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貳』 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一、理解信息技術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信息技術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表現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使用的習慣。
1.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徵,討論衡量信息社會的主要標志。結合自身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進一步討論信息的價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理性認識信息價值、敏銳,捕捉有用信息、主動獲取相關信息、甄別篩選正確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識;進一步提高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討論每個個體在學習共同體和社會公共知識創新中的責任,形成積極參與有益信息創作和知識創新的意識。
2.結合實例,了解常見的信息編碼方式及其對信息處理的意義。
3.調查身邊常用的信息技術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術的類別及其在學習、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舉和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對工作、學習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並能就某個專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計算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能結合應用實踐,總結和描述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構成,初步認識互聯的概念及與單機的區別。在具備網路的學校中,學生應熟悉局域間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見硬體設備的作用及其常用的關鍵技術指標,比較不同指標對計算機功能的實際影響,學會根據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的具體要求,設計計算機軟體的配置方案。
3.討論分析操作系統在計算機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學習或進一步熟悉資源管理器的有關功能及其相關步驟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復格式化、建立目錄、搜索、設置安全和共享等)。通過實踐,加深對資源管理的認識,養成資源管理的意識。
三、利用網際網路有效獲取信息,支持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1.根據學習或實踐需要,提高使用網際網路搜索、瀏覽和下載信息的能力,體驗超鏈接在網頁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學會合法、合理地使用網路工具和資源。
2.能根據學習主題或實踐任務,識別網上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能討論網路信息獲取與其他信息獲取的異同點。
3.能利用BB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網路交流工具傳遞信息、表達思想、輔助學習。學會判斷不良信息、主動抵觸不友好網路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學會管理電子郵箱和反垃圾郵件的管理的方法,學會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斷並主動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學會製作動畫作品,直觀地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過程。
1.欣賞分析動畫作品,比較動畫與其他信息表達方式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動畫在信息表達方面的獨特性。
2.通過剖析作品,了解動畫的製作原理,熟悉動畫製作的基本概念。
3.學會使用一種常用的動畫製作工具,設計、製作動畫,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動態過程。
五、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軟體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支持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1.根據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輸入或記錄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分類、成表。
2.根據需要,學會用電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數等功能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計算和處理。
3.能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和發現規律。
4.學會使用電子表格的圖表功能,直觀地呈現統計結果和研究結論,增強研究結論和結果的說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畫等多種方式,設計、製作並發布多媒體作品。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信息表達的需要,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選擇適合的素材和住處表現形式,並對製作過程進行規劃。
2.能根據表達的需要,結合考慮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不同媒體形式素材的優缺點和適用性,選擇合適的素材並形成組合方案;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採集必要的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3.綜合運用合適的軟體和工具對原始素材進行初步的編輯、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各類素材,製作多媒體作品。
5.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6.能通過討論形成多媒體作品的評價標准,對自己和他人的多媒體作品及其製作過程進行評價,並對作品進行有效的優化以增強在現力;能比較利用信息技術製作電腦作品與傳統作品製作過程的異同。
7.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技術創新意識,養成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
七、通過網站設計與製作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結合自己使用網站的經驗,比較網站與其他多媒體作品在信息表達與發布方面的異同,比較網站和網頁的關系,了解網站的基本結構。
2.學會根據學習或社會交往的需要,設計學習支持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的內容欄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學會使用合適的網站製作工具製作網站,嘗試使用常用網站製作技巧支持課程學習、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會交往。
