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三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課後反思怎麼寫

三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課後反思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12-10 02:08:32

Ⅰ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反思怎麼寫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1

這一組課文從側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充滿了童真、童趣,學生學起來感到十分親切,興趣盎然。教學時,我抓住朗讀,通過自讀,范讀,領讀,分角色表演讀等方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我抓主課文的關鍵詞語和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內容。學習課文時,代學生走進課文,逐漸理解內容、體悟文章。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這樣,學生展開討論,逐層找到了答案,同時解決了課後問題。這一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也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密切相關。上課時,我先找幾個能說會道的學生各說一件自己覺得發生的最有趣的事,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然後讓學生交流、寫作,這樣學生就有內容可寫。為習作打基礎。剛開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不高。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語言表達、總結能力不行,分析課文能力不強。以後努力加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這一單元,都是一些名人故事。主要是通過一件事,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活動等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及精神品質。

因此,在幫助學生讀懂每一個人物,完成每一篇文章時,我是抓住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的。以學生為主體,把第一課時上成「匯報課」;以「培養學生的預習自學能力」為目的,通過「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的方式,找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重點分析。再以「通過自學,你理解了哪些詞語意思?你讀懂了什麼?」一條主線完成生字詞教學和通讀課文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文章內容,品詞析句的過程中,我只給學生一個問題:「你認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導他們以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來體會。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規定每人都說,先一人說一次,達到「人人參與」的要求,讓人人動起來;每人都發言一次後,還有沒說完的,再繼續輪流補充,最後集體交流討論後的體會。這樣避免一人課堂,調動起全體參與的積極性。因這一單元是以人物為中心的文章,所以在活動課上,我讓學生自己組織編排課本劇,將文章的情景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活動中,孩子們的組織能力、朗讀能力及表演才能都得到了鍛煉;同時,通過表演,學生也更深刻地理解體會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完成這一單元的教學後,趁熱打鐵,讓學生去讀一些名人故事,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了解更多名人志士的成長經歷,通過裡面主人公的奮斗史及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升孩子的道德境界

Ⅱ 三年級怎麼寫反思語文

優勢:
本次考試的習作環節中學生都能夠按照題目要求廣泛而到位的選取材料,可以把事情的經過敘述完整。大多學生在讀懂題目的基礎上動筆。語句表達比較通順,能掌握好勞動的順序進行寫作。
不足:
但在讓文章生動具體有血有肉方面仍要下工夫。不能很好的表達真情實感,缺少自己的心理活動描寫。在自己的收獲上描寫不突出。
改進方法:
我們所評斷好作文的標準是有根有據(真實);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內容具體);有聲有色(生動);有條有理(結構清楚)。把握住衡量的尺度,寫作時和修改時就知道應該關注什麼了。 1、教給學生這些標準是為了指導習作的實踐和修改的實踐。我們在講解作文時不要講解很多寫作知識。要結合課文和習作實踐使學生體會這些標准。
2、在我們後半學期的作文課中要組織形式生動活潑的修改作文的活動,激發學生修改習作的興趣,培養修改的習慣。
3、除了這幾次指導,還有分散的習作指導,散見於課文後面的思考題。提高表達能力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必追求立竿見影。所以我們必須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積累,這種積累不單單是課本上的相關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的一種積累,在他們的寫作過程中不止不覺就會流露在自己的筆下。
學生確實能夠作到的:
從學生的習作中可以看出,約有:86.8%的學生確實是經過自己勞動寫出的,能寫出具體的過程和自己的感受。
大約有13.2%的學生的習作過程過於簡單。

