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閱讀的目的是在書籍中獲取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或者體味前人感悟和智慧,藉此開拓視野、陶研情操。
⑵ 讀課外書的目的是什麼
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識面,擴充視野。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讀書的好處。一個人要學有所成,最重要的法寶就是養成讀書學習的好習慣。從小培養孩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讀課外書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首先,課外閱讀可以讓孩子們不出門就知天下事,閱讀也是一種鞏固學習成果,豐富知識的有效手段。課外閱讀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加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學生們每次寫作文幾乎都是搜腸刮肚啊,所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真的很有必要。
其次,課外閱讀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可以使學生從中汲取文中的精華,從而掌握更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進而把自己的思想傾吐於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寫作能力大大提高。
最後,課外閱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及耐力。書籍中有很多故事情節會吸引孩子,這樣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被抓住,注意力也就慢慢培養出來。在這種舒緩的閱讀中,孩子們的耐性也得到訓練,他會慢慢意識到很多事情就像讀課外書一樣,他們的發展有一個過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讀書
⑶ 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對於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你可能會覺得下面這些說法比較常見。
1,提高寫作能力
2,豐富知識,增長見識
3,培養興趣,
4,讓孩子學會專注
5,豐富課外生活
其實,我個人的理解,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上面五點,而是:
成為一個學會獨立思考的人。
我這么說,是有如下理由的:
1,無論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從商,從工,從政,從文,從理,從醫,等等等等,如果他沒有具備基本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有貢獻的人。當然,我並不喜歡用「出人頭地」和「成功」這種字眼定義去衡量孩子的成就。
2,獨立思考來源於廣泛的閱讀,廣泛的閱讀會形成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理解會開始質疑部分書籍的內容,然後才能為這個社會帶來自己的新的價值和觀點。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社會存在創新和進步。
3,當代中國社會太缺乏獨立思考,當代中國人太少人喜歡閱讀,我們山寨和抄襲很多,原創和創新很少,我們飯店和酒店很多,書店和書屋很少。但凡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城市,隨處可見書店,圖書館,和路途中正在閱讀的市民。小學生課外閱讀,是讓孩子真正開始學會思考,而不是人雲亦雲,毫無主見。
最後,給所有家長和教師的一句話:閱讀不是為了期末考試的成績,閱讀不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工資,閱讀僅僅是為了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獨立人格,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當你的孩子或者學生真的成為了這樣的人,你還會擔心他在這個社會中難以立足,舉步維艱嗎?
⑷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呢
閱讀可以增加人的見識,內心世界更加寬廣,也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平復,讓自己的性格更加完美。
⑸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從7月5號開始挑戰100天讀33本書的計劃到現在,我看了21本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書,有寫作主題的,閱讀主題的,還有時間管理,自我認知等方面的書。
其實每天也忍不住要看一會小說,有時候一整天都在看,小說是沒有用的,對於我來說只是做放鬆的一種方式而已。
所以,閱讀小說的目的就是享受讀書的樂趣,而讀那些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書的目的,就是想從書中獲取知識,也就是獲取新知。
不過,讀到現在,有一種感覺好像沒有很大的效果,覺得自己好像有收獲,又好像沒有收獲。
有收獲是因為看了很多書,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而沒有收獲,是因為很多書中的知識都沒有辦法應用到行動和實踐中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這兩天,我一直在想:我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其實 我最初的閱讀目的是通過閱讀提升自己,把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解決自己的問題,達到改變人生的目的。
我忽然發覺閱讀+發現摘抄重點的方式,只能讓我記住一點點的知識,覺得正確的閱讀方式應該是: 獲取信息+提煉+加入自己的觀點,融合成新的知識。
⑹ 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讀書的目的:讀書的目的在於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在於加強道德修養、不斷進取向上。讀書的意義:讀書對於我們來說,意義是重要的,不能低估書籍的價值。書,好比是知識的寶庫;而讀書則好比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所以讀書,在你的生活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讀書的意義:
