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我是如何教語文讀後感

我是如何教語文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2-12-11 15:22:06

Ⅰ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我怎樣教語文27

跟著團隊,不知不覺中讀完了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於老師朴實而有趣的敘事,讓我們在不斷的欣喜和贊嘆中,提高了認識,收獲了方法,更重塑了對於語文教學的理念。

讀完後記,閉目回想,就如於老師說的「默一默」。最鮮明的印象就是於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痴迷,書中的每一處文字,都告訴讀者,這是一個對語文教學有著狂熱之情的人。正因為這種痴情,才促使他能埋頭苦幹,攻堅克難,把平常的課上的有滋有味。

那我們收獲了什麼呢?

第一應該就是做的信念。正如於老師自己所言,我的文章是做出來的。教育家的書都是做出來的。我們在欣賞於老師文字,收獲他一路走來的經驗和方法時,除了感嘆其用心之刻苦,敬佩其教學藝術之巧妙,更應該學習和運用到其堅持不懈的做。正如「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就沒有法」,所以從今天開始,好好的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於老師對於語文教學的種種做法,扎扎實實的上好自己的課,就能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工作幸福指數。

第二是學習於老師對學生的肯定。於老師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大喇叭鄭重其事大張旗鼓的表揚學生。這種從不用一種標准去要求所有學生的胸襟,用一百頂高帽送給學生的做法,是值得我們一輩子追求的高度。作為教師,我們不就是容易陷入只看成績的狹窄思維,所以肯定學生,也可以說是教師自我心胸的成長,自身健康的呵護。老師往往只被差生感恩,現實就是這么真實。

第三是學習於老師的不停息精神。把自己逼到學習的道路上,一輩子走下去。這是於老師式的人物成功的秘訣。我們不是不會學習,只是習慣於找借口不學習。為什麼名師或者各個行業的領先者能持續的學習?就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愛好和所從事的行業結合在一起,知所先後,清楚本末。工作是平凡的,但他們的成績的偉大的。我們要學習這種不停息的精神,學會合理的取捨,雖然未必有什麼大的成績,但必然是健康充實過日子。

閱讀一個成功作品,收獲永遠不至於當下,一定是常看常新,常做越覺得不足。但我們只要懷著虔誠之心,堅定的慢慢走,就一定能體會到幸福。

Ⅱ 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讀《於永正:我如何教語文》有感

這本書,給了我滿滿的感動,只有對教育事業無比熱忱、深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寫出這樣一本充滿智慧和愛的書籍,於老師是在告訴我怎樣教語文,更是在告訴我,如何去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

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應對每個孩子認真負責,愛優秀的孩子,更愛那些別人眼中的差生;一名真正合格的語文老師,不只是讓孩子記住知識,更多的是讓孩子們有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能力和興趣。

書中給我震撼最大的是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呢?是認識幾千個生字?是背過的幾篇課文?還是......於老師給出了他的答案,讓我豁然開朗。

留下了語言——認識了近4000個生字,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

留下了較好的語感,使學生能不假思索地綴字成文。

留下了認識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留下了興趣和習慣。

我們教給孩子們的課文內容他終有一天會忘掉絕大部分,可能連課文題目都不記得,但是我們得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養。

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我對孩子的寫字特別重視,讀了於老師的《寫字·育人·做人》,讓我對寫字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於老師說,寫字就是育人,學寫字就是學做人,於老師還舉了好多個例子,比如,練字練出了恆心、練出了堅毅品質,甚至有孩子,通過練字,性格由孤僻變為活潑,由內向變為外向。練字的力量無窮大,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於老師說的種種,更加堅定了我帶領孩子們練字的決心。我組織家委會購買了練字帖,每天拿出20分鍾,給孩子們播放輕音樂,讓孩子們安下心來靜靜練字。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孩子們愛上了練字,有的孩子還多准備了一本,以供課余時間練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堅持下去,同學們的字一定會有整體的提升。

還有,於老師對作文的批改和講評也給我很大的感觸,在「就作文教學答青年教師問」中,有年輕教師問於老師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於老師說,他特別重視作文批改和講評,批改的過程是發現閃光點的過程,講評呢,則是放大閃光點,學生用了一個傳神的詞,寫了一句有意思的話,於老師就做上記號,加上橫批。到了講評課,便大講它如何好,好在哪裡。學生的一句話,於老師能誇他幾句、十幾句話,這就叫「放大」閃光點。於老師常常把「芝麻」說成「西瓜」。學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師發現了、表揚了,興趣就會慢慢產生,就逐漸喜歡作文了。回想我以前批改學生的作文,是指出我認為可以修改的地方,讓學生去修改錯誤,卻忽視了孩子們是不是會跟隨著我的評價而自我否定。我已然忘記上學時期的我,看到老師指出自己的優點時那油然而生的欣喜。於老師的一番話,讓我恍然醒悟,只是指出錯誤的批改,會讓孩子多麼厭棄自己的作文,又怎會有心情再寫出一篇好的文章。

於老師的這本書,就像是一杯清茶,需要我細細品味,而且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同時,他又如同一位良師益友,讓我在成為語文教師的路上,走得更堅實。


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作為一名新老師,對語文教學還存在許多困惑。講多了,怕孩子們嫌啰嗦,失去興趣;講少了,怕孩子們體會不透、理解不到位。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量、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水平、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這些問題經常困擾著我,讓我感到有些迷茫。但是於永正老師卻在《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中說「教語文,其實很簡單。」我不禁疑惑:教語文,真的很簡單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這本書。讀完,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的一點點讀書感悟。

