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賈志敏說怎麼上語文課

賈志敏說怎麼上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2-12-10 07:05:00

1.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

語文的學習考的是不斷的累積。在學校里,語文不僅是學生的重點,也是老師教學的考核點,一個好的 教學 方法 對老師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_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以供大家學習。

↓↓↓點擊獲取「小學 語文知識 」↓↓↓

★ 小學語文1-6年級知識點 ★

★ 小學語文中國文化常識 ★

★ 小學語文經典對子大全 ★

★ 小學語文詞語分類大全 ★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

一、緊扣文本特色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曾說,書不讀通不開講,書不讀熟不開講。在教學《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中,對話描寫是文本特色之一。筆者根據這一文本特色,在學生通讀全文,把課文讀通、讀熟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綜合訓練:出示竺可楨爺爺與小男孩的對話,但標點沒有——學生想要讀通讀順這段話,首先就需要為這些對話加上標點;加上標點後,引導學生想像人物當時的表情、動作、神態,體會人物說話時的心情,感受人物這樣說話的動機,讀著讀著,學生覺得加上一些 提示語 後,讀起來更過癮。有了提示語作為坐標,學生投入其中,積極還原體驗人物當時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讀為主要目標的訓練中,慢慢地觸及人物內在的品質,人物的精神變得看得見、聽得出、說得准、讀得好、寫得活,甚至諸如「課文為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這樣大而空的問題也由於對人物對話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學結束時迎刃而解了。學生讀懂的過程,就是感悟體驗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真可謂「 文章 不厭百回讀,熟讀深知於自知」。

二、依據文章體裁特點

讓書本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後課堂教學呈現的新特點。學生是 語文學習 的主人,教師要依據課文體裁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 經驗 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起來,從而激活書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想像、聯想,發展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更主要的是能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江南春》這首古詩時,筆者讓孩子們先讀題目,看出題目分為兩個部分——「江南」和「春」;再讓每個孩子自己去讀一讀這首詩,一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春天的?交流時不一定按照詩句的先後順序,但每找到一處,我們就來畫一畫這個景,說一說自己為什麼這樣畫,評一評誰的畫與詩句最吻合。每一次畫、說、評,孩子實際上都在自覺地借用作者的「一雙慧眼」去欣賞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為必然。二問:你又從哪裡看出是寫江南的景色?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字、詞、 短語 、 句子 ,他就穿越時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點。而能讀好這些景物,學生就能領略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色景物的。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展開 說說 ,他也許就能回味自己身處的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點的。由此,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字、詞、句、詩的機械解釋,而是學生主動地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詩人的眼睛去看,用詩人的耳朵去聽,用詩人的心靈去感受。學生彷彿一會兒在寫生,一會兒在春遊。《語文課程標准》中說:讓學生自己獨立地誦讀感悟,並將讀書意會到的東西用可以檢測的表情朗讀出來,是實惠便捷的解讀方式。

三、抓住「文眼」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潛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並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裡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要在互動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 成語 言。這種對話是基於充分朗讀、體驗、感悟的對話。

現實教學中,可能是由於考查教學效果方式的緣故,我們常常低估現在學生的水平,到小學中年級仍然將課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給學生」。筆者認為,到小學四年級下半學期,應該選擇一些足以統領全文的大問題,對學生更放手些。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中《春日偶成》這首詩時,請學生把古詩讀准讀通以後,筆者就提出一個直奔作者寫詩動機的大問題:讀讀這首詩,你感受到當時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詩中找到「樂」字。「樂」是這首詩的靈魂,於是在「樂」的籠罩下,學生開始「樂在詩中」地尋找能讓詩人「樂」的美景,開始「樂此不疲」地在詩中尋找能讓詩人偷著樂的理由,最終體會到原來作者是在美麗的春景中自得其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意義的接收學習是自主建構,有意義的發現學習也是自主建構。

五、切合 兒童 特性

我們都知道,「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說到底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巒老師指出:語文課時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識字、寫字、讀書、習作、口語交際上,把語文課上得既生動活潑,讓每個學生的各種感官特別是頭腦真正動起來,又扎實有效,向每個40分鍾要效率,要質量。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內的訓練量太少,課堂內動筆時間太少。我們要克服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頑症,每篇課文學完後,要騰出8~10分鍾時間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練習。教師要從檢測三維目標綜合達成情況和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生成情況的視角,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情境性的語言書面練習題,讓學生寫一組句群或一個語段。這種練習要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能激發學生產生情境性和個性化的語言。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為此搭建平台,做好鋪墊,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使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潛能的開發、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時又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與發展,讓教師在 教育 教學工作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有關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推薦:

一、創設情境,引趣激興

1、實體情境。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 語文教材 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的《廬山的雲霧》,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雲霧」這些自然現象,了解雲霧的一些特點;又如《觸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鳥的天堂》時,可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創設了小鳥生存的情境,鳥的後面藏著一些詞語,讓學生認讀,並用話語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3、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白鷺》,當白鷺的圖象出現在孩子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隻多麼美麗的白鷺,閃閃發光的雙眼,它潔白高貴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白鷺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4、想像情境。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像,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 如在教學《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想像小麻雀遇到了什麼危險,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麻雀著想,為老麻雀著想。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有效導問,感悟文本

設計有效的導學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會根據教師的導學提問,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上,使自己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1、抓題眼導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願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如《蝙蝠和雷達》一課,上課伊始,可讓學生質疑提問:什麼是雷達?蝙蝠和雷達好像是不相乾的兩種事物,怎麼會連在一起?由於問題來源於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課題很多,比如《小苗和大樹的對話》、《長城和運河》、《水上飛機》等等,都可以在課前或由老師設問,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為學生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2、抓關鍵詞句導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時,可導問:「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文眼)的?」抓住「紋絲不動」這個詞語組織教學,緊扣文本,讓學生對「紋絲不動」的感悟層層深入:從對「紋絲不動」的字面意思到「紋絲不動」的原因及「紋絲不動」的結果,最後到不「紋絲不動」的後果,對話剝筍似的不斷深入,讓學生多元解讀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偉大形象。

3、抓主要線索導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在文本教學時,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漁夫的 故事 》一文中,漁夫是怎樣遇見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又是怎樣做的呢?漁夫戰勝魔鬼,憑的是什麼?你是從哪看出來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麼會上當呢?由於所提的問題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整堂課避免了出現「滿堂問」的現象,學生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 自我評價 。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於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男同學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而又聲情並茂。於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後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並真誠的說:「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於老師。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學生展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四、讀寫結合,提高能力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並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並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恆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養成勤於動手,勤於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准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並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萌發求知慾,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學《美麗的丹頂鶴》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並說明喜歡的原因。學生會說出「作者不但用詞用得好,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 「作者的觀察重點突出。」 「作者太喜歡丹頂鶴了,他把丹頂鶴寫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藉此機會可利用課前就已經布置的作業:你回家詳細觀察了什麼動物?重點觀察了它的什麼?把你觀察到的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下來。再如,教學《觀潮》一課之前,可先布置學生觀察家鄉的景物,使學生明確了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作者對錢塘江大潮的喜愛贊美之情。藉此讓學生用文中學到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寫一處家鄉的景物。所寫的有家鄉的小河、家鄉的柳樹、家鄉的果園等。這樣持之以恆地教學,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步上升。

總而言之,只有在閱讀教學中不斷 總結 、探索,找出善於挖掘學生興趣的課堂設計,那麼這也是一個值得借鑒學習的好閱讀教學法。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方法與學好語文十大習慣

★ 小學語文學科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老師的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必備的方法技巧

★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要點

★ 小學語文課堂有哪些實用的教學方法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 賈志敏作文

賈志敏作文課堂實錄(1)

賈志敏教作文「三重奏」

這是一節三年級的作文課。賈志敏老師站在講台上,他身材高大,體態端莊,衣著「活」了起來。他朗讀時,臉上一會兒露出驚異的神情,一會兒露出欣喜的神情,一會兒露出詼諧的神情,像個頭一次接觸到各種美好事物的人。

賈老師先念了三段話,要求學生從每段話中找出中心句。賈老師首先念第一段:小明是個粗心的孩子。他做什麼事都是大大咧咧、馬馬虎虎的。媽媽叫他上街打油,他話沒聽清楚,提著醬油瓶匆匆忙忙出去了,結果打回來的是醬油而不是油。他做數學題時,不是把「+」號看成了「×」號,便是小數點點錯了位置。語文課上,老師讓大家默寫「老大娘」,他把「娘」字錯寫成「狼」,變成了「老大狼」。難怪大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小馬虎」。

賈老師剛念完,下面的學生就立即回答道:這段話是圍繞「小明是個粗心的孩子」這句話來寫的。

賈老師贊許地點著頭,接著念第二段話:河馬的嘴比一般動物的嘴都大。它張開嘴的時候,一個小孩子跳進去恐怕還填不滿呢。有人親眼看到它一口把一條小船咬成兩截。它嚼起粗粗的蘆葦稈子,就好像人們吃韭菜那麼容易。

又有學生搶著回答:這段話是圍繞第一句話「河馬的嘴比一般動物的嘴都大」來寫的。

……

三段話很快念完了,課堂氣氛熱烈起來。

這節作文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掌握「圍繞一句話,把內容寫具體」這一寫作方法。傳統的授課方法一般是教師先出題目,然後與學生共同審題,接著學生選擇材料,最後指導學生作文。賈老師在課堂上則是從最簡單的事做起:讀三段話,讓學生說出每段話的意思。興味盎然中,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了訓練,加之這種訓練難度不高,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完成,因此大家爭先恐後,躍躍欲試。這可以看做是這節課的「熱身」階段。接著,賈老師引領著學生進入了教學的實質性階段。

師:現在,我請同學們用「悶熱」這個詞造一個句子。

生:今天的天氣真悶熱呀!