八、設計和製作機器人,以機器人為載體,體驗並初步學會通過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叄』 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為小學語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躍了課堂的氣氛,為教師教學,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信息技術的應用,讓教師能更好地展開教學,也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
一、信息技術的使用,大大優化了課堂教學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情景交融、生動活潑的畫面,在色彩、動畫及表現手段上比其他教學手段更加形象、生動,這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有了信息技術的輔助,課堂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恐龍》一課,如果在導入課文時,播放一段恐龍的動畫視頻,視頻中向我們展現了恐龍家族的生活情景,學生看得津津有味,這段視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對課文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美的語文課
書中有許多寫景的 文章 ,如《廬山的雲霧》、《拉薩的天空》、《西湖》等展現自然的美文。文中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了美麗的自然風光。此時,如果單憑講讀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無法領會到“美”之所在。因此,我們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們面前,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廬山千變萬化的雲霧;拉薩湛藍、透亮的天空;美麗的西湖,再加上優美的樂曲,聲情並茂的講解,將觀察、閱讀、思維、審美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語文教材 中涉及內容比較多,知識也比較廣泛,可以說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課文中的許多人物 故事 、科學知識、自然現象對小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運用信息技術來展開教學。信息技術能為閱讀教學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將某一閱讀對象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社會情景中,幫助學生較為深入而准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信息技術的文、圖、聲並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在教學《問銀河》一課時,課文中出現的“伸著大鼻子的貨輪”、“斜拉橋”、“葛洲壩水力發電站”、“攔河大壩”這些事物都是學生從沒見過的,嚴重阻礙了學生的閱讀。為了使學生清楚地了解這些事物的特點、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在課堂上,給他們呈現出一幅幅圖片以及它們的特點、用途,這樣學生先前遇到的困難就能迎刃而解了,閱讀起來也比較順利,而且在閱讀的同時,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學完課文以後,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看了一段課文視頻,在視頻中,配合著音樂,將王二小壯烈犧牲的一幕、敵人的兇殘都刻畫得生動形象,人物的特點也躍然於學生的眼前,每個學生都靜靜地看著,臉上露出心痛、憤怒的表情。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加入了信息技術的運用,不但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們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二、信息技術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一)為學生自主預習課文提供幫助
語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豐富多彩的社會、自然、生活和 文化 。因此,要想更好地學好語文,必須做好預習作業。例如,在學《“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查閱相關“東方之珠”的資料,有個客觀的印象,為深刻理解課文作鋪墊。經過學生的查閱資料,學生會了解到“東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後從網路上可以瀏覽香港的各種資料。這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習人物故事, 歷史故事 時,經常鼓勵學生上網查找資料,這會對學生的 語文學習 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對突破重難點起到關鍵作用
重難點是一節課的主體部分,抓住教材重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最基本要求。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內容,學生無法通過文字來理解,此時,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突破。利用多媒體教學,既能提供直觀形象,展示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場景,又能設置一些教學懸念,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如《太空梭》一文,對太空梭的外形特點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腦袋,方方的機尾。有的學生想像不出,這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直觀出示一架“太空梭”,讓學生觀察其外形,便一目瞭然。還有讓學生理解太空梭的“飛得快”這個特點時,我們可以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上看“從帕米爾高原到東海之濱”的距離,再比較“普通飛機要飛行4個多小時,而太空梭只要7分鍾”來說明太空梭速度快。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 想像力 ,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解決學生寫作難的問題
在以往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常常苦於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隨著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方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學生之所以會“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主要是因為缺乏寫作興趣,缺少寫作素材。現在,有信息技術的視頻、圖片輔助,學生的寫作興趣也會大大提高。如《為動物設計名片》,以烏龜為例,首先出示烏龜的圖片,引導學生們觀察烏龜的外形特點,並相機板書,再指導學生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說一說。接下來播放一段“烏龜的生活習性”方面的錄像,讓學生對烏龜有總體印象,然後指導學生根據錄像組織語言,說一說對烏龜的了解。有了這樣一段生動形象的錄像,學生寫起烏龜來也得心應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語文知識 ,又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設自主、探究的環境。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只要我們能夠精心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電教媒體,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更精彩。
