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人教版初中語文體現目標的導課如何設計

人教版初中語文體現目標的導課如何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10 11:33:38

1. 初中語文課如何實現三維目標

第一 導學案的編寫

老師在設置預習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情,預習題後有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拓展延伸,當然要求基礎題完成後才能繼續拓展,導學案的編寫時可以註明,7、8號同學只做基礎題。拓展延伸的內容需要老師精心設計,這部分就是學生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這部分可有3、4號甚至1、2號完成。

第二 組長的培訓

組長的培訓以前已經講過很多,今天我只強調任務分配方面,老師要培訓小組長,在任務分配時,根據組內的情況分配任務,詳細安排基礎知識、方法生成、規律總結、能力生成、情感達成等展示的同學。

第三 展示環節

1、字詞等基礎知識 現代文的字詞,要歸納出本課重點字詞,在這個基礎上,引發與重點字詞相關的多義詞、形似詞、多音詞等。如:「潦」可以引入到形似詞「嘹」、「燎」「繚」利用組詞分別記憶。文言文可以引入古今詞、通假字、一詞多意、詞類活用等文言文語法現象。

2、課文內容 關於課文內容,不同的文體要設置不同的預習問題和三維目標的達成方式。可以由5、6號展示基礎問題,3、4號引入到作者寫文章的結構、思路、線索等問題上來。具體表現形式可以是總結方法、如:文章的結構一般為總分、分總、總分總等。可以是聯系學過的課文,做到知識的鏈接。

3、文章的寫作手法 這也要針對不同的文章體裁設置。說明文,找出說明順序後歸納說明文還有哪些說明順序,說明順序總結並舉例運用和方法總結,方法舉例運用等,這就體現了學生創造力的生成。散文,寄情於景、由景生情、修辭等。基礎是學生總結出本文的寫作方法然後引入學過的散文用了哪些方法,歸納方法、規律,之後造句舉例。聯系學過的詩詞或使用這種方法展示小寫作。

4、主旨的歸納 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談你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觀念、價值取向等,這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當然,這個目標的實現可以由文中的一句話,課堂中的一個環節、一個舉動、一次活動。

以上是個人理解,希望對你的教學有所幫助。

當然,要做的好,從導學案到反饋結果這一系列的環節需要每位老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 如何科學地確定初中語文復習課的教學目標

一、研讀課標,層層分解
教學目標體系一般包括課程總目標、學習領域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是對前面三種目標的具體化。課時教學目標的確定需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按照「課程總目標—學習領域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的邏輯線索進行。具體來說,通過研讀課標,熟悉課程總目標、學習領域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使課時教學目標都指向階段目標和課程總目標,即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朝著課程總目標的方向前進,每節課達成的目標累積起來最終促成課程總目標的實現。研讀課標,層層分解,可以讓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既有微觀考量又有宏觀觀照。圖1是一個從課程總目標出發確定《生物的分類》課時「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教學案例,倒置的三角形形象地闡述了課程總目標、學習領域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的相互關系。
二、立足教材,挖掘功能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要工具,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確定教學目標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一是對教材進行縱向分析比較。即將教材內容置於學科知識體系中考量,通過對與之相關的前後教學內容的比較,理清教材內容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位置,把握核心知識和教學重點,明確教材內容的本質特性和價值取向,形成教學目標。二是對教材進行橫向分析比較。即圍繞某一主題的教材內容,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從知識內容的選擇、呈現方式、邏輯結構等方面進行一番比較,在比較中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目標。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遴選出最契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提煉出最有價值、最有生長力的教學目標。如牛津版初中科學《粒子之間存在間隙》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就經歷了上述教材分析和功能挖掘等過程,該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實驗探究,知道物質粒子之間存在間隙。
2.通過比較分析,認識固體、液體、氣體的粒子間隙大小的不同。
3.通過分組實驗,體驗「證據支持假說」的探究過程,在過程中習得觀察、比較、分析的科學方法,同時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以及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三、基於學情,難易適中
