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說明文怎麼學
說明文作為實用性文體,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說明文主要是介紹知識或闡明事理的一種文章體裁,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在中考試卷上除了作為現代文閱讀的形式呈現之外,在積累與運用部分也頻頻出現,且形式更加靈活,難度也有所增加。說明文怎麼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究。
一、理解說明這種表達方式、說明文這種文章體裁的基本特點。
教師可以先將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這五種表達方式進行復習,搜集典型的句子進行判斷,讓學生真正理解每種表達方式的特點,並且會准確判斷和運用。然後明確說明文的三要素,即說明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以典型的片段為例,進行適應性訓練。
二、緊扣三要素,結合實例展開探究和訓練。
首先應學會分析判斷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的不同特點,實行大單元教學法,對教材中的例文進行判斷分析。其次是掌握時間、空間、邏輯三種說明順序,特別是邏輯順序的理解,對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進行點撥指導。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典型片段,對由整體到局部、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等說明順序進行訓練。第三,研究學習說明方法的運用以及作用。這是中考說明文語段閱讀中的必考知識點,必須熟練掌握。在訓練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的語境,讓學生既明白基本的表述思路,又能概括提煉文章的核心內容,找准關鍵要素,明確命題者的設計目的,做到全面准確地表述。
三、注意體會掌握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首先明白說明文語言准確性的特點,通過舉例,比如葯品說明書、導游解說詞等,體驗為何說明文必須要求語言准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平實和生動這兩種不同的說明風格及產生的表達效果。
四、學以致用,會寫簡單的說明文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仿寫。然後試著寫說明片段,找出典型的例子,進行賞析、點評。最後,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學習寫完整的說明文,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㈡ 說明文怎麼教
把說明文閱讀的基本知識貫穿於每篇文章之中。初中說明文教學的重點在八年級,實際上,學生在七年級時已接觸過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課文前先布置一下預習,讓學生考慮談一談以前學過的說明文內容上說明了些什麼,使用些什麼方法進行說明的,按什麼順序說明的,作者圍繞中心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然後在課堂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學生也就逐步掌握了說明文閱讀的基本步驟,並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
2.努力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以課本為主,適當選用課外材料。一般來說,學生對科技說明文較容易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選用較淺易的有一定趣味性的說明文作為切入口,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使學生由此對說明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到兩道題目讓學生思考、分析,所設計的題目,既要符合文章內容的特點,又要符合文體的閱讀要求。經過反復的訓練,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將會不斷加強。
3.教會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一般規律中發現特殊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一篇說明文,應了解其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層次,還應能理解文中的一些語句的含義、理解一些比較重要的概念。如何指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呢?在指導過程中我是這樣嘗試的:解決學生的畏懼心理。學生對從未接觸過的較難理解的說明文既有新奇感又有畏懼感,閱讀這樣的文章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來破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教給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步驟。如句子內容的理解,可以先找出需要理解的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然後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理解,因為任何材料都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找到了該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後,辨別該句子與所在層次或全文中心的關系,再根據層次或文章中心內容來理解,然後對這些內容進行概括、理解。如2000年無錫市中考閱讀題中關於植物生長過程中左旋、右旋的理解,不少學生硬是用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法去理解以致出錯,而這種方法也的確無法正確理解。其實,在試卷提供的材料中有幾句話:「有兩種攀援植物的始祖,一種生長在南半球,一種生長在北半球。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間,使其生長發育得更好,它們莖的頂端緊緊隨時朝向東升西落的太陽。這樣,生長在南半球植物的莖就向右旋轉,生長在北半球植物的莖就向左旋轉。」細細考慮這幾句話,那麼左旋、右旋到底是怎樣的就很清楚了。至於比較生僻的與理解文章內容無多大關聯的概念可以放到課外去理解,不必硬根據文章內容去理解,否則就會出現鑽牛角尖的情況,被這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造成解題的心理壓力。
4.及時為學生提供機會去運用所學到的閱讀技巧。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得到滿足感、成就感;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進一步熟練運用所學到閱讀技巧,不斷提高對說明文實實在在的閱讀能力。要注意的是,在選擇訓練材料時,教師要選用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有一定趣味的、難易適中的文章,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進行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逐步掌握各種說明文的特點,在這些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
㈢ 說明文怎樣教
說明文該怎樣教,教會學生什麼?這是我最近幾天一直思考的問題。
對於剛剛接觸說明文的八年級學生來說,樹立學生學習說明文的信心,並讓學生迅速的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技巧,這才是課堂應該達到的目的。我就以《中國石拱橋》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說明文的教學。
一、說明文的定義及其說明文的基本要素。
1.說明文的定義及分類。介紹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抽象的事理,關系等的文章就是說明文。說明文根據說明對象的不同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2.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按照事物發展的先後順序進行說明,有明確的表示時間的詞語。
空間順序,介紹事物,按照空間方位順序,比如前後左右,上下等空間,就是空間順序,辨別的方法是尋找方位的詞語。
邏輯順序,就是按照事物或事理的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一般到個別,由整體到局部等順序的介紹。
3.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做比較,打比方,分類別,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等
4.說明文語言特點。一是准確嚴密性;二是生動形象性。
二、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
1.《中國石拱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朗讀第1,2段,劃出石拱橋的特點。
石拱橋的特點: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
2.讀第3段,劃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分布廣泛,形式多樣,大小不一。
3..讀課文,分別概括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特點。
三、理清說明順序