(一)大量閱讀、勤於練筆。

於永正老師寫到,「他覺得讀書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有書必讀,就像牛一樣,是草就吃。」「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只要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能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所以,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年級組也把孩子們的必讀書目增加到了10本,增加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並且在語文課上更加註重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通過閱讀不斷積累、儲備寫作知識、技術,並會經常仿照課文或課文句段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

(二)賞識學生、牽引興趣。

書中記錄了李振村老師的一席話:「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讓孩子充滿夢想和激情,這比學到多少知識更為重要。有了憧憬和嚮往,人的心理才會變得格外純凈,人的情感才會變得格外豐富,人才能熱愛閱讀,熱愛學習。」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像書中提到的「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下雨天教寫下雨的詩,下雪天教寫下雪的詩」,適宜的情境更能讓學生充滿幻想,充滿對未來的憧憬,更適宜學生語文的學習。今後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課文、所讀的課外書等,用繪本、情景劇等的形式呈現出來,孩子們的積極性一定會很高漲。

(三)簡教課文、活教語文。

「語文,不應該講課文,而應該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看到這兒,我覺得這正是我所缺乏的,我終於知道了我該教給學生什麼:漢語拼音、標點符號、3000個常用漢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資料的方法、閱讀文章時圈點批註的方法、記敘和描寫的方法、簡單的文章結構方法以及為掌握這些知識和方法而展開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等。正如書中韓興娥老師所做的,為了教給孩子們學習的方法,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閱讀沒有高效的教學方法,想必要達到人人都能取得優異成績是很難的。海量閱讀的多軌運行——閱讀、識字、拼音教學同時起步,孩子們很快學會了自學的方法,同時又在無形中掌握了大量詞彙,為日後的海量閱讀打下了基礎。

總之,書中的觀點鮮明,說理透徹,帶我們從各個角度認識語文教學的真諦,解開我教學中的一些困擾,值得我去學習借鑒。今後我也會朝著於老師的方向不斷提升自我。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學生——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步入三年級以來,習作成為學生們語文學習的重頭戲。但部分學生對習作缺乏興趣和自信,更有同學每每聞寫色變,習作課上唉聲嘆氣。第一次看到學生們的習作時,我開始犯愁。別說「文從字順」了,就連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錯誤百出。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呢?

揣著這個大難題,我翻開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仔細閱讀了於老師的《就作文教學答青年教師問》。

於老師在書中寫到,學生喜歡上他的作文課,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因為於老師自己喜歡作文,有觀察、思考的習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師發現的多,為學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師的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會開闊。老師喜歡作文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在的。學生對老師有很強的模仿性,所以我試著在課堂上盡量豐富語言,同一個意思變著句式來表達。習作課上,當學生對一件事物進行描述後,我進行補充完善,再鼓勵更多的學生豐富語句,師生配合逐漸完成一段既完整又生動的描寫。學生記住了這些語句和描寫方法,便會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模仿,有時甚至有所超越。

第二,於老師特別重視作文的批改和講評,批改的過程就是發現閃光點的過程,講評則是「放大」閃光點。學生取得細微的成功,而且被老師發現了、表揚了,興趣就會慢慢產生,就逐漸喜歡作文了。作文教學中,於老師第一抓「大典型」——作文優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當的一個詞,只是寫得漂亮的一句話或一個好的開頭、一個好的結尾,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學面前大力「鼓吹」。總之,一定得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不同的學生,便是在心裡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准。因此,我結合班裡學生們的情況,確立了三個作文教學的目標:幫寫作頭疼的學生不怕寫,願意寫;讓不怕寫但文采一般的學生提高寫作質量;幫寫得好、學有餘力的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繼續提高。在對課文的仿寫、續寫和習作等進行講評時,我注意抓其中的「大典型」和「小典型」。對於「大典型」,我便從大處著眼進行表揚,鼓勵同學們學習他們的寫作順序、寫作方法、寫作選取的角度等。例如在第三單元描寫秋天的習作中,有的同學從整體著手描寫秋天的景色,有的同學抓住秋天的風或秋天的雨等一個事物進行詳細描寫,還有的同學只抓落葉的顏色、形態以及與其他季節的對比等來突顯秋天的特色,這些都給其他同學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對於寫作水平一般甚至是有些困難的學生,我著重抓「小典型」,關注其好詞佳句、修辭手法、標點符號的使用,以此來激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語言。

習作教學已經進行了兩個月,原來害怕寫作的學生現在不害怕了,並且在語句、標點方面有所改善;學生們整體的寫作質量也有所提高,好詞佳句、修辭手法的使用多了,甚至有時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習作教學任重道遠,學生們的進步便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也為我習作教學之路開了個好頭,我會以此為動力,繼續學習、思考和探索。


「博學」與「善思」——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博學」加「善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前提,讀了於永正老師的這本書,這種意識在我的腦海里更加強烈與清晰。

生活是個大舞台,於老師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從教40餘年,他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於老師說語文教學很簡單,無外乎是讓學生多讀多寫。

(一)寫好字

識字與寫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於老師抓住這個基礎,扎扎實實地教小學生識字和寫字。當然,要想學生把字寫好,教師必須自己練字,給學生做好正確的示範,同時再進行細致的寫字指導,效果會更好。寫好字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這學期,我承擔著三年級硬筆書法教學,他們正處於從使用鉛筆向使用鋼筆過渡的關鍵階段,教學中,我時刻以於老師為榜樣,注重加強對學生書寫的指導和要求,現在,同學們對書法練習的熱情和自我要求越來越高,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同學們的書寫一定會越來越好。

