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看待王崧舟的詩意語文

如何看待王崧舟的詩意語文

發布時間:2022-12-13 23:22:40

『壹』 【菊言菊語】聽王崧舟老師講課的幾點感悟

19日到21日,三天共聽王崧舟老師的六節網路課。被他的詩意語文深深折服,王老師不愧是名家,他有著深厚的文化功底,把握掌控課堂的能力,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和藹可親的課堂教態,讓聽課的學生在輕松舒服中獲取了知識,連聽課老師也在輕松舒服的狀態中,收獲頗豐。

一,課件製作簡約不簡單

從《好的故事》到《楓橋夜泊》六節課中,我觀察到一個細節,每一節的課件簡約,出示的及時又適時。更重要的是緊扣這一課的主題。比如《紅樓情趣》中,以古香古色的復古風為主。《好的故事》中,藍色的底,給人一種夢幻感覺,這也說明魯迅的「好的故事」是一個夢境。《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出示幾位領導人對李大釗的評價時,課件是紅色的底板和華標組成的圖案,這與李大釗身份地位相得益彰。

二,背景音樂的使用起到了烘雲托月效果

縱觀這六節課,每節課上,王老師都要有音樂的使用,特別是在最後學生在片段練習環節中。往往是學生在音樂中完成了與課文中人物的對話。比如《楓橋夜泊》中「以張繼啊,張繼開頭,寫出你想對張繼說的話」《城南舊事》中「任選其中一個人物,以現在英子的身份寫下你最想說的話。」《十六年前的回憶》中以李星華身份問李大釗沒戴眼鏡,頭發亂蓬蓬的原因。在《好的故事》這一課,在背景音樂的氛圍中,問魯迅「既然現實如此黑暗,生活讓你如此苦悶,孤獨,你為何還要苦苦尋覓美的夢境?」舒緩的音樂,有意境的資料,朴實又賦予內涵,在不經意間滲透了思想教育。

在每一節課上,王老師都運用到了音樂,正是因為有了背景音樂的渲染,老師在適時的引導,學生才寫出了一篇篇優秀的文字,完成了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也在音樂中不知不覺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自然才思文涌,錦綉佳作連連。

三,過渡語的使用,了無痕跡

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的過渡,作為大師的王崧舟老師,沒有使用高深的術語,也沒有使用詩樣的語言,而是「順勢而過」,當讓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後,老師點撥總結時,用的語言是學生回答時的詞語或者句子。比如《楓橋夜泊》中,當學生回答出愁眠的同義詞是失眠,不眠,未眠時,王老師說「張繼的失眠,張繼的不眠,張繼的未眠時,他看到了什麼?引出下一個環節「作者張繼看到了什麼」的思考。這樣的例子在他的每節課中都有體現。這,不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一個體現嗎?

四,提問有技巧

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除了及時鼓勵外,更多的是記住了學生的答案,巧妙運用學生的答語,而不是用簡單的「很好,不錯,你真棒」之類的籠統語言。這樣就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里,沉浸在文本中,形成了和文本的對話。

特別是在巡視指導片段練習環節,王老師不是只看學生寫的答案,而是,在看到寫得較好的孩子,就在其本上畫一個「*」號,等反饋時,讓他做了記號的同學分享交流。這一招為避免出現群答打下了基礎,更節省了時間。這樣的招式,值得效仿學習。

五,給學困生綻放機會

給名師配課的學生,通常是班主任精挑細選過的,那一定,無論是在讀寫,還是在表達上,都很棒的孩子,但,總會有那些不完美的孩子,比如,王崧舟老師的課上就出現了。在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時,一個孩子吞吞吐吐,磕磕巴巴回答不上來,一看就是屬於那種平時不怎麼發言的孩子。於是王老師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孩子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答案。王老師評價他有勇氣,王老師評價完,這孩子竟然哭了。這淚水是激動的淚水,是高興的淚水,更是對老師的感謝淚水。我注意了這個男孩兒,一節課,只要有他出現的鏡頭,他總是坐得很端正。也許,這節課會成為他最珍貴的回憶……

除了這些,還有好多可圈可點精彩之處,值得我學習。大師的課,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深深讀,細細品,慢慢悟。

『貳』 淺析「詩意語文」(一)