『肆』 如何把信息技術運用於語文教學實踐
一、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於那些單調、枯燥的練習和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教師應特別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以保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學法
我們所面對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中學生,更要注意運用形象化教學,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地學習計算機知識。比如我講網路知識時,我經常會用到報紙雜志和新聞中提到的一些網路中的事件,引起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2、比喻教學法
對於中學生來說,計算機教學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詞術語最難被他們接受,適當運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這樣一來,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聽課的興趣,而且還能達到幫助理解和記憶的目的。比如在講計算機的組成時,如何讓學生理解那些枯燥的專業名詞呢,我用一個車間的工作流程來比喻,誰在控制,誰在運輸,誰在製造等等,然後在用一個具體的計算題的實例來演示,計算這個題目,計算機是如何來工作的。
3、游戲學習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喜愛游戲是孩子的共性。電腦游戲由於具有極強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戰性,對孩子們來說更是擋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學中大膽引入游戲,卻不是僅以玩為目的,而把它作為激發學生興趣和引導學生學習其它知識、技能的手段。我在講網路信息檢索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安排了一個競技游戲,按照一段具體的文字,從中提煉關鍵字進行搜索,查找這段文字所敘述的是哪個景點,學生的熱情很高,效果很好。
二、組織協作學習,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
協作學習是指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形式,組織協作學習,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一方面也便於學生按照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和進度,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團結協作精神。
如七年級的學生製作演示文稿時,因為演示文稿中即包括文字,圖片又包括聲音,視頻,即要學生熟悉網路懂得下載資料又要學生懂得演示文稿的製作技術,所以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自主學、主動練。在綜合訓練時,我對學生進行分組,五個同學一組,同組的同學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專門選圖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術支持的等等。學生間語言更貼近,更能溝通,互教互學。練習一階段後,開展組與組之間的競賽,展示好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講解。進一步激起他們的好勝心,當然自覺性、自信心也隨之增強,並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協作,因為對於一項集體活動,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獲勝。
在協作學習的方式下,學生感受到同學之間不僅僅是競爭的對手,而是促進學習的幫助者。協作學習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
這是一個個性飛揚的時代,我們的學習需要競爭。同時,這又是一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我們的學習需要合作。為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學會在合作中競爭的本領,培養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學的良好品德。
『伍』 如何藉助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新穎、圖文並茂以及視聽結合等明顯的優勢,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那種平淡、靜態、單色調的課堂模式,取而代之的則是立體、動態、多色調的全新教學格局,因此,使用多媒體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青睞。
信息技術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同時給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由於小學學習內容的特殊性,學習環境的地域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有責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創設一個優良的情景。開闊學生視野,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並配上文字與聲音,圖、文、聲、畫並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習的熱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對於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運用信息技術,培養識字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要內容,因為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現在使用的語文九年義務教育試驗教材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階段要學生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眾所周知,漢字本身較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紛繁復雜。而由於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更為短暫,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教學生字,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覺得無味。所以如何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鞏固識字教學的效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1、運用多媒體,激發識字的興趣。
