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能教好初中語文課
你把同學們看成是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你只是在給你的弟弟妹妹們講故事。初中語文涉及到文言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顯得有些難,要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文言文翻譯要更加口語化讓學生好理解,隨後在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整理出文言文最常見的字的各種意思,教學生靈活運用。對待學生要有耐心,不要生氣。盡量把課程講的生動,尤其是抒情散文累,小學生的課文大多是故事類,散文對他們來說顯的枯燥乏味,上課時可以加一點有意思的小笑話小故事結合課文來說,讓課文生動一點。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
另外,有的學生忘記寫作業什麼的,要給同學一個改正的機會,有時候這比逼著學生請家長什麼的 更讓學生覺得慚愧,但是對於屢教不改的也要有懲罰,對大一點的學生你可以採取一點有趣的懲罰,比如沒交作業的或者上課不按時進教室的講小話的,在下課前幾分鍾去表演個節目什麼的,可以有效減少再犯。也會讓學生覺得你通情達理,喜歡你,自然就喜歡你的課。希望能幫到你
❷ 如何講好初中語文優質課課
聽課
對於之前沒有從事過教學工作的人來說,聽課就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人講課的方式、風格和重點把握都是不一樣的,聽課的時候要重點聽講法還有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聽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學習別的老師的優點,並且可以和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交流,一堂好的課相信大家都是能聽出來的。
當然你還可以在網上下載一些資料,看一些視頻,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備教材
准備講一節課這前會涉及到選題問題,一旦題目確定了就要好好的去解讀這篇課文,自己要讀透才能教好學生,特別是文言文的教學,強調字字落實。
備學生
教師一定要學習教育學,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教學,一堂好的公開課一定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你的課堂。
❸ 初中語文老師如何教好語文課
積極情感的氛圍的創造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應該在教學中設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內部動力,通過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勵評價等誘因使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持久保持,從而取得語文學習的成功。語文老師必須具備與教學有關的文學修養和造詣。還應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品格能影響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較高的人品修養和令人愉快的個人品質如民主、公正、謙虛、慷慨、幽默、耐心、寬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與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師一個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相識、熟悉、親近,進而發展成為朋友、夥伴,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才會保證教學和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
學習的快樂主要來自於學習動機的激發,即當學生需要學習時,學習才是快樂的。也就是說,只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而課堂學習只有在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求時,才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甚至會使學生對學習達到樂此不疲、忘我和以苦為樂的境界。學生的成就動機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前提條件,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是培養良好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關鍵。
濃厚的興趣是語文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會產生求知慾,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如果我們能把興趣培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自覺、主動學習語文的習慣。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積極引導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用教育的藝術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引向語文學習領域,用興趣的火花去點燃智慧之火。
總之,語文教學工作既是傳道,授業,解惑,又富有樂趣.在教學中尊重、理解、寬容的對待學生,感化學生,滿懷信心的期待他們會取得進步,同時注重給予積極科學的評價,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索,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導全體學生參加到課堂教學中來,才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❹ 怎樣上好一節初中語文課
第一招、以生動的開場白吸引學生
第一次和學生接觸,的確是非常關鍵的。老師的這一個亮相要是博得了滿堂彩,下面的教學就會順暢些,圓滿些,要是講砸了,當然還有彌補的機會,但是,實際彌補起來卻是很困難的。打個不很恰當的比方,就像年輕人找對象,第一次見面沒有給人留下好印象,十有八九要散夥。因此,第一堂課的開場白一定得精心設計,讓其能達到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興趣的效果。我曾引用了這樣一段開場白作為初中語文學習的導入語:
語文是什麼?是一筆好字,是龐中華;是一張鐵嘴,是晏嬰;是秦漢明月,是先秦諸子;是歷史的見證,是司馬遷;是壯美的山河,是李白;是對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愛國的情懷,是岳飛;是開闊的胸懷,是蘇軾;是田園的閑逸,是陶淵明;是對社會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燦爛的中華文化。
多讀胸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讀得多才能寫得好,寫是讀的運用,讀是寫的基礎。寫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寫下豐富多彩的生活,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努力使文章情文並茂。
