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癸卯學制為什麼把語文獨立設科

癸卯學制為什麼把語文獨立設科

發布時間:2022-12-11 10:53:50

⑴ 在語文課程中,語言與文學是應該分立還是組合,為什麼

語言與文學是組合。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的傳統,從春秋戰國到晚晴改革,我國的傳統語文教育在逐步的發展,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也經歷許多的起起伏伏,它們的關系也在不斷地變化之中,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的關系問題可謂由來已久。
自1904年語文獨立設科以來,在對待語文課程內語言和文學的關系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並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了不同的教育傾向,獨立設科之初,在"中體西用","經世致用"等思想的指引下,分設"中國文學(中國文字)"和"讀經講經"。
"中國文學(中國文字)"基本上是以語言教育為主,注重工具性;"讀經講經"則注重教化性.民國初期的壬子癸丑學制將癸卯學制中的"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中國文字)"合並為了"國文"一科,形成了以語言教育為主,以文學教育為輔的合科教育。

⑵ 我們為什麼要學大學語文

講為什麼要學大學語文,其實也是講為什麼要學語文。要知道為什麼要學語文,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語文這門課程。要知道什麼是語文課程?首先依照哲學中的原理,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從中外比較中看什麼是語文。
1、西方學校沒有語文課程。
在西方課程發展史上,古代希臘的課程具有世界的意義。如雅典的教育是注重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文法,修辭,雄辯術,加上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構成了希臘的「七藝」課程體系。文法,修辭,雄辯術為「三藝」,辯證法是最高學科,是哲學「理念」;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是「四藝」,為理念服務。學習算術掌握「調兵列陣」,學習幾何掌握建造兵營,學習天文幫助戰時觀測氣候,學習音樂培養樂觀、勇敢、高尚的精神。到了古羅馬時期,教育受到古希臘影響,開設了雄辯術、文學、修辭學、歷史、哲學等,培養善於演說的政治家。
文藝復興教育規定了網路全書式的教學內容,即語言(拉丁語、國語、希臘語、希伯來語),「七藝」以及物理、地理、歷史、倫理學、神學等,目的是使教育對象成為一個「人」。啟蒙運動時期,盧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在自然中獲得實際有用的知識。與盧梭不同,斯賓塞按照邏輯系統組織教材,重點放在系統的書本知識上。首先提出「科學課程」,「科學知識最有價值」,以自然科學知識為學科範圍。第二,重視個人,學習文學、藝術、生理和心理等知識,陶冶性情,發展個性。斯賓塞的課程設計順應了社會發展,在很短時間里就在西方迅速流傳開來。
總之,一個是科學知識,一個是社會能力,這兩方面構成現代學校課程內容。語文課也是這樣,如果將「語文」二字翻譯成英文,結果將是豐富的,如language,speech, dialect(語言,言語,方言);culture, language,writing,script,character,formal ritual(文化,口語,行文,文本,角色,儀式);words,word,dialect,saying,talk,speech(話語,字詞,俚語,諺語,流行語,正式語)等。顯然,中國「語文」二字包含了西方相關課程三個內容:一是一般性的語言,二是文化修飾性語言,三是習慣性語言。所以「語文」的構成分析里邊,就包含了客觀的語言研究和社會的現代歷史改造之雙重意思在里邊。這也就貫穿了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現代知識理念,即了解對象的知識越多,征服對象的能力越大。所以,今天中國的「語文」課,美國它是閱讀課,法國它是文學課,德國是公民課,日本是訓練課,俄羅斯是演講課。
這些都不是中國的語文。
2、中國才有語文,語文課由三類語文知識構成。
語文知識構成有三足鼎立,即是所謂的「三大學科」構成:語言學知識、文學知識和文章學知識。具體的是三大類:語言知識、(語言)表述知識、文化知識。其中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是認識類知識,(語言)表述知識是經驗類知識。而這些在西方學校中,分屬三門課程。
在中國教育傳統中,語文課程由三類語文知識綜合而成,所以中國語文是一個大雜燴。
這里,我們可以依從俗語「了解了一個事物的歷史就了解了一個事物的屬性」入手,切入中國語文的來歷,來定義我們的「語文」。
語文來自葉聖陶的命名,但這是1949年後的事情。更早,語文源自國文,以「國文(國語)」命名的語文教材,起自上世紀20年代間,因與洋文(外文)對舉而命名國文。國文源自國學,「中國固有之學」,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國學」一詞見於周代,其近代意義轉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現。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又說「國學是一國立人立國之學問」。這表明,國學、國語和語文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產物,其核心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生活方式和基本價值觀。
准確地說,語文學科起始於1903年開始的分科教學。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必修科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由此,中國傳統教育的「四科」,只剩下「文學」。所以,古代的「文學」即歸於現代意義的語文學科,只是語文中一個沒有被分割出去的門類。凡是被分割出去的門類,如歷史、地理等,我們在教學上一般只取它們的形式,即「語言表述」;而「語文」在教學上,恰當取了沒有被分割出去的文學;既取了它的形式,也取了它的內容。由於「中國文學」是文史哲不分家,涵括一切古代文獻,如《史記》、《夢溪筆談》、《水經注》......都屬於「中國文學」的范圍。因此,中國的「語文」仍是一個大雜燴。