(二)寫好文

寫作對於學生來說,本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於老師巧妙地把練筆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實現了讀寫的正向遷移。在寫作訓練中,於老師也極具藝術性,他以課文為載體,採取續寫、補寫、補段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既是想像的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

現在的我,剛剛走上教師崗位,卻也深切地體會到研讀文本的重要,三年級的學生處於由寫段向寫一篇完整作文的過渡。除了園地和書後的小練筆,我們完全可以從文本入手,捕捉學生可以寫、有的寫的東西加以訓練。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說的,可以把每篇教材當做閱讀題,教師有意識地加以訓練,相信學生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訓練中,看到閱讀題就不會再畏懼。

(三)讀好書

於老師非常重視朗讀,他說:「一切講解在朗讀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在朗讀中,文本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載體,是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憑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讀時,學生還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在朗讀教學中,於老師是這樣做的,拿到一篇課文先備朗讀,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對話要讀誰像誰,不論什麼課文都要讀出標點,學生讀得好的地方,他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如果讀得不到位,他會親自領讀、范讀,課文讀得聲情並茂了,很多道理就會從朗讀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這是自發的,而不是教師長篇累牘地灌輸和外在強加。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理,課堂則會充滿情趣和靈性。

(四)多讀書

於老師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上學期在實習時,我發現米主任幾乎每天布置作業都會讓學生讀課外書,每天的語文課前也都會找學生做簡短的讀書分享。現在我在我們班也學習並採用了這種形式,這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歡迎,有時我忘記了,他們還積極提醒我。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慢慢得到了提高,作文素材、好詞佳句也變得豐富起來。而且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孩子們課間都沉浸在書海,班級的課間紀律在無形中也得到了保證。

於老師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我覺得他的教學智慧還表現在很多細節之中。現在課堂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少數思維活躍、學習優良的同學會不自覺地壟斷課堂,其他學生就變成了旁聽者和陪讀者。於老師卻把這個少數和多數的關系處理的很好,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讓他明白老師很看重他,等別的同學答不出了再請他出山。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當他因緊張膽怯而產生錯誤時,老師應當多鼓勵,耐心地幫他克服心理障礙,適時點撥,必要時做講解示範。在一次公開課中,一個學生讀句子讀不通順,於老師給他足夠的耐心,一直鼓勵他,直到第八次他終於讀好。相信這節課定會讓那位學生銘記終生,銘記於老師給予他的足夠的尊重和鼓勵。回想我們的課堂中,也會時常有學生答不出的情況,我們是不是也像於老師那樣呢?

於老師說過:「善教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每位教師都應該像改革理念倡導的那樣,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由教師型向學者型轉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課堂活潑起來,從而達到「善教」的目的。


態度決定一切——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於老師的這本書如同一位老者在耳畔低吟,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內心充滿了能量,對於「怎樣教語文」也找到了答案。接下來就簡單談談自己的收獲。

一、蹲下來看學生

記得於老師在書中說過,他們班犯了錯誤的學生接受批評教育時都是坐著的,這點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回想自己從教以來,讓學生坐著接受批評的次數寥寥無幾。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怎麼會不喜歡自己的老師?老師的教育效果又怎麼會不好呢?蹲下來看學生,從今天開始。

二、「熏鍋屋」

於老師在書中說到,在徐州,人們有句俗話叫「沒有熏不黑的鍋屋」。就是說,只要長時間地對一個人施加某種影響,總會使其有某種改變的。看到這個故事之後我馬上講給了我的學生們聽,之後我們班決定要開始「熏一熏」我們的教室。從哪些方面開始?經過我們師生討論,決定從讀書和練字開始,每天早晨早到校的學生自覺的讀書或者練字。經過三個星期的努力,現在每天早晨練字的同學已經由原來的兩個人變成了現在的八九個人,只要我們不停地「熏」下去,相信我們的教室也會變「黑」的。

三、重視閱讀

在這本書中於老師用了很長的篇幅筆墨講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這一章節中,於老師講到,很多老師拿到一篇課文之後,沒有讀兩遍的就開始想著哪裡可以出彩,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展等等,這些都是花架子。真正的教學亮點首先應該是朗讀,老師的朗讀和學生的朗讀。當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了,就證明課文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於老師還以人物對話朗讀為例,對朗讀方法做了詳細說明:首先,要讀出人物的輪廓;其次,要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要讀出話外音。第四,要讀出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其中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時有兩個好方法:一是注意提示語和標點符號;二是自己嘗試添加提示語。

四、備課看出對待語文的態度

於老師在書中說到,他在備課時有四點是從來都不馬虎的:

1.把生字寫規范,掌握它的筆順,把板書的字練好,力爭成為學生的字帖。

2.所有新詞都要查字典(教參上有的也查,因為好多詞義,教參往往只取課文中的解釋),雖然有的不一定講。

3.凡要求造句的詞,一定弄明白它有幾個義項,知道它的使用范圍,並造出幾個不同類型的句子。

4.如果有讀寫結合點,於老師一定會先寫下水文。

像於老師這樣的語文大家都這樣一絲不苟地對待自己的教學,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認真、不努力呢?備課的態度就是對待語文教學的態度!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今後,我將會以於老師為榜樣,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地備課、教學、反思,使自己不斷進步、提高。


知之而後行力不及而內省——讀《於永正:我如何教語文》有感


於永正先生謙遜地說「年輕的時候,不會教;會教了,又老了,退休了。」而我們現在確確實實處於不會教的年輕時候,這部凝結著於永正先生十多年教學智慧的書籍,正像是一座燈塔,點醒我們怎樣去教語文。

