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好語文課的四點建議
一、師生充分利用課前時間,做好課前准備,是上好語文課文的前提。
俗語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語文課,首先教師自己要在課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好教案,在盡可能的條件下,針對教材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做到對教材及其相關知識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其次,教師還得在課前布置學生有針對性地作好課前預習。這是教師上好語文課必不可少的一環。如在執教《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前,教師可事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室或校園網上查詢相關資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積、陸地面積、海洋面積,世界總人口等有關數據,並了解一下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及目前世界環境污染、生活周邊環保現狀。在課堂上,教師便可利用學生掌握的數據和資料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討論。這樣不僅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習慣,更重要的是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動,效果上勢必事半功倍。
二、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以人為本,努力營造民主和諧、愉悅輕松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氛圍,是上好的語文課的重要保證。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的職責是讓學生樹立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第一位,以教師為主導是第二位。這正體了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的。
語文教學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以人為本,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愉悅輕松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氛圍。怎樣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民主、和諧、愉悅輕松呢?首先,改變傳統的說教、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是當務之急。過去那種一問一答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既不利於推行素質教育,更不利於創新,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盡快地從陳舊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新方式。其次,教師要改變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開口一個老師,閉口一個老師,這無形之中,在學生面前張揚了自己,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學生就對老師產生敬畏感。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袁王容在指導青年教師時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們:千萬莫要在學生面前左一聲老師右一聲老師。新的觀念告訴我們,師生之間是一種朋友式的平等關系,這是民主的體現。教師只有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師生關系才會融洽和諧,課堂教學才會得心應手。第三、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教學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無定法,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於借鑒他人經驗,取其之長,補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讓自己的課堂不斷推陳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課堂活力四溢,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真正呈現出民主而和諧,愉悅而輕松的良好氛圍,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隨之熠熠生輝。
三、以讀為主體,體現以讀為本,讓讀激活語文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主要途徑。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對於語文教學是多麼的重要。依本人之見,讀書不僅要注重讀的數量,還要重視讀書的形式和質量。讀書在形式上有教師的領讀、范讀,學生的默讀、朗讀、誦讀、自由讀、分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讀書形式,如在教學散文題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詩歌類題材文章《長征》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自由讀熟的基礎上學會誦讀,這對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功、加強語言文字的積累很有幫助。如在執教《奴隸英雄》一課時,教師可運用分角色讀與表演讀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在表演時,教師還可設計讓學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備好的道具),這樣一來,既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又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此乃一石雙鳥。
在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的形式其實就是為質量(即:教師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既然如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讀有目的,即帶著疑問去讀,或是在讀中讀出疑問,當然後者比前者更具有創新,這就靠教師如何去引導。其次,教師要重視讀的指導。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如遇學生停頓不當、情感把握不準時,教師有必要作示範指導。第三,是要引進評價激勵機制,對同學之間的讀書質量通過相互評價,相互激勵,最終達到取長補短,提高自身讀書能力的目的。讀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只有讀到了位,語文課堂才會煥發生機。
