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中段如何品味詞句

小學語文中段如何品味詞句

發布時間:2022-12-09 04:57:20

1. 小學語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閱讀能力是孩子的終身能力,必須從小抓起,立足於早,立足於興趣,立足於養成。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技巧和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一、引導學生「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大多會採用自由朗讀、默讀、分角色讀、齊讀、指名讀等閱讀方法,這樣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我覺得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通讀,整體感知課文。2、掃描,把握重點,做到心中有數。3、精讀,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喜歡的句段,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點批註。4、摘抄,把文中寫得最好的詞句段落摘錄下來。如《荔枝》一文,學生通過這樣學,對課文內容就悟得更深。

二、教會學生「品」

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品味課文。1、品味語言,抓住 文章 中的優美詞句段落身臨其境地去閱讀,去想像,去感悟,去欣賞。2、品味情感,讓學生走進課文,進入角色,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我的戰友邱少雲》,體會邱少雲被火包圍著作者的心情時,我先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自己的戰友被火燒死的情形,你的心情是怎樣的?然後再閱讀作者心裡難過的這段話,這樣讀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產生了共鳴。

三、訓練學生「析」

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現手法、層次結構、思想內容上有獨特之處,同時許多文章在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處。所以教師在必要的示範分析後,訓練學生自覺地學會分析綜合的方法。如《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只有一個地球》、《宇宙生命之謎》,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方面分析後,學生得到「漁」了就會照貓畫虎了。

四、鼓勵學生「評」。我們在閱讀、品味、分析後,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評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思想內容,鼓勵學生批判地繼承,敢於評價敢於創新,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只要言之有理。

2小學語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一、做閱讀理解的三個步驟

1、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閱讀理解時,同學們先要快速的瀏覽一下整篇文章,重視標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脈絡,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每認真讀完一段,要及時概括段意。

2、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後,同學們可瀏覽一下短文後面的題目,然後帶著這些問題仔細的閱讀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閱讀。(要做到認真讀題目中的每個字,並在原文找出大體范圍,就等於答對該題的一半了。)

3、復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對照答案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以確保答案的正確,同時答案要求:准確,簡潔,全面。

簡要概括來說:一、縱觀全文,把握主旨。二、認真審題,定向掃描。三、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二、閱讀理解答題技巧點撥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體型

在首段----總領全文、首尾呼應、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做鋪墊、與下文進行對比,反襯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確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內各句的相互關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 句子 ,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 總結 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師》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從來不打罵我們」一句來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鄉》的第二部分,內容很豐富,記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話概括:「我」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

(4)聯合法。有些段落講的不止一個意思,概括時必須用簡練的語言把幾個意思表述出來,缺一不可,這就是聯合內容要點加以概述。例如《記一輛紡車》的第四段,就要綜合三層意思:紡線使衣著自給,紡線使大家愛惜自己製作的衣服,紡線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觀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的答題模式:誰----為了什麼-----做了什麼----結果怎樣

4、 說說 主人公思想性格變化題型----關鍵要答出「變」來,如:他從以前……變得……

5、五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記敘文 中的議論是作者在記敘中所記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贊揚,為什麼贊揚;或反對,為什麼反對。

記敘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記敘的過程中對所記事物抒發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為兩大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樣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它是通過文章的字、詞、段、篇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來的。我們要歸納中心思想,首先必須讀懂文章的主要內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來概括總結,也可以從審題、文章的開頭、結尾、重點段、議論部分或從考題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再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然後領會寫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難依然收養了自己已故鄰居的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主的高尚品質。

(2)分析課文的重點段。從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寫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所產生的美好的幻覺以及幻覺瞬間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現實,再聯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慘死接頭」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他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從文題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題目就直接點明了中心。如《偉大的友誼》,文章歌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的革命友誼。

(4)、從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最後一句:「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說話要算話」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3小學語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1、 循序漸進,有層次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課,應該努力讓學生自主讀書,但自主不等於放任,閱讀與訓練是相輔相承的,學生的字詞語言思維等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訓練。不同的年齡段,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差異的,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准》中有明確的規定。

我們應該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不要只盯著本年級的目標。如低年級學生閱讀課文,可以按「讀准——讀通——讀懂」這樣幾個層次進行。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這里強調「品讀」,按照年級的不同有一定的培養欣賞、評價能力,這樣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

2、多元輻射,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應該努力提倡學生創造性閱讀,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語言和創造性思維。

廣義地說,讀、述、唱、畫、演、問、比、思都是閱讀的形式。把他們有機結合,從而形成讀述結合

把學生自讀課文與指導復述結合起來,即把朗讀、默讀、速讀與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相結合。

讀唱結合把指導閱讀理解和音樂演唱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音樂氛圍中加深對課文的領悟,提高朗讀能力。讀畫結合(把讀與美術繪畫結合起來,在讀中或學生自畫,或師生共畫,或展現現成圖畫。

讀演結合把閱讀和表演相結合,在學生閱讀中,或教師獨演,或學生自演,或師生共演。

讀問結合把閱讀和質疑問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學會問,在疑中加強讀。

讀思結合把閱讀和思考、聯想、討論結合起來,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及生活閱歷加深認識,於思接千載、鉤前聯後中拓寬視野,在師生共議、爭鳴辯駁中交流心得。

3、 讓學生廣泛閱讀-----使閱讀成為習慣

閱讀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生的閱讀不僅僅局限於課堂,更包括課外。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一項大工程,同樣需要學校與老師的幫助指導。研究表明,中國 兒童 的閱讀量遠遠少於同年齡西方兒童,中國兒童大量閱讀的時間也比西方兒童兒童整整晚了四年,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孩子閱讀能力的形成。

利用學校的資源,自主開發資源,通過課外大量的閱讀,不僅是對閱讀教學的補充,更是閱讀積累,思想積累,方法積累的有效途徑。

方法有:(1)、學校應該盡可能開放圖書閱覽場館,班級成立讀書角。發動學生帶來閱讀資料。組織好閱讀小組,對閱讀資料進行分類刪選,註明閱讀字數,閱讀時間、提出閱讀任務, 做好「學生閱讀情況記錄」。

(2)、定期不定期的開展閱讀競賽活動。(3)、成立閱讀小組,組織閱讀測試等。

4小學語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一) 優化閱讀方法,講求閱讀實效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認真地閱讀給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對於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來說,語言知識與閱讀時間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適應的閱讀任務以外,在課堂上適度的精讀指導是相當有意義的。

培養 快速閱讀 能力,指導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思維理解的方法,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嚴格要求,嚴格練習。學生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有許多不良習慣,有的喜歡小聲朗讀或用手指、筆、尺子等指字認讀;有的則習慣咬文嚼字,逐詞逐句慢慢讀,以為這樣讀才能讀得透徹、理解得深刻。

針對這些不良讀法,在閱讀練習時,我要求他們做到:集中注重力,閱讀時做到「心到」、「眼到」、「筆到」;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快速閱讀,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規定閱讀的時間,一定要按時按量完成。

2、教給讀法,自主感悟。《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讀法指導上要求做到對閱讀材料要一氣呵成讀完它,中間不能停頓或復讀;盡量使用默讀,達到在感知中認讀,在速讀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點突破。學生閱讀,既有「從書面文字開始而止於大腦的某種再現或解釋的過程」,也有「從已經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出發在閱讀中又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為一個「真正主動的、由內心促動並受內心支配的過程」。