生:要下雨了,天氣十分悶熱。

生:悶熱的天氣,讓老年人受不了。

生:不好,停電了!空調機不再工作了,屋子裡頓時悶熱起來。

師:幾位同學說的句子都很好。我再給一個詞-- 「冷飲」,請大家在一個句子里同時用上「悶熱」與「冷飲」這兩個詞。

生:悶熱的夏天,我從口袋裡拿出5角錢,去買冷飲。

師:「悶熱的夏天」指代不清,不如改成「一個悶熱的下午,我上街買冷飲」。

生:悶熱的夏天,冷飲成了小朋友最喜歡的食品。

生:今天的天氣十分悶熱,我想,冷飲店的生意一定不錯。

師:同學們都很聰明,思路很開闊,說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我再給一個詞--「青蛙」,誰能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一句話?

生:天氣非常悶熱,我上街買冷飲。河邊的青蛙呱呱地叫,好像在說:我也要吃冷飲。

生:悶熱的夏天……

師:建議你把「夏天」改成「一天中午」,因為「夏天」指一個季節,時間跨度太大。

生:悶熱的中午,我上街買青蛙牌冷飲。(眾鬨笑)

師:這冷飲牌號的專利權歸你了。

生:今天的天氣真悶熱,連青蛙也瞪著大眼睛,對著冷飲發愣。

師:大家的想像力很豐富,可是說的句子都是表達的一個情景,能不能描述一個情節?比如:媽媽……我……悶熱……1元錢……冷飲……青蛙……

生: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1元錢買了一隻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池塘里。

師:比池塘大的是什麼?

生:小河。

師:比小河還大的?

生:長江。

師:把青蛙放入滾滾東去的長江中,青蛙不是沒命了?

生:大海。(眾笑)

師:更厲害了。大……

生:放回大自然。

師:這樣才好。請你把句子完整地說一遍,老師聽寫。

生: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讓我買冷飲的1元錢買了一隻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這一階段的教學,賈老師先讓學生用一個詞造句,再讓學生用兩個詞直到用三個詞講述一件簡單的事情。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高要求。由於這一切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所以牢牢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們思維活躍,發言踴躍,形成了很好的學習氛圍。下面,賈老師一步步引導著學生,進入了作文階段。

師:如果把這句話當成一篇作文交給老師,老師滿意嗎?

(學生有的答滿意,有的答不滿意)

師:為什麼老師會不滿意呢?

生:因為它只是一句話,而不是一篇作文。再說,它寫得不具體。

師:那麼,我們通過合理想像來展開這句話,好嗎?請大家試著把第一句話「悶熱的下午」寫具體。我請大家聽寫6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這6個詞,你可以全部用上,也可以用上部分,你必須表達「悶熱的下午」這句話的意思,但是不能出現「下午十分悶熱」這些字眼。

在這里,要求提高了,賈老師估計學生會有困難,便予以具體提示,幫助學生由造句階段進入作文階段。寫「悶熱」卻不能用「悶熱」這樣的詞,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想像,形象地表達。接下來,在賈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寫出了生動具體的短文。

生:太陽火辣辣地照著大地,風伯伯好像跟我們捉迷藏似的,不知躲在哪兒去了。(師:這句話寫得妙。大家知道指什麼嗎?學生答:沒有風)樹葉紋絲不動,知了在樹上不知疲倦地拚命叫著,好像在說:「什麼時候裝空調?什麼時候裝空調?」

師:想像十分豐富,有時代氣息,我估計作家也寫不出這樣的句子來。(眾大笑)

生:大黃狗趴在樹陰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地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一個勁兒地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么些年,還沒有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師:(帶頭鼓掌)寫得太精彩了,如果讓我寫,我也寫不了這么好,即使是作家,也不過是這么寫的呀!

這節作文課上到這兒就結束了。這是師生互動的45分鍾,是學生情緒飽滿、興味盎然的45分鍾,是教師把寫作知識轉化為學生寫作能力的45分鍾。在教學過程中,賈老師把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和興趣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把掌握和運用語言的基本功作為教學的中心,把鼓勵學生表情達意和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教學的目的。

有專家把他的作文教學總結為五個字:高、趣、真、活、實。

高:立足點高。賈老師說:「我教學生作文不是為培養幾個尖子,也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應付考試的技巧,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願意寫作文,都能夠通過作文學會做人,學會思考,扎扎實實地掌握語言文字的基本功。」

趣: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寓教於樂,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真:讓學生學會觀察,鼓勵學生寫得具體,寫得真切。他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指導學生從「我」寫起;其次指導學生從「我們」寫起;再次指導學生從「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起。作文命題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

活:首先化整為零,讓學生學會寫一句完整的話,一個局部,一個物體;其次再集「零」為整,逐步過渡到寫一段、一篇文章。

實:扎實抓好小學各階段的作文訓練。三年級著重進行句段練習,四年級讓學生分別練習有開頭、結尾、事件的篇章,五年級重點訓練學生獨立作文的能力。

賈老師教作文,教出了影響,教出了成果。他的學生在全國、省、市的作文大賽中屢屢獲獎,他的名字從上海傳遍了全國小學語文界。他的作文課在電視上播放,音像製品投放市場後,新華書店前有不少家長和學生排隊購買。鮮花和榮譽紛至沓來,1999年,他獲得了上海浦東開發建設特殊貢獻獎,2000年,被授予「浦東名師」的光榮稱號。向他求教和請他講學的人絡繹不絕,他所到之處更是受到熱烈歡迎……

《記一件_____事》作文指導課實錄(賈志敏)

第一課時

一、聽話,找中心句

師:我們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個個段落組成的,每一個段落是由一個個句子組成的,每一個句子又是由一個個詞語組成的。因此,寫好作文,就要用好每個詞,寫好每句話和每段話。下面老師念幾段話,大家認真聽,仔細想,每一段話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

(老師念第一段話)

生:這段話是圍繞「小明是個粗心的孩子」來寫的。

(生緊張,在老師啟迪下,第5次才說完整:「這段話是圍繞『河馬的嘴比一般動物的嘴都大』來寫的。」)

師:(提高聲音,高興地)真了不起!(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嗎?(跟這位學生握了手)你一共錯了4次,第5次才正確,同學們都沒有這種學習經歷。學習就是要這樣,錯了沒有關系。

(師又說了第三段話,學生很快答出。)

二、指導仔細觀察

師:(出示一個大橘子,放在學生容易看見的位置)這是一個橘子。(板書:這個橘子真可愛)誰來讀呢?(一生讀)

師:讀得一般,誰再試一下?(又一生讀,「這個」拖調了。)

師:不是念「這——個」,應該念「這個」,語速要快些。你讀。(學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

師(板書:啊!)在前面加一個「啊」,誰能讀好?(學生讀得不錯)

師:小朋友真聰明!還有嗎?(見學生不舉手,老師走過去,拿起橘子,作了一個「掂」的動作。)

生:(脫口而出)重量。

師:(板書:重量)好!再近一點呢?(老師把橘子送到鼻子前,作出嗅的動作。)

生:(搶答)味道。

師:(板書:香味)再仔細觀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帶葉的柄)。

生:這個橘子上有葉子。

師:一般橘子都沒有,這是這只橘子的個性(板書:特徵)。現在剝開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嘗就知道——(生:味道)

師:這樣觀察就仔細了,如果把觀察到的內容寫下來,也就具體了(板書:寫得具體)。

三、指導寫具體

師:光寫具體還不夠,文章還要生動,怎麼寫才生動呢?那就要展開想像(板書:想像),想像要合理(板書:合理)。把你想像到的寫進去,文章不就具體、生動了?

(老師手拿橘子,引導學生邊看邊展開想像。)

師:顏色——

生:黃中帶綠。

生:黃中透綠。

師:「透」用得好,這說明綠色是慢慢顯現的,很淡。形狀——

生:圓溜溜的。

生:像一個小南瓜。

師:(把橘子送到一個學生鼻子前)你聞聞。

生:清香。(師又送到另一個學生面前)

生:一股淡淡的清香。

師:再想開去,它一定是——

生:它一定是剛摘下來,一定很新鮮,一定很好吃。

師(剝開橘皮,請了一名學生)你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片橘瓤?(學生數了,共有12瓤。)

生:好像12個胖娃娃圍在一起說悄悄話。

生2:甜中帶點酸。

四、學生寫段,教師評價

師:我們以「啊個橘子真可愛啊。」開頭寫一段話。(具體講了寫的格式要求。學生練筆。)

(學生練筆後交流)

生:啊!這個橘子真可愛。

師:你讀出了感受,我聽了,也覺得這個橘子真可愛。

生:它黃中透綠,扁扁的,像個小南瓜。

師:寫得形象。這么一想像,文章就生動了。

生: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聞一聞,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師:「聞」「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聞」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間缺了一個字。你再讀,讀好了,語氣出來了,這個字也就出來了。

生:(一連讀了好幾遍,直到讀進去彷彿為清香所陶醉時,「啊」字脫口而出。)放在鼻子前一聞,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剝開橘皮,我一數,一共有12瓤,它們多像12個胖娃娃圍在一起說悄悄話。

師:加上「著」和「呢」,再讀一下。

生:它們多像12個胖娃娃圍在一起說著悄悄話呢。我摘下一瓤,放在嘴裡。

師:「放」是把東西放在桌子上、陽台上等,嘴是一個腔囊,應該說「放進」。

生:我摘一瓤,放進嘴裡,咬了一口,甜滋滋的,還有點酸溜溜的感覺。

第二課時

一、師生表演

師:上一堂課,我們一起觀察了橘子,大家邊看邊想,通力合作,最後,把這個橘子寫得形象、生動了。這一節課,你們先觀看一個小品,也請大家邊看邊想,最後,把這個小品敘述清楚。誰願意當小演員?(學生紛紛舉手,一名男生上台。)

師:(親切對男生)我們合作,一起演爺孫倆,高興嗎?(學生高興地表示同意)