本文作者按照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順序你介紹,這是有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由一般到個別的邏輯順序說明。
四、把握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引資料,摹狀貌等,並結合具體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對於不同的說明方法,判斷的方法以及作用,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詳細的講解,期待著學生快速把握住答題的方法,模式和要點。
1.舉例子:判斷的關鍵詞有:如,比如,又如,例如等,關鍵詞把握住,就判斷不錯,就可以答對一般,再說作用。
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出具體的例子,生動的說明……的特點。
2.列數字:判斷的關鍵是數字。
列數字:列出准確的數字,說明了……的特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3.作比較:判斷的關鍵詞是,比,比較,多少倍等詞語。
作比較,把…和…作比較,突出來了…
特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4.打比方:判斷的關鍵詞是:像,好像,如同,同,是等詞語,就是修辭手法中的比喻修辭。
打比方:把…比作…,生動形象的說明了……特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5.分類別。判斷的關鍵詞是:分類的標准,分為幾個方面等。
分類別:按照不同的標准,分類說明,使說明的……條理清洗,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五、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在引導學生品味說明文語言時,要注意修飾限制性的詞語的表達作用。如「大約」「左右」「幾乎」「可能」等表示程度的,范圍的詞語,以及這些詞語的表達作用。
例如:《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大約」「可能」表示推測,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有記載」的體現了這又是有據可依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通過《中國石拱橋》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說明文要教會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說明,還要教會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說明事物,在說明事物時,還要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一達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徵。為了把事情說得清楚明白,還要准確的應用語言,為了吸引讀者,還要適當的增加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㈣ 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
一.讀為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閱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於小學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
讀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於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為重要。小學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為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范言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准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了解文章所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准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准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准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說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說出原因,體會刪去後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嚴謹規范性的。
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
二.思為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說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閱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
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為形象簡明。
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採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為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為主,學生通過嚴謹規范的語言獲得對說明形象的認知。
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說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說明語言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
說明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小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為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為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為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嚮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說明文教學。關注於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系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於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
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說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說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說明文教學的初衷。
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為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為啟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為反饋
說明文以科學知識為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為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為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說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課程,是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學科。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1.設置懸念,激趣導入。例如在教《種瓜得豆》時,可以這樣導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做到「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靠的是什麼技術呢?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種瓜得豆》,了解這種現代高科技知識。
之後,舉辦一個「種瓜得豆」新聞發布會,為了把「種瓜得豆」這個新聞發布會開好,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這篇課文,為「新聞發布會」的順利召開做好前期准備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為了知道種瓜得豆的奧秘,認真地閱讀起來。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的,在《種瓜得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有關現代轉基因技術科學知識,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具體的圖像向學生展示現代轉基因科技的相關成果。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深思:什麼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上是如何應用的?在醫學上又是怎麼應用的?通過這些情景和理由,引發學生對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了解說明策略,品析語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讀的趣味,整體感知。在教學生學習說明文時要能抓住要點,了解說明策略。在我們教師教研時,教師們也一致認為必須關注這一要點。但仔細分析《新程標准》提到了「說明策略」,只是要求學生「了解」,並不是「理解」!顯然了解是較低要求,理解才是高要求。