閱讀的同時要用筆標出不懂的字、詞或句子,以便及時解決。課文《神童的「秘訣」》中陳毅讀書的方法,學生可以借鑒。認真地閱讀文章是做好題目的前提,只有認真地通讀全篇,做題時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在審視閱讀理解的問題要求時,關鍵的字、詞或句子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第二遍讀文章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1、基礎知識,牢牢掌握。

閱讀題型多種多樣,但是一定有基礎知識的考察,比如填標點符號、填關聯詞語、填拼音、找錯別字、找出文中的近 反義詞 ,摘抄比喻句、劃出中心句等等。這些考察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課堂里一定訓練過,粗心的同學卻往往會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

例如要求圈出正確的詞語,有的同學反而把錯誤的詞語劃去了。類似的情況,在考試時常常能見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學在該題項中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這些基礎知識的題目時要格外仔細,這些題目盡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詞,不要著急。

試題中一旦出現生詞,一般會註上中文詞義,如果沒有注出詞義,那麼學生應該這樣處理:

① 利用構詞法即拆分詞素的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詞要聯繫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思;③有的生詞是故意不給注釋的,是要在題目當中出現的。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是,要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據意思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例如:實際的表現和所得到的稱謂或名聲是一致的。第二種情況相對於難度小一些。

3、弄清問題,巧用「原話」。

對於一些題目,原文中有明顯的准確答案,要善於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進行回答。

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②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確的答案;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4、想像說話,聯系生活。

學生做閱讀理解的時候,最怕碰到回答問題和想像寫話,例如: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讀文後的感受。或是:讀了這個 故事 ,你有什麼感想?請寫幾句話。這樣的題目往往要先從課文中說起,你喜歡主人公的什麼品質,然後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自己是怎樣做的。在平時的訓練中,提醒學生寫答案時要答滿線格。

在審題的時候,要像對待數學試題中的數字一樣,認真看清每一個字、詞、句、甚至每一個標點,要看清題目的要求,分析問題的提問要點。

(三) 細找文中原話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

其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於原文,間接源於原文,超越原文。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並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復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

並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 發散思維 、 逆向思維 等思維活動,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層問題的題型,我分別舉例說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數閱讀試題會出自選文的某一處地方,其關鍵詞基本涉及到具體的字詞句,我們可以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找准問題的出處。答案一般在問題關鍵詞前後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聯繫上下文進行搜索定位。

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低年級較為常見)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2、提取信息後概括。有時候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如若它指定必須要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概括。

3、提升內涵,升華情感。有些題目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如《在金色的沙灘上》一文,作者為什麼要用《在金色的沙灘上》為課題?(理解「金色不僅指的是沙灘的顏色,更指的是小姑娘這種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質。)這就要求學生要經過縝密的思考,寫出完美的答案了。

語文閱讀理解中,回答問題要精煉,摘取原文則是關鍵。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緊扣關鍵詞句,帶著問題去讀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認真回答問題——掌握答題技巧,力求言之有據

閱讀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答題時取得最大的正確率,所以教師要正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第一遍讀文章時不要做題,第二遍閱讀時再做題。回答問題時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不可不答。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提出的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能亂答。學生不聯系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不得分。我們在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並不是讓學生胡說和亂說,寫一些沒用的東西。答題時要抓住要點,不能偏離題目要求。

3、懂得取捨。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先放一放,以免影響回答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後,如有剩餘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在解答閱讀題時,讓學生千萬不要慌,要靜下心來,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 思維方式 ,先從容易的入手,逐漸地打開思路。

4、言之有據。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個詞語和句子,顯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憑空瞎說。如:學了課文《在金色的沙灘上》,你感覺小姑娘是個怎樣的人?可以說她做事不計報酬、拾金不昧、誠實、守信用等等,但是這些還不夠。

完整的回答可以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我感覺這個小女孩是一個 的人,因為她 。 語文閱讀理解中問答題的答案現在多是開放式的,題目得分的主動權在學生的手中,只要學生言之有據,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師應該要善於用巧妙、機智的語言來點撥學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

尊重學生的體驗、見解,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維,這對閱讀教學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處。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在尊重學生個性化體驗的同時,不應忽視文本的構想和教學的價值取向,防止從一個極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個極端(混亂與文章背離的教學)。

在答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組織規范語言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語句通順,盡量不要有錯別字。在答題之後,如果時間允許,要重讀全文內容,仔細地進行復查。


2.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詞語的方法

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元素。無論哪一個學段,對詞語的教學都不容忽視,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離不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如何讓學生更為准確地理解詞語?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如何理解詞語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詞語的方法

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1)聯繫上、下文詞句義,直接感知詞語意。 一些詞語在出現時,前文、後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語意,觸手可及。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時,就應放手讓學生邊讀邊思考,理解詞語。

(2)聯繫上、下文語句間關系,理解詞語。語句間關系錯綜復雜,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虛詞,想通過口頭釋意,有板有眼,唯恐丟字漏字,掛一漏萬,則會顯得吃力不討好。最實用的方法應是引導學生讀懂前、後句子,挖崛語句間的關系,從而理解詞語。

(3)聯繫上、下文語句所述故事情節的發展,理解詞語。這種方法是被理解的詞語大多在記事的課文中,學生往往特別關心故事情節的發展。此時,學生對維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續性有強烈慾望。教師可抓住契機,利用故事發展情節來理解詞語。

二、運用比較法,理解詞語

葉聖陶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的解釋定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徵。”因此,運用比較法進行詞語教學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1)近義詞比較。就是讓學生在比較近義詞的異同時,仔細分辨它們之間的細小差別,從而明確作者用詞的准確性,體味詞語背後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異詞比較。就是不同兩個詞語之間的比較,形成強烈的對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同詞異義。指同時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義不同。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鍾”一句中的“才 ”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

三、演示法,理解詞語

(1)學生演示。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演員。”的確,小學生特別喜歡模仿和表演。因此,藉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通過形象的動作神態理解抽象的詞語含義,這較簡單的“說教”或藉助工具書會有更深刻、靈動的效果。

(2)教師演示。教師演示包括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肢體語言。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使學生理解詞義。教師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的意思。

(3)多媒體演示。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可以起到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便於他們准確生動地理解。如在教學會意字“筆”時,屏幕上先出現一支毛筆,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筆毫,學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變成“竹”,筆毫變成了“毛”字,他們明白了為什麼“筆”是竹字頭和毛字組成,並牢牢記住了“筆”的字形。

四、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已經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與書面詞語建立了對應聯系,在生活實際中已理解掌握了這些詞語。但更多的信息與書面詞語並未建立聯系。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這類詞語時,教師如果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理解,則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棗紅、米黃”這些詞語,可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平日所喝過的牛奶、所吃過的紅棗、所見過的小米的顏色而不講自明。而“山樑、樹冠”等詞,我們則可通過引導學生觀看相關的幻燈、圖片、實物進行理解。

五、分析詞語的形體、構成,理解詞語

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於促進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次升華,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聯系導入,創設情境

對於同一類文章、同一個知識點、同一種方法都可以作為聯系點,在導課中建立這些聯系,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聯系學過《贈汪倫》一文中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場面。今天,我們要學新課《送元二使安西》,它又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學生便會運用自己對此類課文的經驗投入到新課的學習。創設情境,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學掛圖或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更好地進入新的教學情境。