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要以課程標准和教學內容為依據,還離不開學情分析,否則,教師編制的教學目標就可能成為水中月、鏡中花,後續的課堂教學也會無法進行。學情分析要求教師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尋找教學的真實起點。教師可以通過專項前測、課前「聊天」、作業批改等途徑獲知學生的真實起點狀況。二是分析學生必須知道什麼,確定教學的假設起點。確定教學的假設起點,最簡單的方法是「逆推思維」,即從已經確立的教學目標出發反復設問:「學生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先具備哪些知識、技能」,一步一步揭示出要達到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基於學情,設計難易適中的教學目標,就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成的目標,也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牛津版初中科學《蒸發與蒸騰》課時「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由於本課核心內容是「設計並實施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探究實驗」,在學習該內容之前,學生設計過「種子發芽」、「分辯不同物質的導熱性能」等簡單實驗,但真正利用控制變數法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完整的探究活動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為:通過設計並實施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探究實驗,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初步學習控制變數法,初步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
四、三位一體,目標分層
新課程改革提倡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教學目標。但是,三維目標並不是三種目標,它是一個有機整體,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一樣,不可或缺。三維目標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指向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因此,在表述教學目標時,可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追求融合式分述。如牛津版初中科學《細胞的結構》的教學目標表述如下:
1.通過小組合作練習製作臨時裝片,初步學會製作簡單的臨時裝片,體會合作學習的快樂。
2.通過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了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並用繪圖的方法記錄現象,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體會繪圖方法記錄現象的簡潔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三維目標時,不必硬性強調「齊頭並重」,而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知識屬性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有所側重,也就是說在考慮目標全面性的同時,更要注重目標的可行性,否則,精心設計出的全面完整的教學目標常常難以落實。
分層是指確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較好的發展。一般可將教學目標分成三層:發展目標,適合A層學生,要求學生除了達到課標所規定的目標外,在知識與能力培養方面繼續拓展和提升;中層目標,適合B層學生,要求學生按照課標要求,較好地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習有明顯進步,爭取達到優秀;基礎目標,適合C層學生,要求學生掌握當堂課所授基本知識與技能,並向靈活運用方面努力。
五、准確定位,表述清晰
教學目標的表述一般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表現四個要素。從根本上講,教學目標最終體現為學生的變化,因此教學目標的主體不應是教師,而應是學生。許多教師習慣採用「使學生……」、「提高學生……」和「培養學生……」等方式敘寫教學目標,如「使學生初步學會測密度的方法」等,這樣表述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需要去掉「使學生」,將目標定位為「初步學會測密度的方法」等。教學目標中的行為動詞應根據目標領域的不同和認知水平的分類,從相應的表達詞中選擇,如牛津版初中科學「過程與方法」目標領域嘗試水平的行為動詞有:找出、比較、分類和歸納等。這樣教學目標才是具體、明確、可觀察和測量的,才能體現教學目標的導教、導學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學目標的表述不要過於繁瑣,更不能變成令人厭煩的文字游戲,要遵循語句簡單性、語義簡單性、語用簡單性三原則。
需要指出的是,研讀課標、分析教材、洞察學情,這三者均是為了「確定教學目標」,它們之間沒有孰先孰後之分。教學目標的確定,還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專業判斷能力,能夠對眾多的教學目標進行取捨,提煉出最有價值的核心目標,清晰准確地進行表述。
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能引領教學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進,最終使學生發生預期的變化,實現發展。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需要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領,更需要專業實踐能力的支撐。