「語文要教什麼?要教到什麼程度?要怎樣去教?」這句話在我內心引起的困惑,堪比困擾蘇格拉底一生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三大人類本源問題。上學的時候,我們最喜歡問老師的就是「我們該怎麼做」。老師總是先擺出一副「孺子不可教,孽徒不爭氣」的表情,然後教育我們「教無定法,先學好理論,知道是什麼,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做了」。理論與技法即是「道」與「術」,不知理念,學來的做法會用錯;只知理論,沒有智慧和經驗,只能紙上談兵。

於永正先生的這部著作解決了我最困惑的三個問題,他提出,語文教的就是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在教學中激發興趣,培養習慣,重視寫字、朗讀和寫作就抓住了語文教學根本。書中不僅闡述了三方面的教學意義,更是以大量實例去解讀如何去教。

在學習了這本書之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書寫的意義,對於學生的書寫採取了更多鼓勵措施,比如說,在班級設立練字打卡制度,請寫字優秀的同學為其他同學寫字帖等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加願意花費時間去讓學生朗讀;在習作教學時,我學習於老師的做法,在充分提供視頻、音頻以及生活實際經驗等寫作素材下,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由習作,再個別指導,利用周記指導學生學會運用不同描寫方法表達真情實感。

當然,知與行有著能力這塊短板的制約。我還需要在不斷聽課、不斷反思、不斷學習積累中提高自己的寫字、朗讀、習作指導能力。教學相長,我與學生都在成長的路上。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於永正老師的這本書,就放在手邊,沒事就拿來讀讀,有時這是一本教學參考書,與課例中相似的教學片斷,學學於老是怎麼處理的;有時這是一本教育故事書,除了教學生知識,我還看到了於老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愛,於老說眼睛不要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一隻眼盯著語文一隻眼睛盯著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有時這是一本工具書,於老講到語文的識字、寫字、讀書、背誦、說話、作文、習慣,分門別類,語文教學的每個方面,於老都會用實例來分享訓練藝術。反觀自己的語文教學,有很多不足,通過閱讀本書,收獲頗多。

一、第八次帶來的反思

於老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讀第一段課文時,有位女學生把「一個劃破玻璃企圖盜竊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這句話讀破了。於老師耐心地說:「這句話比較長,難讀,請你再讀一遍。」誰知這位學生第二遍又讀錯了。接著讀第三遍、第四遍……一連讀了七遍,學生還是沒讀對。讀第八遍前,於老師撫著她的肩,鼓勵說:「你深吸一口氣,放鬆放鬆,然後一字一字地把這句話默讀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讀出來。」果然,她成功了,於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鼓掌祝賀,並送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記住,愛心獻給別人,信心留給自己。」這個片段在日常教學中,很常見,但是於老師處理的是那麼巧妙、有藝術性而又溫暖。

從這里我們應該看到:

1.課堂上該關注什麼。課堂上,於老師傾心關注孩子。當孩子出錯時,於老師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不斷激勵孩子。他給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一次,兩次……整整八次,終於讓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而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教學設計,擔心再讀下去會影響教學進度,完不成教學任務。可見,在一些老師心裡,教學任務才是第一位的,於是課堂上就出現了「趕進度」的現象。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學生的學情,為了「趕進度」而拒絕生成。如果教師能像於老師一樣傾心關注學生,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或許這就是一個極好的生成點,課堂或許會因此而精彩。

2.課堂上該怎樣引導。在於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由讀錯到讀對,由不懂到懂,展開了真實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於老師耐心引導,熱情鼓勵,一次又一次……整整八次。如果沒有於老師充滿愛的引導,這個過程將不復存在。

有一次上課,學生連續3次都把「尊重」讀成了「尊敬」,這說明學生對「尊敬」有著根深蒂固的印象。課後,我找到那位學生,我問他:「你當時知道自己讀錯了嗎?」他說:「不知道,我一直以為是尊敬呢!」老師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重讀,學生還是沒能意識到自己哪裡讀錯了,這反映出學生的頭腦中已形成了思維定勢。於是,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引導,如果當時的引導不是那麼模糊,不是那麼著急,而是耐心地有針對性地啟發:「不要急,老師相信你能行!仔細看看,真的是『尊敬』嗎?」這柔柔的一聲鼓勵,輕輕的一句反問,將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個詞語上,這樣學生或許就能讀對這句話了。然後教師還可以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對「尊敬」和「尊重」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學生肯定能讀好這句話,甚至對這句話產生更深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二、閱讀教學我們時間花在哪了,是不是花在指導讀書上了。

於老在聽《爬山虎的腳》第一課時第二段時,張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這是個十分有價值的問題。可是她缺乏耐性,第一個學生沒說對,立刻換了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沒說對,她沉不住氣了,順手從講桌上拿出事先准備好的一節爬山虎的莖,讓學生們看。學生們一看,自然明白了。於老在聽課本上寫到「閱讀教學單單是為了理解內容?多美好的一項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機會,就這樣白白地、輕而易舉地失去了。」於老的意見是「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是聽老師講懂,還是看實物或者通過電教手段幫助學生搞懂?」我又想到孔子的教育格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文教學有時就要在學生憤、悱時,關鍵處指導,火候恰當,太早學生沒有得到訓練,太晚學生失去了最佳教育時機。在於老指導後的教學很成功,因為,做到這一點——多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把課文讀懂。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便當倒是便當,可是,這一切都不存在了,這也啟發我們把時間花在指導學生讀書上,值得!