Ⅲ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
2018-09-16 閱讀3385
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托爾斯泰認為: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而我們的部編語文教材,就抓住了這些最有用的東西給予學生。
貝爾納認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攔才能的發揮。所以如何落實「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一語文要素,重在方法的指導。而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我也遵循這一規律,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總結特點
學生已有了兩年正規的語文學習生活,他們並不是零起點,學生對於有新鮮感的詞句有一定的接觸,於是,我便和孩子們一起回憶:在過去兩年的學習中,哪些詞句給你留下新鮮感?然後加以總結、歸納如下:
詞 句
新奇 話中有話
深奧 話中有畫
多義 情感豐富
特點 特點鮮明
情緒 修辭生動
准確 修飾恰當
(二)關注理解:
在第一單元課文的學習中,我就帶領學生找到具有這些特點的有新鮮感的詞語標上三角符號,並加以理解。
新奇
課堂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
「霎時」歌詞,我們就感到很新奇,因為平時與這個意思相當的,都用的是很快立刻、馬上,立即、迅速等等,表示時間的短暫。
深奧
孫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
「私塾」相對學生生活比較遠,所以比較深奧。我們可以抓重點字「塾」通過查字典來加以理解:指舊時私人設立的教學的地方。
多義
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狸也趕來看熱鬧。
「熱鬧」通常換成近義詞來理解,是喧鬧的意思,但是,在這里,聯繫上下文,顯然,「連松鼠、山狸也趕來看喧鬧」顯然,是說不通的,應該換成「稀奇」,意思相當。
特點
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課堂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
這里,「搖頭晃腦」和「鴉雀無聲」這兩個詞語的特點就很鮮明,一個含有身體部位的名稱,一個含動物的名稱。我們可以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搖頭晃腦,就是指孩子們讀文章時,搖晃著腦袋的模樣;鴉雀無聲,就是形容教室里很安靜。
情趣
於是,一群一群的花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在綠草上跳舞,狂歡。
這里的「跳舞」「狂歡」用在一群一群花的身上,就顯得非常有情趣。運用想像畫面的方法,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群一群的花在陣雨中,搖晃著腦袋,手牽著手,翩翩起舞的情景。從而可以感受到,花兒們喜悅的心情和對自由的渴望,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感情。
准確
這時,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
這里的動詞「沖」運用十分准確,如果換成「跑」「奔」,就沒有這個「沖」字更能表達花孩子們那種興奮、迫切地想回家,回家見到媽媽的心情。
平時注意關注這些有新鮮感的詞語,學生的詞彙會更加豐富,進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用波浪線畫出有新鮮感的句子,並簡單標注原因。
話中有話
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這個句子,是最典型的話中有話,如果從表面來理解,那完全是錯誤的,必須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才知道魯迅話里的含義:當時的社會黑暗,像魯迅這樣的為勞苦大眾奔波、呼籲,與反動勢力作斗爭的人,當然會遭到這些反動勢力的迫害。
話中有畫
那鮮艷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
讀了這一句話,我腦海里彷彿出現了漢族的小學生,傣族的小學生,景頗族的小學生,還有阿昌族和德昂的小學生們,他們穿著不同的服裝,那艷麗的服裝,就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把學校打扮得五彩繽紛,美麗極了!
情感豐富
我自然能夠猜得出他們是對誰揚起雙臂來,他們也有他們的媽媽,就像我也有自己的媽媽一樣。
這句話的情感就非常豐富,表現了花兒們急於回到母親溫暖、自由、寬容、和藹的、溫馨的懷抱里,表達了花兒們對母親的眷戀之情,反襯了孩子們對那種關著門逼著孩子做功課,不讓孩子出來游戲的學校和老師的厭惡。
特點鮮明
孫中山想:這樣糊里糊塗地背,有什麼用呢?於是,他壯著膽子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麼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
這處描寫,抓住了孫中山的心理、動作,語言,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突出了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特點。
修辭生動
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雷雲拍著大手。
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飾手法,賦予了樹枝、雷雲以人的動作,使我們腦海里彷彿出現了烏雲伸出一隻大手,遮蔽了天空;雷電抽打著烏雲,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風,像野獸一樣的,怒吼著,樹枝和綠葉瑟瑟發抖。這種可怕的天氣,並沒有讓花孩子們感到畏懼,而是歡欣雀躍,更表現了花孩子們對關著門,只讓做功課,而不讓出來游戲的學校生活的厭惡。
往往,一個句子,它給讀者帶來的新鮮感,理由往往不是單一的,就如這個句子,它使用了擬人的手法,話中有「畫」,表達了花孩子們豐富的情感。
修飾恰當
古老的銅鍾,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樹幹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牆上搖晃……
這句話,在「銅鍾、樹干、粉牆」的前面,加上了修飾語「古老、粗壯、潔白」,用白勺「的」連接,修飾恰當,表現了這所學校歷史悠久、環境優美的特點。
這一處,有新鮮感的句子的特點也不是單一的,它不僅有恰當的修飾語,而且特點鮮明。
平時注意關注有新鮮感的句子,有利於學生把握語言的特點,把意思表達得更加得具體、生動、形象。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所以,有新鮮感的詞句,不可機械地分開去理解,應該融為一體。
(三)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三分在課內,七分在課外。在課內指導學生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課外也讓學生閱讀與第二課《花的學校》相關的泰戈爾的散文詩集《新月集》,繼續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並規范表述模板,讓學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地展開對這本書的交流分享活動。
布置任務