3.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程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教學設計需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本、語文學習本質是一個言語實踐活動等;還需要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排比這種修辭是怎麼回事,其結構有哪些類型,又如散文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散文該用怎樣的方式閱讀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技能與方法,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設計教學反饋等。下面就選擇其中幾個關鍵點來談談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領。
一、以課程觀統領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以往,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對某一篇獨立的文章教學點和教學流程的理解。近年來,有關教學設計的討論有了新變化,許多研究者和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向課程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至少要考慮並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是否知道這個階段(如初中階段、高中階段,或一個學年、一個學期、一個單元)的語文課程目標由哪些關鍵點構成?這些關鍵點是如何排列的?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選擇的目標相對集中嗎?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什麼」的問題。
教師想通過哪些學習活動來落實這個關鍵點,使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達成設定的某個目標?這些學習活動之間、這些活動與學習目標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嗎?學習目標的達成是不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怎麼教」的問題。
學生的言語技能、思維等是否受到這節課的影響,在這堂課上可能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與教材所隱含的主要價值與教師課堂設計的出發點是否一致?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是不是有較高的效率?這些思考回答的其實是「教得怎麼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考慮了這些問題,並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課過程中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在課後反思中,能經得起這些問題的檢核,這說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識,已經達到了在課程層面上的專業自覺。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達到專業自覺不是指一般的教師素養有多高,如對學生有愛心,掌握了豐富的語言文學知識,能背得出教育學、心理學的概念,對各類文章有敏感的判斷力,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應該對語文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具有理解、判斷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語文知識表達能力才會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沒有一個課程層面的自覺,他熟記的那些理論、概念、語文知識提問技巧,可能就是一些華麗的碎片,單看起來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課中則可能暗淡無光,有時還會互相沖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課標、教材、學生、教師等諸因素應該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成為一個支撐整體。
二、以實實在在的學情分析作為起點
其實,人們都知道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學設計以教學過程為其研究對象,用系統方法分析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尤其著重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徵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分析學生情況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學情內容比較龐雜,涉及許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學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很難落實為常規的具體的做法。其次,學情是課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也就是說,有時候,學情對教學效果的好壞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又看不出直接關系,不能作為課堂的評價依據,正因為如此,雖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學生情況的重要性,但在備課中,這一問題卻常常被部分教師所忽略。
下面就「學情」的內涵展開一些討論,大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學生情況:
(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這屆學生整體的代際特點以及這個班級的基本風格。如這一年齡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閱讀狀況、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個性心理特徵、學習需求、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熱點。總體上說,是社會、時代的特點投注於年輕人、通過「這一群」人反映出來、又與學習活動有關的特質。
(2)與該單元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包括學生對課文所涉及的年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程度,對課文體現的價值觀、情感色彩及審美傾向的認同程度,對該話題的熟悉與敏感程度,對該教材語言習慣的接受程度。例如,學習《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甚至交通條件,就直接關繫到對課文的理解;與該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准備情況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學設計,教師須知道學生以前學過哪些著名散文,他們可能了解哪些關於散文的知識等。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於課堂教學組織的學習信息,大的方麵包括班級常用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班級風格;小的方面諸如班級學生名單、座次、學習小組情況、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表現、學生的個性特徵等。這類信息,可以供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完成課堂組織和調動。例如,某校有個很有個性的學生,他讀書較多,善於思考,但好發奇談異議,原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怪他上課總喜歡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課堂上也就越來越冷漠。後來換的一位教師,了解了他的情況,在討論時,教師有意識地讓他做總結發言,不僅調動了他本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又常常能提升課堂討論的層次,這樣,上課的阻力變成了動力。這就是根據學情來優化教學組織的成功例子。
學情有許多內涵,在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中,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情況都當作考慮重點,因此,判斷學生哪方面的情況可能會對這節課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就顯得至關緊要。
三、確定具體明確、相對集中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什麼」,這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這點上許多教師無所適從,導致語文課「少慢差費」的現象依舊嚴重存在著。總的說來,當前語文教學目標的錯位,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師教魯迅的《風箏》,開個「何為好的教育」的辯論會,或者展示一些工藝精美的風箏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放風箏、看風箏的情景,這顯然更是遠離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來個愚公很愚的批鬥會,全然不管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學目標大而空,也是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大問題。華東師大教育系曾對一所重點中學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過一次統計:「發現5份無目標陳述,其餘30份陳述目標常使用的詞語是『掌握』『了解』『培養』『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教學意圖是含糊的。」
教學目標多而雜,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另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堂課最好有一個集中的教學目標,便於教師組織教學,也利於學生集中學習和掌握。有老師從三個維度來撰寫教學目標,每一個維度寫3~4點,合計下來超過十點,試想,一節課40~45分鍾,做一個簡單的除法就知道這些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目標多了固然不行,目標雜了更不可能實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教學思路容易亂,學生也無所適從。當然,每一個教學板塊可以設一個分目標,但這些小目標、分目標,都要圍繞全課統一明確的貫穿線索,指向總的目標,共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結構。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份額,閱讀教學目標的選擇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種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教材』」。這種設計以課文內容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說了什麼」為主要目的。例如課文是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就是「理解題目含義,概括段落大意,領會文章的主旨」;課文是記敘文的,教學內容就是「梳理文章寫了什麼人、記了什麼事、描寫了什麼景物、抒發了什麼情,體會這些景物有多麼美、人物有什麼品德」;課文是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就是「介紹了對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麼特點」。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觀的接受過程,「教『教材』」式的教學設計已經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但辯證地看,「教『教材』」其實是一種接近於傳統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本身具有兩面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語文學習具有價值多重性,有的課文(教材)內容不僅有價值,還可能是核心價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內涵的經典,思想價值突出而文體與表達特點不突出的,如《論語》等,就不妨把其「內容」列為主要學習對象;另外,以介紹語文知識和表達技能的課文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也不妨主要學其內容。
當然,有些課文的內容,只要學生有基本的識字理解能力,他們一看就能明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明白文章說了什麼」,教學價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麼類型的課文,最好還是能兼顧「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了解「寫了什麼」的同時,還能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寫」以及「怎樣寫的」。
(2)通過一篇課文,學習讀文章、揣摩思考問題的路徑,領會文章的寫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經過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觀念差不多已經被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能自覺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師並不多見。可以說,「用教材『教』」的難度不在觀念,而在於具體操作,即如何藉助一系列教學活動,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不妨依據下面幾點來嘗試:
教材、教參里明示過的特點或知識;
屬於某類文體中公認的典型的語言表達方面的知識,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識;
在這篇課文里屬於比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達特點,不能牽強和湊數;
以前的語文課中沒有學過、或值得重新認識的表達方面的知識,一般不要作簡單重復。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特點有整體的、宏觀的,有中觀的,也有微觀的。一般來說,宏觀的容易空,微觀的容易瑣碎,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設計來說,以取中觀的特點作為教學內容為宜。
三種層次教學內容的差異面的例子:

不過,需要強調兩點,三種層次的大小是相對的,不要拘泥於概念;微觀特點雖然不宜作為主要內容,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手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微觀的語言特點。
(3)以課文作為引子,借題發揮,討論社會問題。語文教學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課文,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歷史、哲學、政治、藝術、自然,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想和議論。如有的教師可能本來敏於思考、長於議論,自然也會把這種習慣帶到課堂教學中,以課文所涉及到的某個問題為焦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或當下的每個問題。
四、設計合乎學的邏輯的教學過程
「怎樣教」涉及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選擇、教學技巧的運用等諸多問題。這里重點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就是一堂課的邏輯結構,由一系列教學活動組成,就是將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教法與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等各組成要素整合為一個以時間為維度的呈現順序,使得一節課中一連串的行為具有課程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應該達到什麼目標?主要通過什麼途徑?以怎樣的步驟達成這些目標?這是教學過程設計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教學過程可以有不同的區分:
從時間流程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導入、學習准備、學習主活動、總結鞏固等階段;
從活動主體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活動、學生個體活動、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等;
從教學行為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教師講授、讀書、問答、小組討論、評價等;
從課堂節奏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要考慮節奏的快、慢,鋪墊、高潮、調整、結束等;
從達成的目標來分,教學過程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匹配;
從教學質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學過程設計還要考慮「哪些學生在哪些問題上應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與相應的活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就是將上述各要素整合為一個有機的、以一節課時間為單位的教學流程圖。這個教學流程,應具有一定的結構,體現一定的節奏,符合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結構」就是「把一堂課分成幾個不同的板塊或環節,主要板塊的學習目標相對集中,板塊之間有清晰的內在邏輯」;「節奏」主要是指板塊或活動之間應體現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變化,以適應學生注意力和情緒上的變化。
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一堂課,也應該把它分成前後幾個部分或板塊,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一般來說,劃分教學板塊應考慮如下幾方面:
活動板塊不宜太多;
每個板塊的功能明確、指向集中;
不同板塊之間邏輯關系清晰,指向這節課總的教學目標;
設計貫穿全課的主問題,使教學活動形成一條主線。
一節課一般在40~45分鍾左右,從上課伊始到下課鈴響起整節課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一直保持高參與度,學習的內容之間也有一些區別。這些特點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把一節課劃分成許多段落,但一節課的時間總體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則也沒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完成某些教學任務。一般來說。一堂課以分為2~4個板塊為宜。
從許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有兩種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是教學過程不分板塊,一口氣到底,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二是時間分割太碎,活動太多,學習任務太雜,沒有停下來集中學習的時間。尤其以後一類為多。許多教師總認為,教學若不涵蓋該課文里的所有內容、不涉及有關知識,心裡就不踏實。實際上,教學活動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很難形成清晰有效的學習脈絡,而游離狀態的破碎信息穩定性比較差,很容易被遺忘。
每個活動板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二步,但僅僅如此還不夠,為了增加教學活動的關聯性,還應做到環環相扣,即前一個活動是後一個活動的基礎或前提,後一個活動是前一個活動的深入與發展,這是教學設計的第三步。
設計主要活動板塊是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課任務學習的主要保證,如何保證這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組相關聯的問題,形成活動主線。這是教學設計的第四步。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根據各種因素判斷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具體情況,去豐富教學設計的細節,使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由宏觀框架到具體細節、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趨於成熟。
五、設計合宜的作業,落實學習反饋
作業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師對作業的教學價值認識不足,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比較隨意,往往形式大於內容,對作業量的要求考慮大於對質的追求,缺少有效設計作業的意識,這是不利於提高教學成效的。作業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需要指向教學目標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進學習內容的保持與遷移,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第一個關注點就是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是否一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否一致,學生的學與對學生的評價是否一致,這是考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標准之一。
2.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作業設計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給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書生在《教師課上「十條」》中的第八條強調:「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等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3.作業形式最好能豐富一些
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種種的差異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活動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需求。
4.要求具體、表述明確
作業是布置給學生做的,很容易因為理解障礙而影響學生對作業的感情色彩與投入。在內容上,作業應向學生提出指向明確、要求具體的任務,不要出現籠統、空泛的要求。具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明確作業涉及的范圍,如讀一段、讀一篇、讀一冊,還是做其他事情;
規定或建議採用的方法,如上網查閱資料,向父母做調查、小組討論、做批註等;
作業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組討論,應要求幾人一組,是否選出討論主持、記錄人、匯報人等;
作業質與量的要求,如完成時間、作業的字數,應盡量有明確要求;
發布、交流的方式,如網上發布,還是口頭交流等;
評價的依據,大體給出評價標准,以便學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勵的辦法,告訴學生可能獲得何種獎勵,會激發學生作業的積極性;
在語言表述上,作業要盡量做到句式簡短,表意明確,不能出現含糊不清甚至有歧義的詞句,否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一般情況下,一位語文教師總是需要教授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改作業、與學生談心、家訪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名著閱讀」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讀後感交上來之後,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後,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麼訓練效果的。與其學生做起來沒勁,教師改起來馬虎,不如選擇有代表性的章節請學生摘錄點評,既有針對性,有利於批改,作業也就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以上談的五點只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這個復雜系統中的幾個方面,做好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設計,還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設計好學習環境、學習媒體等,在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當然,除了系統性之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隨著對學生學習反饋的了解,教學設計會在反復修改中更適合教學的實際。