例如,教學《瀑布》,先讓學生觀察黃果樹瀑布的畫面(掛圖或幻燈片),感受瀑布的雄偉氣勢,再學習新課。又如,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先播放歌曲,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再引入新課等。創設情境的基本要點是“情”與“境”,通過“境”來表現和感染“情”,通過“情”來深化“境”。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最本質的要求是根據“情”來創設“境”。

小學語文拓展延伸方法

一、教學內容的拓展

教學內容的拓展,是指充分與現實掛鉤,將視野放寬到互聯網、電影、報紙雜志、流行音樂,甚至教師與學生自身的活動、感想、經驗、創作材料等等,及時選取一些對課本教學有用的材料進行教學。教學內容的拓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積極汲取報紙雜志的魅力

大部分小學生都不喜歡單調,不喜歡總是面對同樣的事物,因而對於同一個知識點得單調重復,學生會感覺疲憊,而不能引起學習的積極性。從心理學方面來說,這是一種強化過度而造成的抑製作用。為了避免這種不良抑制的產生,我們教師應該尋求更具有可讀性更能為學生所接受的材料,報紙雜志就是理想的目標。報紙雜志的內容遠遠比課本豐富,教師們可以從報紙雜志上的出色文章中,學習如何吸引讀者,如何表達真情實感,甚至是謀篇布局。

2、充分利用非預設性事件

非預設性事件是指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性事件,這種事件的出現不是為教師課前設計所能預設的,並且這種事件時常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怎麼辦呢?與其不瘟不火固執完成預定計劃,不如靈活變通以退為進,來一個充分利用。只要處理得當,其效果反而大大出乎意料。

二、教學方式的拓展

教學方式的拓展,指的是充分考慮到學生差異性、環境影響性、教學靈活性的前提下,打破傳統的講解、問答為主的翻看課本為主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主體性及學習自主性,以形成充分的交流互動及資源的合理有效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更加講究因地制宜,以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及提高其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合,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相結合,使教師的教與“學”和學生的“教”與學相結合。其中,教師的“學”指的是教師對學生、對社會、對教學的不斷探索與認識,不斷進行自我發展,並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所領悟。而學生的“教”指的是學生在探索條件下的自我教學及一定程度上對同學和教師進行的“指導”。

教學方式的拓展可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1、自主性教學

所謂“自主性教學”,是指教師讓位於學生,在某些課堂上讓學生作為當面主導(即教師實際上是背後主導),由他來進行講課。這主要應用於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闡述,在其餘學生及教師的提問下,使其不斷地加以說明。而學生所要說的重點及過程,可由教師與該學生課前協商而定(盡量給予學生以自主)。教師在充當學生角色時要注意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老師”,起救場作用。

2、用影視作品促進課文講解

一般來說,能夠用這一方法欣賞的課文為文學性較強的描寫刻畫生動細致的小說類文章。品讀這類文章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在於對故事情節、人物外貌、心理和環境描寫的認識與把握,能夠通過質疑體味作者的技藝與情感。而要達到這一目標,課本的解讀當然是重點,但我們可以在文字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視覺性解讀,即通過影視作品的欣賞來加深理解。因為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根本的要求。這種方法應該說已經為一些教師所使用,但具體使用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改善。我們不能光光讓學生那麼花兩節課的時間來看完一兩集電視或一部電影,然後扔給學生幾個問題讓其課後去考慮,之後就沒有下文了,這樣無疑是浪費寶貴的時間的。我們要做的是掌握好暫停鍵,一邊欣賞,一邊發表意見。

3、網路文學及課件

人都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小學生也是如此。同樣一篇課文內容,載於不同的方式便會受到不同的關注度。文章要讀可以有兩種呈現方式――①傳統的書本方式;②載於電腦網頁或課件。而後者的文章旁有別人的評論,有或搞笑或深刻或怪異但都有助於思想理解的圖片。兩者,學生會對哪一個更感興趣?答案不言而喻。

我們對此不該指責是教師搞花哨,也不必指責是學生追求徒有外表的東西。事實上,這正是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一種必然。看看我們的周圍,“包裝”無處不在,這是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文章的呈現形式也應該講究包裝。在網路尋找不太滿意的情況下,最好是由教師利用現代電腦技術自行製作FLASH等CAI課件。因為這樣更能將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融入進去。CAI課件強大的動畫鏈接效果,簡便的強調突出效果和增刪功能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輕松地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3. 小學語文怎樣理解句子含義

從中年級開始,理解重點 句子 的意思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小學語文中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怎樣理解句子含義,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語文中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

一、聯繫上下文通讀,理解句子的含義

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是一項基本的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 方法 。通過閱讀不僅要學會理解單詞和 短語 以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還能夠掌握規范的書面語言。學習並組織表達思想,逐步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在新課程中提到的語言教學尤其要注意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語感是指語言感知的整體感覺,或語言和復雜的心理活動。

在把握語言的能力的過程中,應力在讀、停頓、節奏、語調處理,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如果學生具有了敏銳的語感,那麼在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必將大大提高。比如:在學習葉聖陶《荷花》時,句子第二段的荷葉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點引導閱讀的。第一步:理解荷葉的「挨挨擠擠」,荷花是「冒」出來的,反映了荷花其頑強的生命力,並且對「展開、飽脹、破裂」這些關鍵詞進行閱讀和理解。第二步根據詞語進行想像,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一個荷花滿堂的畫面,自然就將喜愛的贊美之情通過讀而表達出來。教師可利用各種形式的閱讀,加上動作讀,配樂朗誦,游戲閱讀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關鍵詞,並理解段落的含義。

二、教會學生基本的方法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理解句子的含義,學生應該首先在一個 文章 中找到此句,並且將句子進行通讀,這是最基本的方法。通過閱讀簡單的句子,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但有些句子並不是一讀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教學中,一般使用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1、聯繫上下文閱讀,思考理解。有些句子單獨理解比較難理解,但是如果聯繫上下文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杏兒熟了》中有一句:「我不知道是奶奶笑我傻,還是笑杏兒多。」這意味著什麼?是奶奶笑我傻,還是笑杏兒多?聯繫上下文讀,原來奶奶看杏兒多後很高興,明明知道杏兒無數也讓我去的數,這里的奶奶不單單是笑我「傻」,通過最後的分析,知道奶奶同時是笑杏兒多。所以,讀句子,聯繫上下文讀,直到明白其中的意思,是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 利用演示動作來理解。一些句子有一個或多個連續的動作,教師可以通過做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句子。如《瑞雪》的最後一句:「孩子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擲雪球,奔跑著,清脆的笑聲傳遍了山村。」通過讓學生動起手來,將這句話演示出來,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並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雪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

3、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去理解。

課文中的一些句子,例如寫風景的場面,一般通過想像聯系生活中、電影、電視中看到的風景去理解。比如,在三年級《詠柳》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只要引導學生想像生活中場景,便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句子的理解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學生也可以想到春天、春草、春日等類似的鏡頭,腦海里立刻畫一幅美麗的圖畫,自然可以進入到的句子的意境中去。