交流分享:
採用錄視頻在班級群里分享的方式,這樣,人人都有展示的機會,避免了在一節課里,只是少數優生展示的現象。「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而網路課外讀書交流分享會,就可以讓觀看視頻的學生擁有N種思想。

教師點評:起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知其優缺點,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投票評優:促進學生更有質量的按老師的模板規范自己的語言,使表述更加清晰、完整、具體。

(四)學以致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關注了有新鮮感詞句」這一語文要素,不僅要落實在閱讀上,而且要落實在寫作上。第一課《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後有一個小練筆,要求學生寫出學校的一處場景,老師畫出學生練筆中有新鮮感的詞句,加以評價,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嘗試著用有新鮮感的詞句。

第一單元的習作《猜猜他是誰》,我又在老師評講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畫出有新鮮感的詞句,並說明其好處,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後,有意識地去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讓文章更加吸引人。

相信這樣腳踏實地地指導,學生一定會在閱讀中對有新鮮感詞句的有所關注,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在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中,有意識地去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所提升。

Ⅳ 誰有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單元教學反思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1.《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後,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文本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突出。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煉,精心准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Ⅳ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教學反思怎麼寫

1、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2、按教學的進程,教師的教學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
教學前的反思:是指憑藉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新的教學活動進行批判性的分析,並作為調整性的預測,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學中的反思:是指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發現、自動反思、迅速調控。這種反思表現為教學中的一種機智,具有敏感性。
教學後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如上完一節課,或上完一個單元的課等等)後,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去發現和研究過程中的問題,或者對有效的經驗進行理性的總結和提升。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
教師的教學反思在內容上包括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效果三個方面。

Ⅵ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1

10月11日到16日,我們小學部舉行校級優課評比。在講課前,我選了《秋天的雨》一篇文章,希望我能帶領同學們體會秋天的美景,美美來讀課文,美美地積累好詞佳句。10月14日第四節課,我在錄播室講課比賽。

這節課圍繞課.題,我設計了四個目標。一是正確認讀本課生詞,會寫柔、郵兩字;二是認識中心句,並且找到2/3/4段的中心句,體會本文的寫作思路;三是利用比喻句、抓住關鍵詞,體會秋天顏色的美;四是圍繞給出的兩個中心句,來寫關於秋天的一段文字。

在課前,我帶領同學們預習課文,設計了助學單,引領同學們預習課文。我發現,這種引領是有效果的。預習單中,同學們出錯較多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我做重點講解,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根據預習單的引領,我感覺同學們對第一、二個目標的掌握比較好。同學們認識了中心句,並且很快能找到中心句,比較順利。但是第三個目標的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教師對於學生牽引的痕跡太明顯,違反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對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夠。先是我引導同學對五彩繽紛進行理解,在找出文中出現哪些顏色,然後對第二自然段逐句進行分析、理解。這樣,不給同學體會感悟的機會,剝奪了他們對美的欣賞,容易養成孩子凡事依賴老師的心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並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在讀文中出現的三個比喻句是時,只是一帶而過,並沒有深入挖掘。比如,在講銀杏葉比作小扇子時,可以問同學們:為什麼能這樣比喻?學就能明白,打比喻時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這樣有追問,才能使文本向更深處挖掘。