4. 淺談如何高效進行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1、合理設計教學目標。首要的是確定課堂的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系統有「三個維度」模型,第一是知識與能力,第二是過程與方法,第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把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至始至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其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為基礎,從知、情、意、行方面,提高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品質。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

3、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的重要環節,它是動態教學活動,在時間連續性上展示所需要經歷的基本程序。常見環節是「預習→自學→交流→展示→反饋」。互動交流,不斷的在教與學中督促、改進,打造出一堂精彩高效的語文課。

(4)人教版初中語文體現目標的導課如何設計擴展閱讀:

1、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是人們的思維工具,又是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語文教學亟宜打開教室的大門,縮小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源頭活水流進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是一種專門待業的工作語言。

2、教學語言大致有導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其中導語是指常用於一節譚的起始和一個問題開頭的教學語言。一節課的開場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在上課的五秒鍾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很有道理的。

3、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導語的基本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和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引導他們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揭示本節課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4)人教版初中語文體現目標的導課如何設計擴展閱讀:

5. 初中語文課堂的導入策略

導語:一堂課的好壞,導入是關鍵。巧妙的導入,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後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巧妙的導入,會產生“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應,能夠扣住學生的心弦。為此,錘煉導課藝術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更是打造精彩課堂的突破口。

初中語文課堂的導入策略

1.課堂導入應遵循的原則

1.1 導入的目標要明確

課堂導入是什麼?課堂導入該干什麼?課堂導入終極的任務和目標在哪裡?一系列問題思考應該伴隨每一次的課堂教學。對教師來說,課堂導入是一種承接,更是一種激活,激活興趣,激活思維,激活熱情,激活課堂,使課堂教學由此而充滿生機,進而獲得教育教學成果;對學生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其內容也各不相同,而學生在課前卻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其興奮點也可能還沉浸在剛才的活動中,那麼怎樣才能實現學生興奮中心的轉移呢?關鍵就在於導入。課堂教學導入,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

1.2 要緊扣教學內容

導語的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有的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是教學內容的必要補充。

1.3 導語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具有啟發性

精彩適當的導語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所以導語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層累、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等。

1.4 的設計要因課型而異

對於新授課,要採用溫故而知新來架橋鋪路;講授課則要注意前後照應、承上啟下;復習課要注意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其次,導語的設計一定要具有新穎性、趣味性,要短小精悍,一般兩三分鍾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導語的設計還要靈活多樣,這樣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堂導入的方法

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每次上課都要給他們新的感覺,所以每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我們要用自己豐厚的知識積淀設計好每節課的開頭,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因此,精彩的課堂導入當然是功不可沒的。掌握了原則,就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導課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我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主要運用以下幾種類型:

2.1 啟動原有認知導入

啟動原有認知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春夏秋冬,四時更替,我們偉大的祖國四季如春,景色美不勝收。上一課我們領略了《春》,春天是昂揚向上的,她不僅帶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帶來希望和力量。而冬天則帶給我們的是刺骨的寒冷,滿目蕭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後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嚮往的溫暖。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2.2 故事導入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課堂上提到課本外的內容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這些內容特別感興趣。教師課堂中如能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以一些故事來導入課文,精彩、動人的故事情節,合適的語速,多變的語調,再加上教師豐富的表情,必然會使你的導入語娓娓動聽、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語文課採用故事導入法,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與吸引力,可以使課堂輕松活潑、生機盎然,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預設的情境之中,為下一環節的教學打好基礎。如在教《皇帝的新裝》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丹麥有位著名兒童文學家安徒生,今天,老師講個有關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請去參加舞會,一位小姐對他仰慕已久,於是大獻殷勤,問他:"你覺得我這件衣服怎麼樣?你喜歡嗎?"安徒生冷冷地說:"談不上喜歡。"小姐又問:"那你覺得我穿什麼樣的衣服好呢?"你們猜猜安徒生是怎樣回答的?他說:"皇帝的新裝。"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皇帝的新裝》。在一片歡笑聲中,學生們被引入進新的教學情境。

2.3 情境導入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於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被動接受在記憶時長和理解程度上遠不如主動學習獲得的知識,有趣的課堂導入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求知的慾望,由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變成對知識的主動探究、總結、理解、接受。如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首先讓學生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聲響起,在激昂的樂曲聲中,我介紹道: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自此至57歲逝世,其間二十餘年全是聾疾為祟的時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段時期產生,直到進入了全聾期,站在演奏台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創作,終於譜寫出了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所以,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只在於他是一個音樂家,還在於他勇於直面人生的極度苦悶並將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2.4 從文題入手,激趣導入

文的標題,往往與內容有著緊密聯系,它有時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時是文章內容的濃縮。在導入環節中,也可依據情況,從標題中尋找新穎生動的方式。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以這樣導入:每個人都有自己難忘的童年,回憶童年趣事,是溫馨而甜蜜的。中年時的魯迅為了追尋這種甜蜜,特意寫了一組回憶散文,結集為《朝花夕拾》。單看書名,就洋溢著濃濃的詩意和情趣,今天我們就學習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5 設置懸念導入

初中學生的心理還不夠穩定,他們學習的熱情往往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驅使。因此,在教學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導入環節中適當地製造懸念,適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思考,又會涉及到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個偏僻的鄉村診所里,來了兩個不速之客--兩位中國記者。他們遞給一位蒼老的醫生一份報紙,報紙頭版頭條刊登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內容。老人抬眼看時,兩眼發直,拚命搖頭、不敢相信而後潸然淚下。你們知道這個老人是誰嗎?他為何有這種反應?這樣一來,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了,急不可待要進入課文的學習。

總之,導入新課猶如一幕話劇的序幕。開頭好,整出劇就會引人注意,其餘部分會隨著劇情的跌盪令觀眾叫好不絕。新課導入也是同理,導入得好,能使學生自然迅速融入課堂,漸入佳境。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能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把學生引入探索知識的理想境界。

6. 初中語文新課標課程的設計思路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第一學段為「寫話」,第二、第三學段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科書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總結: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教育科學理論(調換詞序)為指導。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7. 怎樣搞好初中語文課堂導入

如何做好語文的課堂導入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它是一堂課效果好壞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在一堂課中,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收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因此,導入新課要講究藝術和方法,為課堂教學創造一個良好開端。初中語文課的課堂導入,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問題導入法