四、注重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知識的融合,是上好語文課的時代要求。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重視學生的整體素質。語文是網路之母,將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知識相互融合並引進語文課堂,既是上好語文課的時代要求,同時又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需要。
將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相互融合,讓我們的母語課堂呈現無窮魅力,有許多出色的語文教師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償試。如:在執教《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我就親眼目睹過一位青年教師在讓學生讀罷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一段後,吩咐學生拿出畫筆畫出爬山虎的莖、葉、腳,有細心的學生還將它們分別著上了不同的顏色,真是栩栩如生。這堂課與美術學科結合得是那麼樣的完美無瑕,真讓人感嘆教師的教學設計是何等獨具匠心。又如:教師在執教《第一場雪》時,讓學生回憶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導學生回顧了自然知識,又有助於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在執教《長征》一文中,教師適時地講解巧奪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歷史故事,這使學生既了解了相關歷史知識,又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
顯然,只有通才語文教師才會准確根據教材內容,將語文學科同其它學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讓我們的母語課堂呈現出無窮的魅力。
㈡ 如何上好初中語文討論課
籍瑞國 河北省邯鄲縣礦業中學 初中語文
摘要:課堂討論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就某一問題相互交換觀點和看法,並針對問題的某些方面進行爭論和辯解,最終達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異。其心理機制是個體知識建構過程和合作性聯合建構過程。有效的課堂討論應是以互動為前提、以嚴謹的思維為基礎、以可靠的知識為保障,因此,教師和學生在討論中負有維護討論團體、維護嚴謹思維、維護准確可信的知識的責任,並且依據討論團體的形式和成熟度而變化。初中語文課堂討論式教學用得不少,可收效不如人意,要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討論,讓學生互助學習,取長補短。必須明了討論教學的真正要義,確立論題,因勢利導,時間安排合理,總結評價及時恰當,從而使討論行之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發展。
關鍵詞:有效討論 論題 引導 評價
新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看到初中語文課堂熱鬧很多,形式豐富多彩,其中討論式教學用得最多。的確,課堂討論有助於學生的認知、個性和社會發展,如獲得知識和高級思維技能,塑造勤奮、探究等良好性格,養成互幫互助等親社會行為。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真正有效的討論卻很少,課堂討論的運用出現了「熱熱鬧鬧開始,冷冷清清收場」這一奇怪現象。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討論,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互助學習,取長補短,彌補獨立學習的不足,這是語文教學中值得反思的問題。筆者認為得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的自我發展提高是進行有效討論的橋梁
教學中不是永遠都是教師要求學生的,也有不少是學生要求教師。要適應新時期學生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教師博學多才更容易受到學生的青睞,教師的層次上去了,對課堂的把握更加到位,更加准確,討論的設計上也更加獨到,語文課更加有涵養。
教師的內涵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指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在課外自我學習,作為課堂的一種延伸,教師的教其實是為了讓學生自己掌握方法更好地學。教師發展了,也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途徑。
有效的課堂討論不僅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也能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正確看待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尋找積極有效的辦法,科學、合理、深入地組織討論,促進師生和諧共處。
二、有效討論式教學內涵及意義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所謂討論式教學是指「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教學方法。其特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利於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一定義出發,我們認為,在多元互動的有效討論中至少可以激活師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還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三、合理安排討論時間,保證討論能輕松又不失嚴謹的進行
任何事情如果沒有時間做保證都將落入形式主義,討論也是如此。但我們也看到一堂課上老師讓學生討論好幾個問題,學生還懵懵懂懂的,老師就讓學生匯報了。這樣的討論當然達不成共識,更談不上對問題有深入的看法。當然,我們也不能沒有時間的限制。
四、明確討論的問題,這是開展討論的前提保證
討論是由問題引發的。問題是以一定的認知為前提而指向未知領域的命題。提出某個問題就為人的智能活動樹立起一個方向性的障礙,從而對人的智力產生刺激。在我看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討論的,簡單的沒必要,太復雜又激發不起學生討論激情。因而,首先應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重點設置討論的問題。語文教學要求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抓住切入口,深入淺出地分析課文,圍繞重難點設計論題,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果。
例如學習《楊修之死》,老師可設計問題:楊修的死究竟是因為曹操?還是楊修自己?你是怎麼看的?對於楊修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這是小說的重點、難點,讓同學們討論的過程,是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搜集資料,形成自己觀點的過程。通過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對小說人物形象的認識,深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有同學的觀點為:楊修之死歸於他自己。 理由是:楊修恃才放曠,賣弄聰明,輕率大意。有同學的觀點為:楊修之死歸於曹操。理由是:曹操陰險狡詐,殘忍歹毒,虛偽多疑。學生還用小說中的具體事例做為自己觀點的支撐。雙方有理有據,很有見地。因此針對課文的重難點展開討論,能激發學生旁徵博引,探究主題,提高學習效果。
