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語法怎麼學
建議去買一本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我高三的時候就用那個,老師也拿他做範本講課,不超過35塊錢
Ⅱ 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上,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
一、讓孩子學得輕松。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就如孔子所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興趣才會使他們產生無窮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熱情。
我想,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如果,我們置身在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我們會發現,學習是件愉快的事,知識又是那麼的誘人。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應努力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我相信,教師親切的話語一定能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讓學生輕松的學習;教師鼓勵的話語,一定能帶給學生學習的自信,讓學生有信心學習;教師真誠的贊美,一定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為自己感到自豪。
陶老師的語文課很朴實,只是一節平平常常的語文課,既沒有絢麗的圖畫、也沒有優美的音樂,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張掛圖和幾塊小黑板,但卻讓我感到很溫馨。我想,我是被陶老師親切的話語給吸引住了。課堂上,陶老師多次給孩子們送去了掌聲,每一次掌聲過後,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又高了。
課堂上的孩子們積極舉手,爭著、搶著要回答問題。有時,老師讀,孩子們聽;有時,孩子們讀,老師和大家一起聽;有時,老師提問,孩子們思考,有時,孩子們不懂,向老師提問,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有時,老師走到孩子們身邊,傾聽他的回答;有時,孩子們走到講台上,自豪的講著自己從圖上看到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諧融洽,多輕松,多快樂的事啊。
二、讓孩子學有所得。
語文是什麼?語文學什麼?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精神的品味,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我想,也許沒有人能准確完整地回答出。但是,我想,如果要讓我們的語文課成為一堂有效的課,那就應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所得。
陶老師這節語文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陶老師採用了多種形式的對比,讓學生去朗讀、比較,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一開始,她採用范讀的方式,故意讀錯,先讀「天氣漸漸涼了」,再讀「秋風起了」。孩子們聽得很仔細,一下子就發現了錯誤,並勇敢地指出了錯誤,還用理由說服了老師。接著,陶老師又通過兩句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漸漸」一次的含義。不過,我認為課堂上最精彩的一處比較要屬這兩句話的比較了:「農田裡,稻子黃,高粱紅,棉花白。」「農田裡,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一開始,學生很快找出了不同,可是,要問他們少了「了」後有什麼不同?孩子們還真不知道,所以沒有人舉手。坐在後面的我也開始覺得這句話很難。陶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答案,她讓孩子們在讀讀這兩句話。沒過一會兒,一個小男孩舉手了,他說:「老師,第一句里,稻子黃,好像只有一點點黃,而第二句稻子黃了,讓我感到稻子很黃很黃……」老師接著他的話說:「稻子很黃很黃代表稻子已經(成熟了)……」真是一個經典的回答,我不禁暗暗為這個孩子叫好。也許,二年級的孩子並不懂得如何去品味語言文字,也不知道語言文字妙在哪兒,但通過這簡簡單單句子的比較,他們能理解詞語的意思,能讀懂課文,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了。這一堂課就學有所得了。
課堂上,陶老師還注意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學生為詞語找找好朋友,想像白雲有時像什麼,到講台上點著圖講講孩子們都在草地上玩什麼……
知識就這樣一點一滴地進入孩子們的腦海中,成為孩子們自己的知識,孩子們的學習能力也在一點一滴的提高。
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讓孩子學得輕松,讓孩子學有所得,我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我們不能把它割裂開來。讓孩子學得輕松,孩子才會樂於學習,才會主動去鑽研,才能學有所得。而嘗到了知識甜頭的孩子們更捨不得放棄學習,他們會更主動地去學習。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快樂,快樂了,他們才會學得更努力。
我想,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帶給孩子們學習的快樂,應該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習得知識。
希望採納!