第四個目標,由於學生對秋天的事物缺乏觀察,加上平時作文練習較少,同學們的語文積累不到位,學生語言組織不好,詞語匱乏。

總之,由於我重感冒,緊張等主觀原因,這節課沒有到達我理想的效果。下次一定要記住自己的錯誤,馬上整改!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2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也是孩子們放飛心靈最好的時刻,學生們耳聞、目睹、感受融合體驗的全過程。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三個環節:一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生活中對秋天的切身感受;二是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教師伴讀,在多種讀中了解到了課文以秋雨為線索,感受到課文語言美;三是通過品讀賞析中了解到了秋天的特點,從中感受到秋天繽紛的色彩,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准備過冬的情景。

對於剛剛從低年級升中段的學生來講,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採用初讀課文呢,讓學生思考討論: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段主要講什麼?引導學生了解,主要內容就是每段開頭的一句話。在此基礎上,再深入到每一段,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秋雨的。學生在整體感知之後,隨機引導學生交談自己的親身體驗,如,現在正值秋天,秋雨綿綿,你感覺秋雨有什麼特點?學生感受不錯,孩子們可愛的小手像雨後春筍一樣,有的說像牛毛,有的說涼涼的,有的說打在臉上舒服……我做了總結,是啊,秋雨的特點是:清涼、溫柔。同時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心裡感受讀文,學生聲情並茂的讀起來,很認真,也很可愛。

其實,學習語文也是學生各種綜合能力不斷積累和提升的過程。二年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較膚淺,停留在表面現象,因此,本節課藉助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讓學生一邊讀文,一邊浮現景物的畫面,讀完課文後學生很快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並讓學生告訴我你們理解詞語的方法嗎?學生說: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這一自然段語言也特別優美,在反復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口頭仿寫比喻句,剛開始,學生表達的還不夠流暢,經過幾位同學的展示,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不同程度上對秋天的景色做了描寫,這樣既學懂了課文,又豐富語言的積累。

細心研讀通過一二自然段的,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方法有了收獲,還了解了總起句和分述,為後面自然段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今後的寫作做好了鋪墊。為了鞏固圍繞一個中心把事情寫具體的方法,我當堂做了訓練:如,下課了,操場上課真熱鬧。讓學生補寫具體的內容,大部分學生寫得很不錯喲!

教學是一門藝術,表演的好不好,在於我們教師的引導。本節課有收獲,也有遺憾,學生沒有把自己的實際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因此,語文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去表達,今後一定要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3

《秋天的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名為寫秋雨,實則寫秋天。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了起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特別適合朗讀。因此教學中我確立了以朗讀為主的教學思路,力求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去理解美,感悟美,創造美,從而學會欣賞美。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注重教學的層次性

本節課重點是學習第2自然段。首先請學生談對「五彩繽紛」的整體感知,現在的孩子詞彙量很豐富,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表述這個詞的意思。接著問學生:你能不能用其他的詞語來替代它?從課堂上看出孩子們能夠自然地用「五顏六色、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等等詞語來替代它。這些詞都是表示顏色多的,把課文的寫顏色的詞拿出來,最後是這些詞是寫什麼事物的——把顏色送給誰的。這樣體現了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學生把顏色對應起來。

二、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

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並結合單元訓練的重點對本文的重點句式「它把什麼顏色給誰,像什麼」進行了朗讀指導,並進行了說話的遷移訓練。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很有必要,事實證明上了這課以後,很多學生能把這些句子用到本單元的作文中去。

三、重視指導學生更多地與文本對話。

文本是閱讀的基礎,這篇課文很美,特別適合朗讀,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在課堂上盡量實現「以讀為本」,教師少分析講解。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識字、學詞、練句,感悟、理解、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感得以訓練,語文素養得以培養。

但本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老師過渡語很優美,但真正把問題交給孩子發現,孩子去探索的機會不多;