五、圍繞論題,因勢利導,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
課堂討論是同學們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現,由於學生的知識能力有差別,對問題的認識有深淺,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如人所願之處,老師就要善於引導、調控、帶領學生走出誤區。當討論離題時,老師應及時加以提醒和糾正,示意他們圍繞論題,展開討論。
當少數同學控制討論時,教師要做好調控工作。在課堂討論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表現欲強的學生往往會成為主角,幾乎控制整個討論過程,膽小的同學卻一言不發。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一方面肯定、贊揚同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要關注、鼓勵其他同學,給他們發言的機會,讓同學們獲得均衡的學習鍛煉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當學生的思維模糊時,教師可提出一些進一步澄清的問題,如「你能為你講的舉一個事例嗎?」,「你能換另一種說法嗎?」,當學生的思維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層時,老師可提出進一步深入的問題,如「為什麼。。。。。。。」「怎樣才能。。。。。。。」,當學生的思維不是建立在之前發言的基礎上時,老師可提出要求辨認發言相關性的問題,「你講的內容與剛才XX的內容有聯系嗎?」,當學生不能對自己和小組進行概括和總結時,教師可提出進行概括總結的問題。
六、總結評價,促進討論的深化提高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注重營造課堂討論的熱烈氣氛,注重現場的效應,卻有不少老師忽視了討論後的總結評價這一關鍵的一環。因此有些討論流於形式,熱熱鬧鬧過後,收效甚微,達不到學習的目的。其實,討論後教師及時、明確的總結評價是對課堂討論效果的升華和延伸。
總之,有效的課堂討論必須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要求教師精心設置問題,討論才能有較高的質量。
㈢ 小學語文如何評課
一般的評課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目標是否體現三維目標,學生發展目標是否達成。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是否方法得當合理。
2、學生學習方式。是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關愛、尊重學生,是否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共同參與學習過程,重視指導學法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方法。根據預設及學生提問設計教學過程,依據學情變化有效地調控教學步驟,以學定教。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教師課堂中是否促進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課堂中突發性問題教師是否處理得當。
4、教學手段。從教學實際出發選擇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手段,使現代教育媒體與教學有機結合。教師使用電教媒體技術熟練,效率高,效果好。
5、教師素質。儀表端正,教態親切。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富有啟發性、引導性。板書精當,書寫工整。組織教學能力強,善於根據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有效開發和拓展語文學習資源。
6、教學效果。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積極性高,興趣濃,教學任務完成較好。不同層次學生都有所提高。
㈣ 小學語文如何評課
小學語文課堂抓關鍵問題評價法
2017-07-14 782人 1頁
4.8分
用APP查看
小學語文課堂抓關鍵問題評價法
在現階段普遍使用的課堂評價表, 從三維目標等各方面要求全面 評價,存在一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但對語文學科缺乏針對性,同時 教師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對教師進行全面評價。就這種「大而 全」的落後評課方式,因此,我們改進提出「抓關鍵問題評價法」 。 抓關鍵問題評價法, 是指針對小學語文學科特點, 從建構課堂有 效性的目標出發,抓住小學語文各領域(各類)課堂必須解決的最關 鍵的問題, 看教師是否在課堂教學中予以最優化解決, 從而確保學生 獲得知識的有效的語文學科評課方法。
那在實際操作中, 應如何處理呢?我們應重點抓住本節課需要解 決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評議。評課時,針對實際情況可以採用以下 幾種方式:(1)集體討論; (2)庭辯式; (3)量表加點記式; (4)書 面、論文評議式; (5)個別交談法; (6)師生交互評議等;
在小學語文中教學過程中, 每個老師都渴望進步, 老師們很喜歡 通過聽課、評課來提升自己,因此,我們不應該浪費每一節課,杜絕 隔靴搔癢非實質性的評課模式,在實際工作中,採用「抓關鍵問題評 價法」 。
㈤ 語文教師如何聽課評課
一、聽課
聽誰的?為什麼聽?想解決什麼問題?
注意:1、要對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有一定恰當的評價。
2、要注意各環節,還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關系。
3、要注意教學的真實性,真實成分有多少。
4、要記下自己的隨想,邊聽邊記。
5、要記下教師最重要的優缺點。
二、評課
1、抓主幹,去枝葉。
2、在於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評出教育改革的方向。
4、評課要與本學期的教學計劃重點一致。
5、評價要允許教師有不同的方法。
三、評課指南
1、指導思想2、學習效果3、學習內容
4、問題設計5、指導方法6、學習狀態
7、學習氛圍8、教具和學具的使用
9、指導效果10、學習指導程度是否靈活、形式開放
四、評課方法
1、三階段
(1)評課前准備
(2)課堂的觀察——教師、學生活動
(3)課後分析交流
提出、研究、解決問題
2、聽課四要素
看——師生的活動,聽——教師的語言
記——運用規范的符號記錄,便於分析、統計
想——教學思想、目標、結構、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師板書、學生活動
3、評課五不要
不要挖苦諷刺,不要輕易下結論
不要以個人的傾向品評,不要信口開河
不要居高臨下、趾高氣揚
4、評課三為主
肯定成績、幫助提高、鼓勵改革
5、評課突出:重點特點
6、評課的五個關注點:
研討課:談建議、主張、關注未來
示範課:關注閃光點
交流(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課:多些商量、互動
調研課:注重分析觀察、關注原因
檢查課:評價目標,關注在綜合性
新課標課堂現象反思
一、「流行語」的反思
——側重於教學與學習方式方面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方式單一,忽略了默讀訓練,較隨意。
根據課文內容需要選擇掃讀、速讀、默讀、復述
(2)你讀懂了什麼?