Ⅲ 如何使高三語文復習課堂活起來
如何使高三語文復習課堂活起來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大都採用教師灌輸式的傳授模式,沒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中,教師唱主角,學生當配角,有時甚至只能當聽眾,這種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加上語文的考試內容與文本的內容關系不大,學生的功利心讓他們越來越不重視語文課堂。語文教師在夾縫里生存,上有領導的指責,下有學生的漠視,個中滋味只有同行們能理解。面對困境,我們也摸索了很久。在接受了新課改的培訓之後,新課改的一些理念如春風般吹進了我們乾涸的心田,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新圖景。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這說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存在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民主的、充滿理解的、建設性的雙向交流關系。評價一堂閱讀課的效果,並非只看教師講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師生的雙邊交流,看學生是否參與進來以及學習的主動性怎麼樣。閱讀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學生的主動參與。那麼,有了學生的參與,語文課堂要想活躍起來,就不是夢想了,本人就是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慢慢實踐著,有了一點經驗,不很成熟,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著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鍾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
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初三的中考使許多初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復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新編的高中語文教材,就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養學生寫作實用文及口語交際能力。這就明確地指明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系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讓教師的教育觀念活起來,語文課堂就能活躍起來。
二、轉變角色,輕松駕馭課堂。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的角色不是單一的,也不是課堂中最重要的,教師可充當多種角色,把課堂這個舞台讓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教師要轉變角色,輕松駕馭課堂,讓課堂氣氛活躍。我認為,老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傳統的語文課堂我們以解讀文本為主,就是把別人的文本當作別人的東西來分析,發掘其中蘊含的意義,學習文本的形式。欣賞是把別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東西來感受,感受別人作品內在的思想感情,體會別人這樣寫的情趣意味。對照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注重的往往是解讀,而不是欣賞。很多的教學環節,如劃分段落、歸納段意、概括主題、中心思想,學習作者表現手法等,這些教學內容和活動使得學生在與文本接觸時,始終需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場),用的方式是手術刀式的剖析解讀。而且,這些所謂的「解讀」,又有多少是學生的真正思想呢?只不過是老師和參考書的觀點大雜燴罷了。在新課改中,我們應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教會學生欣賞作品。所謂欣賞就是把別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東西來感受,感受別人作品內在的思想感情,體會別人這樣寫的情趣意味。因此,我們在備課之時,就應該靜下心來,用心地品讀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領悟。而不應該只是迷信教學參考書。在課堂上,我們也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讀,用心去悟,真正地用心欣賞作品,再做適當的解讀,不宜作過多的講解,把活生生的文本解剖得肢離破碎。
2、以啟發者的身份出現。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培養是不能靠灌輸,只能靠領悟積累。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誘導學生走向文本,在學生疑難上給予啟發。啟發要注重時機。孔子曾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觀點,意思是說在學生對某一問題正處於積極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狀態時,指導學生思考;當學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處於想說又怕表達不清的心理狀態時,適當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考的內容,並能確切地表達出來。簡而言之,應該在學生閱讀品味文本,碰到疑難問題的時候,給予提供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為問題的解決做一些鋪墊。當然,接受學習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一些基本的知識與方法,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灌輸也無妨。
3、以激情澎湃的演講者身份出現。學生的情緒是很容易被老師的情緒所左右的,要想學生有激情,老師就必須要激情澎湃,要想學生間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老師更要有敏銳的思維。如在指導朗讀時,我們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和特定的情境,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讀出不同的情感體驗,或舒緩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悅或悲傷,或激動或驚訝……一個充滿激情的語文老師,他的語言一定是生動、優美、富有表現力。像說書人一樣,講話繪聲繪色,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把人、事、物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或語言幽默,妙趣橫生;或旁徵博引、語帶雙關;或富有啟發,激發聯想。學生自然會聽得入神,不知不覺間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從中積累詞彙,形成語感。一個平庸的老師,他是不能吸引學生的。他上的課自然也是淡而無味,自然也不是合格的課了。
4、以評價者的身份出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尤為重要。評價不是簡單的肯定或表揚,應該在正確處激發潛力,在錯誤處激發信心,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例如:在教學《雷雨》一文時,我讓學生通過閱讀劇本來探討「周朴園對魯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這一問題。同學們結合文本各抒己見,所執觀點不一,暢述了對該問題的見解。我肯定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針對學生的觀點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過課堂的評價,為學生指出探究性解讀文本的方向。教師的評價激勵要抓住最佳時機,才能產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揚一個而教育全體的作用。閱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效果。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閃爍出思想的火花。教師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進行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閱讀成果。這樣,受肯定的學生會有成就感,其他同學也會以他為榜樣,爭取受老師表揚肯定的機會。