三、鼓勵積累運用,進行綜合方面的訓練

為了鼓勵學生積累了多種方法並靈活運用,可以通過綜合訓練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理解句子意義。比如四年級的《蝴蝶王國》:「每天,太陽一出來,就可以看見數不清的色彩斑讕的蝴蝶,在樹林花叢間,山石溪水邊,翩翩起舞,把谷底的綠草和野花全遮蓋了,真像仙女從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根據課後要求學生理解句子下劃線和波浪線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說的是蝴蝶有多美麗。然後,讓學生運用之前所嘗過的其他方法來理解。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學生用學習比喻句的方法;有的學生通過關鍵詞來理解;部分學生則是以想像的方式進行理解,還有的學生是通過動作法來理解,思維就一下全部打開了,學習的任務則在一種活躍、輕松的氛圍中完成了。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至實際上理解句子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一個句子有時候是可以有幾種方法進行理解,主要是看你的方法是否運用得當,如果效果不好的時候就換另一種方法去嘗試,而有的時候則是要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去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理解以及思維通過,並且通過加強對學過的知識、掌握能力的靈活和綜合的運用。講授 學習方法 是讓學生在課堂內可以學到方法,課後將這些方法轉變成自己的能力,讓課堂教學得到很好的延伸效果。

小學語文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

一、抓住語句中的重點詞、關鍵詞進行引導理解

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包含了一些重點詞和關鍵詞,在這些重點詞和關鍵詞中,往往隱藏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含義。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讓學生對這些重點詞和關鍵詞有透徹的認識。如小學語文課本中《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中「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這兩個句子。

1.前—句中:「無窮無盡一稀奇」是關鍵詞,後一個句子的「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天空」是重點詞,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句的含義,必須先讓學生弄清楚下面幾個問題:前一句中。①「無窮無盡’’的意思是什麼?②「稀奇」的意思是什麼?③「稀奇的事」在課文中主要指的是哪些事?④「稀奇」的「奇」字體現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2.後一句中:①「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天空」指的是什麼?②為什麼只看見「院里高牆上的四角天空」?

從而指導學生聯系作者生活環境和時代背等,這樣學生弄懂這兩個句子是表達作者對少年閏土具有豐富知識的羨慕和對農村生活的嚮往的思想感情就容易了。

二、分清句子層次,引導理解含義

在要求理解句子含義的句子時里常常在句子蘊含有一定的層次,分清層次可幫助學生理解句子含義。如《給顏黎民的信》中「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是屠場,我的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有三個層次,前三個分句既回答顏黎民,龍華是看桃花的名所,又告訴讀者魯迅先生為什麼不去那裡看桃花的原因,最後一個分句表明魯迅的態度、立場,對這類蘊含因果關系的句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分層次提問學生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含義,先可問「名所」是什麼意思?「屠場」又是什麼?

為什麼魯迅的青年朋友會死在那裡面?這幾個青年朋友是誰?再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弄明白,原來龍華那地方沒有國民黨反動派的監獄,那是國民黨反動派殘害革命者的地方,作者的幾個青年朋友是在獄里被殺害的,所以雖然龍華是看桃花有名的地方,但是魯迅是不去的,從而體會魯迅先生憎恨敵人,懷念朋友的思想感情,這樣將句子層次引導、深入理解,讓學生由淺人深體味就不難理解出句子的含義。

三、聯系課文的內容理解句子含義

有些含義深刻的句了是必須聯系課文內容才能深入理解的,如《少年閏土》中的「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裡店裡出賣罷了。」這一句話中「如許五色的貝殼」指哪些顏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是怎樣的經歷?要透徹理解,可讓學生復習課文前部分的內容,進一步明確「海邊的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在夜間西瓜要愛護,要防猹咬。

正如理解第十一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中「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過多麼美好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地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句話,可讓學生回憶課文前面的敘述的內容,弄清楚賣火柴的小女孩在五次擦燃火柴時所看到的事物。如烤鵝、火爐、聖誕樹,還有奶奶這些事物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十分渴望得到的,但是在黑暗的社會制度下又是不能成為現實的,所以「誰也不知道」,只有在火柴發出亮光那短暫的火光中,賣火柴的小女孩才看到幻像。這樣緊緊聯系課文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句子含義,也可收到極好的效果。

四、聯系課文中心,聯系句子含義

在要求理解含義的句子里,有一部分必須聯系中心思想,才能透徹理解的。如第十一冊《革命烈士詩二首》這一課的《我的「自白」書》這首詩中的一句,「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中「高貴的頭」,學生往往會理解成革命烈土的頭,而其中蘊含的意義就可能被忽略。因此,教師在引導理解時應引導學生聯系這首詩表現了革命者在敵人的威逼利誘、毒刑拷打面前,無所畏懼、不屈不撓、堅貞不屈,保持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強不屈的革命意志,大義凜然的革命氣質這一中心所在,才能理解詩中的「頭」這一詞語的實質所在。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句子的含義

一、引導學生明確要體會句子的哪方面意思

理解文章中的句子主要指對句子深層意思的領會,對句子修辭方法的理解,對句子作用的分析,對作者用意的解說。如何抓住關鍵詞,聯系文章內容、背景,找到句子背後的意義;或者撇開句子表面意思,找到文章中更深一層的意思。首先讓學生明確句子的含義,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蘊涵在句里,而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沒有說出來的感情,沒有說出來的思想。把握句子的含義,必須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索,才能體會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教材中的練習,讓學生理解「體會句子含義就是體會句子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感情和思想」,這是克服理解句子困難的第一步。

二、引導學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理解是表達的基礎,沒有對句子含義的正確理解,說得再多,寫得再具體也無效。其實學生感到體會句子難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怎樣理解體會,因此,教給學生體會方法,是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的有效途徑。

1、抓關鍵詞語理解。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題有題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點詞。抓住了重點詞就抓住了一個句子的命脈,理解了重點詞就理解了該句的全部。例如: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 文化 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圓明園的毀滅》關鍵詞語「不可估量」指損失大得無法計算,說明圓明園的損失之大。圓明園 收藏 的文化之古,景物豐富多彩,巧奪天工,美不勝收。這樣一座具有國際性的文化藝術瑰寶被毀滅了,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課文一開始用這句感嘆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無比憤怒和痛惜的感情。

2、聯繫上下文理解。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聯繫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義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含義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節推進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引起讀者思考,引發讀者感悟。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細細品讀,句子含義便會迎刃而解。

如《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對學生來說並不難,難的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親說的話「道德只是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 教育 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些句子的含義比較深刻,且內涵豐富,承載著思想和人文內容,學生因為受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而要理解這個難點,必須聯繫上下文,從文中釣魚這件事理解,從我釣到大鱸魚的得意,到放魚時的依依不捨和沮喪作為教學重點,由體會這種心情的變化理解道德實踐的艱難,理解父親的話。

3、緊扣文章的中心。也就是讓學生根據文章中心思想揣摩作者寫句的目的,想想這句話作者要表達所寫人或物什麼思想感情,或要表現所寫人、物、景的什麼特點,還是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例如: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桂花雨》中「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事實上,是不是像母親說的這樣呢?我們不妨看一看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

那麼,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怎麼樣呢?「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顯然,從香氣上看,是沒有區別的,甚至小山上因為樹多,更顯得濃郁。那為什麼母親要這樣說呢?「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麼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涇渭分明。

本冊的第二單元主題是「月是故鄉明」,只要學生從「思念家鄉」入手理解單元中的重要句子,就能做到八九不離十。

4、了解文章的背景。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寫成的,所以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了解作者,了解他寫作的初衷、寫作的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些語言文字背後的訊息。《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句話,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作為中國人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如果引導學生聯系當時時代背景想的話,台灣剛剛光復,被日本人統治了五十年,許多台灣人不會說中文,不會寫中文,他們重新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我是中國人,我熱愛中國」出自被日本人奴役了五十年的台灣同胞之口,那種真摯的情感,學生能從句子的語氣中體會到台灣人民熱愛祖國的一片深情,從而激起一種民族自豪感。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對文本理解至關重要,而詩歌的主要內容,更是與背景知識緊緊相連。《最後一分鍾》講述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前的最後一分鍾里,作者關於這一風雨歸程的回憶,並憧憬著香港更美好的明天。