弊端:范圍太廣教師評價寬泛
啟示:教師要進行恰當處理
選擇契機進行深入理解
對策:確定一個層面——表達方式上、內容上、順序上
(3)還有什麼不懂嗎?
弊端:將其貫穿於整個教學中
啟示:是否要解決所有的問題?
教師不應被動招架,要引導學生提有質量的問題。
(4)你想先學哪段,就學哪段
反思:不是對所有課文都適用
如《飛奪瀘定橋》
啟示:不是真正自主選擇,凡事要有適應性
(5)讓我們學著他的樣子讀讀看
反思:剝奪了大多數人的選擇權。
不要進行狹隘的摹仿
背後存在的問題
1、貪多求全課堂漂浮
2、主次混淆本末倒置
3、迷失個性,迷失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涵
4、學生過分關注自我,不欣賞、關心他人
5、交流對話膚淺,質量低
二、荒己園而肥人田
——側重於對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反思
1、內容開放無「度」——知識拼盤的常識課
2、人文提升過「限」——不倫不類的教育課
注重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可以創新,但不宜佔用過多時間
3、教學目標貪「全」——各科雜燴的綜合課
語文教學評課稿的撰寫
評課是在課堂教學領域內,根據現代教學理論,運用現場觀察的手段,收集課堂教學過程的事實性材料,對能夠認識和進行評價判斷的教師、學生行為及這些行為所導致的結果,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評課是教師應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經常性地開展評課,有利於准確診斷教學問題,提煉教學經驗,優化教學藝術,有助於教師間切磋技藝、共同提升。正如有位專家所說:科學的評課可謂課堂教學的指揮棒、經驗交流的總結場、疑難問題的解答地、教法學法的點撥源、先進教學手段的演示台、教學特色的發掘地、現代教學思想的傳播站、更新觀念的著力點。因此評課對於推進新課改的實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評課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有規律可循、有要領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則可引路。評課也是一門藝術,是藝術就需要有個性化的創見,需要一種智慧去演繹。
評課形式多樣,如:個別交談式、集中討論式、書面評議式。評課稿的撰寫當然屬於書面評議式,這種形式可以靜下心來,深思熟慮地咀嚼回味課的全程,冷靜地用相關的理論去審視剖析,較從容地做到說理透徹、分析到位。
在正規的教學論文范疇內可能找不到評課稿的概念,但實事求是地說,對自己或他人的課堂教學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難道不是最好的教學論文嗎?起碼可以避免一線教師充當某些專家的傳聲器的兩難境地。
一、存在問題
1、重教師輕學生
雖然,「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的呼喊聲如海浪拍擊,生本意識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得日趨濃烈,但在評課時,我們仍只關注教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忽略學生通過學習到底發展了沒有,發展了多少。我們在評課時習慣闡述教師的言行,很少剖析學生的言行,更甭說去洞察學生學習時的神態、習慣,體察學生的心靈、情緒。即使有幸提到了學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熱鬧與否上蜻蜓點水一掠而過,沒有從本質上重視學生的學情。久而久之,循環往復,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我、演繹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難理解了。請看下面一篇評課稿:這節閱讀課總體上感覺①教師教學理念新: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注重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②教師能著力引導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互動中學習;③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體現了課改的趨勢;④重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需要探討的問題:①教師既要注意語文教學內容活動化有要注意做到活動內容語文化。②師生互動不要停留在表層上,要通過互動,實現師生在知識、情感、心靈上的雙贏,這是深層次的問題。③既要引導學生掌握書本的知識,又要引導學生建構新的知識,超越現有的知識,勇於創新。
2、說夠優點、說透缺點
聽課評課有「臨床指導」的性質,課堂教學評價的結果,應使被評者和評議者共同受到啟發。評課的關鍵是要對被評者和參與評議者有指導意義,只有評價沒有指導是消極的評價。因此,評課時要力求把優點說夠,把缺點說透。