二是自己對教材挖掘和理解的不夠深入,看到了顏色的靜態美,卻忽視了「扇哪扇哪,飄哇飄哇』這些詞語的動態美。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帶著新的收獲盡量讓課堂更加完善。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4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雨,實際是在寫秋天的景色。課文的內容豐富,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的各種動、植物准備過冬的場景。文章用美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秋天圖畫,還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了。本課的重點難點就是通過體會這些人格化了的事物和藝術化了的語言,感受秋天的美好。所以教學中,我緊緊抓住「美」這一主旨去精心設計,讓「美」貫穿教學各個環節。

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品讀了課文對秋雨的描寫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對秋雨的印象?因為正值秋季,也剛好下了幾陣秋雨,學生都能准確地描述出秋雨的特點,我還引導學生模仿上學期學過的《雷雨》一文的寫法,說說秋天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後的景象,並和夏天的雷雨進行比較,使學生對秋天的雨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滲透了寫作知識。

教學的最後,我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還發現了秋天的什麼美?學生發言非常積極,有說:我覺得秋天的天空最美,瓦藍瓦藍的,真的是天高雲淡啊;有說:我覺得秋天的花最美,有各種菊花、一串紅、茶梅、梔子花,特別是桂花,可香了!(學生真了不起,把校園里能看到的花都說出來了!)有說:我覺得秋天的水果很多,有蘋果、李子、梨、柿子、石榴……有的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粱笑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嗬!把學過的兒歌都用上了!)還有的說:我最喜歡秋天的樹葉了,秋風一吹,樹葉打著轉兒往下落,有金黃的、淺黃的、半綠半黃的、紅的……就像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瞧這詞用的!)學生對秋天的觀察和了解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欣喜之餘,我讓學生及時把自己眼中的秋天寫了下來。為日後的作文積累了寶貴的素材。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5

我們三年級教研組對我這堂課進行了認真的教研,給了我不錯的評價,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這是我本課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是我今後上課精益求精的方向。

1、生字教學「趁」字時,我先請學生讀每一自然段,然後讓大家聽一聽這段中藏著一個生字娃娃,聽他有沒有讀對。結果學生沒有明白我的意思,有的說了別的學過的字,有的因為預習過,所以認為都認識,沒有生字可言,所以沒舉手,過了好一會兒,終於有一個學生反應過來說出了這個字。其實,出現這種冷場情況,與我提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有關,假如這樣說或許會更好:「你讀得很不錯,老師聽得出來你預習很好,因為趁這個生字你也讀得很准確,請你當小老師帶領大家再讀一讀吧!」就可以巧妙地進行這個生字的教學。還有一句是我自己的常識性錯誤,當讀到田野里豐收時,我說:「是啊,稻穀、麥子都豐收了,農民伯伯多高興啊!」其實我這個從小在城市長大,連麥田都沒目睹過的人,根本不知道麥子應該是在春天才豐收的呢!這是個明顯的知識性錯誤,說明我平時還要加強一些課外常識的學習,否則教學生錯誤的知識就是老師最大的失敗了。看來,我要去買一套《網路全書》和《十萬個為什麼》把讀書時沒有讀好的課外閱讀給補上啦!

2、每堂課必須有教學的重點,這節課我主要上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而這兩段的教學應該有主有次。既然我訂了以第二自然段為主,那麼第一自然段,只需點到為止,抓住「清涼和溫柔」兩個詞,學生把情感讀出來就可以,不用太過具體分析秋天的雨怎麼樣溫柔,否則會感覺喧兵奪主了。第二自然段上的時候,我提的大問題,好像我自己都沒意識到,已經讓聽課的老師感覺已經不在講秋天的雨了,而是在講秋天了,在中心對象的教學上,似乎不夠強調。再結合最後出現在的將課文讀成一首詩,我把第三、四兩段的第一句話編進詩去,學生讀起來有點莫明其妙這一點。其實我完全可以這樣改進:先問「秋天的雨帶著清涼清涼和溫柔落下來了,假如你置身於這場秋雨中,你最想怎麼做?」學生可能會說「想看一看,想聞一聞,想聽一聽」等。接著再問,那作者又看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自然會找出第二、三、四段的第一句,這樣就能自然出示課堂結尾整首詩的出示了。並且也很好地弄清了主要研讀對象「秋天的雨」。