還如,癸卯學制下的分科將政治(道德、修身)與語文分離。然而,孟子卻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二千多年來,中國的學問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在這個知行合一傳統慣性下,今天的老師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二者攪和在一起。猶如劉夢溪在《國學與國民教育》中所講的,往往是「透過不可更動的文本,來闡發可以更動的注釋」。語文在中國血融於水一般,附帶著著「修身」的任務。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語文課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人格教育」。
這種現象是必然的,因為中國沒有超越性的宗教。中國傳統的文史哲,發揮著安頓人生的宗教功能,今天的語文課只能也必須「附帶」這個責任。當然,現代課程的性質決定了(人文)文化傳承並非語文學科的專責,同時它也是其他學科的責任。但語文學科習慣性文以載道,以致成為了其屬性。
結論是,1902年後癸卯學制建立,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形成。新式國文(語文)及其教科書的應用,伴隨近代學堂教育的影響,語文課發揮著人與人之間一門「組織」人的學科知識作用,構建著社會共同的近現代社會理念和倫理,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
所以近代中國轉型中立人立國的歷史,也邏輯上構成了與語文知識屬性並列的語文人文屬性。
3、學習大學語文,發揮語文為社會、為人生的雙重功能。
語文擁有為社會的功能,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效益主導的社會。在經濟主導的社會里,「個人」編入社會組織,個人在各種組織內部的設計、改造和安排下進入「國家」這個協作系統。依此,達到有效參與社會大分工的目的。區別於傳統小農經濟社會,今天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大協作體。國家的同一首先是語言的同一,文化的同一。這就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一門「組織」人的學問,一門建立共同體理念、倫理和制度的學問。德國漢堡大學中文系教授凡埃斯博士說:「像英文系,或是義大利語系,這些學科的內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學為主,這些國家的歷史是在別的系裡學的。而學習漢學可以同時學到中國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經濟等等,是一個整體,不能被分開來。」(中國青年報2005.1.12《冰點周刊》)在中國,這就是語文的社會文化綜合、意識形態整合功能。
對於個人而言,語文為人生的一面同樣重要。語文的好處,是冰冷的世界經過語文描述而變得溫馨。比如語文筆下的死亡,是這樣在說: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書里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如果說死亡是一個虛無的黑洞,語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變得有實體和意義起來。這是一段討論死亡的語文,由於語文敘述的功能,是讓陌生世界可以解釋而揭示,變成可控的溫馨家園!這告訴我們關於語文的一個道理:語文不是科學,無論真假;語文屬於文化,提供善惡,眷顧生命!科學的世界是冰冷的,語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溫馨的世界。學好語文,就能夠把單調的生活開出一朵花來。這是語文的真諦:人生活在語文的世界,便隔離著世界的冰冷。
另外,語文不是改變對象,而是擁有對象。這也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給予人的區別。物質文化把人對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變成什麼上,而不是擁有什麼上;而精神文化把人對完美的追求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內在狀況上,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上。語文涵詠了中國人的智慧和人文境界,語文構建強大的精神,使你把追求的對象有別於獸性,放在人性本身的發展和優勢上。中國語文的思辨特質,使你不是去盲目擴大那些使得人性成為特殊的尊嚴、財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
語文是文化不是科學,與絕對真理無關。語文的閱讀和寫作,面對的不是科學世界,而是生活世界。語文的生命力得益於跳出二元對立。當傳統哲學掉進極端主觀主義和極端客觀主義的陷阱而無法出頭之時,當形而上學受制於物我兩分的二元論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時,以「生活世界」為依託的語文世界不失為人生的一個自我救贖之道。所以,語文關注的並不是有關絕對真理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有關人類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問題。
對於社會而言,語文是「組織」工具;對於個人而言,語文是存在之途。人的生命力得益於其先於本質規定;得益於不是表達絕對,而是表達當下個人。所以,語文是進行時,是生長中,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語文不是禮教語文,不是機械語文。語文的力量在於,可以扶正一直以來被歪曲了的「自我」;可以還原世界原初知識,安頓人生生命尊嚴;因為語文是活的,當下的。僵死的是僵死的世界觀,只顧及真假;活躍的是活躍的人生觀,探索善惡。
大學語文與專業語文的不同。大學語文是通識語文,不是專業語文。大學語文有用,有價值倫理之用。大學語文提供價值倫理,規范了應用語文的日常倫理。比如,大學語文可以統領商業語文、科技語文,相反則不行。商業語文的規范是「信」,科技語文的規范是「真」,文學語文的規范是「美」,日常語文的規范是「善」......而大學語文的規范是「道」。
總之,大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區別,就在於工具性關乎世界觀,人文性關乎人生觀。說大學語文是關乎人生觀的一門學問,是因其回答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而另一種是卑賤的;也是因其回答什麼是高貴生活的內容(善)和實現它的途徑。反之,說大學語文是關乎世界觀的學問,是因其回答宇宙的統一性和目的性,且是有規律的。前者,是宗教與倫理問題,後者是「科學的」問題。
知道了語文的人文性,我們就知道如何學習語文了。