由於學生距離1997年有一定的時間段,他們對背景知識完全是陌生的,根本無法體會詩歌蘊含的愛國之情。對此,我將背景知識的介紹和第三節詩歌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體會當時中國的衰敗和承受的一切一切的屈辱。果然,學生就理解這段話的含義,朗讀詩歌時飽含感情,個個義憤填膺,

5、聯系實際,深化主題。高年級課文中一些句子比較深奧,如果僅鑽字眼很難把握句子的准確含義,即便能「擠」出來一點,也讓句子的含義顯得空洞而蒼白。所以,根據孩子的認知規律,理解句子可以由淺入深,層層剝繭,把文章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去理解,才能體會得更真切。

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生活的啟示」,每篇課文都包含著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教學本組課文,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為文本中的人和事感動,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然後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現實中,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待人真誠、誠實做人的重要,師生共同努力,一起為生活這本書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

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不止一次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句話中的兩個「魚」,第二個「魚」為什麼加引號?誘惑人的「魚」:吸引人的,讓人喜歡的事物,諸如金錢、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暫時能帶來一點方便的事。學校里考試,老師多給了分數,沒人知道;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去歸還,還是將錯就錯?過馬路時,紅燈亮了,但周圍沒有民警叔叔,沖過去,還是等?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在我們生活中的確會經常碰到。

理解重點句子方法還有很多,有時可以幾種方法並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類型、學生情況,抓住句子的特點,選擇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多讀多思,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重點句的理解能力。

三、教給學生表達對句子理解的技巧

學生理解得對,還要表達得好。一般來說,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義,至少要寫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及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如寫對「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這一句的理解,大多數學生會根據字面寫出諸如「把石頭比做「雹子」說明石頭多,寫出了戰士們的決心、仇恨」這一類句子,但這只是字面意思,還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什麼不把石頭比做「雨」,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及作者在字里行間表達的思想感情。作者把石頭比做「雹子」說明石頭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這兩句話充分體現出五壯士英勇殺敵的決心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這樣對句子含義的理解才算表達得比較完整。

對於運用比喻、擬人、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最好點明所用修辭手法和作用。如寫對「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一句的理解,這是一個反問句,「這句最簡單的話」即「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意思是說:沒有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自己這時的全部感情。要點明這句話是用反問語氣強調肯定只有「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才能表達作者此時的全部感情。

理解蘊含 哲理的句子 ,題目中往往會要求「聯系實際」談理解,如果有這樣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學生別忘了舉生活中的一兩個事例印證其闡述的道理。事例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聽到或看到的。

給學生歸納一首《歌訣》:理解難句有訣竅,了解背景很重要;上下內容須兼顧,不可孤立把義找;關鍵詞語不放過,一點擊破全知曉;聯系自己親實際,舉例說明更貼切;文章中心要考慮,修辭作用莫忘掉。

小學怎麼理解語文裡面的句子

一、配合演示動作,幫助理解句子

個別句子中帶有連續動作,不容易理解,教師一般採用一邊讀句子一邊通過做動作演示,來輔助理解句子意思。在讀時,教師只要讓學生們加一個動作演示一下,表情表演出來,再現課文情境。教學《狼牙山五壯士》「壯烈跳崖」一節,教師可先以悲憤的語調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悲壯動人的情景,再現五壯士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還要通過表演「砸、帶著、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的動作,引導學生從壯士的群體形象中體會豪邁的氣慨,激發壯烈的情懷,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

學生憑借多種感官,從教師的體態語言中感悟情感,產生共鳴。又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課,教師以剛勁有力的手勢,堅毅的表情,再現董存瑞托起炸葯包時視死如歸的視覺形象,讓學生從感知中品味催人淚下的英雄壯舉,激發慷慨的情懷,形成與英雄心靈相通,與課文感情相融的心境,油然升起對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結合教材安排,強化單項訓練

語文新教材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對於學習理解句意的方法,也分別按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地安排在具體的單元、課文中進行。對於教材中出現的學習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注意前後銜接,有的放矢地進行單項的強化訓練。

三、四年級主要是通過讀句子 說說 、聯繫上下文說說、學習提問題、體會標點符號的作用、先回答問題再說說、學習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間的關系、分析句子結構等方法來理解句子。那麼,這些學法的指導一定要落在實處。盡管有的方法平時也一直在用,但學到了就應該重點地加以訓練,一步步加以規范。如學習比喻句的方法。在一、二、三年級的課文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比喻句,學生一般都能判斷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也知道用了比喻句文章寫得好。

四年級上學期的《荔枝》一課中第一次出現了要求學生學習比喻句。教師出示這一比喻句:「漫山遍野的荔枝林,一片濃綠中掛著無數紅艷艷的果子,好似迸跳的火星兒,又像一顆顆紅寶石。」首先,學生判斷出這是一句比喻句。然後,要求說出「句中把無數紅艷艷的果子比作什麼?」最後,說說「通過打比方,說明了什麼?」教師歸納,學習比喻句就按這三步來說――這是一句比喻句;句中把什麼比作什麼;通過打比方,說明了什麼。

於是,教師讓學生從這篇課文中,從以前學過的課文中找出大量的比喻句,就按這三步進行大面積的強化訓練,做到人人會說,人人會理解比喻句。在以後學到比喻句或課外閱讀中讀到比喻句時再鼓勵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去說說,去理解。學習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材的安排上也注意了這一點。就如學習比喻句,四年級的要求是這樣的,到了五年級,那就要在現在學的基礎上加深,要求學生說說「這樣比有什麼好處」。所以,教師應該知道每一個階段的要求,掌握好尺度。

三、鼓勵積累運用,進行綜合訓練

葉聖陶先生說:「凡為教,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 」之所以要教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各種方法,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會理解句子的意思。為了鼓勵學生積累各種方法並加以靈活運用,我就採用綜合訓練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多種方法去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

如四年級《蝴蝶王國》中的一句:「每天,太陽一出來,就可以看見數不清的色彩斑斕的蝴蝶,在樹林花叢間,山石溪水邊,翩翩起舞,把谷底的綠草和野花全遮蓋了,真像仙女從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學生們根據課後要求,通過理解句中劃橫線和浪線的詞語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是說蝴蝶多而美。接著,我就讓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 其它 方法來理解。這一下可熱鬧了。有的用學習比喻句的方法,有的抓關鍵詞來說,有的通過想像來理解,還有的做動作來說,思路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學習任務在一種輕松、踴躍的氣氛中完成了。當然,還可以把綜合練習設計成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對已學過的知識作一次回顧與 總結 ,從而「溫故而知新」。

學生知道了,理解句子的方法是很多的,一個句子有時有幾種方法可以去理解,就看你方法運用得活不活,效果好不好。一種方法不行就要換一種去試試,有時就得把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去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是與課文教學緊密結合的教學活動。

四、鼓勵積累運用,幫助理解句子

要教給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句子意思。 鼓勵學生積累並能靈活運用方法,去理解句子意思。如《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教師提出這樣的疑:這棵榕樹到底有多大呢?鳥兒多,到底有多少?鳥兒為什麼能夠自由幸福地生活在這棵榕樹上?人們有常來這棵樹嗎?榕樹上正常棲息著多少種類的鳥呢?學生在課外通過看書、上網查閱資料、向人咨詢,動手量一量,不難了解到很多真實的內容。「這棵榕樹已經生長了500多年了,它的樹冠的遮蓋面積相當於200多間教室那麼大,真是一棵罕見的大榕樹啊!」「這里的鳥的確很多,據有關資料介紹,在這棵樹上大約生活著10萬只鳥,鶴有七八萬只」。