愛好語文吧,同學們!他能使你腹滿詩書,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歷史,志存高遠;他能使你心靈純潔,感情豐富;他能使你聰明智慧,善思善辯;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筆下生彩。
這樣的開場白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呢?等到看學生的日記時,我心中就有底了。學生史志雯寫道:老師的幾句開場白就讓我更加喜歡上了語文,愛上了那絕妙的語言文字,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語文。趙飛寫道:過去我一點也不喜歡語文,所以我的語文成績不好,今天的語文課才上了幾分鍾,我就喜歡上了語文。
第二招、以親切的形象感染學生
因為是第一節課,學生對老師還不熟悉,會充滿好奇感神秘感,所以老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爭有一個漂亮的出彩的亮相,讓學生敬佩你、喜愛你、親近你。我注意了這樣三點來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一:先入為主誇自己。介紹自己的姓名、求學從教的經歷,適當放大自己的優點。這是最吸引學生的,有助於學生了解老師的過去,促進師生友誼的建立,讓學生在你的介紹里去感受到智慧之美、拼搏之美、進取之美,讓學生以「師「為榮。這就為「愛師」奠定了基礎。
第二:揮灑自如展形象。先把自己修飾一下,做到容光煥發,情緒飽滿,突出自己儒雅親切的形象。講課時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做到吐字清晰、聲音洪亮。書寫時既精心設計板書內容,又著意展示書法的藝術。課堂上,保持微笑,多些幽默,語氣溫和,鼓勵學生參與,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
第三:真心實意愛學生。教師愛學生,應當向像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出於真心和真情。我時而送學生一個贊許的目光,時而給學生一個輕輕的撫摸,或是遞上幾句真誠的贊美,或是傳達一些殷切的期勉,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間把我的愛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因愛而產生親近老師、學好語文的動力。
❺ 如何上好初中語文課
諸葛學堂 初中七年級 2020秋 竇神大語文 王者班 含教材資料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❻ 如何上好一堂精彩高效的初中語文課
人們都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然而有位語文老師卻這樣說:「如果一個老師的語文課上的足夠精彩,那麼即便學生不喜歡這位老師,也一定會喜歡他的語文課。是啊,一堂精彩紛呈的語文課怎會不吸引人?不讓學生喜歡呢?時下很多老師都在議論,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講過多次,然而考試考到時學生仍然不知道,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認真聽講,那麼,學生不認真聽講,老師是不是就沒有責任呢?
去年曾受學校委託參加了「四川省第二屆初中名校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其間聽了兩位語文老師的課,感受頗深。兩位老師都是借班上課,與學生從未見過面,在簡短的交流後開始進入正題,然而前一位教師上課時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並未參與到課堂中來,雖然老師也很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卻並未成功,學生顯得很拘謹。一堂語文課就這樣在索然無味中結束。接著上下一堂語文課,這位老師一上來就特別注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運用各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每一位同學都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問題,一堂課上完了,學生和下面聽課的老師都覺得意猶未盡。我深深感慨:同樣的學生,同樣的語文課,不同的老師卻上出了不同的效果。不言而喻,學生在第二堂課中掌握的知識更多更牢固,這些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得來的,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堂精彩高效的語文課呢?作為一個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就如何構建一堂「精彩高效的語文課」來談談自己的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以生為本,激發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樂趣。
我想,真正的一堂好課不是說課堂氣氛有多熱烈,學生回答問題有多好,教學任務是否能夠完成,因為這些都是體現在表面上的東西,真正的一堂好課應該是關注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體現出的學習狀態。這主要表現在學生是否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課堂上學生是否有著良好的交流狀態;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等等。
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是老師說得多,學生說的少。然而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學生全程積極、有效參與。就學生的參與性來講,我認為要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上來首先要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因此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的直接動力,語文教師只有善於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而興趣的培養應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課堂中保持學習興趣盎然。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激趣途徑,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直觀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我們可利用多媒體聲形圖文並茂的特點,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例如:我在教學《觀舞記》這一課時,先播放了一段印度舞蹈視頻,絢麗的服飾,迷人的舞姿,優美的音樂,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抓住了他們的心。再比如我上《吆喝》一課時,先給同學們播放了一段對「北京吆喝聲」的視頻簡介,讓生在四川的孩子們感受了與自己故鄉不一樣的吆喝後,再來播放一段「用四川方言吆喝粽子」的視頻,讓學生們感受不一樣的語言文化後,再讓他們來模仿自己家鄉的吆喝,不僅讓學生們聽的津津有味,學得惟妙惟肖,同時課堂也充滿了樂趣,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平等交流,合作探究,讓語文課堂充滿智慧。
(一) 追求課堂的開放和靈動