師: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小品的故事梗概。

一天晚上,一個叫小明的孩子正在家裡做作業,到7點了,爸爸媽媽還沒有來,小明餓壞了。這時,爺爺來了,還捎來了一個大橘子。這個橘子又大又新鮮。小明好不開心,他剝開皮剛想吃,突然想起平時爺爺那麼關心自己,什麼都捨不得吃,現在,他也要盡一份孝心,把這個橘子留給爺爺。但是,他又怕爺爺不肯吃。怎麼辦呢?於是,他故意說這個橘子是酸的。爺爺聽說這個橘子是酸的,便搶過橘子不讓小明吃。爺爺吃了橘子以後,發現橘子並不酸,還很甜,心裡很納悶。這時,小明見爺爺真的吃了橘子,便高興地叫道:「爺爺上當了!」

(師生共演小品,表演很成功,台上台下一片笑聲。)

二、概括要點,進行練筆

①晚上,爺爺回來了,還捎回一個大橘子。

②啊,這個橘子真可愛,吃起來一定很甜。

③我想給爺爺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說橘子是酸的。

④爺爺搶過橘子吃了,發現橘子很甜。

⑤我高興地說:「爺爺上當了!」

師:對,這篇作文缺少具體的內容。作文時要注意用事實說話,要表達清楚,不說空話,不說套話。比如說,「晚上,爺爺捎回一個大橘子」,寫「晚上」,不能出現「晚上」這個詞,可以從天色、時間等多個角度去寫。「我想給爺爺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說桔子是酸的。」想,是心理活動,為什麼要把橘子給爺爺吃,怎麼估計到爺爺不會吃的?等等。小明的這些心理活動都要寫出來。「故意說橘子是酸的」,怎麼做動作,怎麼裝出「故意」的樣子?如何把這幾個「怎麼樣」「為什麼」寫清楚,寫明白,這篇作文就具體了。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4句話進行擴寫,每個人選擇一句展開內容。)

三、當堂評點

(學生寫完後,請了5位學生上台交流。)

師: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意思是朗讀很重要,文章寫得一般,如果讀得好,還可以給文章增色不少。

生1:屋外一片漆黑。

師:「屋外」改成「窗外」更好。

生1:窗外一片漆黑。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飄出了飯菜的香味。唉!都快7點了。

師:沒有用「晚上」二字,而寫的全是晚上。

生1:爸爸、媽媽怎麼還沒有回來呢。我的肚子都快餓癟了。還好,不一會兒,爺爺回來了,他惦記著我這個小饞貓,變戲法似的從口袋裡摸出了一個大橘子。

師:你展開了想像,比喻十分恰當。

生2:它金燦燦、黃澄澄的。我用手掂了掂,大約有二三兩重。你瞧,你瞧……

師:「你瞧,你瞧」表示驚訝,能引起讀者注意。

生2:橘子上面還頂著一片綠葉呢?多像戴著一頂綠色的小帽子。我想,它一定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一定十分新鮮,吃起來一定十分可口……

師:推斷嚴密,合乎情理,一連用了三個「一定」,構成排比句式,讀起來順口。

生3:我突然想到,爺爺平時總是把好吃的東西給我,凡是不好吃的,他都搶著吃。這么一個甜橘子,我一定讓他也嘗嘗。

師:「一」可以去掉,更簡練。

生3:這么個甜橘子,我一定讓他也嘗嘗。可爺爺一定不會吃的。

師:爺爺怎麼「不會吃」呢,換成「不肯吃」就准確了。

生3:我踱著步子,左思右想……

師:我這么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思考問題才「踱著步子」呢,你這么個孩子怎麼會像個老人了?改一改。(教師作出歪脖子思考的樣子)

生3:我摘下一片放進嘴裡,左手捂著臉,歪著脖子,叫起來:「爺爺壞,壞爺爺,這橘子真酸,不好吃!」

師:這兒寫「我」的心理活動,十分細膩,烘託了「我」尊老、愛老的主題。

生4:正做飯的爺爺連忙跑過來,搶過我手中的橘子……

師:「搶」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文明的行為,然而這里用上「搶」字卻再恰當不過了,寫出了爺爺對「我」的疼愛。

生4:取下一瓤就往嘴裡塞,咬了幾下,奇怪地問我:「孩子,這橘子不是很甜嗎?」

生5:我見爺爺上當了,就捂著嘴巴笑了,爺爺正疑惑不解時,我一蹦三尺高,邊鼓掌邊大聲叫:「爺爺上當了!爺爺上當了!」

師:「爺爺上當了」為什麼要說兩遍呢?小孩子高興起來就是這樣,寫得活靈活現。

生:爺爺這才恍然大悟,摟著我,捏著我的小鼻子,說:「真是我的乖孫子!」

師:這幾位同學寫得都很清楚,很具體,我們向他們表示祝賀!(學生鼓掌)

四、起題目

師:這篇作文很生動,咱們一起來給它起個題目吧!可以從文章中摘錄一個詞語或短句作為文章的題目。

生:爺爺上當了。

師:「騙」要加引號。

生:我哄爺爺吃橘子。

生:我笑了。

師:多麼富有詩意的題目。

生:我讓爺爺上當了。

師:都不錯。語文老師平時出的多是這樣的題目。(板書:記一件------事)你們再起題目。(學生說了很多,如:難忘的、高興的、快樂的、有趣的、有意義的、印象深刻的、值得回憶的等。)

師:按時間呢?

生:發生在晚上的一件事。

師:按事情的大小呢?

生:記一件小事。

師:同學們,這些都能作為這篇作文的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作文有點像蘭州拉麵,一個面團,拉長以後,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面條越拉越細,最終拉出的面條竟然比機器上軋出的還要細。寫作文也是由一句話變成幾句話,而後再由幾句話變成數十句話、數百句話。

作文,是寫出來的;好作文,卻是改出來的。改作文,幾遍才算好呢?我的體會是,一百遍不多。誰改得多,誰的進步就快。希望同學們多讀多改,把文章寫得更好。

生:發生在家裡的一件事。

生:我騙爺爺吃橘子。

師:語句輕快,寫得好啊!/p>

師:好一個設問!/p>

生2:啊,這個橘子真可愛。圓溜溜地,像個小南瓜。

師:把「家人」換成「爸爸、媽媽」。

生:不滿意,因為他寫的內容不夠清楚、具體。

學生回答,教師完成以下板書:

(第二個學生交流,老師評講,再下課。)

生:還帶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裡,甜在心裡」呢。

師:好!這兒為什麼要兩次用「你看」呢?可以更好地表達出驚喜的感覺,小孩子就喜歡這樣說話。

生1:甜滋滋的。

生: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生:像頂著一個小小的帽子。

生:(用手掂了掂大約有二三兩。)

生;有我的拳頭那麼大。

生:(恍然大悟)香味。

(學生說了顏色、形狀、大小,教師板書。)

(老師念第二段話)

3. 如何使用語言文字進行課堂教學

何謂「語文」?語言和文字。詳細說來,語,即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
何謂「素養」?平日里的修養。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它的終極目標就是把經典的東西爛熟於心,熟練掌握必備的技巧方法,隨時懂得提取出來,在口頭上、書面上自如地表達運用。
朱自清說過「與其讓學生讀十、二十部詩集,不如讓學生背一百首詩歌。背下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沒有背下來的都是人家的。背下來的東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糧食,化為營養;沒有背下來的東西,永遠不會成為你的營養。」學語文,就是要積累。魯迅說,學好語文沒有什麼技巧,四個字:多讀多寫。學語文,必須要實踐。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僅僅是提供學習語言的例子。那麼,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什麼呢?是學生憑借這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學習、理解、運用與積累祖國語言文字。因此,賈志敏老師說:語文課,指的是在課堂上,老師借課文為例子,教學生說話,教學生寫話。
一、語言文字訓練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我們現在的許多課堂上,普遍存在著這樣「三多三少」的現象:(1)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2)學生理解的多,表達的少;(3)課外延伸的多,課內訓練的少。課堂上老師的強勢引導感悟,導致了學生感悟的是「教師的感悟」,老師的的強勢指導朗讀,導致了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偏離了教材編排的意圖。從辯證的觀點上來說,教師的強勢,往往造成學生的弱勢。我們在課堂上不難發現,許多學生在教師說前半句時,能不約而同地接後半句,似乎都懂,一旦要求學生自己闡述時,能清楚表達、完整述說的孩子卻是鳳毛麟角了。在感悟文本的時候,老師們往往追溯寫作背景、介紹作者、比較原文、拓展同類作品、動作演示、運用多媒體再現場景、……方法眾多,異彩紛呈,也收獲多元化的感動。
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個體「說不清、寫不順、字不規范」的現象常在?毫無疑問,是忽略了在課堂上必須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造成這種對語文課程認識上的偏頗,其主要原因在於:
1、過多的感悟形式佔用了很多時間,老師們普遍感覺課堂上沒有時間擠進語言訓練。
2、語用意識弱,並未把語言文字的訓練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
3、對教材的解讀有偏差,沒有找准語言訓練的點。
4、教師的語感不足,閱讀敏感度不夠強。
歸根結底,在於大家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天平傾向了人文價值,其實它與工具性是教學這個矛盾運動過程的對立統一的整體,要和諧共舞,水乳交融。
二、解決策略
(一)語文意識的回歸——繁華落盡見真淳
1、生本課堂,返璞歸真
我們的課堂是為學生而上,我們的教學對象只是年幼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深奧的哲理,不是深刻的感受,而是從文本中汲取適合他們年齡特徵的知識,並學會運用,終生可用。所以,我們的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兒童樂於學習,輕松學會,掌握技巧。
2、抓住根本,認清方向
(注釋①)張志公先生說:「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說「練」》)。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生說話,教學生寫話,這是習得言語。這樣的本事是「練」出來的,絕不是光靠老師「講」出來的。要掌握它,必須通過多次、反復的訓練,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那麼一些課堂上重感悟輕訓練現象的產生,就是沒有抓住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一個有語文意識的老師,他不會只盯著文本的內容,他會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因此,語文的獨當之任是語言文字,語文課上要講「字、詞、句、段、篇」,要練「聽、說、讀、寫」。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枝一葉總關情
1、整體把握,系統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對每一個學段的教學目標都做了細致的要求,是我們教學的綱領;教材的是教與學的憑借;單元導讀則為我們的教學提點出了訓練點。我們在備課時,要先對以上三項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正確把握文本的語言訓練主線。
2、慧眼識點,把握重點
(注釋②)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足以構成訓練的素材。語文教師應當有一雙獨具的慧眼,善於從教材文本中發現語文因素,並具有憑借語文因素進行訓練的意識。
⑴熟知學段目標。新課標給每個學段都作了詳細的要求,只要我們每個學段的老師都能扎實自掃門前雪,那麼就能較好地形成一個系統的訓練。比如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出現了許多類似高年級的分析課文,這不僅是拔苗助長,更是學段目標的解讀誤區。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課文讀通讀懂就可以了,生字新詞會寫會用就可以了。
⑵關注課後習題。課後的思考題往往蘊含了本課語言訓練的一個重點,但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把它當作了一個「盲區」,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學《四季》的時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讀兒童詩,仿編兒童詩上。這是一年級拼音教學剛結束之後識字教學的第二課,課後題一的「讀讀背背」,只是要求孩子們感受這種詩化的文字,感知四季的特點就可以了。題二的「我會寫」則明確地提示我們,這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識字寫字,尤其是認知筆畫「橫折彎鉤」的寫法和「豎彎鉤」的三種不同寫法和,並學會觀察方法,能在田字格內正確書寫。題三的「說說畫畫」,整合了美術學科,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四季的分明。
⑶讀懂文本內容。每篇課文中語言文字訓練點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語文功底」來准確捕捉。比如《秋天的雨》一文,很多教師在解讀第二自然段時都是這樣教學的:
<< span="">課文>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