「把優點說夠,把缺點說透」其一是指:注重教師的潛在發展性,不說套話、少說正確的廢話,力求緊扣教研主題評出特色,評出個性,避免面面俱到。對於教學經驗豐富的執教者,要著重評價所展示的教學個性、可推廣的應用價值,對於新教師,不能求全責備,充分發掘其閃光點,激發其內動力,應該滿懷熱情地在教學理念、教學規律促其思、促其悟。
其二是指:對於一堂課的成功經驗與典型失誤,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要從理論上做深刻剖析,從理性上找到根源,從實踐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以理析課,以理導課,以理服人。對於一堂課的教法與學法,要善於歸納總結,補充完善,以便改進指導教學。這樣的評課才具有前瞻指導性。
其三是指:在肯定優點的基礎上,誠懇地分析問題,要對教師分析處理教材、了解學生、組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等諸方面做一透視,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特別要具體表達改進建議。盡可能擁有一個「診——斷——治」的過程。
有效、真實的對話,必須讓學生「入乎其內」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中去,而本文作為一篇科普小品文,如果單純地講解,演示,容易上成「常識課」,教師充分挖掘文中的「趣」點,以學習方式的「趣」引爆孩子心靈上的興趣燃燒點,通過一系列的趣味鏈接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1、鏈接媒體。二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是直觀性,「我會變成雲」一段中關於「白衣服、黑衣服」孩子光從字面難以准確地把握,教者及時以媒體圖片幫助學生建立感知,促進了對文本的對話。又如孩子們對「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雖有了解,但不清晰,也通過圖片讓孩子有視覺上的沖擊,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文本的深層,從而融入文本。
2、鏈接游戲。孩子尤其是低段孩子好玩,有目的地把游戲融入課堂,無疑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初的猜謎,識字環節中的魔方等趣味游戲無不體現了在愉悅的實踐中讓孩子們識字。
3、鏈接想像。第3段的教學中,教師在音樂的烘托下動情朗誦,讓學生閉眼想像,在想像中躺著的語言文字立起來了,在頭腦中幻化成一幅幅圖畫,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在品讀環節,孟老師總喜歡讓學生分句讀,「穿白衣服的、黑衣服的、剩餘的」「睡覺的、散步的……」一句一句分開來讀,原本整體的語段,意境和諧的塊面就被支解得支離破碎,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被隔裂,文章的畫面被破壞,致使朗讀的層面提升不明顯。再者媒體只是外在的感染,代替不了內心的體悟!
三、評課的模式
承前說過,評課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有一定的規則可依據,存在某些定式,但評課又是一門藝術,所以不能定式化。下面簡單談談常見的四種模式,以供參考。
1、主題式。顧名思義,就是以某種教學理念為抓手、為線索,去展開評析。這類評課往往縱橫捭闔、貫通全課;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2、總分式。闡述一分為二,一般先整體概述,然後優點展開,接著指出問題,最後提出建議。這類評課稿最常見。但值得再次提醒的是優缺點的剖析要抓住特色,不能都往「一個籮筐」里裝。
3、工藝式。工藝式評課更多的是用於搞教學課題時的前測和後測分析,有時也是診斷性評課的需要。具體操作一般分四步:把教學過程切割分塊成環節;攝取教學片段採集某些數據;用理論分析這些量化的數據;提出改進或調整措施。如我們在進行《中小學教師課程素養建構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培養範式》研究中對中小學某些課進行了師生活動時間比、學生個動與互動時間比(特別注意非語文活動時間)、提問的數量與價值、課堂結構模式和預設生成等作了工藝式評課。其中有一節課憑直覺比較亮,聽課現場反響也比較好,但經過這么處理解剖,發現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師生活動時間比為:7:3。
4、流程式。就是根據教學流程有目的地、適時地點評。
㈥ 如何評課和議課
評課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如何評好課,直接關繫到授課教師今後的工作與學習方向。教師上好課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領導聽課是為了了解教師備課程度、上課水平,從而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學習效果。領導評課目的是根據聽課後的感悟材料來激勵教師怎樣能更好的備好課、上好課,也是為了督促、幫助課備得不細、課上得敷衍了事這部分教師更好的提高與進步。可以說聽好課、評好課都是為教好課服務的。那麼怎樣才能評好課呢?