開放的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學習時空的開放,還包括思想的開放、心靈的自由、感悟的多元。要尊重學生的多元感悟,呵護學生閃現的創新火花,彰顯學生的自由閱讀時空,給予學生自主發表獨特見解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在學生深入了解文本之後,教師可以就魯迅先生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所持的情感讓學生們自由討論,對於「研討與練習」中的三種說法,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教師都應當給予適當肯定。
(二) 進行對話教學
對話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里的「對話」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這一過程昭示著學生、教師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啟發、共同進入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景,接受感染和熏陶,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雙贏境地。語文教學中的對話有生本對話、師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交流。而智慧的語文課堂,則給學生一個對話、交流的空間,以促進師生、生生的互動。
(三) 發揮教育智慧
什麼是智慧?《辭海》認為:「智慧就是對失誤能認識、解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有人說,知識只是讓人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就是一粒沙;而智慧則讓人從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從一粒沙里發現精髓與靈魂。精彩高效的語文課堂追求智慧教育,它以教師或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關注學生的未知世界、智慧生成。構建充滿智慧的語文生態課堂,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這樣的語文課堂追求課堂的自然、和諧、民主、平等、開放、快樂、生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師生能夠心靈融通,思維碰撞:學生會妙語連珠、興趣盎然;教師會怦然心動、神采飛揚。這樣一來,學生的心靈就放飛了,想像就張開了,靈性就喚醒了,智慧就生長了,課堂就會洋溢著詩的激情、詩的意蘊和創新的火花。學生的自主感悟、主動探究就會卓有成效,教師的引導、點撥就會恰到好處,課堂教學實效就會明顯提高。
三、打破常規,大膽創新,讓語文課堂充滿靈氣。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創新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教學要做到精彩高效,必須走一條創新之路。身為教育者,身為語文教師,在實施創新教育中,一定要堅定教育信念,把握學習機遇,做好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接班人,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有用的人。
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永遠都是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下面正襟危坐地聽。永遠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而後教師點名抽學生回答問題。學生早已對這樣的課堂失去了興趣,這樣的課堂對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是沒有吸引力的,所以也就談不上「高效課堂」,所以才會有講過多次的知識學生仍沒有掌握的現象出現。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師們為什麼不敢打破常規,大膽創新,給語文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呢?
(一)課堂形式的創新
筆者認為,在上一些「綜合性學習」的課時,我們可以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室里組成圓桌式的課堂形式,使我們的課堂更像一個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的「座談會」,而不是一個氣氛嚴肅的「教師表演場地」。教師在提出問題時可以鼓勵學生不需要點名,大膽站起來發言。在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時,我們也可以大膽創新,要求默讀完一遍的同學站起來,默讀完兩遍的同學可以坐在桌子上,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方式都可以自由發揮。不一定要拘泥於坐著聽課。但這也需要老師們有一定的調控課堂的能力,使學生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高效」的掌握了本堂課的知識。
(二)課型的創新
1.模仿創新性 這種課型的特點是在學生理解、欣賞課文的前提下,適當地進行模仿訓練,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這種課型主要適應於詩詞、散文、小說等課文的教學,其類型有文本轉換、意像置換、感悟點評等。其操作程序較靈活,大致可歸結為:閱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節點——教師明確要求——想像模仿寫作——交流、評價。比如學習了《信客》一文後可讓學生模仿寫「墓誌銘」,學習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後可讓學生模仿文言文形式寫自傳。這種課型的價值是利用課堂資源,將學生學習課文的獨特的、富有個性的感受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既擴大了原作的內涵外延,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了孩子們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求異創新能力等。
2.課內外融合型 這類課型特點是,以課文為基點,利用課外讀物、影視網路、自然風光、當地歷史文化古跡、鄉土特產、風俗民情、博物館、紀念館等資源,讓學生走出狹小的教室和校園,把課文向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空間延伸。其類型有:查閱資料、走訪或實地考察、參觀記錄等。這種課型適合於寫景敘事散文、人物傳記、游記、景觀說明文等課文。其操作形式是:課內定向閱讀形成實踐主題——分小組進行課外實踐活動——佔有資料或形成成果——歸納提升——課堂交流成果。比如學習了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春》、《濟南的冬天》等課文後,可帶學生到野外去秋遊,體會一下家鄉秋天的景緻,更有利於他們作文。這種課型的價值是將課本學習向外延伸,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深化內涵,開拓視野,增強學生歸納整合、社會實踐的能力。