4. 《鷸蚌相爭》優質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很高興在我們學校與百忙中的你們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討小學語文課。下面我先談談自己對語文課的粗淺認識,之後從說教材,說理念,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對《鷸蚌相爭》這節課進行說明。

我覺得語文課要有濃濃的語文味,要講字詞句篇,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習慣,訓練要扎實,評價要及時、要有針對性,不段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閱讀課上要書聲朗朗,要凸顯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這是課標的要求,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我認為閱讀課不可忽視寫,我說的寫指的是寫字,寫話,寫文,板書。為什麼學生寫的字不規范,不漂亮,是因為教師的寫不能起表率,或者說教師在課堂上不重視寫。一個寫字漂亮的老師,經常引導學生寫字,學生的字體一定會大有進步。有的形近字或筆畫數較多的字很容易寫錯,老師在課堂上強調、范寫後再讓學生練寫兩三遍,比下去之後讓學生抄很多遍效果要好得多。我們的作文課都是每周一次,說實話,僅僅靠每周一次的作文課提高學習的習作水平是不可能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課中的有利資源,抓住火候,給學生提供練筆的機會,這樣寫慣了,寫順了,學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現在的公開課提倡用課件,有的老師把板書也設計成課件,我覺得這樣很不好。好的板書就像一則微型教案,是動態生成的。電腦做的課件再精美,但它就像一瓶塑料花,沒有根植的土壤,是沒有生命力的。小語宗師賈志敏老師說:“語文課要真實、朴實、扎實。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朴實是教師教風的具體體現,扎實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語文課要突出學生,淡化自己,老師盡量少講,老師不要強勢,課堂是學生的,不要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亮點是生成的,不是設計的,語文課上要反應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學生進步了,課就好,學生沒有進步,即便老師激情澎湃、妙語如珠,課也會大打折扣。課件是好東西,該用的時候一定用,可用可不用的時候盡量不用,沒有必要用的時候千萬不用。”我很崇拜賈老師,受賈老師的影響很大,我曾經用賈老師的話“亮點是生成的”做題目,寫了一篇教學隨筆,發表在《教育時報》上,文中有這樣三句話:亮點是生成的,生成的亮點靠的是我們用一輩子時間好好備課,好好上課。經驗是積累的,成功是積淀的。亮點是生成的,生成的亮點反映了老師對學生深深的愛,學生的進步就是老師最喜人的成績!亮點是生成的,生成的亮點點亮學生,點亮自己,點亮我們陽光的教育之途!看了賈老師的文,聽了賈老師的課和講座,我還陸續發表了 《享受本色之美》《與賈志敏老師面對面》 《學習著,感動著》等文章,文中多多少少都有我對語文課的看法。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語文課就是讓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我非常贊同於老師的觀點。我認為:字,不一定要寫得漂亮,但一定要正確、規范、整潔;話,不一定要說得精彩,但一定要准確、清楚、明白;文,不一定要寫得優美,但一定要健康、真實、順暢。株株幼苗成材,滴滴愛水澆灌:本事是練出來的,絕非“講”出來的;優秀是教出來的,絕非自然天成。我認為好的語文課就像一篇優秀的作文,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切不可眉毛鬍子一把抓,更不能繞彎子,做一些費時抵消甚至無功而返的勞動,要讓聽者聽時不累,聽後耐人尋味。我認為語文課就像一扇窗子,要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愛上祖國的語音文字,愛上讀書,愛上生活,愛上周圍的人和物,為學生打開廣闊的學習空間。

一說教材

《鷸蚌相爭》是西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根據《鷸蚌相爭》的文言文改編的白話文寓言故事。文中描述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一隻河蚌爬到沙灘上張開蚌殼曬太陽,不知不覺睡著了。一隻鷸鳥就見機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住蚌殼,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隨著時間的溜走,鷸鳥決定用激將法讓河蚌鬆口,沒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它不但不鬆口,反而鉗得更緊了。當太陽下山時,雙方仍相持不下,就這樣,它們都被第三者漁翁輕而易舉地捉住了。課文在優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准確的行為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生活中,與別人爭執時應該寬容、謙讓,否則,真的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結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課程標准,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飢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藉助圖片等直觀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

4 通過朗讀和復述,深入感悟鷸蚌相持不讓的內心世界。

5 通過比較學習,感受現代白話文和文言文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興趣。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1在讀文中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飢腸轆轆”“反唇相譏”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鷸蚌相爭的經過和結果,領會其中蘊涵的哲理。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復述課文。

二說理念

對於本課,我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語文教學要摒棄繁瑣的分析和故作深奧的解讀,追求簡約和可接受性。語文教師要善於發現文本中有教學價值的因素,設計簡便有效的教學活動,藉助恰當的教學媒體,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尤其是朗讀、概括、復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學,樸素課堂。”

三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採用恰當的教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於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於本課,我准備採用的教法是引導法,媒體鋪墊法。引導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面對疑難豁然開朗。本文的“鷸”“蚌”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老師引導學生藉助直觀的圖片,加上自己的介紹,這樣學生很快就一目瞭然。“漣漪”一詞學生較陌生,老師引導學生藉助“漣”“漪”兩字的偏旁和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學生會印象很深刻。“心曠神怡”“暗自得意”得詞語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這兩個詞語中的“怡”和“暗”是重點詞,學生在不查字典的情況下,一下子明白其意並不容易,所以老師可以讓學生說了詞語的意思後再引導理解,這樣就化難為易了。本文講述的故事生動具體、活潑有趣,適合表演,由於課堂上時間有限,老師以巧送禮物為由,激發了學生表演的慾望,為學生較好地表演《鷸蚌相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說學法

本課是一篇經典的寓言故事,應該在課堂上讓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會復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讀和復述課文的時候,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以鼓勵為主,不把老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 講故事背景:

同學們,戰國時候,我國分為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課件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裡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願以償。於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鷸蚌相爭》教案、評課及說課稿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裡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後,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麼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2 默讀故事,製造懸念。(課件出示)

鷸(yù)蚌( bànɡ )相爭

蚌方出曝(pù),而鷸啄其肉。蚌合而(qián)其喙(huì)。鷸曰(y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qín)之。

3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讓人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說實話,老師不講,能讀懂故事的請舉手。讀不懂的很正常,因為這是一篇古文,能讀懂的確不易;讀懂的超常,希望你在這節課上有超常的發揮。

4 這個故事的題目是《鷸蚌相爭》,這節課咱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讓生仔細看課件中鷸蚌兩字後生說筆順,老師板書課題)你了解鷸和蚌嗎?(課件出示鷸蚌圖片讓生描述,師相機補充鷸蚌的生活習性和經常以什麼為食。)有人把古文《鷸蚌相爭》改編成了現代文,並且寫得生動、具體,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的第110頁,讓我們共同分享。

《鷸蚌相爭》教案、評課及說課稿

《鷸蚌相爭》教案、評課及說課稿

《鷸蚌相爭》教案、評課及說課稿

【好的導入語能很快吸引學生,為學好本文做好鋪墊。《鷸蚌相爭》是一篇經典的寓言故事,有史料記載,老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介紹時代背景,可以使學生明白事情真相,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好習慣。出示文言文的《鷸蚌相爭》,是故意刺激學生學習的盲點,激發學生學習白話文《鷸蚌相爭》的興趣。】

二讀通故事 理解詞語

指名分段讀故事,師及時評價,及時引導學生讀准多音字“露”“禁”的音,並講清楚什麼時候讀什麼音,讀好難讀字“踱”的音,及時引導生理解“漣漪”(引導學生藉助圖片理解。)“舒適”(憑著生活經驗談理解。)“心曠神怡”(學生說了意思後,引導學生知道“怡”的意思是愉快。)“用盡全力”“無計可施”(引導學生說了意思後,讓生說說從這兩個詞語中體會出什麼,然後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懊悔”“飢腸轆轆”(重點引導生理解“轆轆”的意思。)“暗自得意”(重點引導生理解“暗”的意思。)“反唇相譏”(重點引導生有感情地朗讀蚌反唇相譏的話。)“怒目相視”(老師讀本段,故意讀掉該詞,讓生談談使用本詞的好處。)“輕而易舉”(學生讀文後找到四字詞語,說了其意後,老師相機鼓勵,你們真是輕而易舉地找到了,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等關鍵詞語的意思。

【一般在上精讀課文的時候,老師會先讓學生自由讀一遍課文,然後檢查字音是否讀准,新詞是否理解,句子是否讀通。這是一節一個課時的電教觀摩課課,對於本文,如果還用老路子,不僅時間不許可,還費時低效,因為本課很多四字詞語用得恰如其分,老師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在讀文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時候,老師或用圖片輔助,或用動作演示,或用同義詞代替,或用拆字法,讓學生習得各種各樣理解詞語的方法。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有看到一篇文章就能讀通的能力,學生在初讀課文中,字音讀准了,句子讀通了,新詞理解了,藉助關鍵詞語有感情地朗讀了重點語句,可謂一舉多得。】

《鷸蚌相爭》教案、評課及說課稿

三復述故事 古今對照

1獎勵初讀課文時讀得特別好的同學朗讀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看誰聽過之後能把這個故事講下來。

2指名講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詞語(課件出示):

《鷸蚌相爭》教案、評課及說課稿

3 再次出示古文,讓生說說古文的意思,引導生重點理解“曝”和“喙”的意思。

4 小結現代文和古文的優點。

現代版的《鷸蚌相爭》生動,具體,古文版的《鷸蚌相爭》短小精悍。你們看,我們祖國的語言多麼神奇啊!