第一、從聽好課入手,記好聽課時的第一手材料
通常我們聽課做記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實錄型,這種形式如同錄音機一樣,如實的記錄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仿效的用意之多,這種記錄方式一般不可取。因為聽者記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種是選擇型,選擇某一側面或某些問題,而選擇記錄內容的依據是根據聽課者的需要,如主講人的優勢所在、課堂的特色、存在的問題等。
第二、從記錄的材料中,思考評課時應點評的內容
任何一種課,評者都應從教的角度去看待教者的優勢、特色、風格、需改進的地方、需商討的問題。更應從學的角度去看待主體發揮程度、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可持續學習情況、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學生活動的創造性等。
第三、傾聽授課教師的自評,做出對點評內容的取捨
授課教師有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師,也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有新秀、有骨幹,也有能手、名師,有活躍型、也有內向型,有嚴肅型、也有可親型,形形色色,各有差異。作為評課者為了達到評課的目的,一定要學會察言觀色、學會傾聽其自評,從而做出判斷,做出點評內容的取捨。切不可一意孤行。因為任何人的點評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來評無定法,評課也無法用條條框框的標准准確量化。只有評課者與教者達成一致,點評內容才落到了實處。
實事求是的講,我們分析授課教師的心理也好,傾聽教師本人的自評也好,其目的不是為了迎合教師,而是或激勵、或督促、或幫助,所以了解點評的形式很重要。目前而言,就點評有以下幾種形式:
1、先說優點或是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提出研討的問題。這種形式比較多見,大都是有這種傳統的心理,良好的開端是點評成功的一半。
2、先談需研討商榷的問題,再把優點加以點評。這種點評開門見山、有針對性,一定要注意指出問題的數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3、在每一條「優點」中,再重新加以設計,提出改進方向,以求更好。這種評課方式給聽者造成思路並不很清,需要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
4、評者只談體會,不直接談優點和不足,而是通過富有哲理的體會,給授課者留下思考、留下啟迪。或激勵贊揚、或蘊含希望。這種點評層次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理論功底,需因人而異。
第五、加強學習,勤於思考,使點評別有一番風味
要想真正評好課,必須加強學習,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美學、演講與口才,學習課的模式,掌握學科特點,熟悉各種課型,並在實踐中學會推敲點評的語言,這樣才能使點評別有一番風味。
㈦ 語文如何議課
樓主你好,希望下面的資料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我注意到您剛才提到「觀課議課」,這一提法有什麼特定的含義嗎?與「聽課評課」有哪些實質性差異?
陳:列奧.施皮澤有一個觀點:「詞的變化就是文化的變化和靈魂的變化。」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不只是換了一個詞語。
觀課與聽課比較,「聽」指向聲音,「聽」的對象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有聲語言往來;而「觀」強調用多種感官(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在多種感官中,「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的觀察,除了語言和行動,課堂的情境與故事、師生的狀態與精神都將成為感受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觀課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悟課堂。
評課與議課比較,「評」是對課的好壞下結論、做判斷;「議」是圍繞觀課所收集的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議」的過程是展開對話、促進反思的過程。「評」有被評的對象,下結論的對象,有「主」「客」之分;「議」是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平等交流,「議」要超越「誰說了算」的爭論,改變教師在評課活動中的「被評」地位和失語現狀。評課活動主要將「表現、展示」作為獻課取向,執教者重在展示教學長處;議課活動以「改進、發展」為主要獻課取向,不但不怕出現問題,而且鼓勵教師主動暴露問題以獲得幫助,求得發展。評課需要在綜合全面分析課堂信息的基礎上,指出教學的主要優點和不足;議課強調集中話題,超越現象,深入對話,促進理解和教師自主選擇。如果說評課是把教師看成等待幫助的客體的話,議課則把教師培養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動者,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解放。
概而言之,觀課議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研修活動。
觀課議課主要適用於日常的教研和教師培訓活動,學校是最適宜的場所,教師是其中的主體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線老師參與,這既是觀課議課的主要特點,又是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更多的是一種新文化的建構。如果把文化看成一個人群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和在這種價值觀念影響下相對一致的行為方式,那麼文化的產生過程就是形成、認可價值觀念並外顯為行為方式的過程。構建觀課議課文化也就是探索和認同觀課議課價值理念,形成相對一致的觀課議課方式。