多媒體賦予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艷麗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習內容圖文並茂,栩栩如生,在兒童的認識與教學之間架起一坐橋梁,使他們能愉快的探索知識的奧秘。 「學之不如知之則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發了興趣,也就為學習開了一個好頭。例如在教學《小小的船》這一課,一開始,在屏幕上展示動態畫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駛,立刻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與同學閑聊或玩耍中轉移到課堂上來,使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接著引入課題後,馬上展開課題畫面:藍藍的夜空中,有著閃閃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彎彎的月亮上,猶如坐在小船上劃著槳。在畫面切換的同時,配以背景音樂:童聲朗讀《小小的船》。在這過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畫面首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這一畫面產生好奇心,進而開始探測下面講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聲朗誦課文,使學生注意到課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彎等,部分學生會主動開始跟著朗讀,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這些生字的興趣,使他們盡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識字的樂趣。
『陸』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蓬勃興起。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它能夠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且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妙趣橫生的益智游戲能把學生帶入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進取,使學生會學、願學和樂學。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加大教學的密度,加大上課的容量,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對現代化科技的接受能力,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的魅力,繼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實踐中的做法是: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年來,口耳相傳的傳統教學模式一統天下,學生對其麻木甚至厭倦,而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無疑給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比如在上《長征》一課時,通過播放長征影片,讓學生觀察和傾聽,很快的便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中去產生學習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以其特有感染力與形象性,能夠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樂於學習的心理需求,進入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認識活動中去。
二、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社會要求必須具有很強的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這正是被傳統語文教學所忽視的重要環節。正是基於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深刻變革,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等查閱資料,並在「教學設備」中對學校的硬體建設作了具體的要求。
三、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增強了學習效果,豐富了課堂氣氛。小學生閱歷有限,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作者盡管非常生動地描寫了桂林的青山、綠水,但大多數學生沒有游覽過桂林,沒有深切的感受,無法和作者產生共鳴。教師可以通過製作課件的形式,情境導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讓如詩如畫的情境,為學生領悟課文內容打下基礎。再通過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課文內容,對桂林山水有個總體的印象,為自主學習課文鋪好路。然後通過引導學生自己觀看教師製作的課件,自主學習課文,質疑問難,達到讀通,讀懂並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最後,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資料,討論交流。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通過自查、討論等形式,尊重學生個別的差異和多樣性的選擇,有利於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有教師在上《琥珀》一文時,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有關琥珀的一些資料;課中讓學生利用搜集的資料,穿插演示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琥珀的形成,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運用信息技術,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
傳統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種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中,連教學策略也可以選擇。比如,可以用個別化教學策略,也可用協商討論的策略。這就是說,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聽從教師的擺布,學生被動接受。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才有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認知。
信息技術對語文課程教學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我們把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課程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誤區,一定要科學地、藝術地使用信息技術,使它成為教學中真正有效的輔助手段,促進語文課程的全面發展。
『柒』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二年級語文的案例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學期《識字 2》是小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第 3 冊第 6 單元識字教學內 容。
《識字2》共有十二個生字,組成十二個生詞,分別配搭成十二項學校課餘生活的活動項目,展示了學 校生活的多姿多彩,描繪了一幅幅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學校生活畫面。教材配有六幅插圖,用以幫助學生 理解,學生通過讀詞語,觀畫面,識生字,一定會感到非常熟悉、親切、有趣。在課前,我要求孩子回家 上網收集有關課外活動的各種活動項目,在課堂上,通過圖畫與運動項目相結合,具體了解活動項目是平 常中怎樣進行,並有針對性地自學本文的幾項課外活動
,發揮想像,聯系生字部首與畫面上小朋友的動作 之間有什麼聯系,在堂上發揮數字平台的效力,指導學習生字的方法,形成識字規律。 【關鍵詞】 識字教學;多媒體技術;教學優勢