賦語文以情懷——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起初,拿到《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首先是好奇於永正老師作為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他有怎樣的教學理論呢?我讀到他的「五重」教學法深受啟發。他主張語文教學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每個關鍵詞背後都富有極為深刻的內涵。

逐漸地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深受學生和老師們的熱愛,是什麼讓他的課堂富有活力,他是怎樣成為一名特級名師的呢?當我讀到《微笑教學》時,深受啟發。曾經一位學生因為一向嚴肅的我從來不笑而感到懼怕,我想一個不能讓學生感到舒服的老師,算是一個好老師嗎?書中寫到,於老師在面對犯錯的學生時總能報以微笑,這不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嗎?細細翻看書中的每一幅插圖,無論是講課,還是指導學生,都能看到於老師的微笑,他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他春風化雨般的教育讓我感到的是溫暖。

這本書中有一篇小短文《處處留心皆語文》,其實這句話不僅僅是告訴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更是告誡給每位語文老師要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六年級的習作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這學期我就注意在生活中留心習作的教法。這個學期第一單元習作主題是把自己想像成為自然界中的一員,寫一篇想像作文。於是我想起了曾經陪女兒讀的繪本《蚯蚓的日記》,我把繪本引入到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寫想像作文的慾望;在十一假期里,看到中央一套的一部大型記錄片《江山多嬌》,辭藻之華麗讓我折服,這其中飽含的愛國之情更是將我深深打動,開學後,我將它引薦給了學生,指導他們也學到通過描繪景色抒發愛國之情的方法。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於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感受到了他滿腹的教育情懷,他是在用畢生的智慧教學。作為一線的中青年教師,在教的路上我們學習到很多方法、積累了很多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像於老師那樣擁有一種教育的情懷……

Ⅲ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時,是在於永正老師去世一周之後,只看書名,我以為是一位資深語文名家從專業的理論角度向讀者闡釋語文之教法,對於高深的理論性的東西,我內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開時,才感受到這是名家作為一線教師立足生本課堂積累下來的最樸素又最難得的實戰經驗。句段篇章,從俗不從雅,從易不從難,行文之淺顯如涓涓之細流沁入心田。

於老將自己從教以來的點滴感悟簡單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現在這本書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小學階段的課文篇目相對固定,現在的課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學時的課本中出現過,同一篇課文被不同的老師反復的講過。怎樣導入、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拓展延伸、哪裡可以"多元解讀"……當我拿到一篇文章時,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點,似乎別人全部都想到了。要想上出"新意"、講出"亮點",對於一個菜鳥級別的老師來說難上加難。就像書中所說,一堂課沒有亮點意味著什麼?它雖不能和失敗畫等號,但至少意味著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來製造亮點,語文課真正的亮點究竟在哪裡呢?於老師在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字詞句段篇是我們學習語文的載體,聽說讀寫則是要語文課程應該留給孩子的基本的素養,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讀寫為重。

指導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很重要,講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是綜合,能躍出紙外,能賦予作品生命,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授課老師能指導學生把文章讀好,這節課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樣才能讀出亮點呢?第一:強化初讀,要求人人把課文讀順,把握文章情感基調,讀出人物的`輪廓。第二:通過提示語、標點符號、語氣以及表情等能夠傳情達意的元素來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老師范讀,讓學生聽出人物對話的弦外之音。第四:關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齡。如此朗讀,學生通過大量朗讀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便能將文章中需要意會的地方讀出自己的感悟。文貴自得,有些知識老師講也講不清楚,但學生讀多了,見多了,自然會懂。

讀懂了,就要會用,體現在書面上,那就是寫的能力的展現。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於課堂容量以及上課時長的限制,拓展延伸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但這種課堂上生成性的知識,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學生的風采和授課老師的功底。於老師在書中呈現的用"關心"進行造句訓練的片段,頗引人深思。他首先出示一副"老師家訪圖"並對圖中的人物身份進行假設,減少學生造句時不必要的麻煩。然後讓學生造句,並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後,要求學生用上"關心"來寫一段話。從詞到句到段的過渡,依託一幅形象的圖畫就能變得行雲流水,妙趣橫生,也很好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因襲和乾巴的問題。

總之,語文課要想上出亮點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琢磨,多鑽研。小學語文不需要上的多麼花哨,簡單為好,但讀寫環節,一定要扎實,扎實,再扎實。

語文很簡單,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來源於社會的方方面面。於老師這些讓我們拍案叫絕的語文教法似乎也沒有太高深,讀罷反求諸己:這么簡單的方法我怎麼沒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要知:這一小步如攀山之頂峰,舉步維艱。

大道至簡。語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煉,教之方法,還需自己去參透。

Ⅳ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鑒於女兒語文成績不盡如人意,暑假期間,我特意去書店挑了一本書——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回家之後,我從頭至尾細細看了兩遍。於老師文中提到的語文教學的觀點講得非常在理,其中有關朗讀和錯別字的論述我最感興趣,因為這兩個問題困擾我已經很久了。

語文的本質,說到底無非是讀和寫。讀既包括默默地閱讀,也包括大聲地朗讀。於老師說,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就是每個學生都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連學過的課文都讀不流暢的學生,語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語感不好。文中於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叫楊鳴的男生剛轉到於老師班時,語文水平很差,一個長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讀完。後來,於老師給他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每天讀課外書,要大聲讀,每天堅持半個小時。不到一年,大見成效。楊鳴在班級作文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於老師還舉了個例子,他說,他看《夜幕下的哈爾濱》一書,遠遠不及聽王剛朗讀這部長篇小說感受真切,因為王剛把這本書讀活了。