3.自由開放型 這類課型的特徵是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以學生自己活動為主來訓練學生的語文的綜合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只要能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可以採用各種教學形式,比如「幸運52」「快樂大本營」「實話實說」「『課本劇』表演」「配樂朗誦」,各種語文知識能力競賽等等。我班的「課前三分鍾」就藉助了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的一檔大型綜藝欄目《星光大道》,它全新的設計理念對「三分鍾演講」的設計很有借鑒意義。於是,在保障教學內容按時完成的前提下,兼顧操作的簡單易行性,筆者引入競爭機制,對長年因循守舊的「課堂三分鍾演講」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設計,舉辦了班級范圍內的「演講比賽月冠軍爭霸賽」。 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二是注重了語文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三是構建了開放、有序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這種課型的價值在於不僅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面,使語文課洋溢著人生的樂趣,而且給語文課注入了靈氣和活力,使語文課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充滿著迷人的魅力。以上所介紹的課型,只是在實施新課改過程中的經驗總結,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廣大語文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靈活借鑒。這些課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是割裂的,而應是相融的。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對他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勇於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創新。
總而言之,在語文這門基礎學科中,如果不拿出標新立異、打破常規的勇氣和行動,就不能培養出適應形勢發展的人才。因此,我們要行動起來,在教學中創造,在創造中教學,才會使我們的生活永遠充滿新奇而耀眼的光輝。
為了21世紀中國教育的騰飛,為了使學生能自由大膽展開開拓創新的彩翼,能在異想天開中發明創造,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就一定要與時俱進,語文教學就一定要走創新之路!當然,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把創新精神具體落實在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中,加以培養,持之以恆,必將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使他們愛語文、會學語文。讓我們增強創新意識,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創造力馳騁的廣闊天地,讓靈動的語文課堂時常散發出思維之花迷人的芬芳。
綜上所述,一堂精彩高效的語文課,應該是充滿樂趣、充滿智慧、充滿靈氣的,這樣的課堂是學生所期待、所喜歡、所熱愛的。這樣的課堂才會讓學生真正學到語文知識,豐富語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相信熱愛語文的教師們,只要肯研究嘗試,就一定能總結出更多令語文課堂「堂堂精彩」的好方法,使每一節語文課都讓學生在幸福快樂的時光中度過。
❼ 如何講好初中語文優質課課
怎樣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
首先,什麼樣的課算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優質課?我認為應該是扎實、高效的課。「扎實」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教學語言簡練生動、幽默風趣、富有文采,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精巧,能高屋建瓴駕馭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教學效果高效;二是說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扎實。真正的優質語文課應上得精實、讓學生學得扎實,上出極濃的語文味。
同時,還要明確兩點。語文的優質課不是「做課」、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歡搞「花架子」讓課堂華而不實,也不能一味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很活、很熱鬧,但上的虛無縹緲,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甚少。同時,語文的優質課也不等同於常態課,作者常識、字詞、文章內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有限的40分鍾時間內,選取一個點,實現師生思維碰撞,展示學生最精華的學習成果,讓課堂有亮點。
要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老師可以從這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備: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師必備的素質(包括教學機智、教學語言等)。下面我結合這幾天的聽課和我上課的感受具體來說說。
一、 文本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當然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很多老師僅靠一本教參書來解讀文本,離開了教參書便無從入手,這樣的課堂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教師問題一出,學生對答如流,因為學生也有與老師一樣的參考資料,課堂便在毫無波瀾中推進,更談不上新的生成,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訓練提升。
教師有效地文本解讀,決定著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也制約著教師課堂上的有效作為。當老師有了自己獨到的解讀時,課堂上才能游刃有餘的對學生進行 引導,例如在鄭麗麗老師、郭芹老師的課上,她們執教的是同一篇課文《石壕吏》,都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尤其是引導學生品讀老婦人的內心的「悲苦「時,抓住了這幾個詞:「新戰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時失掉兩個兒子,老婦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暫且、苟且,就剩這么一個兒子,還能活多久呢?「死者長已矣」的「已矣」老婦人那絕望的神態;藉助於品讀、賞析,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悲痛的情境中,帶著悲痛再讀課文,就是不一樣的味道了。還有「如聞泣幽咽」為什麼不是「但聞泣幽咽」?「如」的妙處是:好像,隱隱約約,是一人在哭?是誰在哭?老翁、兒媳、孫子、杜甫、還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給人留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同樣的在市優質課評選時小段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就以深入豐富的文本解讀和對蘇軾獨到的賞析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師重點抓住了「樂」和「閑」來解讀文本,細讀文章學生不難發現有月色優美的快樂,有「懷民亦未寢」這樣心有靈犀的知己一同賞月的知己之樂,通過有關張懷民的資料助讀,更能發現蘇軾與張懷民不但是「審美的知己」還是「人生的知己」;「相與步於中庭」,一個「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談,只是會心一笑就勝作千言萬語,多麼悠閑的賞月之樂啊;還有「蓋」竹柏影也的那份發現的快樂。尤其是在賞析發現的快樂時,老師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動:「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一個追問:補出了「月色」卻失去了什麼?學生通過讀發現,補出了月色、把「蓋」換做「是」卻失去了一種恍然大悟的發現的欣喜。