通過這次教研活動,讓我深深地明白了:細節決定成敗。做任何事都一樣,上課也一樣,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地分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設計,並且這個准備並不能臨時抱佛腳,更需要平時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能有充足的准備,取得教學效果的實效。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6

今天上午在我們班講了《秋天的雨》的第一課時,簡單導入之後,引出課題,開始了文章的學習。簡單的詞語處理後,配上了音樂和秋雨的圖片,我開始了范讀教學,然後讓學生模仿我,跟著音樂讀課文。

大體上的流程,學生們對我的「小花樣」很感興趣,但是真正的對課文,卻少了點兒喜歡與感動,一遍遍的,甚至有點兒繁瑣與無味。問題在哪兒?不知所然。

下午第一節課,在三年級六班聽了沙海燕老師的一節《秋天的雨》,同樣是第一課時,沙老師在簡單導入之後,板書了課題《秋天的雨》。在平時的教學中,這恰恰是我缺少的一個環節,不擅長在黑板上板書講課思路,只依賴多媒體課件的幫忙。

在新課學習中,沙老師設置的第一環節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並提出要求:圈一圈:圈不認識的生字詞;標一標:給課文自然段標序號;畫一畫;用波浪線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想一想:課文中秋天的雨是什麼樣子的?並邊讀邊巡視,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並提醒之。

第二環節:師:小雨點為我們送來了詞語朋友。這一環節沙老師處理的扎實、思路清晰。她用不同顏色的詞語代表了不同的要求與重點:藍色詞語代表的詞語時第二字輕聲讀;綠色詞語代表的是多音字;紅色詞語代表的是四字詞語;棕色詞語代表的是詞語中有生字,要單獨拿出來講,並讓學生練習。反思自己,平時雖然也注重基本功的扎實度,但是卻總在畫輪廓,從來沒有達到課堂的最優化,其實每次都准備了幻燈片,卻總有一些喧賓奪主的東西出現,忽略了扎實度,比如生字的課堂練習等等。

之後,把小雨點出現的詞語送回到句子中,再讀!這樣又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扎實度。

然後,沙老師問道:文中的秋雨是什麼樣子的?生紛紛答道,師邊總結,邊板書,輕易的把每段的重點句摘出來,湊成了一首小詩。太棒了!

最後,配樂,師范讀課文,並設置好了秒數,跟著自己的朗讀節奏,顯示出了不同的畫面,圖文並茂,生動之極!

反之自己的教學,少了點細致,少了點精緻!如果每節課,根據課文內容,這樣扎實的進行教學工作,相信會收效甚微!加油!

《秋天的雨》課文教學反思7

在上完這節課後,讓我感受頗深,思考很多,有收獲也有遺憾。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的眾多景物巧妙地貫穿起來,從整體上帶出個美麗的,豐收的,快樂的秋天。根據教材特點,教學中,我以一個「美」字貫穿整堂課,一是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享受環境美,二是通過觀看錄象《美麗的秋天》讓學生身臨其境欣賞美,三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美,四是通過擴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去發現美。

教學中,首先是自我感覺到老師學生都走進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時能較好地落實知識點並拓展,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整個課堂結構的安排上,能做到;有快有慢,有高潮低落,讓課堂有節奏感,有樂感。能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能夠達到「美讀」的目的。一上課,我以讀導入學習新課「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輕輕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走進秋天,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呢?請你一邊欣賞畫面一邊聽老師讀給你聽。」由於廣州的四季變化不分明,孩子們的感受也不清晰。這一教學環節,藉助老師的配樂美讀,秋天圖片的美麗色彩的呈現,給學生聽覺、視覺上的刺激,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對秋天有一個美的整體影響,引發美讀文章的慾望。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從幾個方面感受秋天的美。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走進秋天的大門,走進文章,抓住「五彩繽紛」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抓住「好聞的氣味」想像秋天豐收的景象,通過「小動物准備過冬忙碌的景象」感受秋天的歡樂。