聯想到女兒的朗讀情況,我不禁汗顏進而惴惴不安起來。每次看她讀課文,不是加字、減字,就是讀錯字。每當這時,我都會生氣,但同時又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讀不準確呢?現在我才明白,原來這是她平時課文讀得不多,課外書看得太少,語感不好造成的。

為什麼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默寫,錯別字不多,一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運用字詞時,就會寫出成串的錯別字呢?為什麼好多別字,雖經老師多次糾正,仍頑固地反復出現呢?於老師認為,主要是小學生的字學得多而且快,而實踐太少的緣故。面對這個問題,他一方面教育學生看書寫字時要細心;另一方面則採取了聽寫的方法,即每節語文課都利用五六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聽寫幾句話,這些句子中含有學生易錯易混淆的字。如:他讓學生聽寫「我坐在座位上看書」、「戰士們像猛虎一樣沖向敵人的陣地」「屋外面鬼子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村民們急忙鑽進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進」都是學生易混淆的字。每次聽寫完了,同桌之間互相檢查,允許爭論,實在拿不準的,向書本或老師請教。這樣得出來的正確答案,印象特別深。顯然,用聽寫糾正錯別字不失為一種簡易高效的好方法,這在我們教學生以及自己小孩時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對這本書的一些淺陋的看法,但願能給自己,也能改大家帶來些許的啟迪和幫助。

Ⅳ 【讀書心得】《我怎樣教語文》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初中課本中,選取了他的一篇文章。照這樣看來,初中語文教師去讀葉老的文章,自然應該不成問題。

上一學期,經網友推薦,拜讀了葉老的《倪煥之》,書中揭露了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的巨大差距。最後,小說的主人公倪煥之也因抑鬱而終。

2021年5月14日,我開始讀葉老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應該是第二次捧起這本書。第一次,是在暑假裡。那時,確乎有些讀不進去。

葉聖陶被譽為「我國現代語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師」,應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日,剛剛讀這本書,我便寫下:這絕對是一塊硬骨頭,啃的動,嚼不了,更咽不下。這個比喻,我認為,比較貼切。書中的理論,高標准,高要求,又接地氣。說它是理論,實在不貼切。

葉聖陶,生於1894年,逝世於1988年。他所接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與今天的核心素養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卻有差距,這不可否認,但是,國文學習的根源沒有變。

這樣看來,這本書,有可取之處。讀到中間,實在讀不進去,除去心態原因,更多的是能力問題。讀不懂,讀不通,更讀不透。

《語文教師專業發展十四講》這本書中的第四講中,李海林老師提到:「參加工作十五年左右,聰明一點10年,笨一點是十七八年,大部分老師都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成長,98%的老師幾乎都能自動完成自己的第一次發展。」踏入語文教學不足三年的我,實在不懂。不懂的問題,需置於時間的洪流中去積累,去積淀,去沉澱。

Ⅵ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整理的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1

20xx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萬象更新,華夏大地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人們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腳步,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學生時代我們聽慣了一句話:「假期是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而這段突如其來的假期,也應該成為我們進步和升華自己的最佳契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我終於有更多的時間跟隨師父開始我的學習成長之路,在師父的引領下認識了小學語文教育界的前輩:吳忠豪教授、於永正老師、薛法根老師……能夠心無旁騖地讀書、聽講座逐步的去聆聽、感悟這些小學語文界的頂層人物的思想和理念,我是何等的幸運。那種如飢似渴的學習和讀書狀態瞬間被喚醒,那份學習的熱情重新被點燃。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讓我醍醐灌頂,對於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

於老師在書中說:「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語文教學的最大成功,應該在這里。」能夠引導孩子們愛上語文、喜歡上寫作,這應該比多寫會一個生字、多背過一篇課文要有意義的多的多。回想我的學生時代,我就特別感謝曾經的語文老師培養了我對文字的興趣,從老師那裡我知道了原來這些漢字元號經過不同的加工與組合竟然可以使人賞心悅目。記得從初中開始我就養成了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可能積累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長年累月的做下來,總會對文字有更深一層的感受和理解。我還感謝我的老師培養了我對文言文的興趣,以至於後來到高中,到大學見到古文都會莫名的興奮,而不是排斥和厭惡。如果孩子們對語文的學習也都能成為興趣,那孩子們收獲的將不僅僅是語文。於老師結合他自身的`經歷,用極其平易近人的語言循循善誘地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何運用教材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如何才能做到不凌節而施;……用一個個鮮活形象的例子,為我們這些教育行業的新人指明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向。這,怎能不令我佩服?

於老師在教學方面成績斐然,彰顯於他每一節課的精巧構思和設計。於老師教學過程的導入、解詞、朗讀、習作訓練都可以稱其為藝術,那是凝結著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深有感觸的是於老師的「下水文」,有一篇篇精彩的「下水文」的引導,孩子們怎能不愛上習作?

還有就是於老師由內而外的對孩子們的愛。「第八次」是於老師寫的指導一個靦腆的女孩子朗讀課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於老師耐心的體現,更是於老師對孩子愛的體現;第八次,是孩子成長中難忘的經歷;第八次,更是給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於老師,如此負責、博愛、有耐心,這些,我又怎能不佩服?

於老師的多才多藝同樣值得每個人豎大拇指,書法、教學、寫作、京劇、繪畫樣樣都能拿得出手。課堂教學中的板書不必多說;上課更是一流;寫文章也不在話下;重點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於老師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劇來頗有梅蘭芳大師的神韻;當然,如果課堂教學中需要畫畫,於老師也能信手拈來,說畫就畫。如此博學多才是何等難得?這樣的老師,我絕對佩服!