潘新和先生在《語文:表現與存在》中深情地嚮往:「未來的語文教師要是都能充滿詩意情懷,都能用自己的詩意感悟去喚起孩子『心靈中的詩人』;未來的孩子如果都能擁抱、譜寫自己的詩意人生,那是多麼好!」深受潘先生的影響,語文名師王崧舟老師扛起了「詩意語文」的大旗。何為「詩意語文」?其基本教學策略是什麼?詩意語文的課堂有何特點?這些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閱讀了《王崧舟和詩意語文》,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形成了以下思考。

一、詩意語文的內涵

語文有三個層次: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化,其共性是「語言」。語文教學的本質在於語言性。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從屬性看,語文有多重性:如語言習得、思維培養、人文滲透和常規訓練等。詩意是感性的、抒情的、靈動的、文化的、精神的、意境的,它歸屬於人文。這是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和屬性對詩意語文的理解。

王崧舟老師在《詩意語文的理想和信念》一文中,把「詩意語文」詮釋為「精神的語文」、「感性的語文」、「兒童的語文」、「民族的語文」、「生活的語文」。王崧舟指出「語文教育過程,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精神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語文教育必須重視學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這一過程是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實現的。

語文的本色和最高境界是詩意,而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的理想課堂。詩意的語文課堂,是以文本為基礎,根據語境和形象,用藝術的手段營造一種情境和意蘊,激起學生言語表達的熱情,從而喚醒心靈的詩意,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養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我覺得余小剛在《王崧舟教學藝術美學解析》中的一段文字是對詩意語文的最好闡述。詩意語文以價值引領為靈魂,以文化傳承為血脈,以精神訴求為旋律,以神秘喚醒為光華,以感性復活為情懷,以個性高揚為風采,以智慧觀照為神韻,以心靈對話為境域,主張將生命融於語文教育,將語文教育融於生活,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

二、詩意語文基本教學策略

詩意語文用到的基本教學策略即舉象、造境、入情、會意、求氣、尋根。

1、舉象:還原語言的生命圖景。

所謂舉象,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舉,即呈現、打開。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飽經風霜」的臉,藉此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車夫的臉,並引導學生透過車夫這一臉的特徵把握他的生活境遇和社會地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假如自己在現場會怎麼做,最後引出魯迅先生對車夫的細節描寫。詩意語文就是在教學中舉象。其中,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所描述的一道道的皺紋、臉色灰黑等就是象。

2、造境:創生語言的生命境域。

造境就是在舉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情境指向課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學生。境是景象的連續體,很多象的疊加,形成一種氛圍,人置於其中,會產生共鳴。如:《長相思》中「身在征途」的「象」的還原,「心繫故園」的「象」的創生,將這兩種連續呈現的「象」加以剪接和重組,就形成了一種孤獨,寂寥的課堂情境和文本意境。

3、入情:體驗語言的生命溫度。

所謂入情就是置身於語言文字所造的境中,體驗其承載的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境語也皆為情語。詩意語文的靈魂之處便在這個「情」字。讓學生充分地體驗,讓學生的生命情感之門打開以後,感受語文的精彩魅力,感受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和感情。是否還記得王崧舟老師的那一節作文課《親情測試》?

師:寫下五個你最愛的人的名字

在五個你最愛的人中劃掉一個

在四個你最愛的人中劃掉一個

在三個你最愛的人中劃掉一個

將最愛的人全部劃掉

伴隨著老師的一步步要求,學生淚如雨下,把所有的人全部劃去,親情的激盪已達高潮,感情已成熊熊烈火。這堂課通過讓學生在虛擬情境中體驗親情的喪失。每劃去一位親人,就意味著失去一位親人的關愛和呵護。隨著親情強度的遞增,每次失去親情後的體驗也變得愈加沉重、愈加痛苦,終至於觸及到學生心靈最深處的那份沉睡的生命意識和潛能。就在那一刻,在一股難以抗拒、難以遏制的情感力量的驅使下,學生的言語生命欲求被充分地激活和喚醒。這就是詩意語文的「入情。」