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恰當的問題導入,這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心理學上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根據這個原理,新課的導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既體現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誘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創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如在教《為你打開一扇門》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來導入:課文題目的「門」是指什麼門呢?你們見過這樣的「門」嗎?怎麼樣才能這個「門」打開呢?這樣就能引起學生去探討課文的興趣。

二、講故事導入法

故事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內涵。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如《天上的街市》導入就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皇帝的新裝》可以讓聽過這故事的同學來講一下等等。通過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音樂導入法

音樂導入法是指先讓學生聽音樂,再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我們所要學習的有關內容。如在上《水調歌頭》時可以先放音樂版的給學生聽,並要求學生學會唱,這樣學生學會了唱歌,課文也就能夠背出來了,也 加深了對這首詞的理解。

四、直觀導入法

初中生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大膽採用直觀教具導入。這種方法是利用實物、標體、模型或掛圖等直觀教具,引發注意力,激發興趣。直觀教具可利用現成材料,也可自己製作。如學習《七根火柴》一課時,就可以直接拿著七根火柴進課堂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理解紅軍對黨的一片赤誠。《核舟記》一課,又同樣可以拿幾顆隨地可拾的桃核導入新課,普通的桃核,激發了學生對古代藝術的贊嘆。

五、情感導入法

語言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用優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誦,會把學生帶進教材內容的情境之中。心理學家用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感情,則學生的思維理解、記憶等認識機能會受到壓抑阻礙。強烈的情感,能提高學生學效果。因此,語言感情對一堂課的導入是很重要的。如:學習古詩歌的時候,我一般的做法是自己有感情地朗讀一遍或先放朗讀錄音給學生聽,感染學生,然後轉入正課。

六、實驗導入法。

實驗,並不只是理化課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語文教師,還應當是一名實驗員。用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所產生的現象,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學習《斜塔上的實驗》一課,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准備了兩個大小不一的球體。課上,我先叫一學生到講台上做個實驗,讓學生把兩個球舉到同一高度,然後同時放開,並問學生發現了什麼問題,這樣課堂的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學生紛紛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我簡單地歸納了一下,就此導入了課文。又如《松樹金龜子》這一課,根據松樹金龜子的發音的原理,我也採用實驗導入,我讓學生用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來回摩擦,然後解釋說這就是金龜子的叫聲,這樣就誘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實驗導入新課不愧是一種「催化劑」。

七、直接導入法

直接導入法,是一種開門見山,直接入題的導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師可直接講:今天,我們學習郭沫若先生寫的詩--《天上的街市》,接著就板書課文標題及作者。

八、多媒體導入法

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語文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如講《三峽》一文,我們可以用投影儀放映《三峽》中壯麗的景色,放映三峽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三峽。又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爾賽宮》時,我們均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把這三個地方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就能夠「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強化視覺,增強學習效果。以多媒體的課件來導入新課,確實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趣味性與直觀性。

在語文教學中設計課堂導入,要做得好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我認為導入還必須要注意一定的藝術。

一、要有針對性,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可接受的程度,採用不同的導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機動,不刻板,不單一。如一些課文,既可用「語感」法,又可用圖示的直觀法,還可用多媒體導入。這就要根據實際需要,採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筆」,又扣「心弦」。

二、要明確「導入」與「整個課堂」的關系,不能讓「導入」淹沒整個課堂的教學。「導入」只能是「導火線」。時間方面亦應控制在 5分鍾左右,不能太長。

三,對於可供操作的導入,為保證課堂質量,要精心設計,有時還需預演摹擬,做到「萬無一失」。

總之,一名好的語文教師,選取導入方法時要實事求,深刻體會當前教學的指導思想,精心設計導入,靈活的掌握,充分發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潤滑劑」的作用。同時,還要明確,應將教學過程各個環節處理好,使之成為一個緊湊的、有機的統一體,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成功。一堂課的成功,必須注重導入新課的藝術。新課導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新課的導入,只有通過形式多樣的導入方法,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8.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好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設置新穎別致的課堂導入,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並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篇1

1、導入框導入法

初中語文教材的每一課前面都有導入框,框內的導語或介紹作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提出問題,或明確閱讀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恰當運用導入框的導語導入課文,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春》這課時,可先讓學生閱讀導入框的導語:「江南的春天,風和日麗,山清水秀,草長鶯飛,百花爭艷……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都通過作者的生花妙筆表現出來了。多朗讀幾遍,你一定能進入那美好的境界中。」閱讀後,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也明確了閱讀本文的方法,即通過朗讀來品味江南春景,然後教師就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樣,簡捷明快地進入了文本的教學。

2、釋標題導入法

課文的標題在結構上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內容上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即文章的文眼。它是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晶,也是讀者理解文章的鑰匙。在語文課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文章標題特點和它與課文內容的聯系,通過對標題進行詮釋來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生物入侵者》時,首先要求學生思考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學生只能通過閱讀課文來理解。這樣,學生就帶著這個問題,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文,也就順利地導入課文的教學。