三、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的思維、行為活躍起來。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活動空間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又不斷變化的平等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關鍵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閱讀中他受思想、動機、情緒、情感及個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生變化。如果教師過於強調師道尊嚴而忽視學生尊嚴,人為的劃上師為師、生為生的界線,造成師尊生卑的師生關系及師生人格上的不平衡。這不僅不能形成師生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更不能保證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能被逼處於被動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學生兩種意識:一是主體意識,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二是民主意識,新課程標准指出:「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拔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只有教師在尊重每個學生的尊嚴和價值的前提下,激勵贊賞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逐漸形成平等合作的關系,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才能得到激發,思維就會活躍起來。
2、激發閱讀興趣,製造良好課堂閱讀氛圍。
在閱讀教學中,沉悶壓抑的氣氛和消極被動的情緒會抑制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智力活動。而閱讀興趣是指學生對閱讀的一種注意傾向、積極態度和喜愛程度。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比較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語文教育專家魏書生、洪鎮濤等已給了我們很多成功的經驗。用明確目標指向、以舊引新、設疑問難、引導想像、名言趣事、情感熏染、插諢打科等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製造良好閱讀氣氛,效果很好。如果教師善於創造教學條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伊始或其間,激發興趣,製造良好的閱讀氣氛,學生便會很自然的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例如,在教授〈〈琵琶行〉〉時,讓學生彈奏一曲優美動人的樂曲,學生興趣盎然。
3、變接受者為發現者,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探究閱讀的行為活躍起來。人生來就是一個靈活的學習者,一個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動者,學校的教育就是將學習這一人類基本的習得性功能加以引導和組織的體制。在傳統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課堂上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走進教師設計的框架,忽視了學生對新的學習任務的興趣關注。新課程認為,閱讀行為的實質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一種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的關系,教師在閱讀中是介於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人,是引導者、點撥者、啟發者、激勵者。學生閱讀「個性化」,決定了語文課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讀本,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這就決定了教師與學生必須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在師生互動中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探究氛圍。互動的課堂閱讀教學強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這也就決定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時刻以學生為本,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與困惑,敏銳地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全面的互動學習中調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形成分析探討問題的鍥而不舍的動力。而在此閱讀過程中,教師已經不是純粹答疑者。教師是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合作者,應自覺地充當學生解決問題的引導者、推動者。教師要結合閱讀文本,設計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內容的「鑰匙」性質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去思考、探究,從而為學生提供探究閱讀的空間。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閱讀差異,才能讓學生體驗在興趣中閱讀,在閱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觀點中闡述自身的閱讀體驗。
4、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一直以來,教學參考書中關於閱讀文本的意義是確定的、標准化的甚至是唯一的,而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的合理性卻得不到承認和鼓勵。這種思想和現實對閱讀教學帶來了很嚴重的問題。一是導致了閱讀權威的產生,使學生有依賴心理,漸漸失去質疑和懷疑精神,失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二是強調了教師的權威性,學生服從教師,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不平等,這對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是極為不利的。大家都知道閱讀是創造的基礎之一。通過閱讀,掌握了前人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從中受到啟迪,才能產生創造。教師要想辦法保護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閱讀理解的合理性,激發和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四個問題。首先要讓學生讀思結合,「只有勤於思考的人,在閱讀中才可能有所創造」;第二教學生用質疑和批判的思想去閱讀,力求多發現問題;第三教學生進行發現性閱讀,越是能從多角度、多層次給閱讀文本以解釋,越是能發現更多的東西;第四教學生在閱讀中善於積累和重組資料,積累是創造的基礎,重組也是創造。