還有小段老師對「閑游」、「朵」的解讀都能把學生帶進文本,帶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裝》中對「一個孩子最後叫了出來」為什麼不是「說」出來,而是「叫」出來,孩子為什麼敢這樣大聲「叫」出來?引導學生對孩子進行分析,有獨到的理解。當一個老師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
以《木蘭詩》為例,這是08年參加山東省優質課評選時抽到的一個課題,《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贊歌。在所有的教學用書和相關資料中,對於木蘭形象的解讀,都是「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斗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木蘭,因為 」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這樣的解讀是學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師所不曾深入解讀到的,這樣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必然會引起學生、老師的認同、關注。憑借獨特的解讀也必然給聽課的老師、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們還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誰解讀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會成為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要准確的。而在《皇帝的新裝》這節課上,有一位老師竟然引導學生「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賞析出了一個謹慎的、聰明的皇帝,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老師對文本就存在錯誤的解讀。
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內容的外在的顯現形式,它還是由教師為文本的解讀所決定的。很多老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讀上,而是花大功夫、細功夫精心雕琢教學環節。這樣課堂上,教師就會被教學環節困擾、束縛。具體表現在:
1、環節太多
短短40分鍾的時間,有些老師就設計了6、7個環節,這樣課堂上就是就只能為趕環節而匆匆忙碌,每一個環節都是剛剛開始就立馬結束,還沒等學生進入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有位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引導學生賞析「這是一位怎樣的皇帝」時,剛有兩名學生發言,只解讀出一位酷愛新裝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進行下一個環節。每一個都不夠深入,下課鈴都響了,老師還在為沒趕完的環節著急,拖堂5分鍾,總認為我得按我的設計完成才行,課堂太滿,學生太累。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就說到課堂設計上暴露的「吃魚」現象,一堂課老師端上一盤魚,並不讓學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醬油、看味精。一節課下來,魚已經涼了,學生還沒吃幾口,老師又把魚端走了。這樣魚非但沒有化成學生口中的美味,長期下去,學生反而容易壞了胃口或者營養不良。
老師完全不用這樣,一節課就只有40分鍾,要選取最能展示這節課精華的東西設計2-3個環節,圍繞一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話、字詞常識這些孩子們可能已經知道的、或在預習中就能解決的,課堂上可以大膽捨去,不用設計,省出時間深入對文本的學習,當然如果學習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實是學習的基礎。同樣的,如果下課時間到了,就要對後面沒完成的拓展環節也要大膽取捨,優質課最忌諱拖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本來很精彩的過程,拖上累贅的尾巴,就很遺憾了。
2、入課的設計
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因此入課非常關鍵。
入課要快。一位老師在課堂進行了20分鍾後,學生還沒有真正的讀讀課文;在讀了6、7遍《天上的街市》後,還是沒有引導學生品品其中的詞語。師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進來。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還說到「吃包子」現象,「皮太厚,上課十分鍾了學生還沒有吃到『餡子』,待到吃『餡子』時,已是下課時。」老師要深思。盡快入課,才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品讀、賞析、碰撞、生成。
巧妙選取入課的點。老師們來看同樣是《石壕吏》的兩個設計:
示例一、走進詩歌、讀懂內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說說「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示例二:這是一首敘事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寫了一件什麼事?由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同樣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對故事的學習,兩種設計卻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家家戶戶的悲慘、我聽到了老婦人啼哭的聲音、我看到了戰爭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婦人眼淚止不住的流……再結合課文中「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解讀,學生對老婦人那種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婦人進而想到了無數個這樣類似的家庭,對戰爭帶來的災難也就理解了。第二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無情的社會。回答是空的,標簽式的,脫離了文本的。因此說,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
當然有些設計是老師預設好了的,有些卻是課堂是學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將會是別樣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師的《皇帝的新裝》一課上,整體感知課文後,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再用一個字概括呢?