⑶ 就是要求闡述一下近代語文綱論的問題

想必畢業後要從事教師行業吧......呵呵

【基礎類】
拼音,錯別字,成語,病句,(語序)

【文言文】
實詞,虛詞,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固定搭配,特殊句式

【閱讀】
『文學類』,『應用類』
各種類型的題型和答題套路

【詩詞鑒賞】
不同題型和答題要點

【語言運用】
歸納題,綜合題等等

【作文】
文體,寫作特點,素材,審題、審材料的方法等

(只有這個了....)麻煩頂一個!!!!!

⑷ 我國小學獨立設置語文科,始於多少年

綜觀我國語文課程設置,可謂源遠流長。我們大致可以將之分為三個時期:
一、清末民初語文課程設置
我國古代沒有專門的語文課程。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開始教學「六藝」——禮、樂、書、數、射、御。其中的「書」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語文課程。兩漢以後,教學就是誦習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當然,其中有識字、寫字、閱讀、作文等教育因素。可見,在漫長的古代,語文與經學、史學、倫理學融為一體,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語文課程。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當時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出「廢科舉、興學校」的口號,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興辦學堂,次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規定:蒙學、小學、中學均設「讀經」科,此外,蒙學再設「字課」和「習字」課,初等小學再設並行的「習字」「作文」課,高等小學再設「習字」、「作文」、「讀古文詞」課;中學再設「詞章」課。這里的「讀經」「習字」「作文」「讀古詩詞」「詞章」,大體也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語文課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語文課程初見端倪。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章程公布後未能在全國實際推行。
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在課程設置上規定:初等小學、高等小學和中學均設「讀經講經」外,初等小學另設「中國文字」(教學內容包括識字、讀文、作文),高等小學和中學另設「中國文學」(教學內容包括讀文、作文、習字、習官話)。該章程將識字、寫字、讀書、作文、說話等科目合為一科,語文課程獨立設科。
1907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不再設置「讀經」課程,而設置「國文」課程,這標志著學科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開始進入學校課程。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制訂的《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中規定,廢止讀經,將清末以來的「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學」改稱為「國文」科,並將該科分為讀法、作法、書法、語法(練習語言)四項。
這一時期,語文與經學、史學、倫理學分離,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中小學開設,盡管人們對它的認識還未深入到學科領域內部,但使語文在中小學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位置,為以後的語文課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五四」運動後語文課程設置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的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與新文學,反對文言文與舊文學,並倡導把國語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共同語言,這對當時的語文教育和語文課程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全國文化教育界的一致呼籲下,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改為語體文,並規定至1922年止,此前編寫的文言文教科書一律廢止,改為語體文。中學各科教科書,也逐漸用語體文改編,實現「言文一致」, 「國語」科誕生。這是「國文」設科以來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胡適評價說,這一道命令,「把中國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1922年,北洋政府頒發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即新學制。配合新學制,於1923年頒布了我國小學及初級中學的《國語課程綱要》,第一次較為完整地以教育法則形式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教學原則、教學內容及階段教學要求,使國語課程趨於成熟,對以後的語文課程設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此後,國民黨政府雖又幾度頒布和修訂課程標准,但在內容和框架上沒有質的變化。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邊區和解放區的國語教育卓有成效。當時的課程設置及目的,均緊密結合當時的國內戰爭與抗日戰爭的需要。各解放區的小學國語課程,都以學習文化為中心,強調國語教學為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服務,將「政治」、「常識」與國語融合,體現了課程的綜合性。在戰爭的特定歷史條件下,老區的中等學校實際上就是各種幹部學校和職業學校,不另設普通中學。課程設置比較精簡集中,幹部學校設有政治、軍事、文化、勞動等課,文化課中語文課是必修課。職業中學為青年的義務教育,設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產技術和文字科四門課,文字課主要就是語文課。
這一時期,國語學科應運而生,語文教學走上了以口語型書面言語為重點的道路,課程標准也日趨完善,標志著我國具有漢語特色的語文課程理論體系的建立。
三、新中國成立後語文課程設置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舊有學校的教育制度、課程設置和教材教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在編輯全國通用的語文教材時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這套課本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顯然,「語文」這一課程名稱避免了過去「國語」只指口頭語言,「國文」只指書面語言,甚至只指文言文的誤解,使課程名稱更加科學、規范,體現出聽說讀寫並重的思想。「語文」這一課程名稱自此命名並一直使用至今。
50年代初,受前蘇聯的影響,國內普遍認為語言和文學混在一起教,兩敗俱傷,提出文學、漢語分科教學,為此,制定了中學文學、漢語教學大綱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還制定了《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從1955年到1958年,中學實行文學、漢語分科教學,小學雖沒有分編文學和漢語課本,但在語文課本中充實了語言方面的內容,並且除課本之外還編寫了系統的、著重進行語言訓練的《語文練習》。這是建國後語文課程的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改革,對語文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由於過於強調漢語與文學的系統,偏重純文學教學,忽視了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學、漢語分科教學實行不到兩年,兩科又重新合並為「語文」。
1963年國家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和綜合型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重視「雙基」(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強調讀寫能力的培養,較好地糾正了以往偏重語文知識傳授的傾向。
1966年至1976年我國經歷了十年動亂,在極左思潮的干擾下,語文課程幾乎被徹底否定。粉碎「四人幫」後,教育界力求撥亂反正。 1978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大綱既是對教育事業的撥亂反正,也是對建國以來語文教學經驗的總結,語文課程回到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隨著語文教學實踐的發展和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1986年國家教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正式頒發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規定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語文課程朝著「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方向前進。語文課程逐步走向現代化。
1992年,國家教委制定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特別是把語文課外活動提到了應有的高度,指出:「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具體規定了其內涵,這表明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語文課堂教學,而且包括語文課外活動,標志著語文課程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
1999年我國頒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繼續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適應這一形勢,加快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2000年,教育部對1992年大綱試用稿作了修訂,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2001年又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我國基礎教育的語文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課程設置的改革,旨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可以說,新中國的語文課程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但從整體來看,語文課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就是:科學認定課程名稱、完整把握課程性質、全面拓展課程領域、准確確定課程目標。語文課程體系及其理論構建更加趨於完善與科學。