【指名優秀者讀全文,是對該生最好的褒獎,也為讓學生復述課文打下了基礎。復述課文並用上文中的四字詞語,是本文的課後題,在教學中,相機把課後題融入教學中,扎實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鷸蚌相爭》,照應導入語,整堂課顯得前後呼應,也巧妙地讓學生明白了現代文與文言文的優點,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的興趣。】

四理解故事 明白道理

1 故事讀通了,會講了,誰來說說鷸蚌相爭的原因、經過、結果?(老師及時板書“啄”“鉗”“漁夫得利”)

2 趙王聽了蘇代講的這個故事,受到了什麼啟發?

3你學了這個故事,受到什麼啟發?

4交流。

5小結。

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許多悲劇都是因為賭一口氣,爭執不下而發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固然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時學會寬容,學會謙讓,學會放棄,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讀文後就讓學生說說故事的原因、經過、結果,會沖淡學生復述課文的興致。學生非常熟悉課文後再說,水到渠成,短時高效。讓生先談趙王受到的啟發,再談自己受到的啟發,使本文的教學顯得層次分明。】

五巧送禮物 激發表演

1 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都很棒,老師想送給你們一份特殊的禮物,樂意接受嗎?

2學生欣賞動畫版的《鷸蚌相爭》(課件播放)。

3 同學們,喜歡這個禮物嗎?其實老師送給你們的禮物是動畫版的《鷸蚌相爭》。鷸蚌相爭的故事還適合表演呢,希望對表演感興趣的同學利用大量的課外時間好好准備,爭取把它演下來。演的時候,你們可要分好角色喲。)

【巧送禮物——欣賞動畫版的《鷸蚌相爭》,不僅使學生在笑聲中加深了對該故事的印象,也為學生課外表演《鷸蚌相爭》打好了基礎。】

六推薦閱讀 拓展延伸

1 我們今天所學的故事是寓言故事,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 交流。

3 同學們,《寓言故事大全》中有很多經典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大全》有古文版和現代版的,希望你們古今對照著看,相信你們會從中獲得很多樂趣。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 ↓

(啄)(鉗) (兩敗俱傷)

《鷸蚌相爭》教案、評課及說課稿

5.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為此搭建平台,做好鋪墊,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 和 措施 ,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一

(一)採取一切可實施的措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以講誘導法。這種方法就是指通過教師給學生講述某一些 故事 ,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閱讀的慾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 童話故事 、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動的語言給學生講出來,讓學生有閱讀書籍的興趣。

2.以身示範法。教師要和學生一道進行閱讀、寫 讀後感 等等。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閱讀情況實打實地感染學生,讓他們愛上閱讀。

3.賞識激趣法。教師要對那些喜愛閱讀的學生進行鼓勵,要多多誇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閱讀的熱度。平時也要多舉辦一些「讀書小明星」的評選活動,並給出色的學生一些獎勵,由此來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要給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

小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周圍是圖書的世界,那麼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書進行閱讀。因此,我們教師要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我們可以將教室裝扮成小型的圖書館,讓學生沉浸在書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掛上激勵學生多讀書的 名言 ,讓教室中充滿著 文化 的氣息;還可以每一周抽出幾節課的時間專門讓學生進行閱讀等等。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學生就能夠深深地被環境和氛圍打動,能夠主動地進行閱讀。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學會正確的閱讀步驟

正確的閱讀習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形成習慣之後,也就會下意識地按照自己的習慣走。學生的閱讀步驟應該分為以下三點。

1.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 文章 ,找出其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單詞。並在黑板上寫出這些詞,先教學生怎麼讀,怎麼解釋。然後在讓他們默讀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標上序號,對段落分段,畫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們讀完之後,和他們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講一下當時的背景,這樣可以使學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詞語的言外之意。之後創設相應的情景。讓他們進一步身臨其境,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3.根據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也可以和教師一起討論,讓學生的思維開闊一些,不能禁錮他們思想。對於課後的問題也是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訴他們答案不是的。

(四)傳授給學生正確地閱讀技巧,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

我們應該遵循與課內外相互結合的原則,並讓學生學會閱讀的順序,即一般應用程序類,第一次閱讀初感覺文章的表明意義,第二次閱讀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隱含情感,第三次閱讀評論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目的等等。通過這樣的閱讀途徑,學生也能自己進行閱讀。

閱讀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能力的養成,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語文老師要根據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正確地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二

1.教學目標要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 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的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節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講解精要的課堂內容,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目標。

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劃分學生等級,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態。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列舉例子,補充其他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既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有著終生的意義,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 總結 能力等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課堂效率。

2.渲染課堂氣氛的方法

2.1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語文課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個人把課堂時間全部佔用,而學生只能認真聽講。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學習的時間。

以課文《飛向月球》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小學生對月球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一個自由想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起帶頭作用,然後再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月球上的事物進行猜測、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講出自己的想像。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整個課堂顯得自由活潑,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 想像力 和表達能力[2]。

2.2 角色體驗,點燃學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學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而且通過角色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語言的節奏,使學生在表演中逐漸對課文產生感情。

《牛郎織女》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神話 愛情故事 ,像這樣的故事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牛郎織女的故事,當然,學生也可以發揮想像,豐富故事內容。比如,當牛郎織女分別多年後,在鵲橋上相見後會說些什麼,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情境模擬相關的對話。

筆者相信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更有激情。

3.趣味性教學

小學教師要激發 兒童 的學習熱情,必須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趣味性。那種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不能培養能力,自然也無藝術性可言。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最講究分寸。

還有,對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不僅要在備課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客觀的預測,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這需要有豐富的教學 經驗 和較高的教學藝術。

在作業設計方面,在於鞏固、消化、運用所學的知識,並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組織好學生的作業,對發展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學生作業的問題上,比較普遍存在兩個弊端,一是數量多,學生負擔重;二是純知識的機械性的作業多,不利於能力的培養。

我們應該從知識與能力的結合上設計好學生的作業,一般說來,作業設計不僅要體現靈活性,還要體現統合性。語文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基本功訓練,作業設計也要相應地體現綜合性。單一性的訓練,是不利於學生掌握語文教學這個工具藝術性的。

4.藝術性創新教學

當今的孩子們最缺乏的是什麼?是生動的實踐、豐富的體驗、大膽的疑問、無拘無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創新。 教育 ,首先是人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只有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主體地位,才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潛能,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去創新,去體現自己最大的價值和作用。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總體上說,在觀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影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仍處於主體地位,學生仍然是被老師牽著走的地位。我們的語文教學藝術盡管也呈現出千姿百態,但是仍缺少學生本人的自學、自悟、自得。

因此,教師必須把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要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自己在教學藝術方面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家,是因為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創作,而且比藝術家的創作更富有創造性;所以,創新性不僅僅賦予教學藝術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藝術的源泉。

5.關愛和尊重學生

新課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體驗及理解,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意義,課堂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聖殿,而是發展生命的樂園。作為課堂教學不可缺乏的一部分?D?D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評價也應該體現這一理念。

因此,教師應該善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敏銳地捕捉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點,並及時地給予賞識,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心田。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小男生:父母離異,寄住在外婆家裡。因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溫暖和雙親的呵護,他性格內向,鬱郁寡歡。他每天都蜷縮在座位的一角,那膽怯的眼神似乎怕見到春天的陽光,讓人瞧著好心痛!下課的時候,我只要一走進教室,總會擠點時間,溫和地趕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業,和他一同讀課文。

時間久了,其他同學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圍過來與他談天說地。看著他又害羞又激動的樣子,我總是喜歡走過去,輕輕地撫摸他的小腦袋。漸漸地,他敢於和同學們親近了。當他第一次在課上主動地站起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的時候,真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從容地、有條理地回答完問題後,我仍然激動地凝視著他,贊許地頻頻點頭,很久都沒有回過神來。

他似乎也很興奮,不時地用眼睛瞅著我,這時,我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的心貼得好近、好近。這次小小的成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他成了一個敢於發言而且愛笑的陽光男孩。

6.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

有什麼的環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那麼有什麼樣的教師可能就會培養出什麼的學生。教師的素質與觀念、能力同樣會決定學生的素質、觀念。作為教師要與時俱進,終生學習,不斷地與外界學習交流、合作,以達到更完美,更適合,更有效的意識。

教學中注意改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為教而教,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作為教師就應走出 應試的局限,從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觀念更新,以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三

一、緊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體,抓住重點詞句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曾說,書不讀通不開講,書不讀熟不開講。在教學《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中,對話描寫是文本特色之一。

筆者根據這一文本特色,在學生通讀全文,把課文讀通、讀熟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綜合訓練:出示竺可楨爺爺與小男孩的對話,但標點沒有學生想要讀通讀順這段話,首先就需要為這些對話加上標點;加上標點後,引導學生想像人物當時的表情、動作、神態,體會人物說話時的心情,感受人物這樣說話的動機,讀著讀著,學生覺得加上一些 提示語 後,讀起來更過癮。