4.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效品讀句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閱讀課,不但能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讓學生獲得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並重。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體驗來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淺見。
一、認真解讀文本,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認真准確地解讀文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准確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能夠真正的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題思想和語言的運用等,就可以輕松地駕馭課堂,有效地解決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正所謂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發閱讀興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要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能夠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最終促進學生深化對作品的理解,真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了嘗試:
(1)每天利用課前5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或背成語。(2)課外閱讀課時幫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且感興趣的閱讀書籍。(3)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班內開展一些朗讀小競賽等。(4)精心設計導課。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語文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讀是語文教學的必經之法,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體驗、自由感悟,許多不同的體驗正是在多樣化的閱讀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學生自讀、互讀後進行交流。他們不但說出了侵略者的罪惡行徑,也體會出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還了解了祖國有珍貴的文化遺產等。學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採用不同的語氣去讀、去悟,課堂效果比預期的還好。
四、巧妙設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古人道:「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又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巧妙設問,質疑問難是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讓學生的質疑問難成為課堂的源頭活水,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力。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學會提出一般性問題,然後逐步過渡到會對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進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巧妙設問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有利於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五、以「情」為導,讀悟寫結合,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在閱讀教學中就必須處理好朗讀與感悟,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做到以「情」為導,讀悟結合,讀寫結合。
1、以「情」為導,讀中品悟,積累內化語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閱讀,對文章內容的感悟更深,語言文字的訓練就更有效,結合語言想像的畫面更清晰,課堂學習的質量就更高。
讀即朗讀,悟即品悟,朗讀和品悟相輔相成。熟讀、精讀之後,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語言的藝術之魅力。在教學中,我採用「讀書三步曲」,首先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則是讀出情感;第三則要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讀書,實現了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的讀才有實效。
在教學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五課《迷人的九寨溝》時,我設計了如下合作細讀、整體感悟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九寨溝迷人在什麼地方。接著,四人小組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帶領組員根據各自初讀課文的體會,說說「九寨溝真是迷人的人間仙境」的理由,一起讀讀有關句子或段落,讀後由小組成員簡單評議。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
2、讀寫結合,拓展延伸。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從對課文的品讀上積累寫作素材,從教材中學會作文方法,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閱讀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文本、教師、學生的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說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學生去提,讓學生去議,答案讓學生去辯,結論讓學生去得。學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還要品出自己的疑……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讀書最高境界,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而閱讀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進一步更新教學形式,優化教學手段,提升教育潛能,拓寬思路,改變方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為學生打造更加寬廣的閱讀學習平台,策劃更為豐富的閱讀學習模式,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進而升華他們的人文內涵。如此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5. 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一、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這些詞對於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一演,當然演一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於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更甚的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於有些事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准備。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於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准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並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於「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後的小腳多媒體出示,並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一段時間後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後的一雙腳是什麼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一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一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拚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於什麼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後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於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你們一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讓你說話你是怎麼說的?」這時候,對於「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於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一項。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一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於,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於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文最後一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繫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准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一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對於第一自然段中「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什麼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因為第二自然段至後,有的段落就描寫了李時珍和弟子夜晚來臨是何如尋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乾娘的,這個詞絕對不是字面上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而是「飢餓時隨便的、就地取材的、湊合著尋找食物或用自帶的一些干糧充飢的」。教師永遠只是引路的人,當我們在課文學習中提供了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引導孩子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詞語。也只有當孩子們在閱讀時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內化成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麼語文老師便是功德無量了。(張雪峰老師供稿)

6. 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文章 是由 句子 組成的,重要的句子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樣。所以作家在構思作品,立意謀篇時,特別重視錘煉句子。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1、掌握修辭手法

掌握比喻、排比、反問、擬人、誇張、對比、反語等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如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淺顯,具體形象;排比能加強氣勢,強化情感;誇張能突出事物特徵;擬人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對比給人鮮明印象;反語更能顯示語言幽默風趣等。然後抓住該修辭手法結合句子加以分析就能手到擒來,如上面所示的例句。

2、掌握一定的句式

要掌握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感嘆句、雙重否定句、整句與散句等的特點和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陳述句語氣平穩,不溫不火;疑問句吸引讀者,製造懸念;設問句和反問句加重語氣;感嘆句抒情強烈;倒裝句出於表達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正常次序顛倒過來;雙重否定句表達強烈的肯定語氣;而整句與散句的結合則使句子有參差之美、音韻之美等。例如:「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輕的,草軟綿綿的。」這段描寫就句式的角度來看,整散結合,行文有參差之美,有音韻之感,如茵春草呈現在眼前,勃勃生機躍然紙上,讀來情致盎然。

3、揣摩選詞煉句

特別要揣摩動詞、形容詞、介詞、擬聲詞、疊詞等。這些詞在表情達意上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在文章中呈現獨特的風采,品析這些詞語往往能起到出奇出新的效果。如:「八月的南疆,難躲熱浪。為品賞胡楊,我們奔波在一望無際的戈壁攤上。熊熊燃燒的烈日將大漠當成碩大無朋的鍋,金黃的沙礫成了鍋中熱炒的花生,『畢畢剝剝』的聲響不時爆起。」品味這一句既可以從修辭手法入手,也可從視覺和聽覺入手,還可以從擬聲詞「畢畢剝剝」入手。這個擬聲詞形象地寫出了南疆熱浪滾滾的情景。

4、掌握表現手法

許多美文極盡各種表現手法去描摹事物,傳達情感。如動與靜的描寫相結合;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描寫相結合等。例如:「不必說碧綠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鳴,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幾句話分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寫出了百草園里的趣味多以及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使平時無味的百草園顯得生機盎然,令人歡快。

2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一、從句式入手

常見的幾種句式表達效果為:

1、疑問句,吸引讀者,製造懸念

2、設問句,提醒注意,引發思考

3、反問句,加強語氣

4、感嘆句,抒情強烈。

答題格式:這是個.....句,表達了.....(作用)。

二、從修辭角度入手

答題格式:運用.....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從用詞角度入手

答題格式 :「.....」一詞,寫出了.....的特點或內容,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從表達方式入手

散文 常用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1、議論,點明事件的意義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統領全篇、畫龍點睛的效果;

2、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描寫,可使人、景、物再現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4、記敘,可使讀者對人物活動和事件的發展、全貌有個清晰的了解。

答題格式:運用了、、、、、、、的表達方式,點明了(寫出、抒發或交代)、、、、、、、、

五、從語句所在位置入手

一般有:

從結構上統領全文、引出下文的、、、、、、、、為下文、、、、、、、、做鋪墊等;

在中間語句的作用一般是結構上承上啟下、照應、伏筆;

結尾的語句,作用一般是深化中心,升華主題,照應題目或開頭,使結構嚴謹等。

3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一是找准寫什麼

即寫的對象是誰。這是第一步,也相對容易一點。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寫的對象是「水聲」。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寫的對象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