4、會意:感悟語言的生命哲思

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並體會文字所包含的意蘊。例如《草船借箭》對笑的品讀。文章同小說一樣,什麼諸葛亮說,周瑜說,剛開始覺得乏味,沒意思,甚至連人物的神態都懶得加上去,然而仔細讀後,卻發現了文字背後的味道。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出現了11次,「周瑜說」6次,「魯肅說」3次。前面十次都是諸葛亮說,最後一次,諸葛亮是笑著說。給人驚喜萬分的感覺。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那個笑著,讀著讀著,文字味道就出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問,你知道他在笑什麼?隨著學生的理解,一切也就會意了,會意之後,才能讀出文字的魅力和神韻。

5、求氣:觸摸語言的生命律動

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語言文字的聲氣、節奏和神韻。我們對文本,對語言文字就要「求氣」。有些孩子不懂,在朗讀的時候扯嗓子,用力喊,其實真正會朗讀的,用的不是蠻力而是綿力,文字與文字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種關系存在,叫作字里行間,這些關系能夠形成語言的節奏,語言的張力,這就是能量,這就是氣。朗讀用的是綿力,像唱歌一樣,注重氣息的控制,一唱三嘆中,文字的聲氣,就出來了。

6、尋根:傳承語言的生命律動

在特定的情境中,開掘語言文字背後的價值取向、精神母題和文化傳承。語文教師要有文化意識,才會把語文課上得更深刻,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例子被譽為「五絕之冠」的古詩《江雪》中的「釣」,從表面看,釣的是魚,一個物化的現實意象。但從文化的角度品味,則「釣」是「不釣之釣」,漁翁之意豈在「魚」?在這里,「釣」是一種獨善其身的宣告,一種靜觀其變的智慧,一種東山再起的報負,一種無所畏懼的氣度。一個「釣」字,承載著多少中華文化的基因。

『叄』 再品詩意語文的詩意語言一觀王崧舟老師的《紅樓春趣》有感

      詩意語文是對語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種追尋,也是對於語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所以優秀的語文教學一定是詩意的語文,一切風格鮮明的語文教學無論是什麼樣的,它必定有詩意的語言。今天我就王松舟老師執教的《紅樓春趣》這節課來說說我對詩意語文的詩意語言的理解。

      首先,詩意的語文是一種精確精準的概括語言。

      在《紅樓春趣》導入新課後,在學習交流平台四個小朋友的四條建議,王松舟老師把它總結為:聯系課文,猜測意思;藉助資料,擴大了解;難解語句,暫且放過;結合影視加深理解。每一句話都是八個字來概括,准確精煉。把四個小夥伴的閱讀建議,總結為自己的閱讀古典名著的32字,通俗易懂,過目不忘。

      其次,詩意的語言在於用美妙的語言進行過渡總結。

      這樣的語言很多,比如在學習了交流平台之後,王老師用這樣的語言來概括,這就是4位小夥伴給出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而《紅樓春趣》是《紅樓夢》的選文,當然也是古典文學名著,那麼我們就可以用以上的方法去閱讀和學習《紅樓春趣》。這就完成了從總結方法到課文閱讀運用的過渡。

      再比如再學難詞、新詞、陌生詞時,他問學生們怎樣去理解,有的說藉助資料,他說這位同學打算死摳,有勇氣,精神可嘉。另一個學生說這不影響課文的理解,可以不理會,一筆帶過。他評價說這個同學是聰明人,剛才有小夥伴已經給我們建議,借鑒別人的建議,繼續自己的學習,是真正的聰明,再說死摳詞語,就失去了閱讀的意義。聽這美美的語言,有激勵,有提醒,又有詩意,誰又不想做他的學生浸潤在裡面呢?

      在學生批註寫賈寶玉語句的時候,王老師進行了巡視評價指導。他的語言是這樣的:有的孩子在一個地方批註了兩個詞語,他說這個孩子不但思考了,還思考了很多;有的學生在一個批註里還寫了一句話,看來是真的有感而發,還有的在一個批註那寫了五句話,這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真厲害!不但表揚這三位同學,是還給其他同學以引導,引導不著痕跡,是不是很美?