⑸ 大學學語文嗎

大學有一門課程是大學語文。

2006年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教育部的質量工程為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大學語文立了4個建設項目。在過去,大學語文是得不到這種「待遇」的。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函,建議各地教委、部屬高校「結合本地區、學校實際,認真做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後,北大、南開、清華、北航、華東師大等學校馬上採取行動,把大學語文列為除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必修課。

歷史沿革

1904年,癸卯學制,規定國文科為高等學堂必修課,大學堂「隨意科」(選修課)。

1913年,民國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亦規定國文為預科必修課。

1929年,民國教育部再次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後大學國文逐漸演變成「大一國文」。

1952年,國內高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1978年,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並與華東師范大學聯手重新編定了大學語文教材。其後幾年裡,國內部分高校也相繼恢復大學語文教學,並設為必修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學語文

⑹ 語文單獨設科是在什麼時候,恩,最好能夠給出一個出處。

語文單獨設科是在1905年。

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設國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故當時稱為「國文」課。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魏冰心、程其保、葉聖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大量使用「語文」一詞,當時已經出現「語文課程」的說法(《在母語課程的源流中重新審視課程的目標取向》),葉夏二人亦開始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

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等人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母語課程通用名稱。

文體改革: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它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清末的「新文體」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象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文體改革趨於成熟。

言文脫節、格式束縛,早在唐宋時代就有人出來反對。唐代韓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對駢體,史稱「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駢體起源於漢魏,成熟於南北朝,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稱「四六文」。

韓愈反對這種注重形式、束縛思想的文體,提倡接近口語、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體恢復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古文」其名,「革新」其實。

唐代寺廟,宣傳佛教,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群眾。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圖畫稱為「變相」,說唱底本稱為「變文」。有散文韻文相間的,有全部散文的。後世發展成為鼓詞和彈詞。這是早期的白話文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語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白話文

⑺ 語文名詞解釋怎麼教

第一章 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沿革

一、古代語文教育教學的內容

原始社會沒有嚴格意義的課程,但語文教育教學的內容已經存在。

奴隸社會有專門的學校和課程:六藝

封建社會以儒家經典為主,基本特點是:先教蒙學讀物,集中識字;再學「五經」「四書」,傳道明理;以文選為補充讀物和寫作範本。

蒙學教材:

1、綜合類:《史籀篇》、《倉頡篇》、《急就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

2、倫理類:

程端蒙的《性理字訓》「天理流行,賦予萬物,是之為命。人所稟受,莫非至善,是之謂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規》「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信,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學教材:

《昭明文選》,宋代謝仿得《文章規范》,清代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孫洙《唐詩三百首》等。

