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古詩詞三首》課件
第一部分:
這個課件主要考察學生古詩詞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的詩歌,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從廣義上說,中國古代詩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詩、詞、散曲等;從狹義上說,古詩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體詩、近體詩。
1、古體詩。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2、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詞。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 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㈡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古詩三首朗誦
望洞庭、憶江南、獨坐敬亭山
㈢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生字的怎麼讀
讀音分別是亭tíng,潭tán,庭tíng,絡luò,諳ān。
第一課是《古詩三首》。
分別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劉禹錫的《望洞庭》,白居易的詞《憶江南》。
寫的都是景色很美,美到融入其中,美到游後有無限的回憶。
㈣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教學內容
課題:1、古詩詞三首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默寫《望洞庭》。 教學過程: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2、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盡:完。獨去閑: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四、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意。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板書課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宋都,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鏡子來比喻月光的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工藝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古詩。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像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教學反思:
㈤ 四年級下冊第一課是什麼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古詩詞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作者介紹: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舟過安仁》等。
主題:
《宿新市徐公店》描寫了清新美麗田園春光和兒童在菜花地邊追逐黃蝶的生動畫面。詩篇洋溢著濃烈的鄉村生活情趣,表達了詩人對美麗田園春色的贊美和對鄉村兒童的喜愛以及對鄉村生活的嚮往之情。
譯文:
稀稀疏疏的籬笆旁,一條鄉間小路伸向遠方。客店旁的樹還未形成濃密的綠蔭,樹枝上綻出嫩綠的新葉,迎著春光生長。忽有幾個兒童嬉笑著跑來,追捕兩三隻飛的黃蝴蝶,卻見蝴蝶飛入黃燦燦的菜花叢中,怎麼也找不到了。
註解:
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陰:樹蔭。
④走:這里是跑的意思。
鑒賞:
①前兩句是純景物的靜態描寫。寬廣的籬落與窄小的一徑相對照,稀稀疏疏與綿綿長長相對照,互相映襯,突出了農村的清新與寧靜。路旁,樹葉剛剛長出,展示出農村自然、樸素的風貌。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景色的描寫,展現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②後兩句描繪了兒童捕蝶時的歡樂場面。「急走」和「追」這兩個動詞,寫出了兒童的天真爛漫,極富童趣。而黃蝶更加頑皮,它置身於黃色的菜花之中,讓人無法找到。全詩至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像和回味的空間。
《四時田園雜興》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作者介紹:
范成大,字至能,號稱石湖居士。南宋詩人。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著有《石湖集》《吳船錄》等。主要作品:《夏日田園雜興》《喜晴》《賣痴呆詞》等。
主題: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這首詩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等描寫初夏農村的自然景色及農人緊張的勞動氣氛,表現了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熱愛之情。
譯文:
初夏時節,金黃的梅子掛滿枝頭,杏子也變得鮮亮飽滿,格外誘人。田裡麥花已雪白,油菜花卻謝了,顯得稀稀落落。白天變長了,路邊的籬笆在夏日映照下,沒有行人經過,一切都是那樣安靜,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註解:
①雜(zá)興:隨興而寫的詩,「興」這里讀xìng。
②肥:詩中指杏花落後,杏兒越來越大,越來越肥。
③蛺(jiá)蝶:蝴蝶的一種。
鑒賞:
①前兩句詩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鮮麗,寫出了田園之美。
②農民或忙於農事,或正在午間休息,顯得村中平和寧靜。晝長人稀,蜓飛蝶舞,以動襯靜。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做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主題:
《清平樂·村居》這首小令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畫面,詞人把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態描寫的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達了作者對幸福和諧、安居樂業的鄉村生活的欣賞和贊美之情。
㈥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古詩三首怎麼預習
(一)課前預習:
1.搜集資料,了解詩人韓翃、王建,了解寒食節、中秋節
2.把三首詩各讀3遍,認寫生字:宮、侯、素、章、盈、脈、棲、鴉
3.閱讀並思考:三首詩分別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內容:
學習第一首古詩《寒食》
1.朗讀課文
2.對照注釋,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品讀詩句,想像畫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背誦《寒食》。學習古詩《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
6.用同樣方法自讀兩首古詩
7.比讀三首古詩,說說三首詩各寫了哪些傳統節日和習俗,分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作業:
1.寫生字。
2.背誦默寫三首詩,朗讀背誦《長歌行》。
3搜集資料,了解一下,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㈦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全文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分別是: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去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㈧ 四年級語文下冊1古詩詞三首課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分別是《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憶江南》,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三首》課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1 古詩詞三首
獨坐敬亭山①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②。
相看兩不厭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釋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閑: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③厭:滿足。
望洞庭①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②,
潭面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④。
注釋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諧,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憶江南①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是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注釋
①憶江南:詞牌名。原題下有詞三首,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諳:熟悉。
③藍:一種植物,葉藍綠色,可提取青藍色染料。
學什麼:
學會本課兩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並能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怎樣學
一、辨別形近字,並組詞。
諳( )鏡( )孤( )厭( )
暗( )境( )狐( )壓( )
二、在詩句中用“/”劃出朗讀時需要停頓的地方。
獨坐敬亭山 望洞庭
眾寫高飛山, 湖光秋月兩相和,
孤雲獨去閑。 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看兩有厭, 遙望洞庭山水翠,
只有敬亭山。 白銀盤里一青螺。
測一測
一、寫出下面詩句的意思。
1、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據你的理解填空。
《望洞庭》是_____代詩人________寫的。這首詩描寫________________景色,表達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再提高
李白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詩人,被稱為“詩仙”,他寫的詩十分優美,再自學一首,如何?試著把你課外學到的背誦下來,如果有的地方不明白,可以請教別人,也可以查閱有關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時目標】
1、第一課時:
⑴學會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⑵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2、第二課時:
⑴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⑵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⑶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⑷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像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重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難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准備】
1、教師:
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三、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像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准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熟悉,那麼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裡?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㈨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古詩詞三首課文
四年級語文老師在教學第一課《古詩詞三首》時,要引導學生讀懂這三首古詩詞,感悟每首詩/詞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我在此整理了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古詩詞三首》課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獨坐敬亭山①》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②。
相看兩不厭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釋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閑: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③厭:滿足。
《望洞庭①》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②,
潭面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④。
注釋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諧,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憶江南①》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是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注釋
①憶江南:詞牌名。原題下有詞三首,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諳:熟悉。
③藍:一種植物,葉藍綠色,可提取青藍色染料。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這首五絕作於天寶十二載(753)秋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前二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並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下半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這使詩人很動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作伴吧?“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靜”是全詩的血脈。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於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誇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詞人青少年時期就曾旅居江南,中年又先後在杭州、蘇州等地做過刺史(州的長官),江南的美麗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戀戀不能忘懷。晚年在北方,他寫過不少懷念江南的詩歌,《憶江南》詞三首就是其中廣為傳誦的一組。它們約作於文宗開成三年(838)前後,當時詞人66歲左右,正以太子少傅分司洛陽(領乾薪在洛陽養老)。這里所錄,是組詞的第一首,也是寫得最精彩的一首。
舊曾諳,過去曾經飽覽。諳,熱悉。江花,江邊的鮮花。藍,植物名,種類很多,葉子可用來製作青綠色的染料。
“日出”兩句,線條粗獷明快,設色鮮艷濃烈,凸現了春和景明時的江花江水,有彩版畫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