      在賞析「寶玉細看了一回,只見……」就是寶玉摔風箏這個句子時,有學生讀到了寶玉開心,王老師是這樣評價的「我一點也不開心,開心是性格嗎?」學生說開心不是性格是心情,然後王老師說「五年級了,說性格開心,那真是有點不開心了。」這里的「開心」諧音雙關,又詼諧又幽默,還具有提醒意義。

      還有同學說到了寶玉愛面子,王老師沒有說不對,他只說了一句「你說寶玉愛面子,那是你把寶玉看低了。」其中的韻味令人深思。最有趣的是,其中有一個學生竟然說了寶玉愛美人,其他同學都笑了,王老師一聽也樂了,但隨即他就馬上進行了語言的引導,他說「寶玉愛美人,王老師也愛美人,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是一個人的品味,這是很正常的。」兩句話就把學生有可能會想歪的心思引到正確的軌道上。教學藝術就是要通過這種高超的語言來實現,也就是需要這種詩意的語言來表達。

      第三,這種詩意語言有一種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

      這節課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用自己的詩意語言鼓舞,或者是激發了一個孩子的信心和勇氣。在在探討賈寶玉性格的時候,前面同學說了寶玉的性格有「心地善良、不遮不掩、細心等等。後來有一個孩子舉手要發言,王老師給了他這次機會,他依然說的是善良。王老師說「你的觀點和第一位同學是一樣的,但是你還是堅持舉手,你為什麼要說呢?我想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這個同學沒有出聲,王老師接著又說「我想是不是有這三方面的原因:沒有聽到第一個同學的發言;但他沒有把話說清楚,你想要補充。還是說你覺得善良是他的性格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你要再次進行強調。這三個裡面你是哪一種情況呢?」這一番話既給了這位同學面子,又解了圍給了台階,那位同學馬上說他需要補充。王老師馬上讓全班同學給他鼓掌。鼓完掌還不算,他接著就問:「為什麼要給你掌聲呢?我以我做教師的多年經驗猜想。他是一個不太愛發言,不太受表揚,需要鼓勵的學生,是嗎?」全班同學給予了這個孩子雷鳴般的掌聲。這個孩子落淚了。王老師問他為什麼流淚,這是什麼淚呢?那個孩子馬上回答,這是感動的淚。掌聲再一次響起來。老師又總結「每個孩子都是寶貝,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在聽,他覺得他需要補充,盡管他一個人沒有辦法完全說清楚,但他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所以他勇敢的舉起了自己的手,讓我們再一次把掌聲送給他。」這個不太愛發言,不太受表揚的孩子,在這一節課上竟然有5次掌聲是為他響起來的,你想對於一個內向需要鼓勵的孩子來說,這是多麼寶貴的呀,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高光時刻,也許一個就夠了,我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這個孩子會勇敢的舉起他的手,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多。

      我們使用什麼樣的語言,我們可能就是什麼樣的人,因為語言是我們生命存在的家,語言是我們生活的化身,語文老師必須對語言需要一份自覺,在王老師詩意語文的課堂上,我感受到了詩意語文的獨特魅力。

『肆』 王崧舟的詩意語文

2018年6月6日

今日趁著不用看早讀,看了一會王崧舟《生命的意蘊》,看得我心中對詩意語文充滿了嚮往。他提倡的教學我覺得是一種情感教育,用教師的真情去觸發學生。他談到情感時說:「情感是風,情感是雨,情感是一團火,情感是一片雲,情感是剪不斷理還亂,情感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情感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他對情感的闡述細膩動人,輕嘆於他深厚的語文功力,也才恍然明白為什麼他的課堂上學生能夠被觸發,多有共鳴。語言是激發人類情感最強的手段,美的語言,一下子就能夠戳住心窩,在心底激起電流。所以如果想要做一名以情動人,以言化生的語文老師,必須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所有平凡的生活之物在你這都能發現別樣的美麗,用語言的神奇魅力娓娓道來,他人不會不嘆服,不會不感動。

從今天起,修煉自己,不斷閱讀,不斷積累,讓自己豐富起來,厚重起來。

『伍』 讀王崧舟《詩意語文》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讀王崧舟《詩意語文》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王崧舟《詩意語文》有感 篇1

進入五年級後,我比之前備課更加精細了。每次備課都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各種資料,但上課的效果總不盡如人意。如何追求更高的備課效率呢?我翻開了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他在書中關於教師如何進行文本細讀的詳細描述,讓我這個年青語文老師茅塞頓開,也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一次重新審視。

什麼是文本細讀?王崧舟老師在他的《詩意語文》一書中說道,文本細讀就是引導學生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在字里行間閱讀。而慢下來,沉入詞語,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文本細讀的功夫,卻非一日之功!王老師舉了他講《小珊迪》一課前進行文本細讀的例子,他以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從每個詞語、每句話中窺斑見豹,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可見他細讀文本的功夫之深。然而,只有這樣的文本細讀,才能讀出文本的味道和神韻來。