3、歷史類: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續千字文》;朱熹《小學》

4、詩歌類:《千家詩》

5、名物常識類:《幼學瓊林》,《龍文鞭影》

6、工具類:《字學舉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語文教育的主要經驗

(一)識字教學 (二)閱讀教學 (三)寫作教學

1、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 1、熟讀、精思、博覽 1、注重基本功的培養

2、韻文化,便於朗讀和記誦2、注重方法習慣的培養:評點法、出入法 2、多讀、多寫、多改

3、注重思想倫理道德的教育 3、從模仿入手

4、聯系日常生活 4、先放後收

5、激發兒童的興趣

科舉制度:

起於隋朝的人才選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舉分兩類:

常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書、明法、明算。每年定期舉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據需要臨時下令舉行。

唐朝進士極盛時每年不超過50人,平常10到20人。進士及第還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授官。

宋代極盛時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時也有上百人,進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試內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試、貼經、墨義、策問、詩賦。宋以後主要考經義。

經義:以五經中的文句為題,作文闡明義理。到了元代,則從四書中出題,答案需從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不得任意發揮。明代中期以後要求文章必須採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數和格式有嚴格的規定。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550字、650字後改為700字。

第二節 近現代語文教育

一、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的興起時期——語文單獨設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學制 ,標志語文學科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的語文教育由傳統向現代的演進,也標志著現代語文教學的興起。

二、中國現代語文教育體系的形成時期——國語、國文課程標准綱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廢止小學讀經科,將各類學校的「中國文字」、「中國文學」課程更名為「國文」。並且明確了國文課的教學目標:「國文的要旨在於通解普通的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德志。」為促進了語文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小學、初中的「國文」改為「國語」,廢止舊的國文教科書,採用語體文教科書,自此,文言文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現代白話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開始佔領語文教科書的陣地。

第三節 當代語文教育

一、語文學科名稱的確立

1949年葉聖陶主持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工作,將新中國實施聽說讀寫教育的學科正式定名為「語文」。這不

僅僅是名稱的改變,而且標志著教育思想的轉變。「語文」學科名稱的提出,揭開了中國當代語文教育史新的一頁。

二、推廣《紅領巾教學法》

紅領巾教學法的作用: 紅領巾教學法的弊端:

1、推動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核心是啟發式和談話法。 1、與中國語文有先天的隔閡

2、建立了現代文教學的基本模式。 2、產生了形式主義的傾向

三、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

? 1、胡喬木提出設想(1951,3)

? 2、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1954,2)

? 3、葉聖陶具體部署(1955,8)

? 4、安排重點試驗(1955年秋在北京天津上海濟南廣州等地79所學校,在初一試用分科教材,)

? 5、1956年秋季在全國開展分科教學。

? 6、1957年在「整風反右」運動中遭到批判。

? 7、1958年3月中宣部宣布停止使用分科教材。

這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領導的對語文教學的科學化和系統化的實驗研究。制定了大綱,編寫了首師生歡迎的教材,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在實驗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

? 1、文學課本分量重,難度大。

? 2、漢語課本內容呆板枯燥,概念術語過多,不能很好地與語言實際運用相結合。

? 3、沒有找到與作文教學的結合點。這次改革,其興業勃也,其亡也忽也,以行政命令始,以政治批判終,

至今沒有結論。

四、語文「工具性」理論的確立

? 基本內涵:語文是工具,語文課是工具課。這種工具不是純物質的工具,是有思想感情的內涵的,語文

教學中不能把他們認為的割裂開來。

? 這一理論葉聖陶開其先,呂叔湘繼其後,張志公集大成。

五、中國當代語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時期——被「革命」的語文教育(1958——1976)

? 影響全國的三個案件:

1、白卷英雄張鐵生

1973年6月30日,遼寧省興城縣白塔公社下鄉知青、生產隊長張鐵生在參加高等學校入學文化考試時,交了『白卷』。「四人幫」一夥把張鐵生捧為「反潮流英雄」,在全國樹立了一個交白卷的樣板,颳起了否定文化學習的歪風。

2、反潮流小將黃帥

3、反對管、卡、壓的烈士張玉琴

三事件造成的影響:在全國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對所謂「師道尊嚴」的浪潮,一時無政府主義進—步泛濫,一些學生以不讀書為榮,以為破壞紀律、反對老師就是反潮流,給教育戰線特別是中小學教學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學生流傳的口頭語是:「反正下鄉種莊稼,何必刻苦學文化」;「學會數理化,還得拿釘耙」;「日光大學地球系,讀不讀書沒關系」;「城裡都下來啦,還念書幹啥」。在教學秩序混亂的氛圍中,「有的教師實行無語教課法,上課不講話,只在黑板上寫,寫完就走,因為太亂,沒法講課。」

六、改革開放以後的語文教學

(一)復甦階段(1977-----1978)