我們教師習慣地認為,學說明文必須講說明策略,否則就沒有講透課文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不符合課標精神。這樣一來,原本就沒有情節故事和發散思維點的說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框。這樣的課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文章內容缺乏魅力,科學知識缺乏生命活力。
2.品讀語言文字。大部分說明文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系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系規律,說明事物的特徵、理由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範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這點在教學說明文時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系的嚴密。
在教學過程中,科普說明文除了要讓學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還要理順文章的寫作思路,領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之處,提高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進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實現科普讀物的課內外結合
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對我們來說曾經是那麼陌生、那麼神秘,作者運用打比方與舉例子的說明策略為我們作了形象而生動的介紹,使我們在閱讀時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們在感嘆科學技術的神奇與偉大的同時,不得不佩服作者寫法之高明。
但由於篇目的限制,科普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為了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科學知識,如轉基因蔬菜、轉基因水稻。
一、 依託教材實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
1. 有效探究,實現學生智力發展和知識學習的辯證統一
閱讀教學的載體――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學生探究和思維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說明文的教學意義只是讓學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假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精神愉悅,進而喜歡說明文,喜歡語文和閱讀,並最終形成一定的語文與科學素養,那才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的意義。
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通過調整課堂設計,安排合理性的師生互動活動,引導學生樂於探究文本的內容,才能令其習得科普文說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設計問題、有效引導探究將一直伴隨教學的設計,教師設計的問題決不能落後於孩子的思維,教師的高度和思維決定了課堂的高度和思維。
學生在什麼時候覺得沒有勁,那就說明設計問題的挑戰性不夠!在短短的40分鍾內,問哪些問題以及怎樣呈現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反復衡量。
如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第一課時),可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重點探究:
(1) 課文為什麼把火星和地球稱為孿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現這幾個方面的?
(2) 嘗試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個「同樣」換成另外一種說法,進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達效果好在哪裡。
這樣的設計,既沒有鋪天蓋地的「問」,也沒有水到渠成的「答」。通過簡化頭緒,把握住文本的整體,設計具有支撐力和牽引力的問題,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思維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上來。IBSTPI(國際培訓、績效、教學委員會)20xx頒布的教師能力標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當的問題」尤為重要。
好的問題能幫助學生鞏固、深化、運用知識,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教學活動的有效程度,與問題的有效程度、學生的參與程度呈正相關。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思維過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學目標。
2. 有效涵泳,開發整體品讀和關鍵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對於人文性較強的文章而言,說明文在表達上有其更為獨特的方式,在語言的准確性、趣味性、條理性上更具優勢。課文中一些語義豐富深刻的重點詞句,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話:「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句子中「預料」是一個模糊而不確切的詞語,看起來似乎不太「科學」,也不太「嚴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讀比較,看看能否去掉這個詞。
在反復涵泳中讓學生體會:這看似含糊的詞語其實就是作者用詞的精妙所在。長此以往,可以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敏感性,並培養學生品讀文本及准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這篇文章的第三小節中還有一個詞――「喜怒無常」,作者藉助此詞表達了人類對海洋既「熱愛」又「敬畏」的復雜心情。如果在教學中能傾情關注,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依託科普讀物,激發學生科學精神和閱讀慾望
1. 利用新穎的形式,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採取拓展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科普說明文知識性很強,與文本相關的課外讀物也較多。相應的,針對傳統的閱讀方式,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教師可採用更新穎靈活的閱讀方式:小組合作、師生共讀、親子閱讀、讀書會等,培養學生迅速瀏覽、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20xx年,筆者參加了南京市第三屆課外閱讀課賽課,執教課題為《走進科普世界》,閱讀主題是指導閱讀課外科普雜志。筆者指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整合課文《變色龍》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發現號》等科普雜志中有關變色龍的信息,給一段外文視頻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效果,得到專家好評。
這樣設計的出發點在於,一方面,學生課外閱讀文學類書籍較多,較少涉獵科普性讀物。加之目前圖書市場上此類讀物適合小學生的較少,個別經典的科普書籍由於知識性較強,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讓學生讀科普雜志,旨在激發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另一方面,結合《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查找資料、引用資料」「默讀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養學生運用略讀的方法,拓寬閱讀的渠道,開拓自己的視野,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連接的環節,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在課內學的是方法,課外求的是發展。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教師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課文內容搜集相關資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個點,拓展輻射開去。適時地利用閱讀資料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能使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並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在最大程度上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