文本細讀的功夫怎麼練?首先在備課時,打開課文,先是乾乾凈凈地讀。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在讀中始終保持對文本的敏感和警覺,對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保持一種高度敏感。其次,讓自己走進文本,成為文本生活中的`角色。你要不斷問自己,這究竟在寫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寫?為什麼只能這樣寫?用意何在?啟示何在?在你千萬次的問中,文本就被你掰開了,揉碎了,最後被你消化了,吸收了。當你真正練就了文本細讀這一功夫,教材這一關才算通過,而此時駕馭課堂才會游刃有餘。

讀至此,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花大量時間備課,課堂效率卻不高。那是因為我對文本細讀得不夠,對教材沒有熟爛於心,就無法自如地應對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所以,要想課堂高效,必須靜下心來進行文本細讀。

其實,文本細讀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多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多遠,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對文本細讀也就有多美!所以,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和精神高度,才能真正從文本中讀出神韻來。而實現這些的唯一途徑,就是多讀書,會讀書,用書堆起底蘊來。

讀王崧舟《詩意語文》有感 篇2

在《小學語文教師》上多次看到對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的介紹,非常崇拜,但也對其中的「詩意語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覺無法效仿,有點玄乎。所以拿到王老師的《詩意語文》這本書,我就迫切地開始尋找著「詩意語文」的答案,慢慢咀嚼著「詩意」的內涵。行走在王老師那詩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著大師的智慧與靈性,傾聽著大師的精闢見解。閱讀之際,似乎點燃了我教學的激情和慾望。

王老師認為詩意語文是對語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種追尋,是對語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一切優秀的語文教學,必定是詩意的。一切風格鮮明的語文教學,無論素樸還是絢爛,無論激情澎湃,還是理趣盎然,無論散發著平民氣息,還是充滿了高貴氣質,在它們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燦燦似星辰的詩意,流布其間、充盈內外。

什麼是詩意語文?王崧舟老師認為詩意語文是一種超越風格、超越流派的教學現象。「詩意」本身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著不同的闡釋。他分別從哲學的認識論、存在論的視角,從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的視角來解釋詩意不同內涵。如果將「詩意」置於每個讀者的主體視野,那麼對於閱讀文本的體驗意義卻又是無限的。他認為如果一旦將詩意語文框定為某種教學流派,那麼,詩意的多樣性和模糊性必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什麼時候將詩意語文解釋透徹了,什麼時候也就宣告了詩意語文的死亡。讀完全書,再欣賞王老師的語文課,我似乎明白了:

一、「詩意」便是「多情」於讀。

王老師的課堂,可以說「讀」貫穿始終。課堂中既有飽含深情的讀,也有多元感悟的讀,且是個性飛揚的讀;既有融會貫通的讀,也有出神入化的讀。讀中融合了閱讀主體的思想、體驗、想像、靈性的情,而且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王老師的課堂讓學生也讓我真正走近了詩意語文、詩意人生的殿堂。人課合一、融為一體,帶給了我精神上的震撼。想想自己的課堂,缺少了一雙發現詩意的眼睛,因而失落了一份品味詩意的心情。

二、「詩意」便是「舉象」中品。

王老師認為,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什麼可感性,必須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才能讓干癟的符號化為鮮活的畫面。他引領著孩子們藉助想像成功地實現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語言的轉換。這種引領讓孩子「見」到了文字背後鮮活的形象,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情境和感觸,從而觸摸到文本蘊含的真情。文字與舉象之間的轉換才是詩意語文教學的最終追求。

三、「詩意」還是文本中的「咀嚼」。

細讀文本,傾聽文本的靈魂,是王老師大力倡導的。他改用了朱光潛先生的美學名言:「慢慢讀,欣賞啊!」他認為要有一種從容的心態,不溫不燥,慢慢品、慢慢賞,讓文本與閱讀主體親密接觸。他告訴我們,行走在文本的從林中,看到了潺潺的清流,聽到了悅耳的鳥鳴,嗅到了撲鼻的花香,人的精神會得到震撼。在文本中能看到自己美麗的倒影,真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王崧舟的詩意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