1.我國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學校的教學秩序得到了恢復。大家急於補課,提出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字方針為語文教學的最高理想,注重語文知識教學。1978年,教育部制定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編了新的教材,但要求明顯偏高,有80%學生不適應。

2.呂叔湘對語文教學現狀的批評。

「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於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十年上課總時數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是不是應該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

(二)改革的探索階段(1979~1997)

1 .外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人們開始認識到我國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教育的差距。 2 .大批研究語文教學的刊物出現。

3 .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呈現繁榮局面。涌現出一大批語文教育改革家、理論家和名師,出現了眾多的語文教改流派和教改口號。

(1)以於漪為代表的情感派語文教學。

? 注重語文教學的思想性、情感性。通過情境創設,激起學生的疑問,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深情的語言

描述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2)呂型偉的「文道統一、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口號。

(3)錢夢龍提出「三主四式」教學理論。

自讀課::「六步自讀法」

① 認讀。朗讀課文,框出生字新詞,自查字典、詞典解決。

② 辨體。辨明文章的體裁,從而根據不同體裁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自讀方法。

③ 審題。審明題目的語言結構、含義和作者命題的意圖,並點出「題眼」。

④ 發問。可就關於文章內容、關於文章表現形式、關於作者構思意圖分別提出「什麼」、「怎

樣」、「為什麼」幾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理解文章。

⑤ 質疑。要求學生思前顧後,統觀全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有疑而問,也可以無疑而

問,「於無疑處生疑」。

⑥ 評析。經過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點做出評論或分析。

教讀課:要提高教讀的實效,除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以外,還得掌握各種啟發思維的手段,值得重視的有三點: ①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啟發其推舊知新;

②善於發問,巧設情境;

③選准知識與智能的結合點。

作業課、復讀課

(3)遼寧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實驗。

? 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

(三)世紀之交全社會對語文教育的批判和反思(1997---2000)

1997年末,由「北京文學」發端,許多報刊先後發表署名文章,「以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為專題引發一場關於語文教育現狀與出路的大討論。討論的收獲收集在王麗主編的《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鍾曉雨主編的《問題與對策—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江明主編的《問題與對策---也談中國語文教育》三本書中。這次大討論促進和推動了語文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也是語文教育迎接21世紀大變革的前奏。

第二章 語文課程性質及課程改革

第一節 語文課程概述

一、課程和語文學科課程

課程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習者在學校教師的指導下出現的學習活動的總體。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活動進程和教育評價等。學科教育所說的課程,通常是指教學科目及其進程。語文課程。

二、語文課程設計的核心問題:

1 .學校尋求達到的語文教育目的是什麼?(語文教學目標)

2.能夠提供哪些教育經驗使學校有可能達到這些目的?(語文課程資源和教學內容)

3.怎樣把這些教育經驗有效地組織起來? (語文教學途徑和方法)

4.我們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這些目標?(語文教學評價)

三、語文課程標准

2.基本內容框架:

? 第一部分:前言;課程性質與地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

?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總目標,階段目標)

?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 (教材編寫的建議;課程實施(教學)的建議;評價建議)

? 附錄( 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 ;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 ;語法修辭知識要點 )

3.語文課程標準的意義:

課程標准在學科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中發揮實際的指導作用。

(1)程標準是課程實施活動前教材編寫的依據。它所提出的教材編寫建議,對教材編寫工作產生根本性的制約作用。

(2)課程標準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它所提出的學科課程教育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建議等,對我們正確把握教

學方向,有效地組織和實施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3)課程標准還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它所提出的「評價建議」,為我們正確認識和實施評價提供了指導。

三、語文課程目標

(1 .定義):2 .作用:導向、推進、控制、評價、管理

3 .層次結構:總目標、階段目標、學年或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

第二節 語文課程的性質

一、對語文的含義的不同理解:

「語文」名稱出現之後,就有了各種解釋: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化、話語+文章、國語+國文等。為此,葉聖陶先生曾多次作了說明,其大意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可見,「語文」是一個多義詞,它能指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 。

二、語言和言語統一的語文觀

(一)語言和言語的分立

所謂語言,是一套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所謂言語,是指個人運用語言的行為和結果

1、語言是社會性的,言語是個人性的。

2、語言是潛在性的,言語是顯在形的。

3、語言是空間性的,言語時時間性的。

(二)語言和言語的統一

1.言語是語言的歷史前提,語言是言語的邏輯前提。

2.語言和言語互相推動發展。

3.語言潛存在言語中,言語是語言的存在方式。

總結:語文是語言——言語的方式存在,語文教學在技術層面上,可概括為:通過言語讓學生學習語言,通過語言發展學生的言語。

三、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

課程標准中關於語文性質的表述: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1.就個體的言語活動而言

(1)言語活動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根本特徵之一。正是人類的外部的語言活動和內部的語言活動,促進了人類自身的進化,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言語活動是一個人的生命活動,只要是人,就不能沒有言語活動,人學會話語的過程就是人成為人的過程。因為在語言中積淀了歷史、文化、傳統,在你接受某個詞彙或句子的同時,你也接受了它帶給你的對這個世界的歷史、文化、傳統的認識,接受了它帶給你一定的做人的規范。