一、 案例背景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 2》是小學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第 3 冊第2 單元 識字教學內容。本課運用多媒體加深孩子對生字教學中形旁表意,聲旁表聲的規律的記憶, 並通過多媒體的示範,達到正確書寫生字的目的。 1、教學方法 (1)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利用多媒體能直接變換、改變載體的功能為孩子創造一個 生動有趣的寫字平台。 (2)利用信息技術的條理性。利用信息技術能隨時改變出現對象的出現順序,讓孩子 通過對比,掌握正確的寫字方法。 (3)利用信息技術的對比性。利用信息技術在顏色上的對比效果,重現加深生字各部 位的教學,讓孩子能正確書寫生字。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利用多媒體教學,正確拼讀生字的讀音。 (2)利用多媒體教學,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 2 技能目標: (1)藉助多媒體,掌握生字的書寫筆順,學會觀察每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具體位置。 (2) 藉助多媒體,掌握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並能在以後的自學生字中 運用。 情感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明確寫字目標。 (2)通過多媒體教學,培養寫字興趣。 3、學習環境 (1)課室;多媒體課件 (2)同位合作學習
二、 案例描述
(一)直觀描述,條理清晰。 在生字教學開始時,教學生字書寫順序的時候,我直接運用多媒體製作的書寫順序指 導孩子一筆一劃跟著電腦書空,由於符合低年級孩子動態直觀感知的規律,所以孩子記憶比 較深刻,生字每筆每劃在田字格的具體位置記憶准確,比平時在空氣中書空,孩子隨意亂寫, 效果要好,也由於多媒體的展示,筆畫在田字格中有先後順序的呈現,孩子看得清楚,比起 孩子在空氣中書空更容易掌握,所以反饋孩子的掌握情況,基本都能正確書寫生字的順序。 筆順: 點、撇、 橫、橫、 橫、撇、 捺、撇、豎 (二)對比鮮明,感知明確。 貝 bei 3 在識記生字各部位教學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平台的直觀性和可比性, 抓住孩子 識記的盲點——形近字容易混淆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只能在黑板中的田字格旁出現 形近字,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寫出來,我利用多媒體的連貫性和直觀性,相機出現形近字的 對比,而且形近字字體顏色的出現也符合低年級對紅色、綠色比較喜歡的心理特點,讓孩子 同位自主進行學習,在直觀對比中通過拼讀生字和形近字的讀音,通過形狀上的對比,以及 用形近字進行組詞等多步驟的練習,逐層深入,學完生字,生字的間架結構和構成部位,已 經深深印在孩子的腦海里。
(三)興趣促學,養成習慣。 在教學最後孩子練習書寫這一環節,我利用信息技術編寫寫字歌,並加入變聲元素, 把一首寫字歌用古怪的聲音唱出來,改變了傳統的齊誦寫字歌,提醒坐姿的做法,這符合孩 子極容易受新奇事物吸引的規律,孩子在傾聽過程中,會情不自禁跟著唱,以及跟著做,使 提醒孩子寫字姿勢不再成為枯燥乏味的提示語,結果堂上受到孩子的喜愛。
三、 案例分析 在教學中,運用電化教學,確實能把很多的教學細節簡化、優化,以下我分四個方面闡 述在《識字2》生字教學中,教學平台體現出的便利點。
(一)在教學中體現條理性。 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對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當知 覺的對象與背景在顏色、形態、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對象容易被感知。因此, 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對象易被感知的規律,教學中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 學《識字2》一課,我以白色為背景,製成田字格後,以容易吸引低年級孩子的紅色、綠色 為字體顏色,製成生字。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利用生字書寫過程的動畫效果,指導孩子 的書寫筆順,掌握每個生字書寫的先後順序,結果與傳統的黑板示範和書空對比,孩子更容 易掌握,以前孩子在書空和看黑板上的范寫時,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只有45%的孩子學完 後能正確書寫出生字的筆順,而用上平台教學後,有95%的孩子能保證質量。但在教學的過 4 程中更要注意多筆畫生字筆順出現的先後順序的間隔時間。在教學「彈鋼琴」的「彈」時, 由於多媒體中設計的筆順出現太快,孩子跟不上速度,所以有的孩子變成亂寫。
(二)在教學中體現直觀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示範性書寫很重要,但與多媒體的電子書寫對比,有其欠缺的 地方。1、不能及時反饋孩子的學習情況。老師示範時,背對學生,要轉身才能知道孩子的 學習情況,而操作電腦,直接與孩子面對面,隨時可以了解孩子學得怎樣。2、老師無論怎 樣書寫,始終與印刷體的書寫有一定出入,位置上會有偏差。因此,在教學生字時,我直接 在電腦中出現每個生字的偏旁部首,找准所在生字的位置後,直接套進田字格,形象直觀, 孩子容易記住。例如:教學「琴」,電腦直接出現「王」字,變窄後,「橫」變成「提」,成 為「王」字旁,寫進田字格,然後書空出另外的部位,「王」+「今」,學生自己再書空後, 照著樣子寫在本子上,時間3 分鍾,基本能拿A,老師在黑板上范寫,邊寫邊說,再讓孩子 在本子上寫寫,時間5——6 分鍾,只有60——75%的孩子能拿A。但多媒體教學沒能體現老 師的抓筆姿勢,用力程度,因此孩子書寫時,不能模仿,只能自己去領會,這需要轉換過程。
(三)在教學中體現對比性。 低年級學生學習生字往往只注意大概輪廓,而對細節部分,特別是形狀相似的,讀音相 近的字則不注意,寫錯字、或讀錯字的現象時有發生。或表現為畫蛇添足,或表現為部件脫 落,或表現為部件變更。我把這些字的側重點放在字形的教學上,運用多媒體課件,針對字 形易錯的部位,用醒目的顏色,通過對比,關鍵筆畫用閃爍來提醒學生注意加強他們的印象。 如:教學「現」時,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經常會把「見」寫成「貝」。我便在「現」 旁出現「貝」,並把兩個字相似的部位用不同顏色表示,並在組詞「現在」中「現」字的「見」 用顏色勾勒,由於圖像高度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如此類推,其他生字的教學沿用這 種方法,結果,這堂課,輕松完成教學任務,孩子掌握良好。
(四)在教學中體現習慣性。 通常低年級的孩子練習寫字前,我們都會給孩子編一首小兒歌,方便孩子記憶,朗朗上 口,協助修正寫字姿勢。但孩子久而久之,會倦怠,作應付處理,嘴裡說的和實際做的不吻 合。但利用多媒體的卡通圖案,配合有趣的音頻變聲編制的寫字兒歌,不僅能吸引孩子注意, 還能讓孩子情不自禁地跟著有趣的兒歌朗誦。在孩子開始進行寫字練習前,播放搞笑的變音 寫字兒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強烈的、新奇的、活動的物體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變音兒 歌與孩子平常接觸的不同,帶來新奇的效果。久而久之,孩子會不自覺地跟著兒歌念、跟著 兒歌做,寫字習慣不用教師反復機械地重復提醒,效果不錯。 5 數字化平台教學有其缺陷,但整體地說,我們能藉助它教學生字,事半功倍。在未來的 日子裡,平台演示不斷完善,會為我們提供更加完美的教學效果。
