游戲教學”“幽默教學”“情景教學”等。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也樂於模仿和學習。但是這些好奇心、模仿與學習應在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特點,針對相關的課本知識點,尋找一些相關的趣聞故事,由此故事內容引申到課本內容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內容的濃厚興趣。而且教師在教授新的知識內容前,可以給自己的學生們講述一個有趣新穎的故事,這樣更能拉近師生的距離,讓學生更加信任教師。
2.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當今社會更加註重的是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希望學生從課堂上走出來都是統一制式化的思想和話語,這就要求教師要因材施教。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再將學生自己選擇閱讀的課外讀物拿到課堂上來,教師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再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使其進入學習狀態,從閱讀和討論當中拓展思路,發散思維。
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讀物、故事情景實現等方法去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則可通過眼睛、耳朵、嘴巴去充分體會教師想要傳達給自己的信息。不論是教師自己講述有引導性的故事,還是跟學生一起探討。教師都不要忘記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美、體會美,促進學生對美的追求,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知道什麼是真善美。小學生純潔的心靈非常容易受感動,因此,通過一些故事情景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通過情感的抒發,教師可以給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學生看到好人、善良的.人會有嚮往之情,看到壞人會有憤慨之情……這些都源於情感的抒發。
在興趣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本當中,還要明確學習目標,課程目標是有既定性的,也就是課本上已經給出某節課程我們需要了解的那些生字以及詞句,但是教學過程中的具體目標是有隨機生成性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去體驗,把學生的實踐過程放到教學的核心地位,讓學生自己為了達到目標主動去學習探索鑽研。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由於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剛剛開始吸收接納正規制式化教育的孩子,因此,我們必須要充分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對於新知識的求知慾。以此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們只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生活閱歷、審美情趣等修養,不斷完善加強多重教學方法。才可以把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Ⅹ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上好語文課的經驗總結:
1、首先,語文教師應有大語文課程的觀念,通過對統編教材的學習和各級地方課程的開發利用,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使學生熱愛語文,熱愛中國漢字和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力。
在課堂之中,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是學習主人這一核心永遠不應變。教師必須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既放得開,又能收得回。當然這需要老師長期的積累,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