學生:騙
師:文中有幾個騙子?
有學生回答兩個,有的說四個,有的說無數個,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除了那個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都說了慌。
多麼精彩的回答,老師就從這里開始切入對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水到渠成,多麼巧妙啊!
3、無效的設計
一位老師在上《石壕吏》時有這樣的設計:老婦人的致詞是由吏給「審問」出來的,那同學們想想吏是怎麼審問的,用文言的語言表述出來。於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軍」這樣的答案。老師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練習還原吏與老婦人的對話,還一組一組的展示。作者為什麼要「藏問與答」,其實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審問,更強調的是老婦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婦人的「致詞」更具沖擊力。而課堂上反復糾纏於官吏的審問,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無效的勞動呢?
朗讀指導的有效設計。這一次有兩個課題都涉及到了朗讀的指導,《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課堂上,上課的老師都關注到了這一點,反復的讀、配樂讀、范讀、小組讀、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讀,課堂上讀了很多遍,但朗讀的效果卻很不一樣。
老師對朗讀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強調重音、節奏、停頓這些技巧的指導,而忽視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生朗讀的效果還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語調應該是輕巧的、舒緩的、不忍打破夜的靜謐的,(我想……不信)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們輕輕地、親切的交流一樣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讀的整齊、讀的響亮來評價,讓學生放開嗓子來讀,那是無論如何讀讀不出效果的。有兩位老師的設計印象比較深刻:小段老師和許翠娟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展開想像,如「飄渺的空中」讀出一種朦朧的美,就要輕輕地讀;「我想」一個「想」字,意味深長;通過想像街市上的美麗讀出一種嚮往、一種贊嘆、一種想飛的感覺;通過想像牛郎織女天街閑游的場景,讀的輕柔舒緩,彷彿是坐著小船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通過比較辨析「不信」留著與去掉的區別,讀出夜空下郭沫若靜悄悄的與人交流的暢快感覺。因此說老師對朗讀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讓朗讀有明顯的效果。
再舉一個《詠雪》的例子:
設計一:學習文言文貴在朗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在朗讀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們舉辦《詠雪》朗誦會,用聲音和情感來表達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我想請三位同學和老師共同來讀。同時全體同學都要認真聽,還要對朗讀的同學進行評價,並選出我們班的小小朗誦家。評價有最基本的三個要求:讀准字音、讀的通順、讀出情感。
配樂:古箏《高山流水》
設計二:評價的標准:讀得准確(讀准字音)、讀得好聽(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讀得有味(讀出感情)
一讀:讀得准確。隨即點一名同學來讀。(重點指導讀准字音)
二讀:讀得好聽。讀得好聽的標志就是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美。停頓可以根據意義、順應語法、清晰音節來確定。(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三讀:讀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因此要想讀得有味,就要結合當時的氛圍揣摩好人物說話的心情。可以注意這幾個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樂」表現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驟,使得謝太傅詩興大作,「白雪紛紛何所似」寫出了「公」(謝安)特別高興、激動地樣子,創設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因此要讀出激動、興奮地感覺。
「撒鹽空中差可擬」胡兒隨口而吟,搶先回答。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覺得心中沒底,有點不自信的樣子。
「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比不上,顯現出道韞略一沉吟之後的自信、自豪。要讀出一份自信、豪氣。
區別是:設計一指導不具針對性,泛泛的讀,沒有效果;設計二則分層指導,准確、好聽、有味層層深入。效果明顯好的多。
三、 教師的素質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教學素質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師的語言。語文優質課上老師的語言力求准確、簡潔、流利、富有文采。課堂上老師卻常常太隨意、語言太瑣碎。比如:口頭語,好吧?是不是?誰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行。咱說過了,要評明星小組等等。這樣的語言課堂上老師在反復的運用。像評星、激勵措施上課前說過就是了,課堂上不要反復的再強調;至於讀書的方法、批註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學生平時就會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強調,只是更浪費時間。優質課上的語言,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這樣課堂上才顯得干凈、利落,節省時間不至於課進行不完。過渡語、評價語彰顯的是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底蘊。
2、教學機智
課堂要精心預設,但也要教師把握好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因為很多精彩的點都是在瞬間即逝的。比如前面所舉的小乍老師課堂上學生所說的「除了那個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老師要靈活機智的捕捉這些點。
還有課堂上當老師遇到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時時,我們該怎麼辦?是一再的啟發,還是順勢點一名同學,或借機組織一次合作學習,都是要靈活處理的。若只單純的問還有沒有、還有誰要展示、還有誰要說這樣弄得學生緊張,顯得老師更束手無策。