『捌』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學中,不僅是教會學生識字、釋詞、分段、歸納段意等,更要寓情於教,寓理於教。尤其釋面對初中階段的學生,如果只是單純、機械的講解、分析課文,原本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將變得面目可憎。所以在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的推廣及應用,逐步顯示了它的優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資源共享可讓教師們互相總結有利經驗,互取所長。並且,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播放課件或幻燈片、應用實物投影等在教學中,也節省了教師自己動手製作課件的時間,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觀、形象,這一特點也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尤其是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東西,如果製作一個生動有趣的課件,在教學中播放,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初二語文《中國石拱橋》,這是一篇說明文。以趙州橋、盧溝橋為例,介紹我國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說明趙州橋時,講了它的四個特點:(一)一個大拱長37.4m,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大拱,(二)大拱兩肩各有一個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橋結構勻稱。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讓學生讀課文,教師再結合課文內容講解,那麼,課堂氣氛會很沉悶。但若將相關內容製成課件,給學生直觀、形象的呈現出此橋,再結合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對課文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它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我在講第一冊《木蘭詩》時,是整個實驗的摸索階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國好萊烏卡通片《花木蘭》部分精彩內容剪輯到課件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激情。然後就提出問題,「在封建社會女子一般是不允許拋頭露面的,而花木蘭為何要去參軍,並且為何要替父從軍,又為何立下赫赫戰功後而不受祿?」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結合背景資料,電影片段,反復研讀課文,找出答案,並抒發自己的感慨。
應用信息技術的這一特點,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加大對學生的刺激力度,將注意力吸引過來,自覺完成任務。如初一語文《春》,若單純的讓學生感悟、教師講解,優美的散文將被分解得支離破碎。但利用多媒體找出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這幾幅圖,讓孩子們直觀欣賞,再配以適時得朗讀。那麼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效率,激發學生興趣,積極響應課堂教學。
其次,我們要善於把握運用信息技術的時機和必要性。
我們不能濫用信息技術,傳統教學地許多優點是值得我們傳承的。如讀、寫,讓同學們大聲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以使其更好的感悟課文。板書,經過教師的精心安排、巧妙設計,往往只有簡單、不變的字,卻包含著課文的主要脈絡,而工整的板書、清秀的字跡,也對培養學生的美感,規范其書寫有著有益的影響。故,在教學中,我們應用信息技術時,不能太激進、不能濫用。
對一堂課而言,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時間、順序應多樣化。沒有一定的程序、模式。每篇課文也不同,故我們不強求每堂課都用,而要注意課堂的生成、時機成熟。比如《春》這篇課文,適合在課文開始和結束部分使用多媒體,中間部分則適宜教師講解。
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必要的,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形象、直觀、生動,較形象的事物、道理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媒介,更易為學生理解、接受。
總之,應用信息技術是必要的,在實踐中的應用是隨機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整合的目的旨在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所以,將此觀念深入課改中,在實踐中完善。但切忌將其變成枷鎖,所有的活動都被限制在這一范圍中,這樣不僅沒有達到使用信息技術的目的,反而加重課堂負擔。正如矛與盾即對立又統一一樣,信息技術與語文的整合過程也存在著對立與統一,正因為如此,它們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玖』 如何用信息技術改變中學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進行整合,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式學習,為語文遠程教育和終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術優化了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通過一定數量文質兼美的文章及書籍的閱讀,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要求。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們嘗試將網路技術整合於語文教學中,尋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交叉點,通過一種全新的手段,突破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難點,讓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網路技術相融,以探求一種高效、新穎的閱讀教學模式。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語文教學中,應用到閱讀和寫作當中,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所蘊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語文觀」的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路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既能促進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又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就是通過信息技術創設使學生獲得獨特情感體驗的對話情境,讓學生在入境、析境、建構表達等一系列的過程中獲得意義建構,並藉助信息技術提供的資源,進行拓展閱讀訓練,開闊視野,增加生活體驗。
1、拓展閱讀內容,培養信息技術素養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用於閱讀教學適合信息時代對閱讀的要求。多媒體和網路信息量大、傳輸快,用來搜集信息、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有著極大的優勢。利用這一優勢對閱讀內容作一些適當的補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課文內容涉及的相關資料等,既能讓學生在充分涉獵的基礎上自主學習,也有助於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同時,信息技術進入語文閱讀教學,閱讀和思考的對象不再僅僅是文本語言,還有大量的文外語言、圖像、圖片等。網路給學生帶來大量信息的同時也使學生產生了點擊的茫然和篩選的困難。因此,教師一定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如根據閱讀內容建立信息庫,讓學生共享;向學生推介相關的優秀站點;指導學生對網路快速瀏覽,提高對信息的敏感性以節省時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