有了提示語作為坐標,學生投入其中,積極還原體驗人物當時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讀為主要目標的訓練中,慢慢地觸及人物內在的品質,人物的精神變得看得見、聽得出、說得准、讀得好、寫得活,甚至諸如「課文為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這樣大而空的問題也由於對人物對話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學結束時迎刃而解了。

學生讀懂的過程,就是感悟體驗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真可謂「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知於自知」。

二、依據文章體裁特點,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

讓書本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後課堂教學呈現的新特點。學生是 語文學習 的主人,教師要依據課文體裁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起來,從而激活書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想像、聯想,發展學生的思維。

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更主要的是能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江南春》這首古詩時,筆者讓孩子們先讀題目,看出題目分為兩個部分——「江南」和「春」;再讓每個孩子自己去讀一讀這首詩,一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春天的?交流時不一定按照詩句的先後順序,但每找到一處,我們就來畫一畫這個景,說一說自己為什麼這樣畫,評一評誰的畫與詩句最吻合。

每一次畫、說、評,孩子實際上都在自覺地借用作者的「一雙慧眼」去欣賞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為必然。二問:你又從哪裡看出是寫江南的景色?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字、詞、 短語 、 句子 ,他就穿越時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點。而能讀好這些景物,學生就能領略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色景物的。

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展開 說說 ,他也許就能回味自己身處的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點的。由此,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字、詞、句、詩的機械解釋,而是學生主動地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詩人的眼睛去看,用詩人的耳朵去聽,用詩人的心靈去感受。

學生彷彿一會兒在寫生,一會兒在春遊。《語文課程標准》中說:讓學生自己獨立地誦讀感悟,並將讀書意會到的東西用可以檢測的表情朗讀出來,是實惠便捷的解讀方式。

三、抓住「文眼」,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潛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

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

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並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

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裡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對話互動中生成情感,生 成語 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要在互動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語言。這種對話是基於充分朗讀、體驗、感悟的對話。

現實教學中,可能是由於考查教學效果方式的緣故,我們常常低估現在學生的水平,到小學中年級仍然將課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給學生」。筆者認為,到小學四年級下半學期,應該選擇一些足以統領全文的大問題,對學生更放手些。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中《春日偶成》這首詩時,請學生把古詩讀准讀通以後,筆者就提出一個直奔作者寫詩動機的大問題:讀讀這首詩,你感受到當時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詩中找到「樂」字。

「樂」是這首詩的靈魂,於是在「樂」的籠罩下,學生開始「樂在詩中」地尋找能讓詩人「樂」的美景,開始「樂此不疲」地在詩中尋找能讓詩人偷著樂的理由,最終體會到原來作者是在美麗的春景中自得其樂。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意義的接收學習是自主建構,有意義的發現學習也是自主建構。

五、切合兒童特性,適度拓展,堅持練筆

我們都知道,「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說到底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巒老師指出:語文課時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識字、寫字、讀書、習作、口語交際上,把語文課上得既生動活潑,讓每個學生的各種感官特別是頭腦真正動起來,又扎實有效,向每個40分鍾要效率,要質量。

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內的訓練量太少,課堂內動筆時間太少。我們要克服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頑症,每篇課文學完後,要騰出8~10分鍾時間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練習。

教師要從檢測三維目標綜合達成情況和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生成情況的視角,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情境性的語言書面練習題,讓學生寫一組句群或一個語段。這種練習要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能激發學生產生情境性和個性化的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四

一、課堂中教學語言的准確運用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將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充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要准確掌握語言運用的准確性,因為小學生正處於模仿學習階段,不能給他們帶來錯誤的認知,影響他們以後的學習。除此以外,教師還要能深刻、精準地運用語言的感情色彩,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教師一定要注意為學生講解「落花生」是花生的別名,不要把「落」字理解成為動詞,不要未經查證與核實就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種花生」,造成錯誤性的理論。另外,還要注意語句的正確使用。

如「對於這個同學的看法,有的學生非常不同意,而我認為是對的」這句話的理解,就有兩種相反的思路——到底是對前邊同學的看法認為是對的,還是對後邊學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認為是對的呢?這就是一種歧義句,但是小學生還學不到語法這一塊知識,如果教師表達的模稜兩可,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很困難。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准確地運用語言,說出的語句是幫助學生理解事物的,而不是給學生造成困惑或是錯誤的學習。此外,教師教學過程中也要抓住重點,突顯精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無限的知識,真正達到以簡駕繁、以少勝多的境界。

二、課堂中的多媒體運用

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的內容繁多,可以說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從古今到中外無所不有。所以,課本中有很多內容對年紀尚小的學生來說還是陌生且難以理解的。這個時候就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學習這些奇妙的知識。

多媒體教學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形象生動地傳輸、再現知識的原理和物體原型,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知識,從而加快學生學習和記憶的速度。同時,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更精準地把握學習重點、難點。

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小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方面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理解事物有一定的難度,運用多媒體就能克服這個限制,它能將抽象的課文語言轉化為直觀的動畫,將知識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有幾個動詞的排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有這樣一段話:「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看,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看見青蛙游過去」,這句話當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既不知道這些詞的表現形式,也不知道該如果使用,這時候我就運用了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把小蝌蚪尋找媽媽的整個過程製作成了flash動畫,重點強調了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迎上去就是相對的游過去,追上去就是從目標後方趕上,游過去就是從周圍游到目標物體身邊。

他們看完了這個動畫,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就會留在腦海里,從而為學生的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提供參與機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好他們的主體作用。而要想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讓學生參與到互動教學中來,給他們提供獨立的活動場所,使每個學生在學到知識之後還能再傳播出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還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讓組員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來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就能在自己理解的同時再分享給其他同學。這個環節既有競賽意味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雖然倡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並不是說教師就不重要了。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經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就要適時地參與到探討中來,給出積極的建議。

四、課外的發現

學習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熱愛生活,讓學生從現在起就懂得文字的力量。所以,不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培養學習語文的習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如我曾經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仔細觀察路上的路標、商店牌匾,記住一路上都有哪些商店,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就問家長,如果你發現哪家的牌匾寫了錯別字,老師會有獎勵。留這個作業的目的主要有兩點。

6.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高效落實三維目標

注重課堂評價的科學、明確,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注重科學,切莫誤傳錯教。
科學史教學的生命線,教師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正確的,對於
學生的課堂評價更應該如此。對小學生來說,有些知識性的錯誤時在所難免的,課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確,教師不能單以"錯了,請坐。""不對,誰再來?"這些語言來否定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在他們出項錯誤時,熱心地提出一些建議性意見,引導學生去獲取正確的知識,幫助他們取得成功。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就是這方面的典範。有個學生給"姆"組詞時說:"養母"的"母"。學生嘩然。可賈老師微笑著示意學生安靜下來:"你們別著急,它說的沒錯,只是沒有說完。"接著又轉向那位學生:"你說的對,是'養母'的'母'......"學生在賈老師的點撥下頓悟了,連忙說:"是'養母'的'母'加上一個'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這樣的課堂評價,讓學生受到了尊重,也幫助學生區分了字音,掌握了正確的知識。
2、 注重明確,切莫盲目表揚。
現在的教育存在著這么一種現象,為了尊重學生,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師對於學生回答中的一些知識性錯誤、不良的價值傾向,盲目地給予表揚。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恰當的,明顯地違背了"知識與技能"目標。我認為,教師的課堂評價要注重明確,就是對於學生的進步,要明確提出表揚;對於學生的不足,要明確的指出應該努力地方向。
(二)注重課堂評價的激勵、導向,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態度在過去的教學中往往被忽視。實際上學生對學習的情感和態度對學習至關重要。不可設想,一個對學習情感冷漠、態度消極的學生可以取得好成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課程的情感和態度常被排除在教學關注范圍之外,既無針對性的培養,又無科學性的檢測。更無實效性的成果。老師也感覺挺棘手:這情感、態度、價值觀怎麼教?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地人生態度",是我們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形式。當然,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一個符合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要在各科教學中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就應該注重課堂評價的激勵、導向,不能簡單的以"你真棒!""你說的很好!"這樣的語句來評價。
1、 注重激勵,激發學生積極性。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郭華博士提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有一個態度、情感傾向的,可能時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而且有可能有相當多的學生是帶著消極的情感在學習。我們現在就是要把它變成積極的。讓學生熱愛學習,甚至有意識地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化。那麼在課堂評價中,就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激勵,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2、 注重導向、看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比如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遠的,所以,《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應該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然而時下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卻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與學生的"獨特體驗"對立了起來,他們更關注的是學生答案的"獨特""多元",追求的是課堂氣氛的活躍、熱烈。甚至教學內容的人文精神何在,怎樣引導學生正確感悟、體驗,從而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則有意無意或被丟棄了。
(二) 注重課堂評價的指導,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評價學生學習過程的。"你讀的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讀准就更好了","你讀的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感情就能很好的表達","你讀的很好,若是聲音能再洪亮點,效果會比現在好得多","你讀的很認真,如果能在課後永這樣的態度多練習幾遍,信息你會讀的非常流利......"。這樣的評價語,不僅給了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而且更注意關注了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並且彌補自己的不足,獲得更好的發展。
"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是新課程標准中的一句話。我想用這句話來解釋一下"過程與方法",也許不太准確,但我認為激發興趣、培養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應該是不錯的。那麼老師的課題評價,就一個注重指導,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變"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三) 注重課堂評價的整合
1、 注重整合,讓學生保持興趣。
前面三點,是從理論上來講的,事實上,在平時的實踐中,是不可能使三個維度都達到一個目標值地的,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堂,我們應因人因教材的做出合適的教學設計。根據教學的內容,在不同的地方突出某一維,而且要以其他兩個維度作為輔助和支撐,從而達到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2、 實踐出真知,讓學生勤於實踐。
實踐是一個真實的情感體驗的過程,學生只有自己去體驗了,才能客觀的對知識產生認識,才能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只有把握住三維目標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體現,才能讓學生真情實感去學習技能、感受過程、迸發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創建一個和諧的、充滿情趣的課堂。