當課堂上時間不足,環節處理不完時,則更要大膽的取捨,留著最精華的東西展示出來就行了。就設計了幾個環節、還有幾個沒完聽課的老師同學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凈利落的結尾同樣精彩。張偉忠老師還談到「畫蛇添足」現象:優質課比賽超時兩分鍾要扣分,有選手問:「一分鍾扣不扣分?」答:「得看評委的心情爽不爽。」(眾老師大笑)「畫蛇添足」的課有好幾節,「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課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這個時間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學生談收獲上還好些。
3、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在詩詞的朗誦上,就體現的特別明顯。如小段老師、鄭麗麗老師、馬寧寧老師、小乍老師,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范讀即刻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還有板書,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齊、美觀的書寫,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聽課者看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上海的錢夢龍先生說過:「一節課沒有板書,黑板上一個字沒有是一堂好課,我不這樣認為」。所以板書要認真設計,體現重要信息和綱要,不要認為課件可以替代板書。小段老師、郭芹老師、馬寧寧老師、許貴伸老師優美的板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老師的板書千萬不要有錯別字。一個老師板書的「皇帝」的「皇」就寫錯了,這是優質課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優質課評選時,我就因讀錯了一個字音「出郭相扶將」「將」,讀對了但板書錯了一個音「裳」,而與一等獎失之交臂。我是二等獎的第二名,當時上完課後反響很好,結果成績不理想,郭老師特地讓崔老師問省教研員,張老師一句話「讀錯音」是優質課的硬傷。
上好一節優質課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它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想到的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還希望老師們能批評指正。
❽ 如何上好初中語文課
要上好初中語文要從聽說寫三個方面來入手。
1、聽:進入初中課時減少,在課堂上一定要學會聽老師講課,當老師拖長聲音、加大重音或者用粉筆敲黑板時,就是老師在講重點的知識。
2、說:要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暢所欲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見。
3、寫:就是寫作,作文佔50分,要寫好作文,就要在多讀的基礎上多練筆、多寫作、多積累、多背誦。
❾ 初中語文該怎麼教
一 營造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在語文課上倡導教學民主,推崇教師「寓教於樂」,學生「寓學於樂」,讓自己成為學生可親、可敬、可信的朋友,對學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誕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給予恰當的肯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因此,我的課堂總是洋溢著濃濃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息。學生思維活躍,想法標新立異,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為學生個性流淌的舞台,語文課堂的效率得到提升。
如我在講完了《伯牙絕弦》這一課時,在班上開展了以「伯牙為什麼絕弦」為主題的辯論會,在論辯過程中,正反雙方唇槍舌戰,誰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著自己個性風采。通過辯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鍛煉,同時還讓學生愛上了語文學科,激發了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課堂「獨裁者」,退居為課堂中普通的一員,為和諧平等教學氛圍服務,和學生享受著一起辯論的樂趣。
二 講授得當,形式多樣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於全盤授與,而在於相機誘導。」語文課的講授,切忌照本宣科,死搬硬套,陳舊呆板,可採用以下方法:
1.投其所好
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喜好,在課堂中巧妙穿插,用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調節課堂氣氛,比如:講課時適當講一下與課堂有關得故事就會吸引學生,因為初中的學生畢竟喜歡故事,課堂方式應靈活多樣,除了講故事,我們找出課文中有關成語進行接龍,還有利用多媒體教學等。
2.化繁為簡
在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學生比較難接受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講解,只會使課堂更枯燥,可以用生活中的淺顯的例子做解釋。比如:《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我的學習樣子,這樣,課堂氣氛又被調動起來,學生興趣又會調動起來。
❿ 如何教好初中語文
如何教好初中語文 摘要: 語文 是其他學科的語言基礎,教好 語文 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然而在實際初中 語文 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不佳的現象,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是 語文 教師值得思考的。作者一直從事 語文 教學工作,本文總結了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為大力推廣新課改的新經驗、好做法,全面提高學生的 語文 素養,提高初中 語文 教學質量,淺析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建設初中 語文 有效課堂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 語文 教學基礎發展提高