3、概括導入法

概括,就是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或精選課文中最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或情節。教師也可以用概括的方法來導入語文課的教學。如一知名教師在教《皇帝的新裝》時,開始就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故事的情節並說明理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情節――「騙」,同時,也導入了課文的教學。抓住一個「騙」字,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都迎刃而解了。這樣做,既導入了課文教學,又達到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4、復習導入法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復習學過的知識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如教《蘇州園林》時,可先引導學生復習已學過的《中國石拱橋》一文,然後提出問題:《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蘇州園林》一文又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各有什麼作用?這樣導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通過教學,學生就系統地掌握了有關說明文的知識。

5、置疑導入法

教學中,還可用置疑的方法導入新課。如有位教師講《祝福》時,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了一個饒有趣味的思考題:「祥林嫂是怎樣死的?」這個問題學生乍看似乎不難,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是凍死的,有的說是餓死的,有的說是窮死的。然後教師又進一步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仔細鑽研課文,逐步理解祥林嫂「死」所包含的深刻意義。這樣導入課文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多媒體課件導入法

教《岳陽樓記》時,如採用多媒體教學,在開始時可播放有關岳陽樓的影像圖片,穿插唐人寫岳陽樓的著名詩篇和岳陽樓的名聯,還有岳陽樓在不同天氣狀況下的風景圖,一幅是陰雨連綿季節的景象,一幅是陽光燦爛的畫面。學生看了以後,對岳陽樓有了一個整體感知和直觀印象,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感悟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本文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導入課文,學生對教材易於理解,便於記憶,優化了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導入法要緊扣教學目標因文而導,因教學環境而異。導入的作用既是激趣吸引,又在於牽一發而動全身。探討導入法,一切皆以服務於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篇2

1、直接出示本課的目標導入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例如:我在講《大自然的語言》時,我就是這樣導入的「語言是我們人類交流的主要語言,那麼,在大自然中生物是否有語言呢?它們又是怎樣進行交流的呢?你想知道答案嗎?那麼,等我們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後,我們就能知道答案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2、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導入

故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易吸引學生,從而自然順利地導入新課,例如:《天上的街市》導入就講廣為傳頌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從而把學生引入到飄渺的天上。例如在講《馬說》時,給學生講述關於伯樂遇見千里馬的故事。通過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3、從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能讓學生對本課題的內容產生興趣,上課時就用與教材有關的趣味性小故事,如在《贈汪倫》中可以這樣講述:李白辭官離開長安後,游遍全國各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當時安徽涇縣有個叫汪倫的農民,想請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請不來,就寫了封信給李白說:他們的那個窮山村有「十里桃花」、「萬里酒店」。其實那裡只有一個方圓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闆姓萬。後來李白真的來了,當知道汪倫同他開了玩笑後,李白是否生氣呢?那就請讀一讀《贈汪倫》吧!這樣一來,學生們來了興趣,為學習這首詩打下的基礎,同時也理解了李白對汪倫那真摯的感情。

4、歌曲導入法

在講新課前,播放一首相關的歌曲,從而激發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優美的歌曲中進入教學氛圍之中。例如:講《背影》時就播放了《父親》這首歌,讓學生體會歌曲里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實的寫照,由此導入新詩。還有講《愚公移山》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愚公敬佩之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導入新課。還有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播放了《童年》這首歌曲喚起學生對童年的回憶,為學習本篇文章做了鋪墊。

5、設置懸念導入

初中生由於年齡小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強烈的好奇心往往能激起對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製造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積極的進行思考,例如:我在講《藤野先生》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37年,在日本一所偏僻的鄉村診所里,兩位記者遞給一位老醫生一份報紙,在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登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內容,老人看後,潸然淚下,那麼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他對魯迅的逝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通過這個故事學生們熱情一下高漲起來,急需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6、名言警句導入法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提前准備一些能表現主題的名言警句,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傳送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我的長生果》這篇文章中,我是這樣導入的:我們都知道人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是離不開書的。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皮羅果夫也說過:「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書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隻,好比是顧問……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把書比作人類文明的長生果。

課堂導入雖然不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但卻是講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之一。這一環節需要教師付出激情和創造,課堂教學才能收獲成功和精彩。正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導入,充分發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潤滑劑」的作用。同時,可以適當運用電教手段,如錄音、幻燈、音樂等,這對激發學生興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篇3

一、集體備課的有效性,讓教師胸有成竹,教學時做到游刃有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精彩的課堂離不開事先的精心准備。不怕備課費時,只為上課時有得心應手的教案,為了達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需要語文教師備課時緊扣課程標准,解讀教材,查閱資料,形成教案。教案要有這幾步:教案執筆者先寫好初稿,然後由備課組探討,通盤考慮後詳細指出教案中仍需調整、添加、刪除的地方,包括:目標確定、重難點的設計、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問題設置、拓展延伸、作業布置,甚至想到過渡的語言銜接、學生課堂上的氛圍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如何開展等細節。大家集思廣益之後,再由執筆者在原有教案上修改,統一列印,這樣教案才最終確定,資源可以共享了。教案准備得越細致,教學時就越游刃有餘,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情景驅動導入的有效性,可營造愉悅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精彩的導入,讓課堂一開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特級語文教師於漪老師曾經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導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設計出有效的課堂導入,引導學生進入對文本的學習。即找准學習的切入點,給予鋪墊、相機誘導,迅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喚醒學生的真實體驗,激發後續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課堂朗讀的有效性,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深刻感悟文本