草草幾筆寫不盡對於老師的敬佩,寥寥幾句話不盡對於老師的崇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想運用於實踐必定還有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相信我們不會退縮,研究之路不停,學習之路不止。

僅以以上文字寄託對於老師的哀思。希望未來的教育之路能夠不負於老師期望,讓孩子不再「感悟老師的感悟」將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編版教材的雙線並行的理念已經給我們的教學指出了很明確的方向,期望讓更多的孩子因部編版教材而受益。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2

這本書是於永正老師從教五十多年來對教育觀、語文觀、學生觀,們從各個角度認識語文教學的真諦,了解語文教學的規律,進入簡單高效的語文教學之門。讀完此書,我頗有啟發和感觸。

讓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的第二輯《我教語文,其實很簡單》。於永正老師在文章開頭寫到:「實踐使我知道了教語文其實並不那麼復雜,就是教學生扎扎實實地識字、寫字、讀書、作文。我就是這么教語文的,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生寫字,老師要是喜歡寫字,對書法略知一二……教學生讀書,老師要是喜歡讀書,會讀書,能讀出課文奧妙之所在;教學生作文,老師要是能寫點文章,知道一點寫作知識,那麼,教語文就更不難。」如果說在過去,當看到這樣的觀點時,我會毫不遲疑地反對。語文千頭萬緒,知識繁瑣,一篇課文字詞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顧及?上一節語文公開課,教學設計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個字、一個標點都得推敲琢磨,教語文怎麼可能很簡單?這幾年,不斷地接受新的課改理念,參與語文課題研討,嘗試語文課堂的改革,也確實在自己的思想上產生了巨大轉變,更是認同了這樣的觀點。

永正老師認為,教語文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多讀多寫;教學生多讀書,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只要抓住「讀寫」兩條線不放,即按照教語文的規律去做,誰都可以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讀什麼?就是讀書,大量閱讀課外書,從孩子識字起就開始閱讀,並在閱讀中識字,讀經典、誦美文、背詩文、儲備語言。學會多種閱讀方式,默讀、朗讀、精讀、泛讀、跳讀等。寫什麼?就是寫字、寫作文,寫一手漂亮的鉛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宏揚傳統文化。寫作文訓練從一年級就可以開始進行了,低年級寫話,中高年級寫段、寫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這就是學習語文的規律。從這一角度來看,語文課真的很簡單,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標語),抓住「讀寫」兩線不放鬆,就能把語文教好,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能提高。

讀書跟做任何事情一樣,良好的習慣是基礎。而好習慣的養成是在平時的訓練中實現的,教師在這當中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做好監督和檢查。要求學生在上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要做到讀懂詞句,初步理解課文,並提出問題。如果教師的指導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恆,學生定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應變「教課文」為「教語文」,要以課本為例子,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引導學生讀更多的文章,而不是把課文的內容當做教學的主要目標。現在我們程永麗名師工作室正開展「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的課題研討,正迎合了這一思想,也正是體現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一理念。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了興趣,再大的誘惑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我們平時要重視對學生讀書的引導,注意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在孩子們成長的黃金時期,一定要讓他們多背誦、多積累。「少年之記,如石上之刻」,孫雙金老師總結說:「12歲以前的語文是童年的語文,積累的語文,種子的語文,經典的語文,綜合的語文;是不求甚解的語文,是逐步的語文,是為一輩子奠定的語文。」這給我很大啟迪,我們借專家的研究,實踐自己的教學,簡簡單單教語文。用活動 吸引學生就是個好辦法,我們除了引導學生讀好課文外,還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 展各種有益的活動,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感受最多的還是那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應該在這里。

Ⅶ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1

這段時間在讀於永正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時至今日,已經讀完,在這本書的開篇,於老師所說的"人生要留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對寫作的執著,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懷有"作家夢",就如於老師一樣。用他的話來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自己寫教學隨筆,寫教學反思,寫"下水文",指導學生寫作,並且隨時隨地他都能發現寫作的素材,並且很好的利用,引導學生寫作。他經常開玩地說:"寫,讓我變成了一條獵狗,睜大眼睛看世界,張開鼻孔嗅四周,豎起耳朵聽動靜。干什麼呀?搜尋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對讀書的執著,他教的每一篇課文,在課堂上,除了讓每一個孩子讀好每一篇文章外,還引導學生讀課外書,做讀書摘錄。他自己也大量閱讀,堅持閱讀,讀出人物的年齡,說話的語氣,此時的心情,甚至讀好標點符號。

他留給我的還有他對教育的執著。他始終秉持著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他的課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課堂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堂。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就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於老師自己說道:"和孩子共處時間長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孩子。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

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育問題,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顯然於老師是成功的,他對教育的種種執著都源於一個字"愛":他愛教育事業,愛語文,愛孩子!他給我們留下了的這個大大的"愛"字,時刻激勵著無數的語文人。

讀於老師的這本《我怎樣教語文》,給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讓我明白了怎樣讓人生留痕。

一、腳踏實地地做

於老師說:"好文章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都說實踐出真知,讀於老師的《我怎樣教語文》後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對於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要腳踏實地做,不得有半點馬虎。面對那幾十個嗷嗷待哺的學生,我們要認真教學,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為"一日難再晨",她們擁有著人生最美的年華,理應接受實實在在的知識,對於課堂,我們不能有半點虛假,要讓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對於備課,不能有經驗主義,經歷的不同、年齡的不同、知識積累的不同,對相同的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深層次的理解。