余:看來常掛在嘴上的「聽課評課」里,還真蘊藏了我們習焉不察的文化假定。一個「觀」字提醒我們要全面收集課堂信息,一個「議」字把教師作為專業主體的地位突顯出來。然而「文化與靈魂的變化」其現實空間很大。怎麼「觀」、怎麼「議」才能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陳:首先,議課要議出聯系。杜威曾說:「一個孩子僅僅把手指伸進火焰,這還不是經驗;當這個行動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聯系起來的時候,這才是經驗。從此以後,他知道手指伸進火焰意味著燙傷。」
課堂教學是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體現。在課堂上,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念支撐和影響教的行為,教的行為引起和轉化為學生學的行為,學習行為直接導致和影響學習效果。這種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當教師沒有認識它的時候,改變也就失去了基礎。觀課議課的首要目的,是幫助教師認識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的行為、學的行為、學的效果之間的具體聯系,從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的核心環節入手,反思教育觀念,改進教學設計,追求更好的學習效果,實現教師專業素質整體發展。
在語文課上,老師剛掛出小黑板,大多數學生就開始讀小黑板上的兒歌。看見學生讀得很不整齊,老師發出指令:「一二三……」,指令一出,同學們立刻放棄朗讀並緊緊接上話頭:「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齊。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背誦完畢,課堂自然安靜。老師接著說:「今天,我們學習『人有兩件寶』,現在老師先讀一遍,然後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老師讀完學生讀。學生讀完,老師提醒學生:「『腦』字是鼻音。」剛一說完,學生立刻搖頭擺尾地「nǎo,nǎo」練習起來,老師認為課堂亂了,又來了一遍「一二三……」,然後讓一位同學范讀,最後組織學生聲音整齊地練習「nǎo,nǎo……」
議課前,這位老師在學生的行為「自發朗讀」後面看到的現象是紀律嘈雜,於是採取了「一二三」的指令維持紀律的行為。對這個行為的結果,老師只看到課堂紀律安靜了,卻沒有想到,學生開始的練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學習沖動,是學習的內在動機在支持,而把學生紀律整頓好後的練習,卻變成了外在的要求和強制。這樣的紀律管理不僅影響當堂內容的學習效果,而且也會使學生逐漸滋生消極等待的心理和行為,並最終喪失主動探求新知的熱情。
議課時,共同回顧這一教學情節後,我們以「課堂紀律管理的目的是什麼?」「兩次『一二三』前後,學生的學習性質有什麼差異?」「教師的紀律管理起了什麼作用?」「當學生處於自發的、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下,教師應該干什麼?」等問題展開討論,幫助老師認識和建立了新的觀念、行為、效果之間的聯系。教師認識和理解了新的聯系以後,在同樣的情境下,他選擇的行為是「積極地旁觀」。
其次,議課要議出更多的教學可能性,拓展可能性空間。教學可能性空間是多種教學路徑、方法、行為、效果等發展變化的可能性集合。教學受多種因素影響和控制,具有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沒有唯一,只有多樣。因此,議課既要認識已經發生的課堂事件只是一種可能,更要關注探討新的和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議課的任務不是追求單一的權威的改進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更多的發展可能以及實現這些可能的條件和限制。議課的過程,是參與者不斷拓寬視野,不斷開闊思路的過程。
在了解和認清更多教學選擇以後,教師可以自主選擇更適合自己、更適合學生、更適合教學內容與情境的教學方式和行為。譬如食用雞蛋,那就是使參與者在單一的傳統的煮雞蛋的食用方式基礎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掌握相應的控制方法以後,自己根據需要自己煮,並不斷創新。介紹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雞蛋的方法、丟棄煮雞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選擇,以滿足加工者的不同特點,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第三是觀課議課要促進對日常教學行為的反思。有這樣一節課:
開課時,看到聽課的老師比較多,授課老師這樣組織課堂:「同學們,今天我們教室里來了許多老師,他們來干什麼呀?」
同學們:「他們來看我們上課。」
老師:「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上課呢?」
同學們:「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
課後議課,我們討論了這樣一些問題:「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是為自己,還是為聽課的老師?」「類似這種提問和要求多了,將給學生帶來什麼?」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引起了這位老師的反思。她說,昨天她和同事們交流,也覺得學生平常上課沒有多少精神,而有其他老師來聽課時,學習更為踴躍。對此,她們沒有找到原因,她說,現在看來,這種引導可能引出了另外的效果。
觀課議課強調以課堂為平台檢視自己,反省自己,改進自己。課是平常的、普通的課,針對習以為常的行為,它追求對這些行為和背後的觀念進行批判和反思,它強調透過表面行為直抵內心的價值觀念和教育假設,通過深度挖掘使隱性知識顯性化,通過深度對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假設,更新教育觀念
㈧ 觀課議課---中原名師李艷平小學語文工作室課例研究
2019年10月9日下午,工作室成員李會娟老師在第3錄課室執教《搭船的鳥》,工作室全體成員和三年級部分老師,認真觀課議課,深入思考,對特殊單元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搭船的鳥是三年級上冊的一個特殊單元習作單元。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展開。