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想像讀、表演讀、帶著體驗讀,自由讀、個人讀、集體讀,變抽象為具象,讀出秋天的美。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銀杏葉子的形狀多麼像小扇子,把黃黃的葉子比作(生說)一把把扇子,為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可以邊讀邊做動作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再現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並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從中受到教育。

可以說,這節課,學生將生活帶入課堂,在課堂上他們讀著課文,談著生活,豐富的生活經歷幫助他們理解了這么優美的散文,使「晦澀」變成了「通俗」。但課堂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安排計劃只能是預設的,而課堂是多變的。本節課下來沒能完成教學計劃,讓我遺憾。主要是在第一段一些環節上花的時間的太多。第二段安排欠妥,在某些環節放開了沒能即時收回來。造成時間不夠。這也說明自己教學不嫻熟,課堂把握不夠。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教學中,我以「讀」為教學主線,落實教學重點,讀的形式多樣,如默讀,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不足之處在於指導學生朗讀時,忽略了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沒有完全進入角色,把學生引進美麗的秋天。

課堂是多變的。課堂是遺憾的。課堂需要反思,在遺憾中反思。在遺憾和反思中,帶著新的收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Ⅶ 三年級上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要怎樣寫

教學反思怎麼寫?
一、對教師自身教學狀況的反思:
1、本節課我講授的時間有多少?
2、我講話的音調怎樣?
3、我的體態語言是否豐富?
4、我在教室里是怎樣走動的?
5、微笑教學了嗎?
6、訓斥學生了嗎?

Ⅷ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教學反思怎麼寫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 習作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本次習作的主要目的是想通過練習編動物童話故事來鍛煉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學生都愛聽童話,愛看童話。童話故事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和羈絆,使學生從平常狀態中超越出來,在理想的世界裡暢游。童話作品中那種充滿離奇的想像力,那種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較量,那種對茫茫宇宙憧憬著的神秘感,在學生們幼小而又充滿好奇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因此,我因勢利導,本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老師富有啟發性的語言中自主、合作學習,通過相互評價提高習作能力,在探究中發展自己。下面簡要談談授課後的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三年級的學生對新鮮有趣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要想讓學生充滿興趣和願望去習作,為他們的想像插上翅膀,就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聲音、圖片、動畫等形式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一個奇妙的童話世界,這樣就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習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此,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觀看了動畫片《機智的小白兔》,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神秘而美好的童話世界中,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俄國文學泰斗托兒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們在平時已經讀過不少童話故事,對於童話也早有了濃厚的興趣,為此我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看一看、講一講所知道的童話故事,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更好地、有效地從豐富的情感中找到共鳴。
二、自主審題,明確要求。
對於剛剛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自主審題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從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這樣做。開始時,學生可能找不到習作的要點,更找不到習作的關鍵所在。但我沒有放棄,更沒有包辦代替,而是一次次地引導,讓學生抓住每次習作的題眼和重點,久而久之,學生都養成了獨立審題的良好習慣,好的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的,這樣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畫面形象,啟發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對於作文來說,大膽而合理的想像會使文章神采飛揚,從而賦予了文章新的內涵。說起小動物,學生們都是熟悉的,可是要編動物童話故事,看上去應該比較好寫的習作,真正動起筆來卻覺得思維不夠開闊。因此作前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作前指導中如何啟發學生思維,進行大膽想像更是關鍵所在。所以,教學中我通過動畫歌曲《動物歌》中一些形象生動、表情各異的動物形象地出現,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啟發他們的思維,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體驗,使他們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同時在引導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奇思妙想給予肯定,讓「授人以漁」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四、合作學習,分享快樂。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中年級的學生「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由於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同,他們對動物特點的認識也存在著差異,所形成的故事更是各有千秋。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交流,通過組內說故事、評選故事大王,全班聽故事、交流彼此想法等形式,鼓勵他們說自己的故事,評別人的故事,在一個個有趣的童話故事中得到歡樂,受到啟發,明白道理,並嘗試著去修改自己的故事,提高口語交際和修改習作的能力。

Ⅸ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教學反思怎麼寫

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慢慢凸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與反思,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小學語文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http://www.jiaoxue.org.cn/html/200904/8820.shtml

閱讀全文

與三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課後反思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