例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寫的對象是「藻類新品種」 。

二是了解怎麼寫的

即用了什麼樣的方法來寫。這是第二步,較上步稍難了一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①、從修辭手法上分析;②、從用語、遣詞准確、傳神等方面分析;③、從作者描寫的角度(感官、人物、環境)分析;④、從該句在文中的作用來分析。繼續以上面三個句子為例: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水流淌給人聽覺上無比美妙的感受。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用「沖破」和「橫渡」兩個動詞,准確、生動地寫出了人民解放軍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例 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採用了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准確地說明了藻類新品種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是明白為什麼寫

即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這是第三步,需站在全文的角度來思考,了解作者的意圖。同樣以上面三個句子為例: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主要表達作者對周庄之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 1000 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主要體現作者(毛澤東)的自信與豪邁之情。

例 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有力地闡釋了藻類完全可以作為人類未來的糧食這個事理。

然後把這三者巧妙結合起來,就是對一個句子的較為全面的分析。

例1:「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裹著萬般柔情,從地底下裊裊迴旋上升。」

此句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水流淌時給人聽覺上無比美妙的感受,表達作者對周庄之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例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此句用「沖破」和「橫渡」兩個動詞,准確、生動地寫出了人民解放軍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體現作者(毛澤東)的自信與豪邁之情。

例 3:「據說在一公頃水面上生產的這種藻類,經過加工後可獲得20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

此句採用了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准確地說明了藻類新品種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力地闡釋了藻類完全可以作為人類未來的糧食這個事理。

文章是由句子組成的,重要的句子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樣。所以作家在構思作品,立意謀篇時,特別重視錘煉句子。把一個句子錘煉好了,既讓文章生色不少,又在營造意境,表達思想,傳遞旨趣方面有獨特的效果。因此,要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文意, 讀懂文章,就必須要抓住這些重要的句子,通過思考、探究、賞析而領悟其精髓。掌握好句子分析的步驟和方法,不僅可以讓我們面對句子品析時不會一籌莫展,而且對我們分析文章段落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4小學語文賞析句子的方法

1、抓關鍵詞語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關鍵詞語傳遞出來的。抓住句中關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們的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岩石,像蒙矓欲睡似的。」

【賞析】一個動詞「吻」字,寫出了海浪親昵溫柔的情態。

例句2:「海水瘋狂地洶涌著,吞沒了遠近大小的島嶼。」

【賞析】「瘋狂」、「洶涌」、「吞沒」這些充滿力度的詞語,描繪出了大海勇猛無畏的性格。

2、抓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傳神。修辭常見的有八種(即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現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 短語 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

【賞析】以「海」、「牆」作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堅不可摧。透過字表,我們能夠領會到作者對森林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例句2:「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岩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 雨水 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

【賞析】本句用擬人手法,賦予風、雨水、小苗、陽光以人的靈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獲取原來如此的詩意,與峽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聲音彷彿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

【賞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徵,展開豐富的想像,運用多個比喻來描摹海潮的幾種情態。用「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來比喻海浪聲的輕柔;用「情人的蜜語」來比喻海浪聲的甜美;用「落花飄零在水上」來比喻海浪聲漸聞漸遠,直至杳然無聲的情態。這種多角度的設喻,將落潮時大海的輕柔、靜謐刻畫得細致入微,使人如臨其境。

3、抓句式特點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例句1:「因為島嶼擋住了它的轉動,它狠狠地用腳踢著,用手推著,用牙咬著。它一刻比一刻興奮,一刻比一刻用勁。」

【賞析】作者運用排比句式,以表現大海驚醒後的劇烈動盪,展示了大海的粗獷、豪放的性格,讓讀者讀來琅琅上口。

例句2: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么?峽谷莫非不明白?

【賞析】作者用兩個反問一個設問表達了對陽光不公的抗議,「莫非」一詞更讓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臘梅》文章最後寫道:「此刻,北風正在敲打著我的窗戶,而我的那幾株臘梅,依然在那裡默默地綻蕾,默默地吐著清幽的芬芳``````」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賞析】「賣」是賣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極其狂妄自大,這三個詞語原是貶義,這里貶詞褒用,表現出漢子們打鼓時的精神抖擻、氣勢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鑼鼓的漢子們敦實威風,這些平時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時一個個精神抖擻,紅光滿面,

(A)賣著狂傲,逞著威風,顯得不可一世。

(B)只見他急敲慢敲,重敲輕敲,時而敲打鼓沿時而肘杵鼓面,時而躍騰猛捶,時而貼鼓輕撫,柔時如絲綢無骨,堅時像槍擊鋼板,亂時如烏雲壓頂,齊時如布兵排陣;鐵馬金戈亂箭飛,細雨輕風荷塘清,劈山開路是男兒,再聞堂前紡織聲……

【賞析】一連串的排比,將鼓神擊鼓的姿勢、動作描繪得栩栩如生,氣勢磅礴。又藉助比喻和對比,表現出鼓聲的變化多端,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4、抓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作家在創作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像、象徵等。

例句1:「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賞析】小草比樹木高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勢;而樹木憑的是自身的優勢,這里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欣賞之情。

例句2:「大小的島擁抱著,偎依著,山靜靜地恍惚入了夢鄉。星星在頭上眨著慵懶的眼瞼,也像要睡了。」

【賞析】以大海周圍的景物島、山、星星為襯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靜美」推進一步,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是一幅清麗、溫柔、恬靜的「海睡圖」

例句3:「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

【賞析】作者直抒胸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偉大力量的歌頌,表明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5、抓結構作用

一個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有承上啟下、前後呼應、 總結 上文或總結全文等。我們應該抓住總領句、過渡句、總結句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

例句1:「遠處的鍾聲突然驚醒了海的酣夢。」

【賞析】這是一個過度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是聯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漲的紐帶。

例句2:「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裡,從閉著的窗戶聽著外面隱約的海潮音,也覺得滿意,算是盡夠欣幸了。」

【賞析】文章首尾照應,以房中聽潮開始,以房中聽潮結尾,使文章結構謹嚴。

6、抓思想內容

准確把握內容及思想情感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容,也有的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在賞析句子的答案中,內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岩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賞析】這是描寫最初地質突變時的情景,一句話一種景象,字雖不多,形象生動,讓人如臨其境,同時也交代了峽谷的來源。

例句2:「你似乎深不見底,寬不可測,沒有人見過你的全貌。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麼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你從哪裡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了那麼漫長的歲月?」