二、簡簡單單地教

看於老師的課堂,簡單到倆字"讀寫",把書讀好,把字寫好,把文章內容揉碎了教給學生,學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內容。我們平時總想著自己的課堂上有"亮點",於是大談與文本相關的寫作背景等等,卻忽視了文本本身內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說的,教師就一節課所講內容應該重點突出,將關注點放在文本內容上,而不是其他。

於老師所說的簡單教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就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看來缺少了"讀",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學生讀的情況更多在於老師的指導,很多時候,很多老師都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包括我自己。因為迫於教學成績的壓力,過多的研究做題策略,反而忽視了語文最基礎的東西,總是覺得光"讀"怎能出彩?殊不知,"讀"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時間的,是需要真正"以生為本"的。

於老師說,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不正是語文所應該教和學的內容嗎?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點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寫到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學,之前對於一篇文章的開頭總是用過多時間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紹上,以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內容,仔細想來,這樣難免會嘩眾取寵,容易誤導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遷到文本之外,以後要將更多講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適應學生所需,教學目標也容易實現。

三、堅持不懈地思

於老師說:"我多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寫反思。多則長寫,少則短寫,不可不寫。"反思的過程是又一次對自己教學的梳理,是對自己課堂得失的總結,是對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提升。但是我們在上完課後,很多時候有思沒寫,或者是上過不思。希望以後自己也能用筆記錄下思考,在思考中進步。

輕輕合上這本書,於老師的話又在耳邊回盪"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能有更大的收獲,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

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範文2

早就聽說過於永正老師的大名,只是還沒有讀過他寫的書。初拿到他的《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雖已滿頭華發,但身上散發出陽光、親切的氣息,那是洗盡鉛華後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麗,時有山泉相和,時不時在心靈之中激起幾朵浪花,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省自己。我雖在教學生涯中走到第九個年頭,上過無數節語文課。但對於怎樣教語文,仍是出於懵懂無知的狀態。讀於永正老師的文字,讓我感到慚愧的同時,也吸納著豐富的營養。

這本書分為四個章節,分別是: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關於作文教學。

那麼,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呢?一個個方塊字?詞語?課文?故事?於老師認為,語文教育不能只盯著「語文」,還要盯著「人」。語文具有人文性,教師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點燃心中的夢想,使學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歸根結底,小學語文根植於聽說讀寫和良好的習慣,這些是語文教學中的「常」,「讀」和「寫」更是「常」中之「常」。讀不僅僅是讀課文,還要讀大量的.優質的課外書。朗讀是小學語文的法寶,於老師一再強調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老師備課時要讀,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讀,由讀流暢到讀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於老師列舉了很多課堂上的例子,無論是學生詢問關於詞語的意思,還是句子的意思,於老師都會拿出他的法寶,引導學生讀,結合上下文去讀,一遍不行,兩遍……只到學生理解為止。這就是於老師的高明之處,他不慌不忙,不著急給學生說出答案,而是引導和等待。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再讀一讀,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還真應了那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結合我的課堂,引領學生讀的少,讀的不到位,上課時太著急,沉不住氣,引導時沒有方法,唯恐學生不明白,講解的難免會多一些,拓寬學生思維的時間就會少一些。這樣看來,真是做了不少無用功。

於老師提出了五重教學,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師留給學生自己讀書、領會的權利;重積累不僅指語言的積累,還包括生活的積累和感受。正如語文教育家張慶先生所言:「學理如築塔,學文如聚沙。」「學語文好比在天上布雲,雲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裡攢錢,錢攢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遷移即運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知識要學以致用,才是活的。讀和寫的遷移至關重要。重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運用語言的習慣。學習習慣也即是養成邊讀邊思,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其中的微笑教學、幽默、示範無不體現出於老師的教育機智和教育智慧。這些都是我在今後要注意和不斷修煉、改進的地方。

於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亮點在朗讀上,教師的朗讀和學生的朗讀都可能成為教學中的亮點。並引用張田若先生的話:「語文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節課,師生所能讀得入情入境,這節課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於老師還談了導入的藝術、解詞的藝術、低年級造句訓練的藝術、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藝術等,於老師結合自己課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談,一個個小小的事例中蘊含著於老師大大的智慧,於老師不僅愛動腦,而且愛動口。

說到於老師的動口,基本上都是「誇口」,逮著學生的優點使勁誇,小題大作的誇,誇的學生樂滋滋,信心滿滿。

在作文教學中,於老師就大量運用他的誇功,對作文寫的好的學生誇,對作文中有幾個詞語、幾句話寫的出彩的學生誇,對於上一次寫一句話,這一次寫兩句話的學生更是狠狠的誇。「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歡被人誇獎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於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誇的學生勁頭十足。

於老師除了誇學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動。他認為小學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說假話,是教科書和老師的要求不當造成的。比如題目中動不動出現「有意義」「難忘」「有趣」等字眼,讓學生無從下手,只好胡編亂造。他親自示範,寫下水文成了他引導學生寫作文的法寶,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寫起。從他兩次抱花讓學生觀察,把妻子買的禮物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我分明看到了一個對教學愛到如痴如醉,童真可愛、憨態可掬的師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師的風范。

讀完這本書,如瓊漿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覺於老師就在我們身邊,那樣親切、慈愛的召喚著愛的回歸,讓我們看到語文就在我們的手邊、腳邊、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的筆尖下輕輕流淌著。召喚我們用一顆柔軟的心感受,用愛心滋養,用耐心守候,靜待花開!

閱讀全文

與我是如何教語文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