上課開始李老師就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由此讓學生明晰本單元的學習目標, 學有目的 。
李老師由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向學生提出來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讀課文想想作者對哪些事物做了細致觀察,說說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並且給孩子提供了學習提示。 讓學生學有抓手。
在圍繞目標進行學習時,學生有自學,有小組互學,在學生進行展示老師通過不斷的追問,問學生怎麼就能夠看出來作者做了細致的觀察。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經過老師的點撥,學生慢慢總結出來,觀察的方法。
語文學習重在實踐,重在運用。課文的學習只是一個例子。進行課文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用學到的觀察方法。
李老師,巧妙的運用觀察記錄單。讓學生在填寫觀察記錄單的過程中學習課文中用學習到的觀察方法。 讓學生學有方法。
課後,李校長和黑玲老師帶領工作室成員和部分三年級老師進行了評課議課活動。對特殊單元的教學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一、關注單元要素,明確教學目的。
要想教好,首先得精準把握單元中提供給我們的材料,明確材料在教學時所承載的語文要素以及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本單元的篇章頁明確告訴我們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留心觀察」,語文要素有兩個:一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二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方法寫下來。也就是說本單元的所有材料都是聚焦「留心觀察」,且對我們留心觀察提出了兩個學習要求,其中第一個指向閱讀,要學會怎樣留心觀察,即學習觀察方法;第二個指向習作,將運用觀察方法的觀察所得表達出來。接著是兩篇精讀課文,初試身手兩篇小片段,兩篇習作例文。且這三部分內容都十分有特點,都是一篇寫動物、一篇寫植物。這樣的體例安排,提示了我完成學習觀察方法和表達觀察所得的范圍,那就是以觀察一種動物和一種植物為抓手,來進行訓練,不可貪多。
那麼再來看,落實到單元的每一篇課文,這些教學材料所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第一課《搭船的鳥》聚焦的觀察方法是抓住動物的顏色和動作,《金色的草地》聚焦的觀察方法是植物的變化情況和變化原因。習作例文則是在初試身手片段觀察的練習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目的就是供給孩子們以借鑒和模仿。可以看出,每一篇課文的使命和任務不同。
根據這樣的從整體到部分的分析,本單元的起始課《搭船的鳥》的兩課時就可以這樣來安排了:因為本文中聚焦的觀察方法有兩個:眼看和心想。且眼看的有第一、二、四段,第三段是心想,也就是側重眼看的部分比較多。所以就安排,第一課時聚焦眼看的這種觀察方法,第二課時聚焦心想這種觀察方法。同時因為第二課時內容相對較少,就可以將第一課時後的觀察記錄單拿出來反饋、完善,並進行大部分的生字教學。
二、主線不散,細節豐滿,聚焦觀察方法。
習作單元目的就是為了完成一篇出色的習作,怎樣完成?就是在一節課一節課、一種觀察方法一種觀察方法累積的基礎上,由扎扎實實畫好一個點,再連點成線,最後才畫線成面的,這個點就是一種觀察方法,線就是運用觀察方法所完成的一個觀察片段,面就是完整的一篇完整的觀察文章。可見,這個點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在主線——留心觀察不散之下,將細節——這個點畫實在、畫豐滿。
《搭船的鳥》的第一課時的點就在於用眼看的這種觀察方法的學習,即觀察到了什麼,觀察了哪些方面。
所以接下來的《搭船的鳥》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可以這樣進行:
首先,課堂前置一部分:試著觀察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先在觀察記錄單上填寫你用眼的觀察,再根據自己的觀察單,寫出來一篇日記。
第二步,學習篇章頁,讓學生也明明白白知道貫穿這單元的線,以及相應的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步,根據課後第一題「讀課文,想想作者對哪些事物作了細致觀察,說說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進行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聚焦眼看這種觀察方法,來重點學習第二、四自然段中抓顏色和動作的觀察方法,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在這個過程中,也解決了課後第二題「注意加點的字,想像翠鳥捕魚的情景,」事實上,是怎樣把觀察到的准確地寫出來。
第四步,如果你是作者,也有這樣一個觀察單,會怎麼填呢?讓孩子們一起想辦法來解決,讓孩子們參與進來,課堂上學會填寫觀察單。
第五步,填完之後投影對比一個學生的記錄單和日記與作者的記錄單和課文,談發現。孩子們會發現:抓住顏色和動作就把鳥寫具體、生動了,也就細致了。接著,引導孩子們:看來,我們學到的觀察方法很好,何不用一用?我們一起來幫助這個孩子想想辦法讓他的文章寫細致?孩子們也會試著用抓顏色和動作來完善。
第六步,課下運用觀察方法,完善自己的觀察單,並再次觀察。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關註:如論如何學習觀察方法、習作方法,生字也是基本要素。可以課堂前置,可以讓學生。在板書時,或涉及到生字時,也要關照到。如「翠」,不能割裂生字和習作,習作也需要寫字。
這樣,這節課的主線——留心觀察——貫穿始終,細節——眼看的這種觀察方法,抓住動物的顏色和動作——就可以處理得扎實。
在教學統編教材時,對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所有成員和三年級的老師在聽課議課中不斷的理解著、思考著、困惑著、進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