四、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使氣氛由沉悶到活躍。
1、書聲琅琅的課堂。《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朗讀就是一項很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琅琅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一般的閱覽相比,更是一項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讀書的聲音是不可或缺的。在教授古詩文時,讓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許多學生特別喜歡朗誦蘇軾、辛棄疾的詞,在朗誦中,學生體會著古詩詞的魅力。課堂上書聲朗朗,氣氛熱烈,過去的沉悶一掃而空。
2、議論紛紛的課堂。新課標要求改變學生的單純的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老師滿堂灌式的「一言堂」當然不是合格的語文課,老師和學生的「你問我答」式的「問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語文課。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就必須要有對話。閱讀是人與文本的對話,而師生、生生間的對話就表現在紛紛揚揚的議論當中。沒有紛紛的議論就沒有思維碰撞的火花,就沒有師生間的深入探討和交流,也就沒有所謂的合格的語文課了。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讓學生討論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故事,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參與,過去愛睡覺的同學也精神抖擻。
3、充滿質疑聲的課堂。古人有雲:「學貴有疑」。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對文本、同學、老師有所質疑,不能人雲亦雲。當然,這里的「疑」是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同學和老師的觀點,應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是懷疑一切的盲目的「疑」。不僅學生應有所疑,教師本身也應該有所疑。「有怎樣的師傅就會有怎樣的徒弟」,本身欠缺獨到見解的老師,是教不出有獨立精神的學生的。老師對文本應該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唯教參是從。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展示出師生自己的思維火花。否則,師生也只能淪為各種參考書的傳聲筒。
4、充滿知識的課堂。一節課下來,如果學生沒有學到一定的語文知識,積累到一定的語文能力,那麼,這一節怎麼也不能算是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要判斷學生是否學有所得,看什麼?看學生的眼睛!一個學生的眼睛,如果是熠熠生輝的,閃著智慧的光,那他一定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如果學生是迷惑不解的眼神,這也是好的。因為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有困惑,說明他深入思考了,發現問題了,這不也是一個「得」嗎?相反,如果學生們的眼睛只是獃獃地盯著黑板記筆記的話,他們在這節課中可能沒有什麼收獲,這節也不是合格的語文課。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讓課堂活躍起來,學生主動參與是關鍵,上述幾點只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一點收獲。我認為只要老師們願意改變角色,試著與學生平等相處,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喚起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熱情和熱愛,使其感受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變得活躍。
Ⅳ 如何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淺談
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人的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新課標要求教師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使學生願學、樂學,我在多年的課改實踐中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究:1.寬松和諧激趣法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並將在師生溝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人的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新課標要求教師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使學生願學、樂學
Ⅳ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的幾點建議
初中語文學習的幾個小建議,你都知道幾個?
在初中語文學習當中,很多的人都不知道應該怎樣開始,該怎樣學習,硬背嗎?其實現在初中語文學習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句式
3、寫作
對於初中語文來說,一定離不開作為,寫作文的時候需要有參照物,所以我們要對日常的生活環境多多理解,可以了解一下附近的環境以及了解一下平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都是可以運用到作文當中的,在寫作方式上需要多多注意,不可以讓自己的感情過於暴露,在寫作當中主要的就是內容以及結構,如果寫的過於混亂,老師會認為你的文章很差,所以在日常寫作的時候需要多多的注意.
以上就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技巧,在使用了這些技巧之後,相信你的分數會有一定的上漲.
Ⅵ 如何讓英語語法教學變得輕松有效
一般來說,傳統的語法教學是老師集中講解,學生進行操練這種模式。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效果不怎麼理想,因為學習者沒有參與語言特徵並加以理解運用。學生都是在機械地背誦和孤立地操練語法結構,這種教學模式是學習者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所以學習者很難形成習慣去學習語法並在交際中進行運用。但是如果我們教師的概念更新、方法得當,那麼英語語法教學完全能跳出傳統應試的模式,同時能夠充分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林燕,2003)。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學習者能夠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才能認為他們真正掌握了語言知識。當代英語教學專家張正東先生指出:「語法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語法學,而是為了取得學習目的語的工具。學語法→用語法→丟掉語法。鑒於以上情況,我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對小學語法教學進行探討試驗,總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法的自信心。很多學生一聽語法課就不喜歡了,他們覺得學語法就是記語法規則,做大量的練習,所以不願意學習下去。為此,我努力使自己的課堂生動化,使復雜的語法知識簡單化,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競賽,內容豐富的小活動,盡量多講一些關於英美國家的文化,生活故事等等。讓他們更了解英語,更喜歡學習英語。如我在上比較級的時候,我准備了兩個大蘋果。上課時,我先拿出稍微小的蘋果,說:「This apple is big.」