書在我們世界觀中種類,形形色色。而對於我們有幫助的卻甚少,歸根起來,不是我們沒讀書,而是我們讀錯了書。
而在生活中,特別是正值青春靚麗的年輕人來說,讀什麼書,才會對我們的學習生涯、職業生涯、生活、愛情等方面起著促進作用。這是大家需要了解,有目的的讀書才能成為自己的財富,而無目的的讀書,則喪失了讀書的意義。
凡是付出,就有收獲。而課外書的真正意義不是說,它能給你專業知識上帶來多大的棒子,而是在於人生閱歷的不同。何為閱歷?說白了就是經歷。而書中的內容則是其作者在現實生活經歷的總結,當我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等價於直接和作者建立聯系,從而間接性的西區閱歷,增加見識。
1、獲得樂趣
讓休閑時光更充實閱讀讓你以文字為橋梁走進別人的命運,走進高人的頭腦,故事的跌宕與思維的激盪都是人生樂趣的重要來源。
2、解決問題
當生活中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有很多解決辦法:向別人請教、到網上搜索、報名上微課、上各種大師班……這些都可能讓你找到解決方案,但讀書無疑是最方便也最靠譜的方法。
3、提高社交魅力值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好了,魅力值自然上升。不過這是個經年累月的事,要想以閱讀提高社交魅力值,多看好書、多思考,增加話題好和別人聊天,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淺薄的目標,其實不然。要知道,書籍產生的原因並不是給大眾看,讓更多人受教育的。
因為最開始的書又難做又昂貴,普通人根本沒有條件接 觸。除了記錄家國大事,就是一些有錢有閑又有文化的人寫出來顯示自己很有才華,並和同階層同圈子裡的人交流。
後來造紙術、印刷術發明,書的推廣普及才有了可能,才被知識階層和統治階層用來教化民眾。所以,書的社交功能一直存在,在我們這個線上線下皆社交的時代更是如此。
⑺ 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真正能通過書籍,達到進步目的的朋友估計也不多。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你閱讀是想達到什麼目的呢?純粹為了打發時間?純粹為了讀些好笑的東西?純粹為了找些刺激的東西?若帶著這些目的去讀書,其實對你一點進步的作用都沒有。讀書的目的,也就是閱讀的目的,是想把自己變得更好。
而讀了一本好書的話,它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回報。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很難讀懂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一定大有長進;第二,從長期來說,一本好書能夠教會你了解自己,以及了解這個世界。你不僅更加有知識,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
閱讀有四個層次,有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而若能掌握主題閱讀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對你幫助是非常大的。按我的理解,主題閱讀可以分為五個步驟:1.找出各本書中與主題最相關的章節;2.找出概念性的關鍵詞;3.結合主題列出你的觀點,並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4.區分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再找出相關的答案;5.結合主題,把問題再篩選一邊,留下最關鍵的五個問題和答案。經過這五個步驟,相信你會對閱讀過的一些主題書籍,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其實,閱讀之後,還要多寫一些讀後感和閱讀筆記,長期這樣做的話,對自己的進步是非常大的。可以圍繞這四點來寫你的讀後感: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這是從概括總結的角度在寫。
2.書中的細節,作者是怎麼說的,可以挑2-3個細節點來說。這個問題,可以用敘述的手法來寫。
3.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的都有道理還是部分的有道理?這可以從議論的手法去寫。
4.這本書跟你自己有什麼關系,怎樣運用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上。這部分也可以用敘述的手法來寫。
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運用得當,一定能給我們創造最輝煌的人生。
⑻ 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閱讀的目的可以讓我們提升自己的氣質,豐富我們的知識面,讓我們更加的有思想。
⑼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讀書是從一開始的好奇心、到生活方式、到生活習慣的一種轉變。
有些人不知道讀書的目的,那讀書的目的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1.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實踐,因此培根反對死讀書,讀死書。他明確地說:「讀書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只按照書本辦事是獃子。」書獃子只會照書本辦事,而聰明的人則會靈活運用書本知識。培根說:「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他提醒我們要運用知識,而不是僅僅背記知識,而運用的智慧則來自於實踐。
看了這5個讀書的目的,你是不是豁然開朗了呢?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每個人的想法和目的都不一樣。而我讀書的目的,還在於為了開心,為了沉浸在作者建立的世界中,隨著故事的情節或悲或喜,最後陪著主人公一起走到最後。
⑽ 結合文學作品談談文學閱讀的目的
我們的目的是學習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和語言知識,是學習思想內容,我們所採用的心理方式是理解和認知的,而不是感受和感知的,認知的對象是思想內容,而不是言語形式。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知性分析和理性分析的現象非常普遍,以致於把有血有肉的文學作品肢解得面目全非。解決這三個錯位的最佳途徑就是充分認識感知言語形式的美在文學閱讀中的本體論意義。