(3)「言為心聲」,一句話就是一個人,其中包含了你對世界的認識,包含了你的心靈、精神,你的主體意識、個性要求和個性體驗,話語權是人生存的基本權力,不會說話通常指的就是不會做人。

(4)語文是文化的地質層,語文就是思想,就是存在,言語活動決定了我們所有的其他活動,它包含了人類對對歷史、對傳統、對現實世界和現實生活的認識,為我們建構起主體的精神世界,建構起我們的精神家園。 2 .就民族語言本身而言:

不僅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單從其外在的形式看,同樣凝聚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精神和漢民族人文心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如以象形為基礎的方塊字,講究端正方直,追求字形的和諧,漢語的音節,聲韻調配合,形成了相互映襯的韻律,富於節奏變化,反映了我們民族擅長形象思維特點和倡導和諧、和睦、方正、講究禮儀的民族心理,以及不卑不亢的人格追求;詞語多同義、反義對舉,反映了漢民族傾向於辨證思維的心理習慣;漢語的語序則表現了中華民族重視倫理秩序的文化觀念和傳統心理;我們民族向來追求的是內在的'精神修養,體現在漢語上,則表現為「言在所意,得意而忘言」,自有其以內在的意為其結構的本位語法,因此,許多語句是無法用西方語法體系解釋的。即使單從語文學科教學的角度看,語文教學的內容、目的等也無不具有鮮明的人文性。

3 .語文的人文性要求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社會現實,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學生的心靈世界。充分發揮言語作品的文學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的功能。同時要充分反映學生的個性差異,務必要使個人的創造性的發揮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廣闊的天地。

第三節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簡介

一、語文課程價值的轉型

基本價值取向: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追求教育民主,讓所有的適齡兒童平等享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追求多元價值觀,達到國際性與民族性的內在統一;

回歸生活世界,培養在生活世界中學會生存的人;

關愛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追求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明確了語文課程性質的兩個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際功能和課程實踐性的特徵;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的思想感情的感染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特點。兩者的統一,目的在於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符合課改的基本理念,有利於課程的開展和實施。

人文性表現在:1、語文學習材料本身的內容,2、語言本身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意識,3、語文學習中的態度和情感。

三、建立三個維度課程目標體系: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情感,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是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從發展提高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課程目標加強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重要的維度。道德情操、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務。當然,這些教育應符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從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突出了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將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作為目標的組成部分,體現出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改變過去重知識傳授和被動學習的傾向。

從現代社會對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的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也有新的理解。突破了相對狹隘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出語文素養的要求,應該是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四、課程理念

?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五、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

六、課程目標的表述:

? 總目標(10條)-----階段目標(四個學段)

? 三個維度(縱向隱性目標)------五個領域(橫向顯性)

一、高中語文新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1、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民族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價值。

(二)注重語文運用、審美、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

1、應用能力

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適應現實生活和自我發展的需要。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審美能力

促進知、情、意全面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

⑻ 我國語文課程標準的歷史發展有哪些基本的發展脈絡

我國的語文教育源遠流長。自從出現了文字,也就開始了語文教育的發端。到了奴隸社會,我國就開始出現了正式的學校。有了學校,相應地也就有了課程和教學。然而,在此後的兩千多年內,我國雖然有語文教學,但一直沒有專門的語文課程,語文是與史學、倫理學等融為一體的。換言之,卻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國文,可算是沒有別的功課。」古代語文是個無所不能的「包天下」。直到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現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國語文課程才真正確立。雖然此後也曾分分合合,幾易其名,但是語文課程終究已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

一、近代小學語文課程(1904年—1949年) (一)「五四」運動前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當時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出「廢科舉、興學校」的口號,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興辦學堂,次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學語文課程初見端倪。但這個章程雖然公布了,卻未能實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國的現代小學教育制度,教育史稱為「癸卯學制」。這個學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滅亡,後來的學制也都是在這個學制的基礎上演變的。在學制方面,該章程把小學教育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兩段,分別修學5年和4年,學制共9年。在語文課程方面,初等小學設中國文字科,教學內容是識字、讀文、作文;高等小學設中國文學科,教學內容是讀文、作文、寫字、習官話。該章程將識字、寫字、讀書、作文、說話等科目合為一科,朝著近代語文課程的建立前進了一大步。
《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標志著注重實用、發展語言能力的現代語文教育的發軔和一味讀經、應對科舉的古代語文教育的漸趨終結。《奏定學堂章程》作為「博考外國,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的歷史產物,雖然還摻合著封建禮教、科舉舊習這種傳統教育的特質,但主要是以歐美近代教育為真正源頭、形式上從日本引進的學校制和課程設置,這樣自然初步體現出西方的科學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由此,也開創了學習外國教育的先河,並且此後逾演逾烈而一發不可收拾。我國的語文教育逾來逾深地受到外國教育思潮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幾近於依賴。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9月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在全國小學廢止讀經科。次年,頒布《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規定初小和高小均設國文科,內容包括讀法、書法、作法和練習語言。要旨在「使兒童學習普通語言文字,養成發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啟發其智德」。