緊跟著拿出第二個更大的蘋果,說:「But this one is bigger.」;另外通過尺子、橡皮擦以及利用班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比較等進行教比較級,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掌握,同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另外,我還喜歡給孩子們講故事,通過故事將語法教學滲透進去。英語故事教學體現了英語課程標準的精神,還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孩子們學習語法的興趣。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學習語法,使學生對語法知識產生興趣,這樣他們才有學習的激情和熱情。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僅有百分之十三的小學生認為學習英語語法很有樂趣,這一結果不容樂觀,這也充分表明了培養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這一任務任重而道遠。因此,要提高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將培養孩子們的興趣作為首要任務。首先,這是符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要求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教學。其二,這是符合孩子們的情感態度、心理特徵的要求。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愛唱歌曲,喜歡游戲表演等等,教師在課堂上用這些孩子們喜歡的方式教學,很容易將難懂的語法變得輕松有趣;同時也很容易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在吟唱童謠、游戲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了語言的規律。比如在講解四年級上冊Unit2 What day is it today? 這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們愛表現自己的特徵,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請孩子們自己來表現。具體做法是: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掛一個台歷,請學生來表演台歷的第一天星期日自己所做的事情,接下來可以依次翻開不同的一天,分別請學生來表演自己的生活場景中熟悉:What day is it today? It is Sunday. I play badminton on Sunday. What day is it today? It is Monday. I play table tennis on Monday.再通過讓學生自由組合成一組,同語言搭檔進行會話,相互了解對方的日常生活。通過反復訓練,同學就在愉快、有趣的表演活動中不僅掌握了語法知識點,而且能有創造性得進行實踐交流。
三.用游戲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語法的運用,使他們樂於其中,感到新鮮多味,樂趣無窮,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於外語的學習興趣。在教授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時,我採用了「傳話」這個學生都很熟悉的游戲,我先說一句英語,如「I am going to the swimming pool.」然後第一列同學用第三人稱單數轉變老師的話,「 She is going to the swimming pool.」,依次傳下去,哪組最快哪組贏。再叫個別學生做小老師,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人稱和句子操練。這樣的方式學生容易接受,也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四. 將語法放到一種特定的情境中去學習。1、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生活情景,這樣使得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2、用語法進行交際:情境設計要接近真實的交際,盡量做到幽默、有趣。 3、萬變不離其宗:一個語法現象要在不同的相似情境中多次呈現,避免學生理解的僵化。 4、以教材情境為基礎,不要任意擴展,以免增加難度。 5、以新帶舊,使情境豐富而不生疏,綜合而無難度。(這樣做還可以對舊知識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6、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藉助游戲激發情緒加強印象,巧用現場素材增加實感。7、語法教學要注意不同的文化因素。8、情境應有真實性,應該是可能發生的事。在教語法時,創設不真實的情境,顯得做作,別扭。我們在教形容詞的比較級時,我們可以用學生的學慣用具,如:尺子、鉛筆、鋼筆、橡皮、桌子等,也可以比衣服的大小、顏色、學生的高矮、胖瘦等,這樣直觀、有趣,又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常用的東西,不一定非要去用多媒體。」
五,啟發學生探索發現語法規律。(1)結合課文學習語音、詞彙項目和各類語法項目。通過課文去學語法,總比孤立地背誦語法項目有效得多。因此,在語法學習過程中,宜結合課文去學語法,要圍繞課文中出現的主要語法項目,循序漸進地學習比較系統的語法知識。這也正符合新課改和新教學大綱對英語語法學習的要求,符合新標准英語教材的設計。 (2)觀察例句,總結規律 啟發式,探索發現的學習方式要求給學生大量的例句,讓學生在例句中去觀察總結固定的句型或發現特點規律。長時間地訓練學生運用這一方式去學習英語,有利於學生自學英語,相當於傳授給學生一種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即使教師不講,學生也能知道該從哪裡入手去學習一個新的語法項目;同時,這樣的教和學的過程也是一個讓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精神集中。同時,注意對於語法規律的總結盡量用便於學生理解的語言,這樣一來,也是學生易於記憶和自我歸納。
六,運用英語語法教學原則,正確引導學生自我創造與運用。運用交際是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要學好一門語言,必須要反復操練達到靈活運用。學生能否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是檢驗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標准。小學生對語法的學習,首先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識記,再經過反復循環的練習,建立一種語言規范,形成一套語感,最終達到創造性運用的目的。比如:在六年級上冊UNIT4的GOGO日報短文中主要講述了怎樣與筆友進行寫信交流。用到的基本句型有這些:1. I』m from…2. Let』s be….3.I like singing…4.Igo hiking…once a month…學完日報短文後,教師可以學生自己上網選擇適合自己的英語國家的筆友,讓他們與自己的筆友通過E-mall互相交流。學生在既好奇,又興奮的情緒驅使下,在實踐運用中掌握所學的語法知識,甚至沒掌握的還要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以完成每一封與筆友交流的E-mall。這就是說,通過設立一種運用的迫切性來激發學生們學習的動機。
英語本身是一種語言工具。所以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創設各種活動多想各種方法來進行英語語法教學,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學以致用,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思考、交流、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在自由活動中,學生能學會靈活應變,學會創造,學會獨立學習,而且,交際和角色表演的活動有利於理解語法知識,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然後再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
Ⅶ 新課改下如何讓學生輕松有效地學好語文