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四
1.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科普說明文憑借著生動活潑的文字給小學生講述了一個個科學故事,讓他們了解科普知識,增長見識,感受到科學的無處不在。通過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
2.了解說明方法,品析語言文字,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上,若能引領孩子進行細細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文字的獨特之處,就會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閱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知道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系的嚴密。通過致力於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說明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對學生今後有條理地表達大有裨益,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好的依託。
4.重視讀
在教學中著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讀的問題:(1)讀懂科學與知識;(2)讀出准確與生動;(3)讀出趣味與感悟
5.巧妙寫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進行個性化創造,學生既可以掌握知識,又能在充滿語文味的寫、說課堂中輕松穿行,自然是興趣高漲、興致盎然。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於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
6.誘導說
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到進行閱讀是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需要,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探究思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他們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發。
㈤ 如何讓初中語文說明文的課堂教學生動有趣
首先,可以導語激趣,讓學生願意走進課文。常識證明,一堂課開始的幾分鍾至關重要。如果學生在課堂開始時充滿興趣.堂課效果就比較好。對於說明文,教師更應該精心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一種愉快積極的情緒走進課文。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看課本前面趙州橋的插圖.並讓學生說明一下這幅圖。要求用最簡潔的話語把它說得清楚明白。學生試了之後才感覺要做到這點並非易事。在幾位學生回答之後,我說:「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看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是如何說明的吧。」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一般是採用想像、聯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其次,要抓住教學內容的趣味點.讓學生體會參與的樂趣。學生總有這樣的心理:淺顯的說明文覺得單調,不屑於閱讀;深奧的說明文覺得讀得吃力。懶得閱讀:對感興趣的內容閱讀,不感興趣的不讀。針對學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學內容的趣味點,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熱情。就新教材來看,說明文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傳統規范的說明文,也有語言活潑的說明性小品;既有體現民族傳統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滿現代氣息的內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識的介紹.也有最前沿科學動態的揭密;既有宏觀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觀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這些內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同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學生感知內容的興趣點.教學便不會單調。如被傳為經典的錢夢龍老師執教《中國石拱橋》的課例:教師首先出示教學掛圖「中國石拱橋」,讓學生先不看課文,說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關系。學生一下子熱鬧起來,有說大拱兩邊各有兩個小拱的。有說大拱兩邊的頂部有四個小拱的,有說橋身的左右兩邊有兩個小拱的。同學們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書,這時教師才讓他們打開課本。體會「各有」與「肩」字使用的准確。使用這一做法。使課堂氣氛輕松活潑.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對課文的學習也處於一種興奮之中。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再其次,要利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再現了藝術形象,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能培養學生鑒賞美、欣賞美的能力.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製作了一個課件「蘇州園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優美的江南小調中,配樂朗誦「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接著動畫展現四幅蘇州園林風光「亭台軒榭圖」假山池沼圖」「花草樹木圖」「門窗圖」,一下子學生彷彿置身於圖畫中。
在教學《看雲識天氣》一文中,針對課文談到的雲的形態的八種變化來識別天氣情況。傳統教學中.要求學生列一表格歸納.課堂氣氛沉悶。而我在教學時.根據課前的彩圖製作了一組動畫,並配上一曲動聽的鋼琴曲。要求學生根據動畫展現的變化無常,姿態萬千的雲.口頭描繪。並分別表達,各雲彩暗示了什麼樣的天氣現象。文章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課堂中學生積極發言。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彷彿就在廣闊的大自然.欣賞美麗無比的天空。討論中學生並且還用「雲交雲.雨淋淋」等諺語來歸納有關的天氣情況。這樣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識性很濃的說明文.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了。
再其次,要尋找課堂與課外的結合點,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說明文的目的是給讀者以科學的知識。科學地認知事物的方法。說明文的實用性決定了說明文教學更要注重教材與生活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以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學生從文章中獲得知識。但不會運用於實踐中,學習便成了紙上談兵。沒有任何意義。教學中帶領學生走到戶外,書中單調的文字便成了具體的形象,這樣既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在生活中運用,可謂一勞多得。
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不能只教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注意知識的拓展。課外知識的拓展不僅能讓學生增長知識,而且還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筆者教《向沙漠進軍》這一課時.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為利」的主題。即以此作為出發點,印發關於綠化沙漠開發沙漠的通訊報道作為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為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後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以《談××公害及治理》為題.著重說明一至二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為利的情況。由於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在學習《奇妙的克隆》一課時.我給學生推薦了一些報紙上好的文章。讓他們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識,在課堂上開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討論,學生准備充分。發言精彩.教學效果非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