7. 最新如何上好小學課外閱讀指導課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 小學語文,在語文前面加了個定語「小學」,顯而易見他與「中學語文」「大學語文」都有著不同的概念,教法。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我也經常在想著這小學語文教學到底是怎麼有效,高效?我該怎麼做呢?新課程改革十年來,無數語文教師歷經滄桑.殫精竭慮,對語文教學改革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對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促進人們思考、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為一名基層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我也在自己的教學過程思考著如何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 一、「三少三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質課堂的顯性特徵。
好的語文課堂,必然是高效的,也必然是充滿樂趣的。追求高效是我們所有語文課堂的追求目標。在一堂語文課上,有限的時間內所教學語文內容多少?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和面以及最終學生學習的效果應該是綜合起來考慮的,而不是單純地將某一個內容拿出來突出。那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呢?我認為課堂上應該做到「三少」和「三多」。
(一)無效環節少,有效策略多。什麼意思,課堂上一些可要可不要的環節,或者說跟語文教學根本摸不著邊的環節就刪除。如不必要的討論、小組學習、拓展。如《一面五星紅旗》,沒有必要放出歌曲、播放幻燈、一起高歌、暢想未來,因為這不是音樂欣賞課。有效策略多是什麼呢?就是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在幫助解決的過程中提供的方法形式多樣,新穎巧妙。如:一老師在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時,解釋「脊樑」,走到回答問題學生面前,評價時說:「請你挺起你的脊樑。」順勢摸到他的脊樑,再大聲對其他同學說,這就是挺直的脊樑,你們上課、做人都要挺直脊樑!我認為環節輕松,人文和工具融合在一起!
(二)無效問題少,有效訓練多。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問:「明白了吧?」學生會齊刷刷地回答:「明白了。」等等無效的問題,記得賈志敏老師在給我指導《南極風光》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我難以忘懷:我最初設計從課題入手,先板書南極,你們知道南極在哪裡嘛?想去看嘛?„„生肯定會回答:「想。」賈老師一句話就點破了我存在問題,你是在進行自然課教學嘛?他這樣修改的:師板書「極」,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極是什麼意思嘛?」(最頂端),「那南極呢?」(地球的最南端)「那裡有什麼樣的風光呢?」幾個問題也是破題入文啊,但是意義就不一樣了,因為從開始就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了,語言文字訓練到位了,文字背後的東西自然呈現出來。因此,課堂是高效的,這樣的設計和課堂教學是精彩的。
(三)過度解讀少,適當解讀多。我們前段時間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叫做「解讀文本」,解讀文本不是將文章的人文內涵人為地過分拔高,過度誇張,就拿有的作家自己都說:看了有的老師分析自己的課文,把自己都給弄糊塗了。什麼原因呢?我想就是我們有的老師想體現課堂上的深度、廣度,而真正的深度我認為不是我們老師挖掘的,而是學生根據老師的教學而展開自己的思維,對待某些事物、道理思考地更加全面、深入、細致,表達地更加具體、細致而富有個性。比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給予樹》這樣的文章,道理很淺顯也很直接,我們就不能在課堂上將分析道理作為重點了,解讀文本要適度,分析人文要適當,教學語言要朴實。比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中,老師抓住兩個「靜靜地」來進行分析,比較其中所蘊含的不同的含義,這是可以的。那麼「靜靜地」怎麼去處理呢?這就需要我們經過一番思考了。小錢靜靜地是在等待生的希望,台灣青年靜靜地是克服困難給予別人生的希望。小錢所處的環境是「美好」的,而台灣青年所面對的是地震的餘震、家人的安慰、自己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威脅。只有讓學生明白這點,人文內涵自然顯現,台灣青年的偉大自然躍然紙上。
二、「三進三有」,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的基本要求
語文教學是很有藝術性的,因為中國的漢語本身就是充滿誘惑力和吸引力的。作為我們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進步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那麼作為
(一)要走進教材,走進文章、走進作者。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有自己的體系,有自己的規律,作為使用教材的老師,必須走進教材對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才能駕輕就熟。也只有了解的作者寫一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個人背景才有可能了解文章真正的人文內涵。就拿杜甫來說,他的詩歌風格多變,不同時期寫出的詩歌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國破山河在」和「自在嬌鶯恰恰啼」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那麼作為老師就有必要做一些講解。說這么多什麼意思呢?就是無論是公開課還是日常的教學,我們都應該有一根線在貫穿,那就是真正讓學生得到發展。發展的定義范圍很廣,但在課堂上最通俗的說法就是讓學生學到了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懂得了一個新的方式,跟以前相比有所進步,那就是發展。一位老師執教《珍珠鳥》一課,上課開始老師沒有急著上課,而是帶著學生了解了作者馮驥才的背景資料和寫作的特色。那麼這個環節對於一堂公開課來說看上去是無關緊要的,也有老師可能會說這是沒有必要。但我感覺,學習一篇文章老師應該帶領學生去「走近作者」,學完課文再「走進作者」。這個環節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自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這個例子如何去處理好呢?記得上次在上海學習時,聽賈志敏老師說他指導青年教師上課先要老師背下課文,把課文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因為教師只有對自己所要教學的文章熟知在胸,才能在課堂上駕馭的輕松自如,我覺得很有道理。從我自身教學的經歷來看,一般我們如果是要上一節課,特別是公開課首先記得不是文章,而是教案,有的老師甚至把自己的每一句話都熟記在心。這也所謂真正的「背教案」。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因為至少在課堂上不會出現很大的差池,老師的環節很清楚,評課的老師也會說:教學環節清楚,設計簡潔等等。但是老師對於文章內容自己恐怕是浮光掠影,如果課後問老師課文的內容估計也是大概、差不多,因為我們沒有把握文章的脈搏。說到這里,我就要談談第二個問題:心中有學生。因為老師心中有教案,可能心裡的空間就少了,學生很大就裝不下了。這個問題是我們很多課堂上存在的,老師忙著把自己的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順利地上完,那就是「三招打完,收工」。孰不知學生正在雲里霧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呢。「心中沒有學生的可以分為幾類」一是旁若無人型。聽了一節《慈母情深》,課中老師在深情的朗誦「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幾近聲淚俱下了,而底下的學生在呵呵地笑。老師請同學說你有什麼感受,學生瞞天過海地說「我很感動、母親很辛苦、媽媽很勞累„„」,我不禁在想學生可真聰明啊!會配合老師說,知道老師要他們回答什麼。而老師呢正在幸福的甜蜜中回味自己的高明朗誦。二是任其發展型。再有,《掌聲》一課中,老師問:「英子走上講台的姿勢是怎養的?學生答:「醜陋的。」「對啊,是很醜,我們走路的姿勢多好看啊。」我不僅愕然,醜陋一詞能用在這里嗎?第三種就是自娛自樂型。自己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並不做任何的思考,並且有的時候把自己的觀點強壓給學生,說到某處自己還會會心一笑。由此我要講到心中有自己了,心中有自己不是說老師在課堂上呈現出超強的態勢,以自己為主導地位。而是時刻要注意自己在課堂上是一名教師,你的一言一行要作為學生的垂範。很多時候看到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黑板上寫錯了個字就用手一塗,便草草了事了。 三、做到「四要」,上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的基本策略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涉及人數最多,課時最多的一門學科。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我們母語漢語的發展與延續。這個話恐怕不是危言聳聽。
(一)要理清課堂任務,明確學科性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就是要學會生學會說話,學會寫作,就是學會表達。在課堂上教會了學生這些,我想就行了,六年下來任務完成好,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訓練並且能夠熟練運用了,就可以了。 無論是什麼課,都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做自己的事,得自己的豆。表演也好、多媒體也好、配樂也好„„這些都是課堂的輔助教學手段,什麼時候用?用在哪裡?怎麼用?都是有講究的。用得不好,就會畫蛇添足,自找煩惱。有優美的文字,何須老師跑前跑後地點擊屏幕?有簡單的文字,何須屏幕上出現相同的痕跡?有潔白的粉筆,何須剪剪貼貼,電腦書寫?特別是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絕大多數淺顯易懂,學會讀幾遍基本上就能體會到其中的人文情懷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再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語言的美和表達的美。
(二)要定準教學目標,定好教學重難點。目標高了,低了都不行。高了,學生吃力,很難以完成;低了,學生輕松,學生無趣。只有制定了合適的目標,課堂才會環環相扣,行雲流水,精彩紛呈。如三年級的課堂上要求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而六年級老師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幾字之差,層次不同。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年齡的特點。再如,一年級小朋友讓他們學著課文進行仿寫,這個可以嗎?看上去可以,但是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齡都沒有達到,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儲備都沒有達到,怎麼能完成呢?即使個別優秀的學生完成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因為我們的課堂是要面向全體的。
(三)要充分預設課堂,處理生成亮點。古語說:凡事預則立。課堂上會出現什麼狀況?學生可能會提什麼問題?雖然我們無法全部猜出,但是我們可以提前謀劃。只有考慮充分了,才能在出現問題時冷靜應對。往往在課堂上出現了一些知識性錯誤,就是在課前沒有預設好,沒有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比如:老師在執教《呼風喚雨的世紀》時,當學生講到發現了電燈這樣的錯誤時,都沒有發現到,那豈不是老師的沒有充分預設,准備好?再由,我一次聽到《掌聲》一節課上老師板書的時候寫錯了一個筆畫,馬上自嘲地說:「哎呀,老師的這個掌啊,『手』沒有擺好,估計同學們掌聲不是很響哦。」馬上底下的學生給予老師的是熱烈的掌聲。這個掌聲不僅是給老師,更給了聽課的學生。精彩自然呈現,一切水到渠成。 (四)要學會傾聽說話,善於鼓勵評價。課堂上,學生額每一個發言,每一次朗讀,每一次活動都飽含著他的勇氣和思考,老師認真聽了,才能從中找到精華,找到亮點。也只有聽了,才能發現問題,發現不足,才能及時指導,及時糾正,明辨是非,解疑釋惑。聽了之後,對與錯老師心中清晰明了,那就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准確給予評價,鼓勵也罷,糾正也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能促進學生的進步。我們又何不瀟灑大方地給學生幾頂合適的「高帽子」呢!總而言之,鼓勵性評價也好,過程性評價也好,一定是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思考基礎上的二次思維,二次進步才是最好的。
課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只有在一次次反思和否定之後,才能有更好地發展和提高。當老師這么多年來,我始終認為,課因人而精彩;課因人而靈動,而人的精彩和靈動,來自於對事業的熱愛和追求。課堂教學是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需要不懈的追求,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8. 賈志敏介紹自己怎樣教作文(轉載)