新課改下如何讓學生輕松有效地學好語文 摘要:隨著新課改步伐漸進, 語文 課堂教學的方法也做出了很大的調整和變化。過去的教學中,大家往往注重的是學生能了解各種方法,記住公式,考一個好成績,結果導致學生明顯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質量不高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人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很重視直觀感知類的方法,它指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新課教法問題教學
在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課堂討論法、實驗法、啟發法和實習法。而小學課堂經常使用的是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如何在課堂上合理運用某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簡單地說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在一起,考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下面簡單的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認識。
一、新課改下的 語文 教學策略
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在課堂上教學,老師把課本的內容講述給學生們聽,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講授法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給學生傳授大量的、系統的科學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這也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一種的主導作用。教師每上一堂課都不只是在用一種教學方法,而都是幾種方法一起使用的。在上課時,教師會提問學生引導課文,這叫談話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話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話法。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例如,在小學二年級「大海睡了」這一課,上課時,老師提問學生到海邊玩的時候見到的事物是什麼,接著老師又進一步問見到事物的形狀顏色等,這就是談話法。淡活法的作用是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過程和品質,便於教師訓練,優化學生的思維,有助於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在每天早上都有的一門早讀課,由老師來帶領學生讀書,以及每星期一節的閱讀課,這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即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二、小學 語文 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的策略
1.何謂「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在思維方式層面上的解釋是,「問題意識是對問題的一種敏感,產生這種敏感的動因是人對周邊世界的好奇心。」而也正是因為有了問題意識,才產生了創新。在教育層面「問題意識」是「表現為孩子在學習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並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一心理狀態既是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表現,又再一次促進了學生去積極思考,擴展思維、提出問題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在學習中問題意識的產生,促進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如何在小學 語文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首先,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好奇心很強,因此在我們的 語文 教學過程中用 語文 學科的人文性等特點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多用激勵的手法,多創設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能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或自主求知,在成就感和對知識的滿足感中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全方面發展。
其次,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在小學 語文 教學中好的問題情境的創設往往能夠將學生們帶進學習的良好狀態。教師要從班級本身學情、班情、生情等實際情況出發,創設開放性強的問題,難度適當,和已有的知識儲備聯系有啟發性的鏈接要學習的新知識,生活氣息強,能夠外延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引發共鳴。具有探索性,是小學生能夠理解,能解決的,「跳一跳摘蘋果」的教育學原理在此極為適用。
再次,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夠使得學生們敢於提問,敢於嘗試解決問題。允許學生犯錯誤,促進師生的平等良好互動。
最後,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倡教學方式的轉變。要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肯定是不能夠滿足對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現實需要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與平台。
總之,教育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每位教師只有掌握了這門藝術,才能駕輕就熟,在教海中自由地航行。雖然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重大的作用,但教學方法也必須在合理的情況下使用。在小學 語文 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僅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問題,還有利於強化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思維能力和實踐與創新能力。 ;
Ⅷ 開學後的語文課堂聽講效率,家長掌握哪幾個方法,輕鬆了解孩子表現
開學啦,或許你換了一個的語文學科老師,來到新學校,應對新學期新自然環境,家長怎樣快速上手孩子的課堂聽講高效率呢?僅僅只是每天在送孩子到學校門口時,說上一句:用心聽講。這種提示其實對於學生的協助並不算太大,一般孩子不清楚「用心」二字的細節展示,到底什麼樣的聽講方法才算是用心?認真聽講就可提高語文成績嗎?獲得老師的好感度嗎?遵循課堂組織紀律,積極主動和老師互動交流,跟隨老師授課節奏的來獨立思考,這也是用心聽講。有起碼的課堂關鍵分辨能力,貫徹到語文筆記里,一堂語文課,我明白學習什麼,老師講的什麼,這也是融會貫通。但是大多數中小學生是做不到的,家長就要根據課余來指導。
針對低學段的同學們,敘述課堂上重點知識互動問答,有可能是有點困難的。可是正確引導低學段的同學們去觀察課堂,學好在課堂上用眼睛看,用心體會,就可引導學生去樹立良好的聽講習慣性。家長問題能夠多方位聽講習慣性、聽講總體目標、聽講關鍵上正確引導。不一定是知識要點來展現的,了解老師的衣著和情緒,要看孩子的聽講關鍵是不是找到,如果他被老師背上的某一個裝飾品深深吸引,當然聽講效率也不高。孩子侃侃而談地講著老師的小細節和轉變,家長一方面要認同孩子的洞察力,一方面也若想,是否孩子都是在觀查老師,而錯過了聽講的核心,那樣課余的指導,我便需要幫忙孩子多練習一下知識點課後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