語文課堂少不了讀的環節,也不能縮短讀的時間。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的前提是在閱讀過程開始之前,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有目的性:通過什麼形式去讀,讀完後學生要理解到哪個程度,要明確地告訴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可速讀瀏覽,可跳讀,可精讀細品;讀的'形式有:齊讀、抽讀、分組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走進作者的心靈,感悟他的情感。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讓學生動起來嗎?閱讀就能達到這個要求,但絕不是張嘴讀就行,我要求學生大聲讀出來,既可訓練學生的膽量,克服膽小自卑的心理,同時又可以讓學生思維跟著文本內容走,在思想上與文本內容上就會碰撞出火花。只有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內在潛力,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活動,這樣的閱讀才有效。

四、提問的有效性,給學生提供智慧碰撞、思維發散的平台

我校課改模式中有智慧碰撞的環節。教師要有意識、有策略地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動性,體現主體地位,鍛煉思維能力,教師提問就要精當。那麼,如何做到提問的有效性呢?

1.注意提問的針對性與輻射面

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提問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不能只關注優秀的學生,更要把機會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2.注意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時間與空間

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不能只顧場面的熱鬧,不要逼迫學生做立即反映,或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卻忽視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要給足時間,這樣才能產生智慧的火花。

3.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激發出創造性火花時,要多留時間,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他們的展示或回答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要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在提倡閱讀多元化的同時,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時,要因勢利導,適時鼓勵。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篇4

縱觀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傳統的「串講加解釋」教學結構模式,還在影響著大部分的初中語文教師。對教材不作過多的鑽研,對教學方法不作過多的科學選擇,認為只要自己講得多,知識就自然會被學生接受和掌握。長期如此,老師的「一言堂」既剝奪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又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勢必形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兩難局面,最終導致學生完全放棄對語文的學習,其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怎樣在新課程標准理念下來進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我認為可以先學後教,在課堂上分組合作閱讀文本和激發思維教學上進行嘗試。

1、先學後教,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1.1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展的目光來看現在的時代,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語文教育本來就緣自於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語文教學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純知識的訓練、純技巧技能的強化、學習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境地,對新時期教育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應當把握新的課改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閃亮登場」的機會,來更新我們的思想,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武裝我們今後的課堂教學,豐富我們今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1.2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先學後教」式教學方法。學生先學,然後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才會明白當前教學的起點在哪裡,有了這個起點,教師便於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一堂好課,猶如畫家畫花,獨畫一枝,留點天地,讓欣賞者去遙想;如同詩人作詩,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網路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這里,教師只是啟發、引導,該導時導,當講處講,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3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後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從而使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的討論。不忽視實在的教學內容,做好語文知識的傳授,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視學情、機械操作的教學模式,盲目進行過於寬松、不作評判的模稜兩可的評價。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點自由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提供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設下一個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創造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疑惑,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對手,讓他們自己去競爭;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提示,讓他們自己去創造。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哲學觀,讓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也塑造了學生的自信和尊嚴。

1.4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是智力的開發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義的建構者,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育思想的更新,是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分組合作閱讀和思維激發教學的嘗試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活動輕松、愉悅起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2、合理分組,合作閱讀,培養學生集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合作是人類相互幫助完成任務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語文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需要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教學任務。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徵、學習成績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一般每小組由四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組長,記錄員,發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同時也可以有多種小組形式出現。如把學生進行這樣的組合:一個程度高一點,一個程度低一點,或者一個擅長口頭表達,一個擅長書面表達等的同學組成「同伴」。通過小組的互相幫助,使成員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積極參與討論,可以在每組中確定一個發言人,總結本組各成員的回答。這樣分組更能幫助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學會獨立欣賞文學作品。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傾聽和口頭總結別人觀點的能力以及即興演講的能力,培養個人和小組學習的能力。從而通過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3、拓展思維激發教學,激勵學生發揮自主性、獨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下,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有效信息,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並能應用文本中學會的有關知識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關的事物,從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夠體驗、理解和應用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學習活動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記憶和理解,使學生成為知識灌輸對象的狀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養,進而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這種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的基本操作是這樣的:

3.1教師在授課開始時精心設計新課的導語,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別具魅力的導語對於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乃至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始。這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在這個時候得到調動、感染和熏陶,從而會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課文進行積極地閱讀和探討。

3.2教師應當注意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探討。語文課上,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高質量地完成預習任務,看誰對教師的提問能給以准確的回答,看誰對文章的內容記憶得快,如此等等。由學生來解決一切問題,老師給表現好的同學運用課堂表現分給以鼓勵。總之,老師是在不失時機讓每一個學生在感受成功,同時也是創新意識的啟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里進行的問題設置,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並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允許學生甚至激勵學生獨立地、自由地、大膽地進行思考、討論或小組探究,以拓寬學生的思維。

3.3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合理評價,激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引發學生創新的激情,激勵學生進一步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創新,也使學生從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向能夠獨立探討、提出問題的方向發展。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生起源於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盡量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鋪路架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先學後教,進行合作閱讀、思維激發訓練與培養,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堅持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初中語文體現目標的導課如何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