【賞析】作者用第二人稱手法,面對面地直接抒發感情,強烈表達了自己對峽谷的關切、同情、抱不平以及無限的敬意。



7. 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品味詞語

語文是唯一以言語方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揣縻言語的閱讀幫是最有效的閱讀,因此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咀嚼品味是加強語言訓練的重要途,是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語言文字的基礎。新課標中也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因此品析詞語,在落實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通過品析詞語,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課文。
餘映潮老師對於閱讀教學有過這樣的警語:「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是誦讀、品析、積累」,可見,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點詞句的品析理解課文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感悟語言的有效策略,這已經是語文界的共識。
二、通過品析詞語,可以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課文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由字片語成的文字,每一篇課文必定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字詞,這些字詞既是一定意義的載體,也是一定情感的載體。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對事物的態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課文表達的情感,從重點詞語入手品析詞句,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拓展比較對文本譴詞進行進一步的揣摩理解,鑒別欣賞,更有利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
三、通過品析詞語,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所謂品詞析句,就是對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裡,精思熟讀,抓住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去品味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找出重點句,重點詞,全身心投入,做到邊讀、邊想、邊勾畫、邊批註,把自己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到的寫在旁邊: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想想作者用詞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達方法;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並展開聯想和想像等等。在閱讀教學中,如果不斷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學生就能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體會,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就較為深入、透徹,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理解詞語,形成能力和習慣,詞語訓練必須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那麼,教師將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詞語品析呢?在教學中,本人按「查閱字典、理解本文;聯系語境,領會含義;抓住機會,正確運用」這三個環節進行。
一、理解詞語的恰當意義
理解詞語的本義是解詞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一步。這一過程的訓練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藉助工具書,弄清詞語中每一個字的表面意思,然後再扎扎實實地理解整個詞語的完整意思。教學時,可根據詞語的不同結構、意義理解的難易程度。選用與之相適應的理解方法。概括起來、可分以下幾種情況:
1、直接獲取法
有些詞語對於本年段的學生來說比較生疏,憑現有的知識水平不能給詞語下一個准確的定義,因此只有藉助工具書才能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意義。
2、間接獲取法
前一種獲得詞語表義的方法比較簡意單、直接,只要學會查字典 的方法,就很容易做到。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語言能力,可應用對知識的積累,通過以下方法理解詞語:a、「合拼法」來理解詞語的意義。所謂「合拼法」就是把一個詞語分解成一個個詞素,分別弄清每個詞素的意義,再把它們合拼起來,連成一句通順、連貫,有條理的話。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張冠李戴」一詞時,先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冠」的意思,弄清讀音,再引導學生把四個詞素的意思連起來,通過遞補,增刪,把詞意,整理成通順、明確、簡潔的語言。開始學習「合拼法」解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一方面,有時學生不能在字典中正確取解,另一方面,不會將各個詞素的意思連起來,整理成通順,簡潔的語言。這時,老師不能急於求成,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討論,在練習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b、;置換比較法理解詞義。如《豐碑》中,將軍看到一位戰士凍僵後十分生氣,他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如把「吼」字換成「喊」或「說」,再與原句作比較,細加品味品讀就會發現換了後就表達不出將軍當時無比悲痛憤怒的感情了。c、再現情景理解法。就是通過再現實物、展示圖畫、表演情景等方法很輕松地理解了詞義。d、對於一些內涵豐富的詞語,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仔細品味,這樣才能准確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中的「卧」,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卧」就是「身體躺著」的意思,但文中並非單指躺著。此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進行思考和分析。
二、領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詞語不僅能表達意思,而且還能表達豐富的感情。作者的褒貶、喜惡都溢於言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又要讓他們領悟其真實的情感。例如,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時,學生對「飛機在高空盤旋,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中為什麼用「伴」產生了分歧。這時,教師要先讓學生弄清「伴」和「拌」各自的意思。然後,再讓學生觀看當年鄧小平逝世後「骨灰撒向大海,鮮花送給偉人」的錄像,同時讓學生思考「伴」和「拌」分別表達什麼樣的感情。通過分析理解,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鮮花伴著骨灰」,字面意思是鮮花陪伴著鄧小平的骨灰,實際卻表達了人們對小平同志的愛戴和懷念。而如果換成「鮮花拌著骨灰」,則僅寫出人們把鮮花與鄧小平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向大海,難以表達人們心中的情感。
三、感悟詞語的表達效果
同樣的意思選用不同的詞語,其表達效果有時會大相徑庭。教師在教學中對那些極富表現力的詞語不要輕易放過,而應讓學生感悟其中的精妙,體會其表達效果。例如,在教學《愛如茉莉》時,教師應讓學生重點體會「我見從媽媽口中掏不出什麼秘密」「我趕忙把『『這也叫愛『『這句話咽了下去」「它送來的縷縷幽香,裊裊地鑽到我的心中」中的「掏」「咽」「鑽」這三個動詞的意思。這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一些修辭手法,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對詞語和文章的理解。例如,《音樂之都維也納》中「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教師應讓學生先弄清「搖籃」的本義,再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說出「搖籃」在這里比喻什麼。這樣,就能讓學生深刻領會詞語的豐富內涵,為學生准確運用詞語奠定基礎。
學習語言、品析語言是語文教學之本。如果說閱讀教學中閱讀是本,理解是本,體驗是本,感悟是本,那麼學習語言、品析語言就是根基之所在。無論是閱讀、理解,還是體驗、感悟,都要建立在學習、品析語言的基礎之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品析語言,這樣才能輕松而有效地感悟文章的內涵,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

8. 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小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美

一、創設情境,感受文本美
未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語文課,是枯燥無味的。課堂上,如果能創設情境,通過情節起推波助瀾的作用,課堂效果就會大為不同。一篇精彩的文章,總要設置一個引人入勝的情景。在教《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課前,我請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背誦優美的詩歌---《聽聽,秋的聲音》,在學生富有感情的背誦中,他們漸漸進入秋天,一起聆聽了秋的聲音。課文的美讀,把學生進一步帶入到飛舞著絲絲秋雨的情境中去,就這樣,整個課堂彌漫著濃濃的秋意。然後我們一起走入文中,從語言文字中,去進一步體會秋天的美。這些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了五彩斑斕的秋的世界。情境就是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自主的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二、大膽想像,體會表達美
語文課堂不僅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感受美、品位美、鑒賞美,同時還要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學習《火燒雲》一課時,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和感情朗讀,了解了火燒雲顏色美,樣子多,變化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你彷彿還看到了什麼顏色、什麼樣子的火燒雲?它是怎麼變化的?學生們紛紛舉手,創造性地說出火燒雲的各種顏色。有的受到啟發:「天邊出現一頭巨象,四肢粗壯,身體高大,象鼻子高高捲起,象牙閃閃發光,象耳朵好像還在呼扇呢。可是轉眼間,象牙不見了,象鼻子也變小了,一會功夫,大象消失了……」學生們想像豐富,結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從模仿到創造,不但豐富了課文的內容,還讓他們心中美的情感得到自然地流露和表達。
三、注重引導,培養語感美
語文知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來學習語言,體會語感。語言是用來表情達意的,文字的背後具有豐富的意象、情感。《荷花》中有這樣一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中冒出來。要求學生用「長」換「冒」,進行比較。為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教學中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究、討論。學生從文中找出根據,各抒已見。因為荷葉多,挨挨擠擠,所以荷花只能從水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多,還寫出荷花生命力旺盛。討論交流讓學生從冒中感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種生機勃勃的韻味。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四、感情朗讀,發展語言美
葉聖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美讀」,就是有感情地朗讀吟誦課文,在入情的朗讀中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感受審美對象的美。因此,感情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益處。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雲,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麼……那麼……」、「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五、學以致用,感受寫作美
葉聖陶先生提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優美生動的教材,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精美,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達上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方法。學習《花鍾》這篇課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寫「牽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薔薇綻開笑臉,睡蓮醒來,萬壽菊欣然開放-----」等等讓學生感受同樣是「花開了」作者卻用了不同的表達,還讓我們從中讀出各種花的不同姿態、不同性情,可見作者用詞的准確、精妙,告訴學生這正是我們寫作中所缺乏的。同時強調學生平時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抓住它們的特點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完這段後我要求學生回憶平時看見過的花,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來仿寫一段話。學生寫得形象逼真,如「太陽花在中午十二點向陽開放;傍晚五點左右,茉莉花舒展著自己白色的花瓣;芍葯花早上七點綻開了笑臉」等等。學生在模仿課文表情達意的同時也在實踐中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掌握相應的表達方式。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這些都離不開語言文字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美,就等於給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秘訣。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中段如何品味詞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