原文地址:賈志敏這樣教作文作者:張文傑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的大名早已聽說。今天翻閱《小學語文教師》,讀到賈志敏介紹自己怎樣教作文,用了兩天時間,一字一字敲到電腦里,摘錄下來,細細學習。 我教孫女寫作文 我沒有刻意要她做什麼、不做什麼,只是留給她垮了的空間,由她快快活活地玩。讓她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孩子二三歲的時候,她識記能力比較強,教過的漢字能立馬記住,還有遷移本領。以後,跟她玩「漢字接龍」游戲。在之後,教給她成語、古詩。詞彙越積越多,知識面越來越寬,其興趣也越來越濃。 之後,我把她有趣的話語記錄下來,每天一兩句。比如,「爺爺今天來看我。我一看,嚇了一跳,爺爺怎麼怪怪的?原來,爺爺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燒的魚真好吃,一條魚都讓我吃了。大人們說:孩子愛吃魚,聰明」,「吃好晚飯,媽媽帶我到『八佰伴』去玩,我最喜歡玩『過山飛龍』。車子開動了,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嚇得我直叫。」我指著我記錄的內容逐字逐句念給她聽。因為句子是她說的,所以她更感興趣。 日子久了,她認識的字也多了,還沒上學,已經能閱讀短文了。我們帶她逛書店買新書,讓她在知識的海洋里漫遊。一來二去,書成了她的好朋友。 那麼,她怎麼會寫作文呢? 她愛聽故事,我便講有趣的故事給她聽。講完了,讓她復述,一遍,二遍……當她講得文通字順了,便讓她用文字記錄下來。她讀二年級時,便能寫下數百字的作文了。 她具有組織文字能力之後,就教她觀察生活,尋覓作文材料。 生活中處處皆作文材料。我見她手舞足蹈時,就提示:把它寫下來就是好作文;我見她情緒低落時,便告知她:把這記下來,別人一定愛看。 又一次,她來探望我,我正閉目養神,眼鏡架在鼻樑上,手中捏著報紙。她沒有吵醒我,只是吻了一下我的額頭,便端坐一邊看書。事後,我讓她把這件事寫下來。沒花多大功夫,她就寫下了《深深的吻》。 她父親整日忙碌,父女倆只能在電話里聊上幾句。她埋怨道:「我的爸爸在電話里。」我感到這是好題材,就讓她寫,電話里的爸爸》。習作視角獨特、情真意切。 我讓她每天寫日記,把一天生活中有趣的事記錄下來。日子長了,養成習慣,對她來說,作文不成難事。 「閱讀是作文的父親」 孩子的表達能力要從小培養。語文課就是在課堂上,老師借課文為例子,教會學生說話和寫話。 語文這門學科我、分為閱讀、作文和寫字。閱讀是作文基礎;作文是對閱讀進程的一種檢驗;寫字則是變口頭語言為書面語言的方式。 要寫好作文,必須大量閱讀。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學生識字、積累詞彙,掌握句型、句式,熟悉課文內容,了解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教師在傳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語文基本能力,即:聽、說、讀、寫。 閱讀課,要有十足語文味。要講「字詞句段篇」,要練「聽說讀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什麼,更要知道作者如何表情達意。 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閱讀是積累,是體驗,也是走近作者的重要途徑。「胸無點墨」,豈能「下筆成文」? 因此,說「閱讀是作文的父親」一點兒都不為過,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在做作文前的准備。 怎樣教孩子作文 目前,我們的作文教學基本上處於一種無序狀態:教師教作文無法;學生寫作文無奈;教學的結果無效。 怎樣改變這種狀況? 對小學生來說,學寫作文會碰到兩個問題:沒有內容寫,有了內容不會寫。 第一個是如何搜尋材料的問題;第二個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問題。 我認為,在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要倒過來操作:先教會他們正確運用語言表達,然後教會孩子在生活中尋覓作文材料。 作文訓練應該按「課內、課外兩條線交叉進行。」即:課內訓練作文與課外生活作文。 語文訓練的目標要明確,還要講究實效。經過嚴格訓練,讓孩子能在規定的時間里,寫出切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具體,語句通順的作文。 訓練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把聽說讀寫「捆綁」在一起訓練。 我是這樣訓練學生的: 第一階段:抄寫——抄句子、抄段落、抄課文等。 這樣的訓練,看似簡單,其實不然。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 第二階段:聽寫——聽寫句子、聽寫段落、聽寫一篇文章等。根據學生的情況組織教學。如果學生基礎不太好的話,則讀一句,讓學生聽一句,寫一句。反之,可以讀得稍快些,或者把一段話、一篇文章讀一二遍,立即讓學生記住並寫下來。 第三階段:視寫——給學生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後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剛才看到的內容寫下來。 第四階段:擴寫、縮寫、改寫、仿寫。 給學生提供一個素菜,組織學生擴寫、縮寫、改寫、仿寫等。 第五階段:放手寫——鼓勵學生尋找題材,獨立謀篇行文。在每次訓練的同時,不忘指導孩子讀後修改以及最後謄清作文。 需要指出的是,要求孩子最後上交的作文必須文通字順,格式規范。 要在「作文後」下工夫 我小時候,作文是用毛筆寫的。老師也是用毛筆批改的。記得我們作文寫好以後,都迫切想知道自己的作文寫得如何。於是,期待著老師的評講。希望知道自己的習作存在哪些毛病。老師對待工作及其認真。除了把錯別字一一糾正之外,還添加字詞,刪掉句子。在一些章節、段落和句子下面圈圈點點。作文本身既有眉批還有總評,紅字密密麻麻。 我極喜歡看老師的批語和評語。看著,看著,日子長了,終於看出了門道。我想,自己語文能力的提高,與此不無關系。 時下,老師對學生「作文前」的工作做得不少:做個游戲,搞個實驗,演個小品,看個錄像,甚至帶著孩子去實地體驗和考察,然後,讓學生寫作文。這樣做,無疑能讓學生有東西可寫。但是,作文,畢竟是用語言文字表達事物和情感的,我們的功夫要用在語言文字上。

9. 我們該怎樣看課 ——賈志敏

我們該怎樣看課呢?請看賈志敏老師的「三看,三不看」。

一、看教學,不看錶演

語文課要有濃濃的語文味。語文課上要講「字、詞、句、篇」要練「聽、說、讀、寫」。語文課,要真實、朴實、扎實。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朴實是教師教風的具體體現,扎實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言語是一種技巧。要掌握它,必須通過多次的、反復的訓練,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的正確,寫的流暢。本事是練出來的,絕非「講」出來的。

掌握了語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內容,學會了表達形式,形成了語文能力,那麼,情感、態度、價值觀即自在其中。

我們要看執教者如何運用課文作為例子教會學生說話和寫話。教學應該是師生智慧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學習的互動。他拒絕浮躁,喧嘩與轟動。

二、看學生,不看教師

20世紀80年代,美國一個教育代表團到上海一所學校聽課,校長請貴賓在學生後面入座,他們卻表示:我們為什麼去注意老師呢?我們要觀看的是孩子是怎樣學習的。說著紛紛把椅子挪到黑板下面,面對著學生靜靜地觀看孩子上課。

想想也對。課堂是學生的學習場所,教師只是在輔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毋庸置疑,課堂是學生的,空間是學生的,是他們在學「語」習「文」。學生是紅花,教師是綠葉。切不可本末倒置,角色錯位。

教師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只能是為學生學習服務。一堂課僅40分鍾,教師就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演繹出一個個美麗的故事,這就是教師的生命價值所在。

大凡來說,學生能力的形成是在課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向40分鍾要質量」的說法。

好的課,就像藝術珍品,讓人回味無窮,津津樂道;好的課,就要體現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激勵學生敢於發言,勇於質疑,活躍思維,積極向上;好的課就要「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好的課,就會讓聽課者始終被精彩的教學活動所吸引,精神專注,積極投入。

課堂教學和舞台表演不同:前者追求「真」,後者追求「美」;前著看「台下十年功」,後者看「台上一分鍾」;前者表現學生學習過程,後者展示演員排練結果。教學不是表演,不能變味,更不能異化。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學生則是鏡子里的教師。教師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會集中反映在學生身上。所以,觀摩課上,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生。

三、看門道,不看熱鬧

教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語文」上下功夫。

觀摩語文課,要關注教師怎樣駕馭課堂,怎樣處理教材,如何啟迪學生,如何設計教案。總之,我們要看教師怎樣「教語文」。

語文的問題應該用語文的手段來解決,中國的語文應該用中國的辦法來教。這樣說是強調語文的本色,是強調傳統的繼承,是強調母語本體的回歸。

觀者要關注人家如何處理教師、文本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要關注學生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我們看課要看「門道」,絕非去湊「熱鬧」。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學生在課上究竟長進多少,提高多少。長進了,提高了就好;反之,就很難自圓其說了。

通過讀賈志敏老師的看課方法,我得出語文課應該做到:

一、語文課要有濃濃的語文味,要扎扎實實的教語文,不要搞那麼多的花架子。

二、語文課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提高了,進步了。

三、語文課要關注教師怎樣駕馭課堂,怎樣處理教材,如何啟迪學生,如何設計教案。

語文課堂應該講究「誦讀、感悟、涵泳、體味、積累」等體現中國人的感性思維為主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我們的課堂不僅需要活潑的聽說讀寫,更需要安安靜靜的思考和揣摩。

閱讀全文

與賈志敏說怎麼上語文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