如果以審美的態度來解讀和鑒賞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的語文教育將是另一番局面。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曾舉過一個例子: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同時面對一棵古松,便取三種不同的態度。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賺錢等等,植物學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等等,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留在古松本身上面,只有畫家看見古松才把精神專注於古松本身,欣賞它的蒼勁挺拔之美。在畫家的眼裡,古松是一個自足的世界,是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畫家完全是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來聚精會神欣賞古松的,他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全都是憑借著直覺全身心地感受著、體驗著古松給他帶來的美感經驗。朱光潛說:「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是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用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在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在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
那麼,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應當採取什麼態度呢?當然是審美的態度。我們就應該像畫家鑒賞古松一樣,把文學作品當作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聚精會神地欣賞文學作品,不帶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不採用科學認識的邏輯方法,而是全憑著直覺全身心地感受、體驗文學作品給我們帶來的美感經驗。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藝術是訴諸人的感知的,不是訴諸人的認知的。俄國形式主義美學家維克多·什克羅夫斯基說:「藝術存在的目的,在於使人恢復對生命的感受。……藝術的目的,在於讓人感知這些事物,而不在認知這些事物。藝術的手法使對象變得『陌生』,使形式受到阻礙,增加感知的難度和長度,因為感知在藝術中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必須延長。」這說明,感知這種心理方式在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創造和鑒賞中,具有本體論的意義,藝術的手法(形式)也同樣具有本體論的意義,我們對它們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方法論的層面上。也就是說,感知文學作品的言語形式美,這就是閱讀文學作品的目的,而不是說,通過感知的心理方式讀懂文學作品,獲得語言知識,掌握思想內容。
感知的對象是言語形式,不是語言知識,也不是思想內容。這里有一個正確區別言語和語言的問題,也有一個正確認識語文學習內容的問題。言語就是話語,是人們在具體語境中所說的話。言語是個體性的,它的意義是臨時的,是在不同的語境中不斷變化的;而語言是社會群體的,它的意義是固定不變的。語言提供了交流的條件,話語使交流成為現實。語文學科究竟學習什麼?這個問題比怎麼學習語文要重要百倍。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最大差別在於:其他學科學的是內容,獨有語文學科學的是言語形式。這就是我們說的「言語形式在語文學科中具有本體論意義。」
下面,我們就以解詞、修辭、欣賞一段美文、閱讀一首古詩為例,分別來說明這個問題。
教師為學生解釋「啃青草」的「啃」字。他說,「啃,就是從堅硬的物體上咬下來」,學生就把這個解釋記在書上。這就是用認知的方式學習僵化了的語言知識。從言語形式的角度來看,在這里「啃」已經不是原來的詞典意義了。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想像春天小草剛剛萌芽,羊還不能輕易吃到,只能一點一點地咬那種生存的難處。從言語形式出發,有些詞是未必需要解釋的。這就是鄒敬之先生說的「我們的語文教師不必在『灰溜溜』面前灰溜溜」。
魯迅的小說《示眾》里有這樣一句話:「抬頭看時,藍褲腰上面有一座赤條條的很闊的背脊」。如果從學習語言知識的角度來看,這句話運用了擬物和誇張的修辭方法。如果到這里止步,那麼,語文學習只進行了一半,而且還是不重要的一半,是最乏味的那一半。如果以審美的態度來感知這句話的美,我們就會專注於「座」這個量詞的表現力上,會發現其意蘊極其深邃。學生不僅能體會到作者用了擬物和誇張的修辭手法,重在描寫這位看客身體的強壯結實,還能感受到這是在反襯這位大漢的精神麻木愚昧,聯想《吶喊自序》中的名言:「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這樣來學習語文肯定會使學生興味無窮。
我們閱讀《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紅的,黑的,絳的,都滾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道場,罄兒,鈸兒,鐃兒一齊響。」作者在此使用繁筆,打比方,做鋪敘,極盡描寫之能事,其實是在用「陌生化」的藝術手法,讓讀者把心中的痛快淋漓勁都發泄出來,以「恢復對生命的感受」。那麼,我們在閱讀這一段時,就要用感知的心理方式,專注於作者所創造的藝術形式之美,或默讀想像,或聽讀體驗,進入情境中從味覺、視覺、聽覺全方位地全神貫注地去感受。而不是用認知來理解作者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作家和詩人在創作文學作品時,他們是專注於言語形式的。他們心中的思想,本來用很簡要的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但因為他們是在進行藝術創造,所以不會輕易地把道理說出來。如果那樣的話,就不是文學藝術了。比如古詩《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北。後五句內容很簡單——魚兒在蓮葉間嬉戲。要單說內容,「魚戲蓮葉間」一句即可說盡,為什麼還要用後四句呢?這就是藝術創造的需要。因為如果只一句,讀者只能看到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這一情狀,卻無法把整個荷塘里眾多魚兒在蓮葉間竄來竄去,熱鬧非常的場面表現出來,更不足以抒發作者觀賞采蓮時的喜悅心情。
當我們認識到感知文學作品的言語形式美在文學閱讀中的本體論意義時,我們便能夠正確認識文學閱讀中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感受與理解的關系,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從而解決文學教育中的那些理解越位於感受,認知代替感知以及把學習知識和接受思想內容當作最終目的等錯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