(二)「五四」運動後
民國初年雖然取消了讀經,但封建復辟思想遠未肅清,文言文作為國文的教學內容仍佔有絕對優勢,阻礙語文教育發展的根本矛盾仍未解決。「五四」運動作為精神文化層面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倡導白話文和新文學,反動文言文與舊文學,以及把國語作為全民族語言,推廣國語運動。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國民學校令,將「國文」科改為「國語」科,並通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將小學一二年級的「國文」改為語體文(即白話文)。不久,又通令全國,從1992年起,凡國民小學各科教材一律改為語體文。「國語」取代「國文」,表明小學教科書淘汰文言文,改為白話文;小學語文學習白話文,訓練標準的國語。
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即新學制,教育史稱為「壬戌學制」。這個學制規定小學學制6年,分為兩段,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高中各3年。這樣的學制在我國沿用了數十年。

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以杜威為主要代表的美國民主主義教育思潮湧入我國,成為當時和以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影響中國教育的主導學說。在這一教育思潮的深刻影響下,近代小學語文課程形成了初步具有民主及科學特色的現代課程範式,體現出告別讀經時代以後、以學生個人發展為本位的新價值取向。
1923年頒布的國第一個課程綱要——《小學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就是在以宣傳歐美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為己任的全國教育聯合會指導下誕生的。其中由吳研因負責的《小學國語課程綱要》,從國語素養、情意要素兩個層面標示了課程的基本目標:「練習運用通常的語言文字,並涵養感情德性;啟發想像思考;引起讀書興趣;建立進修國文的良好的基礎;養成能達己意的表達能力。」規定了各學年具體的教學內容與要求,提出教材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使國語課程趨於成熟。

此後,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重新編訂並正式頒行了《小學課程暫行標准》,1932年頒布了《小學課程標准》,1936年頒布了《修正小學課程標准》(小學國語課程標准均在其中獨立成章),1942年和1948年,國民政府又兩度修訂《小學國語課程標准》。每次頒行,內容上都有一些修改,但是,在框架體繫上沒有質的改變。換言之,其課程範式的美式色彩始終沒有實質性變化。

同一時期,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邊區和解放區的國語教育卓有成效。1934年中央蘇區教育人民委員會頒布了《小學課程教則大綱》,該大綱指出:「國語課的本身,目的也決不僅在於使兒童認識多少新字,而在於使他們能夠逐漸運用自己的言語以至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表現自己的感情,以及養成兒童的共產主義道德。」

二、現代小學語文課(1949—2001)
(一)改革開放前
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組建的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確定小學國語科以華北解放區的《國語》課本為藍本進行修訂,並把修訂後的《國語》改為《語文》。對此,在1950年出版的課本的《編輯大意》里解釋道:「說出來是語言,寫出來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教育部於1950年8月頒布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草案)》,於1952年又頒布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修正草案)》。

在學習蘇聯俄語教學經驗和總結解放以來我國語文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向中央提出報告,認為「語言文學分科教學」是改革語文教學的出路。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訂並於1956年10月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明確指出:「發展兒童語言的工作是從兩方面來進行的:一是教兒童從語言的豐富的表現方面學習;一是教兒童從語言的規律方面學習。」這部大綱是學習蘇聯的產生,有兩個特點:一是漢語教學,規定在三年級以上增設漢語課,每周安排兩個課時教授漢語方面的內容;二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進行採取講讀法」,在當時對加強閱讀教學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對後來的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閱讀教學進行串講、搞繁瑣的課文內容的分析,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1958年以後語文政治化趨於嚴重,語文教學片面突出政治性,語文課被上成政治課、道德課,造成思想教育與語文知識教學兩敗俱傷。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教育部制訂並於1963年頒布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該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由此來說明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第一次在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質,從理論上解決了長期沒有解決的語文學科性質的問題。此外,強調加強「雙基」,注重培養讀寫能力,提出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
1966年到1976年我國經歷了「文革」。中小學教育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教材被全盤否定,徹底顛覆了語文教育應有的體系。那種純粹的指令型的「政治灌輸」完全取代了語文教育本身,這是語文教育史上最刻骨鉻心的一段「創傷記憶」。

閱讀全文

與癸卯學制為什麼把語文獨立設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