一、創新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還不強,但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這時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描繪的情節、場景、畫面,通過提問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描寫的意境中去,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1.把握課題,引入情境。初中 語文 教材中,其作品有較大的時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許多課程內容並不是學生生活閱歷中的。在新課教學中,怎樣將學生引進 語文 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縮減學生同教材的時空距離?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寫作環境,體會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閃光點。對作品寫作環境進行導讀或簡單介紹時,應將作者的人生體驗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動描述,以便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中。如教學《水滸傳》時,教師叫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並點評朗讀者,或讓學生觀看相關影片。這樣,學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內容。
2.當我們在鑒賞 語文 作品時,必須發揮想像,通過文字體驗作品的美感。因此,在 語文 學習中,教師應加強情感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發揮聯想與想像,把握作者的心境,並與之相契合。如教學《風箏》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親情的含義進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並學習魯迅知錯必改與嚴於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繪聲繪色,優化情境。在 語文 作品中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情與意。而情境教學正是以情作為紐帶,通過教師的「情」對學生心靈的「情」進行撥動。 語文 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為時而寫,為事而著,不管是敘事寫人還是抒情議論,均蘊涵著作者無限的情思。與影視文學相比, 語文 教材並沒那麼直觀,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點撥,渲染氛圍,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飛翔於知識海洋。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想像的啟發,同時應用講述的方式,將教材語言轉為自己的語言,將文章故事情節展開繪聲繪色的表述,讓學生在情感中感受到 語文 藝術的熏陶,從而開闊思維,提高文學修養。
二、初中 語文 教學中要加強交往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蘇聯學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的結構問題》一書中正面提出過這個問題。交往能力是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母語教育的 語文 課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課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學交往,在運用語言工具的言語活動中學語言,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獲得言語交往能力,有了言語能力才能獲得人文、科學知識。因此,列德涅夫將 語文 課歸位於交往教育的核心課程。而 語文 教育作為一種過程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們運用實踐、理解欣賞、交流對話中不斷發展完善。 語文 學科自身的特性便決定了進行合理的初中 語文 教學交往的'必要性。因此, 語文 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即運用語言與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給他怎樣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緒等,藉助於語言這個載體傳達給對方」。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 語文 課程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其中,工具性即通過 語文 教學培養學生的 語文 應用與實踐能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並將 語文 知識的學習應用到其他學科中。這要求教師構建一個輕松、開放的課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像,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從課內至課外、從學習至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提升他們的人文修養。
三、組織交流探討,領悟 語文 知識魅力
課堂教學,並不是教師的單一傳授知識,更應是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使他們在探究與合作中動手動腦、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應創造性地把握與運用教材,設計具有價值的問題,指導他們通過實踐體驗學習。設置的問題不但要緊扣課本、具有探究性,還應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感受到 語文 的魅力。而交流方式應多樣化,如:師生間、生生間或分組合作或分組辯論等,同時教師應以鼓勵、肯定的評價為主,對學生的進步與努力進行激勵,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四、結論
在教學中,教師應基於教學實際與學生自身特點對教學設計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總結,讓學生紛紛參與 語文 學習,提高其 語文 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建慶 在 語文 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科學之友(B版), 2007,(03)。
[2]黃桂華 中學 語文 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矽谷,2009,(16)。
[3]傅德珍 創新破題能力的培養——以化學教學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S1)。
[4]許美羨 加強課堂討論,開展啟發式教學[J].引進與咨詢,20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